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解说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解说一、新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4、结合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特色的物理课程教学,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5、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6、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7、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编写意图和体例:(一)、本册教材编写意图为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服务的目的。
本册教材在编写上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有其他领域的目标,主要由如下三个层次组成。
1)、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
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
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1《匀速圆周运动》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分析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 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 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 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 选的参照物。
6、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_光的反射。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 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 对称。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考点:(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 的特点,确定像的位置.(2)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大小关系(3)使用刻度尺目的是: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4)把光屏放在像的 位置是为了判断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5、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 秒、毫秒、 微秒 h min s ms μm 换算:1h=60min=3600s 1s= 103 ms= 106 μm
6、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产生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方法: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 ②多次测量取平 均值 7、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 (百米竞赛)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观众看跑步比赛)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8、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 公式:υ= s/t 变形: s=υt、 t= s/υ 单位:国际制单位:米/秒 符号:m/s 交通用: km/h 换算:1m/s=3.6km/h 9、直线运动: 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径是直线;用速度表示物体运 动的快慢 ②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的平均快慢。
初中物理说教材(沪科版)
九年级
力 内容结构 能量
八年级 九年级
声
初 中 物 理
响度、音调、音色 影响因素
噪声的防治
乐音与噪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内容结构 条件:振动 传播:介质 计算 超声与次声
应用
次声的防治
声 学
照相机
光的色散 光的折射规律 光的折射 光的直线传播 内容结构 光线模型法 应用实例 解释现象
应用
投影仪 放大镜 显微镜
沪科版
九年级 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 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第十四章 探究电路 第十五章 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 第十六章 从指南针到磁浮列车 第十七章 电从哪里来 第十八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十九章 材料世界 第二十章 能量和能源
教材编写特点对比 人教版
九年级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 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 第十六章 热和能 第十七章 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沪科版
八年级 第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第二章 内能与热机 第三章 了解电路 第四章 探究电路 第五章 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 第六章 从指南针到磁浮列车 第七章 电从哪里来 第八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九章 材料世界 第十章 能量和能源
教材编写特点对比 人教版
各年级各册教材是按 照六个主题编排的。 九年级主要介绍了力 和能量的内容
凸透镜成像规律
望远镜
眼睛与 视力矫 正
光的反射
分类
光 学
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 平面镜成像特点
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影子的形成、排队等
漫反射
初中学段物质属性整合
九年级 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
八年级 第七章 密度与浮力 九年级 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九年级 第十六章 从指南针到磁 浮列车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1《物体的内能》说课稿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内能的存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内能的改变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激励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1《物体的内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这一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节课位于热学模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温度、热量等基本概念,为本节课内能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内能的定义、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内能的改变等。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及其与宏观热现象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掌握内能的改变方式,了解热传递和做功对内能的影响。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探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课堂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和思考过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猜想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沪科版物理全套教材分析共29页_沪教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1.注重学生的发展,改革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总目标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全章概述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在教材中体现《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培养目标以及具体要求等,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第一章相当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材的绪论,其地位特殊,肩负了为教材培养目的定位,构建教材框架和栏目,体现教材特色等任务。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课,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
向孩子们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物理世界,让孩子们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大致历程,以及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挥课程的功能,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孩子们对物理世界有一种新奇感、求知欲,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本章有三节:走进神奇、探索之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当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展示在孩子们面前的是神奇的物理世界的图景,这些神奇来自自然,非凡而震撼人心;这些神奇来自生活,平凡而充满智慧!面对这些神奇,古人早已开始探索,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古人的思索还停留在对经验的总结上。
马四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分析
九年级教材分析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编著的《物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根据《标准》制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等,注重了培养目标的调整、学习方式的变化、课程内容的更新、评价系统的改革,更多地注重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该教材有两条主要的编写原则:第一,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第二,科学探究灵活地贯穿于始终。
在体现第一条编写原则时,该教材注重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从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自然现象引入问题,抓住学生注意力,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并且将这些规律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
例如,在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中,分别有“走近神奇”“探索之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等三节内容。
在“走进神奇”中,分别用彗星、日落、雷电、火山、洪水、雪崩、龙卷风等展示了自然中震撼人心的神奇;用饮料罐的秘密、折断的筷子、绝妙的拉链、神奇的圆珠笔、冲浪、撑杆跳高等展示了生活中充满人类智慧的神奇。
在“探索之路”中,用古人遗留的文字、图片、文物、古迹等展示了远古先人对神奇自然现象的理性思考;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大师为代表展示了物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展示了物理学巨匠们为后人留下的遗产。
在体现第二条编写原则时,考虑到科学探究的真实性以及师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阶段性和有效性,该教材灵活地引入了科学探究,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分别渗透到不同的章节,即每一章结合该章内容侧重科学探究的一个具体环节,然后再配上与该具体环节有关的“探究点拨”以及有关解释或练习等。
在第一章的第二节从整体上呈现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然后几乎每章皆突出某个探究环节,待全书讲完后,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便在该教材不同的章分别出现过了。
例如,在第二章强调了“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科学探究环节;第三章突出了“提出问题”的环节;第四章则注重“制定计划”;第五章关注“猜想与假设”;第六章训练“分析与论证”;第七章则强调“交流与合作”与“评估”等环节。
完整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docx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姜有志一、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力图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及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科技新成就的适当纳入。
(四“注重”)简而言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编写原则: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三、沪科版物理教材特点:1.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
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七大要素)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4.教材栏目丰富多彩,有“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信息窗”、“请提问”、“实践活动”、“作业”,书中插图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材的语言简洁而有诗意;插图充满童趣和富有时代气息;引入的物理自然现象和实验事实情景鲜明、富有冲击力;教材的结构体系循序渐进、台阶合理。
要建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教师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思想。
四、章节顺序8年级教材一、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二、运动的世界三、声的世界四、多彩的光五、熟悉而陌生的力六、力与运动七、密度与浮力八、压强九、机械与人十、小粒子与大宇宙9 年级教材十一、从水之旅谈起十二、内能与热机十三、了解电路十四、探究电路十五、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十六、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十七、电从哪里来十八、走进信息时代十九、材料世界二十、能量与能源分章教材分析举例:第四章多彩的光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高中知识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一、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力图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及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科技新成就的适当纳入。(四“注重”)简而言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二、编写原则: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三、沪科版物理教材特点:1.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2.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七大要素)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3.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4.教材栏目丰富多彩,有“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信息窗”、“请提问”、“实践活动”、“作业”,书中插图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教材的语言简洁而有诗意;插图充满童趣和富有时代气息;引入的物理自然现象和实验事实情景鲜明、富有冲击力;教材的结构体系循序渐进、台阶合理。要建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教师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思想。四、章节顺序8年级教材一、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二、运动的世界三、声的世界四、多彩的光五、熟悉而陌生的力六、力与运动七、密度与浮力八、压强九、机械与人十、小粒子与大宇宙9年级教材十一、从水之旅谈起十二、内能与热机十三、了解电路十四、探究电路十五、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十六、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十七、电从哪里来十八、走进信息时代十九、材料世界二十、能量与能源分章教材分析举例:第四章多彩的光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2.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3.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4.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科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全章概述1.本章基本要求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光在两种介质界面所发生的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并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关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也只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能够了解。但是,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科学探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要求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眼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户,要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并能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视力的矫正等问题。在本章的学习中,有关光的传播、凸透镜成像等基本上都是探究型课题,而其他如光的反射、折射等也都要在实验中观察、分析与总结。由于探究和实验贯穿全章,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条件,做好各项实验,充分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也将要经历多方面的实验操作。完成实验并不是该教材编写的全部目的。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需要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经历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是如何进行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应该记录什么、经过分析得出怎样的结论、别人的结论又是怎样的等这一系列过程,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在科学探究中,提出了问题、确定了探究的目的,就必须制定针对探究目的的探究计划。计划应该科学、合理,应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所以,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锻炼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还要使学生初步学习制定探究计划、选择探究器材的方法和依据。要使学生在制定探究计划中了解加油站中关于制定探究计划的意义。另外,要鼓励学生进行收集资料、社区调查等活动,并注意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与别人交流合作、反思评估的意识。本章内容涉及的物理原理虽然简单,但是,涉及的应用范围很广,从生活和自然中的光现象到现代的光学仪器都有所涉及,这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本章特别重视从发展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新科技,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感到科技的力量,热爱科技、接近科技。同时,通过对电子显微镜和哈勃望远镜功能的认识,使学生看到科技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攀登科技高峰的精神。2.本章编写思路本章是以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和白光的组成两个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世界。在该章内容的安排时,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特点,先利用简单的光现象引发出物理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而后,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光的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折射规律。在学习完光的色散后,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生产和现代高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和实验环节基本上贯穿本章各节。每一节的编写也都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根据教材的整体安排和本章具体内容,本章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了解关于制定探究计划的意义和方法。同时,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课外活动内容和一些新科技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科技的力量、热爱科技、接近科技。3.本章内容结构图:重庆市2009年初中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物理试题分析一、试卷结构1.内容结构与比例力学:33分,约占41 % 电磁学:31.5分,约占39.3 % 光学:6.75分, 约占8.4 % 热学:8.75分,占10.9 % 其中科学探究部分17分,占21.25 % 综合题35分占44 %2.题型结构与比例选择题:7个小题共21分填空题:8个小题共16分实验题:3个小题共20分计算题:3个小题共23分合计:21个小题共80分3.试题易中难比例:7∶2∶1二、成绩统计分析总平均分:61.05最高分:80.0 信度::0.940 人数:310 标准差:16.35 满分:80及格率:77.10%优生率:56.13%2.联招阅卷全部统计(不计0分)总人数:70653联招线:590 联招线有效分:68最高分:80 平均分:63.0 及格率:83.9 %三、试题总体评价重庆市2009年初中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物理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试题设计上力求科学、贴近教材、贴近生活。整套试卷考查的内容基本覆盖了初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和各重点知识点,试题素材源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教育性,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试题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考查更加关注过程和实质,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试题充分体现三个要求:一是《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教育部在2002年12月27日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必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考试中有展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的中考命题要求;三是《重庆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说明(物理)》的要求。试题力争实现三个功能:一是要减轻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实现对初中学生学业的评价;二是要让学习有潜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实现其甄别功能;三是要以其引导今后我市初中物理教学方向。1.试题稳中求新,保持试题连贯性今年的物理试卷从全卷的小题数目、内容结构、题型构建和题目的易中难比例等方面与08年基本一致,有意回避了繁琐的计算,以基本知识、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等物理素养的考查为重点。但是,今年的试题较往年适当增加了区分度,控制了满分人数。在普遍简单的前提下,每一个大题中设置有1~2分的问题供物理特长生展示能力,它们分别是选择题第7题“两灯串联后实际功率的变化”,填空题第15题“对拧矿泉水瓶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涉及的物理知识的” 的分析,以及电学实验的“以象析因”和计算题第21题第3问关于钓鱼过程中浮标、铅坠的受力分析等。2.大部分图片信息来源于生活,直观又形象全卷21个小题中,配图16组,其中直接来源于生活的图片信息有15张,来源于实验中的直观图片信息6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作答时有亲切感,减少陌生感,体验身边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减轻考试的心理压力,形象直观的图片信息也降低了学生审题难度,实现了命题中“少给学生设置审题障碍”的基本原则。3.试题情景源于学习和生活实际,亲切又实用试题情景均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和当今社会热点,如:试题中包含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热、光、电等常见现象,也涉及到了重庆朝天门大桥的相关知识、打造“健康重庆”的理念等。如生活中台灯在灯中的像、朝天门大桥夜景、三图5 脚插头、拧矿泉水瓶看到现象、观察到钓鱼的浮标等场景。在实现教育平等、考试平等的原则下,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整合知识的综合创新能力。4. 实验探究更注重于过程,从过程中获取相关信息探究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是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今年的探究实验试题的设计,在考查科学探究基本方法和环节的基础上,更注重于探究过程的考查,特别是对实验探究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更是对学生实验综合能力的考查。让是否真正做实验的学生在作答时能有效区分,一目了然,力求引导师生走出从书本、题海中学习物理的误区。如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要求学生从实验数据中获取信息来分析出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并提出猜想;在伏安法测功率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来分析原因,如果学生没有经历实验的过程,是很难判断出现异常情况的两个原因的。四、典型试题剖析试题3:如图2所示的四种情景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A. 徒手从输电线上取风筝B. 电灯的开关必须接在零线上C. 家庭电路中导线绝缘层破损D. 三脚插头的“长脚”与用电器的金属外壳相连此题正确选项是D,有部分学生认为选项B 是在教材中出现过的情景,一方面是没有仔细观察图B 和没有阅读选项B 中的文字,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生活的安全用电知识不熟悉,造成错选B,失误率较大。试题4:如图3所示,描述晶体熔化过程的曲线是 ( )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试题重在考查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物态变化中吸热、放热等知识的理解,以及晶体与非晶体的特点。部分学生错选A 或B,是由于对物态变化中的相关知识去机械记忆错误造成的。试题7:李明同学为了探究“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他找来额定电压均为6 V 的L 1、L 2两只灯泡。将两灯串联起来,按照图5所示的电路开始了实验探究,闭合开关后,看见灯L 2微微发光,灯L 1几乎不发光,则关于两灯的电阻R 1和R 2、两灯的额定功率P 1和P 2的大小关系成立的是( ) A.R 1>R 2 P 1>P 2 B.R 1<R 2 P 1<P 2C.R 1>R 2 P 1<P 2D.R 1<R 2 P 1>P 2正确选项是D,多数学生错选了C 。此题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较高,得分率较低。一个原因是由于学生对这个熟悉的情景读题不仔细,没有看清楚是要求比较额定功率,而是依据灯的发光情况去比较灯的实际功率;另一个原因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对这种典型的物理现象没有通过实验来展示,学生对这一情景完全是陌生的,不能将这一情景与相关的物理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只有靠机械的推理,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错误,就导致结果错误。图2CA B D “长脚”时间t /minA 时间t /min B时间t /minC 时间t /minD 图3试题15:物理老师在课堂上用瓶壁较薄的空矿泉水瓶做了如下演示:首先旋紧瓶盖,接着两手分别握住瓶的上、下部分,使劲拧瓶的下部,使其严重变形压缩瓶内空气,然后迅速..旋开瓶盖,可看到瓶盖飞出数米远,瓶口和瓶内有“白雾”产生(如图8)。请你从以上情景中找出一个物理现象并指出与该物理现象对应的物理知识(不得与示例重复)。示例:物理现象:使劲拧矿泉水瓶下部,使其发生严重形变。物理知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理现象:物理知识:此题素材是用生活最普通、最常见材料,却在过程中揭示了许多物理问题的实质。学生对这一情景是既陌生又熟悉,熟悉的是实验器材,陌生的是实验的过程。此题具有极大的开放性,通过情景展现,强调了过程研究,并从定向思维转向多维开放,强调了思维发散。不但要求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准确表达自己观点,还要对主干物理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在一定层面上可以反映考生科学素养的高低。同时也倡导师生用身边的器材演示物理实验。试题18:在“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中,张超同学用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流表、一个开关、电压为6 V 的电源、额定电压为3.8 V 小灯泡和一个标有“20 Ω 1.5 A”的滑动变阻器,设计了如图14甲所示的电路。(1) 如果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于2 W,电流表的量程应选 A;(2) 请用铅笔画线代替导线,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将图乙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连线不得交叉);(3) 在实验中,若电压表示数为2 V,则灯泡的实际功率 额定功率(选填“>”、“<”或“=”);(4) 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增大,则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接线柱是D 和 。当电压表的示数为 V 时小灯泡正常发光,若此时电流表示数为0.4 A,则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5) 另一组的同学连接好最后一根导线,灯泡立即发出明亮耀眼的光并很快熄灭。检查后发现连线正确,请你找出实验中两个操作不当之处:① ;② 。这是一道考查基本实验能力的试题,要求学生能根据基本的实验原理,合理利用题中已给定的器材完成实验。反映考生的电路连接能力、实验操作、电路故障判断的能力,题目设置的难度都不大。从阅卷的情况反馈,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电路连线时滑动变阻器接线错误;二是部分学生不能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归纳出两个可能的操作不当之处(大部分ABCD 图8学生只能找出一种可能),反映出实验教学有待于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物理语言,考卷上表达出来有很多答非所问的现象,难以找到有效答案,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试题21:为了响应“健康重庆”的号召,小林和爸爸周末一起到郊外去钓鱼,他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还观察到爸爸在钓鱼前要“试漂”来确定铅坠(铅坠由合金制成)的大小,尽量使“浮标”更灵敏(如图17甲所示),图17乙是浮标和铅坠的位置示意图。若球形浮标的体积为15 cm 3,铅坠的密度为11 g/cm 3。求:(1) 若铅坠在水面下1.2 m 处,它受到水的压强是多大?(2) 有经验的钓鱼者会使浮标体积的32浸入水中,此时浮标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3) 小林看见爸爸有一种体积为0.5 cm 3的铅坠,如果使用这种铅坠,浮标静止时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多大?(铅坠未接触池底,不计浮标的质量,不计钓线、鱼钩和鱼饵的体积及质量)此题素材来源于生活实际中常见的情景,从“健康重庆”的立意出发,倡导“健康”的生活和休闲方式,并结合初中物理最核心的力学知识考查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且与高中物理的知识联系紧密,难点在于学生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试题新颖而不离基础、强调能力而不偏离教材,试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仔细分析该题,可以窥见许多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包含于题中,如对液体压强的理解、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对平衡力的理解、对物体沉浮情况的受力分析等等。所以平时的教学应以落实“三基”为主,引导学生多动手去实际操作,而不要“纸上谈兵”,沉溺于题海。 五、试卷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和对教学的启示1.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不够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学生对物理概念建立过程的体验、认识是概念建立的基础,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让学生只限于记住规律的内容和公式,而应该从规律产生的物理情景、探究过程、内容描述、计算公式、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易错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理解。从考生的答题情况分析,绝大多数错误的产生是由于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的物理规律掌握不扎实,对基本物理概念理解不清楚而造成的,大部分是由于机械的记忆和简单的重复造成的。2.学生对物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不够教育部关于中考“指导意见”中要求理科试卷要加强与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为此,试题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高度重视。如第2题涉及到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光现象,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不是人为的编造情景;第4题对日常生活中安全用电的知识进行考查;第6题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的实际情景;第10、11、13、15、16(1)、19、21题等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情景。通过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考查,能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规律就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主动性有良好促进作用,也能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3.学生对基本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过程重视不够试题进一步加强对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和归纳能力的考查。不仅有基本仪器的使用,测量工具读数、电路的实物连接、实验现象的分析,还考查了实验操作、实验评估,形成了由易到难的梯度,并将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等的考查溶入考题,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同时,试题也考查了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这一重点知识点,但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测量方法,要求学生“以象析因”,将问题进一步升华和提高,学生如果没有经历实验的过程是很难完成的。试题既突出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又推陈出新且考查灵活,使试题有较高的区分度。从学生的失分情况来看,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去,不能仅仅是讲实验,要在观察、实验的活动中,深入理解知识,体会科学方法,培养实验能力,训练创新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4.学生对答题的规范性重视程度不够甲乙 图17从试卷中反映出一些考生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对答题的规范性重视程度不够。如解答选择题时,书写潦草、反复涂改,无法辨认;解答填空题时对题目中给定的条件和情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解答计算题时,卷面书写凌乱,没有重要的解题过程,答案中常漏写物理量的单位,或把单位写错等等。在解答开放性试题时,语言表述词不达意,不能准确应用物理语言描述物理现象、反映物理过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学生在读题时不仔细,往往没有读括号中的要求就开始做题,所以导致错误。所以教师平时的教学中应重视答题的规范化训练,掌握好常规题目的解法,重视解决问题思路的条理化和规范化。。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分析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与内容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在结构上清晰明了,内容涵盖了力学、电学、光学、现代物理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
教材以章节为单位,每个章节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重点,层层递进,构建起了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在内容方面,教材注重物理现象的描述和解释,通过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实验能力。
具体要求包括: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基本的物理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重点难点解析教材的重点主要包括力学、电学和光学的基础知识,如牛顿运动定律、重力、电路、电磁感应、光的折射等。
难点则在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入理解以及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
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和发展。
五、实验操作与实践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册教材通过实验操作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验项目,涉及力学、电学、光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六、知识点与考点教材的知识点涵盖了九年级物理的所有重要内容,如力学、电学、光学等基础知识。
考点则主要集中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以及物理实验的操作和分析上。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考点,教材在每个章节后都附有练习题和复习题,供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
七、学习评价与建议学习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最新沪科版物理教材解说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解说一、新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4、结合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特色的物理课程教学,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5、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6、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7、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编写意图和体例:(一)、本册教材编写意图为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服务的目的。
本册教材在编写上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有其他领域的目标,主要由如下三个层次组成。
1)、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
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
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沪科版初中新课标物理教材分析
沪科版初中新课标物理教材分析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科学内容◇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实例。
◇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全章概述根据课程标准,本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是让学生了解电路、电流、电压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出相关的物理规律,学会连接电路、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的方法,了解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了解电流的通路、开路、断路,能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等知识。
在科学探究素质培养方面,本章安排了六个实验探究,主要是想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记录实验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和在实验现象中发现物理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体验到“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本章重点是电路的知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知识。
难点是串、并联电路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形成由假设猜想到制定设计实验探究的能力。
根据上述思路,本章分为五节。
第一节“电是什么”,主要内容包括电与我们的生活、两种电荷,并通过信息窗、交流与讨论、加油站等栏目介绍了摩擦起电、静电感应、验电器等知识。
第二节“让电灯发光”,主要包括电路的组成、通路、开路和短路、电路图等三小节,主要介绍了电路的基本构成、电流的形成、电路的通路、开路、断路,常用电路元件及符号和电路图。
第三节“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介绍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
第四节“科学探索: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主要介绍电流的概念、用电流表测电流,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第五节“测量电压”,主要内容包括电压的概念、用电压表测电压,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知识等《沪科版初中新课标物理教材分析.doc》。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物理教材,它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为目标。
1、探究式学习: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特点,采用“问题—观察—推理—实验—总结”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物理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实验设计: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实验设计科学合理,实验内容丰富,实验步骤清晰,实验材料简单易得,实验结果可靠,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知识点讲解: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知识点讲解清晰明了,重点突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强,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综合练习: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综合练习设计科学合理,题型多样,难易适中,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特点,实验设计科学合理,知识点讲解清晰明了,综合练习设计科学合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沪科版初中新课标物理教材分析
沪科版初中新课标物理教材分析《第八章机械与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3.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5.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6. 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
能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理解机械效率。
◇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及它们的转化。
全章概述1.本章基本要求: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简单机械中的杠杆与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动能与势能;涉及到的物理规律有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机械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涉及到的技能有:杠杆与滑轮的合理使用。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能正确、合理使用杠杆、滑轮,以达到改变力的大小与方向的目的;其实质是能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去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不同种类的滑轮,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以达到省力、或者方便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目的。
这里既涉及到了知识也包含了技能,或者是用这方面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与生产劳动中发生的有关简单机械运动的现象、同时还要能初步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机械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知道机械功和功率概念的由来。
并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还要能从实例中把做功的过程与能量转化的过程结合起来思考,尤其是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念的确立,要求能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总之,无论是概念。
还是规律均要与生活、生产劳动实际结合起来去认识、理解、应用、发现、提问、乃至创新。
这些都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内容。
本章涉及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主要有:①杠杆、滑轮、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动能、势能等概念的建立过程;②杠杆的平衡条件,动能与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机械能转化的探究和某一种机械的效率是否恒定不变的探究过程;③上述概念、规律的实际应用过程。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与特色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与特色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重视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重视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重视学科渗透,科技新成果的纳入。
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上体现了《标准》改革的理念和创新。
总体而言,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图文新颖,知识面宽广,文字浅显。
每章节开始都安插一幅反映章节主题的醒目图片,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突出教材的物理特性。
在章节首页下方还用小正方形符号标明本章节核心知识与要点,有利于学生了解章节的知识重点。
每章节下面又划分为节。
节内每个知识问题是尽可能用图画来阐述和说明,或通过图画来反映物理问题,文字浅显,不过分依赖于文字阐述,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节内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安排了“讨论与交流”栏目。
这个栏目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介绍和深化一些节内基本的物理概念,并且在栏目内十分注意与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融合,留有许多填充和空白,让学生去完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
节末还安排了“请提问”栏目,着力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与学会猜想。
另外,节后也安排了一些作业题,主要是专门的实践性、活动类题目和定量计算型题目,题量不多,题数在1~4题不等,题目难度很小,重在实践与体验,这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强化。
有些节内安排了“信息窗”栏目,可以补充许多与节内基本物理概念相关的知识,有利于拓展知识面。
这一些与“人教版”类似。
另有些“信息窗”进一步阐述一些物理方法,介绍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而教材以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为培养目标,专门设计了很多“活动”栏目,一般为2~3个。
“活动”栏目类似于通常的“分组实验”,但突出了与生活的联系。
在“活动”栏内着重多种能力的培养,既有操作技能也有估算数据的技能,以及观察能力等。
有些节内安排了“迷你实验室”。
习题既有实践类,又有调查类,但习题量不大,难度不高。
这对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巩固基础知识十分必要,这一点是“沪科版”有别于“人教版”的一个特点。
(完整)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沪科版)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一、课标要求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
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
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
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
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
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导教学设计:9.2 动与静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导教学设计:9.2 动与静一、教材分析《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是为八年级学生编写的物理教材,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教材以中国科技知识为基础,紧密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力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教材的第九单元是关于动力学的学习,其中第二课时为《动与静》。
本课时主要介绍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基本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和运动–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术语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够分析和解释物体的静态和动态特征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特征和术语–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物体静与动的区别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静态和动态特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四、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本课时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小组讨论和实验实践,共计2个学时。
第一学时:引入概念,讲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实验。
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小视频引起学生对物体运动的思考。
2.概念讲解(10分钟):简单解释静态和动态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特征。
3.实验引导(15分钟):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
4.小组探究(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物体静态和动态的共性和区别。
第二学时:回顾概念,讲解术语,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讨论。
1.概念回顾(10分钟):回顾静态和动态的概念,引导学生复习和理解。
2.术语讲解(10分钟):讲解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体运动的基本术语。
3.实验实践(15分钟):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物体运动的基本参数。
4.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小组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和分析,进一步理解物体运动的特征。
沪科版物理第七章第四节教材分析
沪科版物理第七章第四节《阿基米德原理》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及处理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入手。
假如学生从实验探究中理解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深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
所以,我对教材的顺序做了些改动。
第一节课理解浮力以及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
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利用埋下伏笔。
第二节课顺理成章的引入阿基米德原理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感性理解逐渐上升为理性理解,符合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难点是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关。
●○学生现状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
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
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水平总体来说比较差。
所以,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使用反馈信息即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第三节 初中物理教材章节分析
这种安排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 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所以 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 的扩展上看,本章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增强,知识的系 统性、逻辑性强,要综合力的概念,运动学的知 识;另外一个特点是不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 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 向社会”基本理念。
力的测量工具:
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力
力的三要素: 力的表示方法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力的图示(重点) 力的示意图 重力 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合成(重点)
概念:
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叫做 力的图示。
力 的 表 示 方 法
力 的 图 示
1、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 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 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 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2、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 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 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 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 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 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 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
三、分析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是围绕教学的三 维目标展开,另一方面是以重点内容为中心展开 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分散教学的难点。重点 知识是指“具有既广泛而又强有力的活用性知 识”,是那些主干的、基本的、关系全局的、有 生命力的、应用广泛的知识。难点是指已有的知 识和新授知识乊间衔接丌上的地方,难点是相对 的,它不学生、教材、教者有关。重点知识丌一 定是难点,难点丌一定是重点,因其确定依据丌 同,导致处理方法也丌尽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姜有志一、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力图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及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科技新成就的适当纳入。
(四“注重”)简而言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编写原则: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三、沪科版物理教材特点:1.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
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七大要素)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4.教材栏目丰富多彩,有“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信息窗”、“请提问”、“实践活动”、“作业”,书中插图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材的语言简洁而有诗意;插图充满童趣和富有时代气息;引入的物理自然现象和实验事实情景鲜明、富有冲击力;教材的结构体系循序渐进、台阶合理。
要建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教师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思想。
四、章节顺序8年级教材一、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二、运动的世界三、声的世界四、多彩的光五、熟悉而陌生的力六、力与运动七、密度与浮力八、压强九、机械与人十、小粒子与大宇宙9年级教材十一、从水之旅谈起十二、内能与热机十三、了解电路十四、探究电路十五、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十六、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十七、电从哪里来十八、走进信息时代十九、材料世界二十、能量与能源分章教材分析举例:第四章多彩的光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4.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科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全章概述1.本章基本要求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光在两种介质界面所发生的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
并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关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也只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能够了解。
但是,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科学探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要求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眼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户,要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并能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视力的矫正等问题。
在本章的学习中,有关光的传播、凸透镜成像等基本上都是探究型课题,而其他如光的反射、折射等也都要在实验中观察、分析与总结。
由于探究和实验贯穿全章,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条件,做好各项实验,充分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也将要经历多方面的实验操作。
完成实验并不是该教材编写的全部目的。
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需要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经历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是如何进行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应该记录什么、经过分析得出怎样的结论、别人的结论又是怎样的等这一系列过程,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了问题、确定了探究的目的,就必须制定针对探究目的的探究计划。
计划应该科学、合理,应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所以,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锻炼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还要使学生初步学习制定探究计划、选择探究器材的方法和依据。
要使学生在制定探究计划中了解加油站中关于制定探究计划的意义。
另外,要鼓励学生进行收集资料、社区调查等活动,并注意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与别人交流合作、反思评估的意识。
本章内容涉及的物理原理虽然简单,但是,涉及的应用范围很广,从生活和自然中的光现象到现代的光学仪器都有所涉及,这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迁移。
本章特别重视从发展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新科技,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感到科技的力量,热爱科技、接近科技。
同时,通过对电子显微镜和哈勃望远镜功能的认识,使学生看到科技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攀登科技高峰的精神。
2.本章编写思路本章是以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和白光的组成两个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世界。
在该章内容的安排时,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特点,先利用简单的光现象引发出物理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而后,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光的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折射规律。
在学习完光的色散后,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生产和现代高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和实验环节基本上贯穿本章各节。
每一节的编写也都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
根据教材的整体安排和本章具体内容,本章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了解关于制定探究计划的意义和方法。
同时,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课外活动内容和一些新科技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科技的力量、热爱科技、接近科技。
3.本章内容结构图:重庆市2009年初中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物理试题分析一、试卷结构1.内容结构与比例力学:33分,约占41 % 电磁学:31.5分,约占39.3 % 光学:6.75分,约占8.4 % 热学:8.75分,占10.9 % 其中科学探究部分17分,占21.25 % 综合题35分占44 % 2.题型结构与比例选择题:7个小题共21分填空题:8个小题共16分实验题:3个小题共20分计算题:3个小题共23分合计:21个小题共80分3.试题易中难比例:7∶2∶1二、成绩统计分析总平均分:61.05 最高分:80.0 信度::0.940人数:310 标准差:16.35 满分:80及格率:77.10% 优生率:56.13%2.联招阅卷全部统计(不计0分)总人数:70653联招线:590 联招线有效分:68 最高分:80 平均分:63.0 及格率:83.9 %三、试题总体评价重庆市2009年初中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物理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试题设计上力求科学、贴近教材、贴近生活。
整套试卷考查的内容基本覆盖了初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和各重点知识点,试题素材源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教育性,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试题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考查更加关注过程和实质,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试题充分体现三个要求:一是《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教育部在2002年12月27日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必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考试中有展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的中考命题要求;三是《重庆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说明(物理)》的要求。
试题力争实现三个功能:一是要减轻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实现对初中学生学业的评价;二是要让学习有潜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实现其甄别功能;三是要以其引导今后我市初中物理教学方向。
1.试题稳中求新,保持试题连贯性今年的物理试卷从全卷的小题数目、内容结构、题型构建和题目的易中难比例等方面与08年基本一致,有意回避了繁琐的计算,以基本知识、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等物理素养的考查为重点。
但是,今年的试题较往年适当增加了区分度,控制了满分人数。
在普遍简单的前提下,每一个大题中设置有1~2分的问题供物理特长生展示能力,它们分别是选择题第7题“两灯串联后实际功率的变化”,填空题第15题“对拧矿泉水瓶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涉及的物理知识的” 的分析,以及电学实验的“以象析因”和计算题第21题第3问关于钓鱼过程中浮标、铅坠的受力分析等。
2.大部分图片信息来源于生活,直观又形象全卷21个小题中,配图16组,其中直接来源于生活的图片信息有15张,来源于实验中的直观图片信息6张。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作答时有亲切感,减少陌生感,体验身边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减轻考试的心理压力,形象直观的图片信息也降低了学生审题难度,实现了命题中“少给学生设置审题障碍”的基本原则。
3.试题情景源于学习和生活实际,亲切又实用试题情景均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和当今社会热点,如:试题中包含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热、光、电等常见现象,也涉及到了重庆朝天门大桥的相关知识、打造“健康重庆”的理念等。
如生活中台灯在灯中的像、朝天门大桥图5 夜景、三脚插头、拧矿泉水瓶看到现象、观察到钓鱼的浮标等场景。
在实现教育平等、考试平等的原则下,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整合知识的综合创新能力。
4. 实验探究更注重于过程,从过程中获取相关信息探究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是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今年的探究实验试题的设计,在考查科学探究基本方法和环节的基础上,更注重于探究过程的考查,特别是对实验探究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更是对学生实验综合能力的考查。
让是否真正做实验的学生在作答时能有效区分,一目了然,力求引导师生走出从书本、题海中学习物理的误区。
如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要求学生从实验数据中获取信息来分析出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并提出猜想;在伏安法测功率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来分析原因,如果学生没有经历实验的过程,是很难判断出现异常情况的两个原因的。
四、典型试题剖析试题3:如图2所示的四种情景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A. 徒手从输电线上取风筝B. 电灯的开关必须接在零线上C. 家庭电路中导线绝缘层破损D. 三脚插头的“长脚”与用电器的金属外壳相连此题正确选项是D ,有部分学生认为选项B 是在教材中出现过的情景,一方面是没有仔细观察图B 和没有阅读选项B 中的文字,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生活的安全用电知识不熟悉,造成错选B ,失误率较大。
试题4:如图3所示,描述晶体熔化过程的曲线是 ( )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 ,试题重在考查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物态变化中吸热、放热等知识的理解,以及晶体与非晶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