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治校_高校_去行政化_的重要切入点
高等教育学习题集答案有错麻烦改正
•1、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提出大学应具有的新职能是:• A.教学的职能B.科研的职能• C.服务社会的职能D.引领社会的职能•2、高等教育完善阶段的特征;一是职能的完善;二是:• A.教育内容的完善B.教育手段的完善• C.形式与结构的完善D.与普通教育的衔接•3、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是:• A.精英化B.中心化C.职业化D.多元化•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这一观点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A.人本主义人性观B.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C.孟子的性善论D.董仲舒的性三品说•2、高等教育在其性质任务上的特征表现为:• A.基础广博性B.高等专门性• C.复杂系统性D.职业针对性•3、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是:• A.追求真理;创造知识B.发展全人• C.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D.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4、大学走近社会的中心可能在社会阶段实现..• A.农业社会B.工业社会• C.知识经济与后工业社会D.原始社会•5、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A.遗传B.环境C.教育• D.人际关系•6、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 A.科学教育B.人文教育C.专业教育D.通识教育•1、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育法规D.教育制度•2、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实践..:• A.专业能力B.思想素质C.创新精神• D.广博知识•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正确指导思想应该是通才教育与结合..• A.专才教育B.人文教育C.科学教育D.通识教育•1、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目标是:• A.与产业结构一致B.与技术结构一致• C.发展高职教育D.与区域结构一致•2、将高校按管理体制不同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这构成了高等教育的:• A.形式结构B.能级结构• C.层次结构D.水平结构•3、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划分属于:• A.科类结构B.形式结构• C.层次结构D.地区结构•4、大学把直接服务于社会作为自身的职能;肇始于• A.英国B.德国C.美国D.法国•5、在美国;高等学校的学位有:• A.学士、硕士、博士B.硕士、博士• C.协士、学士、硕士、博士D.协士、硕士、博士•6、对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认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高等学校最早的职能是发展知识• B.高等学校的职能是逐步完善的• C.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最根本的职能• D.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派生职能•1、关于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正确的认识是:• A.教师中心论B.学生中心论• C.主导-主体论D.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2、理想的师生关系不应是:• A.权威与服从B.交流和理解• C.自由和宽容D.民主和平等•3、关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赫尔巴特主张:• A.学生中心B.教师中心• C.师生都是教学中的主题D.教师主导、学生主体•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级..• A.二B.三C.四D.五•2、高校教师没有权利自行决定的是:• A.编制教学大纲B.选择教学内容• C.修订教学计划D.选择教学方法•3、对高校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处理讲稿与教材关系的原则是• A.若即若离B.多即少离• C.多离少即D.离而不即•4、主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探索来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问题教学法B.学导式教学法• C.掌握学习法D.发现教学法•5、是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 A.教学大纲B.教学计划• C.教育政策D.教育法规•6、教学评价是一种:• A.描述教学事实的活动B.解释教学事实的活动• C.论证教学事实的活动D.对教学事实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7、广义课程是指:• 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 C.综合课程D.显性和隐性课程的综合•8、高校改革的核心是:• A.后勤改革B.管理体制改革• C.教学改革D.招生就业制度改革•9、教师进行教学起点设计的首要前提是:• A.研究教材B.掌握必要的教学方法• C.熟悉新的教学技术D.了解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1、把某门学科的理论、思想、概念和方法运用到另一门学科问题的研究中;这种科研选题的方法称为:• A.问题法B.移植法C.追踪法D.交叉法•2、下列不符合高校科研基本原则的是:• A.教学与科研互促性原则B.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 C.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统一D.遵循项目指南与自由选题结合•3、高校科研的实质阶段是:• A.准备阶段B.实施阶段• C.成果结题评审阶段D.推广应用阶段•1、高校为当地政府、企业或个人提供岗位培训属于:• A.教学服务B.科研服务C.社区服务D.生活服务•2、“美国都市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 A.为社会的企业界服务B.为社区的政界领导服务• C.为实现社区公正服务D.满足都市社区的各种需要•3、下列不属于高校科研服务范围的是:• A.科技咨询B.科研设备资源共享• C.科技成果推广和转让D.科技开发•1、大学学术权力的主体是:• A.大学生B.教授C.校级领导D.各级行政人员•2、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显着特点是:• A.政府干预为主B.高校自主办学• C.高等教育市场化D.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3、英美等国高校的董事会是一种:• A.学术权力决策机构B.最高决策权力机构• C.行政权力决策机构D.行政决策的咨询机构1、大学学术权力的主体是:A.大学生B.教授C.校级领导D.各级行政人员2、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显着特点是:A.政府干预为主B.高校自主办学C.高等教育市场化D.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3、英美等国高校的董事会是一种:A.学术权力决策机构B.最高决策权力机构C.行政权力决策机构D.行政决策的咨询机构4、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公立高校从未实施过的领导体制A.董事会制B.校长负责制C.校务委员会制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5、我国公立高校的通常也是学校的法人代表..A.书记B.校长C.工会主席D.董事长6、我国的校务委员会实质是一种:A.学术权力决策机构B.最高决策权力机构C.行政权力决策机构D.行政决策的咨询机构7、科层制模式是指学校实际决策和执行权力集中于A.教师B.学生C.行政管理人员D.书记8、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重点是:A.权力集中于地方教育部门B.转变政府职能C.高校自筹资金自主管理D.社会中介机构调控9、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不包括:A.管理组织的松散性B.管理权威的双重性C.管理结构的多样性D.管理主客体的绝对性1、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指:A.各级各类学校系统B.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系统C.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系统D.各类各层次高校的教学系统2、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不包括:A.扩大高校和地方招生自主权B.录取时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C.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D.逐步取消高考制度3、日本的国立、公立大学实施的招生制度是:A.单一的全国统一考试B.大学自主招生C.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结合D.不考试;直接从中学招生1、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A.校园精神B.政风C.教风D.学风2、大学校园既是一个教育环境;又是一个:A.商业环境B.隐性环境C.官僚环境D.文化环境3、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以“教师资格制度”作为我国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的法律是:A.教育法B.教师法C.高等教育法D.教师资格条例1、宏观层次的高等教育思想不包括高等教育的:A.本质观B.价值观C.学习观D.功能观2、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A.精英化阶段B.大众化阶段C.普及化阶段D.综合化阶段3、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A.高等教育制度的现代化B.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C.人自身的现代化D.教育内容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高校去行政化高等教育公平高校招生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大学精神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观题示例1、高等学校的职能有哪些请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谈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2、你怎样认识高等学校师生间的关系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论述如何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3、请运用高等学校管理特性的相关原理;论述目前大学行政化的弊端及去行政化的路径..4、试以素质教育理论或全面发展教育理论;论述高等教育应确立什么样的质量观5、论述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6、联系实际;论述“大学必将走近社会的中心”的理由..7、为什么说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8、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是高校教师的主体工作;请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9、联系实际谈谈高校教师应如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10、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将对高校教师产生哪些重要影响;试联系实际论述高校教师应如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2013年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高等教育完善阶段的特征;一是职能的完善;二是:A.教育内容的完善B.教育手段的完善C.形式与结构的完善D.与普通教育的衔接2、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是:A.精英化B.中心化C.职业化D.多元化3、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是:A.追求真理;创造知识B.发展全人C.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D.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4、是指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培养目标D.课程目标5、将高校按管理体制不同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这构成了高等教育的结构..A.形式结构B.能级结构C.培养目标D.课程目标6、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目标是:A.与产业结构一致B.与技术结构一致C.发展高职教育D.与区域结构一致7、19世纪初高等学校出现的新职能是:A.培养人才B.发展科学C.直接服务社会D.引导社会8、关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赫尔巴特主张:A.学生中心论B.教师中心论C.双主体论D.主导-主体论9、专业是属于范畴的概念..A.科学学B.社会学C.教育学D.哲学10、下列哪一指标常用来作为高等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志..A.专业设置数B.学科水平C.学生人数D.科研成果量11、具有自行修订教学计划权力的是:A.各级各类高校B.所有高校教师C.地区政府部门D.学科负责人1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不包括:A.教学相长B.教学科研互动C.教学的发展性D.教学的政治化13、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课堂教学C.检查评定D.课后辅导1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研讨式教学法B.发现教学法C.学导式教学法D.掌握学习法15、的形成是教师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A.教学风格B.教学观念C.教学思想D.教学作风16、把某门学科的理论、思想、概念和方法运用到另一门学科问题的研究中;这种科研选题的方法称为:A.问题法B.移植法C.追踪法D.交叉法17、“专业发展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形成了新型的:A.教师培养模式B.社区服务模式C.企业员工培养模式D.企业领导培养模式18、我国的校务委员会实质上是一种:A.最高决策的权力机构B.学术权力决策机构C.行政决策的咨询机构D.行政权力决策机构19、高等教育现代会首先必须是:A.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B.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C.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D.高校教学内容现代化20、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A.物质文化层B.观念文化层C.制度文化层D.方式文化层二、简答题本大题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2、简述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思想结合实施的四种培养模式..3、简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或表现形式..三、论述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如何理解“大学校园既是一个教育环境;又是一个文化环境”请结合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2、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作为一位老师;您怎样顺应这种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改革策略。
依法治校是高校去行政化的必由之路
依法治校是高校去行政化的必由之路摘要:行政化倾向严重阻碍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影响了我国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实施。
应科学界定高校的法制地位和性质,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厘清高校、政府与教师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应规定对行政权力的不当运用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实现依法治校。
关键词:高校去行政化;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治校目前,高校“行政化”和“去行政化”的问题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但是,现存对高校去行政化的研究多是从教育学、管理学的角度展开的,很少有从法制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的。
因此,从法制角度研究高等教育机构去行政化问题,使教育相关主体的权利得到救济和保障,使其义务和权利得到依法履行,最终使教育机构去行政化,回归其公益事业的本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需要行政管理。
但不需要“行政化”所谓高校行政化,是指高校的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行政权力的干预,从而丧失了办学自主权、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能力及现代大学精神的现象。
高校行政化分为内部行政化和外部行政化两种情况。
内部行政化是指在高校内部由于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行政权力渐渐代替了学术权力和垄断了学术资源的现象。
外部行政化是指高校在国家行政管理序列中拥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下成为政府的行政部属性组织,因受到较多的行政干预而逐渐丧失了办学自主权和大学精神的现象。
高校的定位应该是一个学术机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组织当然需要管理,需要行政,但行政应是第二位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应是第一位的,行政管理应为学术研究和教学提供服务。
因此,高校需要行政,但不需要行政化。
正如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说:“南科大的‘去行政化’并不是不要行政管理,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
我们学校去行政化最主要的工作是立法,用法的形式规定学校的运行,就会减少行政干扰,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变成行政服务。
”现行的行政化泛滥现象已经使高校这一学术机构退化为行政机构,其学术氛围不断衰减,沦为行政的附属品。
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认识及思考
关于高校 ‘ 行政化’ ’ 的认识及思考
毕洪 东
( 嘉兴学 院平湖校区, 浙江平湖 3 4 0 ) 12 0
l 要l 高校 “ 摘 在 去行 政化” 问题成为社会热议 焦点之 时, 我们 应该认 真地 总结探讨 高校 “ 行政化” 形成的原 因、 ‘亍 ‘ 政化” 彳 造成的影响 , 冷静 深入地 思考如何 实现 高校 的“ 去行政化” 以期提供参考。 , I 关键词J 高校 ; 去行 政化 ; 认识 ; 思考 l 中图分类号lG6 0 4 l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7 -9 82 1 )30 1・2 6 15 1(0 00 -0 80 【 :  ̄ : lh p / w h x . t 本 t b  ̄ : w w. bn : l l ' J / b e d i1.9 9 .s.6 15 1 . 1. .1 o:03 6  ̄i n1 7 -9 82 00 0 0 s 0 3
校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大潮 , 教授治校 ” “ 已经顺利实施 , 但部分 的南方科大将是一所教授治校的学校,强调去官化和去行政 教授反而将大部分精力转放在“ 治校” , 上 而忽略了“ 治学” 的根 化。 朱校长 已经迈 出第一步, ” 在南方科 大, 行政人 员没有行政
本任务。 其次 , 高校“ 行政化” 我国现行 的行政制度是息息相 级别, 和 不是指挥教师 , 而是服务教师 ; 而一半 的学校领导也要 由 关, 其本质就是我国行政制度 的延 伸。 在我 国现今的行政制度 教授 选举产 生。 正如克拉克 ・ 科尔在《 大学 的公用》 中所说 , 大 影响下, 不仅仅是高校, 其他 部门、 机构也都面临着“ 行政化” 的 学能够 为社会 服务应该建立在大学 自身能够顺利发展的基础
高校“去行政化”的困惑与反思
第 2 6卷第 1 期 2 0 1 3年 1月
高等 函授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i g h e r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E d u c a t i o n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够 在不失 大学 学术 自由和大学 自治 的传 统精神 和 职能 的同时 , 又 能平衡 好这 两者 的权 力关 系 , 这 是
一
实际上 , 新 中国成立后 , 高等教育体制高度集权 ,
大学 缺 少 必要 的 自主 权 , 办学 活动 、 招生 分 配 、 经 费使 用 、 人员安 排 以及 学 校 发 展规 划都 受 到 政府 的严 格 限制 , 甚 至 在学科 发展 、 教 学和科研 活动等
学术 事务 上也 没有 发言 权 。 内部是 指大学 内部 的
管理 模式 , 行政 管 理取代 学术 管理 , 行政膨 胀挤压 学术 空 间 , 使得 大 学 更 像 行 政机 构 而非 独 立 的学 术机 构 。大学 的领 导 多是 政 府 指 定任 命 , 大 学组 织与 行政 部 门一样 建立 了 官僚科层 机构 。 二、 高校 “ 去行 政化 ” 的误 区
政化” 存在误 区, 具有“ 教 授” 头衔 的人 治理 学校并不算是“ 教授 治校” , 而高校“ 去行政化” 并不是 高校 绝对不要
行政管理, 相反行政 与学术缺 一不可 , 重点在 于“ 去行政化” 的方法 。对此 , 本 文对高校“ 去行政化” 提 出相应对
策建议 。 关键词 : 高校 ; 去行政化 ; 误 区; 建议 中图分类号 : G 6 4 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O 0 7 — 2 1 8 7 ( 2 O 1 3 ) 0 1 — 0 0 4 5 - 0 2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高校“去行政化”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热议话题。
行政化的高校运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的灵活性发展,也制约了教育的优质发展。
因而,高校“去行政化”具有必要性,下面从几个角度进行论述。
首先,高校“去行政化”可以促进教育观念更加贴近教育本质、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当前中国高校的行政化趋势很明显,高校各级领导层对教学的关注度大大低于行政管理。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层级逐步降低,校长、教授等学术带头人的支配力逐渐减弱,而行政管理人员的职权日益加强。
如此一来,高校教育教学中的管理、指导、规范等各个环节都受到了较大程度的限制。
同时,指导教育教学的人员往往并没有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和社会要求。
例如,市场上要求高校毕业生出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却缺乏对实践活动的扶持和引导,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难以适应市场。
因此,高校“去行政化”意味着高校注重教育教学本身的价值,以教育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作为科研攀升的标准,可以推进人才培育模式的更新换代,达到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其次,高校“去行政化”可以缓解关注面过窄、决策失误的现象。
在学校行政化运营模式下,高层管理者负责的职能广泛,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的决策就一定更好地顺应了时代和大众的需要。
行政化节点过于集中,经常导致对于学校整体发展的关注面较窄,过于专注于某一节点,而那些对于学校发展更加重要的领域则越来越被忽略。
高校“去行政化”可以解决这种状况,在尽可能考虑到整体机制的同时,也更注重强化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并更加重视教学、科研的需求。
此外,高校“去行政化”也可以采用更加民主的机制为学校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促进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校“去行政化”要求学校管理人员要从行政思维走向教育教学思维,并注重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要成立民主决策机制,有效减轻中央领导,加强校内民主治理部门的权利与资金的支配。
新治理结构模式下我国高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
新治理结构模式下我国高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摘要】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治理挑战,行政化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探讨了在新治理结构模式下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
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现状,然后深入剖析了高校行政化问题,接着提出了去行政化的路径探索,并探讨了高校治理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实现高校去行政化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高校治理改革提供参考,促进我国高校治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推动高校向着更加透明、高效、民主的治理方向迈进。
【关键词】新治理结构模式、高校、行政化、路径探索、治理体制创新、治理结构调整、高校现状、问题分析、去行政化、重要性、发展趋势、政策建议、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正在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
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导致了高校决策效率低下、制约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甚至出现了一些腐败问题。
探讨新的治理模式,实现高校的去行政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高校现状和行政化问题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找到适合高校的治理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方向,探索实现高校去行政化的新路径,为高校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责任履行提供保障。
1.2 研究意义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单位,其治理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未来。
随着新治理结构模式的逐渐推行,如何去行政化成为高校治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对于高校去行政化路径的探索,不仅关系到高校内部的组织运行效率和治理模式的创新,更涉及到政府部门对高校的监督和支持体系的重构。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高校现状、行政化问题的分析,提出可行的去行政化路径探索方案,并探讨高校治理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研究意义在于为高校治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高校治理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大学_去行政化_的关键_确立大学行政管理的科学性_龚放
2010·11内容摘要大学“去行政化”的要义,就是既承认现代大学行政管理的合法性、必要性,更强调大学的行政管理有别于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的特殊性,在大学组织文化的“场”内确立大学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即服务并切合大学的学术活动、教育活动的特性。
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去行政化有利于那些由教授、博导、院士出任校长、书记的学科专家向真正的教育家的转变,而且他们中的佼佼者,也可能成长为真正的教育家。
关键词大学去行政化行政级别越权与异化校长职业化作者龚放,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
(南京:210093)大学“去行政化”的关键:确立大学行政管理的科学性□龚放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网友提问时强调,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关于大学“去行政化”的讨论。
6月6日,国家公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7月29日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再次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去行政化”的改革取向:“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1]就政策层面而言,大学“去行政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并且已经成为国家的改革方向———尽管加了“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这样较为审慎、也较有弹性的修饰词。
但是,大学“去行政化”何以须为?仍然有辨析、澄清的必要;大学“去行政化”何以可为?也不无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大学去行政化”:绝不等同于取消院校的行政级别对于逐步淡化或取消高等院校的行政级别,有多位著名大学的校长、书记发表了不同观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天津大学校长龚克的担忧:“目前社会上有一个很清楚的官僚体系,高校里若没有明确的行政级别,就不知道该和谁对话,找不到省里的主要负责人,甚至连厅局长都可能不愿见没有行政级别的教授,令你事难办。
关于我国高校_去行政化_改革的若干思考_王悦
收稿日期:2016-5-15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4DGL050)。
作者简介:王悦(1981—),女,辽宁海城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关于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若干思考王悦(辽宁大学党政办公室,辽宁沈阳110136)[摘要]近年来,高校“行政化”问题逐渐被社会所关注,《教育规划纲要》将高校“去行政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高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
然而,在“去行政化”的道路上面临诸多困境。
如何更好地推进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成为政府和高校双方共同面对的难题。
[关键词]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6-0003-02doi :10.3969/j.issn.1671-5918.2016.16.002[本刊网址]http ://www.hbxb.net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受到行政化管理模式的严重影响,相较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整体质量的全面提升,就必须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淡化高校身上的“行政化”色彩。
一、我国高校“行政化”的突出表现我国高校“行政化”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外部的行政化,即政府对高校实施行政化管理,导致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丧失;二是高校内部的行政化,即高校内部行政权力过度泛化,导致高校学术特征渐渐消失。
具体来说,从外部环境上看,中国的高校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特别是公立大学的管理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
从上个世纪50年代确立的高等教育体制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始终在政府安排的轨道上运行。
虽然政府通过制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途径,试图确立高校相对独立的地位,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通过文件的形式对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作出安排,逐步简政放权。
申论高分范文(三十)——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资料来源:中政申论在线备考平台温总理强调,科技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科学精神催生着民族的生机和希望。
可见科学精神对于一个家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恢复高考以来,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随着我国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学术不端现象越来越严重,科学精神低迷,这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为此,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的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当期我国学术浮躁,科技成果造假现象屡屡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这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教育科技界的工作者,教育科技正在遗失着它们该有的灵魂。
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近些年一直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强化了公众的利益观,甚至促使教育界和科技界也不断陷入了利益的怪圈;另一方面,高校的盲目扩招,虽然大大提升了国民的素质,但也造成了高等教育的严重“虚胖”,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学术精神的低迷;此外教育体制不合理,应试教育存在弊端越发凸显。
要切实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科学精神宣传力度,提升全民科学精神认识高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科学精神实质及其重要性,强化民众对科学精神的了解;悬挂宣传横幅,开展科学精神学习讲座,以送小礼品的形式鼓励民众积极参与,顺便免费发放科学精神宣传册,以强化民众的科学精神学习意识。
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理念,为科学精神提供成长的土壤。
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杜绝急功近利的片面发展方式,以正化利益为中心的社会风气,引导科技界和教育界工作者逐步摆脱利益观的束缚,真心钻研科学和教学,为科学精神酝酿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
逐步完善现行的教育体制,让教育文化领域酝酿科学精神。
逐步取消高校扩招制度,压缩招生人数,提高教育质量;彻底落实素质教育发展理念,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推进高校去除行政化、让教授治校、恢复学术至上的教育理念;建立全新的教师职业能力评测机制和激励机制,正化教师不良教学研究风气,酝酿新的科学精神。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近年来,高校“去行政化”成为热门话题。
行政化是指高校管理中,行政体系比较复杂,繁琐,办事效率低下,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去行政化不仅是高校发展的必要措施,也是高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去行政化”有助于建立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高校制度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行政体系繁琐,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
这种行政体系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优化结构,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
高校需要建立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制度,这样才能够使高校管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地实现高校的发展。
通过“去行政化”,高校可以使管理更加简单化,更加高效,使得高校可以更好的发挥优势和特色。
二、“去行政化”可以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高校应该成为人才培养的集散地,为此,高校的教育、学科建设和国际化都需要迅速跟进。
由于高校行政繁琐,办事效率低下,高校面临着许多不必要的困难,在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受限,甚至降低了高校教育的质量。
因此,高校需要加快推行“去行政化”,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国际化,吸引更多优秀的国外学生和教授来到高校实践。
三、提高高校办事效率高校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在进行研究与教育工作中,需要完成课程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补助、项目申报等一系列繁琐的行政事务。
如果大量时间、精力和人力都花费在行政事务上,则必然会影响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的质量。
因此,“去行政化”可以减轻高校行政负担,提高高校办事效率,使课程设置更加透明、学生学习更为自由、教师科研更高效、学校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最终是高校的教育和研究水平得到提高。
四、“去行政化”能够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管理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力应用,信息化时代的管理已成为必然的趋势,高校也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管理需求,积极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效率,改善管理流程。
当高校采用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时,多余的行政部门、冗长的审批程序都可以被取代,不用花电大量时间、精力和人力来完成这些工作。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去行政化成为一个新的关键词,大学也开始探索如何去行政化。
然而,去行政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一条具体的路径来实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浅谈一下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一、强化学术导向大学去行政化的核心在于强化学术导向。
一所大学必须始终坚持学术优先的原则,把教学和科研放在第一位,保证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然而,在许多大学中,教学和科研已经被行政工作所压缩,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更是牺牲了教育质量,影响了学生发展。
因此,大学要坚持学术导向,让学术成为真正的核心,保证学术工作者的权益,让教学和科研得到更好的发展,推动大学的高水平发展。
二、转变管理理念大学越来越复杂,需要进行管理。
然而,管理不应该成为大学的中心,应该为大学的发展服务。
大学应该转变管理理念,推崇灵活的管理,反对僵化的管理。
管理应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减少形式主义,鼓励创新,允许管理人员有一定的自主权,提高管理效率。
此外,管理也必须透明公开,让学术动态和决策过程可以被广泛了解,以提高大学管理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三、加强社会参与大学不应该像一个封闭的小社区,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参与,与社会紧密联系。
学生、教师和校外人士应该有更广泛的参与,大学应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推动大学与社会的交流,扩大大学的影响力和声誉。
社会参与有助于推进大学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增加校外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社会参与还有助于整合资源,推动大学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合作,推动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
四、优化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是大学最宝贵的资源,而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是去行政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前,许多大学的激励机制还停留在加薪和升职的简单模式,缺乏更加多元化、灵活的激励机制。
大学应该逐步建立符合学术特点的激励机制,以贡献为导向,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大学还应该注重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终身学习,加强培训和交流平台建设,为人才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试答“钱学森之问”
试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05年7月,温家宝总理探望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此后的四年,他又三次见到总理,每一次都要说起这个话题。
2009年8月6日,在与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病榻上的老人讲话已经不太清楚,但依然缓慢而认真地对总理说:“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
2006年11月,温家宝曾就此问计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的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
这种回答其实是不能让钱老和总理满意的。
2009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大学与青年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针对学生有关“钱学森之问”的问题曾表示:“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
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
11月11日安徽高校11位教授给新任教育部长以及全国教育界发出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信中指出:从1977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经有30余年。
应当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国教育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深层次的。
学术第一,教授治学,教育家治校——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思考
而不 是 像 一 个机 关 ,要 把 学校 办 成 “ 场 ”而不 学
是 “ 官场 ” 。高校 去行 政 化将 有利 于 去掉 官僚 主义 ,
学 术 行 为 弱 化 ,学 术 氛 围 蜕 化 。实 质 上 这 是 社 会 “官场文 化 ” 在 高 等 学 校 的 渗 透 与 影 响 。 长
V_ . 0NO 5 02 . 1
・ 教 育 学
学术 第一 ,教 授治 学 ,教 育 家治校
— —
对 我 国高 校 去 行 政 化 的思 考
杜希 民,张 鸽
( 安电子科技大学 高教所 ,陕西 西 安 7 0 7 ) 西 10 1 摘 要 :指 出高校行政 化的实质是社会 官本位观念在 高校 的影响和 官场 文化对高校 的渗透 ,去行政化 的一 个重要 内容 是树立新 的大 学办学理念 ,提 出大学应树立 “ 术第一、教授 治学、教育家治校 ”的办学理念 。在大 学 学发展 的进程 中 ,学术第 一是基础 ,教授 治学是手段 ,教育 家治校是保障 ,三 者有机结合 ,共 同辅佐实现大学 的
影 响 到 了高校 。 因此 ,净化 高 校 育人 环 境 ,回 归
大 学 的学 术 品性 , 已成 为我 国大 学发 展 进 程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问题 ,而 净 化 与 回归 的前提 则 是 高校 的
去行 政化 问题 。
一
、
高校去行政 化 的内涵 与外延
流 氛 围 ,逐 步 实 现 大 学 教 授 治 学 ,教 育 家 治 校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当前,大学“去行政化”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政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行政化严重影响了大学的教学与研究效果,制约了大学的创新与发展。
大学“去行政化”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我们需要明确大学“去行政化”的目标和意义。
大学“去行政化”的目标是削减行政层级,优化大学的组织结构,提高决策效率,使大学回归教育和研究的本质。
大学“去行政化”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学与研究效果,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好的环境。
大学“去行政化”的路径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精简行政层级和职能。
当前大学行政层级过多,行政人员占据了大量的资源与人力,大大降低了大学的效率和运行成本。
优化行政层级,减少行政人员数量,将行政资源由行政层级向教学和科研层级倾斜,是“去行政化”的重要一步。
第二是加强大学的内部管理和治理。
当前大学内部的管理机制普遍滞后,制约了大学的发展。
建立科学、民主、透明的内部管理和决策机制是“去行政化”的关键。
第三是提升大学的教育和研究能力。
大学是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场所,要提升教育和研究能力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和人力投入到教育和研究中去,而不是浪费在行政事务上。
大学要将教育和研究置于核心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先进的实验设施和科研条件,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大学“去行政化”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大学的监督和管理,推动大学“去行政化”的推进。
学校要主动作为,加强内部管理和决策,提高自身的教育和研究能力。
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的支持和监督,呼吁大学“去行政化”的进程加快推进。
教授治校与大学去行政化
教授治校与大学去行政化“大学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这是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从高等教育行政化趋向的现实状况出发,对“教授治校”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做了深刻诠释,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教授治校模式进行了探讨,试图构建教育学术民主、回归学术本位、完善法律和制度、营造民主环境的高校教授治校的新模式。
标签:教授治校;去行政化;教授治校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改革,将这一命题从理论推向了实践。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指出:“一流大学应是‘教授治校’。
……中国高校最大的受制因素是行政化趋势,或者是上级的行政干预,学校管理体制的行政化趋势,以至于学校这样一个学术机构不能按照教育的规律来办,而是以行政化的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办。
”概而言之,破解今天大学行政化的困局,真正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行“教授治校”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
笔者试图对大学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法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行政化趋向的现实状况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问题,行政化趋向是最为主要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学术行政化,高校衙门化高校内部,行政凌驾于学术、教学之上,“官本位”盛行于校园,“学者争相入仕”,这些无不直接关系到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高校已经成为一个官场,不仅有官场的结构,还有官场的文化,官场的行事方式。
高校成为官场,讲的自然就是官场的游戏规则,其中,“对上不对下”就是明显的“官场文化”——高校领导只对上级行政部门负责,高校教职工、大学生以及社会公众无有置喙之处。
学术行政化、高校衙门化的结果,就是极易诱发腐败。
从天津大学炒股巨亏事件,到陈丹青出走、丘成桐罢招,再到湖北高校的腐败窝案串案,都是“高校衙门化”恶果的生动例证。
论高校去行政化语境中的“教授治校”
。
第一线 的老 师、教 授代 表着 学校学 术 发展方 向 。在 高校 形成崇 尚 知识和 作 为, 不 是崇 尚权 力和地 位 。 而 ” 授治校 ” 教 的发展 历 史及其 内涵 教 授治校 作 为学术 管理 的传 统, 存阳 方有着 悠久 的历 史, 它最
教 授 治校 一方面 受治 校窖 体的制 约 ,另…方 面受教 授本 身的 制约 。 ()窖 体对 教授 治校 的制约 。现代 大 学 的职 能包 括培养 人 1 才 学研 究, 会服 务 。大学 已不 再是 同 守在象 牙塔 内, 科 社 而是越 来越成 为社 会 的 心 外 界事物 的频频 介入 尤其 是嘲 家和社会 的 介入必将 使 人学 自治的权 力相对 削弱 或者 人学 主动联 系外界 寻求 关 系活 动的增 加 , 都会 给教授 治校 带来 挑战 。另外 , 学术事 物本 身 的复杂 化和 综合 化 , 人文 与科学 【益 兼容 , 术边 界 的小 断扩大 , = _ 】 学 学 术更 加系统 化 与整体 化 , 在学 术方面 教授 的压 力 已经 令非昔 比。 加 上非 学术性 的事 物 日益 增多 , 并 学 术性事 物不 断交叉 , 构成 大 学 内部 事物 的 日趋 复杂 化 , 造成 了教授 治校 在大 学 内部事物 的 也 忙 乱 。()教 授治校 土体 的制 约 。作为 以学 术为载 体的教授 在 治 2 理 大学 时。~ 方面 , 同时 兼顾 学术事 物与 管理难 免会 力不 从心 ; 另 方面 , 教授在 做 }决策时 , ¨ 对其 有关 的学术 专、往 往带 有一定 的 i 情 感色 彩 , 往抉 择学 术 问题 时, 容易 偏爱 自己的学科 与专业 , 在抉
一
、
源于 中世 纪的 巴黎大 学, 那时 学校 管理权 掌握在 教授 于 中, 师 教 既足管 理决策 的主 体, ¨时承 担着 决策 的执行 与监督 。 止足 斛为教 师享有这 些真 实而 至高 的权力 , 人 学又被称 为” 巴黎 教师 型大 学” 。
学校行政科学化是“去行政化”前提
高校去行政化,核心不在于对内部治理结构作形式上的调整,而在于从根本上实现对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充分尊重。
近来,教育部核准了新一批中央部属高校的大学章程,至此75所部属高校已有32所拥有了自己的章程,而其他高校的章程也有望在2014年年底前起草完成。
新公布的章程突出了“去行政化”、“教授治校”等亮点。
关于“去行政化”,大多认为就是实行教授治校,而在一些人看来,大学官员不设行政级别就是去行政化。
事实上,在现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下,即使去掉行政级别,实行教授治校,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行政化的问题。
实际上,从大学校长、院长、处长、所长、主任到行政团队中相当一部分普通工作人员,有几人不是教授、博士?这难道不是“教授治校”?而全国几百余所民办本科院校,本就没有行政级别,其办学水平突出者少。
可见,高校去行政化,核心不在于对内部治理结构作形式上的调整,而在于从根本上实现对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充分尊重。
只要能够促进学术的自由发展,外行未必不能领导内行。
大学不能没有行政,大学不得不依靠行政。
因此,大学“去行政化”应表述为推动行政科学化。
我们要去掉的“行政”是什么?显然,主要不是指各类行政机构本身,而是指妨碍学术进步的各种因素,包括阻碍知识创新、学术民主、学术自由、学科和课程建设、学术资源公平分配等在内的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方方面面。
要让行政回归服务的职能,而将学术决策权交给没有行政权的学术人士掌管。
现在大学行政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占着行政的位子不“行政”的教授太多了。
表面上看是教授治校,实际上是教授面具后面的官员治校。
如何使学校行政科学化?就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而言,首要的问题是科学界定行政职能;其次要真正实现行政人员专业化、专门化;第三要创新用人机制,激发机制活力;第四要切实发挥大学章程的作用。
笔者认为,大学行政的唯一职能是服务。
只要坚持服务,就不可能被“去掉”。
高水平大学一定是建立在高效率行政服务的基础之上的。
行政的服务区间除涵盖必要的事务性保障外,重点是要为学术人员决策提供依据并有效执行决策。
学术第一,教授治学,教育家治校——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思考
学术第一,教授治学,教育家治校——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思考杜希民;张鸽【摘要】指出高校行政化的实质是社会官本位观念在高校的影响和官场文化对高校的渗透,去行政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树立新的大学办学理念,提出大学应树立"学术第一、教授治学、教育家治校"的办学理念.在大学发展的进程中,学术第一是基础,教授治学是手段,教育家治校是保障,三者有机结合,共同辅佐实现大学的历史使命.【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0)005【总页数】4页(P95-98)【关键词】去行政化;学术第一;教授治学;教育家治校【作者】杜希民;张鸽【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教所,陕西,西安,71007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教所,陕西,西安,71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大学是育人和探求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按照学术规律治学,按照教育规律治校,应该是大学活动的顺理之事。
然而,由于长期受政府行政部门的影响以及我国政治体制体制的影响,近年来,高校的行政化运行倾向越来越严重,俨然变成了政府的一个附属机构,衍生出许多的教育和社会问题。
社会上、官场上某些腐臭之风已严重影响到了高校。
因此,净化高校育人环境,回归大学的学术品性,已成为我国大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净化与回归的前提则是高校的去行政化问题。
何为行政化?按照人们的理解,是指大学的治学和办学过多地采用了行政手段和行政思维。
从表象看,大学行政等级森严,(行政)职位林立,行政权力过大,行政管理泛化,而与此相应的是:学术市场萎缩,学术权力异化,学术行为弱化,学术氛围蜕化。
实质上这是社会“官场文化”在高等学校的渗透与影响。
长此以往,大学人的理想将产生蜕化,大学精神将不复存在,大学的使命将难以实现。
高校去行政化,当前谈的最多的是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弱化大学与政府部门的附属关系,摒弃大学行政管理思维和行政管理模式,用学术管理的思维和方法来管理学术活动和学术事务。
促进高校“去行政化”,探索“教授治学”--《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解读
促进高校“去行政化”,探索“教授治学”--《高等学校学术
委员会规程》解读
龙海涛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国家规范,是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高校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6-7)
【作者】龙海涛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6
【相关文献】
1.突出学术地位: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新突破——《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解读 [J], 李晓琼;祝士明
2.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教授治学和专家参与——基于《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与《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的内容分析 [J], 徐自强;汪洋
3.“行政主导”到“学术为本、权力共治”——从《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看中国高校治理结构 [J], 张胤;武丽民
4.高校学术委员会权力的性质、来源与界限——兼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
[J], 管华;陈鹏
5.“行政主导”到“学术为本、权力共治”——从《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看中国高校治理结构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日益“行政化”的倾向正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批评,人们希望能够找到破解高校“行政化”难题的可行办法。
为此,本文将探讨高校“行政化”所带来的弊端,探索“教授治校”机制在高校“去行政化”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一、高校“行政化”的弊端及危害高校“行政化”可以相对区分为“国家高等教育管理的行政化”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
前者主要由政府和高校关系失当所致,表现为政府集权、把高校当行政机构对待,通过执掌经济权、考评权等手段直接控制和管理高校;后者主要由高校的行政和学术关系失当所致,表现为行政集权、以行政化的方式主导校务决策,通过执掌学术资源配置权、教师考核聘任与晋升权等手段插手学术事务,导致学术活动的行政化。
高校内部“行政化”的弊端及危害主要表现为:1.高校管理活动的“行政化”降低了校务决策的科学性高校管理活动的“行政化”,主要体现为高校的管理与决策主体过于单一,教授群体难以有效参与校务决策。
首先,“决策主体单一”常常导致校务决策由领导个人做出。
正如有学者所言:“高等学校决策与运行,往往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往往以领导职务的高低作为决策是否正确的标准,民主管理在体制和机制上都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化进程表现在某些方面甚至有下滑的趋势。
”[1]同时,“决策主体单一”还导致校务决策基本由行政部门做出。
在我国,一些高校的重大决策往往由校长办公会或者职能部门直接做出并予以实施。
这种决策方式的科学性令人怀疑。
因为行政力量在决策中必然会受政绩思想和行政管理思维的影响,不会特别考虑决策是否符合学术规律、是否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大学精神。
其次,“缺乏教授参与”使管理决策难以代表师生利益。
比如,在征地、盖楼等非学术性事务上,行政权力主导下的决策往往会漠视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需要,而只考虑办学政绩。
正是因为行政力量主导着校务决策,高校建设豪华大门、奢华办公楼、宾馆大教授治校:高校“去行政化”的重要切入点笮陈何芳摘要:高校“行政化”可以相对分解为管理活动、学术活动、组织权力和组织结构的“行政化”。
高校“行政化”,必然会降低校务决策的科学性、妨碍学术事务的有效开展、阻滞多元权力的参与和监督、破坏高校以“松散联合”为特征的有效运行。
要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建立“教授治校”机制,从校级管理和院系管理两个层面“去行政化”。
这一方面需要“教授委员会参与决策”,为此要科学设计校级“教授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决策范围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基层学术组织自治”,为此要减少校级集权、消除行政干扰、加强法律和章程的保障。
关键词:高校;去行政化;教授治校陈何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南京210097)教育发展研究2010.13-14专题·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厦等新闻才会屡屡出现,各种针对教师管理的数量考核指标、针对学生管理的行政命令等才会盛行。
另外,导致管理决策的“短视”和“短期”倾向。
“短视”是由行政领导的任期和政绩观决定的,一些领导者为了彰显政绩而急功近利,重视短期内可见的“增长”,而忽视长远的、非外显性的发展。
“短期”源于政策的频繁更改,因为很多由行政领导拍板决断的方案,由于事前没有充分调查和广泛论证,推出之后往往会引起众多质疑,或是受到各种抵制而难以实施,为此不得不修正甚至放弃,因而难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高校学术活动的“行政化”妨碍了学术事务的有效开展高校学术活动的“行政化”,主要体现在学校层次的行政集权过多,教师的学术自由和自治难以实现。
在我国高校,校级行政权力过大,各职能部门对于基层学术单位的办学事务介入过多,致使作为学术权力主体的教授及学术组织难以实现学术自治。
比如,高校学术资源的配置被学校行政力量所主导,即使是招生、培养等事务,行政力量也无处不在;在学科发展、教师考核、职称晋升、治理学术不端等事务中,以及高校日益突出的招生腐败、学术失范、教授和行政领导矛盾激化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学术领域遭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学术运行难以保持应有的封闭性和纯洁性。
3.高校组织权力的“行政化”阻滞了多元权力的参与和监督高校组织权力的“行政化”,主要体现为“行政权力独大”,教师权力缺乏保障。
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组织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权力过分集中于行政,行政机构常常包揽学术事务,学术决策功能过于薄弱;二是学术委员会及专业委员会成员多为二级行政权力的代表,如院长、系主任及职能部门负责人,真正的学术权威太少,普通教授的发言权不够,缺少影响决策的渠道;三是权力过于集中,形成倒金字塔式权力结构,学校一级的行政集权现象较为严重;四是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虽然有法可依,但在实践中往往难以贯彻或仅仅流于形式,教代会的作用难以发挥。
[2]可见,高校真正的“实权”由行政掌控,而教师的学术权力、学生和其他职工的参与和监督权都非常薄弱。
其实,“行政权力独大”是违背高校组织特性的。
高校作为“学术组织”,应当比政府、企业、军队等非学术组织更加注重“内部专业人士”的权力,也就是教师权力。
教师权利一般包括个体权利和群体权利两部分。
前者主要是指教师的教育自由权,比如课程编制权、教科书选用权、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选用权、教育评价权等;后者是教师群体行使的权力,主要指教师管理学校的权利,比如教授会和学术委员会等教师组织在学校中所拥有的权利,它能保障教师群体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
[3]教师个体的学术自由、教师团体的学术自治,都是开展学术活动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如果不能保障教师权利,高校的学术发展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撑与维系。
4.高校组织结构的“行政化”破坏了高校以“松散联合”为特征的有效运行高校组织结构的“行政化”,主要体现为高校组织过于科层化,基层学术组织缺乏自主与活力。
我国高校组织机构的设置过于强调层级管理职权的区分,往往注重管理层级间的有序性和对称性,却忽略大学组织所特有的无序性。
这种组织结构的“行政化”显然是与学术组织的特性不相适应的。
伯恩鲍姆认为,大学组织本质上是学术组织,其从事学术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是自由。
学术工作的展开要求有一双“自由之手”。
在像高校这种开放的系统中,在各子系统之间和子系统内部,需要营造宽松的环境,因而,松散联合是一种适合大学的有效运行模式。
有效的管理取决于接受和理解松散联合,而不是去制约它。
[4]伯顿·克拉克也曾经指出,大学的“底层结构遵循的是学科、专门知识和专业化无序状态的逻辑”,[5]大学组织结构的松散性能有效抑制科层官僚权力的控制强度,能为学术活动提供大量的自由空间。
因此,现代大学的组织结构多为松散结合的扁平模式,且占据主导地位,而不像其他类型组织那样具有清晰责任的金字塔结构。
上述四个方面的“行政化”不是截然分开的,有重叠也有交叉。
其中,“管理活动”和“组织权力”较为接近,因为管理活动的开展是以组织权力为基础的,两者主要体现在学校层面;“学术活动”和“组织结构”较为接近,因为非个体性的学术活动需要有相应的组织平台予以保障,两者主要体现在院系层面。
另外,四者还存在一种层次递进的关系,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往往是显性的、浅层的,而组织结构和组织权力则是隐性的、深层的,并制约着“组织活动”的开展。
这些要素交织在一起,使高校“行政化”的表现变得错综复杂,并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态势。
二、高校“去行政化”可以从“教授治校”切入“教授治校”也许是高校“去行政化”的一种可行方法。
“教授治校”制度萌芽于中世纪的巴黎大学,其后在德国大学得到了充分发展,一度为很多国家的大学所效仿,也是现今高校中教授参与学校管理的一种主要途径。
“教授治校”的积极意义已经被国际经验广泛证明。
所以,我们应首先从尊重学术规律、学术组织和学术管理的特性入手,赋予教授群体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的权利,以加速高校的“去行政化”进程。
要促进高校管理活动的“去行政化”,必须在校务决策中实现“教授参与”———不仅要个体的参与,而且要以“教授委员会”的形式反映教授集体的意见和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教授参与决策”经常与“决策人具有教授职称”混为一谈,似乎具有“教授”职称的“双肩挑”干部管理学校就算“教授治校”。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或狡辩。
参与决策者具有教授头衔,是院系或学科负责人等,正说明这些教授是“领导兼教授”而非普通教授,他们在决策中代表的是学校利益和行政利益,而非院系基层利益和师生利益。
决策者的教授头衔并不能保证他们严格执行学术标准,以学术为导向进行决策。
所以,“教授参与决策”所强调的是教授集体的意志表达。
要促进高校学术活动的“去行政化”,必须加强院系层次的管理权限,增强教师的学术自由和自治,这样才能解决校级决策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的问题。
当前,学校在学术方面的行政管理经常出现学术资源配置不公、学术决策缺乏科学性等现象,其原因是学校层次所制订的学术管理制度通常会遭遇“统一性”和“有效性”的矛盾,实施面越广越容易产生“适应性不足”的问题。
高校学科林立,每一种学科专业都有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规律,学校层面的管理制度必定很难适应多种学科专业的发展实际。
这就导致学校经常用工科思维来要求理科和文科,用文科思维来领导工科,或者简单地用经济的办法和行政的办法来管理学术,等等。
所以,校级学术管理制度整体改革的“最佳”选择,便是实行基层学术组织自治,给予各学科专业的学者相对自由的环境和独立决策学术事务的权力,让“教授治校”得到组织和制度的支持。
要促进高校组织权力的“去行政化”,必须实现多元权力的参与和监督,尤其是要实现教师个体的学术自由和教师团体的学术自治。
为了达到这种目标,高校应当完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教师组织,让教师在学术事务及其他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事务中拥有参与管理的权利,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多元权力的参与和监督,才能促进高校组织权力的“去行政化”。
要促进高校组织结构的“去行政化”,必须进行组织结构再造,使基层学术组织焕发活力。
与学术组织“松散联合”的组织结构特性相适应,高校组织结构的“去行政化”同样需要减少校级集权,以减少“来自上层的严密控制”。
同时,高等学校各组织层级之间应增强开放性,允许跨层次沟通与协调,为基层学术组织自治和“教授治校”提供更多的渠道与保障。
三、校级管理“去行政化”需要“教授委员会参与决策”“教授委员会参与决策”应集中体现在校级层面。
校级是高校管理的宏观层次,承担着高校学术发展规划和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制订、各学院之间和学校与外界之间的协调,以及高校重大改革与发展战略的实施等管理职责,理应吸收教授参与决策。
在我国,与“教授委员会”类似的机构有学校层面的“学术委员会”和学院层面的“教授委员会”,但这两种机构在“教授治校”方面并未发挥实质性作用,因而,当务之急是建立校级“教授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