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西方化

合集下载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

中西方教育观念以及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培养出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篇一《浅析中西教育的文化差异》摘要: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教育成了各个国家发展关注的焦点。

本文试从教育的三大主体——学生、教师、学校的中西方差异出发,分析产生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并在中西方教育的对比中,为当下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作出反思。

关键字:教育;中西文化;差异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沉重的话题,它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工具,但同时,它本身就是带有强烈民族性格的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竞争的激烈,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全世界发展所关注的问题。

中国也不例外。

从80年代到现在,短短的20年间,中国就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在频繁的课改中,中国大量地引进了西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希望能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教育经验来发展我国的教学工作,培养出能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教育似乎离教育最初的本质越走越远,所谓的教育改革只是新瓶中装着依旧令人心碎的旧酒。

中国改革其弊端在于:在引进西方教育理念的时候,变革的只是教育的形式,没有真正意识到中西方教育背后强大的文化差异。

一.受教育者曾经接触过这样的一个视屏:在2005年11月20日东方卫视台《头脑风暴》栏目的“中外名校长谈教育”节目中,中国名校(上海中学)和英国名校(伊顿公学)的校长,面对亿万电视观众各自讲出了心中的“好学生”的三个标准,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的“好学生”标准是:“人品好、素质高、潜能强”;伊顿公学校长(托尼李特)的“好学生”标准是“热情、有归属感、有恒心”。

(一)中国学生:被选择上海中学校长好学生的标准符合大部分中国人的中国式审美的评价思维——注重外部的评价。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2000字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文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文化现象。

而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化大国,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时也没有独善其身。

本文将针对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展开详细的分析。

一、文化传播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变得异常普遍。

从流行音乐到电影、电视剧,再到时尚、美食、艺术等方面,西方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在许多领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这一点表明,尽管中国仍然有较强的文化自信,但西方文化已经在不断地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

二、理念观念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文化所代表的一系列理念观念也渗透到了中国的社会生活中。

例如,文化多样性、性别平等、言论自由等价值观念已经成为公认的普世价值。

同时,认知科学、脑研究和心理学等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影响人们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觉醒,深化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差异。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中国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必须反思和识别西方文化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三、语言传播随着全球化时代通讯技术的提高,说英语在中国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习英语,掌握英语语言交流能力,这体现了西方文化在中国语言方面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也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在中国学习汉语,这也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这种语言上的交流早已超越了语言本身,更是拓宽彼此文化认知视野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教育传统西方文化在中国教育中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例如,在传统古典教育的基础上,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教育体系、教学方法等,以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

这些采用了西方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教育改革很快就在中国全面兴起,这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同时,许多在中国学习的西方知名学者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的教育发展。

我国当代教育思想泛西方化探析

我国当代教育思想泛西方化探析
误、 过 激 的教 育 思 想 , 将我国教育 思想纳 入到正轨 , 虽 然该阶段 时期较短 , 托 尔 斯泰 的 自 由学 校 和 蒙 台 梭 利 的 儿 童 室 , 甚 至 他 还 建 议 中 国 须 设 实 验 教 但 对 我 国教 育 思 想 的 发 展 起 着 至 关 重 要 的作 用 。第 二 阶 段 是 8 O年 代 和 9 0 育 研 究所 。 虽然 蔡 元 培 很 推 崇 西 方 的 教 育 思 想 , 但 还 是 主 张 根 据 中 国 国 情
这 个 问题 是 我 国教 育 思 想健 康 发 展 的 保 障 。 【 关键 词 】 当代 教 育 思 想

泛西化
原因 解 决 办法
主 和科 学 的教 育 , 提 出教 育 四 大 主 义 , 主张 “ 教 育 取 法 西 洋 ”, 到 五 四运 动 以

我 国 当代 教 育 思 想 的 现 状
2 . 现 实 原 因
趣 教育、 全人教育 、 自由教育等思想。
二、 我 国 当代 教 育 思 想 的 特 点
虽 然 历 史原 因对 我 国教 育 思 想 的 泛 西 化 有 着重 要 影 响 , 但 现 实 因 素 才 是 这 种 泛 西 化倾 向愈 强 的直 接 原 因。 首先 , 这 种 泛 西 化 来 自于 欧美 等 西 方 国 家教 育 思 想 的 对 外 扩 张 . .欧 美
年代 的局部改革 。 这个阶段是我国教育思想从落后 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过 渡 形成有利于本 民族 发展 的教育思想 。在此基 础上 , 他 提 出了“五育并 举”
时期 。第 三 阶 段 是 当代 的 全 面 走 向 整体 的 改革 。2 1世 纪 , 是 我 国 改革 开 放 “ 三育并重 ” 的教育方 针 , 并提 出 了平 民教育 、 个 性教 育等 新的教 育思 想。 和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承 前 启后 、 继往开 来的 关键时刻 , 国 家 提 出 了 实 施 新 中 国 建 立 以后 , 我 国 的教 育 思 想 主 要 是 学 习俄 罗 斯 , 甚 至 是 照 搬 俄 罗 斯 科 教 兴 国和 可 持 续 发 展 两 大 战 略 。 我 国 的 教 育 思 想 经 过 众 多 教 育 研 究 工 的 成 功体 系 。经 过 文化 大 革 命 这 样 一 个 教 育 思 想 停 滞 期 , 然 后 到 了 改 革 开 泛 西 化 又 进 一 步 渗透 到 中 国 的教 育 思 想 之 中。 作者 和一线教 师的不断探索、 研究 , 在总结 以往教育 经验 , 借鉴外 国教 育思 放 教 育 思 想 的百 家争 鸣 , 想 成 果 的基 础 上 , 根据马克思 主义教育思 想的 立场观 点和方 法, 产 生 了 众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过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代。

1840年前后,中国的教育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几种新教育,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落的封建帝国,教育仍然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这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一)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除了政府国人主动学习国外思想教育外,外国人也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

浅谈教育学中国化

浅谈教育学中国化

浅谈教育学中国化教育学中国化是指将西方教育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这种趋势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教育理论的同质化,为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民族文化自信而提出的。

以下是对教育学中国化的浅谈。

一、背景与意义教育学中国化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提出的。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西方文化、价值观和教育学理论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我国的教育面临西方化、同质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忽略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实践,导致教育的本土性和文化自信的缺失。

教育学中国化的意义在于提高我国教育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将西方教育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可以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实践与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学中国化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上,要深入研究西方教育学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特点,找出它们的结合点,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学理念和方法。

在实践上,要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如课堂改革、校本课程开发、传统文化教育等,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2.多学科交叉研究教育学中国化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

教育学中国化涉及到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因此,需要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案。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学中国化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学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可以共同推进教育学中国化的进程。

同时,通过派遣留学生和教师参加国际会议、研讨会等活动,可以增强我国教育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挑战与展望1.挑战教育学中国化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中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差异为教育学中国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如何将西方教育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近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深受西方的影响,这一历程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

从最初的闭关自守到逐渐开放,从最初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逐渐吸收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中国走了一条不易但是必要的道路。

在政治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一切从经济建设出发”的口号,这是一个转折点,中国开始逐步从以前的“自力更生”思想走向探索更好的发展道路。

1980年代初期,中国在城市和乡村地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集体经济逐渐向家庭经济倾斜,这一改革方案在实践中很快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而在政治方面,邓小平也开始了一系列大胆的调整和改革,如改革选举制度、实行三步走的改革战略、开展对台对外经济合作等。

这些改革对中国在政治上寻求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在经济方面,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在于吸收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这与吸收和应用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密切相关。

中国在工业、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快速发展,并在国际贸易中做出重要贡献。

从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中国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打破了以往“闭关锁国”的局面。

这一过程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文化方面,中国向西方亦有深入的学习和吸收。

具体而言,是中国的文化艺术教育与西方科学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如今,在中国,西方文化的影响表现在音乐、电影、时尚、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

可以说,这些新的文化元素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活力与创新,同时也越来越成为中国的国际目光中的亮点。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主要表现为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与此同时,也表明了中西方文化互动、合作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与体系对比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与体系对比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与体系对比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

然而,由于文化、历史和政治等多方面原因,中西方在不同领域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聚焦于教育领域,探讨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与体系对比。

一、教育观念的差异西方国家强调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也比较灵活,教师不仅在知识传授上扮演重要角色,还需要充当学生的辅导员和指导者。

而在中国,教育被看作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承传,注重学生在纪律、秩序和道德规范上的培养。

这就使得中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强调学生的纪律性和知识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们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二、学科设置的差异在中西方教育体系中,学科的设置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西方国家的学科体系更加全面,学科种类多、难度不一。

而中国的学科体系则更加注重掌握主要的科学基础,这也使得中国学生更容易在基础科学领域获得好成绩。

不过,由于中国学科设置比较单一,学生对其他领域的掌握能力相对较弱。

三、考试制度的差异在中国,高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对于学生决定自己的未来方向有重大影响。

高考制度体现了中国的考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标准化测试成绩。

而在西方国家,高中生的学术表现并不能完全决定他们的发展方向。

除了成绩,西方国家还注重学生的兴趣、课外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进行深度研究和学习。

四、师资队伍的差异在中国,在很长的时间里教育部门财政紧张,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无法得到保证。

但是,中国教育资源的紧张并没有使得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衰弱下去,反而使得教师们为了赚取生活费更加努力工作。

而在西方国家,许多学区都拥有雄厚的财政支持,教师的工资和待遇要优于中国。

同时,西方国家教育系统注重教育的跨学科和应用性,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而且教师对于教育的热情和投入态度也被严格要求。

总之,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和体系的对比,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个文化的不同之处,而且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深入的教育观点。

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在这种影响下,中国社会的固有文化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西方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娱乐文化在娱乐文化方面,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相当大。

电影、音乐、游戏等西方娱乐形式的传入,给中国年轻人带来了新的审美和消费习惯。

英语歌曲、好莱坞电影和欧美热门游戏成为了很多中国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娱乐产业的传入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商业机会,从而推动了中国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教育文化教育文化也是西方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

西方教育模式的传入,改变了许多中国人对于教育和学术的看法。

西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

国内的大学也开始引进国际化教学模式,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三、商业文化商业文化也是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非常大的方面。

越来越多的西方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经济不断与西方经济接轨。

西方商业模式、管理经验、品牌营销等也带动了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

通过与西方商业界的深度互动,中国经济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社会价值观虽然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在当代仍然有影响力,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社会也在逐渐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同性恋权益在中国社会的接受度越来越高,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许多有关LGBTQ+的电影、书籍和文化活动。

珍视自由、平等、尊重个人权利的价值观也开始在中国社会中扎根。

尽管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但这种影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在商业文化方面,中国企业必须发展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商业模式,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模式。

在教育文化方面,中国必须找到对于本国国情及其文化的教育方式。

在接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同时,中国社会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特的文化特点,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中华传统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华传统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华传统与西方文化的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这种交流不仅在文化艺术领域有所体现,也渗透到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华传统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一、文化艺术交流文化艺术是一种表达和传承文化的手段。

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贡献。

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深受西方人的喜爱。

例如,中国传统画的水墨风格被许多西方画家模仿,而中国古建筑的流传和保护也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此外,中国的京剧、杂技、民族舞蹈等节目也在西方国家的舞台上越来越受欢迎。

而西方文化也为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艺术形态。

例如,西方现代舞蹈的出现,为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灵感。

同时,西方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文化艺术的交流,让两种文化能够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教育交流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中国学生前往西方国家留学,从而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先进的教育理念。

同样,也有许多西方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文、中华文化和商业知识。

这种教育上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我们能够减少误解和偏见,从而更好地相互合作。

三、经济交流经济交流是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之一。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

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国带来了独特的商业理念和经营方式。

例如,中国的离线社交、小商品流通等纷繁复杂的商业模式,正愈发得到人们的重视。

而西方国家的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资源,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推动力。

另一方面,中国也为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吸引了许多西方企业前来投资。

例如,许多西方知名企业在中国开设工厂、销售商店等业务,为西方国家和中国两国提供了更多的商业互动机会。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是指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逐渐引入西方的科学、文化、政治等思想和体制的一系列变革。

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出现了一股强烈的思想启蒙运动,旨在通过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知识与理念,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则是中国自身社会变革的需求。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陷入一片危机之中。

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制度成为中国追赶世界的必要手段。

二、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1. 文化改革:思想启蒙运动呼唤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自审和改革。

孔子思想被质疑,道统观念被颠覆,人们开始尝试西方的人文主义和科学理性的观念。

鲁迅、陈独秀等知识分子积极呼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构与思考。

2. 科学传播:西学东渐使得中国有机会了解到西方的科学知识。

从译著到直接前往西方留学,中国人开始学习和了解西方科学,带回了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新理论和实践方法,并在国内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3. 政治改革:思想启蒙运动催生了对封建专制政权的反思和要求变革的呼声。

著名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发生与思想启蒙运动密切相关。

思想启蒙运动为中国的政治进步提供了思想与理论基础。

三、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1. 文化觉醒:西学东渐使得中国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重塑,培养了对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想的认同。

这对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觉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科学现代化:西学东渐使得中国初步了解到了西方的科学体系和现代化制度,在科技领域进步迅速。

从近代开始的西方化科学教育与科技研究,为中国追赶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3. 政治进步: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的政治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思想启蒙运动涌现出众多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者,为中国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在全球化的时代,东西方文化正在迅速地交融,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异同。

从宗教信仰、文化习俗、道德观念、教育体系和艺术传统等方面进行探究,或许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一、宗教信仰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主要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为主。

其中,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礼仪和人文精神,道家思想则注重个体自我修养和对“道”的追求,佛教则强调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涵义。

而西方文化则主要以基督教为主,基督教信仰主张爱、仁与救赎,追求灵性与神圣。

同时,在西方还存在着天主教、新教等多种宗教信仰。

这些信仰与传统宗教信仰有着很大的不同,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平等。

二、文化习俗中国文化中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是家庭团圆、情感交流和祭祖的重要时刻。

春节期间的年夜饭和红包、中秋节的月饼和赏月等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习俗。

而西方则有圣诞节、复活节等盛大的节日,其中圣诞节的礼物交换和复活节的蛋糕彩蛋也是流行于全球的习俗。

同时,西方还有万圣节、感恩节等具有文化特色的节日,它们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习俗和价值观念。

三、道德观念中国文化中强调中庸之道、仁爱和忠信,倡导孝道、敬老尊贤等传统美德。

而西方文化则主张个人自由、平等和人权,尊重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同时,在西方文化中,德行的主要体现是诚实、正直和信用。

相较之下,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传统更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家族间的忠孝关系,而西方文化则更为透彻地实现了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简称。

四、教育体系中国教育体系强调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而西方教育则更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在西方教育中,学生注重开放、可控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而中国教育则更注重知识的量化、标准化和统一化。

两种教育体系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五、艺术传统中国文化的艺术传统以绘画、书法、音乐和戏曲为主,强调审美神韵和技艺的精湛。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与分析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与分析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与分析近些年来,中西方的教育文化差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源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师重道,认为学生应该虚心听从老师的教诲,而西方传统文化则更注重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

这种差异在教学方法上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和背诵,也就是“举一反三”,而西方教育更强调理解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育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学生要沉下心来去学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西方教育则更注重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能力。

西方教育更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教育者则更强调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传统的中国教育对知识的重视也超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调死记硬背。

三、文化差异的表现中西方文化不同,体现在教育中更体现为文化的内蕴和价值观的不同。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文化差异往往表现为学习成绩的分数优越性,而在西方,学生的成绩不是衡量学生智力的唯一方式,其个性和创造性也是评价学生的重要考量。

另外,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而在西方国家则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性。

四、教育意义的比较中西方教育的比较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也指向了改善和完善中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各自借鉴对方的优秀教学思想方法,以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更好地培养出新一代有创造力、有责任感的人才。

五、结语中西方的教育文化差异虽然存在,但是相互学习和借鉴可以弥补差异的巨大,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进。

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对于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会有助于我们对文化间的理解更深入、更准确,而教育文化比较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

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教案

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教案

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教案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教案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推行西方教育的一系列行动,旨在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以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教案的背景、影响以及教育实践。

一、背景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教案背景复杂,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1.政治背景清朝晚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国力衰退,社会动荡不安。

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和近代化倡导等因素,迫使中国思想家开始思考如何摆脱困境。

西方教育被视为强大国家的象征,使得中国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2.经济背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相比,中国封闭的国民经济系统已不再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理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借鉴对象。

3.文化背景清朝时期,中国封建文化束缚严重,创新能力受到限制,文化传统的僵化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趋于守旧。

西方文化的涌进给中国人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激发了中国人对知识和现代化的追求。

二、影响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教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教育领域带来变革,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1.教育领域变革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教案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开始引入西方教育体系,创办了许多以西方教育为基础的学校和机构。

这些学校重视理工科和社会科学的学习,培养了一批西方知识的传播者和应用者。

2.思想观念更新西学东渐使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和提升。

西方科学、哲学和社会学思想的传入,激发了中国思想家的创新精神,推动了社会变革。

思想观念的更新带来了对科学精神、民主和人权的追求,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3.社会发展推动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教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西方知识的运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改变了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

西学东渐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西方教育差异分析

中西方教育差异分析

中方教育优缺点
过度应试
中方教育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压力 大,缺乏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缺乏实践
中方教育体系在理论教学上投入过多,缺乏实践 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个性发展受限
中方教育体系强调统一标准,限制了学生的个性 发展和兴趣探索。
西方教育优缺点
注重创新和批判性思维
西方教育体系鼓励学生提问、挑战传统,培养创新和批判性 思维能力。
中国教育体系以考试为导向, 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
的主要标准。
集体主义
中国教育强调集体主义精神,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集
体荣誉感。
家庭作业
中国学生通常有大量的家庭作 业,注重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西方教育概述
重视能力培养
西方教育体系更注重学 生能力的培养,鼓励学 生通过实践和创新来提
升自己。
重视知识传授
中方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 和掌握,强调学生对知识 的记忆和理解。
强调纪律与规范
中方教育注重纪律和规范, 要求学生遵守规章制度, 强调统一性和标准化。
西方教育理念
强调个体主义
西方教育注重个体主义, 强调个人独立思考和自主 决策,认为个人应该追求 自己的利益。
重视创新与探索
西方教育注重创新和探索,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04
中西方教育评价方式差异
中方教育评价方式
考试成绩为主
中国教育体系中,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考 试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和学生的重要标准。
强调记忆和应试能力
中国教育注重记忆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 记忆来提高考试成绩。
缺乏过程评价

中西方教育演讲稿范文

中西方教育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西方教育的异同。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教育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西方教育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教育理念1. 中国教育理念我国的教育理念历史悠久,以儒家文化为代表。

儒家主张“仁爱”、“礼治”,强调教育的道德教化和人文关怀。

在现代社会,我国教育理念逐渐向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学习等方向转变。

2. 西方教育理念西方教育理念以古希腊文化为基础,强调理性思维、自由探索和个性发展。

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倡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

二、教育体系1. 中国教育体系我国教育体系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系逐渐完善,但仍然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应试教育等问题。

2. 西方教育体系西方教育体系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西方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

三、教学方法1. 中国教学方法我国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强调知识传授。

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背诵、习题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2. 西方教学方法西方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案例、实验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育评价1. 中国教育评价我国教育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过分强调分数。

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片面追求分数,忽视全面发展。

2. 西方教育评价西方教育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包括考试成绩、平时表现、社会实践等。

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育改革1. 中国教育改革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包括课程改革、考试改革、招生制度改革等。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西方教育改革西方教育改革同样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包括课程改革、教育公平、教育创新等。

九年级化学教案:西方化学教育的对比研究

九年级化学教案:西方化学教育的对比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化学教育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其中,西方国家的化学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因其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思维,而成为世界各国化学教育的借鉴对象。

本文将针对九年级化学教学,就西方化学教育的对比研究进行探究。

一、西方化学教育的基本特点1. 实验教学的重视。

西方化学教育强调实践操作,倡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化学知识,还能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更能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生动性。

2.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西方化学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育者也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3. 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西方化学教育不仅注重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实践操作,更注重学生对化学理论的深度研究。

通过在实验中发现或验证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使得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二、西方化学教育与中国化学教育的对比研究1. 实验教学的区别西方国家重视实验教学,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中西方在实验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西方实验设备和实验题目一般比较先进,涉及更多的实用性问题,也更考验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中国的实验大多比较简单,更注重实验操作和结果的正确性。

许多西方国家甚至将实验教学视为化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而中国则存在一些实验操作简单、滴定实验多、实验设备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2. 理论知识的区别西方化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对理论的深度研究。

在教学中,老师会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课堂中讲解的化学理论,甚至可以让学生独立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体现出较强的研究性质。

而中国化学教育中,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讲解较为重视。

虽然重视理论,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也在加强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

3. 学习方式的差异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但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指导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也是至关重要的。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旨在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培养新一代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后来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背景1.1 晚清教育问题晚清时期的教育系统存在诸多问题。

教育资源不平衡,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传统文化束缚教育进程,教育内容滞后于社会需求。

这些问题限制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1.2 对西方教育的借鉴晚清末年,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使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这为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教育改革的主要举措2.1 民主教育理念的引入民国时期,新兴的国民党提倡西方民主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主张民主、科学、实用和自由的教育原则,反对封建教育体系。

2.2 新学制的实施为了推进教育改革,民国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学制。

从传统的经学制、私塾制转变为普通小学、中学、高级中学和大学制度,并设置了各级教育主管机构。

2.3 普及基础教育民国时期,着重普及基础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政府不断增加教育经费,建设和扩大学校网络,努力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基础教育的普及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2.4 女子教育的推动在民国时期,对女子教育的关注程度明显增加。

女子学校的兴办和女子教育政策的制定帮助了女性的平等参与社会进程,并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

2.5 联系产业和职业教育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还注重将教育与产业和职业相结合。

职业教育的合理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教育改革的影响3.1 促进了国家现代化进程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新兴的学制和教育理念增强了人民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一批有国家意识的新一代。

3.2 推动了社会进步与民主化借鉴西方教育思想的引入使中国教育更加开放和科学。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加速了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研究

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研究

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研究近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西方元素的影响。

西方文化和教育观念的引入,对中国学前教育的理念、体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西方元素为中国学前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

西方学前教育注重儿童的个体发展和基本技能培养,强调发展儿童的综合素质,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这与中国学前教育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和纪律训练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西方元素引入后,中国学前教育开始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行为规范,关注幼儿个体差异的发展,提倡幼儿自主、实践、探究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其次,西方元素为中国学前教育的体制建设提供了借鉴。

西方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发展水平较高,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学前教育政策和体制机制。

西方元素的引入,使中国学前教育开始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启发了中国学前教育体制的。

中国学前教育开始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并建立了学前教育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制和体制保障。

再次,西方元素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启示。

西方学前教育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尊重幼儿的个性和兴趣,通过游戏、实践和探究等方式进行教学。

西方元素的引入,使中国学前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良好性格品质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中国学前教育开始采用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形成了更加活跃、多样化和富有创意的教学模式。

此外,西方元素的引入也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培养提供了借鉴经验。

西方国家重视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发展,建立了完善的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制度和职业发展机制。

西方元素的影响下,中国学前教育也开始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建立了教师队伍的培训和评价体系,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专业发展。

总结起来,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理念、体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教育传统。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现今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际,全面展现中国教育的成长与变革。

二、古代教育:儒家思想与科举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孔子始,儒家思想在中国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

强调道德修养、人文教育和君子的培养,为古代中国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也为普及教育、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

私塾与官学:除了官方设立的学堂外,民间私塾也十分普及,成为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补充。

古代的女子教育:儒家思想中对女子的教育有所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经典的传承:古代中国的教育非常重视经典的传承,如《四书五经》等,这些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近代教育:西方影响与变革西学东渐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教育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逐渐向现代化转型。

教会学校的兴起:基督教会在近代中国创办学校,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新式学堂的创办: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留学生与现代教育:大批留学生前往欧美、日本等国学习,他们回国后为中国现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冲突与融合:在西方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四、现代教育:国家主导与多元化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主导的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来,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

“文革”时期的教育停滞:“文革”期间,中国教育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复兴: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

民办教育的兴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办教育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西方化
马家俊
(绵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0级1班,四川, 绵阳)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的事物越来越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也逐渐改变。

教育转型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

由于受到西方的吸引,现如今,很多中国学生愿意走出国门,接受西方的教育。

因为西方教育的开放化,很多中国学生直呼“中国教育西方化”,这个一直是我国教育部想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教育西方化,教育转型,现代化。

随着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的现代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把教育的现代化作为一个奋斗目标明确提了出来。

积极探讨教育现代化的性质和道路,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

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目标。

教育现代化的性质特征是教育民主化、教育科学化、教育民族化、教育社会化和教育主体化的有机综合;教育现代化的道路是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不断改革、内在消解和超越的过程,是中西方教育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过程,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个人理性化、社会系统开放化的互动过程。

实现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国家民族命运所在,同时也是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国教育西方化呢?
1896年,梁启超撰写发表的《变法通议》一文,从“学校”、“师范”、“幼学”、“女学”、“译书”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有关中国现代教育的许多重要问题,并将晚清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归结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111 J在论述创立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时,梁启超参考了《七国新学备要》,不仅引用了其中所提供的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以及日本、印度的学校发展数目,而且引用了李提摩太比照上述七国的三级学校数和经费投入数所列出的中国应有的学校发展数和经费投入数,为创立中国现代三级学校教育体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梁启超不仅是晚清重要的教育思想家,也是现代中国最早关注和研究学校教育经费问题的人。

20世纪初,他又撰写发表了《教育政策私议》等文,既分析了现代三级学校教育体制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力求为中国现代三级学校教育体制的建立提供科学的依据;又进一步阐述了学校教育经费的筹集、配置、管理等问题,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财政研究的先河。

所有这一切,均与晚清外国传教士研究介绍西方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1978年以后,教育上的拨乱反正首先从批判1971年《纪要》的两个“估计”入手,肯定了建国十七年取得的巨大成绩;批判了“十年文革”对知识的亵渎。

知识分子已经不是被团结、教育、改造的对象,而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人阶级,是党的依靠力量。

”L2J对知识分子的性质问题给予了正确的认识。

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做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仅彻底否定了“两个估计”的谬论,而且重申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正确论断,强调“今后,除了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那时仍然必须进行为战
争所需要和容许的经济建设),决不能再离开这个重点。

”[31与此同时,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逐步被坚实地确立下来,1985年5月27日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从宏观上对明显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办学自主权、中等教育结构等进行了调整,同时还强调了教育改革要尊重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教育发展开始从“外部”转向内部、从外部塑型转向自我反观。

尽管如此,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教育改革受“市场机制”的冲击还是比较大,教育在维护自身规律和特点方面仍显得较为无力。

但是,和以前相比,教育终于又和一个“真实”的社会主题发生自然的关联,已经算一个不小的进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改革的重点才真正逐步向教育内部转移,1998年教育部公布《面向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基础教育方面要强调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新课程体系建设;L4J 1 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认为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要从教育体制、机制、目标、课程、内容、方法等一系列方面进行变革。

以上历史的发展脉络显示出中国教育从近代史开端到20世纪80年代,在发展主题方面的不断变换性,从“要什么样的教育、要教育做什么”、到“谁来办教育”,再到“教育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最终又回到教育自己“应该怎样发展”,似乎完成了一个回归。

但是,这些变换的主题背后的精神一致性和社会现实基础的一致性是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的,即中国近代教育,是西方的教育之“形”、中国的“近代事件”和“中国精神”相互抵牾和相互融洽的结果;中国的社会近代型,即社会生产方式历经一个世纪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样,中国的近代教育之型从确立下来,也一致有变化的外在动力和基础。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近代教育,从来就是“中国”的教育,是在古今中西的文化冲突和融构中、在社会“乌托邦”与社会现实的融构中、在理念与实践的融构中发展起来的,这是新的教育转型不能舍弃的一个基础性“原型”。

但是,从教育救国到科教兴国,事实上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轮回。

上个世纪之交的几十年的摸索,为确立近代教育之型立下功劳,同时展现了西方教育的近代“形”与中匡l本土事件和本土文化精神的融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教育变革有三种基本观点,但三种观点各有局限。

“全盘西化”在历史积淀深厚和现实问题独特的中国土地上行不通,把这个认识变成基本常识用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传统化”因为缺少现代性、生产力、科学和制度等意识也被证明缺少独立承担历史使命的能力;中西文化“融合论”似乎无可厚非,但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本来就是近代和现代性事件、传统文化精神和“西学”糅合的过程和结果,对此好像也不需要做单纯的“叙事”。

改革开放二十年初步解决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认识到教育不是一把无生命之剑,也不与社会政治或经济结构同构,而是“区别”联系,是各种社会冈素组成的“网”的—个“结”,它在各种力量之网中“独在”。

这个认识来之不易,但刚刚认识到合理性的关系,我们又面对一个更新的时代。

“时不我待”,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新时代,教育自身的问题从内部暴露出来;教育经历了“外部塑型”的历史,现在要实现自身的、内在的、主动的转型。

根据日前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O强”的显示,国内名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均排在201~3O2位之间,无缘世界前2O名“顶尖大学”。

由此可见中国和西方的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巨大的。

专家认为,正是中西方大学人才的培养方式不同,才导致了如此之大的差距。

首先中国与西方人才培
养的一个根本区别是教育理念的不同,西方讲成长,中国讲塑造。

成长的理念是以自然主义教育为基础,尊重受教育者的志趣和选择权,全面发展他们的兴趣、个性、知识和智力。

所谓塑造,就是把受教育者当作原材料,放到统一的生产流水线上,按照一个标准的模具和加工程序,生产出来规格毫厘不差的产品;其次,中国和西方培养人才的目的截然不同,西方社会讲求的是“实用主义”,而中国则—味地强调“全民教育”,在西方社会职业学校是大部分完成基础学业的学生的选择,而中国则一味追求本科毕业生的比例,造成了沿海地区很多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再到职业学校进修的奇特社会现象;第三,中国和西方培养人才的讲授方式也是大不相同,西方大学在讲授知识方面讲求“自由创新”,即使学生的想法和授课老师相冲突,只同;中国大学在教授知识方面讲求的是“权威性”,授课老师是有绝对的权威性的,考试的标准答案也是以老师的讲义为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_
现如今,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接轨,东方人越来越热衷于西方的事物,西方教育的崇拜越显突出。

学生们认为“开放,活跃的教学氛围跟有助于学生学习”。

现在看来,中国教育西方化是未来中国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 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性质和道路(上),李可亭胡志国
[2] 中国教育的“近代”性质与“现代”转型,乐传永
[3] 创新自主型大学:中国与西方高辅的差距,刘洋
[4] 解读西方教育传统与变革的新尝试,西方教育十二讲,王保星著,重庆出版

[5]近代大学校长和教育家对中国教育传统的认识,纪宝成,李立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