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
汉宫秋主要内容
汉宫秋主要内容
1. 汉宫秋的概述
汉宫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著名的节气之一,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
日为汉宫秋。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这些
活动都是与汉宫秋有着密切的关联。
2. 汉宫秋的起源与历史
汉宫秋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汉武帝坚持从京城派遣官员
前往长安和咸阳,检查和管理农业生产。
此外,他还提倡峨眉山和华
山等地的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
3. 汉宫秋的习俗与文化
汉宫秋节日的习俗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赏月和吃月饼。
此外,人们还会在这一天贴桂花,体验中秋节的神秘气氛。
4. 汉宫秋的意义与诠释
汉宫秋象征着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一个重要节日,汉宫秋饱含着人们对于家庭团圆的期望和对于美好生
活的追求。
5. 汉宫秋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汉宫秋的传承和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来庆祝和纪念这一节日,以此传承和继承汉宫秋的
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
通过对汉宫秋的整体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传统文化
节日的内涵和意义。
汉宫秋作为中秋节的文化衍生,不仅仅是一种传
统习俗,更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今
后的日子里,人们需要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节日,使之更好地
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赏析元曲:关汉卿《汉宫秋》
赏析元曲:关汉卿《汉宫秋》北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开篇便以“人中有丘壑,然后有词章。
若夫《典论》之类,岂足多数哉?然千古秀才,终难当《王右军》之赋;何者?其人可访。
乃关、应两人丹青逼真画面呢。
“哀号摧肝肺,万里驱曹军。
”这首《王右军之赋》,以其悲壮的氛围和磅礴的笔墨,让这首文章成为了一首不可磨灭的传世名篇。
《汉宫秋》是由元代文学家关汉卿所创作的一首琵琶曲。
此篇词章以叙述了北汉宫的秋天景色为中心,笔者在此文章中试图通过笔墨的运用,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及其内涵。
《汉宫秋》一文选取的是嫦娥奔月的传说做題材,通過對於主人公唐明皇的描寫,以及描述她思念夫君,无法入眠的画面描写,以及形容被巍巍高山以及闻名世界的长城所穿插等等。
以至于这篇曲子在历史上被赋予了“场面大、手笔大”的特点。
首先,《汉宫秋》采用了华丽的辞藻和声韵来体现整篇曲子的气氛。
比如“山原旦春晚充夜,半殿仙姬散珠簪。
“这一段词句之间所运用的平仄抑扬使得词章的节奏感大幅度加强。
再如“高木无阴,外有长城万里闻名,有你的这里都不重,可是我心中的你一点也返不起。
”在这里作者通过对于唐明皇思念夫君以及失眠这个状态的形容使得读者感到阵阵心酸。
同时,有一定声韵的使用,使得这篇曲子更具空灵的美感。
其次,《汉宫秋》在描写场景时采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
例如,“秋月寒于故国月”一句通过对比形象来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
又如“夜深不吟、宫关锁”一句,通过夜深和锁门的描写,使得整个宫殿显露出荒凉的氛围。
这些描写手法不仅增添了曲子的层次感,也更好地展示了元曲的独特魅力。
最后,关汉卿在《汉宫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对景来表达主题。
比如通过对比夫君与长城的形象,一方面表达出主人公对夫君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也展现了长城宏伟壮观的景色。
同时,他还通过对夜晚和白天的描写、对山原和玉楼的对称等手法来体现曲子的悬念性和层次感。
综上所述,关汉卿的《汉宫秋》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独特的元曲。
《汉宫秋》作品赏析(优秀)
《汉宫秋》作品赏析(优秀)蝉鸣黄叶汉宫秋前是什么篇一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南汀洲。
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欲来,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试析《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争教两处销魂摘要:《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朝四大悲剧之一(其余三部分别是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
《汉宫秋》是一部历史剧,取材于昭君出塞。
写的是西汉元帝受匈奴出塞,被迫送爱妃出塞和亲。
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作者是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的马致远。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
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
关键字:女性悲剧历史命运的无奈引言: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
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描绘出一幅凄凉的背景,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讲的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墙(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阙氏。
这是一种政治联姻,它客观上对密切当时的民族关系起了促进作用。
但是就王昭君个人来说,她在汉室和匈奴的遭遇都带有悲剧色彩。
历史上咏唱、叙说昭君出塞的作品很多,后世吟脉昭君的诗歌为数更多。
这些作品大都流露出悲怨的情调,抒发作者的愤懑。
马致远的《汉官秋》不拘泥于史实,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
首先,剧本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改为匈奴强盛,昭君出塞是在胁迫下进行的,从而突出了王昭君对祖国深沉的感情。
第二,将画工毛延寿的身份改为中大夫,索贿未成,将昭君的画图献给单于,唆使匈奴攻汉,成为被责的主要对象。
第三,王昭君未入匈奴便投河自杀。
这样,昭君故事便被赋予了新的主题。
这是元代初期,金、宋相继灭亡后民族情绪的曲折反映,在当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汉官秋》的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死离别的悲剧。
剧中借汉元帝之口,斥责
不能保卫国家的文臣武将: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
你们乾请了皇家怿,着甚的分破帝王忧。
元曲四大悲剧之《汉宫秋》
元曲四大悲剧之《汉宫秋》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元)马致远撰楔子(冲末扮番王引部落上,诗云)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
控弦百万为君长,款塞称藩属汉家。
某乃呼韩耶单于是也。
若论俺家世:久居朔漠,独霸北方。
以射猎为生,攻伐为事。
文王曾避俺东徙,魏绛曾怕俺讲和。
獯鬻猃狁,逐代易名;单于可汗,随时称号。
当秦汉交兵之时,中原有事;俺国强盛,有控弦甲士百万。
俺祖公公冒顿单于,围汉高帝于白登七日。
用娄敬之谋,两国讲和,以公主嫁俺国中。
至惠帝、吕后以来,每代必循故事,以宗女归俺番家。
宣帝之世,我众兄弟争立不定,国势稍弱。
今众部落立我为呼韩耶单于,实是汉朝外甥。
我有甲士十万,南移近塞,称藩汉室,永为姻娅。
昨曾遣使进贡,欲请公主,未知汉帝肯寻盟约否?今日天高气爽,众头目每向沙堤射猎一番,多少是好。
正是:番家无产业,弓矢是生涯。
(下)(净扮毛延寿上,诗云)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全凭谄佞奸贪,一生受用不了。
某非别人,毛延寿的便是。
见在汉朝驾下,为中大夫之职。
因我百般巧诈,一味谄谀,哄的皇帝老头儿十分欢喜,言听计从。
朝里朝外,那一个不敬我,那一个不怕我。
我又学的一个法儿,只是教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我这宠幸,才得牢固。
道犹未了,圣驾早上。
(正末扮汉元帝引内官宫女上,诗云)嗣传十叶继炎刘,独掌乾坤四百州;边塞久盟和议策,从今高枕已无忧。
某,汉元帝是也。
俺祖高皇帝奋布衣,起丰沛,灭秦屠项,挣下这等基业,传到朕躬,已是十代。
自朕嗣位以来,四海晏然,八方宁静。
非朕躬有德,皆赖众文武扶持。
自先帝晏驾之后,宫女尽放出宫去了。
今后宫寂寞,如何是好?(毛延寿云)陛下,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合无遣官遍行天下,选择室女,不分王侯宰相军民人家,但要十五以上,二十以下者,容貌端正,尽选将来,以充后宫,有何不可?(驾云)卿说的是,就加卿为选择使,赍领诏书一通,遍行天下刷选。
将选中者各图形一轴送来,朕按图临幸。
元杂剧《汉宫秋》赏析
元杂剧《汉宫秋》赏析
《汉宫秋》是元代马致远创作的一部历史剧,是元朝四大悲剧之一。
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全剧四折一楔子,取王昭君出塞的故事,非正史。
主要内容写的是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事实上,正史上王昭君出塞不是受匈奴威胁,当时汉强匈奴弱。
史书记载昭君出塞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
而《汉宫秋》将其戏剧化处理,表达出的意味便截然不同。
【转载】元杂剧赏鉴:《汉宫秋》马致远
【转载】元杂剧赏鉴:《汉宫秋》马致远《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这是⼀个抒情悲剧,主要写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深情厚爱,对权奸的⽆⽐憎恶,以及对忠⾂良将的思念。
全剧⽤爱国还是误国,抑或叛国,这⼀思想红线贯穿始终,构成为⼀个统⼀的艺术整体。
(⼀)《西京杂记》中有⼀段关于照君出塞和番的记载,说的是汉元帝时宫妃极多,不能⼀⼀相见,元帝便命画⼯把宫妃画成图形,按照图形召幸。
许多宫妃⽤五万甚⾄⼗万⾦钱贿赂画⼯,只有王嫱不肯贿赂,所以见不了君王之⾯。
匈奴王派⼈向元帝求婚,元帝按图形所画,决定派王嫱(昭君)前往匈奴和亲。
到了动⾝的那⼀天,元帝召见昭君,发现昭君容貌为后宫第⼀,⽽且善于应对,举⽌婉雅,元帝后悔不该派昭君和番。
但要对匈奴国讲信⽤,便不再更换他⼈。
事后元帝追查此事,把画⼯全赶出宫去了,没收画⼯家资巨万。
画⼯中有⼀⼈便是杜陵的⽑延寿。
《汉宫秋》作者对昭君出塞的故事进⾏了根本改造,⽤古⼈酒杯,浇⾃⼰块垒,表现马致远⾃⼰的爱国民族情绪。
当然作者既⽤元帝之名,也并⾮完全“出师⽆名”。
⾸先,元帝时汉朝已历⼗代,中央集权削弱,权奸势重,险象丛⽣;汉元帝⼀反汉宣帝“霸”、“王”之道杂⽤,⽽采⽤儒学治国。
这些情况在剧中都有反映。
其次,《汉宫秋》中爱国主义主题和历史上昭君和番所起的爱国进步作⽤相⼀致。
历史上昭君出塞的原因是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归汉称婿,汉元帝以后宫王嫱赐之,结束了⾃武帝以来与匈奴的连年战争,使⼈民得以休养⽣息。
当然没有汉武帝时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也就不会有呼韩邪单于的主动归汉;⽽呼韩邪单于主动归汉称婿,也不必象关⽻对待孙权求婿那样断然拒绝,招致汉匈不睦。
经过楚汉相争,⼈民需要安定,汉初与匈奴和亲符合⼈民愿望;但匈奴却视汉为软弱可欺,越来越骄横,不断侵扰边郡,劫掠⼈⼝畜产,在汉朝国⼒强盛时,汉武帝向匈奴发动反侵略战争也符合⼈民过和平安定⽣活的愿望。
经过对匈奴连年战争,⼀⽅⾯巩固了边界安宁,使匈奴⼒量衰竭,不敢犯汉。
汉宫秋原文及翻译
汉宫秋原文及翻译《汉宫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据古书记载,它由许令抒发自己之情而成,其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古陵香秋冷,游春欲何停?登高望汉宫,三年怨恨生。
战士凋羸弱,饥民多艰辛。
日边落英雄,功业自沉沦。
黄发弱冠落,尘路孤马行。
心悲汉宫变,一夜星河凝。
翻译:古陵因秋季气息而怀旧凄凉,游客欲知何处可以休息?登上高处,远望汉宫,三年的挥之不去的怨恨生出。
战士流离仆仆,疲倦凋零;百姓饥饿,艰难困苦。
白昼坠落一名名英雄,功业自行沉沦。
黄发弱冠不断坠落,孤马漫漫行走于尘路。
看着汉宫的变迁,心悲不已;一夜之间,星河凝聚起来。
《汉宫秋》是一首让人动容的古老诗篇,它既是对古陵冷清的怀旧,也是对战争的愁悲。
诗的第一句抒发出作者的怀旧之情,隐含着语气的深沉,表达了对古老之乡的思念;第二句用几句鲜明的词语,道出了游客心中的期望;第三句至第四句则把诗歌延展到了战争,用形象的文字表达了对战争残酷的抗拒,对斗争中死伤无数的军民的惋惜;最后一句,用恰当的语言,展现出汉宫的变迁,表达出憧憬的心情。
“古陵香秋冷”,是许令怀旧凄清的心情,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战祸,形势的乌烟瘴气。
古老的汉宫,三年的屠戮,英雄战士不断坠落,功业不断沉沦,黄发弱冠屡屡坠落。
诗中传达出来的不仅仅是悲凉的情怀,更是对战祸的忧愁和憧憬。
汉宫秋,就是日落西山,月咏三千,不仅仅是汉宫,更是长安;是英勇的斗士,懊悔的败将;是失意的胸怀,望远的梦想。
它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灵,让文人抒发悲凉的情思,让读者思绪万千,久久难以忘怀。
汉宫秋,是一首悠久的古老诗篇,它以简练而凄美的语言,让许令以及成千上万的读者,唤起他们沉睡的梦想,引发深刻的反思。
它已在时空之外流传了几百年,而它带给我们的,不止是怀旧的情绪,更是对战争的抗拒与反思。
汉宫秋马致远原文及译文
汉宫秋马致远原文及译文
(尚书云)陛下不必挂念。
(驾唱) 【得胜令】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
您也要左右人扶持,俺可甚糟糠妻不下堂?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
今日央及煞娘娘,怎做的男儿当自强!
【译文】尚书说:“陛下不要挂念了。
”皇帝唱道:“他难道去了之后,就不想念家乡吗?他空自留在那遥远的边疆,保卫着祖国的安全。
您也要有人在身边照顾,我怎么能抛弃糟糠之妻呢?您只要一提起刀枪,我的心里就像小鹿撞一样难受。
今天我央求皇后,怎么能让男子汉不自强呢!”。
《汉宫秋》诗文解析
《汉宫秋》诗文解析汉宫秋,历史长河中的黄金时代,一个极富诗意的时刻。
这首诗《汉宫秋》以华丽的词藻和独特的意境,描绘了富丽堂皇的汉宫秋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追忆。
通过深入解析诗中的意象、用词和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诗的开头,“天而高,山而遥”描绘了壮丽的天空和遥远的群山。
这种辽阔和高远的感觉犹如触摸到了苍穹之上的星辰,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接着,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露气斜,诗兴要饶炉火炕姑酌酒途中嘲”,将天空与地面的景色相互映照,以展现出温暖和诗意交织的景象。
诗的下一节,作者以优美的描写,将我们带入了汉宫的神秘内部。
“明月白鹤门”,映衬出明亮如镜的月光和翩跹起舞的白鹤,以及宏伟的门楼。
这种写景手法使我们仿佛亲身置身于汉宫壮丽的景致之中。
而“宝浴夜桃红”则展现了盛世繁华的景象,用丰盈的桃花来形容皇宫的辉煌和美丽。
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用纤细的笔触勾勒出了汉宫内宫女们的婀娜妆容。
“罗新纱舞来”,以娇美的纱舞来描绘宫女的轻盈舞姿,这种优雅和娴静的描写方式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宫廷女子的独特魅力。
随后,诗人又刻画了明媚的红颜与秋水相映,“倚栏语销,低纱歌送”,给人一种浓郁的诗意和情感。
在诗的结尾部分,“关山玉漏远”,借景写人,以远处的关山和悠远的玉漏来暗示岁月的流逝和光阴的逝去。
这种对时光流转的描绘,增添了诗的深邃和哲理。
最后一句“且乐今宵花月下,共留明朝醉翰墨”,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希望能与爱人共享此刻。
通过对《汉宫秋》这首诗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描写技巧,使诗中的景色更加生动鲜明。
从描绘天空、山川到描写宫廷、宫女,再到写情写意,每一个环节都构成了一幅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空间。
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我们带入唐代的汉宫,感受其中的优雅与华丽。
正是因为《汉宫秋》这首诗的高度诗意和艺术性,它一直以来都被誉为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阅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宫廷文化的瑰丽,也能够思考人生的短暂和岁月的流转。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全诗翻译赏析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全诗翻译赏析“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这两句隐寓着对秦汉王朝的凭吊之意——旧日的秦苑汉宫,而今在这秋天日暮时分,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儿在杂草丛生中栖息,秋蝉在树枝上鸣叫。
虫鸟不知兴亡,人有兴亡之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深沉感情。
出自许浑《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
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当年:一作“前朝”。
行人:过客。
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芜:杂草丛生。
苑:养禽兽植树木的处所。
这里指秦统治者打猎游乐的禁苑。
参考译文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
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
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赏析《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此诗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蒹葭”,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
汉宫秋原文及赏析
汉宫秋原文及赏析汉宫秋-白居易瀛洲宫阙拂晓轻,轻寒初入红楼低。
红楼寒,玉树封霜台。
碧沼金波摇晚碧,晚碧风微送暮晖。
暮晖晚,苑桑蓑笠归。
秋日两京,金碧辉煌,皇城建筑巍峨庄严,盛世繁荣之景尽在眼前。
日渐褪去的夏日燥热,被初秋的轻寒所代替,宫阙上透露出一丝凉意。
而红楼中,温暖的气息随着寒意弥漫开来,将整个宫殿染上了淡淡的红色。
同时,红楼中的玉树也随着秋天的到来而渐渐凋零,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碧沼中,金色的波浪随风摇曳,晚霞映照在碧波之上,美景令人陶醉。
悠扬的歌声随着微风飘入宫廷,宛若天籁之音。
夕阳的余晖洒在金色的碧波上,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而宫殿深处,也传来了收割桑树的声音,桑叶随风飘舞,归家的人们戴着蓑笠,成为宫廷景色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通过这首《汉宫秋》的诗歌,并没有过多地描写汉宫秋景的细节,而是以简洁的笔触,点明了整个景色的基本轮廓,并突出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感悟。
作者白居易通过几个简短的词句,将秋日的景色与宫殿、宫阙、红楼等元素相结合,使整篇诗歌在表达景色之外,还能引发人们对于世事、人生的思考。
秋天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季节。
白居易通过描述汉宫秋的景致,以及宫殿中的点点滴滴,表达了世事无常、光阴荏苒的哲理。
无论是宫阙拂晓轻,寒意渐渐浸润红楼,还是细腻描绘的碧波金波和苑桑蓑笠归的场景,都传达出了时光流转、万物皆生的生命之美。
同时,这首诗描绘了宫殿中的繁荣景象,一片金碧辉煌。
这种盛世繁荣的景象,也隐喻了诗人对于时局的观察。
白居易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盛世的黄金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繁荣。
通过描绘瀛洲宫阙、红楼这些华丽壮观的建筑,诗人向读者展现了盛世之景,寄托出对黄金时代的向往和眷恋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汉宫秋》描绘了一个充满美丽景色和哲理的汉宫秋景。
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将景色、人物和时局相结合,一幅美丽的图景在读者面前展开。
不仅仅是描绘了秋日的美丽,更是折射出社会的繁荣和生命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元曲 汉宫秋原文及译文
元曲汉宫秋原文及译文
一、原文
汉宫秋
作者:马致远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空馀床。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也还记得当日音容相貌,
怎禁得银灯半掩黄昏晓。
愁来正欲和衣睡,一思想起泪沾襟。
数拍阑干,凭阑万绪,听画檐铁马声敲。
故园三径吐幽兰,十二钗鸾独掩妆。
几回廊,几回小院想。
雨过也梨花欲谢恐春寒。
二、译文
美人还在的时候,满堂都飘着花香;美人一离开之后,就只剩下空空的床了。
结满了蛛丝的梁上,绿色的纱窗现在又糊上了。
还记得美人的音容笑貌,禁不住银灯半掩,在夜半黄昏的景象中思念起她来而泪满衣襟。
听到画檐铁马声敲,引起我万种愁绪。
故园三径吐幽兰,十二钗鸾独掩妆。
几回在回廊、小院漫步思考。
雨过也梨花落了,因为春寒恐怕它凋谢了。
汉宫秋译文及赏析
汉宫秋译文及赏析《汉宫秋》译文及赏析秋色渐浓,古老的汉宫流转着一片沉静与寂寥。
在这个世界的转瞬之间,人们不禁想起过往的辉煌与荣耀。
下面为大家带来《汉宫秋》的译文及赏析,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诗的内涵与魅力。
秋色浓,汉宫寂寂。
古老的汉宫,注定了沉静而寂寥的命运。
秋意渐浓,让这座宫殿更显凄美。
夜半歌声起,楚河汉界虚。
在深夜里,歌声悠扬起来,汉宫中回荡着美妙的曲调。
楚河与汉界,虚幻而遥远,仿佛将这首歌带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乱云飞渡仍从容,水云间不胜嗟。
乌云飞渡的场景展现了澎湃而奔腾的气势。
而汉宫之上,云雾弥漫,仿佛为这殿宇增添了一丝神秘与无尽的遐思。
双双翠影任斜阳,风雨雷霆无法阻。
殿宇中的树影斜射进来,犹如抚慰了这座古老宫殿的心灵。
无论是风雨雷霆,都不能阻挡它的存在与闪耀。
铁马冰河铺寒尽,金人玉树诉往昔。
冰冷的铁马穿越了漫长岁月的洗礼,寒冷之感逐渐消散。
金人与玉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兴盛。
沧海月明珠有泪,长安花落音如泣。
千变万化的沧海也不能改变它的月光之美,柔美的泪水滑落在海面上,仿佛长安的花朵也随着阳光的消逝而凋谢,发出悲恸的哭泣声。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径人踪绝复连。
空山中的百鸟飞散,又再次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新的群体。
曾经稀稀拉拉的小径上再次出现了繁忙的人踪,仿佛时间从未停滞,一切继续着。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谁会想到,西风虽然阴凉,却也带来了美丽与凄凉的感触。
黄叶依然纷纷落下,轻敲着疏窗,为寂寞与孤独增添了些许凄美。
相思枫叶丹,思念似火焚。
飘落的枫叶如同火焰般的红,让人有种无法言喻的思念之情,仿佛内心被燃烧着,难以平息。
几回魂梦与君谈,明月皎如旧。
几次魂梦中与心上人相聚,共度幽会。
明亮的月光照耀下,仿佛昔日的美好时光重现眼前。
汉宫秋,凄凉寂静。
在这个秋季的汉宫里,寒意袭人,一片寂静与孤寂。
岁月的洗礼,将这里的荣耀与辉煌抹去,让人们不禁沉思回忆。
以上即为《汉宫秋》的译文及赏析。
此诗以凄美的笔触,描绘了古老宫殿的辉煌与凋谢,表达了对兴盛时光的思念与感慨。
关于汉宫秋的23个诗句
关于汉宫秋的23个诗句1.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许浑《咸阳城东楼》2.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韩翃《同题仙游观》3.春陌露草悲铜驼,汉宫秋吹惊纨罗。
——李新《感歌行》4.微雨点月汉宫秋,水殿疏萤黑处流。
——宋白《宫词·微雨点月汉宫秋》5.诗人新谱"汉宫秋",马上琵琶泪不流。
——老舍《内蒙即景·六》6.独存汉宫秋,西风乱葱翠。
——魏学洢《重过蒋氏莲雪居用昌谷韵》7.汉宫秋湛仙人掌,沆瀣文园好自攀。
——王世贞《寄吴舍人明卿》8.扇恩已尽汉宫秋,空忆金鞍远玉楼。
——吴惟信《次王汉和见寄韵》9.惟馀天上月,还似汉宫秋。
——郑珞《明妃怨》10.金母云軿宴紫楼,露寒仙掌汉宫秋。
——周密《小游仙七首其一》11.木落汉宫秋,寒虫苦悲咽。
——程诰《过未央宫遗址》12.春明一杯酒,老尽汉宫秋。
——黄辉《别汝钝二首·暂住依黄菊》13.歌残鸿鹄汉宫秋,四老曾随鹤驾游。
——黄佐《咏四皓》14.玉辇已随边地草,青山依旧汉宫秋。
——张宁《感事二首·其二》15.月沈湘浦冷,花谢汉宫秋。
——石文德《句》16.独有穹庐深夜月,清光不异汉宫秋。
——王筠《明妃怨》17.向前儿女恨,肠断汉宫秋。
——陈敬翁《月下琵琶》18.黄发锦衣篱畔立,汉宫秋色在山家。
——方鹤斋《老少年》19.多君开手抚玉轸,凄清弹出《汉宫秋》。
——吕师濂《听蓼庵处士弹汉宫秋》20.钟磬半沉萧寺月,烟霞深锁汉宫秋。
——李云龙《行经罗浮》21.西风摇落汉宫秋,玉署凉生景转幽。
——李学一《翰直闻蝉》22.两岸新蝉啼不住,隔林遥送汉宫秋。
——李廷机《雨霁闻蝉》23.山半惟存神宇旧,汾阴不似汉宫秋。
——孙珫《谒禹宫》。
汉宫秋名词解释
汉宫秋的特点是:
1.汉宫秋是一种古代中国的乐舞,它是在汉宫内举行的秋季盛典之一。
2.汉宫秋主要是为了庆祝农业生产的丰收。
3.汉宫秋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文化活动,在古代中国被广泛传播和流传。
4.汉宫秋期间会举行许多文化活动,如舞蹈、音乐、戏剧等。
汉宫秋是一种Biblioteka 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化活动,对于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6.汉宫秋的舞蹈通常有一定的规范和体系,舞蹈形式多样,有的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7.汉宫秋期间还会举行许多其他文化活动,如展览、比赛等,丰富了汉宫秋的内容。
总的来说,汉宫秋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化活动,对于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宫秋名句
汉宫秋名句汉宫秋,是指汉代宫廷的秋季景色。
秋季的汉宫,金黄的叶子覆盖了整个宫廷,红霞映照下的建筑更添一层秋意。
汉宫秋的景色,给人以宁静、深邃、悠远之感,同时也蕴含着凄美、寂寥、离愁之意。
下面是一些与汉宫秋相关的名句,用以形容汉宫秋的幽静与美丽。
1. “秋思悠悠,汉宫萧索。
” 这句诗出自杜牧的《秋思》,表达了对汉宫秋景的思念之情。
汉宫秋景荒凉萧索,让人想起往事,引发了对过去的怀念和离散之情。
2. “汉宫秋月下,寂寞断人肠。
” 杜甫的这首《月夜忆舍弟》描述了汉宫秋夜的寂寥与离愁。
在月色的照耀下,一片宁静的汉宫显得愈发空寂,让人心生感伤之情。
3.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纳兰性德《浣溪沙·银烛秋光冷画屏》)这句词描述了汉宫秋夜的凄美景象。
宫廷里的烛光照耀下的画屏显得冷冷清清,而纱帘轻拂下扑飞的萤火虫更增添了一层独特的幽静氛围。
4. “飒飒寒花开,碧水寒山倒影来。
”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句诗描绘了汉宫秋日的冷寂景致。
汉宫的花开寥落,碧水又映照着寒山的倒影,呈现出一幅萧瑟而美丽的画卷。
5. “荒梗残灯夜气寒,千年古殿足泪干。
” 这是白居易的《宫词》中的一句诗句。
汉宫秋夜里一片荒凉,弥漫着寒意。
千年古殿承载了太多的宫廷往事,历史的痕迹在这里显得尤为清晰,人们思绪万千,情感沉淀。
6. “秋天的汉宫,是岁月的过客。
” 这句话引用了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汉宫秋景的短暂与变幻。
秋天的汉宫象征了兴盛之后的衰退,正如同岁月的无情,过去的辉煌只是短暂的停留。
汉宫秋的景色充满了沧桑和哀愁,将人们带入了历史的长河。
汉宫作为古代帝王的居所,无论是辉煌繁华的宫殿,还是寂寥凄美的遗址,都沉淀着无数的历史和文化。
正因为汉宫秋的幽静与美丽,才引起了文人雅士的无限悲叹和缠绵情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宫秋》读后感
在几乎每部悲剧中,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在劫难逃的气氛。
《汉宫秋》中王昭君的悲剧命运仿佛就如天生注定般,强大到使人无法抗拒,定数的力量总是让仁无法抵抗。
究其悲剧命运的来源,要分析昭君及其周围人的方方面面。
一是昭君容貌出众,使其在秭归县众多女子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得以被勾选在册。
若是长相不佳,昭君此后的生活该是完全不同的。
二是奈何家道贫寒,无法拿出毛延寿索要的百两黄金。
倘若家中宽裕,拿出钱财,就不会同毛延寿有诸多瓜葛。
三是不幸遇到奸佞小人毛延寿。
俗话说,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毛延寿这样一个贪婪卑鄙的形象,既是直接导致昭君悲剧命运的刽子手,又是挑拨胡汉关系的奸臣。
四是汉文帝的昏庸孱弱,纵使心中很想将昭君留在身边,依然抵不过臣子的劝说和环境的压力。
即使反对也束手无策,只得妥协让步,既然武力上不能将异族统治者驯服,就只能用爱妃和番和蕃方式来换取暂时的安宁。
虽然戏剧的主角是昭君和汉文帝,但是我认为毛延寿形象是整部戏剧中推动情节高潮发展与转折点变化的关键人物。
在整部戏剧中,毛延寿共有三次出场,每次出场都使戏剧中的矛盾层层升级。
第一折中,在昭君的画像上点破绽,致使昭君的美貌被埋没,汉文帝寻声发现昭君的惊艳之处,由此诏诛贪奸,直接导致了汉文帝与毛延寿自身的冲突。
第二折中,毛延寿在戏剧中甚至叛国投敌,直接导致了单于与汉文帝的矛盾激发并且升级。
这个人物将昭君、汉文帝与单于三个主角的关系变得复杂,矛盾也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而逐渐激化,加速悲剧的发展进程。
悲剧的种种矛盾,会使读者感到一种纠结和束手无策之感。
既然命运不可违,人在宿命面前如羔羊般无能,那我们人人就只能当一个看客。
戏剧中的矛盾层出不穷,读者在戏剧中面对这些矛盾时,会觉得人注定是个失败者,生活则是永恒的悲剧。
毋庸置疑,每个朝代都会有奸臣,但是因为汉文帝的昏庸无能,使这样一个贪婪、卑鄙的奸臣能在宫中作奸犯科,混得风生水起,这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悲哀。
“大块黄金任意挝,血海王条全不怕;生前只要有钱财,死后那管人唾骂。
”这句话折射了元代贪官污吏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的状况,毛延寿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各家尽肯馈送,所得金银,却也不少。
”该句则可看出当时的朝代贿赂这种不良习气相当普遍,不仅官吏受贿,百姓民众竟也麻木,竞相赠送金银给官吏。
可见当时的行贿的现象是社会的普遍风气,毛延寿贪婪、嗜钱如命的性格与身处耳濡目染的环境脱不开关系。
最可怕的是,未收到贿赂后的毛延寿竟在昭君脸上点破绽使发入冷宫。
卑鄙的种类有很多种,但是毛延寿卑鄙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十恶不赦的地步。
他认为放走昭君反倒便宜了她,故意点破绽使其打入冷宫。
宫女在冷宫中耗费青春是受苦一世,在宫中人老珠黄远,备受冷落嘲弄远比在平民百姓间清贫却快乐地生活痛苦难熬地多。
毛延寿深谙这一道理,因此他对昭君拒绝贿赂的复仇是十分恶毒的,不亚于致人于死地。
他恃上欺下,侵害的对象是较低阶级的弱势群体,在他身上没有同理心,并且草菅人命。
马致远在《汉宫秋》中揭露的人性之恶都在毛延寿身上集中体现,这与社会环境之恶无关。
或者说,社会之恶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物形象中的人性之恶,起辅助的作用,根本的源头还是人本性之恶。
这种天生的由内而发的人性之恶,也是悲剧之所以是悲剧的原因之一。
除了毛延寿人物身上的恶,昭君的死给这部悲剧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本是贫寒人家的女儿,不应卷入宫闱是非,然而命运就是如此幽默,让她不得不在悲剧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我想昭君出塞,不管是否是主动情愿,都是一种悲剧。
在文中,昭君说过:“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
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
”她在面对和蕃的请求时,或许是所谓的爱国意识的驱使,但是其实也是在无奈的外部环境中妥协的表现。
我们在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并未仔细描写昭君有非凡的胸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相反地,还表现了昭君对“与陛下闱房之情”的怀念与不舍,也曾担心“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
这些担心和不舍,使她的出塞显得更加悲壮、让人叹惋。
正所谓自古红颜多薄命,一个美人
在国难当头之事挺身而出,这样的勇气总是让人唏嘘。
悲剧中人物的自我意识被强大的外界环境制压下去,在与命运的尖锐冲突中,昭君选择了妥协与让步,直至毁灭、死亡。
在第三折中,昭君黑水河边的自沉是戏剧中悲剧的高潮。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汉宫秋》中在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美与丑、现实与理想的尖锐冲突后,伴随着昭君的一跳,将所有矛盾瓦解。
生命的苦难与不幸总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美,更可悲的是,她根本不曾有机会反抗、否定,只是顺从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如飞蛾扑火般,注定毁灭与死亡却依然奋不顾身。
当然,昭君虽然后来被册封为明妃,但她毕竟出身贫寒,身上带有中下阶级的局限性。
她善良、容易妥协,我认为和蕃一事是对她的最后一击。
理论上说,自杀是人的社会存在对自然存在的否定。
昭君的跳河体现了君王昏庸、君臣软弱无能的社会现实对她的巨大摧残,在巨大的压力下,她选择了死亡。
但是真正的勇气是痛苦地受难、坚强地承担、崇高地爆发,最后在毁灭中新生。
昭君其实并非一个有勇气的人,只是迫于社会现实而变得看似坚强勇敢。
而在剧中,昭君的悲剧、昭君与汉文帝的爱情悲剧,也从侧面深刻反映了一代帝王的昏庸无能以及政治上的失败。
文帝出场便说,“边塞久蒙议和策,从今高枕已无忧。
”一个高枕无忧可见其缺乏清醒的政治头脑,整日昏庸苟活。
从后文的和蕃事件可见,边塞的局势并不是真的如他所说的安宁,这只是他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话语。
即使藩强我弱,汉文帝依然沉湎酒色,四处刷选美女以充实后宫,一个好色、费国事的昏庸国君形象跃然纸上。
除此,姑息养奸、宠幸奸佞之臣也是他政治失败的重要原因。
古人常谓国君要亲贤臣,远小人,然而汉文帝恰巧相反。
直至遭到毛延寿的背叛,昭君被迫出塞,自沉在黑水河边,他才意识到身边无人的悲哀。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秋天的到来猝不及防但是却像仪式般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