校勘学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勘学

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开课的目的设想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书:

《校勘学释例》陈垣中华书局1959年版、上海书店1997年版

《校雠广义•校勘编》程千帆、徐有富齐鲁书社1998年版

《斠雠学》王叔珉中华书局2007年版

《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版本不限

其他:

《古籍点校疑误汇录》,1-6辑,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中华书局1984-2002;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

清俞樾《群经平义》、《诸子平义》、《古书疑义举例》

于鬯《香草校书》

课程进度安排:

一、二章共3次,第三章2次,第四章3次,第五章4次,第六、第七章各1次,第八章自学。

成绩计算方式: 作业及讨论占40%,期末考试60%。

第一章绪论

分三个大问题:

一、什么是校勘?为什么古籍需要校勘?

二、校勘与校勘学;

三、与校勘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什么是校勘?为什么古籍需要校勘?

1、校勘

(1)字义:

校勘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本义为比较审定。

《说文》:“校,木囚也。”

刘师培:“校,训木母。母字或误为‘田’,今本‘囚’,并非,本横木之称。校雠本字,盖当作‘榷’,《说文》‘榷,敲击也’,《广雅·释诂》‘榷,击也’,古籍之文,凡义涉比核穷究者,恒以‘击’义引申,并旁击深捭,以期核实也。隺、交同部,故假校为榷,较为校别,作较亦同,是犹榷辜或作较辜,扬榷或作扬校也。”

王叔岷《斠雠学》:“校雠之字盖当作‘斠’,《说文》‘平斗量也’,段注‘月令,角斗甬,正全槩。郑注:角、正,皆谓之平也。’角者,斠之假借字,今俗谓之校,音如教。因书有校雠字作此者。……校、榷、较诸字,与校雠之义无涉,虽皆可用,实假借字也。”

勘,“校”的近义词,词义侧重在“审查核定”

《说文》“勘,校也。”

《玉篇》“勘,覆定也”。

古代审案、考察灾情、核对印符等,都可以叫“勘”。

校勘

作为双音词,可能产生于六朝时期,最初并不专指比较审定书籍的异文,往往指审核记载、评定其是否与事实或制度相符。

南朝宋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宜选史传博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

唐《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谥,执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录行状,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奏闻。”

到唐宋时期,也用于对古籍文字的正误真伪的比较审定。

宋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余篇,然多错乱重复。又有民间应募献书者献三十余篇,其间数篇在八十篇外,乃知董生之书流散不全矣。方俟校勘而予得罪彝陵。”

这个时期,其他意义上也还有所使用,并非专指。

吴缜《新唐书纠谬》:“盖成书之初其失有八:……八曰校勘者不举校勘之职而惟务苟容。……何谓校勘者不举校勘之职而惟务苟容?方新书之来上也,朝廷付裴煜、陈荐、文同、吴申、钱藻使之校勘,夫以三百年一朝之史、而又修之几二十年,将以垂示万世,则朝廷之意岂徒然哉?若校勘者止于执卷唱读,案文雠对,则是二三胥吏足办其事,何假文馆之士乎?然则朝廷委属之意重矣。受其书而校勘者安可不思?必也讨论击难、刊削缮完,使成一家之书,乃称校勘之职。而五人者曾不闻有所建明,但循故袭常,惟务喑嘿,致其间讹文谬事历历具存,自是之后遂颁之天下矣。岂非校勘者不举校勘之职而惟务苟容欤?”

到清代,这个词的使用仍然相当含混。

《四库全书》纂修、缮写过程中的一些诏旨中,既包含订正古书传写过程中的文字讹误、篇章错乱,也包含对违碍文字的审查删改、误写庙讳的纠正,以及新写本的校对。

自乾嘉以来,在学术发展中,“校勘“作为古文献学一个单独门类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校勘”术语化的完成,大约在近代。

(2)校勘学所研究的校勘,是古籍的校勘

校勘: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来,比较其文字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这就是古籍的校勘,通称校勘。

与此相对,现代的、今人的著作因原稿尚存或作者在世,通常不存在校勘问题。

另一方面,这门学科实际上是“中国古籍校勘学”,日本、韩国称之为“汉籍校勘学”。

欧美“textual criticism”——“文献批评学”,与之有相近之处,而不尽相同。

2、为什么古籍需要校勘?

古谚云“书三写,鱼成鲁,虚(帝)成虎。”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乃为‘羊也’。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蹲鸱’。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聊斋志异》卷四《驱怪》篇末

“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竄者雄’,此非空言也。假令翻被狂喊之后隐其所骇惧而公然以怪之遁为己能,天下必将谓徐生真神人不可及。”

(上海古籍出版社会校会注会评本)

两个误字,多种异文:

C A B D

C A1 B1 D

↓↓

C A2 B2

D C1 A1 B1 D1

[宋]范镇《宋谏议敏求墓志铭》

“公家藏书三万卷,日集子孙讨论繙绎,以为娱乐。”

繙绎——翻绎

翻绎——翻绎——译?

古籍校勘的必要性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古籍历时久远,多经损失散亡,特别是先秦古籍,经历了秦火、战乱,往往残缺错乱,不经整理,无法阅读;

二是古籍流传中因传抄刊刻,展转致误;

*水、火、战乱、使用磨损等造成古书残缺漫漶及相关传写之误。《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抄本,“笑杀徐妃半面妆”,“妃”字缺,朱笔补小字“如”。

*传抄中的疏忽、为方便书写而简化、书体演变、形近音近,也会带来传写讹脱。

宋玉《高唐赋》“其鸣喈喈,当年遨游”,李善注“一本作子当千年万世遨游”。

“当年”乃“尚羊”,即“徜徉”,古书或作“常羊”。

羊、年草书形近而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