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3(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和米这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学会用厘米和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米。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学会用它们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培养学生用厘米和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学会用它们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让学生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厘米和米的模型、PPT学具:尺子、练习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测量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讲解厘米和米的概念(10分钟)通过PPT展示厘米和米的模型,讲解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3. 小组合作测量(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用尺子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出来。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练习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度单位:厘米米1米 = 100厘米七、作业设计1. 请用尺子测量一下自己的房间长度、宽度和高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出来。
答案: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量和填写。
2. 请列举三个生活中可以用厘米和米来测量长度的情景。
答案:测量窗帘的长度、测量书桌的高度、测量自行车轮胎的直径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课后,我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测量活动也开展得比较顺利。
但是,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这个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多用厘米和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加强实践操作,提高运用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认识厘米和米教学目标: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
那么,你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
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
(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
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
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探究一:认识直尺。
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
表示厘米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直尺来量。
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
同学们在自己用的直尺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
用手指比划一下1cm大约有多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
2.能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能够将用厘米表示的长度转换成用米表示的长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厘米和米的认识,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教学难点:将用厘米表示的长度转换成用米表示的长度。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1.学生课前测,复习数学相关知识。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厘米和米。
2. 认知阶段(10分钟)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知厘米和米的使用。
2.向学生展示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的实际使用情况,并让学生讨论差异。
3.通过示范让学生感受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并引导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使用有所理解。
3. 实践阶段(20分钟)
1.向学生分发尺子,并让学生自由测量教室内各种物体的长度大小。
2.引导学生将测量的长度记录下来,并列举一些长度的实际应用场景。
3.让学生尝试将用厘米表示的长度转换成用米表示的长度,引导学生理解厘米与米之间的转换关系。
4. 总结阶段(5分钟)
1.通过回答问题梳理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检查学生笔记,并帮助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感受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培养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知,并通过应用实例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
同时,通过转换厘米与米之间的长度关系来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长度单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3)
标题: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3)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2. 直尺的使用方法3. 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直尺的使用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准确测量物体长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直尺、米尺、教学课件2. 学具:直尺、测量物品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实物等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单位,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讲解新课(1)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2)讲解直尺的使用方法,强调直尺的刻度表示长度,以及如何正确读取刻度。
(3)示范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强调测量时要保持直尺与物体紧贴,视线与刻度垂直。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每组发放直尺和测量物品,指导学生进行测量实践。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练习题,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厘米和米的概念、直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测量身边的物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
2. 加强对直尺使用方法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3. 在实践操作环节,关注学生的操作规范,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延伸1. 开展长度单位换算的游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实例,进行分享和讨论。
3. 组织测量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3)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2.能够运用厘米和米的知识算出长度;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厘米和米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1.厘米和米的概念;2.如何测量长度;3.如何运用厘米和米的知识算出长度。
三、教学难点1.厘米和米的转换及应用;2.如何正确使用尺子测量长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观看学生学过的视频,复习米和厘米的知识。
2.对学生提问:“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米和厘米?”3.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举例说明,让学生思考和感知米和厘米的概念。
2. 讲授认识厘米和米1.出示米尺和卷尺:“这是两种测量长度的工具,都能测量长度,是用来度量物体的大小的工具,你们能看到两把尺子的外形和长度有所不同,这两把尺子分别能测量哪些单位?”2.让学生说出卷尺能测量的单位,然后出示标尺:“标尺和卷尺有什么不同,相同点又在哪里?”3.让学生说出标尺能测量的单位,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尺子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养成良好的测量习惯。
4.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标尺上的单位是厘米,1厘米有多长?” 让学生回答并说出1厘米相当于多少毫米。
“米尺上的单位是米,1米有多长?” 学生回答并说出如果把1米拉直是有多长。
3. 操作练习1.教师示范使用尺子,测量并说出物品的长度,并让学生自己尝试测量同样的物品长度,然后把自己的结果和教师的结果进行对比,了解哪些是正确的。
2.通过活动游戏“抄错长度”,让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理解厘米和米的差异及刻度不同的细节。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或标尺,自己测量几个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结果。
2.让学生在课后,选择几个物品,与家长一起使用尺子进行测量,记录两人意见并加以比较,同时让学生发现与家长测量时可能存在的错误,提高孩子们的辨别能力。
五、作业布置1.从教室门口到走廊尽头有多远?2.测量自己的房间大小,并用标尺画出图示。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们采用了通过引导、游戏与练习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了基本测量方法,并在实际中应用掌握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辨别错误的能力。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和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其大小关系;2.能够通过简单的测量活动,运用厘米和米衡量物体的长度和距离;3.发扬互助合作精神,在小组内掌握合理分工、协作完成任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厘米与米的概念;2.运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距离。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10分钟)1.出示一些常见的物品,如笔、书、纸张等,叫学生来估算它们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估算长度时需要依据什么来判断。
2.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介绍常见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解释它们表示的长度范围及大小关系。
3.叫学生上台参与互动,根据老师给出的物品或图片,在黑板上标出它们的长度,进一步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3.2 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1.老师讲解并演示使用尺子测量长度的方法,介绍尺子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让学生模拟老师示范的方法操作。
2.老师讲解并演示使用卷尺测量长度和距离的方法,介绍卷尺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让学生模拟老师示范的方法操作。
3.3 知识巩固(20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测量,对校内某些物体的长度和距离进行测量。
2.学生自行配对进行测量练习,互相检查并运用厘米和米单位表达出测量数据,并相互交流技巧和心得。
3.老师带领全班学生总结和分享测量结果及相关经验,引导学生吸取其它小组的经验,发现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3.4 拓展练习(15分钟)1.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物品或图片,自行确定需要使用长度单位并测量出数据。
2.自由讨论,学生相互分享知识和自己的经验,老师在听取学生的答案时注重学生思想的引导和纠正。
3.老师设计测量任务,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测量实践,发扬互助合作精神,将任务完成得更好。
3.5 总结反思(5分钟)1.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2.学生自己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3.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指出下节课需要加强的内容和重点,以调整教学策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目标•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本概念;•能够从具体情境中识别出合适的长度单位,并用数字和单位表示长度;•认识并能够正确使用厘米和米的换算。
教学准备•板书:厘米、米;•教辅材料:数学课本、作业本;•班级小黑板;•学生小计算器。
教学过程课前导入1.教师出示一个笔、一本书、一个小杯子,并询问学生这三个物品哪一个的长度最长,为什么。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长度的度量标准是什么,让学生尽可能地举一些例子进行解释。
板书提示:长度单位新课讲解1.教师示意给出一根较长的细绳,并用标尺进行测量,比较厘米与米的概念。
板书提示:厘米、米2.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不同的物品,如手指、鞋子、树干,让学生通过比较长度给出相应的长度单位,并用数字和单位表示长度。
板书提示:数字和单位表示长度3.教师利用图片或实物模型,让学生尝试用厘米和米表示物品长度,并在小黑板上进行记录。
4.教师制定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加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和掌握。
板书提示:练习课堂实践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标尺、手环等工具进行学生身高、桌子宽度的测量,并用数字和单位表示出结果。
2.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互相协助,互相交流。
课堂小结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能够回答以下问题:–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厘米、米有什么区别?–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长度单位?2.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加注意,通过实践掌握和运用到实际中。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及时反馈问题和疑惑。
2.准备下节课所需的教材和工具。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长度单位厘米、米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能够从实际出发,正确地选择和使用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相应的计算和转换,对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1)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辨认厘米、米的单位。
2.能够使用厘米、米的单位进行长度的测量。
教学内容1.认识厘米和米的单位。
2.学习使用尺子或直尺测量长度。
3.借助教具和练习册进行练习。
教学准备1.教师:教学设计、教具准备。
2.学生:直尺、尺子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教师将一张布满厘米的纸张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与伙伴讨论,试图发现纸上的厘米和厘米的差别。
2. 认识厘米和米1.教师拿出一条直尺,让学生看并观察,询问学生直尺的长短。
然后,教师问:“大家知道直尺上有哪些字样吗?”2.教师将直尺上的单位拎出来,在黑板上写下尺子上的数字,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数字和教室的尺寸相互比较,让学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3. 小组练习1.教师安排小组,每个小组拥有一把直尺或尺子。
为提高测量的精确性,建议每个学生都用尺子进行测量。
2.教师向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按照练习册上的要求进行练习。
然后,会场上的每个小组都将测出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汇总。
3.教师询问学生在测量长度时所体会到的问题,正确学习常规和技能,及时纠正。
4. 摸底检测为了评估学生的水平,教师准备一份考试,测试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和知识。
教学总结对于已经掌握了厘米和米概念的学生,我们需要进一步帮助他们巩固新掌握的知识并提出更高级的问题,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对于未能掌握新知识的学生,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辅导,让他们迅速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达到教学目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1)
标题: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
2. 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3.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测量工具、教学课件。
2. 学具:每人一把尺子、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故事、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a. 通过观察、触摸,让学生感受1厘米和1米的长度。
b. 引导学生了解厘米和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身高、桌子长度等。
c. 讲解厘米和米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2)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a.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b.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测量并记录长度。
c.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a. 讲解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
b.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换算规律。
c. 教师举例说明,巩固换算方法。
3. 巩固练习设计各种测量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延伸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长度单位的知识。
六、课后作业1. 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练习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思考: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长度单位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七、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米2. 测量方法:使用尺子3. 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学会了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长度的单位厘米和米。
2.能够正确使用长度的单位厘米和米进行计量。
3.能够将厘米和米进行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1.厘米和米的概念。
2.厘米和米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厘米和米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准备1.课件。
2.实物长度测量工具(比如尺子)。
3.一些长度值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老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一年级的学习内容,重点是长度概念的认识。
并向学生介绍本课学习的长度的新概念——厘米和米。
2. 讲解新知1.厘米概念的讲解厘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1厘米用符号cm表示,英文名称是Centimeter。
厘米是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之一,表示较小的长度,比如说用来测量钢笔尺寸。
2.米概念的讲解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1米用符号m表示,英文名称是Meter。
米是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之一,表示较大的长度,比如说用来测量房屋建筑尺寸。
3.厘米和米的比较比较一下1m和1cm的长度,介绍一下两者之间的缩放关系。
4.厘米和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度范围,让学生了解到厘米和米的使用范围,并介绍一些使用方法和技巧。
5.厘米和米之间的转化让学生编织一些具体的长度情景,介绍厘米和米之间的转化方法,并请同学们到实物长度比较测量一下。
3. 练习1.解题时考察学生转换长度单位的能力,让学生将一些长度量进行转换。
例题:一支0.5m长的木棒,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答案:50cm2.测量实物的长度并进行计量,学生自行编排一些长度测量游戏。
4. 总结和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厘米和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回顾一下使用方法和技巧,并重点强调厘米和米之间的转化。
六、教学反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将难度逐渐提高,并多给学生一些转换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使用厘米和米进行计量。
在学生中不断探究学习的方法,并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式。
不断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案:认识厘米和米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直尺进行测量,并能够准确地读取数据。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长度是用来描述物体的长短的物理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和米。
2. 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等于100厘米。
3. 直尺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确保直尺边缘与被测物体平行,读数时要准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正确读取测量数据,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厘米和米的关系。
2. 演示法:展示直尺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介绍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阐述厘米和米的关系。
3. 演示:演示直尺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和准确读取数据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用厘米和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课后思考:思考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量房间的大小、家具的尺寸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实践环节,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3. 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北京版本数学小学二年级上《认识厘米及米》学习教学学习设计
北京版数学二年级上《认识厘米和米》教课方案第一课时教课目的:联系学生生活实质,在活动中领会厘米的实质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点,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丈量物体的长度。
初步学习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课要点:指引学生认识厘米,认识1厘米的实质长度,感知1厘米大约有多长。
教课难点:使学生成立厘米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铅笔书籍教课过程:一、故事导入二、新授(一)量一量:量数学书的一条边,那我们怎么办呢?(用尺子量)(二)初步认识厘米1、认识尺子学生谈谈你都认识尺子上的什么?教师对学生不认识的加以解说,引出长度单位:厘米第1 页2、用手在尺子上指出 1厘米、2厘米、3厘米、8厘米的长度。
3、在尺子上比一比,你手指的哪部分大概宽是1厘米。
(小组同学相互量一量)4、说一说:请你预计一下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概是1厘米?5、1cm是1厘米(三)丈量物体长度(小组)1、随意取出一根铅笔,你先预计一下大概有多长?(小组同学相互预计一下)2、用自己的尺子量一量铅笔的实质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小组同学一同操作)3、想想:你在丈量的时候应当注意什么问题?如何丈量?学生说一说丈量的方法三、稳固新知(一)填一填(二)量一量,填一填量自己手掌的宽,一叉的长,一只臂的长。
(小组合作达成)(三)估测请你想方法预计一下你的数学练习册的长和宽。
你用什么方法预计的?(选择我们身上的丈量工具)谈谈,请你再实质第2 页丈量一下,看看他们之间的偏差。
四、讲堂小结经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课间量自己的课桌椅的长宽高。
第二课时教课目的:经过介绍平时生活与学校生活中需要用到米的实质例子,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能够用米作单位,指引学生认识1米的实质长度,使学生成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
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课要点:指引学生认识1米的实质长度。
教课难点:成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
能够说出由几米变为几百厘米,或许几百厘米变为几米的道理。
二年级数学上册 一、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北京版
认识厘米和米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用尺子量一量。
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北京版数学二年级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word文档
北京版数学二年级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初步学习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厘米,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感知1厘米大约有多长。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厘米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铅笔书本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二、新授(一)量一量:量数学书的一条边,那我们怎么办呢?(用尺子量)(二)初步认识厘米1、认识尺子学生说说你都认识尺子上的什么?教师对学生不认识的加以讲解,引出长度单位:厘米2、用手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8厘米的长度。
3、在尺子上比一比,你手指的哪部分大约宽是1厘米。
(小组同学互相量一量)4、说一说:请你估计一下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5、1cm是1厘米(三)测量物体长度(小组)1、任意拿出一根铅笔,你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小组同学互相估计一下)2、用自己的尺子量一量铅笔的实际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小组同学一起操作)3、想一想:你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测量?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三、巩固新知(一)填一填(二)量一量,填一填量自己手掌的宽,一叉的长,一只臂的长。
(小组合作完成)(三)估测请你想办法估计一下你的数学练习册的长和宽。
你用什么办法估计的?(选择我们身上的测量工具)说说,请你再实际测量一下,看看他们之间的误差。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课间量自己的课桌椅的长宽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与学校生活中需要用到米的实际例子,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
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
能够说出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几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第三课时教案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第三课时教案教学要求:1.知识目标:认识线段。
明白线段的特点。
2.能力目标: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适应。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明白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
教学难点: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预备: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究学习。
(一)出示主题图:这是一条线段,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线段是什么样的?学生观看说一说。
(二)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测量线段长度时,要注意什么?(三)你会画一条线段吗?1.让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画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3.评判学生所画的线段,让学生说说谁画的好,好在哪?是如何样画的?4.能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试画,并让学生说说是如何样画的?5.小结:画线段时,要注意从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的地点就能够了。
二、巩固练习量一量()厘米()厘米()厘米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现在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养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进展的教学方式,慢慢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事实上,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养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课后反思:观看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打算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明白得的观看内容。
北京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认识厘米和米》word教案 (1)
认识厘米和米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
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
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北京版数学二上熟悉厘米和米教学设计3
熟悉厘米和米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气宇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式。
能力点:培育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育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气宇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式。
教学模式:“自主探讨”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直尺、各类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何?师:日常生活中如此的事例还很多,下面咱们一路来研究那个问题。
二、自主探讨:1.熟悉线段。
学生拿出预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索、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觉了什么?找出你以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咱们能够把其中的一端看做一个点,另一端也看做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头点两个点,告知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咱们身旁哪些东西的边能够看做线段?为何?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2.线段能够气宇吗?试量讲义第5页的线段,彼此交流量法。
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而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如何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三、拓展运用: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线路图,你以为走哪条路最近?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一、认识厘米和米《认识厘米和米》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一、认识厘米和米《认识厘米和米》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遇到问题灵活解决的意识。
2、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
3、通过实践、交流提高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2学情分析
“认识厘米和米”是二年级3册数学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这一单的内容之后,学生基本具备了测量物体的能力,并在课后实践活动“身上的尺子”内容学习中学会用身体帮助自己估测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本课中,学生可以通过测量活动巩固测量方法;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健康、体育”老师等活动,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课上汇报交流,提高表达及沟通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在面对问题时,可以认真观察、思考,在现有情况下找到办法,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
1. 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遇到问题灵活解决的意识。
2.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遇到问题灵活解决的意识。
2、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
3、通过实践、交流提高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学时重点
1.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遇到问题灵活解决的意识。
2.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
学时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厘米和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
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
. .
.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