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第三章 地球、宇宙和空间部分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第二章 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第二章 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1生物与非生物(生物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1.1 植物和动物的最主要区别是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营养(自养),动物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营养(异养)。

2 细胞2.1 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2.2 动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除了具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以外,还常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结构。

2.3 树木能“顶天立地”这与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壁结构有关;植物的叶通常显绿色,这是因为叶的细胞内有叶绿体。

2.4 衣藻和草履虫都是单细胞生物。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衣藻是植物,有细胞壁和叶绿体;草履虫是动物无细胞壁和叶绿体。

2.5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其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6显微镜使用一般包括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等过程。

显微镜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7显微镜对光时,光线太暗时应选择大光圈和用凹面反光镜;视野太亮时,选择小光圈和用平面反光镜。

2.8向内旋转粗准焦螺旋,物镜会快速上升,向内旋转细准焦螺旋,物镜会非常缓慢的上升。

放片后,眼睛从侧面看物镜,向外旋转粗准焦螺旋,使物镜下降,至靠近载玻片,但不能碰到载玻片。

先用低倍物镜(10×)视野广,放大倍数小,看到的细胞数目多,然后移动玻片把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图像在左下角玻片就往左下角移),再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40×)对准通光孔,视野小而暗,放大倍数大,观察的细胞数目少。

观察时,左眼朝目镜内观察,右眼要睁开,便于绘图,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后再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清晰。

2.9显微镜中看到的像是倒立的,用“b”字装片,看到的是“b”字倒立的像: “q”(将试卷倒过来看,即是物体在显微镜视野中的像)。

若发现被观察物体的像在视野的左上方,则载玻片应该向左上方移动,此时物体的像就呈现在视野的中央;若物像偏右,则载玻片应该向右方移动,此时物体的像就呈现在视野的中央。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知识要点第一节: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即极半径)是6357 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 千米,仅差0.33%(所以地球仪制成了正球体),平均半径是6371 千米;赤道长约 4 万千米。

2.有些什么事例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呢?(1)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注意:日食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2)登高望远发现地平圈越来越大。

(3)轮船的远去和返回。

(4)麦哲伦环球航行。

(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的照片。

等3.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地壳最薄,平均厚度17 千米;地核最厚,4.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地核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

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第二节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是一个正球体。

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1)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是假想的轴;(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4)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5)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2.纬度的划分:3.经度和纬度:3.东半球包括:0°——160° E 和0°——20° W;西半球包括:160° E——180° E 和20° W——180° W4.地图是以各种图式符号, 将地球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5.地图的类型: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等。

6.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第一章《科学入门》第4节《科学测量》导学案2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第一章《科学入门》第4节《科学测量》导学案2

【课题】修改意见①量筒的刻度分布特点:,量杯的刻度分布特点:,两者都没有“”刻度。

②量筒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a、使用前,先看清量筒的____ __和__ ____。

则上面右侧量筒的量程是,量筒的最小刻度是。

b、使用时,必须将量筒放在,倒入液体后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c、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

2、如果读数时视线是仰视(抬头斜向上看),或者俯视(低头斜向下看),读数会有什么影响?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设计实验,展示交流】:1、有一块用过的已经没有棱角的橡皮(能沉入水中),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它的体积吗?2、有一不规则蜡烛块(浮在水面不下沉),你又有什么办法测量它的体积呢? 21世3、现有一鸡蛋,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它的体积?(鸡蛋放不进量筒)修改意见【当堂训练】修改意见【学习目标】1、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

2、熟悉量筒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量筒,以及正确进行量筒读数;3、学会用量筒和液体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1、给下面的一些数据填上合适的单位:(1)饮水机用的一桶水的体积大约是l9______;(2)一瓶矿泉水的体积是500______;(3)电冰箱的总容量大约为0.175______。

2、单位换算:(1)900毫升=______升; (2)0.5立方米=______升;⑶500毫升= 立方米;3、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A.首先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其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B.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C. 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D.当量筒放置在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4、如图所示,量筒内水的体积是毫升,放入不溶于水的物体后水面升到的刻度是毫升,则物体的体积是厘米3。

【学习重点与难点】1、体积单位间的换算;量筒的使用及读数;2、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课前自学课堂交流】一、课前自学1、体积是指物体___ _ __。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第一章 科学入门 基础知识复习学案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第一章 科学入门 基础知识复习学案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扩大观察范围。

3.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测量内容仪器国际单位常用单位长度刻度尺米(m)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 9纳米体积刻度尺量筒立方米(m3)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质量天平千克(kg)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温度温度计摄氏度(℃)4.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较厚的刻度尺还要垂直于被测物体的表面;零刻度线磨损而看不清楚了,可以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5.特殊长度的测量1)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长度。

2)滚轮法:如测量操场的跑道的长度(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然后用轮子沿着跑道滚一次,记下轮子一共转动了多少圈,最后:跑道的长度=周长×圈数)3)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例如:1、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先测100张(200页)纸的总厚度,然后用总厚度除以张数100,算出一张纸的厚度)2、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丝紧密的缠绕在铅笔上,记下缠绕的圈数,然后量出这么多圈的总长度,最后用总长度除以圈,就得到了金属丝的直径)。

6.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少于半格不计,大于半格算一格。

)7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8. 对于不吸水也不溶于水且形状不规则的物体体积的测量,如小石块,则可以利用排水法进行测量。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3.2 地球仪和地图 导学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3.2 地球仪和地图 导学案

第3 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1〕学校七〔〕班姓名组别一、课前尝试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构造观察地球仪,请问:①地球仪由哪几局部组成?地球仪的作用是什么?地球仪和地球是什么关系?转动地球仪,请问:①地球仪上的南北极点是怎么确定的?②地球仪是否装斜了?二、新知尝试1.纬线和经线。

观察地球仪。

请问:⑴经线是。

本初子午线是怎么规定的。

纬线是经纬网是:经纬网有什么用途?⑵观察地球仪比拟经线、纬线的异同。

2.经度和纬度探究①纬度范围:0°~90°〔南纬30°写作30°S;北纬60°写作60°N〕②南北纬度怎么划分?③经度范围:0°~180°〔180°经线重合;东经30°写作30°E;西经60°写作60°W〕④东经、西经度怎么划分?⑤34.半球的划分如果沿纬线分,有几种分法?如果沿经线分,是否能将地球仪分成两个半球?怎样才能将它分成两个半球?有几种分法?如果让你分你会怎样分?国际上是选用你提出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的吗?为5.低、中、高纬度划分三、同步尝试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地球仪是地球的缩影,所以地球仪是个椭球体。

B.地轴是地球固有的自转轴2、关于经纬线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纬线都形成圆圈,单独构成纬线圈。

C.赤道长度等于任意一条经线圈的长度。

D. 0度经线和0度纬线等长。

3、下面关于经纬度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以180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 B.、以0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小 C 、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D 、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向北、向南愈来愈小,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为00 四、变化尝试4、00经线是〔 〕,00纬线是〔 〕,赤道把地球分为〔 〕,西经200和东经1600的经线圈把地球分为〔 〕。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观察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利用相关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

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

所以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至今日,大家都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那么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呢?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忆历程一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无多媒体条件的可看课本图)学生看多媒体展示,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很容易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3.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分组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小组推荐代表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一一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一一球体用课件展示船只离岸与远去的过程,回归的船只与匏近的过程提问:为什么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演示实验:课本图3—3(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学生讨论:1、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小结:从A到B:观察不到铅笔长度变小,从C到D仍观察到铅笔长度不变,由此可知,地球是一个球体。

教师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第五节月相
一、探索月相
右边射过来的平行光为太阳光,要求画出相应空白位置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并在旁边
二、课后练习
1、设计实验:我们看到的月球的月面始终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对着地球,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
2、探究:月相和时间的关系。

在中秋节满月的时候,我们看到月球在18:00从东边升起,早上6:00在西边落下。

在新月的时候,月球和太阳一起在6:00从东边升起,一起在18:00从西边落下。

根据这个规律,你能推算出上弦月,下弦月什么时候升起,什么时候落下吗?还有峨嵋月,两个凸月,下弦月。

3、观察记录:长期观察月相变化。

要求:自己设计表格,连续记录一个月的月相及当时的日期,时间,你看到的方向等……(可以隔日进行)。

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导学案

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导学案

太阳活动色球层 日冕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耀班 日珥:色球层中的太阳活动还有日珥 第三章第3节 太阳和月球(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的大小、温度和太阳的活动。

2、知道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一、太阳概况1、太阳是离在球最近的 ,它是一颗自己能___ ____的气体星球,它与地球相距 千米。

2、太阳的直径: ,表面温度: ,中心温度 。

3、太阳质量为地球的 倍,体积为地球的 倍。

4、想一想:植物的哪些形态特点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二、太阳的结构1、从里到外可分3层,依次是: 、 、 。

2、平时看到的太阳是是一个光亮的圆盘,实际上是 层, 层和 层因为亮度太小不能看到,只有在 时或用 才能观测到。

3、算一算:光每秒可传播30万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三、太阳活动及其影响太阳表面许多 称为太阳黑子产生原因:太阳表面由于 而显得较 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的多少、大小是 的标志 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突然 的斑块叫耀斑 耀斑爆发时释放巨大能量太阳活动有周期性规律:1、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_______年,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_______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_______年。

2、耀斑活动周期也为11年,有耀斑出现的附近看不到黑子。

3、说一说: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层四、课堂训练1、发生在光球层中的太阳活动是()A、太阳黑子B、耀斑C、日珥D、太阳风2、1998年是太阳活动的谷年,则预计下一个太阳活动的谷年将出现于()A、2003年B、2006年C、2009年D、2012年3、太阳活动中最为剧烈的是()A、太阳黑子B、耀斑C、日珥D、太阳风4、你知道下列现象中,哪些是源于太阳的光和热的作用()A、火山喷发B、万丈光芒普照大地C、大地震地动山摇D、树木的生长E、潮涨潮落F、狂风暴雨G、水往低处流H、人往高处走第三章第3节太阳和月球(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大小、状况和环形山。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教案1.4.1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能描绘晶体熔化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善于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树立规范实验、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教学难点: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描绘晶体熔化图像;据图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小学常识中已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请回忆是哪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这些状态是一成不变的吗?(学生回答:不)那这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逐步进行探究。

二、学习新课:1、固体的熔化。

(1)概念与问题。

师:你们见过水结成冰和冰化为水的现象吗?(预)生1:见过。

冬天,北方的河面会结成冰。

春天,河面的冰会化为水。

生2:冬天的夜晚,地面上的积水会结成冰。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冰会融化为水。

生3:将水放入冰箱里后,水会结成冰。

将冰取出冰箱后,冰会融化成水。

师:这些事例说明什么?(预)生1:物质既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也可以由固态变成液态。

生2: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温度有关。

师:你能用以上结论分析课本图4—1所示的火山喷发的现象吗?(预)生:岩石在高温下可以成为液态,而当温度降低时则变成了固态。

师: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下面我们用实验进行探究一下。

(2)实验与思考。

①器材及实验装置介绍。

准备两套课本图4—2实验装置,分别安放在讲台左右两端。

一套做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另一套做松香熔化实验。

注意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

分另请两组学生(每组4人),上台实验,并对学生进行分工(报时、搅拌、读数、记录),其它同学注意观察。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地球与宇宙教案 浙教版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地球与宇宙教案 浙教版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地球与宇宙教案浙教版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

不过,对于“球”形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

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球形的看法。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5艘海船,用3年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从此,人们便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

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

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

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千米,极半径为6356.76干米,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恼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

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2、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都是圆,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经线是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

众多的经线和纬线如何区分?人们采取了给经线和纬线标定度数的方法,这就是经度3、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问、图例。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大范围的地区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背景;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逐步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2.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电池2节、开关1只、滑动变阻器1只、电流表1只、电压表1只、小灯泡(2.5V)1只、导线若干。

提问: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会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会增大?播放一段喜马拉雅山形成的视频,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教师解答,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的板块发生了运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地球表面的板块。

1.大陆漂移说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并请同学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并寻找非洲与南美洲轮廓的联系。

介绍: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

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通过四张图片,展示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发生过程。

从此以后,魏格纳就努力地寻找证据,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地形、化石、生物、气候多方面的证据。

1915年,“大陆漂移说”正式确立。

教师从地形、化石、生物、气候四个方面讲解大陆漂移说的依据,并总结大陆漂移说的观点。

2.海底扩张说介绍: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备课组:七年级科学主备人:韦彪日期:2014/12/25 编号:班级:姓名:()学评价:审核:课题学习目标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课前自学1.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

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

像上面的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叫做。

我们在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后水结成冰,再把冰块放入饮料中后冰又变成水。

生日上的蜡烛受到高温变成蜡液,一部分蜡液落在桌上后变成固体。

路桥施工中工人们把块状沥青放在炉内加热成液体,液体的沥青洒在路面上以后变成变为固态……上面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两类:2.熔化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固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教师讲解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记录实验数据并作图:时间/min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海波温度/℃石蜡温度/℃问题1:根据海波和石蜡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关系),并结合实验分析,海波和石蜡在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给海波加热,海波的温度不断,当温度上升到℃时,开始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换句话说:海波在一定的温度下,在熔化过程中热量,温度保持)。

给石蜡加热,在整个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换句话说:石蜡没有一定的,在熔化过程中热量)。

问题2: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这3个阶段的温度特点?海波在熔化前温度,熔化中温度,熔化后温度继续;石蜡在熔化前温度,熔化中温度,熔化后温度。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备课组:科学主备人:周峰日期:编号:7科12 班级:姓名:()学评价:审核:韦彪课题学习目标1.了解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3.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意义重点难点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意义。

【课前自学课堂交流】1.看书76~77的内容和图片,认知图片上的动植物。

2.到目前为止,有文字记载的生物种类已超过________种。

有些动植物已经灭绝,我们只能在化石中找到他们出现过的踪迹。

3.有些动植物已经濒临灭绝,物以稀为贵,因此被设立为国家保护动植物,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保护动植物吗?4.为什么要保护物种多样性,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5.研究表明,大多数生物的灭绝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6.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一定的保护区域,这样的区域叫做________________。

我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9个自然保护区参加了联合国“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保护区网。

7.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我们中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呢?当堂训练练习1.(05 宁波)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

A.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认识B.颁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律和坚决贯彻实施C.对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事件采用罚款的办法解决D.把走私的动物、植物没收2.(06 湖州)造成大多数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生物之间互相争斗,弱势种群失败B.由于各种原因使生存条件恶化,丧失栖息地C.全球气温变暖,不适应高温环境D.生物种类增加,食物来源减少3.(06 杭州)前不久,科学探险组在非洲的森林中发现一种新的动物,它具有大象、老虎、狮子、山羊和牛的外表特征。

其中的一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指出:“这种动物是在森林中的沼泽地发现的,它的蹄像山羊、身体像老虎,前额像狮子,头上有牛的角和耳,大象的鼻和山羊的胡须,它吃草..,排出黄色的尿液,行走的速度很快....,但很怕光,现在被饲养在动物研究中心。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备课组:科学主备人:周峰日期:编号:
班级:姓名:()学评价:审核:韦彪课题
学习目标1、知道生物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2、知道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重点
难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细胞结构及其功能
【课前自学课堂交流】
1、仔细阅读书本75页“衣藻”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如图为衣藻,请据图填出所示结构的名称.
[1] [2]
[3] [4]
(2)、衣藻和洋葱表皮细胞结构
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3)、衣藻和眼虫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在体内有,所以它们能进行,自已制造有机物维持生命.
2、仔细阅读书本75页“草履虫”的有关内容,回答下列结构的作用
(1)纤毛:
(2)口沟
(3)食物泡
(4)伸缩泡
(5)胞肛
当堂训练1、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
B.能够完成呼吸排泄和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等各项生命活动
C.都是对人类有害的
D.大多数生活在水域环境中
2、观察草履虫,可以先在载玻片的培养液的液滴上放几丝棉花纤维,目的是()A.便于草履虫更加灵活的运动
B.利于草履虫的呼吸
C.防止草履虫运动过快不便于观察
D.防止草履虫死亡
3、下图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草履虫依靠()运动
(2)草履虫进食的结构是()
消化食物的方式是在细胞质内形成()
(3)草履虫排出废物的结构是()
(4)草履虫进行呼吸的结构是()
(5)排出食物残渣的结构是()
课后作业反思。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备课组:七年级科学主备人:韦彪日期:2014/1/5编号:班级:姓名:()学评价:审核:课题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重点难点1、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自主预习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______热。

2.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______热。

3.实验室常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来获得低温,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_____时____热的缘故。

4.用久了的电灯泡壁会发黑,这是因为灯泡内的钨丝______和______而形成的。

5.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1)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

______ (2 )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

______(3)沥青马路在太阳照射下变软。

______ (4)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______(5)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

______(6)寒冷的早晨,玻璃窗上的冰花。

______二、选择题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的沸点是100℃B.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时就能沸腾C.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是100℃D.以上说法都正确2.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的是()A.凝华、凝固、汽化B.熔化、凝华、液化C.液化、凝固、凝华D.汽化、升华、熔化3.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属凝华现象的是()A.草地上露水的形成B.夏天冰雹的形成C.清晨大雾的形成D.以上都不是三、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二、课堂探究活动1: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备课组:七年级科学主备人:韦彪日期:2014/1/5编号:班级:姓名:()学评价:审核:课题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以及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重点难点一、自主预习1.物质从变成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分别是和。

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物态变化叫。

2.解释:洗过澡,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3.通过预习,你未解决和解决起来困难的问题有:二、课内探究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活动1:利用桌上的器材完成实验(包装好的洒精、热水),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下列问题(1)实验开始时,塑料袋中滴入的是________态的酒精,将其放入热水中后,袋子有变化?袋中酒精变成了________态,这种物质从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态叫做汽化。

(2)将胀大的袋子从热水中取出后放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袋子又有何变化?袋中又出现了________态的酒精。

此过程酒精由________态又变为________态,这个过程叫做液化。

活动2: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通过观察图15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有关;猜想二: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有关猜想三: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有关【设计与进行实验】请对其中的一个猜想进行进行设计实验:【结论】生活应用:分析书本149页图4-54、图4-55、图4-56的原理及物理降温法的依据。

(举例子并解释)当堂训练1、晒粮食时为什么要把粮食摊开,并晒在通风向阳的地方?2、夏天,在房间里洒一些水,会觉得凉爽,为什么?3、炎热的夏天,发现有人中署后,常常把患者扶到通风处,并在患难与共者身上擦上酒精,这里用到的物理原理是(1)(2)。

4、在我国有些地区采用喷灌,它比漫灌更能节水,喷灌主要是减少了水的和。

5、下列事例中属于防止液体蒸发的是:A北方的冬天,常在地窑里放一桶水,防止蔬菜冻坏B夏天,常把蔬菜装进塑料袋封好,放入冰箱。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一、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等),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如金属、金刚石、等,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如食盐、硫酸铜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只有用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看到一些较大的分子。

二、分子之间有空隙1.酒精与水混合实验(混合后的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证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

2.固体分子之间、液体分子之间和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且固体、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很小,而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很大(气体很容易被压缩)。

3.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说明水结冰后分子间的空隙变大。

三、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1.扩散:不同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空隙中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还说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

3.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4.应用:(1)闻到香水、抄菜的味道——气体扩散(2)墨水在清水中慢慢散开——液体扩散(3)压在一起的金铅五年后结合在一起——固体扩散第2节质量的测量一、质量: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国际单位:千克(kg)换算:1 吨= 1000千克;1千克= 1000克;1 克= 1000毫克物体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物体的质量都不会发生改变。

二、质量的测量托盘天平使用方法: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镊子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放平、归零)2)调节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这时横梁平衡.当指针偏向左边时,平衡螺母应往右调。

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4)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5)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口诀:天平放平,游码归零,横梁调平,左物右码,先大后小,游码复原。

注意事项:1、先看称量范围,称量的时候先估计,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范围。

2、不能用手摸托盘和砝码,要用镊子。

3、“左物右码”,砝码由大到小轻拿轻放。

4、待测物体的质量=右盘砝码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5、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6、天平和砝码要保持干燥,清洁,防止锈蚀。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_第一节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_第一节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浙教版

1《第三章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习目标】1、能说出一些古代、现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2、能举出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3、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4、能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学习重点】1、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学习难点】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1、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球的形状有不同的认识,古代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现在人呢? 古代中国人:认为 。

公元前6世纪之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 的设想;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推断 。

1519-1521年, 率领船队正式了 。

现代人类:认为 。

【能力提升】(课本图3-4)这是卫星拍摄过来的地球照片,同学们能告诉我照片上显示的地球上不同颜色的区域分别代表什么吗?蓝色—( ); 黄(棕)色—( );白色 —( )2、地球的大小跳出地球,运用现代科技测量,地球是一个两极 、 略鼓的椭球体。

(结合图3-5)赤道半径是 千米,两极半径是 千米,相差 千米,即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圆的。

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千米。

3、证明地球是圆(球体)的现象和方法➢ 为什么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结合“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活动(P83)“铅笔头”相当于 ,铅笔的“笔身”相当于 ,“篮球”相当于 。

(1)铅笔在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长度 (有或没有)变化。

(2)铅笔在篮球表面从最高点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 (笔尖或笔尾)先消失,这与海岸上远去的帆船 (桅杆或船身)先消失的情况相似,这说明地球的是 的。

(3)若驶来的帆船,其 比 先消失。

【文本拓展】➢ 麦哲伦的环球航海路线图麦哲伦环球航海说明地球形状是 。

➢ 下图为月全食过程示意图,从图左下方到右上方的变化过程中可以发现,月球进入地球阴影,阳光被地球挡住,图中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呈 形状,据此可推断地球形状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①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
麦哲伦环球航行、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在地球上总是走不到边、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②地球的大小和形状:
赤道半径是6378km,两极半径6357km,仅差0.33%,看上去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赤道周长4万千米(故有“坐地日行八万里”之说)。

③地球的内部构造:如右图
3.2地球仪和地图
①地球仪:
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
型。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
极的线叫经线(半个圆弧),与
赤道(0°纬线,最大的整个圆
弧)平行的线线叫纬线,纬线(向两极圆弧逐渐缩小,最终缩为一点,即是地球的两个极点)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西经20°和东经160°把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目的是使得同一块陆地都在同一个半球)。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他们构成的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

东西半球划分口诀:20°以内为东半球,160°以上为西半球,其他的东是东,西是西。

②高中低纬度划分:
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③地图的概念:
地图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

常见的地图有政区图、旅游图和平面示意图等。

④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图上距离(单位:厘米)/实地距离(单位:厘米),比例尺有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三种表现方
式,大比例尺(≧1:100000)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小比例尺(≦1:1000000)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

地图上表示方向有三种方法:一般定向法、方向标定向法和经纬网定向法。

3.3组成地壳的岩石
①岩石按成因分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特点: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代表岩石: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特点: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或有明显的沙粒和砾石。

代表岩石:砂岩、石灰岩
变质岩特点: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常有片状结构。

代表岩石:大理岩
②岩石的应用:优质的建筑材料,如花岗岩和大理岩;有些是良好的工艺品材料,如和田玉和青田石,昌化鸡血石;有些可以形成各种矿产资源。

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①地壳变动的证据: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石柱的升降变化、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海洋生物的化石。

②火山:
典型火山的构成:火山锥、岩浆通道、火山口
火山喷发物: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液态(熔岩流,来自软流层)、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
火山类型:活火山(日本富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世界火山分布地区: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火山活动的利弊:
有利的一面:沉积的火山灰会形成肥沃的土地。

有弊的一面:阻碍航空,引发火灾,淹埋城市。

③地震:
地震的成因:
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④地震的相关概念:
震源
震中
震中距
⑤全世界地震分布区域: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⑥地震的防范:如果在底楼,应立即跑到室外,到开阔地避险;如果在高楼,根据你所在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底下蹲下,闭上眼睛,将书包或棉被放在头顶;如果在室外,远离建筑物和电线杆等;地震时切不可抢救物品;建造抗震建筑物。

⑦地震的预报:(目前尚不能准确对地震进行预报)
⑧预兆防震:马不进圈、鸡飞狗叫、猪不吃食、井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自然界的异常现象。

3.5泥石流
①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山区(有一定的坡度的山谷);地面表层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有暴雨或持续性降雨。

②泥石流形成的人为原因:植被被破坏;矿渣、弃土的不合理堆放;修建公路破坏了山坡表面。

③泥石流的危害: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④泥石流的防御:泥石流发生时,应立即跑到开阔地带,并转移到高处,不要顺着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逃生。

⑤减少泥石流危害的措施:植树造林,建立预报和救灾体系,修建防护工程设施,合理疏导泥石流。

3.6地球表面的板块
①地球大陆分布的学说:“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提出)、“海底扩张学说”
(赫斯和迪茨共同提出)和“板块构造学说”。

②全球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③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板块碰撞形成巨大山脉或海沟,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在板块运动中,火山或地震经常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3.7地形和地形图
①地形的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类型,山地起伏大,相对高度超过200米,丘陵起伏小,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

等高线地形图:表示海拔和第四起伏的状况。

②识图要点: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等高线向高处凸起是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起是山脊;等高线相交的地方是峭壁;封闭状态的线圈是山顶(由外向内海拔增高)或盆地(由外向内海拔降低);山顶之间的平缓部分为鞍部;山谷才能形成河流,在两山脊相对处建大坝蓄水,省时省工,节约成本。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

海拔增高等高线
向海拔
较低处
凸出
等高线
向海拔
较高处
凸出
两条等
高线的
凸出部
分相对
应地区
等高线
重叠处
③地形的变化: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主要指是火山、地震或板块运动,内力的作用主要是造山或形成大裂谷。

④外力作用:主要指风力吹蚀,流水的冲刷和溶蚀,冰川的移动,波浪的冲击,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等,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