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沪科初中物理八下《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 (7)

合集下载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电子白板展示flash和图片及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从古至今的杠杆在人类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并说明为了更好的了解杠杆的作用,须知道杠杆的几个名词,引出杠杆五要素。
3.师生交流,总结力臂画法
在学生知道杠杆五要素的基础上,先从找支点开始,进而练习寻找动力和阻力,并画出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告诉学生只是在动力和阻力的方向上根据需要用虚线延长)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导语
认识杠杆
进行新课
试一试
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
五、教学设计入课题
教师以现实生活中拔钉子为例,简单介绍简答机械并引出要研究的最简单机械——杠杆。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引出本节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以上基础上,根据力臂的定义画力臂,引入数学中点到线的距离的画法。因为力臂就指的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这和数学中的点到线的距离的画法很相似,通过类比及多次练习,让学生掌握力臂的画法。
这个环节重点应用电子白板的画图功能和数学工具,并且联系数学知识通过类比法,目的从易到难让学生一步步理解力臂并掌握力臂的画法,突破重难点。
课题名称:杠杆的平衡条件
年级学科
八年级
教材版本
沪粤版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重点和难点
首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点到线的距离理解上有困难,而点到线的距离正好是物理中的力臂。
其次,学生对力臂的理解以及准确画出力臂示意图,直接关系到下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探究实验中学生才可能找出动力、阻力、动力臂及阻力臂的关系。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难点为: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设计这节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课堂教案时,我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从而加深对物理学中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认识。

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来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杠杆平衡的定义,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力矩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杠杆平衡的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进行这节实验课,我准备了杠杆实验器材,包括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

同时,我还准备了相关的理论资料,以便在学生实验后进行理论分析。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特别强调力矩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力矩的计算方法。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结合,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在拓展延伸部分,我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或者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应用。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设计:我选择了杠杆实验作为主要教学活动,因为实验是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最直观和最有效的方式。

在实验设计中,我让学生通过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观察杠杆的平衡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平衡的条件。

2. 力矩的理解:力矩是理解杠杆平衡的关键概念,但在物理学习中,力矩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因此,我在实验中特别强调了力矩的计算方法和力矩与杠杆平衡的关系。

我通过实际的操作和例子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矩的概念。

3. 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在实验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结合。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沪粤八下教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沪粤八下教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二、新课教学(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1.提出问题看图6-37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2.设计方案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

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设计如下:(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静止 )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2) 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 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 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

3.进行实验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 杠杆平衡的条件 ) 。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4.分析论证:杠杆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L1和L2叫做力臂;动力的力臂叫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阻力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平衡。

(新)粤沪版物理八下《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公开课(教案)

(新)粤沪版物理八下《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公开课(教案)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杠杆的分类。

课前准备羊角锤,铁架台,钩码,细绳,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运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自制“蜡烛跷跷板〞:①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像顶端一样露出烛芯。

②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

③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儿,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儿的位置到缝衣针的距离相等。

调试蜡烛,使它平衡。

这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

④点燃蜡烛两头,熔化的蜡就会一滴一滴地不断滴下来。

滴下蜡油的一端会向上翘一些,蜡烛两端会交替上下晃动,跟跷跷板一样。

这个实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教师:多媒体展示的工具中共同点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答复:(1)都是硬棒;(2)工作过程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3)除了固定点不动以外,还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使它转动,另外一个阻碍它转动。

1.提出问题看教材图,提问: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2.设计方案师生通过进一步讨论交流,可以得出:跷跷板中间有一个固定的转动轴,男生、女生分别给跷跷板一个向下的力,调整两人到转动轴的距离,当两人到转动轴的距离和两力的大小满足一定条件时,跷跷板就能处于水平状态。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下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下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下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设计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本节课的主题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我将采用游戏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简单的杠杆游戏,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目的是让幼儿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重量物品、支架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小杠杆,重量物品和支架。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游戏,引导幼儿对杠杆产生兴趣。

我会展示一个杠杆模型,让幼儿观察并猜测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讲解:向幼儿解释杠杆的基本概念,包括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两端(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等。

4. 分享:邀请几名幼儿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应用:让幼儿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用杠杆翘起一个重物,或者用杠杆保持一个物体平衡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到实际生活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然而,我也注意到有些幼儿在应用环节遇到了困难,他们不太能够将杠杆的平衡条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我计划在课后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活动,例如组织幼儿们参观一些实际运用杠杆的场景,或者通过故事和案例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杠杆的运用。

总体来说,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和后续的拓展延伸,幼儿们将更好地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6.5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一、教学内容1. 杠杆平衡的定义: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时,称为杠杆平衡。

2. 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即 F1 L1 = F2 L2。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的定义,掌握杠杆平衡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钩码、测力计、绳子、剪刀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平衡的条件。

2. 知识讲解:讲解杠杆平衡的定义和杠杆平衡条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力的大小和力臂的长度,记录数据,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4. 例题讲解: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钩码的重量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公式,突出重点内容。

7. 作业设计:题目1:小明用一根杠杆撬起一块重物,已知动力为10N,动力臂为2m,阻力臂为1m,求重物的重力。

答案:重物的重力为20N。

题目2:一把剪刀的刀片长度为20cm,刀柄长度为10cm,用这把剪刀剪东西时,为了使剪刀平衡,剪刀的力点应该放在何处?答案:剪刀的力点应放在距离刀片10cm的位置。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验探究环节1. 实验原理的理解:在进行实验之前,学生需要理解杠杆平衡的定义和杠杆平衡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示例或者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以及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的关系。

沪粤版八下物理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沪粤版八下物理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教案:沪粤版八下物理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6.5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一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和运用。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细线、记录表格等。

学具:记录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杠杆平衡的条件。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通过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杠杆的平衡情况,并记录数据。

3.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和分析,推导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5.应用:学生运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的力矩等。

六、板书设计杠杆平衡条件:F1 L1 = F2 L2七、作业设计1.请根据实验数据,填写记录表格,并尝试推导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答案:略一个力为10N,作用在距离支点2m的杠杆上,另一个力为5N,作用在距离支点1m的杠杆上,求支点的力矩。

答案:10N 2m = 5N 1m,支点的力矩为20N·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一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更多应用和拓展,如杠杆的动态平衡、力矩的计算等。

同时,学生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工具和器材,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解析1. 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和运用(1)了解杠杆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五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1. 了解杠杆的概念及其分类;2. 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3. 学会使用杠杆平衡仪进行实验操作;4. 能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验证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杠杆平衡仪、杠杆模型;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称重器,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2. 讲解:讲解杠杆的概念、分类和平衡条件,引导学生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3. 实验:分组进行杠杆平衡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杠杆平衡条件,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5. 应用: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称重、测量力臂等;6. 练习: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平衡条件:1. 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阻力臂2.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3.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七、作业设计例题:一个物体质量为 2kg,重力加速度为 10N/kg,杠杆左侧力臂为 3m,右侧力臂为 1.5m。

求:(1)物体所受拉力;(2)拉力的力臂。

答案:(1)物体所受拉力为 15N;(2)拉力的力臂为 6m。

2. 学生自主设计类似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实验、分析、应用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矩相等原理。

2. 掌握力矩的概念,即力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的乘积。

3. 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过程的指导和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测力计、钩码、细绳、木板、支点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讲解: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矩相等原理,并解释力矩的概念。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调整钩码的位置和重量,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记录实验数据。

5. 练习与应用: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的平衡点等。

六、板书设计1. 杠杆的平衡条件:力矩相等2. 力矩的概念:力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的乘积七、作业设计答案: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力矩相等。

2. 题目: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下图中杠杆的平衡点位置。

答案:杠杆的平衡点位置为距支点2米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如杠杆的长度、力的方向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实验探究部分的内容,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关键环节。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节选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五节,主要内容包括: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以及相关例题解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能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和应用。

2.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弹簧测力计、细线、剪刀、胶带。

2.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细线、钩码。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一个人在使用剪刀剪东西时,如何找到剪刀的平衡点?让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实验探究a. 教师演示使用杠杆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b.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钩码、弹簧测力计等工具,自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讲解与示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讲解并示范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推导过程。

4. 例题解析教师选取一些与杠杆平衡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并给予讲解和指导。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与杠杆平衡相关的练习题,教师给予批改和指导。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平衡条件1. 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2. 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3. 两个力的作用线交于杠杆的中点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并解答:如何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讲解示范、例题解析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避免实验误差。

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教案: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五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和应用。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实验器材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杠杆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探讨杠杆的平衡条件。

4. 知识讲解: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论依据,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含义。

5. 例题讲解:运用实例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杠杆平衡条件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杠杆的平衡条件:F1 × L1 = F2 × L2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和图形描述杠杆的平衡条件。

答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指在杠杆两侧作用力的大小和作用点距离支点的距离的乘积相等,即F1 × L1 = F2 × L2。

2. 请举例说明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

答案: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应用于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如撬棒的使用、剪刀的剪切等。

例如,在使用撬棒时,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通过调整撬棒的长度和作用力的大小,来实现对重物的撬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其他物理现象中的应用,如滑轮组、轮轴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设计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设计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杠杆、支点、力臂等概念;知道什么叫做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木棒、支架、杠杆、钩码等;【重点、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的画法【时间安排】新课教学大约35分钟,留出10分钟的时间作练习,并作讲解【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问:谁能用手把铁钉拔出(请班上公认的大力士示范)?出示铁钉、长木板,用羊角锤把铁钉钉入木板。

结果大力士没能完成任务。

问:那我们能否借助其他工具来完成呢?答:(学生会抢着回答)用羊角锤拔。

问:怎么拔?老师换用木柄的羊角锤插入铁钉中但不动。

学生会说:“不行,要用力向后扳。

”老师又故意演示扳动但不接触木板。

这时老师再请大家认为力气很小的女生按照刚才的方法操作,会发现女生很轻松的就把铁钉拔下。

1、观看同学的拔钉子的表演,她是如何拔出木板上的钉子……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杠杆”的话题。

2、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设问:这些简单的机械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它们是怎样起作用的?4、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这节课的杠杆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1、认识杠杆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提示看屏幕的几组有关于杠杆的图片,让学生以工人拿硬棒撬动石头、钉锤拔钉子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剪刀为例)分析这些杠杆(简单机械)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提问,老师总结共同特征:(1)、受到力的作用下(2)、硬棒(3)、固定点以撬棒撬石头为例,提问、归纳总结杠杆的定义。

(可能会有两种答案)图(一)图(二)在讲述撬棒撬石头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杠杆定义涵盖的内容,提问学生:(1一2人):让学生自己总结杠杆定义。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2)理解杠杆平衡的探究过程和结论(3)认识杠杆分类2.中考难点突破(1)根据杠杆平衡原理确定最省力时的动力臂,以及动力最小示意图(2)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分析动态杠杆的动力变化(3)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分析杠杆能否再平衡,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充分利用后来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物理数学联系的兴趣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杠杆,学习杠杆的应用。

突破中考杠杆平衡难点:最省力的作法,杠杆动态平衡,杠杆能否再平衡。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课后自主复习回顾课本内容,查阅以前的学习笔记,并布置思考题课前思考题:用如图所示的杠杆提升重物,设作用在B端的力F始终竖直向下,在将重物慢慢提升到一定高度的过程中,F的大小将()A、保持不变B、逐渐变小C、逐渐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培养学生自主安排复习的良好习惯,带着新的求知欲进入有效复习二.课堂引入展示杠杆上两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图片,带着问题走进复习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知识点一杠杆的要素1.认识杠杆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学生观察图,回答问题找到图中所涉及的关于杠杆的知学生做题回答问题。

B2.杠杆平衡条件 1. 知道什么是杠杆平衡2.杠杠的平衡条件F1×L1=F2×L2。

平衡条件本身并不难但是涉及到平衡条件的探究实验实验中涉及几个比较常规的问题必须提出强调,以免学生在练习考试中出现问题。

为什么挂钩码前要把杠杆调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何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条件下平衡?此实验中要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和位置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新课上已经强调,所以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出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设计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生活中杠杆的观察,提炼出杠杆的模型(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生活现象;(2)通过实验探究,养成讨论、交流和互助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教学难点】力臂概念的理解【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杠杆,钩码,剪刀,起子,核桃钳,天平【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设计】一、课题引入教师展示核桃钳,剪刀的工作情况.视频展示小孩玩跷跷板的画面。

要求学生寻找这些工具的共同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认识杠杆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提炼出杠杆的基本特点,形成杠杆的最简单模型。

教师介绍杠杆中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逐步认识到杠杆的一些基本特点,自行建构出杠杆的基本模型,这是科学方法中的模型法。

实施过程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研究方法之模型法的使用过程。

)学生例举生活中的杠杆。

(设计意图:学生对杠杆认识的内化过程。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问题提出及猜想催生要使跷跷板平衡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一边是小孩,一边是大人,跷跷板是否能平衡?(水平及倾斜)----引出力臂的概念---跷跷板平衡到底跟什么因素有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选用学生相对熟悉的跷跷板,是要引发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对杠杆平衡问题进行探讨,并破除他们认为只有两边力相等时杠杆才能平衡的错误前概念。

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出力臂的概念是为了避免把力臂的概念硬塞给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到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在杠杆的平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给出跷跷板水平和倾斜两种情况,是为了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沪粤八下物理第六章《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沪粤八下物理第六章《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沪粤八下物理第六章《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六章第五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会使用杠杆平衡公式进行计算,并能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 使学生掌握杠杆平衡公式的运用,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杠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和应用。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以及在生活中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实验器材一套(包括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平衡的规律。

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讨论和分析杠杆平衡条件,推导出杠杆平衡公式。

4. 知识讲解:教师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讲解,解释杠杆平衡公式的含义和运用。

5.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一些与杠杆平衡相关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生活应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和解答一些与杠杆平衡相关的实际问题,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平衡条件1. 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阻力臂2. 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概括杠杆的平衡条件。

答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阻力臂。

答案:因为绳子的拉力和小球的质量中心在同一位置,所以绳子的拉力不会改变小球的轨道。

沪粤版 物理 八年级 下册 第六章 力和机械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说课稿

沪粤版 物理 八年级 下册 第六章 力和机械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说课稿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说课稿一、引言本节课将进一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学习杠杆的原理和力矩的概念,学生将能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如何利用力矩的原理解决杠杆的平衡问题。

二、学习目标1.了解杠杆的结构和原理;2.理解力矩的概念;3.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4.能够运用力矩的原理解决杠杆的平衡问题。

三、知识点解析1. 杠杆的结构和原理1.1 杠杆的定义杠杆是由一个支点和两个力臂组成的物体,用于转移力量或改变力的方向。

1.2 杠杆平衡的条件杠杆要保持平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支点所受的合力为零; - 杠杆两端所受的力臂相等。

2. 力矩的概念2.1 力矩的定义力矩是描述力对物体产生转动效果的物理量。

力矩等于力乘以力臂。

2.2 力矩的计算公式力矩的计算公式为:力矩 = 力× 力臂。

3. 杠杆的平衡条件3.1 平衡条件的分析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支点所受的合力为零,即ΣF = 0。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当杠杆平衡时,杠杆两端所受的力臂相等。

3.2 解决杠杆平衡问题根据力矩的定义和杠杆的平衡条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解决杠杆平衡问题:1. 标出杠杆模型,包括杠杆的支点和两端的力臂; 2. 标出杠杆上所受的力,并计算各力臂的长度; 3. 利用力矩的计算公式计算各力的力矩; 4. 利用力矩的平衡条件ΣM = 0,求解未知量。

四、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用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入杠杆的概念。

例如,一根杠杆的一头放着重物,另一头用手轻松地支撑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轻松支撑住重物?2.理论讲解通过PPT或黑板,讲解杠杆的结构和原理,以及力矩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老师可以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案例分析老师给出一个具体的杠杆平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步骤,并指导学生进行计算和推理。

4.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可以让学生使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杠杆、支点和力臂,观察力矩的变化,并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2024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2024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2)视频资源:《杠杆实验操作演示》(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视频教程,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实验操作方法。)
(3)案例分析:学生可自行寻找与杠杆平衡相关的实际案例,如建筑结构中的杠杆应用等,并进行分析。
2. 拓展要求:
(1)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拓展内容。
9.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10.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成就感,通过实践活动和问题解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七、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1)阅读材料:《杠杆原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推荐学生阅读科技杂志或在线科技文章,了解杠杆原理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工程设计、医疗器械等。)
2. 物理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来分析杠杆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4.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使学生体会物理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和科学道德。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和如何通过实验测量力臂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O
F F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信义学校八年级物理下册《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
件(第三课时)》教案粤教沪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杠杆的应用分三种情况及三种杠杆的特点,会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通过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有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三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杠杆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讲授法
教学用具: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秤杆秤、托盘天平、镊子、钳子、筷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杠杆的定义?
2、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新课教学:
(一)、三种杠杆
⒈省力杠杆:用较小的动力克服较大的阻力。

⑴特点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⑵优点:动力小于阻力。

缺点:动力作用距离较长,费距离。

⑶例如:抽水机的柄,撬石头的撬杠、羊角锤等都是省力杠杆。

⒉费力杠杆:
⑴特点是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⑵优点:动力作用距离较短,省距离;缺点:动力大于阻力。

⑶例如:理发剪、镊子、钓鱼杆、扫把等。

⒊等臂杠杆:
⑴特点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⑵例如:天平、跷跷板等。

(二)、1、练习:组织学生分析图13—5各杠杆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

●省力杠杆省力但是要多费作用距离,费力杠杆省了作用距离却要多用力;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没有的。

2、天平和秤
⑴天平:观察托盘天平,找到支点。

等臂杠杆重要的应用是天平。

讨论:用天平称物体质量,天平平衡时为什么砝码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
天平是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动力等于阻力。

动力和阻力就是砝码和被称物体对杠杆的压力,其压力的大小在杠杆水平平衡时等于它们各自的物重。

根据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可知,砝码的质量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

天平是支点在中间的等臂杠杆
⑵秤
杆秤、案秤是称物体质量的工具。

杠秤、案秤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

注意它是不等臂杠杆。

杆秤、案秤用几个不重的砝码就能平衡秤盘中重得多的货物的道理。

讨论:为什么可以用质量较小的秤砣平衡质量较大的物体?称量不同物体质量时,改变什么物理量使秤重新平衡?
(三)、小结
⑴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⑵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⑶三种杠杆:省力、费力、等臂
⑷天平、秤:都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工作的,天平是支点在中间的等臂杠杆。

杆称是不等臂杠杆,称量不同物体质量时,改变力臂使秤重新平衡。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