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应为改革的“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合集下载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探讨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探讨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探讨凌若冰 昆明城投能源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摘 要 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是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企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配套文件陆续出台。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国企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切实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关于加大力度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强调要实现人员“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发挥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在推动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中的“牛鼻子”作用。

文章从国企改革大环境需求展开研究,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在国企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简述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相关流程和要点,探讨面临的阻力和难度,提出在改革进程中职业经理人制度是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 任期制 契约化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3)10-149-04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企改革工作已推行多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新一轮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也显著超过以前。

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了制定职业经理人制度所需遵循的有关要求,自此,经理层成员任期制以及契约化管理的要求被提出,并成为国企改革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一、国企改革推动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范围不断扩大,不仅覆盖了农村和城市,还深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改革内容也持续不断地深化。

于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被提出。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此后一系列配套文件陆续出台构成国企改革的主体框架和四梁八柱。

课程改革:从“学术理念”到“治国策略”

课程改革:从“学术理念”到“治国策略”
21 0 2年 3月
当代 教 育与 文化
Contm p r r e o a y Educ in a d lur ato n Cu t e
M a . 12 r 2O
第 4 第 2 卷 期
V oL4 N O .2
课 程 改革 :从 “ 术 理 念 ’ 学 ’到 “ 国策 略’ 治 ’
家 政治 策 略 ,继 而走 向实 践 。在 这 次课 程 改 革 中 , 有 三个 主要 群体 ,他 们分别 为 :课程 改革 的发 动者 是 政 府 ,课 程 改 革 的 执 行 者 是 教 育 行 政 部 门 ,所 以 ,这次课 程 改革 是 官 方 自上 而 下 倡 导 的 一 场 变 革 ;课 程改 革 的对象 ,主要是 中小学 ,中小学 的广
[ 中图 分 类 号 ] G 4 3 0 ;G 6 2 2. 7 5
[ 献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 1 7—7 9 2 1 )20 2—6 文 6 45 7 (0 2 0 —0 40
我 国基 础教 育 课 程 改革 已经 走 过 了 1 O年 ,再 回首 ,发现 这 1 0年 带 给 教育 领 域 的变 化确 实可 以 用 “ 翻天覆 地”来 形 容 ,课 程 改革不 仅使 学校 的课 程设 置 、教 材 教 学 、评 价体 系等 发 生 了 巨大 变 革 , 而且使 教 育领域 的管 理者 、广 大教 师发 生 了明显 的 变化 ,尤 其是作 为 教育对 象 的学生 的精 神面貌 与学 习方 式发 生 了根本 性 的变化 。与此 同 时 ,课程 改革 不 能尽善 尽美 ,还 存在 这样那 样 的一些 问题 ,反 思 总结 这些 问题 ,对 于进一 步 深化课 程改 革 ,全 面推 进 素质教 育有 着 十分重 要 的意义 。

整体性治理与组织化发展: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途径的新探索--以上海城郊S村违法建筑整治为例

整体性治理与组织化发展: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途径的新探索--以上海城郊S村违法建筑整治为例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梳理
2015 年 7 月国家出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ꎬ并于 2019 年 5 月进行了修订ꎬ该法案对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ꎻ而党的十八 大ꎬ尤其是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多次强调要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和 法制化的社会治理体系ꎮ 学界紧跟时代脉搏ꎬ顺应社会需求ꎬ展开基层社会 治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ꎮ 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ꎬ发现主要从社会治 理的主体内涵、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社会治理的变 迁历程四个方面展开ꎮ
社会治理就是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ꎬ确保人民安 模式ꎮ 而且ꎬ当下的社会治理不再单单依靠发
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ꎻ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ꎬ激 发社会组织活力ꎬ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十八届三
展这一前轮驱动ꎬ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 生态等五位一体的全面治理ꎮ[6]
中全会报告ꎬ2013)ꎮ 而对社会治理的主体研究ꎬ
具有重要意义ꎮ
运、科技创新中心ꎬ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
三、整体性治理:基层 社会治理结构的再造
文之城、生态之城ꎮ 很显然ꎬ这样的生态之城不仅 要中心城区的生态达标ꎬ城郊的生态环境综合整 治也要跟上ꎮ 另一方面ꎬ2017 年上海市的常住人
以 S 村的违法建筑综合整治为抓手进行田 口是 2302 万ꎬ离 2035 年 2500 万的人口底线只有
野观察ꎬ基层社会治理在结构上体现了明显的 200 万左右的空间ꎻ建设用地面积是 3120 平方公
整体性治理特征ꎮ 整体性治理是在对新公共管 理理论批判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治理理论ꎬ针对
里ꎬ离 3200 平方公里的底线只有 80 平方公里的余 地[11] ꎮ 上海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基本开发完毕ꎬ
公共管理中存在的管理碎片化、孤岛化现象ꎬ整 只能是向存量要生存ꎬ向郊区农村要发展ꎮ 在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及其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及其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及其路径%笪方大春(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眼摘要演如果不认清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重大区别,寻找其理论根基,将会诱发诸多“颠覆性错误”。

从经济学发展历程来看,供给侧理论而非需求侧理论居于主导地位,供给侧理论伴随整个经济学发展。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施政背景与目的不同。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蕴含着系统辩证的大智慧,有其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基于新时期供给结构性改革时代背景特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实施板块与轴带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提升高级生产要素供给能力。

供给侧改革需要双侧管理,协同推进;优化发展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推进制度供给系统性改革,完善生产关系。

眼关键词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2-0001-052016年12月第38卷第12期Dec.2016Vol.38No.12当代经济管理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DOI:10.13253/ki.ddjjgl.2016.12.001收稿日期:2016-10-18网络出版网址:/kcms/detail/13.1356.F.20161205.1601.001.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12-516:01:16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安徽省供给侧改革实施路径研究》(2016CX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包容性增长实现路径研究》(11CJL001);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项目《区域经济学》(2015004)。

作者简介:方大春(1973-),男,安徽和县人,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顶层设计、系统实施,打造符合学校发展的教学团队——示范校建设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

顶层设计、系统实施,打造符合学校发展的教学团队——示范校建设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
四、 培 养具 有 一定 的社会 知 名度 、 与行业保持 紧密联 系、 对 专 业 建 设 有 明 确 思 路 的 专 业 带 头 人
工作 过程 导 向的教学 理念 武装 教师 的 头脑 .教学 过程 围绕 学生 的就 业和 成 长 ,为学生 的就业 和可持续发 展服务 。
文化 课教 师应该 具备 结合 专业 的需 求 进行教学改革 的能力 : 专业课教师应该
保 持 紧密 的联 系 ; 对专业 建设 、 改革 与 发 展有 明确 、 可行的思路 。 学校要 通过专家指导 、教学实践 、 教育科学研 究 、信息技术应 用等形式 , 使 专业带头人具 有高 尚的职业 道德 、 先 进 的教 育理 念 、 广 泛 的企 业体 验 . 掌 握 熟练的职业 技能 、高超 的教 学艺术 、 较 强 的科研 能力 以及 较高 的综 合素 质 和 创新意识 . 成为 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模式
对性地对教 师培训 . 邀请 职业教育专 家
到 学 校 对 教 师进 行 理 念 培 训 要 用 新 的
践顶 岗锻 炼 . 提 升其理论水平 和实践 能
力 :同时积极为其教 学研究与 改革 、 学 术研究 、课题 开发 提供 时 问和 经费保 障 学校要重视发挥骨干教师“ 领头羊 ” 的作 用 . 鼓励他 们把学 习到的经验 和技 术等传授给青年 教师 . 提 高青年教 师的 水平 和能力 .从 而产生 以点 带 面 的实 效. 实现教学团队的集体成长
通 过 校 本 培 训 、省 和 国家 的青 年骨 干教
障部 财政部 关 于实施 国家 中等 职业 教
育 改革发展示 范学校建设计 划的意见》 ( 教职 成[ 2 0 1 0 1 9 号) 中提到 了七大任务 , 笔者认 为 能够 起到 统领作 用 的就是 加 强教师队伍建设 因为人才 培养模式改 革、 教 学内容改革 、 评价模 式改革 、 教学

葛坚教授的三节课——学术道德、人文修养、科学研究读后感

葛坚教授的三节课——学术道德、人文修养、科学研究读后感

葛坚教授的三节课——学术道德、人文修养、科学研究读后感卸下业内翘楚——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掌门人一职已有六年,今年66岁的葛坚是一名乐在其中的医生、教师和科学家。

身材高大魁梧的葛坚,一副运动员的体魄里住着一个文学家的灵魂,但最终却无心插柳地走上了医生和科学家的人生。

现在的他享受着科学的乐趣:这是一种奢侈的乐趣,普通人可能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

正如研究的艰苦,也非一般人能体味得到。

何以见得?葛坚多次在《如何做好一名研究生导师》、《博士导师研讨班》等公开教育讲座中提及,他所认为的“科学家的品质与气质”,提到“热爱/热情”和“渴望”这些词汇达到六次之多——对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突出的干劲、热情、勇气,弄清事实的渴望,弄清规律的渴望,得到发展、获得再生的渴望,对发挥自己才能的渴望。

这似乎恰恰印证了,科学家这个身份与他身上的人文气质混搭起来并不违和:同出自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热爱。

而这些难能可贵的人生历程与感悟,最后都通过教师这一身份,润物细无声,一课又一课,输送给了他的学生们。

至今,他已培养博士研究生69名,已出站博士后8名,其中不乏成绩骄人、成就斐然者——20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人次获得“十五”攻关计划首席,1人次获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他的学生之一卓业鸿教授就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

第一课:学术道德热情而沉郁,行动果敢而心怀悲悯。

这样的葛坚在带教学生时,要求也特别严格。

他不时反观自身,然后把自己的人生心得投映到学生身上——对世界有热情,对学术能刻苦,对患者有悲悯。

葛氏门下,对这位大医恩师,无不感佩。

他的博士生刘玉淳回忆起自己对葛坚老师的印象时说:“在见到葛老师之前,就知道他是行业大拿,学科里泰山北斗一样的存在,还未见其人,就已心生敬畏。

”而葛老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总是略显威严,随时都流露着大师风采。

有一年教师节,大家精心订制了一个由所有师兄弟、姐妹们合影组成的大蛋糕,也令葛坚感慨良多。

“四新”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四新”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四新”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作者:高彦伟王春朋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4年第04期摘要:在“四新”建设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着数学课程在“四新”建设中的定位调整、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模式的转变、数字化教育技术对教学与学习形态的影响、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等方面的挑战。

由于各高校在办学层次上的差异,教学改革呈现不同的实践境况。

针对新工科的教学改革最为深入,并且已取得一定进展。

大学数学教学改革需要和顶层设计一起,联合相关学科共同谋划,利用教学评价体系等手段推动教学学术研究,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取得成效。

关键词: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大学数学教学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4-0079-03201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

“四新”建设是从国家层面上对教育提出的需求,是教育强国、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划。

当前,国际与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同体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诸多问题。

中华民族为完成民族的伟大复兴,无论是在科技,还是社会文明发展上都要做好谋局开篇。

“四新”建设力图通过学科重组、交叉融合、创意创新,在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上取得切实成效,满足社会需要,回答时代关切。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理、工、农、医、文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具有支撑作用。

对非数学专业学生开展的“大学数学”课程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高等学校基础通识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也包括一部分针对具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然而,随着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爆发期的到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对大学数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在“四新”建设的背景下如何认识这种挑战,并通过实施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去应对挑战是大学数学教学正在面临的艰巨任务。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新工科专业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人才培养需求,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挑战与策略,以期为高校在新工科专业教育领域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专业的内涵和特点进行界定,然后分析当前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接着提出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最后探讨具体的改革路径和实施策略。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推动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分析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深刻变革,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新工科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日益凸显。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新工科专业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产业的快速升级,要求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更新和优化,以适应新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因此,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加强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界整合能力;三是注重国际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四是推动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需求。

针对这些需求,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途径,以国际化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工作简报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工作简报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工作简报近年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已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点项目之一。

该项目以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为目标,通过支持重大课题攻关,不断推动学术创新和理论进步。

一、项目背景作为国家级研究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是在国家发展和教育需求的背景下创建的。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理论深度的研究来指导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

二、项目目的与意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目的是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论探索,解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挑战。

该项目的意义在于:1. 推动学术创新:支持重大课题攻关,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平台,促进学术创新、理论突破和学科交叉融合。

2. 服务国家战略: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将直接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3. 增进学科发展: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推动,有利于整体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三、项目的研究重点和取得成果教育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涉及的研究领域广泛,如社会发展与治理、社会思潮与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等。

这些研究重点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对于提高学科间的融合发展和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年中,该项目已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论文的发表、重要学术会议的召开、学术成果的转化应用等。

这些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同时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

四、项目的工作进展与展望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在各个层面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项目的工作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项目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在过去的几年中,项目管理机制不断优化,从项目立项、设立指导小组、专家评审等各个环节都有所改善,提高了项目的效率和科研质量。

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现实逻辑与路径探究

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现实逻辑与路径探究

2221/345223【理论•探索】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现实逻辑与路径探究•李琳(河北大学河北保定271022)[摘要]文章通过概念界定分析了数据治理概念应包含的主要特征,以及数据治理与数据管理的关系,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的研究现状,从高校图书馆的数据特点和类型、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三个层面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的现实逻辑,并从数据意识、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关键技术、资源平台等五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的路径,为展开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现实逻辑路径[中图法分类号]G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23-7845(2221)23-0229-25[引用本文格式]李琳.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现实逻辑与路径探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221(3):29-33高校图书馆是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的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其作为传统数据信息收集汇总、归纳整合、保管应用的专业信息机构,不但拥有专业化的数据管理团队,而且在馆藏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开发建设以及数据存储利用等方面都拥有着充足的实践经验和强大的技术支撑[]。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已得到充分发展,各类数据资源也已有了相当规模的积累,高校图书馆能否盘活这些数据资源,挖掘其资源价值,依赖于高校图书馆是否进行有效的数据治理。

数据治理不仅关系到高校图书馆能否真正实现服务创新和价值创造,更关系到图书馆事业是否可以稳定健康地持续发展。

1概念界定关于数据治理的定义,由于切入视角的不同和侧重方向的区别,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的、可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定义。

国外学者Rena Araham等使用开放编码的方法总结出数据治理概念应包含的六个特征,分别为:跨职能的、框架、战略性企业资产、决策权和责任、数据政策、标准和程序、合规监测[2]o概括起来即为:数据治理为将数据作为战略性企业资产进行管理提供了跨职能框架;数据治理为组织进行其数据的决策指定了决策权和责任;数据治理将数据政策、标准和过程形式化,并进行合规监测。

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一、本文概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升教育质量,高校需要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高校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全过程,同时注重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育人工作。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

本文首先对“三全育人”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包括其内涵、特点、意义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探讨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和成效。

对高校在落实“三全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高校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也希望本文能引起更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三全育人”理念作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指导思想,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融合了现代教育理念、心理学理论以及社会学理论等多个方面。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提升。

而“三全育人”理念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深化和具体化,它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三全育人”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因此,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成长。

课题成果转化

课题成果转化

课题成果转化摘要:一、课题成果转化的概念与意义1.定义课题成果转化2.课题成果转化的意义二、课题成果转化的途径与方法1.学术研究与发表2.技术转让与产业化3.教育培训与知识传播4.社会服务与公益事业三、促进课题成果转化的策略1.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2.建立多元化的成果转化机制3.提高研究者与产业界的互动与合作4.加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四、我国课题成果转化现状与挑战1.成果转化率偏低2.产业与应用脱节3.转化机制不健全4.政策支持不足五、应对挑战,推进课题成果转化1.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支持力度2.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促进双向互动3.提升研究者的成果转化意识与能力4.加强与国际先进经验的交流与合作正文:课题成果转化是指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

在我国,课题成果转化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课题成果转化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如何有效推进课题成果转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题成果转化的概念与意义1.定义课题成果转化课题成果转化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等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市场前景和创新性的成果,通过一定途径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应用的过程。

2.课题成果转化的意义课题成果转化具有以下意义:(1)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

(2)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3)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成果转化的途径与方法1.学术研究与发表:通过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等方式,传播研究成果,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2.技术转让与产业化:将研究成果转让给企业,实现产业化生产,推动技术创新。

3.教育培训与知识传播:通过教育培训、讲座等形式,普及研究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社会服务与公益事业: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服务、公益事业等领域,改善民生。

三、促进课题成果转化的策略1.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课题成果转化的目标、任务和路径。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版能力建设、优化布局结构、加快融合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指导扶持
方面做出了具体指导。本刊特刊发《意见》全文,并配发权威解读。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 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 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 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 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为做好学术期刊出 版工作,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十一)完善学术期刊相关评价体系。改进完 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内容质量评价为中心,坚 持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完善同行评价、定性评价, 防止过度使用基于“影响因子”等指标的定量评价 方法评价学术期刊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探索 建立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行业标准,加强对“核 心 期 刊 ”“ 来 源 期 刊 ” 等 涉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期 刊 评 价 的引导规范。引导相关单位在学术评价、人才评价 中准确把握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防止简单“以刊 评文”、以“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等评价学术期 刊及论文质量,反对“唯论文”和论文“SCI 至上” 等不良倾向,避免 SSCI、CSSCI 等引文数据使用 中的绝对化,鼓励实行论文代表作制度。本科生、 研究生申请学位和毕业考核不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论文情况简单挂钩。支持相关科研教育机构针对罔
——坚持建管并举、规范发展。坚持一手抓繁 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完善扶持措施,优化发 展环境,改进评价体系,规范出版秩序,深化改革 创新,推动学术期刊出版良性健康发展。
二、加强出版能力建设
(一)提升学术引领能力。引导学术研究立足 中国实际,回应现实关切,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 上,紧密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战略任务。哲学 社会科学期刊要把深入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中 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 系作为重大任务,加强理论武装与理论创新,围绕 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群众关注的历 史和现实问题,及时开展研究解读和引导辨析,为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科技期 刊要围绕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任务,聚焦国 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坚持 问题导向,聚焦前沿领域,活跃学术空气,善于发 现创新、鼓励创新、引领创新,对重大问题坚持长

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研究述评

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研究述评

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教研组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织,其建设与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评述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推动教研组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界定了中小学教研组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研究范围与对象。

随后,从教研组的发展历程、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存在问题以及改进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力求展现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全貌。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发现教研组建设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在撰写关于“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研究述评”的文章时,第二部分“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背景与意义”段落可以这样展开: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是在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高度重视,强调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这就要求学校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教学研究机制,作为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和教师团队成长的核心力量。

从历史沿革上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教研组逐渐从单一的教学辅助机构转变为集教学研究、师资培训、课程开发与教学质量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组织。

特别是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下,教研组在整合教育资源、推广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方面扮演了更为关键的角色。

对于我国中小学而言,加强教研组建设具有多重深远的意义。

教研组能够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促使教师共享教育资源,交流教学经验,从而整体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教研组有助于构建校本教研文化,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培养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

再次,它也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我国中小学教研组的建设不仅响应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品质、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环节,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若干意见的通知

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若干意见的通知

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公布日期】2011.09.19•【文号】国科发基[2011]461号•【施行日期】2011.09.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若干意见的通知(国科发基〔2011〕46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教育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教育局,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教育主管单位,总装备部司令部,各有关单位: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战略部署,贯彻2011年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国基础研究工作,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五部门共同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

现将该意见印发你们,请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二○一一年九月十九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基础研究以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为基本使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科技进步的先导、人才培养的摇篮。

基础研究作为创新之源,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中发挥了核心关键作用。

当今世界正酝酿着新的科技革命,综合国力的竞争已前移到基础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已进入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重要跃升期。

然而,现代科学在我国的历史还很短,研究积累还不够,引领和支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能力亟待加强。

未来十年,我国基础研究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将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12.29•【文号】国办发〔2015〕94号•【施行日期】2015.12.2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国学术环境不断改善,为推动产出重大创新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目前我国支持创新的学术氛围还不够浓厚,仍然存在科学研究自律规范不足、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活动受外部干预过多、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为进一步优化学术环境,更好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问题导向,坚持改革驱动,全面推进人才使用、吸引、培养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实现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着力构建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宏观政策、学术民主、学术诚信和人才成长环境,引导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我国创新文化建设,为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导向。

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破除制约创新的观念和体制障碍,支持有利于激活创新要素的探索和实践,鼓励科技工作者增强创新自信,创立新学说,开发新技术,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价值。

坚持学术自主。

维护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科技工作者研究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在学术活动中的自主作用,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术自治制度,健全激励创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研究述评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研究述评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研究述评作者:张协奎樊光义来源:《创新》2020年第05期[摘要] 长效机制作为实现房地产市场“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房住不炒”的科学定位,并要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表明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开始由理论探索转为实践操作层面。

然而,自2006年原建设部最早提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至今,学术界对长效机制的认识和理解一直存在争议和分歧,研究视角多集中在宏观对策层面,相关结论也亟待进一步的逻辑论证和实证检验。

通过对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研究思路和主要成果的梳理,总结出当前长效机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以期从文献整理分析的角度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讨。

下一步的推进方向应注重对房地产长效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房地产市场的协同发展问题、“房住不炒”的科学内涵、实现机制以及影响效果等进行论证和拓展,同时坚持与时俱进的研究思路,时刻跟踪和关注房地产领域的热点问题,不断在新的语境中发展和完善长效机制的研究框架。

[关键词] 长效机制;租购并举;供需错配;宏观调控[中图分类号] F2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0)05-0011-013一、问题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的根本性指导思想。

回顾以往,我国自2003年开启房地产市场调控以来,需求端“短期化”调控一直是主基调,结果出现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等问题[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控制房价上涨的同时,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住房基础性制度改革和顶层设计开始全面起步[7-8]。

构建完善学术评价的制度体系内容包括

构建完善学术评价的制度体系内容包括

构建完善学术评价的制度体系内容包括(最新版4篇)目录(篇1)一、构建完善学术评价的制度体系的背景和意义二、构建完善学术评价的制度体系的内容包括1.学术评价的规范化和制度化2.建立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3.推动学术评价的信息化建设4.强化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三、构建完善学术评价的制度体系的实施策略四、构建完善学术评价的制度体系的意义和影响正文(篇1)一、构建完善学术评价的制度体系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学术评价在激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和促进学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追求量化指标、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等。

因此,构建完善学术评价的制度体系,对于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完善学术评价的制度体系的内容包括1.学术评价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学术评价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是构建完善学术评价体系的基础。

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规范的评价程序,明确学术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程序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学术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2.建立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过于依赖量化指标,导致一些学者过度追求短期成果。

因此,应建立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学术成果的质量、创新性、实用性等多方面因素,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者的学术水平。

3.推动学术评价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学术评价效率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学术评价信息平台,实现学术成果的快速检索、评价指标的自动计算等功能,提高学术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

4.强化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是评价体系的灵魂。

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设立独立的学术评价机构、完善回避制度、加强学术评价过程的监督等,确保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三、构建完善学术评价的制度体系的实施策略构建完善学术评价的制度体系,需要政府、学术机构、学者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历史流变及认知启示

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历史流变及认知启示

2021Vol.34No.1 Journal of Guangxi Police College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历史流变及认知启示魏鸿勋(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摘要]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伴随着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等变化而演进的,具体可以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四个时期。

法制化、正规化、现代化是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发展的基本方向,“立体化”和“信息化”建设是改善和加强社会治理的新趋向。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通过思维创新、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路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关键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历史流变;公安[中图分类号]D6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048(2021)01-0063-07DOI:10.19736/ki.gxjcxyxb.2021.0109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1]o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和抓手。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发展可以依据发展类别、结构特性等方面划分为四个阶段。

本文力图以宏观历史视角客观梳理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演进过程,理清其内在脉络与发展规律,明确认知启示。

一、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历史演进有关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方面的学术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严打”结束以后。

当时此方面学术研究的重点指向极为明确: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大局,为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及社会治安犯罪、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形成学理分析及支撑。

由于这一时期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工作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背景下进行的初步实践和探索,且处于由“管”向“治”的转型时期,缺少前期可参考借鉴的内容,因此,实践工作中仍具有较浓重的阶级斗争遗留痕迹。

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论视域下“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研究

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论视域下“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研究

这六个维度分别为:(1)人在系统中的角色。无 复杂性问题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动力学,或开 人参 与 为 自 然 系 统,有 人 参 与 则 为 人 造 系 统。 放的复杂巨系统学的问题。[3]系统复杂性既有横
(2)系统与系统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二者之 向层次即系统内部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复杂
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开放系统;如 性,也有纵向层次的复杂性,即子系统之间相互
基金项目:2017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三大系列”研究项目(17Z2017040004) 作者简介:汪长明(1972—),男,安徽望江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
4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不存在上述交换关系,则为封闭系统。(3)系统 作用关系的复杂性,包括不确定性、非线性、模糊
状态的稳定性。如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为动态系 性三种 次 属 性。具 体 而 言,包 括 四 种 动 力 学 特
(一)钱学森对系统的认识论重构
方面:一是 子 系 统 种 类 与 数 量 众 多,系 统 与 子 系
总体而言,从世界范围内考察,对系统研究 统之间存在各种信息传输与交互;二是知识在系
的方法论经历了从还原论(从局部到整体,从微 统中的作 用 至 关 重 要,子 系 统 通 过 学 习 获 取 知
观到宏观)到整体论(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 识,即“系统学习”。知识在系统中的作用在 20
201812 No12,2018
学 术 探 索 AcademicExploration
2018年 12月 Dec.,2018
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论视域下 “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学术研究应为改革的“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
来源:《中国广播》2013年第06期
近五年,广播电视的学术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对全国广电的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总体上说,微观领域的具体操作研究较多,宏观领域的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体制性的问题研究探讨更少。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广播电视的改革必须把“顶层设计”提上议事日程,要针对广电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探求未来十年制约广电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寻找改革的突破点。

路径选择是新一轮改革的首要问题。

过去30年的改革基本上是市场取向的改革。

在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凸显两个重大问题:一是过度的商业化竞争使公益性质边缘化。

二是广播电视台无法摆脱行政附属身份,无法突破产权单一、运营模式统一的状况。

这里涉及体制问题。

30年来,各级广播电视台都一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

这种亦官亦商、非官非商的体制带来经营者的两难选择。

一方面要恪守事业身份,遵从行政区划定位,努力履行本级党委政府喉舌职能。

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向市场,自收自支,自负盈亏。

可以说,广播电视经营者始终在政治属性、公共属性、产业属性这三种属性和功能的博弈中寻求平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媒体分类。

过去30年,我们采取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办法,推动了有线网络、电视剧制作等领域转企改制,取得很大成功。

但对电视业的核心资源——频道未进行分类运营。

下一步应该将全国1300多个频道进行分类。

按照产权属性、分工职能、体制定位的不同区分为公益频道和经营性频道。

公益频道属于事业体制,主要突出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其产权属于国家或社会组织。

资金来源依靠财政拨款和社会捐助,退出市场竞争。

经营性频道转企改制为企业体制,主要突出产业属性,资金来源于市场经营,属于盈利企业。

产权属于企业自身或国家控股下的股权所有者。

其主要任务是做大做强电视产业。

(李立功文,摘自2013年第3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