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练习题
2023年社会科学知识题库
2023年社会科学知识题库
社会科学知识是指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学科领域。
在2023年的社会科学知识题库中,我们将提供一系列问题和答案,帮助您加深对社会科学的理解。
1. 心理学
问题1:什么是社会认知?
答案: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和社会环境的理解、解释和评价的过程。
它涉及到人们如何感知、思考和理解社会世界以及与他人互动的方式。
问题2:什么是经典条件作用?
答案: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研究过程,通过在一个刺激和一个无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联系,以产生对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应。
它由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首先提出。
2. 社会学
问题1:什么是社会结构?
答案: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和机构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它包括社会层级、社会角色、社会网络和社会组织等方面。
问题2:什么是社会变迁?
答案: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的结构和文化的改变。
它可以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3. 政治学
问题1:什么是民主制度?
答案:民主制度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参与政治决策的政治体制。
在民主制度中,政府的权力是由人民授予的,政府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并接受公众的监督。
问题2:什么是政治思想?
答案:政治思想是指关于政治权力、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理论和观点。
它包括伦理学、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思想。
以上是2023年社会科学知识题库的一部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拓展对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理解。
如需更多问题和答案,请参考相关学术资源和教材。
人文社科题目
人文社科题目
当然可以,以下是一些人文社科题目供您参考:
1. 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2. 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现代社会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5.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6. 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的关系
7. 全球贫困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8. 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问题
9. 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与道德选择
10.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冲突
这些题目涵盖了人文社科的多个领域,包括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心理、教育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社科文专题—唐淑娟—高密四中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学案社科文阅读一.考纲要求(A层)社科类文本阅读考点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方法点拨:社科文阅读三步走第一步:划读原文找“概念”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第二步:划读题干找方向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2、题干提示:区间第三步:比读题目1、找区位,审题干。
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巧排除。
排错:与原文比较内容错误的;排异:与题干不符合的;排无: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
3、析错因,定答案。
做题原则坚持一种信念:答案就在原文中。
坚持“六字方针”:读(题干选肢)找(文中信息)比(选肢和信息):漏衍换三、常见的误区设置: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
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
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
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
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题(共五则范文)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题(共五则范文)第一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题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题一、填空题1.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______研究对象______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人文社会科学里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______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__________的辩证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辩证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辩证统一。
3.在抽样类型中,_______系统抽样___________方法就是从名单上每隔一定的数抽样。
4.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时代主体随之三度转换,其中______和平与发展________是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化前后的时代主题。
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哲学思潮是: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思潮和_______人本主义(或者非理性主义)__________思潮。
6.美国“_____新史学派________”的创始人鲁滨逊认为历史运动是由经济的、地理的、心理的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历史学的内容应当无所不包,历史决不仅仅是“政治史”。
7.如果说索绪尔开创现代语言学是区分“言语”和“语言”开始的,那么,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现代语言学的强烈震动则始于他对“___语言行为___________”和“_____语言能力__________”的划分。
8.《_______资本论______》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主要著作,侧重点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9.英国哲学家_____培根_______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10.________教育哲学________是教育与哲学的交叉学科。
11.按照历史的维度,人文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孕育阶段,二是______生成____ 阶段,三是拓展阶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社科文高考题例析
【有效阅读信息】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 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 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 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 选用教材一致 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 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程度缩 【试题】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辽宁卷5题) 小
【有效阅读信息】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 4倍,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耗能更高。
成本高 成本低 【试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北京卷14题) D. 同样大小的纸袋与塑料袋相比,前者的运 输成本比后者低很多。
【有效阅读信息】绿色经济不仅包含生态文明和循环 经济的内容,同时还追求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得到最大 的经济效益,在绿色、健康的基础上使自然资源和生 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实现利润 的最大化。绿色经济以人为本,其主旨是服务于人的 需要和发民,它兼顾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当代人 有前提 利益与子孙后代的利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类利己 主义。 夸大事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 项是( )(天津卷7题) 实 C.绿色经济既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可更 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实现双赢。
【有效阅读信息】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 此 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 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 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同了很大余地。 【试题】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 )(辽宁卷6题) B. 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 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 彼 论。
【试题】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 )(湖南卷6题)
A .人类大脑的特征 B .对称性 C .分辨左右的意义 D .不对称性 核心问题不是“对称性”,而是“不对称性”。
社科文阅读复习题
社科文阅读练习(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白居易的美学思想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
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
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
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
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
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
”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
李、杜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1.从第一自然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有哪些?请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30个字。
高三全国卷高考训练《社科类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全国卷高考训练《社科类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高考导向标练习题组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
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
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
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
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
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
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
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
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
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
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练习及答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练习及答案第一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练习及答案★★★★★★★★★★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练习及答案第二部分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人文科学的时代性,从根本上讲,体现于_________。
2.人文社会科学的新陈代谢往往是一个_________的过程。
3.从广义上讲,有人把文化看成是与_________相对的一个概念。
4.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_________为基础的。
5.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_________的过渡。
6.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_________研究。
7._________最初是文化人类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所主要运用的方法。
8.有“美国人类学之父”之称的是_________。
9.最典型的综合学科,是由_________的学科群构成的。
10.当代中国哲学成熟的标志是_________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1.德国历史学家_________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12.20世纪50年代,_________创建了转换生成语法。
1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和罗杰斯。
14.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的侧重点是_________。
15.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______。
16.预测研究包括_________和局部范围的短期预测。
17.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系科的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_________本性所决定的。
18.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的是_________。
19.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_________为中心的科学,同是_________的自我认识。
20.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是指_________。
21.常见的几种抽样方法是_________方法,系统抽样方法,_________方法。
2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一个日益清晰的聚焦点:_________,_________。
社科1000题
社科1000题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社科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
一方面,考取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社科科目的考试;另一方面,普通人也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政治和经济等问题,以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决策能力。
本文将介绍1000道社科题,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掌握社科知识。
政治方面1.何为“现代国家”?2.宪法是什么,与国家的法律有什么区别?3.国家与政府的关系是什么?4.解释“民主集中制”的含义。
5.阐述“代表制度”的作用和优缺点。
6.怎样理解“权力制衡”?7.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解释。
8.什么是“政变”,为什么会发生政变?9.总统制和议会制的不同之处在哪里?10.解释总统、议会、内阁等国家机构的作用和职责。
经济方面11.解释“供需关系”的含义。
12.了解“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区别。
13.解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14.解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15.“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有什么区别?16.“企业家精神”和“投资者精神”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17.解释“通货”18.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做些什么?19.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20.解释“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含义和特点。
历史方面21.认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
22.了解“开明改革”与“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的影响。
23.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本主义发展等做一个历史梳理。
24.“南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25.对“十月革命”和“文化大革命”进行比较研究。
26.当代东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
27.了解各国军队和武装力量的组成和作用。
28.介绍世界上著名的古代文明。
29.认识世界上著名的艺术、文学和文化成就。
30.比较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地理方面31.认识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32.介绍世界上著名的自然灾害。
33.认识世界上著名的河流、湖泊和山脉。
34.幅员辽阔的俄罗斯地理位置优势和发展机遇。
初中阅读理解练习题目整理
初中阅读理解练习题目整理阅读理解练习题目整理阅读理解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的一种重要技能。
通过阅读理解练习,学生能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培养阅读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面整理了一些适合初中生的阅读理解练习题目,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一、故事类阅读理解练习题1. 改变态度一天,一个贝壳不满足自己的出身,对自己的样子感到失望。
它和其他一些贝壳闲谈,大家发现自己都有不同之处。
贝壳们开始彼此羡慕,但最终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之处。
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改变对自己的态度。
问题: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2. 红十字会红十字会是国际上一个帮助人们的组织。
他们提供紧急援助、医疗救助、难民救助等。
他们的标志是一个红色十字,因为红色代表爱与希望,而十字代表救助与帮助。
红十字会的志愿者经常走遍世界各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问题:红十字会的标志具有什么含义?二、实用类阅读理解练习题1. 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想要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你需要培养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定好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做好预习,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做好笔记。
课后完成作业,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
坚持每天的阅读,并注重写作和口语练习。
当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寻求帮助。
问题:怎样做一个好学生?请列出至少三个建议。
2. 如何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
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
第一,我们应该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的好习惯,关灯、关水龙头等。
第二,我们应该垃圾分类,使得可回收物品能够再次利用。
第三,我们应该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选择骑自行车和步行。
问题:如何保护环境?请列出至少三个建议。
三、社科类阅读理解练习题1.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生命之源。
人体70%是水,水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
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不浪费水资源,发展水资源的再生利用技术。
人文社科考试题库及答案
人文社科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部作品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A. 《罗密欧与朱丽叶》B. 《哈姆雷特》C. 《仲夏夜之梦》D. 《威尼斯商人》答案:B2.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经济学家是:A. 亚当·斯密B.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C.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D. 托马斯·杰斐逊答案:A3. 以下哪位哲学家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A. 柏拉图B. 尼采C. 康德D. 萨特答案:D4. “文艺复兴”一词最早由哪位意大利学者提出?A. 但丁B. 彼特拉克C. 薄伽丘D. 达·芬奇5. 以下哪部作品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A. 《社会契约论》B.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C. 《忏悔录》D. 《新爱洛伊丝》答案:A6.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A. 弗洛伊德B. 卡尔·罗杰斯C. 威廉·詹姆斯D. 约翰·华生答案:C7. 以下哪种理论是弗洛伊德提出的?A. 行为主义理论B. 精神分析理论C. 人本主义理论D. 认知理论答案:B8. 以下哪个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A. 阶级斗争B. 物质决定意识C. 劳动价值论D. 剩余价值理论答案:B9. 以下哪位学者是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B. 皮亚杰C. 维特根斯坦D. 波普尔答案:A10. 以下哪部作品是海明威的代表作?A. 《老人与海》B. 《了不起的盖茨比》C. 《太阳照样升起》D. 《永别了,武器》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A. 重视人的价值B. 强调理性C. 追求自由平等D. 反对宗教答案:A、B、C2. 以下哪些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A. 反传统B. 非理性C. 形式主义D. 现实主义答案:A、B、C3. 以下哪些是后现代主义的特点?A. 反大叙事B. 强调多元性C. 反对权威D. 重视历史答案:A、B、C4. 以下哪些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 问卷调查B. 观察C. 实验D. 文献分析答案:A、B、D5. 以下哪些是经济学的主要分支?A. 微观经济学B. 宏观经济学C. 政治经济学D. 行为经济学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主张理性主义。
社科文指导及练习
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阅读指导]一、了解文体特点,明确阅读重点一般论述类文章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美学等学科,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分析事实等为主要内容。
1.文体特点2.构成要素3.阅读重点二、改变阅读习惯,调整应试心态1.习惯:学会逆向阅读,从试题到文本2.心态:一要放松,二要专注,三要仔细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考查分析、概括和推理的思维能力,不是考查对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能力。
因此,面对枯燥高深的专业术语,没有必要发慌;但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要有做好“校对员”的心理准备,面对细微的变化,字斟句酌,细加揣摩。
三、规范阅读步骤,把握关键信息1.读前预设:读前大体浏览,大胆预测。
(1)分清类属。
一般论述类文章涵盖面甚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文学艺术类的、教育伦理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
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
(2)预测内容。
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预览行文。
文本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4)预估材料: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2.读时勾画:阅读时要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
抓住关键词句要注意:(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做好标记;(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3.读后反思:读题干,带着问题重读文本。
(1)进一步把握观点态度、梳理思路层次、搜寻证据材料、明确重要概念、勾连语句关系。
(2)对重点、疑难问题进行攻坚突破,明确问题指向区间,对选项和原文字斟句酌、细加揣摩,为回答问题积累充足依据。
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多选题)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150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三个答案是正确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不选或选错得0分。
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的字母标号涂黑。
151.下列译著中,出自林纾笔下的有A.《原富》B.《巴黎茶花女遗事》C.《天演论》D.《黑奴吁天录》152.朦胧诗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代表诗人有A.顾城B.席慕容C.舒婷D.北岛153.当代作家路遥的作品展现了积极向上的昂扬精神,其代表作有A.《平凡的世界》B.《绿化树》C.《秦腔》D.《人生》154.下列诗句与南京有关的有A.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D.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55.西晋文坛的二陆指的是A.陆羽B.陆逊C.陆云D.陆机156.被称为西方三大短篇小说家的是A.莫泊桑B.欧亨利C.易卜生D.契诃夫157.下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A.口头文学B.传统节庆C.传统曲艺D.古代建筑 158.地理大发现后,从美洲传到中国种植的农产品有A.玉米B.棉花C.番薯D.马铃薯159.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继承的制度有A.察举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均田制160.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科学,该词于1915年传入中国。
与这一概念的翻译和传播相关的事件是A.大化改新B.明治维新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161.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转战东南,基本平定了倭患。
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有A.使用战车阵B.创造鸳鸯阵C.善于练兵D.军纪严明162.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获得的奖项有A.克拉斯奖B.诺贝尔奖C.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D.何梁何利奖163.在美国历史上被誉为开国元勋和黑奴解放者的两位总统分别是A.华盛顿B.林肯C.罗斯福D.肯尼迪164.在德国、日本法西斯化的过程中,两国的共同之处是A.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B.崇尚军国主义传统C.军部控制内阁大权D.信奉专制政治制度165.《中庸》所说的三达德分别是A.智 B.仁C.勇D.信166.康德的代表作有A.《纯粹理性批判》B.《论法的精神》C.《实践理性批判》D.《判断力批判》16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有A.黑格尔的辩证法 B.英法唯物主义哲学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68.禅宗发展史上形成了南顿北渐的众生觉悟成佛方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A.玄奘B.法显C.慧能D.神秀169.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社会科学复习题
社会科学复习题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我们的学习中,复习是巩固知识、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
下面是一些社会科学复习题,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选择题1. 哪个学科研究人类社会的文化、社会机构以及人类行为的发展规律?A. 数学B. 物理C. 社会科学D. 生命科学2. “社会异化”是指什么现象?A. 社会制度的演化B. 社会结构的变化C. 社会联系的增强D. 个体与社会的脱节3. 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A. 个体的行为原因B. 社会的运行机制C. 社会意识的形成D. 社会变革的影响4. 政治学主要研究的是什么内容?A. 国家和政府的组织与运行B. 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C. 社会阶级的划分与变化D. 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5. 经济学主要关注的是什么问题?A. 人类社会的宗教信仰B. 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C. 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D. 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二、判断题1. 社会科学是一门完全客观的科学,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A. 正确B. 错误2.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类社会、社会组织和社会现象等。
A. 正确B. 错误3. 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
A. 正确B. 错误4. 政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国家、政府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A. 正确B. 错误5.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满足无限的物质需求。
A. 正确B. 错误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请列举并简要说明。
3. 请解释社会学中的社会化、社会控制和社会阻碍的概念。
4. 请简要介绍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和主要内容。
5.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请简要说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意义。
四、论述题社会科学的研究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请结合你对社会科学的学习体会,谈谈你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对我们有何启示和帮助。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综合练习(附参考答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综合练习(附参考答案)绪言一、语词解释1.两大科学部类2.科学学:二、选择题1.人类耕种技术体系形成的时间,迄今约为( )A.10000年前 B.5000年前C.3000年前 D.1000年前2.有学者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成为公众最注意和最寄予希望的科学的时段为( ) A.300年前后 B.200年前后C.100年前后 D.近半个世纪以来3.现代科学革命的发展主潮是( )A.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进一步分化。
B.现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新门类、新学科不断出现。
C.现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趋于综合化、整体化D.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区分日益明显。
三、简答题1.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有哪些主要内容?四、论述题1998年4月北京某报登载了这样一则消息:有所小学让学生填家庭情况表,其中有“家庭出身”一栏,小学生都填成“医院出身”。
年轻的老师指导说:“‘家庭出身’要填父母是干什么的。
”再次收上表格,学生有填“家庭出身:开会”,有填:“家庭出身:打麻将”,有填“家庭出身:炒股票”等等,五花八门。
请联系这件事,说说你对“现代教育问题需要综合各种不同的知识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小学任课教师不能只“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而又可以对其他领域一无所知”这类观点的体会。
参考答案一、语词解释1.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
2.以科学自身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二选择题1.C 2.D 3.C三、简答题1.开拓科学文化视野,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新方法,处理好初等教育和文科教育的关系。
2.教材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阐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进展及发展趋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初等教育的关系。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初等教育的对象是初涉人世的儿童,天真而幼稚。
要科学而又艺术地把他们引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必须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探讨。
【高中语文】社科文专题练习二含答案
虚拟型熟人社会:一个新乡村社会形态①在市场经济高度渗透的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嵌入给基于血缘和地缘形成的乡村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带来了新变化。
有学者指出,互联网平台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有效拼接。
鉴于此,我们把数字时代乡村社会的基本形态界定为虚拟型熟人社会,即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留守村民与打工村民之间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数字关联、数字约束、数字互助及数字共享的社会形态,它总体上维持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最终呈现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虚拟化展现形式。
②虚拟型熟人社会的形成,一方面与村民的生计变迁与情感需求具有强相关性,另一方面与数字技术在乡村社会的应用密切相关。
③当从前人们常挂在口边的“过日子”的逻辑遭遇货币支付的压力时,村民不得不尝试着走向城市,这本是无奈之举。
同时,现实的情感需求也为互联网技术嵌入乡村社会奠定了基础。
一方面,留守村民大都由老人、小孩、妇女等构成,属于熟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打工村民基本属于漂泊于城市的边缘人,与城市社会保持着融入与隔离并存的尴尬。
他们都需要内心深处的情感慰藉,这为虚拟型熟人社会的形成提供了社会性条件。
此外,数字时代拓展了村民交往的时空。
个体基于血缘、地缘、乡情而建构起的社会连接,随着数字技术对乡村熟人社会的进一步渗透,村民交往空间从“横向”向“纵向”发展,呈现“纵横交错”的景象。
村民们从真实的“线下交流”,逐步转移到“线上交流”,互联网成为弥合村民之间联络日渐松散,情感日渐缺失的技术工具,化解了村民谋生的现实需求与寻求情感慰藉的矛盾。
④在人口不断流失的背景下,“知识精英”大多认为乡村社会正在走向衰败,指出“乡村社会没有未来”。
但基于对虚拟型熟人社会形态的研究,我们对传统乡村社会的走向有了新的判断。
村民可以基于互联网平台重构乡村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重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
⑤这首先表现在“数字关联”上。
在传统乡村社会中,频繁地互动、交流对维系熟人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第6—10章综合训练及答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第6—10章综合训练及答案一、填空题1.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文献中所称的_____________,一般特指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概念说明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
2.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学的主要思潮一分为二。
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是以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迪尔凯姆为代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潮。
3.《_____________》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主要著作,侧重点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4.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马建忠借鉴拉丁语法通析汉语语法结构于1989年出版的《__________________》。
5.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_________________》,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6.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在各自的著作《古代社会》和《原始文化》中,以空前丰富、翔实的资料,阐述人类的历史变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派。
7.现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___________于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一书,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领域中最主要的理论著作。
8.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实践出发,立足于带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实践本位观和群众本位观,为中国教育学的现代化和本土化作出积极贡献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9.20世纪中期以后,两大科学部类的各个学科孤立发展的情况逐步改变,各种联系被逐步发现,出现了进一步把握科际联系,从而创造出一个综合性的“______”体系的可能性。
10.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一是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和反应的联结的_______________;二是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的_______________;三是人本主义。
社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时光和热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5 课时光和热一、填空题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在(发热)。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人们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的特征,可以得到(强光)和(高温)。
3、把手慢慢靠近正在发光的白炽灯或蜡烛,手会感到温暖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4、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够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请你选择“凹面镜”和“凸透镜”填入合适的地方。
⑴像放大镜一样的(凸透镜)也能会聚太阳光,产生高温。
⑵阳光照射到(凹面镜)上,经过弯曲的镜面反射后,会聚到一点。
⑶我国古代人民就知道用(凹面镜)取火。
⑷现代,我国大力提倡使用以(凹面镜)的原理做成太阳灶,以充分利用能源。
⑸18 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高温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氧气。
⑹奥运会圣火火种就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
二、判断题1、凹面镜和凸透镜都能使光线汇聚(对)2、太阳光的多少、强弱于温度的高低是两回事,没有什么关系(错)3、在同一个白天,中午要比太阳刚刚升起时温度高。
(对)4、用多面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墙壁的同一位置,此位置的温度会很快升高。
(对)5、凸面镜和凹透镜对光线具有汇聚作用。
(错)6、有时为了需要。
我们可以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直接去看太阳。
(错)7、现在,我国大力提倡使用以凸透镜的原理做成的太阳灶,以充分利用能源。
(错)8、用望远镜看太阳可以看的很清楚。
(错)三、选择题1、用一面镜子将太阳光照射到甲地,用两面镜子将太阳光照射到乙地,则甲,乙两地的亮度相比,( B )。
A 甲地比较亮B 乙地比较亮C 甲地和乙地一样亮2、在我国,人们很早就知道用( B )的铜镜取火。
A 平面B 凹面C 表面涂黑3、下列有关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向阳处温度高于背阴处的温度B 向阳处温度低于背阴处的温度C 向阳处温度等于背阴处的温度4、凹面镜和凸透镜都能将光线汇聚于一点,这一点位于光源与镜的( C )A、同侧B、异侧C、凹面镜的是同侧,凸透镜的是异侧D、凹面镜的是异侧,凸透镜的是同侧5、奥运圣火的取得是利用的( B )A、凸透镜B、凹面镜C、平面镜D、凸面镜6、一种物体在阳光下看到的颜色是黄色,则它的反射光是(C )A、红色B、白色C、黄色7、强光和弱光携带的热量相比较( B )A、两者一样多B、强光携带的热量多C、弱光携带的热量多四、实验题设计实验证明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山水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品种起源于南朝。
虽然,以景起兴、诗中引入自然景物的描写可以追溯到更远,但这些都不能算是山水诗。
山水诗的产生是以山水意识的觉醒为前提的,即依赖于人对自然的某种审美关系的建立。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远古时代,大自然的风雨雷电、荒蛮混沌曾经威胁着刚刚脱胎于自然的童年的人类。
人们为了摆脱这种威胁,把自然人格化,这便产生了关于自然的神话传说,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就有所谓河伯雨师等等人格化的自然神。
这也表明人类刚刚从自然的沉睡中醒来,但自然与人的区分还不是很明确。
到了《诗经》《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的,这在艺术上便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移情,因而在诗中以自然景物起兴、借景抒情的例子便屡见不鲜。
山水意识的萌生、山水精神的兴起实质上是文化人类在一定的文明水平上意识到与自然的分离,主动向自然复归的一种意向。
当然,山水诗在南朝时代产生还有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
这时,人们对自然的看法、自然山水在诗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们看到,经过几代诗人的发展,原来在诗中作为抒情载体的景物,变成了主体的景物,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的意义。
山水诗的品格由此而确立,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的诞生。
我们不妨作一个比较,《诗经》中写景名句不少,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这些景物在诗中只起着衬托和起兴作用,从属于所抒发的一情感。
而到了谢灵运,情况就截然不同。
谢诗中的景物已经不再居于从属地位,虽然没有达到后来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全意象”境界,但景物的意义完全改变了,它由原来的背景变为“前景”,有了独立的本体意义。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我们宁愿不把它看作什么隐曲的政治讽喻,而视为纯粹自然的“呈现”。
区别就在这里,在山水诗中,自然成其为自然,它自我呈现;而在抒情诗中,自然景物仅仅是载体,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它在诗中是一个客体,是诗人的描写对象。
从诗歌文本看,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的意象,能指即所指,“明月”就是明月,“清泉”就是清泉,完全是自然的兴作和呈现;在抒情诗中,自然意象是一种象征意象,作为某种观念或情感的象征性符号,它指向自身以外的某种本体。
也许并非巧合,中国古代山水精神在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中找到了它的回响。
庞德说:“剔除事物的象征意义,事物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的象征,是一只鹰就叫它一只鹰。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也有一句名言:“没有观念,只在事物中。
”这些观点可以看作是对山水诗本质的又一种表述。
(摘编自胡兴《山水诗的一般品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朝时期人们的山水意识已经觉醒,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新的审美关系,从而促进了山水诗的产生。
B.为了摆脱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威胁,人类才从自然沉睡中醒来,塑造了河伯雨师等自然神。
C.《诗经》《楚辞》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和谐,表现在艺术上便是景物在诗中起到了衬托与起兴作用,成为了抒情载体。
D.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意义,既标志着山水诗品格的确立,也意味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的诞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从远古到唐朝逐步展开,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不同阶段的不同特质。
B.文章主要使用对比的论证的手法,鲜明揭示了山水诗与抒情诗中景物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C.文章通过解析具体诗句,论证了谢灵运与王维的山水诗已经没有了本质的区别。
D.文章结尾借用西方诗人话语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意象,而非象征意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经历了合一、分离、复归三个阶段,显示了文化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
B.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的增多,表明了《诗经》《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诗经》中的“蒹葭”和“自露”属于象征意象,而王维诗中的“明月”和“清泉”则属于纯粹意象。
D.南朝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使人们意识到与自然的分离,从而主动向自然复归。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经典的本质是“成熟”张汝伦“经典”一词古已有之。
《汉书·孙宝传》载汉末大臣孙宝之言:“周公上圣,召公大贤。
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
”这里的“经典”,就是现在一般对“经典”的理解: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
而刘知几的《史通》则更直截了当地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不过,我们对“经典”概念本身,就像对其他许多重要概念那样,还没有深入的开掘和阐发。
西文中相当于汉语“经典”的有两个词。
一个是Canon,另一个Classic,前者原指基督教的教规,延伸为指一般的规范和准则,和公认的原著,尤其是经典原著。
Classic的意思是第一流的、堪称典范的、有持久重要性的著作。
这些意思在中国的“经典”一词中也已包括。
“经”和“典”都有“常道”“准则”的意思,“典”还有“制度”“法则”的意思。
如《尚书·尧典》中有“慎微五典,五典克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有典有则,遗厥子孙”。
现在有些人往往就根据这些定义来论述何为经典。
例如,有人提出,经典必须具备如下四个特点:一、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二、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三、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四、经典应该具有无限可读性。
这些定义当然都不错,但略显肤浅,未及经典内在的本质。
西方学者对“经典”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和抉发。
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什么是经典作品》中写道,“假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所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
赋予作品以普遍性的正是那个文明,那种语言的重要,以及那个诗人自身的广博的心智”。
艾略特用“成熟”来标志经典的特征,首先使我们想起了康德对启蒙特征的规定也是成熟:“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但康德这里讲的成熟还只是人心智的成熟,而艾略特用来定义经典的“成熟”却不仅指心智的成熟,还指文明的成熟和语言的成熟。
的确,这样多方面的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得以产生的条件。
经典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类经验的高度总结,这样它才会对后世有持久的指导性意义,它才能成为超越时空的教诲和训导。
文明倘若不成熟,人类就没有足够的材料去总结。
心智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进行这样的总结。
语言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表达这样的总结。
经典一定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必然“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而这种永恒的丰富性,只有文明成熟之后才有可能。
同时,也只有成熟的心智才能把握这样其实相当复杂的丰富性,或者说,质量皆具的丰富性。
当然,也只有成熟的语言,才能曲尽其妙地表达这种永不枯竭的丰富性。
经典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
而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也只是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
简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
总之,我们完全可以同意艾略特对经典的定义:经典意味着成熟。
(摘编白《文汇报》)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书·孙宝传》和《史通》中的“经典”含义相似,都是指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
B.“有典有则,遗厥子孙”中“典”有“制度”“法则”的意思,这和西文中Canon意思非常接近。
C.经典因为大都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实质的创造性,所以经典才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无限可读性。
D.所有的经典都是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产生的,它们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对后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标题即为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述,对古今中外的观点都有所涉及。
B.文章在论证中由表及里,从经典的一般概念深入到经典的本质,层次清晰,很有见地。
C.文章主要运用了引证法论证,作者多处引用典籍上的内容,表明人们对经典的不同理解。
D.文章在正面论述的同时,也针对有关经典的错误看法进行了批驳,破立结合,说服力强。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中国古代比西方更早地提出了“经典”的概念,但是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不如西方更加深刻。
B.经典能够具有持久的指导意义,一个重要原因是经典对人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浓缩提炼。
C.先有语言的成熟,后有心智的成熟,再有文明的成熟,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才会有经典的产生。
D.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心智不成熟的读者,难以真正理解经典。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
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
诗教和礼制最初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
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
于是,礼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尚书·舜典》)这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
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
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
西周初创,即十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
在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
其中,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人情。
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
平王东迁,王室渐次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系统中淡出,转而演变为儒、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
此时开始盛行的歌《诗》、引《诗》以“言志”的文化活动,显示出诗教脱离典礼轨道的倾向。
此时的《诗》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而是独立的文学文本了。
诗教因西周传统礼制的变革崩坠而趋向没落,诗教对建构诗礼文化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弱了。
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分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
当时,七雄争霸,礼崩乐坏,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有心无力,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诗》句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危言耸听地说如果用诗、书、礼、乐治国,“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