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业创意园案例分析
创意园区案例分析PPT课件

美国偶像
狠牛创意面馆
8
代表案例解读
1933老场坊——主题特色
与休闲旅游结合,聚集人气、提升知名度。 极具特色的建筑风貌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吸引了 大量观光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目前已成为上海工业旅游的主打品牌。
引入各类时尚活动,形成亮点,塑造品牌。 与一些机构、社团定期举办各类时尚发布会、文化交 流活动和公益活动; 不定期地邀请明星、演艺团体举办首映式等
改造宗旨:“整旧如旧+后现代设计元素”的运用 主要手法:拆除破旧水泥厂、保留钢制框架和人字形、众字形、齿轮状 等带有当时工业机器时代标志的建筑构件,再加以鲜亮的色块、大面积的 玻璃幕墙和质感的金属装饰。
精选ppt课件2021
6
代表案例解读
1933老场坊——基本概况
区位与规模:位于上海虹口区,共有5栋建筑组成, 总建筑面积3.27万平方米; 历史文化:主楼建筑面积2.5万平米,共5层。前生 是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由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 享有“远东第一”之誉; 主题定位:时尚创意新地标,产业、商业、文化、 旅游四位一体,涵盖时尚发布、创意办公、休闲体验、 娱乐总汇、配套餐饮五大产业。
精选ppt课件2021
10
代表案例解读
上海老码头——基本概况
区位条件:地处上海老城厢地区东侧的十六铺滨江地带,紧邻世博园区,距离黄浦江50米。北靠毛家园路、南 临新码头街,东隔外马路与黄浦江相望,西临中山南路。
规 模:占地面积1.6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 平方米,由22栋风格各异 的建筑组成。 分 区:分为广场部 分和办公部分。
旧改项目常见商业形态的一般特征
精选ppt课件2021
15
典型特征分析
休闲商业
临近广场、步行道的12层厂房改建 形成连续的商业界面 与开放空间形成互动 以中西餐厅、咖啡馆、 创意小商铺类的业态为主 主题鲜明、装修精致、 富有情调
全国厂房改造商业成功案例

全国厂房改造商业成功案例1. 引言厂房改造是指将原本用于生产制造的厂房,通过改造和优化,转变为商业用途的建筑物。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厂房改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更新方式。
本文将通过介绍全国厂房改造的成功案例,探讨厂房改造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 厂房改造的背景和意义2.1 厂房改造的背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传统工业厂房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竞争力。
这些厂房通常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建筑资源。
因此,如何将这些厂房改造成具有商业价值的建筑,成为了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2.2 厂房改造的意义厂房改造的成功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利益。
首先,通过改造和优化,可以提高原有建筑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
其次,厂房改造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商业和服务设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此外,厂房改造还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
3. 案例分析3.1 案例一:北京798艺术区3.1.1 背景介绍北京798艺术区是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区之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
该区域原为20世纪50年代的电子工厂,经过改造和整修,成为一个集艺术展览、创意设计、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区。
3.1.2 成功因素•利用原有建筑的特点:北京798艺术区充分利用了原有厂房的宽敞空间和独特的工业风格,营造出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
•引入艺术机构和活动:艺术区引入了众多艺术机构和展览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形成了良好的艺术生态系统。
•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除了艺术展览,北京798艺术区还提供了创意设计、文化交流、咖啡厅、餐厅等多种服务,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3.2 案例二:上海创意园区3.2.1 背景介绍上海创意园区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原为上海市第二针织厂。
通过改造和优化,该园区成为了一个集创意设计、时尚产业、文化创意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意产业园区。
3.2.2 成功因素•打造创意产业集群:上海创意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创意企业和设计师入驻,形成了一个创意产业集群,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旧工业建筑的自我更新798工厂的改造

旧工业建筑的自我更新798工厂的改造一、概述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议题。
798工厂,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历史的见证者,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在城市更新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798工厂如何在保持其原始风貌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更新与改造,实现由废弃工业区向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华丽转身。
我们将深入分析798工厂改造过程中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等方面,以期为类似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798工厂的改造不仅是一次空间与功能的重塑,更是一次文化与艺术的再创造。
它成功地将工业文明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798工厂改造背后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为未来的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提供借鉴与指导。
1. 介绍旧工业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旧工业建筑,尤其是那些承载着沉重历史痕迹的厂房和车间,不仅仅是砖石和钢铁的堆砌,更是时代的见证者,是工业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活化石。
它们的历史背景深厚,社会价值独特,承载着无数劳动者的汗水与智慧,也记录了工业革命的波澜壮阔。
以798工厂为例,这座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的旧工业建筑群,始建于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遗产。
作为曾经的电子工业基地,它见证了中国从工业初创到蓬勃发展的历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798工厂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工业功能,面临着被废弃或拆除的命运。
正是这些看似过时、即将被淘汰的旧工业建筑,蕴含着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它们不仅是工业历史的见证,更是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这些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创意潜力和社区参与意义,使得它们成为城市更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资源。
对旧工业建筑进行自我更新和改造,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这些旧工业建筑可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吸引更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入驻,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上海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创意园区发展——基于虹口区的调查、分析及其思考

上海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创意园区发展——基于虹口区的调查、分析及其思考]1特集SPECIALCOLLECTION滨水地带历来是城市发展的敏感地区,对城市空间结构.景观系统有着很大影响.针对工业区一般建筑强度不高的特点,有条件选取局部厂区拓展滨水空间,保持工业特色历史天际线,既保证文脉的传承下强化山城特色景观,又使这些工业要素成为滨水活力带的点缀,积极利用工业区改造强化城市山水格局(图12).4.4工业遗产地的整体性更新胜于遗产本体保护重庆城区传统工业企业多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工业用地占地面积大,且为封闭式管理,是城市中独立的功能区.这类工业地段有着独立的交通体系与功能布局,与城市等级的交通体系脱节或联系微弱.巨大的占地面积割裂了城市的功能区,形成了城市整体空间系统中的肿瘤性地段,加之山地建设用地狭长,加剧了这种割裂.工业遗产本身的保护固然重要.但任何孤立的保护都是难以为继的,工业遗产孕育,发展于城市,承担重要的城市职能,其有机再生最终也必将回归到城市的功能与空间的组织之中.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应采取"一盘棋"模式,在更新改造中使得这些功能块能够很好地"弥合"进城市的空间,把工业遗产地的更新作为城市整体功能完善的机遇,同时结合其周边地块的城市功能区,建立城市内部结构的有机关联,达到优化城市功能的效果,更加符合重庆"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布局5结论重庆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文化分支,工业文化是城市生命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也与这些工矿企业的兴衰血肉相连,这将注定了保护工业遗产对城市文脉的重要价值.重庆在新一轮的城市转型中,需要积极利用自身良好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个性,深度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质,慎重对待与城市息息相关的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利用产业转型的契机,结合工业区更新和遗产的保护,把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融入城市的系统优化中,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特色.蠢注释1)重庆两江四岸滨水区战略规划.重庆市规划局,2008.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主城区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重点企业搬迁工作的意见.渝府发【2004]59号.3)重庆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市社科院.2008.Ol4)重庆两江四岸滨水公共空间专题研究报告.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 2008.0]参考文献[1】周勇.重庆通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2】中国国家地理【J】,2006(6).[3】重庆工业遗存正在消亡.重庆日报[N],2006-07-24(9).[4】刘伯英,李匡.首钢工业区工业遗产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研究[J】.建筑师.2006(9):36-51.建筑201(Z12ARCHITECTURALJOURNAL12上海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创意园区发展基于虹口区的调查,分析及其思考张松陈鹏摘要/通过对上海市虹El区工业建筑遗产的空间分布和保存利用状况的实地调查,分析该地区主要工业遗产的建筑特征.重点围绕利用工业遗产发展创意园区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建立工业遗产保护制度的重要性.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在丰富城市景观.复兴社区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关键词/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创意产业社区复兴ABSTRACT/Byon--the?-spotinvestigationsonthe spatialdistributionandstateofconservationof industrialbuildingheritageinShanghaiHongkouDistrict,thispapermakesanalysisofthearchitectural featuresofthemainindustrialheritageinthedistrict, especiallythecaseofdevelopingCreativeParkby usingindustrialheritage.Itshowsusthesignificanceof settingupconservationregulation,andthepositiverole ofconservationofindustrialheritageinenrichingurban landscapeandrejuvenatingcommunityculture.KEYW0RDS/industrialheritage.adaptivereuse, creativeindustry,communityrejuvenation"+一五"国家目(2006BAJ03A07目(50808132)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收稿日期:201011_191水与城市工业的近代化上海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拥有位于长江人海口的地理区位优势,为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1843年开埠后,外国资本迅速进入工业生产领域.开办各种门类工厂, 上海逐步成为全国乃至远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上海虹13区地处黄浦江,吴淞江(苏州河)交汇之处,自1850年代起,航运及船舶维修成为这里最早创办的产业.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机械工业开始在虹口出现.李鸿章创办于1865年的江南机器制造局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厂,虽说1867年即迁到临近黄浦江的高昌庙镇地区,但虹口是其发祥地.在食品/j~-r业方面,1891年(光绪十七年),工部局在公共租界内的虹口九龙路开设宰牛场.1929年(民国18年),租界当局将九龙路宰牲场迁至沙泾路10号重建新场,民国21 年竣工投产.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市政府卫生局接管后改为市立第一宰牲场,至民国37年,已发展成为远东规模最大的宰牲场和占全市总量2,3的鲜肉供应库.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屠宰场"(图1~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民族工商业赢得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以机械制造业和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在虹口一带得到快速发展.1905年,由广东人简氏兄弟在香港创办的广东南洋烟草公司(1909年改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公司业务崛起于上海虹口,1916年在上海设立分厂,年均盈利高达百万元.1918年改上海厂为总厂,香港厂为分厂, 1932年时生产卷烟10万箱,占到上海6O家华商卷烟厂生产总量的19%(图4,5)】.1工部局宰牲场老照片新中国成立以后,虹口区北侧江湾镇的地区工业发展迅速.主要产业部类有机械制造,轻工业等.虹口区近代工厂的分布及发展与黄浦江,吴淞江(苏州河),虹13港沙泾港,俞泾浦等河道密切相关.早期船舶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主要依托河道的交通功能,机器和制造业也需要大量的用水,因此工业多沿河道布局,既满足了交通运输的需要.也便于生产用水的获取.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厂沿着水系和道路由南向北逐步拓展.在拓展过程中,工厂的规模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状态.四川I北路沿线多以规模较小的轻工业为主,在虹口北部江湾镇地区以规模相对较大的工业厂区为主.此外,虹口近代工业的布局,演变与租界息息相关, 许多厂区沿租界边界分布(表1)J.2虹口工业遗产的建筑特征在虹口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中.最为着名的工业建筑遗产包括上海邮政总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部局警务处监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工部局屠宰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在44处已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工业建筑遗产中,虹口区共有7处,占全市『工厂名耶松船厂江南机器制新申电力公南洋兄弟烟表1近代l:海位于虹口地的要工J'地位最早的,最I上海坩埚合资会社I1921年l在耐火材料的I三塑里兰竺l!兰垩查丝垦墨奎21933老场坊外立面(改造后)4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老照片5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改造后) 1331933老场坊内部无梁楼盖墅蠹暑昂甓夏墨ARCHITECTURALJOURNAL201012建筑:墨誉一薹,.r.:篇..—特集SPECIALCOLLECTION71930年代虹口区主要工厂分布78上海各区列入优秀历史建筑的工业建筑数量9虹口区工业建筑遗产状况图10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图■1西浦圃口Ⅸ口普■Ⅸ一徐1[一E■静女口*■卢湾区工业遗产总数的16%,仅次于杨浦区位列第二(图7,8).虹13区现存工业建筑遗产的分布反映了工业发展在空间格局上的演化,也充分体现了过去工业发展和河网水系之间密切的关系.现存的工业遗产在建筑类型,建筑年代和风格特征上比较丰富,包括工厂车间仓库,码头和市政设施.其中北外滩地区以独栋厂房建筑为多,北部江湾镇地区多为工业厂区, 中山北一路沿线地区内独栋和厂区兼有.独栋建筑或规模大, 或建筑布局巧妙,大型厂区或采用围合式布局,或采用行列式布局.都与工业生产需要紧密联系,在空间布局上各具特色.而且大型工业建筑往往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建筑结构上也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建造技术.在建筑风格上, 多以装饰艺术风格和现代主义风格为主..3工业建筑的保存状况及问题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l13城更新改造推进,工业建筑遗产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北外滩地区,为了打造国际航运中心,高强度开发建设导致东大名路以南的工业建筑基本都被拆除.包括杨树浦码头在内的8处码头和仓库均已被拆毁, 对地区的文化价值和历史特征造成严重破坏.而且,尽管上海市早在1994年就将耶松船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列入了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但是其保护建筑仅为耶松船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主体办公建筑,缺乏对其它重要的生产设施和附属建筑的保护.这些保护建筑被周边高层建筑所环绕,其建筑价值和历史意义受到较大威胁.虹口区内一些未列入保护名单的工业建筑遗产都已经改建为办公,商业设施或者创意产业园区.但是在具体改建工程中, 建筑2010.12ARCHITECTURALJOURNAl_14由于缺乏保护规划引导和历史建筑评估,在改建中往往采用简单的改造方式,缺乏对于建筑所蕴含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建筑特征和历史信息带来了一定影响(图6).4工业遗产转型创意产业的实践4.1上海的创意产业发展2002年以来,上海市加大了对城市遗产保护的力度.对工厂,仓库等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保护和积极再利用.这些老厂房,lEl仓库蕴含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建筑空间又适合进行改建利用,为上海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资源条件.自2005年4月起,上海市分4批共公布了77处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中德邻公寓和尚都里2处园区至今未完成改建, 因而实际建成75处创意产业集聚区.在第一批18处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有15处由工业建筑改建而成;在2005年12月公布的第二批18处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有9处为改建:在2006 年5月公布的第三批14处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有11处由工业建筑改建;同年11月公布的第四批27处园区中有22处由工业建筑改建.在77处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共有57处为工业建筑遗产改建而成,占园区总数的74%(图910).这其中,位于虹El区的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共有11处,均由工业建筑改建而成.占全市由工业建筑遗产改建类创意产业集聚区总量的19.3%(表2).4.2工业建筑改建为创意园区虹口区利用工业遗产改建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分布上呈现出两大片区的特征,其中北侧江湾镇地区和四川北路沿线多表2I:海市四批创意产业集聚区类型和数批次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合计上海市挂牌总数18l8142"777新建集聚区数量393520工厂改建类改建类集聚区数量159儿225"7集聚区其中虹口区的数量O43411以完整的厂区改建为创意产业园区,并且规模较大.而在北外滩地区多为工业建筑单体改建而成.沿沙泾港共有1933老场坊等8处工业建筑遗产改建而威的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内入驻企业多为建筑设计,平面设计,传媒动画等产业, 同时配套有一些商业服务设施.随着创意园区数量的增多,选择合理的功能定位和产业部类是创意产业园区未来长期稳定发展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虹13区的发展中,现代旅游休闲服务业和知识服务产业是重要的主支柱产业.其中工业遗产相对集中的四川I北路片区以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为重点,因而"空间188","运动LOFT"等创意园区的产业定位以时尚,休闲活动为主.在虹口区北部, 通过对于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挖掘.发展与知识产业相关的创意园区,"蓝桥园区","大柏树930"等创意园区都将重点放在书籍设计和媒体创作等相关产业上.4.31933老场坊项目在工厂改建形成的创意产业园区中.位于沙泾路10号.原名为工部局宰牲场的1933老场坊最为着名.工部局宰牲场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屠宰场".2002年以后处于空置和废弃的状态.2005年被列入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接手后,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对废弃厂房进行改建修缮,并将宰牲场定名为"1933老场坊".宰牲场建筑本体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其修缮改建方案充分考虑了保护规定要求,改建后的建筑满足了作为现代创意产业发展的要求,展示了其文化和建筑价值,更能够为"现在所用",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文化功能地区.自2006年末开始,"1933老场坊"作为时尚创意中心举办多场展示,交流,发布活动,正在成为融社区体验,文化创意,艺术长廊以及创意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生活社区.不仅如此."1933老场坊"在提升周边环境效益方面,已经明显表现出其文化底蕴的影响力.工业建筑遗产的特色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使该地块附近的整体品质都得到了提升.与同处沙泾港河道拐弯处"1933老场坊"西侧的"1930 鑫鑫创意园"一起,作为滨河景观中重要地标,成为地区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5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相关问题思考5.1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制度的重要性1980年代末,上海市即开始尝试建立近代建筑的保护机制.成为国内较早的实践者.针对上海历史遗存主要为近代建筑的情况.1991年12月,市政府颁布实施《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2年7月,上海市人大通过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保护法规由政府规章上升至地方性法律,在保护15条例中,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要求得到一定的强化.依据保护条例,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根据建筑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及完好程度,分为以下4类:1)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平面布局和内部装饰不得改变;2)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基本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内部装饰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改变;3)建筑的立面和结构体系不得改变,建筑内部允许改变;4)建筑的主要立面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改变.经市政府批准列入保护清单的优秀历史建筑,由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在仔细勘察的基础上,制定"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技术规定",技术规定包含保护等级,保护重点,保护措施以及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等内容,作为优秀历史建筑日常管理的主要技术依据.以地方性保护条例为基准.对优秀历史建筑实行分级,分类等比较灵活的保护管理,为包含工业建筑遗产在内的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提供了法定指导意见和现实可能性.在虹CI区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中.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要求较为严格,在现实使用中邮政大楼1层和2层部分空间改变为邮政博物馆,其余部分仍作为办公建筑使用(图11).作为优秀历史建筑的"1933 老场坊",在改建的过程中既能有效地保护建筑的特征.又能结合创意,展示等新功能的需要添加了玻璃顶等要素,丰富了建筑的特色.而作为一般工业建筑,位于四川北路沿线的花园坊由于缺乏相应保护规定,在改建过程中对于原有建筑立面和内部空间结构改变较大,工业遗产的建筑特征和历史信息有一定的损失(图12).这些情况,充分反映了历史建筑保护制度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5.2工业建筑遗产与创意环境塑造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文物建筑保护不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积极利用这些工业建筑,在尽可能地保留其生产类建筑的特征和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的前提下,一定要注入新的元素,开发新的功能.工业建筑的保护,不仅是使旧的建筑物留存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复苏工业地带的生命力,使之能够融入当代城市生活中,这恐怕也是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除了工业建筑所具有的空间上的高度适应性和功能上的灵活过渡性之外,工业建筑特征及其环境特色.往往有利于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视觉创新和场景营造.这也是近年来,工业建筑遗产纷纷转型为创意园区的重要因素. 工业建筑与一般的民用建筑相比.在空间结构,平面形式,立面造型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改造优势.可以阻隔噪音为合适的活动提供空间场地,因此在改建而成的创意产业园区中基本都能做到空间宽敞实用组合分隔灵活(图13).在平面形式上,厂房建筑的平面形状大都规则整齐,符合创意产业所需空间的使用;工业建筑立面一般简捷,整齐.立面的改ARCHITECTURALJOURNAL2010,12建筑——特集SPECIALCOLLECTION11上海邮政总局内部庭院空间表3虹I1区的L海I创意产集聚?览表12花园坊改建后立面外观131933老场坊内部环境集聚区名称原工厂名称批次建厂时间改建时间通利园上海无线电模具厂第二批1930S2OO6空间188上海无线电八厂第二批l93()S2o06智慧桥虹口区原建材厂第二批197os2OO6德邻公寓上海信谊药厂第二批1924未改建1933老场坊工部局宰牲场第三批19292O06优族173上海电力建设修造厂第三批l97Os2006绿地阳光园上海冶金安装公司第三批197OS2OO6建桥69上海沪东机床厂第四批19422008卢比克魔方上海电工仪器厂第四批l9522008渡边物华园上海第二十漂染厂第四批19672008彩虹雨百花电扇厂第四批不详2008141933老场坊周边环境15卢湾区田子坊内的小店铺表4l_:海市《保护办法》'i《保护条倒》主要内容比较法规名称《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1《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l深护对象l近代建筑(群)l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历史建筑(群)确定标准)在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史或建筑史上l1)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有一定地位,具有建筑史料价值的建l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筑物和中国着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l2)反映上海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2)在建筑类型,空间,形式上有特色,I3)着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或具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物;I4)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3)在我国建筑科学技术发展上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重要1商铺,厂房和仓库;5)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的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和街区造具有较大的可塑性.5.3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社区文化复兴历史上工业建筑的形成往往与河道等带状空间关系密切,随着工业生产的转型,保护再利用工业建筑遗产成为复兴城市滨水地区重要环节.国内外的实践说明,通过对现存的有价值的工业厂房改造利用,可以保留工业文明的历史记忆.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使工业建筑遗产集中地段成为具有特色的城市场所,复兴社区的文化和活力,推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利用工业建筑遗产发展创意园区的实践,反映了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在地区复兴中的带动作用.重要的工业遗产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在地区的环境提升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地标景观的作用.在工业遗产改建为创意产业园区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于园区功能定位的选择.加强周边创意园区之间的合作和协调,避免因为产业部类雷同而造成新的问题.在工业建筑遗产改建定位时,对于现状用途适当的工业建筑,可以在维持现状用途的基础上,对于功能进行适当的拓展,挖掘其对于社会和周边社区的价值.旧住宅区中往往缺乏配套商业或休闲娱建筑201&f216乐设施.因此结合工厂改建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配套服务设施,新功能的植入自然也会为周边地区带来复兴的契机(图1415).一参考文献[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第2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2】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上海工业遗产新探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OO9.【3]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上海虹口工业遗产图录【M].香港:香港东方艺术中心,2009.【4】薛顺生,娄承浩.老上海工业旧址遗迹[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Oo4.[5]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上海工业遗产实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OO9.[6]6韩妤齐,张松.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左琰.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oo7.[9】(英)兰德利.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杨幼兰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工业区转型中的文化创意产业路径——以上海宝山区“中成智谷”园区开发为例

夏雅俐 上海市宝山区行政学院摘要:本文聚焦上海市宝山区吴淞工业区将废弃的“中成仓库”转型为园区、景区、街区、社区四区融合的“中成智谷”的区域创新案例,探讨以文化创意产业创意式地改造传统工业园区、促进工业区转型的路径,归纳出其特点是:植入文创产业,促进老工业园区有机更新;立足文创产业,引导园区平台建设;运用创新创意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注重文脉延续与拓展,提升区域城市形象;改革创新机制,发挥市场潜能。
同时也指出,此路径若在其他区域、由其他主体应用,也许无法复制,因此工业区转型还需探讨更多因地制宜的路径。
关键词:工业区;转型;文化创意产业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3-0484-02上海市宝山区是中国重要钢铁工业基地之一,钢铁及冶金等工业曾为区域发展带来极大动力。
然而,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城市突飞猛进的发展,重工业所导致的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问题日益明显,且随着产业更迭,许多制造型企业也已难以为继。
近年来,宝山区依托大格局、大转型的区域特点,制定重工业转型发展的策略,并致力发展六大产业,涵盖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商贸业、邮轮及旅游业、专业服务业,目标是将宝山从传统工业区转型为现代化滨江新城区,并从十二五规划以来,将滨江发展带、吴淞工业区、南大地区、老镇旧区、大型社区作为转型发展五大区域。
其中,吴淞工业区传统制造企业云集,许多老企业、老厂房、老仓库已失去高效生产的功能,亟待转型发展。
以长江西路上“中成仓库”为例,前身是创立于1959年新中国最早的成套设备进出口(上海储运)分公司旧仓库,曾见证共和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历史。
从2013年以来,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吸引企业市场主体,由上海中成智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正式接手运营场地,在以老厂房为重要载体基础上,打造极具工业特色的创意空间,集聚大批“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大众创业”的三创企业,成功转型为实现园区、景区、街区、社区四区融合的“中成智谷”,被作为宝山区工业转型升级的典范,被称为“产业转型的创新示范区”。
D创意产业园区究竟如何定位-干部教育培训案例精选

D创意产业园区究竟如何定位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根据中央的战略定位,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了城市功能的根本性转变。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意产业,是具有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创意产业的产品价值能以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幅升值,其发展对于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至关重要。
上海具有发展创意产业的潜在优势,通过与产业发展结合,与工业布局调整和保护历史建筑结合,与区域功能特色结合,推动创意产业发展。
目前,上海创意产业已有了比较好的起步,形成了以设计创意为特色的重点领域,包括与文化相关的创意设计,与工业、建筑相关的创意设计,与消费相关的创意设计,与传统相关的创意设计。
但上海创意产业园区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园区内多数企业较弱小;部分园区缺乏明确的定位和规划,配套设施没有跟上;创意产业链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延伸,其价值不能充分实现;园区企业不善于打造品牌;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缺乏等。
从国内外经验看,在产业发展环境尚未完全成熟的条件下,政府的大力推动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步,但产业的成熟与发展最终是要按市场规律来发展。
D创意产业集聚区是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授牌的创意产业园区。
它融合了办公楼和洋房的特有建筑风格,将办公楼的开阔大气和洋房的精巧雅致相结合,打造了一个以研发设计创意和文化传媒创意为主的创意产业园区。
创意产业园区分为前庭和后庭两部分,共占地面积二十亩,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
前庭原为上海某厂,由多栋宽敞、明亮的厂房组成,后庭为四、五幢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老洋房。
经过改建以后,将洋房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厂房的空间通透感有机结合起来,再配以100米左右的街面长廊,打造出一个有明显建筑风格的创意产业园区。
作为75家市级创意产业园区之一的D园区遇到了如何引进企业的困惑。
一、J置业有限公司投资改造老厂房源于政府政策鼓励引导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与一国的发展紧密相连,甚至是一个国家实现快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案例分析

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案例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增长,还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本文将以不同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为案例,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成功经验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城市之一,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全国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企业和创意人才。
园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结合了娱乐、餐饮、购物等元素,形成了一个集工作、生活、娱乐于一体的独特环境。
这不仅培育了本土文化品牌和创意产业,还带动了周边商业和旅游的发展。
二、巴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巴黎作为世界文化之都,其文化产业对城市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巴黎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策略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首先,巴黎大胆创新,注重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推出了一些先进的数字化文化产品,如虚拟现实展览和增强现实游戏,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其次,巴黎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通过修复历史建筑、举办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展示了巴黎丰富的文化底蕴。
此外,巴黎还鼓励本土文化企业的发展,支持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
三、纽约时代广场的活力与创新纽约时代广场作为世界著名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其独特的氛围和多元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纽约时代广场的成功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商业中心,还是一个公共空间,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
时代广场设有露天剧场、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为游客和市民打造了一个交流和参与的平台。
这种活力与创新的文化产业模式,不仅为纽约带来了经济收益,也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四、北京751国际设计广场的文化创意发展北京751国际设计广场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创意孵化基地之一。
广场通过引进和培育本土设计师和品牌,推动了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751国际设计广场定期举办时装周和设计展览,吸引了众多的国际品牌和设计师的关注,提升了北京在国际设计界的地位。
创意园区改造优秀案例

创意园区改造优秀案例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老旧厂区、仓库等工业遗产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创意园区作为工业遗产改造的一种重要方式,既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又赋予了新的功能与生命力。
本文选取了三个我国创意园区改造的优秀案例,旨在分析其改造策略与成果,为我国创意园区的改造与发展提供借鉴。
二、创意园区改造案例分析1.案例一: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位于黄浦江边,原为一座废弃的厂房。
改造项目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创造了一个富有创意与活力的空间。
美术馆的开放不仅带动了周边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与休闲的好去处。
2.案例二:北京798艺术区北京798艺术区原为电子工业部的旧厂房,改造后形成了集艺术、设计、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化创意园区。
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吸引了众多艺术家、设计师和文艺青年前来创作、交流。
798艺术区已成为北京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3.案例三:深圳OCT-LOFT深圳OCT-LOFT原为一座闲置的厂房区,经过改造后,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意产业基地。
项目充分挖掘了原有建筑的特色,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打造了一个富有创意和创新氛围的空间。
OCT-LOFT现已成为深圳最具影响力的创意园区之一。
三、创意园区改造经验与启示1.充分发挥原有建筑特色与历史价值:在改造过程中,尊重历史、挖掘文化内涵是关键。
通过对原有建筑特色的保留与再现,赋予新的功能与形式,使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提升空间品质:在改造中,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可以提升园区的整体品质,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3.注重产业定位与产业链搭建:明确园区的产业定位,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链,有助于园区的持续发展。
4.激发社区活力,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览等,激发社区活力,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
5.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改造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案例解析

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案例解析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结构的转型,许多老旧的工业建筑面临着闲置和废弃的命运。
然而,这些老旧工业建筑往往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建筑风格,因此将其改造为博物馆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选择。
通过将这些老旧工业建筑重新利用,不仅可以保护城市历史遗产,还能够提供一个展示文化、艺术和科技等方面内容的场所。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探讨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的过程和结果。
案例一:波尔图酒窖博物馆(Porto Wine Cellars Museum)背景波尔图酒窖博物馆位于葡萄牙波尔图市(Porto)附近,是一个将旧酒窖改造而成的博物馆。
该地区以出产波尔图葡萄酒而闻名,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达到了巅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酒窖被废弃或闲置,这些老旧的酒窖面临着被拆除的风险。
过程波尔图酒窖博物馆的改造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研究和评估:在确定将这些旧酒窖改造为博物馆之前,进行了对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研究和评估。
这一步骤有助于确保改造后的博物馆能够充分展示当地的葡萄酒文化和历史。
2.设计规划:根据研究和评估结果,制定了具体的设计规划。
考虑到原有建筑的特点和限制,设计师们通过合理利用空间、改善通风和照明等措施,使得新博物馆能够满足展览、教育和游客接待等功能需求。
3.结构加固:由于老旧建筑可能存在结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固工作。
这一步骤包括加固墙体、修复屋顶以及处理地基等工作,以确保新博物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内部装修:根据博物馆的定位和主题,进行了内部装修工作。
这包括展览设计、展品陈列、灯光布置等方面的工作,以营造出适合展示葡萄酒文化的氛围。
结果波尔图酒窖博物馆的改造取得了以下成果:1.保护历史遗产:通过将旧酒窖改造为博物馆,成功保护了这一地区丰富的葡萄酒历史遗产。
游客可以在博物馆中了解到葡萄酒生产的传统方法、历史变迁以及与当地文化相关的故事。
2.促进旅游业发展:波尔图酒窖博物馆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文化创意产业园景观特色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园景观特色分析在当今社会,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产业园不仅是创意和创新的摇篮,也是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而景观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对于园区的吸引力、舒适度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景观的功能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景观首先承担着实用功能。
它需要为园区内的工作者和访客提供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如休憩区、步行道和广场等。
这些空间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促进人际交流,激发创意灵感。
其次,景观具有展示和宣传的功能。
通过独特的景观设计,可以展现园区的文化特色和创新理念,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入驻,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再者,景观还能起到生态调节的作用。
合理的植被配置、水系设计等能够改善园区的微气候,减少热岛效应,提高环境质量,为创意工作创造一个健康宜人的生态环境。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景观的构成要素1、建筑景观建筑是文化创意产业园景观的核心要素之一。
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造型能够成为园区的标志性符号。
例如,一些园区采用了复古的工业建筑改造,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结构和外观特征,同时融入现代的设计元素,营造出一种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氛围。
2、植物景观植物景观在文化创意产业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可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色彩变化。
同时,选择本地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降低维护成本,并且体现地域特色。
3、水体景观水体景观如喷泉、水池、溪流等能够为园区增添灵动之美。
水的流动和声音能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时也有助于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
4、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作品如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能够为园区注入文化和艺术气息。
这些作品往往与园区的主题和文化内涵相呼应,成为吸引人们驻足观赏和拍照留念的亮点。
5、道路与铺装道路和铺装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交通功能,还要与整体景观风格相协调。
特色的铺装材料和图案可以增强园区的个性和识别度。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景观的特色表现1、主题性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园都有明确的主题,景观设计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盘活改造成园区的典型案例

盘活改造成园区的典型案例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地区出现了废弃的工业遗址、老旧住宅区等亟待盘活改造的区域。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成功打造了一批典型案例,为各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本文将分析几个盘活改造园区的典型案例,并总结其成功经验与挑战,以期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启示。
二、盘活改造园区的典型案例解析1.案例一:废弃工业遗址变身创意产业园区某城市一座废弃的工厂,经过精心规划与改造,变身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意产业园区。
这一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创新规划理念,保留了原有建筑特色,注入新的产业活力。
如今的园区吸引了众多创意企业、艺术家入驻,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2.案例二:传统商业街区改造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另一座城市的一条传统商业街区,通过翻修古建筑、引入现代服务业的方式,成功转型为时尚与现代并存的商业集聚区。
这一案例注重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传承,同时引入新的商业模式,使街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案例三:城市老旧住宅区改造为宜居社区某城市的一片老旧住宅区经过整体改造,变成了一个宜居、环保、现代化的社区。
这一案例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需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盘活改造园区的成功经验1.创新规划理念: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运用创新规划理念,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实现产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
2.注重产业布局与协同发展:合理布局产业,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加强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3.融入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改造过程中,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元素融入园区建设,提升园区的品质和吸引力。
四、改造过程中的挑战与对策1.资金筹集与政策支持:盘活改造园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2.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确保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1、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

田子坊案例分析一、田子坊简介1、田子坊发展缘由田子坊位于中国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田子坊的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处于原法租界和华人居住区,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
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再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是上海保存历史文化遗存类型最丰富的街区之一。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区政府实施马路集市入室后,把泰康路的路面进行重新铺设,使原来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尘的马路焕然一新。
1998年12月28日,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泰康路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
1999年著名画家黄永玉将志成坊改名为“田子坊”。
4、田子坊的构成要素●建筑变迁:历史建筑——典型的江南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和新式里弄建筑,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艺术百态: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的生态社区●里坊风貌:真实的里弄生活——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生活的“活化石”●时尚创意:时尚设计&创意店铺——尤以旗袍、高级成衣等为代表●休闲元素:美食与娱乐相结合——云集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味美味二、田子坊建筑1、建筑形式:上海老石库门里弄建筑,带西式建筑特点的新式里弄建筑;2、建筑功能:20世纪20年代的居住区形式的里弄工厂,20世纪70年代的居住区。
3、建筑装饰:现代主义简洁装饰、中国传统木构装饰、新艺术运动装饰风格、巴洛克风格。
4、街巷空间:田子坊的街巷空间是具有生活化的场所空间,它是流动的、内敛的又是包容的、多元着的,承载的是城市的人文活动,是城市文化的代表。
5、完整性:区块方正规整,与周边的城市环境以道路隔开,有利于整体保护;6、完好性:整个区块内并没有因多少拆建、改建、新建等行为而被破坏;7、地域性:区块是上海历史街区中最具里坊风貌的代表,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案例分析上海田子坊详细

2. 田子坊简介
田子坊景区景区手绘图
PART I 综合概述
二期
出入口
出入口
3. 田子坊业态
一期
出入口
出入口
一期 200弄 功能:办公、商业 代表企业:宗迈建筑咨
询、上海安吉乐餐饮 娱乐有限公司; 210弄 功能:办公、商业 代表企业:尔冬强工作 室、逸飞之家; 二期 248弄 功能:商业 代表企业:泰迪小熊、 陈瑞元摄影工作室; 274弄 功能:商业 代表企业:新视界画廊、
2004年
石库门居民开始自发对外出租给画家,周 边居民纷纷效仿,服务、餐饮、工艺类商家纷 纷进驻,田子坊二期开始产生并迅速扩展。
2005年-至今
2005年政府出台居改非政策,授牌田子坊 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始引导支田子坊向全市、 全国范围辐射。
2008年田子坊定位为创意产业集聚地、
一期 创意办公为主; 主要是5家工厂,1998年对外出租给画家。 二期扩展范围 2008-2009 创意商铺为主,少量餐饮配套; 2条里弄的居民房2004年开始对外出租。
• 超过30多个国家的不同创意行业以 休闲作坊、工作室等极具休闲观光 特质的形态开店作业和经营。是商 业,也是休闲方式,本身还具有观光 功能,能提升片区吸引力。
• 艺术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等的 工作室;老上海品牌双妹;琉璃艺术 家杨惠姗、张毅的琉璃博物馆…诸多 名人和品牌店入驻提升了街区名气和 吸引力。
行业准入机制,明确了创意产业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的标准。
PART II 创意园区
4 田子坊创意园区的构成要素
3. 田子坊模式
建筑变迁:历史建筑——典型的江南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和新式里弄建筑,
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
数智赋能园区案例

数智赋能园区案例一、A科技园区:智能安防与高效管理的完美结合。
在A科技园区,以前保安大叔们每天都得像超级侦探一样,拿着个小本本到处巡逻,记录各种情况。
但自从数智赋能之后啊,那可就大不一样喽!园区安装了一套超级智能的安防系统。
摄像头不再是那种只知道傻愣愣录像的家伙,而是一个个智能小卫士。
它们能识别出陌生的面孔,要是有可疑人员在园区里晃悠,立马就会给安保中心发消息,就像在喊:“有个不认识的家伙出现啦,快来看看!”而且,这个系统还能分析人员的行动轨迹呢。
比如说,如果有个人老是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溜达,那肯定就会被重点关注。
对于园区内车辆的管理也变得超简单。
以前车辆进出园区,保安得在大太阳或者大冷天里跑前跑后登记、查看证件。
现在呢,车牌识别系统就像一个超级迎宾员,车子一到门口,自动识别车牌,合法的车辆就欢快地进去了,违规的车辆就会被拒之门外,还会发出警告声,就好像在说:“你可不能进来哦,你不符合规定呢!”这不仅让安保工作轻松了很多,也让园区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以前处理一个安全事件,可能要费好大的劲儿去调查、核实,现在通过智能安防系统的数据一查,很快就能搞清楚来龙去脉,就像变魔术一样迅速。
二、B工业园区:能源管理的智慧升级。
B工业园区可是个能耗大户,以前在能源管理上就像个没头的苍蝇,不知道能源都浪费到哪里去了。
后来,数智赋能的魔法降临啦!他们安装了一套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就像一个能源小管家,到处给园区里的设备“把脉”。
比如说,厂房里的大型机器设备,这个小管家能实时监测它们的能耗情况。
如果有台设备耗电量突然变得超级大,就像一个贪吃的小怪兽,那小管家就能马上发现问题,是设备老化了,还是哪里出现故障了呢?通过数据分析,很快就能找到原因。
而且啊,这个能源管理系统还能根据园区的生产计划和实际需求,智能地调整能源供应。
就像一个聪明的厨师,知道什么时候该多给点“食材”(能源),什么时候可以少给点。
比如在生产淡季,园区里有些车间不需要满负荷运转,系统就会合理地减少对这些车间的能源供应,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园区数字化管理 案例

园区数字化管理案例在如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园区数字化管理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啦!它就像一位贴心的管家,把园区里的大事小情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先来说说上海的某个高科技园区吧。
以前,园区里的各种信息就像一团乱麻,人员进出、车辆停放、设施维护,都靠人工登记和处理,效率低不说,还容易出错。
后来实行了数字化管理,那变化可真是天翻地覆!人员进出靠人脸识别,快速又准确,就好像有一双“电子眼”,谁也别想蒙混过关。
车辆停放也有智能引导系统,再也不用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找车位,这难道不香吗?设施维护也实现了实时监控,哪里有问题马上就能发现,迅速解决,这不比出了大问题再修强多了?再瞧瞧深圳的那个工业园区。
过去,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很有限,信息也不畅通,就像一个个孤立的小岛。
但有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后,情况大不一样!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需求、分享资源,合作机会大大增加,这不就像给这些“小岛”架起了桥梁嘛!而且,园区管理方通过大数据分析,能精准地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需求,提供更贴心的服务,这难道不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还有杭州的一个创意园区,数字化管理让创意的火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通过线上平台,创意作品可以快速展示和推广,就像给这些作品插上了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园区里的活动组织也变得轻松高效,线上报名、智能安排,一切都有条不紊,这多让人省心呐!你想想,园区数字化管理不就像是给园区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吗?它让园区变得更加智能、高效、便捷。
就像我们的生活因为手机变得丰富多彩一样,园区也因为数字化管理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以前那种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不是就像老牛拉破车,慢吞吞还费劲?而数字化管理呢,简直就是坐上了火箭,一飞冲天!它让园区的管理更精细,服务更优质,发展更迅速。
所以说,园区数字化管理可不是闹着玩的,它是实实在在能带来巨大改变的好东西!咱们得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拥抱这种变化,让咱们的园区都变得越来越棒!。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创孵化方案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创孵化方案引言: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不仅能够创造经济效益,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为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创孵化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文创孵化方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背景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融合了文化和经济的产业形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孵化机构和支持政策,很多文化创意项目无法得到有效的培育和推广,导致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二、文创孵化的意义文创孵化是指通过专业的机构和平台,对文化创意项目进行培育和孵化,帮助创意者将创意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
文创孵化的意义在于:1. 激发创意潜能:文创孵化机构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帮助创意者挖掘和发掘潜在的创意潜能,激发创意的产生和创新的动力。
2. 促进项目落地:文创孵化机构提供专业的市场调研和商业模式设计,帮助创意者将项目从概念阶段转化为实际可行的产品,并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支持,促进项目的落地和推广。
3. 提供创业支持:文创孵化机构为创意者提供创业支持,如法律咨询、财务管理等,帮助创意者更好地进行商业运作,降低创业风险。
4.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文创孵化,优秀的文化创意项目得以培育和推广,从而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三、文创孵化的实施策略为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实施策略,包括:1. 建立专业的孵化机构: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创孵化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建立一批专业的孵化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孵化服务。
2. 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文创孵化项目的发展。
同时,可以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和风险投资,为文创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3. 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文化创意人才,提供他们所需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文创孵化的工作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工业创意产业园案例分析文/沈芳(技术研发部)09年的春天,我去上海参观创意产业园,这些创意产业园多为上海的老厂房改建而成,这让我想到一位哲人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传说和歌曲已经沉默,它依旧诉说……”。
都市人的性情意绪和生活足音在这里凝结、沉淀,老厂房中所流传的情感又感染着当今人们的思想、趣味、观念;我在工业创意产业园区感受到了老厂房的新姿态,它们娓娓向世人述说几十年来不平常的历程。
案例一:上海建国路8号桥建筑地点:上海市卢湾区建国中路8号建筑面积:一期12000多平方米,二期8400平方米入驻企业数:40余户产业导向:创意类、艺术类及时尚类开发商:上海华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香港时尚生活策划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日本HMA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建国路“8号桥”一期(1~8号楼)前身是上汽集团所属上海汽车制动器厂,于2007年12月27日正式改建落成,其中80%的面积为办公楼,用于出租;20%为餐饮、咖啡吧等配套服务设施。
“8号桥”二期(9号楼)前身是国营金属加工工厂,座落在一期的对面,横跨建国路,为避免工业园的人流对建国路的车流带来影响,一期、二期用横跨在马路上的“桥”联系起来。
改建后的建筑命名为“8号桥”有着特别的意义:形象上,每一座办公楼都有天桥相连,每座桥的造型均不同,极富工业感(图01、02);内涵上,它是连接国内外各创意咨询服务团队的沟通之桥。
此地渐渐成为上海设计界最具品牌价值和最时尚的一张名片,吸引了众多创意类、艺术类以及时尚类的企业,比如英国著名设计师事务所ALSOP、法国F-emotion公关公司、日本HMA建筑设计、香港风尚国际有限公司等等。
老工厂的层高有5米,与新建的传统办公空间相比,经过改造的厂房用做办公的空间自由度更大,有着别样的魅力。
此外,将那些厚重的砖墙从旧房子上拆下来重新组合,并进行一番艺术处理,以凹凸相间的砌造方式凸显了墙面的纹理(图03:9号楼立面局部),保留了原厂房里林立的管道、班驳的地面(图04:典型的厂房空间),使得整个空间充满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沧桑韵味。
创意人士总是需要充足的公共空间,“8号桥”在设计中对公共空间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步入1号楼中庭,绚丽的灯光、四周的音箱、高达三层楼的升降投影屏幕,布置得俨然一个派对场所,可用作进行作品展示、时装走秀等活动。
3号楼前设有露天的茶座紧邻餐饮、咖啡区,为在此工作的创意人士创造了一个非常休闲的互相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图05:休闲小广场)。
“8号桥”创意园区从大门口法国艺术家创作的《绿门》雕塑,到灰砖外墙上鲜亮的玫红色块(图06:灰砖、红砖细部),以及内部歌剧院般的层叠式休闲吧等,无不体现出创意风。
案例二:19叁III老场坊建筑地点:上海市虹口区沙泾路10号、29号建设时间:1933年CNK Eyeshot1713452建筑师: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Balfours)保护等级:暂定为四类保护建筑建筑面积:约3.17万平方米建筑层数:5层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产业导向:时尚发布、创意办公 (艺术工作室、个人设计室、传媒策划公司等)、休闲体验(各种品牌定制、品牌商品展示、艺术品现制,雪茄、洋酒品尝)、娱乐总汇(创意体验沙龙、高档会所、潮流运动馆、健身场所、陶吧)、配套餐饮(高档西餐厅、创意餐饮、咖啡厅、酒吧)开发商: 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由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上汽集团上海汽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英国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机构联合组成)“1933老场坊” 原为上海公共租界最高行政机构工部局所建远东最大的宰牲场所在地,该建筑出自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Balfours)之手,1931年由当时蜚声沪上的余洪记营造厂开始建设,1933年主体建筑竣工。
宰牲场有着比较明显的古罗马帝国时期巴西利卡式风格(注: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
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建筑外立面的水泥外墙从上到下设立花窗,由方、圆2种元素组成,历经岁月洗礼之后,依旧魅力非凡(图07:建筑立面)。
建筑空间布局奇特,外方内圆,东、南、西、北4幢建筑围成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圆柱形的主楼(其实是24边形)通过26座廊桥相连。
整个建筑高低错落,廊道盘旋,设计精密宛如迷宫,却又次序分明(图08、09)。
所采用的“无梁楼盖”、“伞形柱”、“旋转坡道”等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图10、11、12),它解决了一般大柱上必须加梁的弊端,使得利用空间大大扩张。
此外还充分考虑了采光、通风、卫生等问题,算得上是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
在全世界,这样格局规模的宰牲场也只有三座,另外两座分别在美国和英国,上海这座是主体结构和外观等方面目前保存最完整的。
值得称赞的是宰牲场已经在建筑设计上考虑到动物福利。
地下室有2000平方米,昔日是地下牛圈,从各地运来的牛到达屠宰场后,首先在这个地下室里休息,免除旅途劳困。
屠宰场在圆形建筑的顶层,四周有一间间牛舍,牛群顺着螺旋型的牛道走到顶层后,会在牛舍中小憩,然后无痛苦地走向生命终点,在走向屠场的过程中,受到电击的牛在失去知觉后,工人们再进行宰杀。
如今,牛道上还清晰地留着牛群经年累月走过的蹄印。
2005年10月,“1933老场坊”被政府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组织各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宰牲场被按原式样、原材料、原工艺进行恢复,同时结合时代赋予的功能需要,在其内部适当位置增加新的功能部件和元件,如圆柱体第5层楼面设计成透明玻璃地面,人走在上面能清楚看到脚下4层的空间,有点害怕又比较新奇,顶部设计了遮阳顶棚,使其焕发勃然生机(图13)。
同年,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启动改建工程。
围绕着宰牲场,周边还有一些相关的配套设施,今天的沙泾路29号是曾经宰牲场的处置场和化制站(图14)。
北侧屋顶中部有一个高耸的烟囱,顶层为化验间、病体解剖室等,二楼设有各种蒸化、消毒、熬油、凝血及其他机械用房,底层为收容室及其他储藏室等,还设有高压蒸化炉供炭疽畜体及其他有危险性畜体熔化之用,并将不能食用的牲畜加工成肥皂、饲料和肥料等出售。
上世纪80年代上海长城生化制药厂将其用作糖浆车间,并做过相应装修改造,四层周边进行过加建。
当历史与时尚在昔日的宰牲场里得到完美的交汇之后,“1933老场坊”便施施然地穿越历史而来,自2007年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选择在1933老场坊举办后,如今此地已成为中外游客到上海最喜欢参观的场所之一,一个城市的记忆由此得以继续。
•••案例三:M50创意园(莫干山50号)建筑地点: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建设时间:20世纪30~90年代建筑占地:2.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4.1万平方米18 CNK Eyeshot678建筑层数:20余幢工业建筑,1~5层结构方式:多为钢混结构产业导向:艺术家工作室以及画廊、平面设计、建筑师事务所、影视制作、环境艺术设计、艺术品(首饰)设计等开发商:上海纺织集团、M50创意园(原上海春明粗纺厂)提及M50,艺术界的朋友肯定无人不知,他的成长历程也是极富戏剧性的。
此地前身属于青岛华新纱厂,创建于1917年。
1937年“七·七事件”爆发,徽商周志俊先生决定迁场内地(重庆),后因交通堵塞,临时决定改迁上海,同年12月以股本250万元,用英商注册在莫干山路50号开设“英商信和纱厂”。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接管该厂。
1943年3月,周先生通过史镜清(其夫人为日籍)的关系用巨款将“信和纱厂”从日本人手里赎回,由华商经营。
1951年1月更名为“信和棉纺织厂”,1961年经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批准更名为“上海信和棉纺织厂”。
1966年1月变更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并更名为“上海第十二毛纺织厂”,工厂主要生产“孔雀牌”,“红蝙蝠牌”呢绒和“金羊牌”毛毯,产品多次荣获国家奖项。
1994年8月变更为“上海春明粗纺厂”,并于1999年底停产,转制。
2002年被上海市经委命名为“上海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2004年更名为“春明艺术产业园”。
2005年4月被上海市经委挂牌为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区之一,命名为M50创意园。
如今艺术的聚集地才是莫干山路50号真正有名的原因(图15:创意园的入口每周都会有不少艺术展览)。
先是M50创意园的原老著名艺术家薛松和丁乙将自己的工作室设置在厂房中,后来国内十多个省市的80余位艺术家也把画室设在其中(图16、17 艺术家们别具一格的工作室大门),以后又引进了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以色列、加拿大、挪威、中国香港等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的画廊、平面设计、建筑师事务所、影视制作、环境艺术设计、艺术品(首饰)设计工作室等。
其中由瑞士人劳伦斯创办的香格纳画廊(图18)和由意大利人乐大豆创办的比翼艺术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好的画廊,并在国际艺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随着海内外媒体纷纷争相报道,M50创意园声名远扬,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以“上海时尚地标”之名报道了莫干山路50号,将其和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并列为“推荐参观之地”。
此地逐渐形成了目前上海最具规模和有着艺术质量的当代艺术社区,由于艺术家的聚众活动,有意无意使这个被完全遗忘的地区成为上海艺术的主流。
案例四:四行仓库建筑地点:上海闸北区南部的苏州河北岸,光复路1号建设时间:创建于1913年建 筑 师:著名犹太设计师乌达克CNK Eyeshot199101315121411建筑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筑层数:6层结构方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产业导向:时尚设计、影视传媒、广告策划、数字网络、摄影美术、动漫游戏、文化艺术、信息咨询等企业及个人工作室开发商: 百联集团上海河岸商业开发有限公司曾经的四行仓库是四间银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所以称为“四行”。
1937年10月26日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四百多名中方守军在团长谢晋元的率领之下死守了仓库四个昼夜,有效掩护主力部队西撤,使得四行仓库成为“八·一三”松沪会战的重要见证地。
而今,正门汪道涵题写的“上海四行仓库”刚劲有力,当我有幸推开那厚重的大铁门时,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现代艺术空间,这座有80多年历史的仓库,迎来了它的新生——创意仓库(图19)。
1999年留美回国的建筑师刘继东,最先把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开在这里,参观刘继东先生的工业味十足的办公室,同时也机关重重,比如电视投影、地面桌椅、逃生通道都隐蔽在墙面或地面上,充满设计感(图20)。
刘先生在市经委、闸北区政府等各界的支持下,把这里改造成为“创意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