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疾病PPT精选课件
肠道菌群ppt课件
肠道菌群与1型糖尿病
研究发现患1型糖尿病(T1D)的人体内的肠道菌 群与健康个体存在差异。
Akkermansia muciniphila支持粘液的产生,增加 抗微生物肽Reg3γ的表达,并从微生物群中淘 汰了扭链瘤胃球菌,降低了血清内毒素水平和 胰岛Toll样受体表达,促进了免疫调节,延缓 了糖尿病的发展。健康的微生物中有大量该细 菌,但在T1D中却没有。
肠道菌群可分为三大部分: (1)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细菌, 为专性厌氧菌,
是肠道的优势菌群, 占到 99% ~ 99.9% , 如双歧 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等; (2)与宿主共栖的条件致病菌, 以兼性需氧菌 为主, 为肠道非优势菌群, 如肠球菌、肠杆菌; (3)病原菌, 大多为过路菌, 长期定植的机会少, 生态平衡时, 这些菌数量少, 不会致病,如果数量 超出正常水平, 则可引起人体发病, 如变形杆菌、 假单胞菌和韦氏梭菌等。
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 Kristina Schoonjans带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 位于巨噬细胞上的一个受体,能抑制2型糖 尿病的炎症。受体是结合化合物并启动细
胞中级联事件的蛋白质。这项研究中的巨 噬细胞受体被称为TGR5,可被胆汁酸激活
瑞金医院宁光院士通过建立了降糖药疗效 和肠道共生菌群特征的关系,发现了拜糖 平(阿卡波糖)的起效机制:
病的发生和/或进展。
其中肠道菌群是肠道微生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 成分。
肠道菌群:人体肠道内寄居着大量细菌, 是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 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 态平衡
肠道菌群构成
人类肠道菌群约有100余种菌属,400余菌 种,其中以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需氧 菌比较少。形态上有杆菌、拟杆菌、球菌、 拟球菌和梭菌等等。这些细菌产生各种酶, 起着对人体有益、无关和有害的作用.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PPT课件
肠道菌群紊乱与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机制
肠道菌群紊乱可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能量代谢异常,引发肥胖和糖尿病等代 谢性疾病。同时,肠道菌群紊乱还可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治疗建议
针对肠道菌群紊乱引发的代谢性疾病,治疗时应注重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使用益 生菌、益生元等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
探索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 方法,如益生菌、益生元 和粪菌移植等,为疾病治 疗提供新的途径。
个体化治疗
通过对肠道菌群的研究, 实现个体化治疗,根据患 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制定针 对性的治疗方案。
提高公众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 对肠道健康和肠道菌群的认识,增强 自我保健意识。
肠道菌群紊乱是指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肠 道功能失调的现象。
影响
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便秘、腹胀等,还可能引发全 身性疾病,如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02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的 关系
肠道菌群紊乱与消化系统疾病
01
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菌群紊乱可引发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
药物治疗与抗生素使用
要点一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和抗炎药物,以缓解肠道菌群紊 乱引起的症状。
要点二
抗生素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以维护肠道菌群的平衡。
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采用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调理肠道功能,改善 肠道菌群状态。
其他疗法
如按摩、运动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环境 。
治疗建议
肠道菌群PPT课件ppt演示课件
出生5天
.
大肠杆菌、肠球菌、
梭菌 占主体
断
奶
双歧杆菌占优势
到 成
年
中老年
4
双歧杆菌 成人型菌群
.
肠道有益菌及其作用
双歧杆菌与乳杆菌是人肠道中有益菌的代表,主要是降 低肠道pH,抑制韦永氏球菌、梭菌等腐败菌的增殖,减 少腐败物质产生,同时也因pH下降而对病原菌的生存与 增殖很不利。
5
.
乳杆菌(lactotacillus)
乳杆菌是人们认识最早、也是研 究较多的肠道有益菌。最常见的 应用例是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 始生产饮用的用人工培养的嗜酸 乳杆菌及其接种培养的发酵乳和 酸乳,用以纠正便秘及其他肠道 疾病。
6
.
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
对人体健康有益作用十分明 显,以至成为近年保健食品 开发的一个热点。
.
肠道菌群
1
.
1g 10g
20g
20g
1000g 200g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人体肠道菌群及其构成
人类肠道菌群约有100余种菌属,400余菌种,其中以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需氧菌 比较少。形态上有杆菌、拟杆菌、球菌、拟球菌和梭菌等等。这些细菌产生各种酶,起 着对人体有益、无关和有害的作用.
3
无菌 双歧杆菌进一步 有害菌进一步
致这种平衡的破坏,某种或某些
菌种过多或过少,外来的致病菌
或过路菌的定植或增殖,或者某
些肠道菌向肠道外其他部位转移,
即称为肠道菌群失调(enteric
dysbacteriosis)
9
.
10
.
肠道微生态的调节
一般性调整措施; 利用有益活菌制剂及其增殖促进因子;
人体肠道菌群 PPT课件
70%
体质强壮者
50%
普通人
10%
老年人&体 质差者
类杆菌
99%
厌氧菌
双歧杆菌
肠道 菌群种类
兼性厌氧菌 需氧菌
肠道菌群数量
约重1000g 大约有30个属
1g 10g 20g
20g
400~500种
总体数量>1014 是人体总细胞10多倍
1000g
(约80%)
200g 20g
食管
没有自身微生物群 微生物来自食物和口腔
生物 拮抗
有位微生物学家强调了机体衰老同肠道腐败的关系,他认为 机体衰老始于肠道,表现在肠道pH升高,魏氏梭菌及大肠埃 希菌增多而双歧杆菌的减少。 大肠埃希菌等腐败细菌增多,引起肠功能紊乱,发生便秘, 腹泻和肠道解毒功能减退,肝功能受损。 腐败产物中的氨、胺类、硫化氢、酚类、吲哚、臭素和内毒 素等有毒物质产生增多,这些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流,侵蚀全 身各组织器官,会加速机体衰老、使免疫力降低,引发老年 病如胆固醇增高、动脉硬化、癌症等。
生物 拮抗
活化肠黏膜内的相关淋巴组织,使sIgA生物 合成增加,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等非特异 性防御作用。
生物 拮抗
发挥免疫佐剂作用,活化肠道黏膜内的相关 淋巴组织诱导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 生细胞因子,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而活化全 身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 疫功能。
如双歧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磷壁酸 和多糖等通过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 特别是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和B淋 巴细胞的功能,并促使这些细胞释放 免疫活性物质,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的 作用。
益生菌利用本身所特有的某些酶类(如半乳糖苷酶等) 补充人体在消化酶上的不足,帮助分解上消化道 未被充分水解吸收的营养物质,有利于人体进一 步吸收利用各种营养物质,增加人体必需的维生 素(如维生素B, 维生素K)、氨基酸、微量元素、某些无 机盐类(如钙、磷、铁、等)的吸收和利用。 双歧杆菌还具有将胆醇转化成类胆固醇的作用, 因此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具有改善脂 质代谢紊乱的作用。
人类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的关系
人类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的关系“肠道是我们的第二个大脑”,这个说法相信大家都已经听说过了。
肠道菌群是指肠道内约1000种不同的微生物群体。
它们就像人的“伙伴”,帮助人类消化食物、产生营养素等。
人类肠道菌群的发现不仅让人们对于“健康”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在医学、营养学等领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就是代谢疾病。
什么是代谢疾病?代谢是机体进行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是人体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代谢疾病就是因机体代谢功能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代谢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等。
代谢疾病的发生和人类肠道菌群有哪些关系?1. 肥胖症人类对于与肥胖症相联系的肠道菌群的研究还比较浅显。
无论是人或者动物的实验,都表明了肠道菌群对于肥胖症的发病有着直接的影响。
除了饮食、运动、遗传等因素之外,肠道菌群对于肥胖症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受到关注。
肠道内的细菌社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肥胖的发生,因此调整肠道菌群对于减肥也十分重要。
2. 糖尿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和健康人群相比是有所差别的,且这种差别可能大大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另一项观察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通过参与沉淀含绝对色谱测定的糖尿血症来发挥作用。
研究还表明,那些摄入较多植物类食物的肠道菌数量更充足,可能比素食者具有更好的代谢状况。
3. 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不稳定和多样性差可能与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有关。
例如,人类的肠道菌群不稳定可能会导致控制血压和代谢状况的肠胃肽受到影响。
有可能,缺乏这些肠胃肽会影响身体所摄入脂肪和盐的吸收,从而导致体内脂肪过高和血压升高。
如何调整肠道菌群以预防代谢疾病?基本上人类肠道中的细菌群是各自平衡的,因此不需要特别地吃肠道调整剂。
最重要的是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加上足够的睡眠,这些都会对身体健康有好坏的影响。
1. 合理膳食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和纤维素类食品,如鱼肉、豆类、果蔬等,这些食物不仅有利于肠道菌的生长,还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人体肠道菌群ppt课件
回肠
107-108 CFU/g
从胃到大肠菌属 和浓度都在变化
拟杆菌 梭状芽孢杆菌 肠杆菌 肠球菌 乳酸杆菌 韦荣球菌
6
-
肠道正常菌群生理功能生物 抗2019-7
通过肠黏膜紧密结合构成菌膜屏障; 通过占位效应、营养竞争及其所分泌的各种代谢 产物(如酸性代谢产物,降低肠道pH,起到广谱抗菌的作用。)和细 菌素等抑制条件致病菌的过度生长以及外来致病 菌的入侵,减少有毒物质的生成,改善肠功能。
生物 拮抗
2019
-
8
健康人体的大肠壁 被粘膜覆盖,阻止细菌入侵
Courtesy 2019
of Dr Alexander Swidsinski
-
9
在CD病人中,增殖期的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 生物膜完全覆盖了黏膜表面进而进入滤泡
细菌进入上皮内
Courtesy 2019
人体肠道正常菌群
2019
-
1
人体
肠道正常菌群
共生关系,互利互惠 人体选择性地让某些微生物定植于肠道,并为其 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又促进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完 善和影响、参与人体的多种代谢功能。
2019
-
2
肠道正常菌群与健康
• 人体肠道内有益菌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出人体的健康状态。
生物 拮抗
2019
-
11
活化肠黏膜内的相关淋巴组织,使sIgA生物 合成增加,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等非特异 性防御作用。
生物 拮抗
发挥免疫佐剂作用,活化肠道黏膜内的相关 淋巴组织诱导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 生细胞因子,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而活化全 身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 疫功能。
《肠道微生态课件——从菌群到健康》
生物科技如何影响肠道微生态?
生物科技用于肠道微生态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将为人体健康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和预防策略。
未来发展的方向
未来的肠道微生态研究将更加深入,为人体健康提供个性化、精准的治疗和 干预方案。
适合体内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源 头
乳制品、酸奶、发酵食品、膳食补充剂等都可以成为摄入益生菌和益生元的 来源。
常见的肠道微生态失衡疾病
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导致肠道炎症、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了解这 些疾病有助于预防和治疗。
现代生活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现代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药物滥用、长期压力等对肠道微生态产生不利影响。了解这些影响有助于寻 找改善策略。
什么是益生菌?
益生菌是指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活菌,可以通过口服或其他方式摄入,促进菌 群平衡和人体健康。
益生菌的功效和应用领域
益生菌可以改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预防肠道疾病等。它们在医学、保 健品、食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什么是益生元?
益生元是指不被人体消化吸收但能促进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主要包括一 些特殊的碳水化合物。
肠道微生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肠道微生态可能与心理健康有一定关系,菌群的失衡可能与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相关。通过调节菌群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不同年龄阶段的肠道微生态变 化
肠道菌群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显著的变化,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 人的肠道微生态各有特点。
如何维护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合理的饮食、健康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等可以帮助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此外,适量摄入益生菌 和益生元也有助于维持菌群的健康。
益生元的功效和应用领域
益生元可以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繁殖,维持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它们在 保健品、食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人体肠道菌群 ppt课件
1 益生菌
微生态 制剂
含有一定数量的活菌制剂。如双歧杆 菌、乳酸菌、肠球菌等。
2 益生元
人体不能利用却能选择性刺激肠内有 益菌生长繁殖的物质。如各种低聚糖。
3 合生元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混合物,既能补充益生菌, 又能选择性刺激益生菌繁殖,益生作用更强。
谢谢
人体肠道正常菌群
肠道 菌群种类
99% 厌氧菌
类杆菌 双歧杆菌
兼性厌氧菌
需氧菌
肠道菌群数量 ➢约重1000g ➢大约有30个属
400~500种 ➢总体数量>1014 ➢是人体总细胞10多倍
1g 10g
20g 20g
1000g
(约80%)
200g 20g
由于胃酸、胆汁作 用及小肠液流量大、 蠕动快,因而胃、十 二指肠、空肠细菌的
➢ 双歧杆菌还具有将胆醇转化成类胆固醇的作用, 因此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具有改善脂 质代谢紊乱的作用。
生物 拮抗
➢ 活化肠黏膜内的相关淋巴组织,使sIgA生物 合成增加,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等非特异 性防御作用。
➢ 发挥免疫佐剂作用,活化肠道黏膜内的相关 淋巴组织诱导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 生细胞因子,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而活化全 身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 疫功能。
真杆菌 梭形杆菌 消化链球菌 瘤胃球菌
链球菌
… … … … ...
食管
没有自身微生物群 微生物来自食物和口腔
从胃到大肠菌属 和浓度都色念珠菌 幽门螺旋杆菌 乳酸杆菌 链球菌
空肠
1 0 5-1 0 7 C F U /g 拟杆菌 白色念珠菌 乳酸杆菌 链球菌
回肠
1 0 7-1 0 8 C F U /g 拟杆菌 梭状芽孢杆菌 肠杆菌 肠球菌 乳酸杆菌 韦荣球菌
《肠道菌群失调》课件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
全身症状
乏力、发热、营养不良等。
其他症状
过敏、免疫功能低下等。
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
01
02
03
04
饮食因素
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高糖、 高脂、高蛋白饮食,会导致肠
道菌群失衡。
疾病因素
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肠道 肿瘤等疾病会影响肠道菌群的
平衡。
药物因素
0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联
01
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
研究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人体代谢,进一步揭示肠道菌群在肥胖、糖尿病
等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02
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
探讨肠道菌群如何调节人体免疫系统,以及肠道菌群失调如何影响免疫
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03
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
研究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如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进
一步揭示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关系。
探索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1 2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研发与应用
深入研究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 制,开发针对不同肠道菌群失调疾病的益生菌和 益生元产品。
肠道菌群移植技术
优化肠道菌群移植技术,提高移植效果和安全性 ,为肠道菌群失调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减少压力等健 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环境。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
保持食物清洁,避免食用过期、变质 的食品,减少食物中毒和肠道感染的 风险。
加强锻炼与免疫力
坚持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提 高肠道抵抗力,预防肠道菌群失调。
菌群与肠道疾病PPT课件
肠道疾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
合理搭配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减少 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餐具清洁等,预防肠道 感染。
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
长期使用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素容易破坏肠道菌群平 衡,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
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肠道疾病,采取合适的治疗 方法,避免病情恶化。
0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将肠道菌群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提高公众对肠道菌群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肠道菌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1
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 发育和功能起着重要作 用。
02
肠道菌群可刺激免疫细 胞成熟和分化,提高免 疫力。
03
肠道菌群可调节免疫反 应,维持肠道内环境的 稳定。
04
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免 疫系统功能紊乱,增加 感染和过敏的风险。
04 肠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肠道疾病的诊断方法
粪便检查
通过粪便潜血试验、粪便培养 等方法,检测肠道感染、炎症
肠道菌群的作用
消化食物
营养吸收
免疫调节
肠道菌群帮助分解复杂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
脂肪。
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 维生素B等人体必需营养
素。
肠道菌群刺激免疫系统 发育,提高免疫力。
生物拮抗
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维 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肠道菌群的平衡
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性
保持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
肠道菌群失衡的影响
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疾病通用课件
肠道菌群能够合成维生素和矿 物质,如维生素K、维生素B12 等,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求。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营养物 质吸收障碍,引发营养不良、 贫血等疾病。
对激素代谢的影响
肠道菌群可以影响人体激素的合 成和分泌,如胰岛素、胰高血糖
素等。
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吲 哚、酚等,可以影响激素的生物 活性,进而调节人体的代谢过程
肠道菌群监测与评估
未来可以通过定期监测个体的肠道菌群状况,评 估其代谢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代谢 性疾病风险。
THANKS
感谢观看
其他调节方法
适量运动
控制药物使用
适量的运动能够促进肠道蠕动,有利 于肠道菌群的生长繁殖。建议每天进 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
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会破坏肠道菌 群平衡,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 平衡,建议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 作息时间。
06
未来展望
糖尿病的肠道菌群特征
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中,某些细菌如梭状芽胞杆菌、肠球菌和拟杆菌的丰度增加,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的丰 度减少。这些细菌可能通过影响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肪吸收和炎症反应等途径导致糖尿病。
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治疗
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等方法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和预防糖尿病 。
肥胖与肠道菌群的治疗
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等方法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从而有助于控制体重 和预防肥胖。
糖尿病
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减少,厚壁菌门丰度增加,拟杆菌门丰度减少。 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影响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导致糖尿病。
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ppt课件
ItsMetabolic Disorders? Journal of Obesity, Volume 2012, p 1-14.
2021/5/10
5
人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
EAMONN M. M. QUIGLEY and RODRIGO QUERA,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 Oral treatment of MIA offspring with the human commensal Bacteroides fragilis corrects gut permeability, alters microbial composition, and ameliorates defects in communicative, stereotypic, anxiety-like and sensorimotor behaviors.
16
肠脑轴/脑肠轴
Q. AZIZ, et al., Gut microbiota and gastrointestinal health: current concep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3) 25, 4–15.
CONSEQUENCES, DIAGNOSTIC APPROACH AND TREATMENT OPTIONS. J PHYSIO &
PHARM 2011, 62, 6, 591-599.
2021/5/10
23
应激导致IBS
P.C. KONTUREK, et al., STRESS AND THE GUT: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肠道菌群PPT课件
肠道菌群
.
1g 10g
20g 20g 1000g 200g
人体肠道菌群及其构成
人类肠道菌群约有100余种菌属,400余菌种,其中以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需氧菌 比较少。形态上有杆菌、拟杆菌、球菌、拟球菌和梭菌等等。这些细菌产生各种酶,起 着对人体有益、无关和有害的作用.
肠道微生态的调节
一般性调整措施; 利用有益活菌制剂及其增殖促进因子;
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物质
1、有益活菌制剂 2、有益菌增殖促进剂 3、有益菌及其增殖因子的综合制剂
无菌
出生5天
大肠杆菌、肠球菌、
梭菌 占主体
断
奶
双歧杆菌占优势
到 成年Βιβλιοθήκη 中老年双歧杆菌进一步 有害菌进一步
双歧杆菌 成人型菌群
肠道有益菌及其作用
双歧杆菌与乳杆菌是人肠道中有益菌的代表,主要是降 低肠道pH,抑制韦永氏球菌、梭菌等腐败菌的增殖,减 少腐败物质产生,同时也因pH下降而对病原菌的生存与 增殖很不利。
乳杆菌(lactotacillus)
乳杆菌是人们认识最早、也是研 究较多的肠道有益菌。最常见的 应用例是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 始生产饮用的用人工培养的嗜酸 乳杆菌及其接种培养的发酵乳和 酸乳,用以纠正便秘及其他肠道 疾病。
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
对人体健康有益作用十分明 显,以至成为近年保健食品 开发的一个热点。
肠道微生态
宿主与其体内寄生的微生物 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 信息的传递转化的一个生态 平衡,机体携带的微生物与 其自身的生理、营养、消化、 吸收、免疫及生物拮抗等有 密切关系,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理:改变肠道结构、关闭大部分胃功能,减少胃的空
间和小肠的长度;
评价:在减重和糖尿病手术中,胃旁路术研究较早且较
多,对伴有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最好;
200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将胃旁路手术纳入美国国
民医疗保险,正式认可胃旁路手术为病态肥胖症的最佳疗
法之一。
•
•4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
糖尿病: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 损,或两者兼有引起。危害: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 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范围内用于预防和治疗糖尿 病及其并发症的成本多达3760亿美元,预计这一数字将在 2030年超过4900亿美元。
•
•6
葡萄糖耐量( Glucose tolerance )
葡萄糖耐量:指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能力。正常人在进食米、面主食 或服葡萄糖后,几乎全被肠道吸收,使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肝 糖元合成增加,分解受抑制,肝糖输出减少,体内组织对葡萄糖利用增 加,因此饭后最高血糖不超过10.0mmol/L,且进食或多或少血糖都保持 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内。这说明正常人对葡萄糖有很强的耐受能力, 即葡萄糖耐量正常。
研究人员在3周的时间内喂给小鼠普氏菌。相比于假装喂养的小鼠,喂给普氏菌的小鼠 血液BCAAs水平增高、形成了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受不良。
Ⅱ型糖尿病患者均有中等程度的肠道微生态紊乱,且表现出产丁酸细 菌种类的缺乏。
•
•8
与肥胖的关系
肥胖病一般被定义作 为有 BMI 30 以上。
体重将近900磅(约400公斤) 的里基(Ricky Naputi)现年 39岁,是世界最重的男子 之一。因为体型过于笨重 而难以移动,他已经在坐 落于太平洋关岛的家中躺 了五年之久。
肠道微生物基因来源于拟杆菌门。 与正常个体比较,肥胖个体肠道中厚壁菌门比例较高;当肥胖个体
体质量减轻时,其肠道微生物中厚壁菌门比例则与正常个体变得较 为相似
•
•10
无菌小鼠接受肠菌移植,成功复制肥胖
法国、美国、罗马尼亚科学家将肥胖大鼠肠道的高比值硬壁菌与拟杆菌移植 无菌小鼠,成功地复制出肥胖表型,且鉴定出3种肥菌——颤杆菌和梭菌属 14a簇及4簇
l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 这一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5%~10%。发病年龄多在30岁以下,成年人、 老年人发病较少。 l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注射胰岛素存活,否则会出现酮症酸 中毒,如不及时治疗则有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
可能原因: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对体内生产胰岛素 的β细胞做出攻击,最终导致体内无法生产胰岛素。
菌群是健康的核心
胃旁路
Nathalie M. Delzenne, et al., Targeting gut microbiota in obesity: effects of prebiotics and
probiotics. Nat. Rev. Endocrinol. 7, 639–646 (2011).
糖耐量低下者可与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同时存在,并易发生动脉
粥样硬化。
•
•7
肠道菌群与Ⅱ型糖尿病关系
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患者中的血液中存在一种氨基酸--支链氨基酸 (BCAAs)的水平升高。
血液中BCAAs水平升高与肠道菌群组成与功能的一些特异性改变有 关联。
肠道菌群---普氏菌(Prevotella copri)和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 生物合成BCAAs
•
•3
胃旁路手术
胃旁路手术:一种改变肠道结构、关闭大部分胃功能的手术。 手术将患者的胃分成上下两部分,用于容纳食物的只有原 来胃部的1/6-1/10,然后在小胃的切口处开一条“岔路”, 接上截取的一段小肠,重新排列小肠的位置,改变食物经 过消化道的途径,减缓胃排空速度,缩短小肠,降低吸收, 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
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
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
•9
与肥胖的关系
肥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据国际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约 有10亿人体质量超标,全球人口的12%都属于肥胖范畴。 研究人员发现,与瘦志愿者相比: 肥胖者肠道内拟杆菌门比例降低,放线菌门比例升高。 肥胖志愿者75%肠道微生物基因来源于放线菌;而瘦志愿者42%的
肠道菌群与代谢 疾病 概要
•
•1
人菌共生
Kristina Harris,et al., Is the GutMicrobiota a N•ew Factor Contributing to Obesity and •2 ItsMetabolic Disorders? Journal of Obesity, Volume 2012, p 1-14.
•
Duca, et al.Diabetes.2014May;63(5):1624-36.
•11
无菌小鼠接受肠菌移植,成功复制肥胖
正常小鼠和无菌小鼠同时给予高脂 饮食(1)
正常小鼠体重变化明显,且出现高 脂饮食相关代谢改变
无菌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且无代 谢改变
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
这一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80%~90%。多数发病在35岁以后,
起病缓慢、隐匿,有些病人是在健康体检时发现的。体重超重或月
巴胖者居多。这一类型的糖尿病多发生于成年,特别是老年发病,
但也可能在儿童期发病,平时一般• 可以不用胰岛素治疗。
•5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耐量受损(IGT):糖耐量受损者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 有1.5%~10%进展为糖尿病。荷兰一项调查表明50~75岁IGT者每年 有13.8%演变为糖尿病。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报告,中国人IGT者 向糖尿病转化危险居世界前列,达8%~11%/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糖耐量低下患者可以发展为糖尿病,经长时间随访观察发现,10年后 10%~50%的糖耐量低下患者成为临床糖尿病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