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野外观察

合集下载

2.1流水地貌

2.1流水地貌

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 流水侵蚀地 貌
地表形态:流水侵蚀
2、河流堆积积地貌:
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 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崇明 岛)。
流水作用: flash
冲积扇
1:关于营造地表形态力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 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
B 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 变化的 C 内力作用都进行的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 D 地壳运动是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自主学习
1.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的概念: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 的地貌类型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 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沟谷(v型谷)、峡谷、瀑布、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发育阶段
外力作用特点 河流地貌特点
初期
以向下和向源 河谷深而窄, 头侵蚀为主 谷壁陡峭,横 剖面呈“V” 型 向河谷两岸的 河流更为弯曲, 侵蚀作用加强 河谷拓宽 继续向河谷两 河谷展宽,横 岸侵蚀 剖面呈宽而浅 的“槽”型
中期
后期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在大约3.25亿年前,桂林所在的 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这里沉 积了大量的石灰岩。后来由于构 造运动,这里抬升为陆地,从而 使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桂林地 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 隙和裂隙发育广泛,所以岩石的 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气候 桂林位于我国亚热带湿润区, 条件 气候温暖,全年降水充沛,尤以
1、通过野外观察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 识别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2 、描述河流地貌和科斯特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 观的主要特点。
内力作用 ---- 地表形态的塑造着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 质作用等

东洲岛水文地貌

东洲岛水文地貌

《水文与地貌》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河流地貌的野外观察—东洲岛水文地貌野外实习专业:地理科学班级:2016级3班学号:16160335 姓名:袁耀军指导教师:周松秀时间:2017年12月18日一、实验目的与意义通过观察东洲岛水文地貌,掌握其形成原因,加强对河漫滩物质组成的了解,以及对阶地成因的掌握,从而对河流地貌形成感性认识。

二、实验内容1.了解东洲岛的位置和形态:通过对东洲岛的观察以及老师的讲解了解到东洲岛实为江心洲,位于湘江的中游,衡阳市区的腹地。

其形态为长条形,岛头较宽,岛尾较窄,长约650米,环岛总长近4000米。

2.掌握江心洲形成过程以及河漫滩的形成原因:江心洲是由于复式环流心滩不断增大淤高而成。

在东洲岛的上游,河流从较为狭窄河道流出,到了衡阳盆地的开阔地带,河流流速减慢,泥沙堆积,经过长时期的堆积露出水面形成江心洲,由于上游的泥沙在此不断堆积,东洲岛还在往南生长,从而也使得岛头较宽。

东洲岛将河流分为两个河道,在岛尾重新汇集的地方,流速加快,产生紊流,对东洲岛岛尾具有侵蚀作用,从而也使得岛尾较窄。

3.了解流水作用对河岸形成的影响:在东洲岛的上游地区,湘江的左右两岸分别有山地伸向河道,使东洲岛上游地区的河道变窄,流速快,侵蚀搬运作用强,河水携带大量泥沙。

当河水流出河道狭窄地区,河道突然变宽,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搬运能力下降,大量的泥沙沉积,逐渐形成江心洲(东洲岛)。

该地区分为五级阶地:一、二级阶地为居民区。

在我们听取老师讲解的马路边地带为一级阶地,银盘山水厂则为二级阶地,一级阶地土地平坦,河漫滩土壤肥沃,又靠近水源,有利于工农业生产,而第二级、三级、四级阶地则更适合发展林牧业,衡山则是第五级阶地。

5、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态码头选择是否合理:湘江在此河段是自南向北流,河流左岸是侵蚀岸,河水较深。

利于船舶的停靠。

且左岸的岩性坚硬,虽然是侵蚀岸,但受侵蚀作用很慢。

对码头的影响较小。

而右岸的堆积岸长期泥沙堆积,河水较浅,船只无法驶入,且泥沙仍会在右岸继续堆积。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2篇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2篇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精选2篇(一)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地貌学野外实习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地调查和观察,了解地貌生成的基本过程和特征,并掌握一些地貌要素的观测和测量方法。

通过实习,加深对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实习地点本次地貌学野外实习地点为XXX地区,该地区具有丰富的地形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河流等地形特征。

三、实习内容1. 地貌地形调查:实习开始前,我们组织了小组成员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该地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我们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貌类型进行观测和测量,包括山峰的高度、坡度和坡向,河流的水位和流速等。

2. 地貌地形测量: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测量仪器进行地貌地形的测量。

我们使用了GPS定位仪测量了不同地形特征的坐标和海拔高度,并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了一些峡谷的宽度和深度。

3. 地貌过程观测:为了了解地貌生成的过程和机制,我们观测了一些地貌过程,如风蚀、水蚀和冰蚀等。

我们对一些风沙地貌进行了观察和记录,研究了其形成和演化机制。

4. 地貌剖面分析:为了了解地貌的空间分布特征,我们进行了地貌剖面的分析。

我们选取了几条典型剖面进行观测和测量,并绘制了地貌剖面图。

通过对剖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不同地貌地形的垂直分布和变化特征。

四、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地貌学野外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我理解了地貌生成的基本过程和特征,并掌握了一些地貌要素的观测和测量方法。

我还学会了如何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地貌地形的测量,并熟悉了地貌过程的观测和记录方法。

我还通过对地貌剖面的分析,掌握了地貌的空间分布特征。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今后的地貌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地貌学野外实习,我不仅加深了对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协调分工,共同完成实地调查和测量任务。

地理实验报告——流水地貌

地理实验报告——流水地貌

******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课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同组********************实验日期**********实验地点慧如公园、凤凰洲公园、金山大桥天气状况晴朗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教师************** 评分流水地貌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加深对流水地貌类型特征的了解,初步掌握流水地貌野外调查方法。

在获得感知认识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相关理论的认知和理解;训练比较、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掌握专业相关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方法查询资料、实地考察、观察比较、调查分析。

三、实验结果此次的韩江见习,在老师的带领、讲解、观察、分析等帮助下,成果如下:(一)坡地地貌。

坡地上的岩石和风化碎屑物,在构造运动、重力和流水的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和蠕动等,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①崩塌:在陡峭的斜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块石和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崩落、滚落或翻转,在坡脚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

根据发生坡地的组成物质、地貌部位以及其运动特征,崩塌可划分为山崩、散落、塌岸等类型。

山崩是山坡上的岩石、土壤快速、瞬间滑落的现象。

泛指组成坡地的物质,受到重力吸引,而产生向下坡移动现象。

位于斜坡上的悬崖、危石、不稳定岩块或碎屑,主要因重力作用沿坡成群向下滚落呈跳跃式崩落现象称为散落。

在慧如公园时,我们就观察分析了“散落”现象。

在河流凹岸、海或湖蚀等地貌部位,由于河、湖或海水对岸边的冲刷与淘蚀,使岸坡基部被淘空,上部土体失去支撑而发生河岸整块下挫塌落的现象称为塌岸。

②滑坡: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③蠕动: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的移动现象。

此次在慧如公园观察分析了由于土壤蠕动而造成的“马刀树”。

关于河流地貌地理实践作业题目

关于河流地貌地理实践作业题目

一、概述河流是地球上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地貌,它们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地理学中,研究河流地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和演化规律。

本次地理实践作业将围绕河流地貌展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深入了解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二、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1. 河流的形态特征河流通常由上游、中游和下游三部分组成,上游地势陡峭,水流湍急,常有涧谷、峡谷等地貌特征;中游地形较平缓,水流逐渐平缓,河谷宽广,地势逐渐平坦;下游地形更加平坦,水流缓慢,河口处形成三角洲或泥沙堆积地。

2. 河流流域的地貌特征河流流域的地貌特征主要包括河谷、河床、河滩、河岸等,这些地貌形态不仅受河流水力作用,还与地质构造、气候、生物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1. 河流侵蚀作用河流水流冲刷岩石和土壤,形成河谷,推动着河床的深切和河谷的不断深化扩大。

2. 河流堆积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流速减缓的地方沉积下来,形成河滩、三角洲等地貌。

3. 地质构造作用地质构造对河流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地震、断裂等地质活动,会造成河流河床的上升或下降,导致河流地貌的变化。

四、实地考察与研究1. 选择实地考察的河流学生可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特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

可以是自然河流,也可以是人工修建的运河。

2. 考察内容与方法(1)河流的形态特征,包括上游、中游、下游的地貌特点;(2)河流流域的地貌特征,包括河谷、河床、河滩、河岸等地貌形态;(3)河流的形成机制,包括侵蚀作用、堆积作用以及地质构造的影响。

3. 实地考察与研究的意义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形成机制,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河流地貌是地球表面重要的地理景观,研究河流地貌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和演化规律,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野外地貌观察描述记录基本要求

野外地貌观察描述记录基本要求

野外地貌观察描述记录基本要求
观察和记录地貌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进行准确
和有意义的观察和记录,以下是野外地貌观察描述记录的基本要求:
1. 观察目标和背景
在进行地貌观察之前,需要明确观察目标和背景。

例如,确定
要观察的地点、地貌类型和特征等。

2. 使用适当的观察工具
根据观察目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观察工具。

例如,使用测量
仪器测量地形高度、使用相机拍摄地貌照片等。

3. 观察位置和角度
选择观察地貌的位置和角度非常重要。

尽量选择可以全面观察
地貌特征的位置,并保持稳定的观察角度。

4. 系统观察
进行系统观察,注意观察各种地貌特征和现象。

例如,观察地形、地貌形态、河流流向和形状、岩石类型等。

5. 准确记录
在观察过程中,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地貌特征。

可以使用文字
描述、图表、地图等方式进行记录。

6. 描述详细
描述地貌特征时要尽可能详细。

使用准确的词汇和术语,描述
地形的高低、曲线的弧度、地象的纹理等。

7. 不带主观评价
观察描述应尽量客观,避免主观评价。

只描述事实,不添加个
人观点。

8. 注意时间和天气条件
在记录观察结果时,应注明观察的时间和天气条件。

这些因素
可能会对地貌特征产生影响。

以上是野外地貌观察描述记录的基本要求。

通过遵循这些要求,可以获得准确和有意义的地貌观察结果,并为地理学研究提供有价
值的数据。

高中地理_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定位】1.观察实验,说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2.通过观察河谷的演变过程实验、图片和动画,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描述河谷的形成过程。

(区域认知)3.通过观察、设计、动手做实验,探究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地貌景观特点,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沙子、多媒体课件、希沃授课助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视频《一粒沙子的独白》,思考这粒沙子的旅程体现了哪几种外力作用?二、新课讲授三、当堂检测本课考点相关试题。

【板书设计】【知识结构】《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情分析【知识基础】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对于河流也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可以减少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主要通过呈现地貌景观,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流水地貌的特征,合作探究流水地貌的成因。

【技能】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现象分析能力,能够透过事物现象分析内在本质与原理。

同时,通过对山岳地貌的学习,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

【思维】高一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以冲积扇为例以黄河河谷为例河流堆积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地貌的发育有一定兴趣,由机械记忆逐渐变为以理解记忆为主。

【不足之处】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溯源侵蚀、河漫滩等,而且本节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效果分析1.在教学目标达成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并且能够分析不同河段的侵蚀地貌的特点;能够描述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及地貌特点。

辽宁兴城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辽宁兴城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辽宁兴城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任务本次野外地质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分析、记录辽宁兴城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矿物组成、地貌形态等地质现象,加深对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野外工作能力,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地点与概况辽宁兴城地区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地处华北地台东北缘,构造上属于燕山沉降带。

该地区地质历史悠久,地层发育齐全,岩石类型丰富,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形态多样,是进行野外地质实习的理想场所。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地层岩性观察在实习期间,我们详细观察了兴城地区的地层序列,记录了各地层的岩性、厚度、产状等特征。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了解到该地区地层主要由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组成,其中中生界地层最为发育,岩性以沉积岩为主,夹有少量火山岩。

2. 构造特征分析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重点观察了兴城地区的构造特征。

通过测量地层产状、观察断裂和褶皱等构造现象,我们初步分析了该地区的构造格局和应力场方向。

发现该地区构造复杂,发育有多期次的断裂和褶皱,反映了多次地壳运动的影响。

3. 矿物与岩石鉴定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采集了不同地层和构造部位的岩石样品,进行了矿物与岩石的室内鉴定。

通过镜下观察和化学成分分析,我们确定了岩石的类型、成因和矿物组成,进一步加深了对岩石成因和演化过程的理解。

4. 地貌形态考察兴城地区地貌形态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海岸带等。

我们实地考察了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和成因,分析了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之间的关系。

四、实习成果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辽宁兴城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地貌形态,掌握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同时,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了地质学的复杂性和实践性,认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提高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次实习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水文地质学野外实训报告

水文地质学野外实训报告

水文地质学野外实训报告一、实训目的和背景本次水文地质学野外实训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加深对水文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关键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在地质灾害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实训活动,提高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训内容1.实地考察我们选择了河流流域进行实地考察。

首先,我们观察了河流的河型、河段和河床的变化,了解了河流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然后,我们对河岸及附近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勘察,包括岩性、构造、断层、岩溶等情况,探讨了与河流演化和地质灾害有关的因素。

最后,我们还通过取样和实地测试方法,了解了水文地质的常规调查方法和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

2.实际操作在实验室中,我们进行了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实验。

首先,我们测定了地下水位的深度和变化,并分析了地下水位与降雨的关系。

其次,我们进行了地下水水质的采样和分析,包括测定水体的pH值、溶解氧含量、电导率等指标,判断水质是否适合生活和工业用水。

最后,我们进行了地下水渗透性实验,通过测定地下水的渗透速度和渗透系数,评估了地下水的渗透能力和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三、实训结果1.对河流的观察与分析通过对河流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河流的河床在不同河段和河型之间有显著差异,表明河流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发现河床的变化和地质条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河床的突变可能与断层活动有关,而在岩性变化较大的地段,河床侵蚀和冲刷作用也比较明显。

2.对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与分析通过测定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水质,我们发现地下水位与降雨的关系密切,降雨过程中地下水位升高较快,并随着降雨的持续而逐渐下降。

此外,通过对水质的分析,我们发现地下水的pH值和电导率较低,溶解氧含量较高,说明地下水的水质较好,并且适合生活和工业用水。

对于地下水的渗透性测定,我们发现不同地层的地下水渗透速度和渗透系数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地下水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重要的要求。

河流地貌的野外观察

河流地貌的野外观察

河流地貌的野外观察——东洲岛水文地貌野外实习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东洲岛水文地貌,掌握其形成原因,加强对河漫滩物质组成的了解,以及对阶地成因的的掌握,从而对河流地貌形成感性认识。

实验内容:(1)了解东洲岛的位置和形态;(2)掌握江心洲形成过程以及河漫滩的形成原因;(3)了解流水作用对河岸形成的影响;(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态码头选择是否合理;(5)分析银盘山自来水厂选址的合理性;实验步骤:(1)了解东洲岛地理位置与基本形态。

地理位置:东洲岛位于湘江河段流经衡阳市的上游部分由窄变宽处。

深槽宽处330m,洲头宽650m,洲尾宽390m。

可以看出河流对地貌的塑造作用。

流水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了东洲岛。

湘江左岸比较平直,岩性较硬。

右岸比较弯曲,岩性比较软弱,流水侵蚀严重,凹凸岸分布有致。

基本形态:全长约4000m,洲头宽约650m,左汊道2.7km,两岸高度比州高1~2m,成条形。

从岛的北端向南走,可以发现北端(洲尾)的物质是粘土颗粒和较细的粉沙,而南端(洲头)的物质组成是大小相对一致且较圆的颗粒较大的砾石,河床较深。

整个洲尾尖而陡,与洲头截然不同。

这说明河漫滩物质具有二元结构。

洲头经过河床的深水沉积,分选较好。

(2)了解流水地貌(东洲岛)的形成原因由于河面拓宽,河流流速减慢,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凸岸堆积形成边滩;在河流中间堆积形成心滩。

当边滩和心滩多次被洪水淹没后,细颗粒沉积於高,被洪水淹没的次数越来越少,河床堆积形成河漫滩。

当河漫滩永远不被洪水淹没时便形成江心洲——东洲岛。

由于是分叉河床,东洲岛头部,水流速校小,形成的洲头缓而宽;洲尾两股水流汇合,形成尖而陡的形状。

整个东洲岛形似一个肾。

站在洲头向南望可发现有一狭窄处,湘江穿过狭窄处,江面变宽,速度减慢,河槽由深槽、浅槽交替出现,在心州前面100m 有一处深槽。

基于流速变慢,又遭遇浅槽的抵挡,泥沙逐渐在浅槽中堆积,日积月累,形成了江心洲。

当江心洲多次被洪水淹没,细沙粒、沉积物淤积使江心洲变高,被水淹没的次数逐渐减少,经过各种作用的改造而形成了河漫滩。

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地理野外考察活动是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它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地理现象,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过程。

一、确定考察主题和目标首先,要明确本次野外考察的主题和目标。

主题可以是自然地理方面的,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也可以是人文地理方面的,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城市规划等。

目标则应具体、可衡量,例如了解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某条河流的水文特征对周边生态的影响等。

以“探究山区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目标可以设定为:观察山区河流的河谷形态、河床特征和阶地分布,分析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在不同河段的表现,探讨河流地貌与地质构造、气候等因素的关系。

二、选择考察地点根据考察主题和目标,精心选择合适的考察地点。

地点应具有典型的地理特征,能够充分体现考察的主题,同时要考虑交通便利性、安全性和环境条件等因素。

比如,对于上述的河流地貌考察,我们可以选择一条流经山区、地形起伏较大的河流,如太行山地区的某条河流。

在选择地点时,还需要提前了解当地的天气情况、地形地势、道路状况等,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制定详细的考察计划考察计划是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

它应包括考察的时间、行程安排、人员分工、所需装备和材料、安全预案等内容。

1、时间安排合理安排考察时间,要考虑到天气、季节等因素对考察的影响。

例如,对于观察植物群落的考察活动,最好选择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进行;对于研究河流流量变化的考察,应避开雨季和旱季的极端情况。

2、行程安排详细规划每天的行程,包括出发时间、到达地点、考察内容和停留时间等。

要确保行程紧凑合理,不过于紧张,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

3、人员分工根据考察的任务和成员的特长,进行明确的分工。

可以设立领队、安全员、记录员、摄影师等角色,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

4、所需装备和材料根据考察的内容准备必要的装备和材料,如地图、罗盘、GPS 定位仪、地质锤、样本采集袋、笔记本、相机等。

野外观察和实地调查地表形态教案

野外观察和实地调查地表形态教案

野外观察和实地调查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实地调查和野外观察活动,学生将学会:1. 辨认不同类型的地表形态,例如山岭、山脉、高原、河流、湖泊等;2. 掌握常用的地理调查技巧和工具,例如地形图、测量仪器、卫星影像等;3. 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了解自然地理现象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常见地表形态讲解山岭、山脉、高原、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实地调查技巧教授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例如测高仪、GPS定位仪等。

同时介绍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并且教学生如何判断路径和方位。

3. 野外观察指南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地表形态,提供一些野外调查的指南和技巧,例如一些可用的装备和工具、安全预防措施等。

三、教学过程1. 前期准备1.1 确定目标:在教学计划中,确定好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常见的地表形态,并且加深对自然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1.2 确定时间和地点:选择一个适合于野外观察活动的地点,例如公园、山区、湖泊旁等等。

1.3 准备教学材料:包括地图、测量仪器、相机等等。

2. 实地调查2.1 带领学生探索地理现象,了解自然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2 教学生如何使用地形图和测量仪器,不断补充相关知识。

3. 野外观察在实地调查中,安排一些野外观察任务,例如观察湖泊中的水生植物,了解不同高度的山岭的不同特点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地理现象的特点,并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特点1. 真实性本次教学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直接参与性,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2. 综合性除了对不同地表形态的解读和理解,学生还需要学习相关的地图技能、影像分析等,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实用的调查技巧和方法。

3. 贴近生活本次教学活动亦带有一定的社区参与性,让学生了解自然地貌和当地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且帮助学生拉近与自然的距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貌的观察(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貌的观察(含答案)

4.2地貌的观察考点基础练考点一地貌观察的顺序开都河流经巴音布鲁克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位于天山腹地,四周雪山环抱)时,河道蜿蜒。

曲折,因此有“九曲十八弯”的美称,日落时可以映照出九个落日的倒影。

下图为开都河上的落日倒影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九曲十八弯”河段上的地貌()A.以风力堆积为主B.河床底部起伏不平C.石灰岩广布D.可能会形成牛轭湖2.野外进行地貌观察时,一般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顺序,以下观察顺序正确的是()A.巴音布鲁克草原→S形河湾→凹凸河岸B.凹凸河岸→S形河湾→河床剖面C.巴音布鲁克草原→天山→凹凸河岸D.U形河谷→巴音布鲁克草原→凹凸河岸【答案】1.D2.A【解析】1.“九曲十八弯”说明当地曲流发育。

在地形平坦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D正确;“九曲十八弯”河段上的地貌是流水侵蚀的结果,A错误;河流曲流大多发育在地表相对平坦、物质软硬适度的区域,B错误;石灰岩广布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景观主要有孤峰、峰林、峰丛、洼地、丘陵、落水洞和干谷等,C错误。

故选D。

2.在野外进行地貌观察时,一般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在野外进行地貌观察时,般先后顺序是()①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②描述河岸、陡崖等地貌特征③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③②①【答案】3.C【解析】在野外进行地貌观察时,一般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地貌的野外观察——东洲岛水文地貌野外实习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东洲岛水文地貌,掌握其形成原因,加强对河漫滩物质组成的了解,以及对阶地成因的的掌握,从而对河流地貌形成感性认识。

实验内容:
(1)了解东洲岛的位置和形态;
(2)掌握江心洲形成过程以及河漫滩的形成原因;
(3)了解流水作用对河岸形成的影响;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态码头选择是否合理;
(5)分析银盘山自来水厂选址的合理性;
实验步骤:
(1)了解东洲岛地理位置与基本形态。

地理位置:东洲岛位于湘江河段流经衡阳市的上游部分由窄变宽处。

深槽宽处330m,洲头宽650m,洲尾宽390m。

可以看出河流对地貌的塑造作用。

流水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了东洲岛。

湘江左岸比较平直,岩性较硬。

右岸比较弯曲,岩性比较软弱,流水侵蚀严重,凹凸岸分布有致。

基本形态:全长约4000m,洲头宽约650m,左汊道2.7km,两岸高度比州高1~2m,成条形。

从岛的北端向南走,可以发现北端(洲尾)的物质是粘土颗粒和较细的粉沙,而南端(洲头)的物质组成是大小相对一致且较圆的颗粒较大的砾石,河床较深。

整个洲尾尖而陡,与洲头截然不同。

这说明河漫滩物质具有二元
结构。

洲头经过河床的深水沉积,分选较好。

(2)了解流水地貌(东洲岛)的形成原因
由于河面拓宽,河流流速减慢,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凸岸堆积形成边滩;在河流中间堆积形成心滩。

当边滩和心滩多次被洪水淹没后,细颗粒沉积於高,被洪水淹没的次数越来越少,河床堆积形成河漫滩。

当河漫滩永远不被洪水淹没时便形成江心洲——东洲岛。

由于是分叉河床,东洲岛头部,水流速校小,形成的洲头缓而宽;洲尾两股水流汇合,形成尖而陡的形状。

整个东洲岛形似一个肾。

站在洲头向南望可发现有一狭窄处,湘江穿过狭窄处,江面变宽,速度减慢,河槽由深槽、浅槽交替出现,在心州前面100m 有一处深槽。

基于流速变慢,又遭遇浅槽的抵挡,泥沙逐渐在浅槽中堆积,日积月累,形成了江心洲。

当江心洲多次被洪水淹没,细沙粒、沉积物淤积使江心洲变高,被水淹没的次数逐渐减少,
经过各种作用的改造而形成了河漫滩。

(3)(东洲岛)的形态
东洲岛的岛尾尖而陡,这是由于两段小河在这里合流而产生了回流,对洲尾发生侵蚀破坏作用,因而形成现在的形态。

东洲岛左边宽而深,右边窄而浅;左岸比较平直,右岸较弯曲。

且右岸是凸岸。

凹岸与凸岸交替出现,这是流水的侵蚀作用所致。

因为湘江流经此处,河流由西南向东北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向右偏,右岸严重冲刷侵蚀,右岸流水呈螺旋状流动,在地转偏
向力、摩擦力、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

左岸较宽,流速平缓,所以河岸较直。

(4)该地区分为五级阶地,一、二级是居民区,交通便利,靠近河流。

阶地主要是地质构造河流下切侵蚀而形成。

野外判断阶地主要靠找平面。

此处一级阶地大约10m左右,二级阶地大约15m左右。

此处居民点经济区主要分布在一、二级阶地,因为此处地形平坦,土地肥沃。

阶地的形成是由于河流下切、河床加深,原先的河漫滩或者河床超过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

这种阶梯状地形就是河流阶地。

(5)生态园码头建在岛的左岸较合理。

码头位于左岸比较平直处,比较合理。

左岸较深,承载力较大。

码头所处的地段比较平直,且水位较深,能确保航道的畅通;地段岩石的岩性较硬,基岩抗洪水侵蚀能力较强,码头不易坍塌;码头处于公路旁,靠近市中心,可以降低运输成本。

右岸是凸岸,岩性软弱,不能当码头基座。

码头不能选在凸岸,因为凸岸会产生堆积作用。

码头也不可以选在凹岸,因为凹岸会因侵蚀作用强烈,导致基底被掏空,使
其崩塌。

(6)银盘山自来水厂选址于洲尾的左岸较合理。

因为这里是凹岸,水深较大;位于衡阳市主城区的上游,水质较清洁;距居民区、生产区较近,生产(运输)成本低。

(7)流水作用对两岸形态的影响
流水作用使两岸凹凸岸相间分布。

由于湘江处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右岸弯曲比左岸大,且右岸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深槽与浅谈交替出现。

附:观察东洲岛可知洲头物质主要是鹅卵石,分选好,颗粒大,磨圆性好,是河床相;洲尾处主要细沙,呈河漫滩相。

这次实习课观察到的阶地有两级,一级为湘江风光带(10m)
左右。

此处土壤肥沃,地势低平,为经济繁荣区。

另一极为黄茶岭一带(15m)左右。

以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为第一级阶地,由下而上岸顺序分级,阶地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