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中央银行学-复旦大学,陈学彬)
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
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CATALOGUE 目录•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中央银行的国际合作•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CATALOGUE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01020304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保持金融稳定平衡国际收支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取贷款的成本。
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相机抉择型货币政策制度型货币政策规则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操作方式CATALOGUE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监管原则监管内容监管手段030201市场准入市场运作市场退出产品风险管理对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确保产品的风险可控和符合监管要求。
产品备案对金融机构推出的金融产品进行备案和公示,确保产品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产品创新与规范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同时规范产品的运作模式和风险揭示,保障投资者权益。
CATALOGUE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支付系统清算机构支付渠道1 2 3交易处理账户管理信息记录经济运行金融稳定支付清算系统的重要性和影响CATALOGUE中央银行的国际合作03中国的参与01基金组织概览02基金组织的关键职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的贷款和援助中国与世界银行的关系世界银行概述世界银行集团(WBG)清迈协议概述清迈协议的关键职责中国与清迈协议的关系清迈协议(CMIM)CATALOGUE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黄金储备的定义黄金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货币性黄金,作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重要手段。
黄金储备的管理方式黄金储备的管理主要包括收购、存储、保管和出售等环节,目的是保持黄金储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黄金储备的作用黄金储备作为国际储备的一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黄金储备管理外汇储备管理外汇储备的定义01外汇储备的管理方式02外汇储备的作用03金融数据分析与报告金融数据的收集金融数据分析金融报告的发布THANKS 感谢观看。
中央银行学(王广谦)各章复习重点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填空题1.中央银行通过特定业务活动和法律授权的管理方式履行自己的职责,是一国或国家货币联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金融秩序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管机构,也是国家最重要的_____________。
2.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_____________与流通和_______的基本保证。
3.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是触发经济危机的导火线,而要避免或减轻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应该由________承担最后贷款者的责任。
4.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力,大致可归并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三个方面,其中________是权力的核心,是中央银行权威的象征。
5.中央银行的产生基本上有两条渠道: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1984年以后,我国中央银行的制度是()A.单一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B.单一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C.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D.准中央银行制度2.最早的中央银行是()A.阿姆斯特丹银行B.威尼斯银行C.米兰银行D.英格兰银行3.中央银行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A.集中存款准备金B.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C.充当“最后贷款人”D.代理国库4.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是()A.1905年满清政府的户部银行B.1912年成立的中国银行C.1928年南京政府的中央银行D.1948年新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5.什么确立了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确定了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实施金融监督管理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A.依法实施货币政策B.代理国库C.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D.依法金融监管三、多项选择题1.集中存款准备金的目的()A.保证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支付和清偿能力B.调节信用规模C.控制货币供应量D.为政府融资E.盈利2.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有()A.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B.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C.准中央银行制度D.跨国式中央银行制度E.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3.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包括()A.权力分配结构B.内部机构设置C.结算机构D.监管机构E.分支机构设置4.中央银行的资本组织类型包括()A.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B.股份为国家与民间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C.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D.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E.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5.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具体体现为()A.代理国库B.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C.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信贷支持D.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E.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四、判断且改错1.目前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除美国和德国之外,其分支机构都可以看作为中央银行总行或总部的派出机构。
中央银行学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
(二)经济增长目标 尽管货币供给量对GDP的传导比利率直接,但其只 作用于货币供给一个方面。若调整幅度不大,效 果不明显。若幅度较大,则可能同时引发通货膨 胀; 而利率是从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两个方面同时影响 GDP,尽管较间接,但对GDP的影响效果强,且 物价上涨成本较小。 因此,若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选择中介目标时, 利率优于货币供给量。
使用广泛、具有典型性的中介目标是货币 供应量和利率,是基本的中介变量 基础货币、存款准备率和货币结构比率是 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基本操作目 标,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变量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变量
一、货币政策变量 (一)目标变量——最终目标指标 物价稳定:物价指数如CPI、PPI、 经济增长:实际GDP或实际GDP增长率 (二)中介变量——中介目标指标 货币供应量:M0 M1 M2 利率:i (三)工具变量——操作变量指标 基础货币:B 存款准备率:r 货币结构:q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由于中介变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研究货币政策 的作用机制一般都以中介变量的选择为中心。
不同的中介变量与其上的工具变量、与其下的目标 变量之间相关性、作用力度、作用方式都存在差 别。
一、中介变量与目标变量的关系 (一)稳定物价目标
由于利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需经由货币需求的利率 弹性和收入弹性分别对储蓄和投资产生影响,再 传递到物价水平,因此是间接的;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直接通过M1的增减从而影响物价, 是直接的。 因此,若以稳定物价为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中介目 标时,货币供应量优于利率。
二、货币政策变量的传导机制 (一)货币需求角度,以利率为中介变量 1.利率变动,可支配收入变动,消费变动; 投资变动; 最终引起物价变动 2.利率变动,货币需求变动; 物价变动,真实货币供给变动 进而引起投资变动,最终引起产出变动
中央银行学 第11章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ppt
预期与非预期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若该政策出乎公
众预料之外,那么事实上此时的菲利普斯曲线与原 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致的,假定通货膨
胀入率,为该, 政1则 策产 被出 公为众Q预1期。增到长,最如大果;价由格于具理有性完顶全期仰的缩引
性Q于f,,工仍则资维—短持价期在格菲自粘利然性普增的斯长影曲水响线平,由,A工S货资l左币及移政价到策格AS无无3,效法则。迅产但速出由调为 整.于是在通货膨胀率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仅由 A效S。1左移到AS2,则产出扩大为Q2。货币政策仍然有
第11章 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
调节经济的政策目标。但是,制定和实施 货币政策的结果究竟能否实现和能够在多 大程度上实现其政策目标.即货币政策效 应如何,既是货币政策制定者十分关心的 问题,也是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问题。
第一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一、概述
在经济学和货币金融领域,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经 济思潮一直交替起伏,数百年来都是如此。这种争论的核 心实际上是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假定中央银行由于失业率太高,决定购
买大量的债券,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右移至AD2。由于预期是 合乎理性的,公众意识到扩张性货币政策 使AD右移,预期价格总水平上到P2,于是 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厂商提高价格。那么 总供给曲线将左移至AS,与AD2交于E2点, 最后总产出仍位于自然率水平(Yn),而价 格水平将上升到P2。因而,扩张性的货币政 策是无效的。
第二节 相机抉择与单一规则
理论上的分歧导致不同的政策主张。凯恩斯主 义者是坚定的政府干预主义者,他们主张相机抉 择政策;而货币主义者则认为货币政策在增加实 际产出上的无效,力主常数增长规则的货币政策。
金融学讲义(陈学彬主编)
按照业务性质的不同,金融机构可分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按照是否接受公众 存款,可分为存款性金融机构和非存款性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的作用
金融机构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风险管理等重要功能。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关系
相互依存关系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是相互依存的,金融市场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交易场所和交易工具,而金融机构则是金融市场的参 与者和推动者。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
01
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验证理论假设的方法。在金
融学中,实证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领域的研究。
02
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是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分析来研究金融问题的方法。这种
方法强调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注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导过程。
03
案例研究方法
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 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调节市 场中的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 行从中央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进而调节 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操作
利率政策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从 而调节市场中的流动性,影响市场利率和 货币供应量。
和评估等。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金融风险是金融监管的前 提
正是由于金融风险的存在,才需要金融监管 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金融监管是控制金融风险的 重要手段
通过有效的监管措施,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置金融风 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秩序。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相互 促进
在应对金融风险的过程中,金融监管不断完 善和创新,同时金融风险的演变也促使金融 监管不断改进和完善。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最新课件
12.5% 上调至 13%
13% 上调至 13.5%
13% 上调至 13.5%
13.5% 上调至 14.5%
20
2008年01月25日,14.5% 上调至 15% 2008年03月25日, 15% 上调至 15.5% 2008年04月25日, 15.5%上调至 16% 2008年05月20日, 16% 上调至 16.5% 2008年06月15日, 16.5% 上调至 17%
1988年9月,
12%上调至13%
1998年3月21日, 13%下调至8%
1999年11月21日, 8%下调至6%
18
2003年9月21日, 6% 上调至 7% 2004年4月25日, 7% 上调至 7.5% (并对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实施差别
存款准备金率)
2006年7月5日, 7.5% 上调至 8%。 2006年8月15日, 8% 上调至 8.5% 2006年11月15日,8.5% 上调至 9%。
34
以公开买入为例
假定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决定通过公开市 场买入来增加200万元的证券资产,那么 交易会以下几种可能:
35
(1)证券出售者是一家银行,如果该银行将 出售的证券所得的联储支票存入联储,则二 者的T型帐户分别是:
美联储
资产
负债
证券 +200 万
商行存款 +200万
商行
资产
负债
证券-200万
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备付率 做了具体规定,要求保持在5%—7%。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各家银行经营 的特点重新确定了备付率,工行、中行不低 于6%,建行、交行不低于5%,农行不低于 7%。
《中央银行学》第二阶段导学重点
《中央银行学》第二阶段导学重点第六章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一、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的含义,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的构成及内容,以及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过程;掌握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的运作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重要性;能够根据中央银行支付清算运作的基本原理,解释与分析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业务运作及对支付系统的风险的管理。
二、学习内容本章包括四节:第一节: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运作第三节:中央银行在跨国支付清算中的作用第四节:中央银行与支付系统风险控制三、学习重点本章学习重点为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运作),第四节(中央银行与支付系统风险控制)(一)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运作1.中央银行支付清算运作的基本原理(1)中央银行在银行间清算中的地位拥用国家最终清算权威机构的特殊地位,通过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开立账户进行收付款项的转账划拨。
资金来源:在中央银行储备账户内的存款余额;中央银行信贷;通过货币市场借入的临时性资金;由于支付时隔所产生的在途资金。
(2)行间支付(清算)系统为银行自身和客户委办的结算事项提供资金清算服务,包括两个程序:付款行通过支付系统向收款行发出支付信息指令;付款行与收款行之间实现资金划转。
按照对转账资金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差额清算系统与全额清算系统。
(3)实时全额清算(RTGS)系统“实时”指清算在营业日清算期内非间断、非定期地持续进行;“全额”指每笔业务单独进行、全额清算,而非在指定时点进行借、贷方总额轧差处理。
四种支付信息发送和资金清算流程:V型、Y型、L型、T型。
2.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3.支付(清算)系统的种类与运行4.中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5.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重要性(二)中央银行与支付系统风险控制1.支付系统风险类型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风险、法律风险、其他风险2.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风险的防范与控制(1)对大额支付系统管理及其透支进行限制(2)对银行结算支付活动进行监督(3)发展RTGS(实时全额清算)支付系统(4)加强支付清算领域的法规建设四、参考文献1.《中央银行学》张强等著湖南出版社 19972.《中央银行学》赵何敏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3.《中央银行学》盛慕杰著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94.《中央银行学》张强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第七章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一、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和认识中央银行的经理国库、会计核算、货币金融调查统计三项业务,深入理解这三项业务与中央银行职能之间的关系。
中央银行学笔记
地位
现代经济运 行的特点
中央银行在 现代经济体 系中的地位
扩展与职责
中央银行 职能的扩 展
中央银行 的主要职 责…
**独立性与各方面关系**
中央银行的独 立性
中央银行与政 府之间的关系
中央银行与政府 部门之间的关系
中央银行与国家其他 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
关系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关
第六章中央银行的支付 清算服务
第三章中央银行业务活动 的法规原则与资产负债表
第五章: 中央银行的资 产业务
第四章中央银行的负债业 务
中央银行学
第七章中央银行的其他 主要业务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 策目标选择与决策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的 传导机制与效果检验
第八章中央银行的宏观 经济分析
第十章 中央银行货币 政策工具与业务
产生与形成
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客观经济原 因**
产生的历史背景 客观经济原因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形成**
中央银行制度的**普及与发展**
性质与职能
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的**职能 **
发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 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
复合式
单一式
第十二章中央银行与金 融监管
中央银行学
第十三章中央银行与商 业银行的监管
第十五章中央银行与金 融市场的监管
第十七章中央银行的对 外金融关系与业务往来
第十四章中央银行与其 他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十六章中央银行与外 汇管理
第十八章中央银行与金 融稳定
中央银行学
产生与形成
性质与职能
类型与组织 结构
市场营销第十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中央银行学王
★ 道义劝告 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政策。★ 窗口指导 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
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 流动性。2.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3.调节货币供给总量。
(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 优点:它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局限性: 其一,对经济的振动太大。 其二,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二)信用配额管理
涵义:就是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和 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 信用规模加以分配和控制,从而实现其对 整个信用规模的控制。
(三)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
★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也是限制信用 扩张的直接管制措施之一。★直接干预则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 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干预。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与业务操作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涵义 ★ 涵义: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 就目前来看,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一般都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
5.67
6.93
4.77
1998-12-7
3.24
5.13
6.39
3.78
1999-6-10
2.07
3.78
金融学陈学彬课后答案
金融学陈学彬课后答案金融学陈学彬课后答案【篇一:金融学第一章(讲稿)】t>教案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系(部、中心) 理工系教研室数学教研室课程名称金融学课程学时 68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授课对象数学1101 授课教师侯致武职称职务助教使用教材《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二〇一三年九月- 1 -(3)货币的价值取决于什么时候得到它——今天得到的1元钱比未来得到的1元钱更值钱;(4)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相同的事情——金融市场上不同的参与者所持有的信息存在差别(信息不对称)。
2.如何界定目前的金融学?可见国内外学者对于金融和金融学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考虑到目前国内学科发展的现状,我们的金融学在内容设置中将两部分兼顾,即以货币银行学的内容为基础,适度加入国外金融研究的基本知识点。
金融学就是研究金融系统的组织、结构、运行规律及其与经济系统的相互影响的科学。
金融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调控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研究范围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金融领域,包括货币及货币制度、信用、利息与利率、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金融与经济发展等内容。
二、《金融学》课程简介1.金融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有那么回事,但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旧约全书。
邓小平在1991年视察上海时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再比如:(1)从普通的货币到引人入胜甚至眩目的股票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各种神秘的衍生证券交易;(2)从纳斯达克一夜暴富的神话到认识金融危机的巨大破坏性和传染性。
例如,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泰国、韩国、马来西亚;(3)从索罗斯量子基金掀起的金融风暴到国际金融市场上来去匆匆hot money(热钱)以及基金交易背后的黑幕揭露;(4)从人民币是否该升值的争论到巨额外汇储备的评判;(5)从倒金字塔形交易结构探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复旦沈国兵 货币银行学 商业银行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4、中国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 20世纪初旧的钱庄、票号纷纷倒闭 1845年中国出现第一家新式外资银行——丽如银行 我国第一家现代银行是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官商合办的股 份制银行,受控于官僚、买办. 1904年成立官商合办的户部银行,1908年改为大清银行,1912年改 为中国银行。 1907年成立的交通银行也是官商合办性质。 1912—1927年私人银行迅速发展,成立了186家银行; 1927年-1935年,国民党政府形成了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 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即“四行两局” 金融体系。 1948年12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系开始。 改革开放初期,相继成立了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 行,形成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 4-6
根据国际商业银行通行的惯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
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涉及资产负债表内金额 变动,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银行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 从而影响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 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分成三类: 1、担保类业务: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 违约风险的业务。 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保函(bank’s Letter of Guarantee,L/G) 备用信用证(Standby Letter of Credit) 2、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 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业务、票据发行便利等。 3、交易类业务。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 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 权等衍 4-17 生交易业务。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
中央银行学
(三)就货币供应量的不同层次而言
★我国针对最终目标选择中介目标的问 题,就主要体现在对M0、M1和M2的选择上, 相对应的货币政策目标变量是稳定货币 和经济增长。
(四)我国货币政策中介变量与目标 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表11-1是我国1985-2003年目标变量 与中介变量相关性分析表
中央银行学
中央银行学
(二)外部时滞
⑴ 操作时滞。 ★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目 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⑵ 市场时滞。 ★这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 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三)货币政策作用时滞的实证分析
★美国的情况 ★我国的情况(参看下图)
中央银行学
中央银行学
1986-2003年间M2增长率与当年的贷款总量增长率变动关系
中央银行学
二、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 策的配合
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 题,主要是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问题。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共性问题 (1)作用于同一个经济范围(2)出自于同一个决 策者(3)为实现共同的经济目标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问题 (1)政策的实施者不同(2)作用过程不同 (3)政策工具不同
中央银行学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 效果检验
中央银行学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变量
一、目标变量、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 二、政策变量的传导机制
中央银行学
一、目标变量、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
★目标变量是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量
指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 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中介变量是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
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及操作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本章重点问题: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2、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内容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4、货币政策时滞5、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及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
从中央银行决策程序来看,首先要确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然后确定实现该目标的工具。
但由于目标只是原则性的,工具不能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各国都在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加入了一个中介目标,以便通过对它的调节与控制实现其最终目标。
由此可见,货币政策的基本要素起包括:最终目标、政策工具、中介目标;而货币政策体系不仅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且还包括手段到目标之间的传导问题,即货币政策指标的选择、货币政策的效应等。
因此,货币政策所要探讨的内容实际上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的效应五个方面,这些问题都将在本章中加以讨论。
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目的,即所要实现的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又称最终目标(final goal),是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社会信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货币政策目标必须紧紧服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上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
货币政策又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
各国中央银行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不同的时期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是有所不同的,但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却是为各国所公认的四大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中央银行产生以后,特别是以美联储成立为标志的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各国逐渐围绕货币政策的实施形成比较明确的货币政策的目标。
但是货币政策的目标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进,逐步形成的,而且各国在不同的时期,由于国内外经济社会情形不同,会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准备金政策的变化趋势。 由于中央银行对法定准备金不支付利息,因此, 法定准备金就成为对缴付准备金的金融机构征收的 一种赋税,削弱了其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于是就 产生了逃避法定准备金的金融创新,很多变相存款 应运而生,仅对存款货币机构征收准备金就显得很 不公平。而非存款货币机构已经具备种类繁多的筹 资工具,长此以往存款货币机构的竞争力更加岌岌 可危。 有鉴于此,美国从1990年12月取消定期存款的 法定准备金,1992年4月将支票存款的准备金比率 降低到10%。加拿大取消了所有两年以上期限存款 的法定准备金。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的中央银 行也已完全取消法法定存款准备金。
第十一章 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
第一节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业务操作
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 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 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一,法定准备金政策与业务操作
1,法定准备金政策的涵义。 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 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 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目前在大 部分国家,都在法律上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并赋 予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权限。因此, 法定准备金政策也可以称之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本书为了语言表达的习惯,采用法定准备金政策。
(2)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 强制规定吸收存款中的一部分作为准备金缴存 中央银行,为中央银行办理银行同业之间的清算和 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以及调节资金的流向提供了条 件。
(3)调节货币供应量。 见表11-1,假定法定准备金比率为10%,银行根 据经验为了应付客户的提现需要,另外持有10%的 现金(超额准备)。因此,就有银行体系的资产负 债表1。假定现在中央银行将法定准备金比率提高 到15%,那么,由银行自主决定的超额准备金比率 降为5%(如果是在现金不能计算为法定准备金的 国家,需要将此现金存入中央银行),银行体系的 资产负债表变为表11-2。银行觉得5%的现金(超 额准备)难以满足客户的提现要求,应该恢复10% 的现金准备。于是通过收回一部分贷款或卖出一部 分证券,补充现金(超额准备),银行的资产开始 收缩。资产负债表是否就变成表`?
4,再贴现政策的特点。 再贴现政策通过改变再贴现率引导市场利率发 生变化,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因此,成为 中央银行最早和最基本的调控手段,而且,与准 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相比,还可以利用其调 节信贷结构的效果,促使商业银行增加适合中央 银行办理再贴现的贴现贷款,引导资金向重点行 业和区域倾斜,配合政府政策的实施。在大多数 情况下再贴现政策是有效的。但是,随金融市场 的发展,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其局限 性也越来越明显。
其次,再贴现的范围。 大部分国家中央银行对再贴现贷款限定范围。 例如美联储的再贴现贷款大致可以分为:调节存款 货币金融机构临时性资金短缺的调节性再贴现、大 部分中小银行由于季节性的原因出现的资金短缺的 季节性再贴现和为了帮助由于出现经营困难、由或 许可以避免倒闭的银行的延伸性再贴现。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金融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的 需要,不定期公布再贴现优先支持的行业、企业和 产品目录。各分行据此选择再贴现票据,安排再贴 现资金投向,对有商业汇票基础、业务操作规范的 金融机构和跨地区、跨系统的贴现票据优先办理再 贴现。
(2)再贴现的利率。 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货币政策目 标对再贴现利率进行调整。再贴现利率可以高于市 场利率,也可以低于市场利率。高于市场利率表示 再贴现利率是惩罚性利率,中央银行并不鼓励商业 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贷款。反之,低于市场利 率则表示再贴现贷款优先提供给信用好的金融机构。 再贴现利率一般是短期利率,最长不超过1年。根 据再贴现票据的信用等级,对再贴现实行差别利率。
3,法定准备金政策工具的特点。 如上所述法定准备金政策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 速度快,效果明显,是中央银行收缩和放松银根的 有效工具。 其次,对所有存款货币金融机构的影响是均等 的。不像公开市场操作或再贴现率政策,只对参与 市场操作或申请中央银行贷款的银行才发生作用。 但是,上述优点有时也是缺点,准备金比率的微小 变动会通过银行信用的收缩扩张产生放大作用,对 经济的振动太大,难以成为日常使用的政策工具。
二,再贴现政策与业务操作 1,再贴现政策的涵义。 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 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 和持有超额准备的成本,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 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包括对再 贴现率和申请再贴现金融机构资格的调整。 早期的再贴现业务是一种纯粹的信用业务。商 业银行通过将其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在中央银 行办理再贴现,获得一定的资金,解决暂时的资金 短缺问题。随中央银行职能的不断完善和调节宏观 经济作用的日益加强,再贴现业务逐步演变成调节 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工具。
准备金200亿元/(法定准备金比率15%+超额准备 金比率10%)=资产=800亿元 时结束,银行系统的资产负债表变为表11-3。反 之,调低法定准备金比率的情况也同样按照上述 过程进行推理。
一般说来为了应付非预期的债权债务的收回和 发生,银行总是需要持有超额准备金。从整个银行 体系来看,超额准备金处于平均水平。但是,就个 别银行来看,每家银行的经营方针各不相同,有些 银行经营方针比较稳健,持有较多的超额准备金。 而有些银行比较冒险,持有的超额准备金较少。一 旦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持有超额准备金 较多的银行可以动用超额准备金满足法定准备金比 率的要求。而持有超额准备金较少的银行该怎么办 呢?好在现代金融体系已经建立了满足银行短期资 金需求的短期同业市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 呼),持有超额准备金较少的银行可以立刻在同业 市场拆入资金,以满足法定准备金比率要求。
表11-1 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1 资 产 负 债
存款 1000亿元 现金(超额准备)100亿元 法定准备金 100亿 元 贷款、证券 800亿 元 表11-2 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2
资
产
存款
负 债
1000亿元
现金(超额准备) 50亿元 法定准备金 150亿元 贷款、证券 800亿元
不对,因为与此同时, 购买银行出售的证券和归 还银行贷款的企业或个人也不得不减少在银行的 存款,银行的负债也开始减少。负债减少又需要 收缩资产。理论上,这个调整过程一直进行到:
再次,中央银行再贴现的对象。 不仅再贴现的范围,大部分国家还规定向中央 银行申请再贴现的票据必须是以生产和流通过程中 的商品为依据、能自行清偿的短期商业票据。
例如美联储规定申请再贴现的票据必须具备以下条 件:商业票据不得超过90天,农产品交易的票据不得 超过9个月;必须是根据交易行为产生的自偿性票据; 必须是直接从事经营农工商业的借款人出具的票据; 投机或长期资本支出产生的票据不得申请再贴现。 英格兰银行规定申请再贴现票据必须是有两家国 内信誉极佳企业签署,并且其中一家必须是承兑人; 未到期国库申请再贴现必须距到期日一个月以内。 德国规定申请再贴现票据必须有三个被公认有支 付能力的义务人担保并在3个月内到期。 我国规定再贴现票据必须是以真实商品交易为依据开 立的商业汇票,持票人申请再贴现时,需提交贴现申 请人与开票人或其前手之间的增值税发票。
世界上最早在法律上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是美国 路易斯安那州银行法(1824); 最早将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的是英格兰 银行,18世纪英国的私人银行就将准备金的一部分 存在英格兰银行,用于银行间的转帐结算; 最早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上缴存款准 备金及其比率的是美国《联邦储备法》(1913); 美联储最早获得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权利 (1935),并将准备金比率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的工具使用。
2,法定准备金政策的作用。 (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流动性。 存款货币金融机构为了应付客户的提现需要, 都保持一定的现金准备。但是,保持现金准备对存 款货币机构来说是一种负担。因为保持现金准备没 有利息收入,还要为此支付保管费用、存款利息和 员工的工资等,所以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 来说,理性的行动是尽量减少现金准备,特别是当 存在良好的投资机会的时候更是如此。一部分存款 货币机构就会理性减少现金准备,其结果是常常发 生流动性危机,历史上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因此, 各国普遍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强制存款货币金 融机构将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保证存款货币机构 资金的流动性和清算能力。
3,再贴现政策的作用。 如上所述,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 首先,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金融银行的准备金和资 金成本从而影响他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应量。再贴现率变 化,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的成本变化,将增减再 贴现贷款、引起准备金的增减。若准备金多或少于预期水 平,只能增加或缩减贷款,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同时, 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也会相应变化。 其次,再贴现政策具有影响和调整信贷结构的效果。 方法有两个,即规定再贴现票据的资格和对再贴现票据实 行差别再贴现率。 第三,再贴现率的升降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 度的告示作用,影响公众预期。 第四,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即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 用。
2,再贴现政策的内容。 (1)再贴现的条件,这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主体。大 部分国家规定能够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主 体是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金融机构。 我国规定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存款账户的商 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非银行金融机 构要获得再贴现必须报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
表11-3 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3
资产
现金(超额准备) 80亿 存款 元 元 法定准备金 120亿 元 贷款、证券 600亿 元 表` 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 800亿
资
产
存款 元
负
பைடு நூலக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