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专题6 单元1:物质的溶解过程-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教案
物质的溶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术语;2. 掌握溶解过程中的物质间相互作用原理;3. 学会用溶解度的概念描述物质溶解程度;4. 能够区分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5.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及相关术语;2. 溶解过程中的物质间相互作用原理;3. 溶解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4.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及区分;5. 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6. 实验观察与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溶解的概念及相关术语,例如“溶解是指固体物质在液体或气体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物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并形成溶液的过程”。
2. 概念解释与概述详细解释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并给出常见的例子。
3. 团体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们讨论溶解过程中的物质间相互作用原理,并总结出相关结论。
4.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实验,以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提出实验假设,进行实验操作,记录观察结果,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5. 讲解溶解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例子说明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6. 深入讨论分小组进行深入讨论,以探究不同因素对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
例如温度、压力、溶剂选择等。
7. 实验设计与报告根据所学知识,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某个因素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撰写实验报告。
8. 总结与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进行概念归纳,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概念和术语,帮助学生建立对物质溶解的初步认识。
2. 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简单实验帮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3. 团体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和分享问题和观点。
4. 总结归纳法:通过整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2. 对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评分,评估学生对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的能力;3. 设计一份简单的选择题和解答题,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六物质的溶解》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向学生展示一瓶装有沙子和水的透明玻璃瓶,并进行摇晃。通过观察沙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沙子不能完全溶解在水中?”、“什么样的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教学方法
采用实物展示和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表、曲线等工具,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共同完成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
4.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等思维方法,从具体的溶解现象中提炼出一般性的规律,形成科学的概念。
5.组织课堂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在表达个人观点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批判性思维。
4.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以及由一种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的常见方法。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食盐溶解、糖溶解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4.针对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的不足,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图表绘制等,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深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基础较弱的学生,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敢于尝试,勇于突破,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九年级化学单元1物质的溶解过程教案
5.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如果是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为溶剂。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水是的溶剂。
6.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7.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二、溶液的特征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教学反思
学科组
化学
主备人
执教人
课题
物质的溶解过程(第一课时)
课型
新课
授课时间
2019.12.16
教
学
目
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溶液的概念、读法。
教学
重点
溶液组成的物质。
教学
难点
溶液的组成
教法
学法
实验为主,讨论分析
德育及法制渗透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修订பைடு நூலகம்增减
【引入新课】:1.下列物质分别放人水中:蔗糖、食盐、植物油、土壤、高锰酸钾、硫酸铜,能形成溶液的是哪些?若能,请说出溶质、溶剂、溶液各是什么?
4.溶剂:在溶液里,能溶解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5.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如果是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为溶剂。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水是的溶剂。
6.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7.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二、溶液的特征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课堂小结
一、概念
2.分别说出什么是溶质、溶剂、溶液?
教师适时引导探究溶液的形成。注重溶液的特性。
实验1 将蔗糖、植物油、土壤分别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搅拌后静置,观察现象,比较三种物质在水中分散后得到的混合物有哪些不同。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
教学内容: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2. 掌握物质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理解饱和溶液概念,并学会用实验方法判断是否达到饱和。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溶解吗?请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后,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物质的溶解。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物质的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2. 溶解的条件:温度、搅拌、溶质颗粒大小等。
3.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1. 实验目的:验证溶解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2. 实验步骤:将同样量的砂糖分别加入冷水和热水中,观察两者的溶解速度。
3. 实验记录:记录加热水中砂糖溶解的时间和冷水中砂糖溶解的时间,比较两者的结果。
四、实验分析(10分钟)
1.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因素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
1. 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总结物质的溶解条件和影响因素。
2. 拓展讨论:为什么在溶解糖时要加热水?为什么盐比糖更容易溶解在水中?
教学反馈:
1. 师生互动,检查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更多物质的溶解实验,并总结不同物质的溶解条件和影响因素。
以上为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范本,希會对您有所帮助。
仁爱版初中化学九上 6.2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讨论总结
讨论回答
观察实验
讨论回答
教师方法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小结
作业
KNO3饱和溶液-------------------KNO3不饱和溶液
检查站1 2 3 4题
1.溶解量-------物质在溶剂中被溶解的量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溶液是否饱和,必须指明温度和溶剂量,两个前提条件,饱和与不饱和间的转化
科
目
化学
课题
物质的溶解性
教
学
目
标
德育
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认知
目标
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认识它们间的概念转化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概念转化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归纳总结法
授课类型
新授
主要教具
实验用品
教师方法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某一溶液达到饱和后,能变为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怎样才能达到饱和。
KNO3不饱和溶液KNO饱和溶液加水加热不饱和溶液。
1.我们描述某溶液是否饱和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中呢?
2、下列有两种物质,选出其代号填入下列转化关系
的括号中A.加KNO3晶体B.加水C.恒温蒸发一些水D.升温E.降温F.加入稀KNO3溶液
NaCL同时,边加入边搅拌
思考填空
观察思考
教师方法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引导填空
实验说明
引导讨论
设问
演示实验
引导填空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专题六第一单元《物质的溶解过程》 (共23张PPT)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1:曲线上的点表示物 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 的溶解度;两曲线上的 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 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 度相同
2:曲线表示同一种物 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 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 变化的情况 3:曲线上面所表示的 溶液为饱和溶液;曲线 下面所表示的溶液为 不饱和溶液
物质的溶解过程
一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操作 加入5克 氯化钠, 搅拌 再加入5 加入5克 克氯化钠, 硝酸钾, 搅拌 搅拌 再加入5 克硝酸 钾,搅拌 部分不溶
现象
全部溶解 部分不溶 全部溶解
结论: 温度和溶剂一定时,物质溶解有一 最大限度
定义(通过观察实验得出)
硼酸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 反而减小,例如熟石灰。
60 70 80 90 100
温度/℃
溶 200 解 度 19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g
硝 酸 铵
练习:
1、横坐标60,纵坐标110 的交点 表示什么意义?
/
A.
例:判断正误: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 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 )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 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 )
×)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
温度
20℃
溶质的质 量
31.6g
溶剂的质 量
仁爱湘教版九年级化学 6.2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溶解性以及溶解性的影响因素②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与不饱和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③知道什么是结晶,掌握结晶的方法④掌握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的要素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了解溶解性以及溶解性的影响因素②通过实验掌握饱和与不饱和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③通过实验掌握结晶的方法④通过溶解性讨论分析得出溶解度的定义并理解溶解度的要素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学习知道怎样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教学重点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②掌握结晶的方法③溶解度的定义及其要素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活动设计及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我们用汽油洗油漆并解释这种现象,导入课文。
演示糖的溶解,使学生感受到固体的溶解。
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接下来对不溶解的糖进行处理,自然的将问题引到溶解的能力。
通过温度的改变糖继续溶解,说明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
以生活中的抄菜加盐进一步说明温度对物质溶解能力的作用,并过度到糖与盐溶解的区别。
设计活动“糖和盐的溶解能力的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自然得出溶解能力与物质有关的结论。
最后通过油在水与酒精中的溶解情况,把物质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能力展示给学生。
并由学生总结。
通过具体活动,使学生了解物质溶解性的初步知识。
教案设计如下【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演示]:汽油洗油漆的实验提问:你知道汽油为什么能洗掉油漆吗?[学生回答]:是因为油漆能溶于汽油中[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对有关的物质溶解有什么现象和疑问吗?二、[导出] 新课《物质的溶解性》学生提出疑问:如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2、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3、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吗?4、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5、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6、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教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化学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够区分溶解和悬浮的区别。
3. 掌握溶解的影响因素。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溶解的定义、特点和影响因素。
难点:深入理解溶解与悬浮的区别。
三、教学内容:
1. 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溶解与悬浮的比较。
3. 溶解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经典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特点。
2. 实验演示法:通过溶解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溶解过程。
3. 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探讨溶解的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
2. 学习溶解的定义和特点,并对溶解与悬浮进行比较。
3. 实验演示:进行溶解实验演示,观察溶解过程。
4. 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溶解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小组展示交流。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六、作业安排:
1. 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溶解的习题。
2. 撰写一篇关于溶解的实验报告。
七、教学反馈:
对学生在作业和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加强对溶解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020_2021学年仁爱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授课内容: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3课时分子第3课时分子【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明白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实质2.学会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3.知道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教学重点】知道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学会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难点】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混合物于纯净物的现象。
【课时安排】 1课时课的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复习旧知)原子:1、金属;2、带“石”的非金属,除碘外(由分子构成,碘气I2 );3、稀有气体。
分子: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离子: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构成简单板书边讲边板回忆旧知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二、授新课展示:分子的微观图,发现每个分子都是有由多个小球构成的,那么什么是分子呢?【板书】分子是构成物质一种微粒讲述: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的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结论:不同的分子会构成各不相同的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氮气(N2)氧气(O2)水(H2O)二氧化硫(SO2)酒精(C2H5OH)【过渡】学习了分子那么分子有哪些性质呢?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看分子的性质水氢气 + 氧气微观构成板书:分子讲述板书;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一种微粒边讲边板:在发生化学认真听讲做好相应的笔记基本微粒通电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讲述:反应前是水分子,反应后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改变。
因此,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过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要改变,那么分子是怎么改变的呢?分析:水电解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在化学变化时,分子先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原子在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小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一)化学变化:分子发生改变,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二)物理变化:分子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的间隔或运动状态等。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6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能力,加深对溶解度影响因素的理解。
2.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并分析曲线变化趋势。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实验数据分析能力,加深对溶解度曲线的认识。
3.解释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需要加入更多的融雪剂?请从化学角度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知识应用范围。
6.结合本章所学内容,自选一个主题,制作一份关于溶解现象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重作业质量和书写规范。通过本次作业的完成,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溶解过程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提高自身化学素养。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6.1物质的溶解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过程的热力学特点和动力学特点;
2.掌握溶解度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并能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探究溶解过程,掌握溶解实验的操作技能;
4.掌握溶液的组成表示方法,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接着,我会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溶解现象,如洗发水在水中溶解、糖在咖啡中溶解等。这样,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1物质的溶解过程》说课稿
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1物质的溶解过程》说课稿一、说教材1.1 教材概述《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是九年级上学期的化学教材,本篇说课稿是针对该教材中的第一单元-物质的溶解过程进行讲解。
1.2 教材特点•面向九年级学生,涉及到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溶解过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3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物质的溶解概念及相关术语的理解;•不同种类物质的溶解规律;•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的计算;•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
本单元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教学,通过实验和操作,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溶解的本质和相关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掌握物质溶解的规律和相关术语;•知道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的计算方法;•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2 能力目标•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溶解过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实验守则,注重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物质的溶解过程;•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的计算。
3.2 教学难点•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的理解;•涉及较多的计算问题,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较高。
四、说教学内容与过程4.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物质的溶解过程:定义、特征和分类等;•溶液的浓度计算;•溶解度的计算;•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和生活实例引入物质的溶解概念,引发学生思考。
2.知识讲解:–解释物质的溶解过程,并展示相关实验演示;–介绍不同种类物质的溶解规律;–讲解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进行计算;–探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6.1 物质的溶解过程 学案设计(无答案)
物质的溶解过程【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说出溶液的特征。
2.能说出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培养归纳整理化学资料、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运用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各种物质的溶解过程。
【学习重难点】1.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
2.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物质溶解的过程。
3.培养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通过预习知道这节课学习化学方程式相关知识,它的主要内容有书写正确的、正确配平方程式、反应前后种类、质量,性质的变化。
二、新课学习(一)知识点一:乳化。
用洗衣粉可以洗去衣服上的污渍,用洗发剂可以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请同学们来做154页的活动与探究。
观察与分析:植物油不溶于水。
滴入洗洁精,振荡后,植物油以油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悬浮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二)知识点二:溶化。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人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制成食盐水,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制成喷洒的药液等,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说出你所知道的把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及应用。
三、巩固练习1.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能形成溶液的(填序号)①面粉②煤油③酒精④碱面(碳酸钠)(32CO Na )⑤食用油⑥硝酸钾(3KNO )⑦冰块2.向少量的白醋中加入几滴食用油,摇匀后静置片刻,有什么现象?向该试管中滴加少量洗洁精,重新摇匀后静置,会发生什么变化?试提出可能的假设,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3.一杯长期存放的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为ag/mL ,则下部的密度为( )A .大于a g/mLB .小于a g/mLC .等于a g/mLD .无法确定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物质、溶液、乳液的区别。
乳液的形成。
初中物质的溶解过程教案
教案:初中物质溶解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概念,理解溶解的实质。
2. 掌握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教学重点:1. 溶解的概念和实质。
2. 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溶解的微观解释。
2. 实验操作和观察。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搅拌棒、高锰酸钾、食盐等。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现象。
2. 提问:什么是溶解?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二、探索溶解的实质(10分钟)1. 讲解溶解的微观过程,解释溶解的实质。
2. 引导学生理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三、实验观察溶解过程(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高锰酸钾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 记录实验现象,如溶解速度、颜色变化等。
3. 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四、总结溶解过程(5分钟)1. 总结溶解的实质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2. 强调溶解过程中的实验观察和描述的重要性。
五、巩固知识(10分钟)1. 进行课堂练习,解答与溶解相关的问题。
2.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解的概念和实质。
2. 强调溶解过程中实验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溶解的概念和实质,掌握了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描述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提高了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溶解相关概念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溶解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6
作业布置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重作业质量,保持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2.观察作业和实践作业需注重实证,力求准确、详细;
3.思考题要求有自己的见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请同学们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将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1.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溶解度曲线的解读,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溶解性认识;
3.强化实验操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4.针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心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化学素养。
4.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溶解度的测定,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5.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实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社会责任感;
5.学会通过实验操作,测定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并能进行数据处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物质的溶解性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指导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图像识别和解读能力;
仁爱科普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溶解过程》第一课时教案-新版
单元1 物质的溶解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悬浊液和乳浊液;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和溶液性质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教学过程】[引入课题]我们发现,在严寒的冬天,水容易结成冰,而盐水却不容易结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盐水是溶液,是混合物。
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溶解过程。
[板书]单元1 物质的溶解过程[讲解]下面请大家探究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实验]将蔗糖溶解在水中[提问]现在能看见蔗糖吗?[学生回答]不能。
[设问]为什么蔗糖会消失呢?[讲解]蔗糖溶于形成的混合物就是蔗糖溶液。
蔗糖溶于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以分子状态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溶液[提问]如果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蔗糖与水以及氯化钠与水都会不会分离?[学生回答]不会。
[提问]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剩下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学生回答]一样。
[讨论]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来定义溶液?[板书]一、物质的分散1.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讨论]请大家相互讨论分析一下溶液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思考][投影]溶液的特点:稳定性均一性[投影]思考: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溶液?3.溶液一定液体吗?[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和水组的体系都称做溶液,那么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学生回答]由蔗糖和水两部分组成,其中蔗糖被溶解了。
[讲解]被溶解的物质是溶质,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是溶剂。
[板书]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投影]2.溶液的组成溶剂: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那么应怎样来命名溶液呢?[讲解]若溶质是A,溶剂是B,则可把溶液命名为A的B 溶液;若B是水可省略,又可命名为A溶液。
九年级化学上册 6.1 物质的溶解过程 精品导学案 仁爱版
单元1 物质的溶解过程【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认识溶解过程的吸热、放热现象,溶液形成后液体性质的改变。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学习难点】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手段】实验探究,观察总结【教学课时】 5课时第1课时一、物质的分散。
1、溶液【演示实验】:“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相同吗?【思考、讨论】:“略”【学生点评】:“分析与归纳”【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什么是溶液?溶液的组成是怎样的?【学生自学】:P143 第1、2、3段【师生小结】:(1).溶解: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混合物的过程。
(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就叫溶液。
(3). 溶液的组成:溶质:在溶液里,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剂:在溶液里,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水是常用的溶剂。
m(溶液)== m(溶质)+ m(溶剂)(4).溶液的特征:①、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分所含的溶质的量相同,性质相同。
②、稳定性:在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备注:(1)、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不是混合物中的溶液。
(2)、溶液有的有颜色,有的没有颜色。
2、悬浊液。
(1)、概念:固体的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步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3、乳浊液.(1)、概念:液体的小液滴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二、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溶液物质混合物【尝试练习】:1.列举你所知的溶液,并指明溶质、溶剂。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的溶解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
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食盐:透明液体(稳定)酒精:透明液体(稳定)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仁爱科普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溶解过程》第二课时【创新教案】
单元1 物质的溶解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重点】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及应用,2.配置简单溶液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导入]溶液可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把物质配成溶液来使用,要知道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
因此需要知道溶液的确切组成,溶液的组成有多种方法表示。
观察下列实验。
[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g、1.5g固体硫酸铜。
比较三种CuSO4溶液的颜色。
[思考]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回答](1)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溶质越多,溶液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2)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从量的角度说明溶液组成不同。
[讲解]对于有色溶液来说,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以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
但这种方法比较粗略,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多少溶质。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
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
下面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法。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可用下式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下面我们通过几道例题来加深理解。
【典型例题】例1. 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现要配制150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150kg×16%=24k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50kg -24kg =126kg答:配150kg 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24kg 氯化钠和126kg 水。
仁爱科普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溶解过程》第一课时【创新学案】
单元1 物质的溶解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悬浊液和乳浊液;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和溶液性质的变化。
【旧知回顾】混合物是指。
纯净物是指。
【新知学习】实验探究一蔗糖溶解于水在20ml水中加入一块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归纳总结:1.溶液:物质分散到里,形成的____的。
2.溶液由和组成。
被溶解的物质叫,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
讨论: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提示:1.关键词是均一、稳定混合物;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KMnO4溶液为紫色。
归纳总结1.溶质可以是、、。
2.当两种液体互相混合时,量多的为,量少的为,但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叫做溶剂,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溶液。
提示:1.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2.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实验探究二土壤和植物油溶解于水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少许土壤和植物油,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1.浊液:分散到水中产生浑浊现象,形成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
2.乳浊液:分散到里形成的。
它(填“是”或“不是”)溶液。
3.悬浊液:分散到里形成的。
它(填“是”或“不是”)溶液。
实验探究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向三个烧杯中各加入10ml蒸馏水,用温度计测其温度。
向烧杯中各加入4g固态C6H12O6、NH4NO3、NaOH,并用玻璃棒搅拌至全部溶解,分别测出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归纳总结:溶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分子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如果溶质的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则溶液温度;反之则溶液的温度。
实验探究四溶液的导电性在2只烧杯中分别放入蒸馏水和食盐水,然后按图6-6连接好装置,依次分别连接2个烧杯,接通电源后观察现象。
物质的溶解教案
物质的溶解教案物质的溶解教案引言:物质的溶解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和溶解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掌握实验技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物质的溶解教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1. 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2. 掌握物质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材料1. 盐、糖、小苏打等常见无机物;2. 酒精、甲醇等有机物;3. 温水、冷水等不同温度的溶剂;4. 试管、量筒、玻璃棒等实验器材。
三、实验步骤1. 将试管分别标注为A、B、C;2. 在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盐,B中加入适量的糖,C中加入适量的小苏打;3. 分别将试管A、B、C放入温水中加热,观察溶解情况;4. 取出试管A、B、C,放入冷水中降温,观察溶解情况;5. 将试管A、B、C中的溶液倒入量筒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6. 观察溶液的透明度和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盐在温水中溶解较快,溶液呈透明状态,而在冷水中溶解较慢,溶液呈浑浊状态。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能够增加溶质分子的热运动,加快溶解速度。
2. 糖在温水中溶解较快,溶液呈透明状态,而在冷水中溶解较慢,溶液呈浑浊状态。
这是因为糖分子的极性较大,与水分子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加快了溶解速度。
3. 小苏打在温水中溶解较快,溶液呈透明状态,而在冷水中溶解较慢,溶液呈浑浊状态。
这是因为小苏打是碱性物质,与水分子发生中和反应,产生氢氧根离子,加快了溶解速度。
4.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温度、溶质的性质以及溶剂的性质都会影响物质的溶解速度和溶解度。
温度越高,溶解速度越快;溶质分子的极性越大,溶解速度越快;溶剂的极性越大,溶解速度越快。
五、实际应用1. 在冬天,我们将食盐撒在结冰的道路上,可以加速冰的溶解,减少滑倒的危险。
2. 在烹饪过程中,加热水可以更快地将食材中的调味料溶解,使菜肴更加美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溶解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了解结晶现象,初步学习用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3.掌握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化学资料、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运用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通过自身参与科学实验探究过程,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结晶现象。
2.知道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3.培养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物质的溶解过程,教师板书课题:物质的溶解过程。
二、新课讲授
(一)知识点一:物质的分散。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混合物的过程称为溶解,所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
(3)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如果是两种液体互相溶解,一般把量多的一种作为溶剂,量少的一种作为溶质。
(4)物质如泥土、植物油等,分散到水中产生浑浊现象,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静置后分散在水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会逐渐沉降或上浮,这种混合物称为浊液。
(5)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二)知识点二:物质的溶解。
(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例: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铵、氯化铵等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2)一些物质溶于水后,往往使所得溶液的沸腾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凝固温度低于水的凝固点。
例:严寒的冬天,我们会发现酱油、醋等不像水那么容易结冰,就是因为它们的溶剂中溶解了食盐等物质,而使得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了。
(三)知识点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它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
阅读课本,并完成“氯化钠的溶解实验”。
大家看课本,并完成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溶解操作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和_____。
2.厨房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食盐和蔗糖,请你选择合适的方法加以区分。
3.衣服上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其原理是_____,也能用洗洁精洗,其原理是_____。
四、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谈一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了物质的分散、物质的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内容,课后同学们查找一下这些内容的相关材料,拓展自己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