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顿的城乡差距理论及其启示
亨廷顿的政治稳定论刍议
亨廷顿的政治稳定论刍议作者:丁婧来源:《大观》2014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通过研究亨廷顿教授的“政治稳定”的理论,认为导致发展中国家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在于现代化、城乡差距及政治参与的扩大,指出欲根除政治不稳定,需建立强大的政府和政党,并要加强政治改革。
关键词:政治稳定;政府;政党;改革亨廷顿运用比较历史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与政治发展的过程,从而奠定了他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基础。
其政治发展理论是以政治秩序(政治稳定,前期)和政治民主(后期)为目标的,认为政治发展的手段和标准是政治制度化,政治发展的动力在于革命和改革。
一、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的原因分析(一)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政治动荡的因素和政治关系最密切的现代化的层面可以广义地概括为两类:第一,社会动员,它意味着人们在态度,价值观和期望等方面与传统社会的人们相分离,与现代社会的人们相靠近;第二,经济发展,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和产品的增长。
社会动员和政治动荡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
城市化,识字率、教育和接触传播媒介的水平的提高,都提高了人们的愿望和期待,而如果这些愿望和期待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刺激个人和集团投身政治,在缺少灵活的强有力的政治制度的情况下,这种参与的增多意味着动乱和暴力。
[2]社会动员使人们的希望和需求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应该不断提高社会满足人们这种希望和需求的能力,从而缓解社会不满和由此产生的政治不稳定。
(二)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之间的差距所谓政治参与是指人民群众在政治运行过程中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和利益诉求以影响国家政治决策和国家行为的活动。
[1]社会动员为政治参与提供了动机,经济发展为政治参与提供了手段,而政治制度化则是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的最终价值追求,是政治发展的实质性内容和根本动力。
[3]发展中国家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在于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超过了政治制度所能承受的限度;同时,在缺乏强有力的政治制度情况下,如果社会现有的政治体制无法给人们的政治参与提供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行为方式的话,这种政治参与的增加就会影响政治体系的稳定,导致动乱和暴力的出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笔记
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Huntington·Samuel·P 1927-2008年),美国当代极富盛名却又颇有争议的保守派政治学家。
以文明冲突论闻名于世,认为21世纪国际政治角力的核心单位不再是国家,而是文明,不同文明间的冲突。
亨廷顿运用比较历史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与政治发展的过程,从而奠定了他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基础。
他认为:①国与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差异,不在于政府统治形式的不同,而在于政府统治程度的高低;②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政治性后果”,这种后果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它既可能有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也可能导致政治的衰败;③政治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政治的制度化;④强有力的政党制度的形成是提高制度化水平的核心,只有大力提高政治制度化的程度,才可能缓解现代化中国家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大众政治参与压力,从而确保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最终实现社会的现代化;⑤一个政治体系的组织与程序的适应性、复杂性、自立性和凝聚性,是界定其制度化程度的四个主要变量;⑥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强调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与政治秩序。
他认为,“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权威的确立先于对权威的限制”。
这实际上赋予政治稳定同政治民主同等的价值地位。
主要著作:《士兵与国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译者序1、该书是亨廷顿在哈佛大学执教时从宏观上论述不同类型的新兴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所遇种种问题的专著。
2、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新局面:正统现代化论、现代化修正论。
正统现代化论:①现代化国家---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具有现代化;②传统国家---新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不具现代性(经过发展和阵痛,逐步引进和采纳现代性的全部价值标准,摒弃并排除传统社会的历史积累,过渡到现代社会)现代化修正论:传统性和现代性并非此消彼长的对立物,两者关系复杂多面。
现代性获取危机与社会稳定:亨廷顿“差距理论”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亨廷顿“ 差距理论” 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邹静 琴 1,谢 俊 平 . 2
(. 1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 广东 广 州 5 0 2 ;2华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 ,广东 广州 5 0 4 ; 16 0 . 16 2
3华南农业大学 党委组织部 ,广东 广州 5 0 4 ) . 16 2
塞缪 尔 ・・ P 亨廷 顿认为 ,现代性孕 育着 稳定 , 现 “ 而 代化过 程却 滋生着 动乱 ” 。这 一命 题是对 发 展 中国 【
一
、
亨廷顿“ 差距理论 ” 的核心思想
家现代性获取过程 中所伴生的社会失序问题 ,即发展 亨廷顿得出前述结论 的逻辑起点是“ 差距”现代 : 与稳定 问题 的经验 描述 。这个 早在 2 0世 纪六 、 十年 化进程 中,国家的满足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有差 七 代就作出的论断和世界银行最近关注的焦点问题不期 距 , 有可能导致社会失序 , 引发政治动乱。 都市化 、 “ 扫 而遇 , 后者在其最新报告《 东亚的复兴》 特别提醒东 盲、 中, 教育和新闻媒介都给恪守传统的人士带来了新 的 亚国家要防止陷入现代化的“ 中等收入陷阱”。即, 生活 方式 、 的 行乐 标准 和 获得 满 足 的新 天地 ……然 囝 当 新 人 均 国民 收入 达 到 10— 00美 元 的 中等 收 入 水 平 而 , 00 30 过渡 型社 会 满足 这些 新 渴 望 的能力 的增进 比这些 时 ,发展 中国家现 代化过 程 中所 累积 的社会 矛盾极 易 渴望 本 身 的增进 要 缓慢 得 多 。结 果 , 在 渴望 和 指 望 便 激化 , 动摇社会稳定 , 阻碍经济发展 , 甚至陷人经济发 之间 , 需求的形成和需求 的满足之 间, 或者说渴望程 展 停滞和 社会动乱 的恶性循环 。 事实 上 , 世界银 行 的警 度 和生 活水平 之 间造 成 了差距 。 这一 差距 就造 成社 会 告 并不仅 仅适用 于东 亚 , 上世 纪 8 0年代 出现在 拉美 国 颓 丧和 不满 ”l0 【5 l} 【。 P 家的“ 拉美现象”已经印证这一告诫的重要性。 , 以需求和现实满足能力之间的差距为衡量指标 , 20 0 3年 , 国人 均 G P超过 10 中 D 00美元 ;06年 亨廷 顿 运 用 三 组公 式 推 导 出现 代 性 获 取 对社 会 稳 定 20 达 到 24 02美元 ;07年 ,中 国 已经 成 为 除美 国和 日 的 冲击 模式 【 5: 20 ‘ W) 本 以外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 0 年 , 2 8 百年不遇 的金 0 1 会 动员 ÷经 济发 展 =社 会颓 丧 . 社 融 危 机 席 卷全 球 , 但 危及 中 国经 济 发 展 , 且 还 可 不 而 2 . 社会颓丧 ÷ 流动机会 = 政治参与 能放大中国现代性获取过程 中的社会失序风险。因 3政治 参 与 ÷政 治 制度 化 =政 治动 乱 . 此, 有必要反思 亨廷顿 的有关理论 , 并探 寻其 当代 中 如果社会可 以提供足够的流动机会 , 将有助于缓 国价 值 。 解 社 会颓 丧 ; 反之 , 会 颓 丧 将 导 致 民众 对 政 府 提 出 社
亨廷顿腐败理论及其启示分析
亨廷顿腐败理论及其启示分析亨廷顿(Huntington)是美国著名学者,他在《政治秩序的变迁:从前社会主义到民主化》中提出了著名的腐败理论。
亨廷顿腐败理论主要是对政治腐败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他认为腐败对政治秩序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和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亨廷顿腐败理论的主要观点出发,分析腐败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探讨腐败问题所带来的启示。
一、亨廷顿腐败理论的主要观点1. 腐败是政治秩序的威胁亨廷顿认为,腐败是政治秩序的一种威胁,它严重破坏了政治的合法性和效率,导致政府的失信和不稳定。
在腐败的环境下,政府无法有效地履行职能,导致社会治理的混乱和不公正。
2. 腐败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亨廷顿指出,腐败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在腐败的环境下,资源配置出现了严重的扭曲和浪费,市场经济无法有效运行,导致经济的低效率和低增长。
腐败还会造成投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阻碍了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3. 腐败对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破坏亨廷顿认为,腐败对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也产生了严重破坏。
在腐败的环境下,社会资源被非法占有和私分,导致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和社会不稳定。
腐败还会导致法治的缺失和社会道德的沦丧,加剧了社会的不道德和不文明现象。
二、腐败对政治的影响腐败严重侵蚀了政府的合法性和效能,导致政治权威的丧失和政府管理的混乱。
在腐败的环境下,政府的决策往往被暗箱操作和私利牵扯所左右,而非公共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这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更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决策效果和政策执行。
腐败还会导致政治权力的非法滥用和行政的不公正,加剧了政治的失信和不稳定。
在腐败的环境下,政府往往成为少数人的工具和玩物,在利益集团的操纵下,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支持度都会急剧下降。
最终,腐败会导致政治的崩溃和政府的失职。
腐败严重扭曲了资源配置,导致了工程和项目的过度投资和浪费,降低了经济的效率和产出率。
在腐败的环境下,政府采购、土地开发等项目往往被少数人垄断和操纵,导致资源的极度浪费和效益的大幅下降。
亨廷顿腐败理论及其启示分析
亨廷顿腐败理论及其启示分析亨廷顿是美国最著名的政治学家之一,他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亨廷顿腐败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政治腐败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异常发展的一种表现,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腐败,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和民族精神存在普遍的问题。
亨廷顿将腐败度量分为两个部分: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和腐败的范围。
他认为,腐败的严重性越高,范围越广,就说明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越有问题。
亨廷顿腐败理论的启示在于,政治腐败是一种很严重的问题,会对整个国家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而且,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漏洞也是导致腐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从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入手,保障制度的公正和文化的公正。
首先,政治制度的漏洞是导致腐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个完善的政治制度能够引导政治行为的合理性,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
因此,建立健全的制度是解决政治腐败问题的关键。
例如,建设透明、公开、民主和法治的政治制度,实现政治权力的制衡和监督等,都是预防和治理政治腐败的有效手段。
此外,还需要加强政治机构和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从根源上预防和治理政治腐败。
其次,政治文化的漏洞也是导致腐败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政治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民众的政治行为和思想观念,其中包括宏观的民族精神、政治信仰等,以及微观的管辖区域、群体意识等。
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保持政治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是预防和治理政治腐败的理论基础。
政治文化健全,对培养具有政治责任感和公民道德情操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角度统筹文化建设的全方面,促进政治文化的积极发展。
最后,整个社会都应该密切关注政治腐败,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治理腐败的目的。
政府应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形象和公信力,同时鼓励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和监督工作。
此外,相关社会组织和媒体也应承担预防和治理政治腐败的重任,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向公众公开有关政治腐败的信息,促进政府部门的行政透明度。
总之,亨廷顿腐败理论是一种对政治腐败问题分析和治理的重要思想。
亨廷顿的三个公式
亨廷顿的三个公式
亨廷顿的三个公式是指亨廷顿于1968年提出的关于文明冲突的理论,这三个公式是:
1. 文明间的冲突是最主要的冲突形式:亨廷顿认为,随着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减弱,文明将成为国家和民族之间冲突的主要因素。
他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价值观和信仰差异会导致冲突的加剧。
2. 文明冲突将发生在文明的接触边界:亨廷顿认为,冲突主要发生在不同文明的接触边界,这些边界是文明之间相互影响和冲突的地带。
3. 文明冲突的主要动力是文明的认同和归属感:亨廷顿认为,文明冲突的主要动力是人们对自己文明的认同和归属感。
他认为,文明冲突的根源在于人们对自己文明的自豪感和对其他文明的排斥感。
“文化断层线”的谬误——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再批判
“文化断层线”的谬误——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再批判陈纳 范丽珠自亨廷顿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 于1996年出版以来,尤其是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发生后,就一再引起学界和媒体的热议,尽管也曾遭到多方批评,但仍被许多人认为是对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局面发展的预言性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政府的政策制定。
亨廷顿确实有敏锐过人的学术眼光,早在1992年,即苏联解体的第二年,他就在一次演讲中探讨了文明冲突的问题。
亨氏认为,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冷战结束,世界的大格局发生了变化,原先在政治意识形态基础上或经济意识形态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性冲突,将要被以文明为基础的冲突取代。
他借鉴汤因比有关人类历史研究的理论,认为进入21世纪的世界大体分为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
在这些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的地理交接处形成了文化断层线(the cultural faultlines),未来世界的重大冲突将会沿着这些文化断层线展开。
这就是所谓“文明的冲突”理论的大框架。
具体说来,亨氏认为,不同文明基于“历史、语言、文化和传统”等要素形成差异,核心要素是宗教,几大文明的划分主要就是依据宗教传统;差异性意味着冲突,尽管冲突未必总是意味着暴力,但是许多世纪以来文明的差异性确实导致了长期的和最为暴力的冲突。
随着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人们对文明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尤其是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性的去世俗化潮流所带来的宗教复兴,更强化了人群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身份认同。
而且,亨氏认为,无论是文明的差异性还是基于文化传统的身份认同都是不易改变的。
就此来看,结合今日世界之现实,亨氏的理论不能说不高明。
但细细琢磨,也能发现其中存在许多冠以文化之名的陷阱。
其中最值得质疑的问题也是其基本思想——“差异性意味着冲突”。
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后感
1.“在一个完全不存在社会冲突的社会里,政治机构便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那么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之后,还需要政府吗?不需要了!马克思说,历史进程的终点,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共同体,到时候政治就会变成多余。
这是一种返祖。
2.政府的作用:维系一个共同体。
有三个要素:道德和谐、互利互惠、政治机构(政府),政治机构起到了了人与集团(社会势力)之间桥梁的作用。
3.国家和社会是一组相对的名词。
国家指的是政治机构(政府)、公共权威和政党;社会指的是社会势力。
20世纪落后国家就是因为国家的发展落后于社会的演变。
4.政治机构的力量取决于两点:获得支持的广度和制度化。
适应性越强,制度化越高,但是刻板性也越高。
虽然如此,适应性(让政体从一开始存活下来是最重要的)仍然是越重要的,适应性可以用组织的寿命来衡量(简单寿命、领导层更新换代的稳定性、开发新功能的能力)。
5.适应性要战胜刻板性:适应新功能的能力决定了组织能否在新环境中生存下去。
6.稳定来自于复杂性,最好融民主和寡头于一体。
7.政治机构要有自主性,而不是从属于某个特定的利益团体。
同时,要有自我保护的机制,“最高领导层是政治体系的核心,而次要的官职、边际组织和半政治性组织则形成一个漏斗,意欲进入核心的人必须首先通过它的筛选,这样政治体系便可在不损害一根毫毛的情况下,同化新的从政人士。
在没有这层保护措施的政治体系中,新人员、新观点、新社会势力在体系核心内相互替换的速度之快,令人眼花缭乱。
”但是这道漏斗也形成了一道屏障,导致社会流动没有那么便捷了。
8.要有内聚力,组织越大,越损耗内聚力。
9.政府的道德:“道德需要有信赖,信赖包含着预测性,而预测性又要求存在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行为方式”。
10.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来自于它对人民意志的体现。
公共意志、公共利益,或是体现在一种最高精神中,或是体现在君主中,或是体现在自由竞争的关系之中,总是需要有所体现。
而政府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具体来讲,白宫的利益、国会的利益和最高法院的利益的近似值就是美国人民的利益。
亨廷顿腐败理论及其启示分析
亨廷顿腐败理论及其启示分析作者:丁美美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0期摘要:腐败问题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难以肃清的社会痼疾,尤其是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腐败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对现代化和腐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其理论观点涉及腐败滋生的原因,腐败的程度、形式和规模以及腐败“润滑剂”理论等。
本文对该书中亨廷顿的腐败理论进行有层次的梳理,在具体阐述的基础上论述其理论对我国反腐败建设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亨廷顿腐败理论;现代化;反腐败建设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0.20.0851 亨廷顿腐败“润滑剂”理论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的某些集团群体会接受并运用新旧规范的冲突为不惜牺牲公共利益而谋取个人私利创造了进行活动的机会。
该社会也没能以尽可能快的速度为新兴的财富和权利集团进入现有政治体系提供合法而被接受的手段。
腐败就成了新兴集团进入现有政治体系的一种非正常渠道和手段。
这实际上给腐败创造了机会,助长了腐败发生的频率和规模。
亨廷顿认为,一个相对来说不太腐败的社会,一定量的腐败是一种打通现代化道路的润滑剂。
亨廷顿认为,腐败是现代化的产物,而政党是现代政治中履行这一职责的主要机构。
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僵化使新兴的社会势力和集团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谋求政治权利,恰恰腐败有助于新兴集团融合于现代的政治体制之中。
政治组织能行使有效的权威并促使集团利益得以组织起来,某些形式的腐败有助于建立政党,有时能加强政党的力量,只要政府官吏制度的腐败迎合政党利益,它便有助而不是阻碍政治发展。
同样,某一政府机构的腐败有助于另一政府机构的制度化。
在亨廷顿看来,腐败是维持政治体系稳定的一种促进因素。
然而事实上,腐败并非维持政治体系稳定的促进因素,相反,腐败是破坏政治体系稳定的因素。
亨廷顿腐败理论及其启示分析
亨廷顿腐败理论及其启示分析亨廷顿腐败理论是指由美国学者、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指出腐败是政治发展的一种趋势,并且在其文章中详细分析了这种趋势的现象、原因和后果。
亨廷顿腐败理论启示我们对于腐败现象的认识,以及如何应对和预防腐败的问题。
亨廷顿腐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指,在发展中的民主国家中,腐败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政治竞争和发展压力导致政治家和公务员的腐败行为,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如文化背景和制度安排等,也可能对腐败现象产生影响。
亨廷顿在文章中指出,腐败现象的后果可能导致民主建设的失败或者反民主力量的崛起。
亨廷顿腐败理论的指导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对腐败现象的认识。
亨廷顿的腐败理论提出了对于腐败现象的全面、系统的分析,提醒我们要认识到腐败现象的深刻性、广泛性和危害性。
其在理论上揭示了政治竞争、发展压力和制度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导致腐败的原因,有效地指导我们找到腐败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第二,对于腐败治理的启示。
亨廷顿腐败理论指出,治理腐败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与社会、政治和制度方面的因素相配合。
其启示我们,在治理腐败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来治理腐败。
第三,对于国际比较的启示。
亨廷顿腐败理论不仅关注腐败现象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性,也强调了发达国家自身的腐败问题。
其启示我们,在国际比较中,不能片面看待发展中国家的腐败问题,应该以全球视野看待腐败问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腐败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亨廷顿腐败理论的指导意义非常重要。
通过对于腐败现象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启示我们治理腐败的方法和思路,并提醒我们要从全球视野,更加深入地认识腐败现象的危害和对于政治民主化的影响。
这对于建设政治透明、廉洁高效的社会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1. 引言1.1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简介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提出的一种描述政治发展的理论。
亨廷顿认为,政治发展是一个逐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其中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等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亨廷顿指出,政治发展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政治机构和实现政治现代化,这将带来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他强调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性,认为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而政治现代化又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改革,更是社会各方面的现代化发展的综合体现。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启示在于,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就需要推动政治现代化,建立健全的政治制度和有效的政治机构。
只有通过政治现代化,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借鉴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的思路和指导。
1.2 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意义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均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秩序稳定,国家和谐稳定。
这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幸福生活。
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才能得到保障,才能享受到稳定和幸福的生活。
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一个和谐的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只有社会稳定和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实现繁荣昌盛。
中国社会和谐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和谐发展对于保障人民幸福生活、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 正文2.1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启示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是一种关于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提出了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概念。
辩论辩题的城乡差异
辩论辩题的城乡差异正方,城乡差异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
首先,城乡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社会在各个领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正如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城市是现代社会的心脏,而农村则是这个心脏的血液。
”城乡差异的存在使得社会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城乡差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城市和农村在资源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市主要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而农村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这种城乡资源的差异使得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最后,城乡差异有利于社会的平衡发展。
城市和农村的存在使得社会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平衡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所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城乡差异的存在使得社会更加丰富多样,有利于社会的平衡发展。
综上所述,城乡差异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以及社会的平衡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城乡差异,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反方,城乡差异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首先,城乡差异导致了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城市拥有大量的经济、文化、教育等资源,而农村则相对缺乏这些资源。
这种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社会的不公平是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城乡差异造成了资源的不均衡分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城乡差异导致了社会的不平衡发展。
由于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社会的不平衡发展。
城市发展速度快,而农村则相对滞后,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所说,“不平衡的社会发展是社会的毒瘤。
”城乡差异导致了社会的不平衡发展,阻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启示作者:陈艳梅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23期摘要亨廷顿,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也是政治稳定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研究了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实现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和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这对于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政治稳定政治参与政治现代化作者简介:陈艳梅,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2级研究生,政治学理论专业。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140-02一、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的的内涵及主要内容在亨廷顿看来,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不一样,其关键的因素是秩序和持续性。
所谓秩序是政治体系的相对不存在暴力、分裂、高压政策等不稳定因素;而持续性则意味着政治体系的关键部分能够稳定,相对不发生变化,不存在根本上改变政治体系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力量。
亨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政治不稳定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的发展滞后满足不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需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城乡差距、现代化、政治参与。
(一)城乡差距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发展经济,从而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城乡差距。
城市成为新型的经济活动场所,产生了新兴的社会阶级,相对的在一些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对城市而言比较缓慢。
因此,城市与传统的乡村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有着优越感,对乡村有着一定程度的蔑视感;同时现代化对乡村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增加了乡村对城市的敌意,从而导致城乡差距的拉大。
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出现了很多社会阶级,打破了来自乡村的统治阶层,城乡失衡,并且伴随着暴力,政治出现不稳定现象。
同时,现代化使农村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分配不均,导致村民抗议,这就是亨廷顿说的绿色起义。
(二)现代化亨廷顿说:“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动乱,而政治不稳定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做的努力”。
城市与乡村政治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城市与乡村政治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一节城乡政治格局对近代社会的影响城乡差别扩大与社会的分裂动荡混乱在美国学者亨廷顿看来:“现代化带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后果便是城乡差距。
这一差距确实是正在经历着迅速的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国家所具有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政治特点,是这些国家不安定的主要根源。
”[1]这一问题在中国尤其突出。
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变,不是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而主要是由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的。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不仅传统的城市统治和剥夺乡村的政治格局及相应的城乡对立差别延续下来,而且城乡对立更为突出,差别进一步扩大,分裂为两个有鲜明特点的社会实体。
这一状况则加剧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混乱,严重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其一,城市统治乡村的政治格局使城市仍然成为政权的象征和控制乡村地方的堡垒,统治者无不以争夺和控制城市为首要目标,并破坏城市社会的发展。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是以占领城市开始的。
为使城市成为进一步入侵和控制中国的桥头堡和大本营,它们将资本投向城市,对乡村则实行直接掠夺,造成城乡的明显差别。
而在对城市的侵占和控制过程中,它们又严重地破坏着城市文明。
如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时对工商业较发达的江南城市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仅在南京城就屠杀了30多万人,上海的民族工商业则迅速衰败。
近代中国的国家权力经常更迭。
特别是清王朝覆亡以后,纷纷崛起的军阀势力力图填补权力真空和扩大势力范围,形成连年的军阀混战。
军阀战争争夺的首要目标就是经济地位迅速上升的城市。
战争的结果一是严重破坏城市文明,二是为重建和巩固城市统治堡垒,更残酷地剥夺乡村,加剧着社会的动荡混乱。
国民党是通过战争,首先夺取城市而获得全国统治权,并主要依靠大中城市实现控制的。
为巩固其统治基础,极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和抑制城市民族资本造成官僚资本化的畸形繁荣和民族工商业的日益凋败的状况,使城市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受到影响。
其二,近代中国虽然出现了一些近代城市,但仍然是一个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城乡差距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城乡差距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在当今社会,城乡差距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它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要深入理解城乡差距,就需要探究其形成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影响。
城乡差距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历史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城市往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而农村地区则主要承担着农业生产的任务,产业结构单一。
这种历史上形成的发展不平衡,为城乡差距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经济体制的影响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通过政策和资源配置,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农村则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持。
这种政策导向导致城市在工业、基础设施、教育等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投入和发展机会,而农村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的差异也对城乡差距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
城市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这些产业通常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相比之下,农村主要依赖农业,农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市场风险高,农民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往往拥有更好的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能够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这导致农村居民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上处于劣势,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也不可小觑。
城市在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较大,建设完善。
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差距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城乡差距过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地区的消费市场潜力未能充分释放,影响了内需的扩大。
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也制约了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社会层面上,城乡差距容易引发社会不公平感,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居民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待遇相对较差,可能导致心理落差和社会矛盾。
在人口流动方面,城乡差距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大学实践报告探索城乡发展差距的启示
大学实践报告探索城乡发展差距的启示在当今社会,城乡发展差距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现象,我参与了一次大学实践活动,深入城乡进行调研和观察。
这次实践让我有了许多深刻的认识和启示。
我们首先来到了城市。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现代化的商业中心人来人往,繁华热闹。
城市里有着先进的医疗设施、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机会多,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在这里,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着城市的发展,各种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然而,当我们走进乡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乡村的道路大多狭窄,交通不便。
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传统,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应用有限。
医疗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乡村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
乡村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收入普遍较低。
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导致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
通过与城市和乡村居民的交流,我们发现城乡居民在观念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城市居民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创新,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
而乡村居民则相对保守,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较强的依赖。
城乡发展差距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农村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于城市孩子,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未来的发展。
其次,医疗条件的差距使得农村居民在面对疾病时面临更大的困难和风险。
再者,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那么,如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要加大对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还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农村投资,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
推动农业现代化是重要途径。
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
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与意义
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与意义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异。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全球化的影响,城乡差距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解决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解决城乡差距有助于社会稳定。
城乡差距的存在会导致社会不公平,增加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
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较弱,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这使得农民在生活和发展中面临很多困难。
如果城乡差距得不到缩小,将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可能造成社会动荡。
因此,解决城乡差距对于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
其次,解决城乡差距有助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城市是经济的中心,拥有较多的产业、技术和人力资源。
通过解决城乡差距,农村地区的经济将得到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进而扩大内需市场,促进经济的增长。
农村地区发展起来后,可以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推动城乡经济的互补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
第三,解决城乡差距有助于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目标。
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条件有限。
通过解决城乡差距,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品质。
只有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才能够构建和谐的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解决城乡差距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以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为重点的城镇化发展理念。
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地区缺乏吸引力,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解决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将增加农民留在农村的意愿,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同时,新型城镇化也需要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促进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解决城乡差距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缩小城乡差距,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人民的共同富裕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从客观上论述不同类型的新兴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学术的方式对能促成政治秩序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辩护。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的大约二十年间,一大批摆脱殖民统治而走向独立的国家及其他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国家,我们通常称之为第三世界国家,它们纷纷变世求治,跃跃欲试地想早日实现现代化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早期实现了工业化的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是现代化国家,具有现代性;新独立的众多第三世界国家仍属传统国家,不具备现代性,但都在努力实现现代化当中。
为实现现代化,富民强国,这些国家都抱着非常迫切的愿望和付诸直接实践的强烈要求,加速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亨廷顿在《变化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深刻提出政治现代化过程会产生一些政治伴生物和副产品,如动荡、腐朽、腐化、普力夺等等,对于目前正努力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来说,如何避免或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更好的处理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实现现代化要求实现政治制度化,政治制度化一定意义上就是政治现代化。
享廷顿进一步指出,所谓政治制度化,就是指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中的政治组织和程序获得公认的价值观内容和稳定性质的一种进程。
其水平可以用四个标准加以衡量:一是适应性,二是复杂性,三是自主性,四是凝聚力。
享廷顿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最基本的努力是要在群众政治参与和动员扩大的水平与政治制度的适应、自主、内聚力、复杂性几个方面完善的速度之间寻求最佳比值,使之得以在更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均衡、和谐,由此方可能保证社会长治久安。
给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借鉴在于,中国政治体系当中的政治组织和程序要不断提高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和存活能力;建立庞大而复杂的下属机构,从上到下,隶属明确,职责不同,并且不同类型的下属机构具有高度的专门化水平;各政治组织和政治程序更具有独立性,更独立于其他社会团体和行为方式生存;加强各大政治组织、政治程序间的内聚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亨廷顿的城乡差距理论及其启示作者:李奕潼杨岭华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05期[摘要]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和乡村居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一差距主要来源于现代化。
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城市化、工业化、世俗化、民主化。
现代化的源泉在城市。
在现代化的早期,广大农村依然处于传统社会之中。
这就必然导致二者的差距;城乡差距,特别是过大的城乡差距,将会加剧城乡间的对立,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为消弭这种不稳定,现代政党及其领袖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进行有效的政治动员。
[关键词]现代化;城乡差距;政治稳定;政治参与[中图分类号]C93-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5-0077-03亨廷顿作为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的政治发展理论或现代化理论的学者,以其宽阔的视野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和论证。
特别是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主要是针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而进行的客观描述和理论概况。
深入挖掘亨廷顿城乡差距理论,对于全面把握亨廷顿的现代化或政治发展理论,以及正确处理当下我国的城乡关系,不无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城乡差距的表现城乡差距源自于现代化。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早期,城市是新型经济活动、新兴社会阶级、新式文化和教育的场所,而广大乡村依然生活在传统的桎梏之中。
虽然随着现代化的展开,城乡差距会逐步缩小,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城乡差距会明显地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生活方式的差距。
城市居民有着现代的生活方式,而乡村居民仍然因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二是经济活动和经济机会的差距。
城市市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及技能,其从事不同经济活动及获得较高收入的机会就会比乡村居民高得多。
三是文化的差距。
从文化水平看,“绝大多数城市居民都是识字的,而大多数乡村居民则是文盲”。
从亚文化特征看,“城市的文化是开放的、现代的和世俗的,而乡村文化依然是封闭的、传统的和宗教的”。
从政治文化看,城市居民具有强烈参与政治的愿望。
而农村居民则具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
这种情形,不仅体现在长期居于农村的社会成员,而且也体现在从农村到城市谋生的第一代移民身上。
生长于城市环境的下一代已不满足于地理上的横向移动,更要求在地位上的垂直上升。
四是生活水平上的差距。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广大乡村依然处于落后状态。
城乡差距或差别,主要是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两大社会群体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环境、收入报酬以及生活水平等诸方面的差距。
这里的乡村居民,既包括长期生活在乡村的居民,还包括在城镇务工但户口仍在农村的社会成员。
亨廷顿关于发展中国家城乡差距的表现,在我国当下也是比较明显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就业机会和收入报酬等,与城市及其居民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以人均收入来看,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城乡居民收入相对比值一度降到2以内。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改革的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二、城乡差距的根源“现代化带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后果便是城乡差距。
这一差距确实是正经历着迅速的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国家所具有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政治特点”。
现代化之所以成为城乡差距的根源,这是由现代化的特征所决定的。
“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的变革”。
随着一国现代化特别是工业化的展开,工业文明将逐步取代农业文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聚集地城市必将取代农村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市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收入、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会得以迅速提高和改善。
而缺乏这一条件的广大农村,则依然处于传统的社会之中,从而使城乡差距迅速扩大。
在亨廷顿看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差距,主要源于现代化进程。
这一结论对于深入分析我国城乡差距的成因同样适用。
从产业结构看,一般来说,乡村所从事生产行业技术含量不高,其产出及其利润也不高,导致其成员的收入或比较经济效益自然就低。
而城市主要从事工商业,技术含量较高,因此,这些行业的利润及其成员的收入自然就高。
此外,现代化首先源于城市,城市居民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较高,这就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多获取较高收入的机会。
但亨廷顿的分析又不完全适用于我国。
我国现今的城乡差距,除了上述原因,还有着更为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一是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
对于我国不论怎样精耕细作,其总体规模效应难以实现。
这就决定了以城乡居民收入比为主要标志的城乡差距必然会相对较大。
二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近代的中国现代化的进展速度十分缓慢。
作为一个后起的超大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下,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政府为主导,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战略的道路。
这样,必然要求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优先向城市倾斜,而乡村的发展处于次要的地位。
三是政策性原因。
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都必须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我国也不例外。
这就需要政府在制定和执行诸如就业、资金投入、教育、医疗、社保等一系列政策时,为城市优先发展而给予一定的优惠。
四是体制性原因。
这里主要是指二元户籍制度,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待遇。
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但迄今未能彻底根除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民依然无法享受完全公平的就业机会、平等的薪酬和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福利待遇。
这也在客观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拉大了城乡差距。
与之相关,在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土地产权等方面,城乡差距也不断拉大。
三、城乡差距的后果或危害现代化导致了城乡差距。
而城乡差距则是国家“不安定的主要根源,是阻碍民族融合的一个主要因素”。
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城乡之间地位的变化,容易引起社会的动荡。
“在传统社会里,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社会上,都是农村支配城市”。
“在这种社会里,乡村占统治地位,城乡都太平无事”。
“现代化改变了城市的性质,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平衡”。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迅速发展壮大的城市中产阶级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推翻了来自乡村的统治阶层,这样就结束了传统的政治体系,使城乡之间的政治地位发生转换。
但从社会整体来看,城市的发展仍是小小的孤岛。
“社会仍然是乡村性质的,但政治已变得城市化了”。
这样,居于主导地位的城市会向“乡村提出新的要求,这加剧了乡村对城市的敌意”。
同时,城市新兴中产阶级与原有“权贵阶层”特别是土地所有者及贵族的尖锐对立也势所难免。
这一切都会加剧政治的不稳定。
二是城市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容易引起社会的动荡。
中产阶级的产生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原有体制下却缺乏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
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要求参与政治体系。
如果政治体系不能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参政渠道,他们必然会以“非法”的形式参与政治,这就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此外,城市中产阶级内部也分为各个集团,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三是社会各阶级的不同特性,也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城乡差距的出现,使得社会不同阶级具有着不同的社会意识和特性。
在城市,游民无产阶级和产业工人的革命性并不强。
而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是最具有革命性的社会集团。
城市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天生的革命性,会对现存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的威胁。
“在现代化政治中,农村扮演着关键性的…钟摆‟角色”。
因为农村的主要社会成员“农民既能起着极为保守的作用,也能起着高度的革命作用”。
但从长期看,现代化会给农民带来冲击。
致使农民保守的一面会在这种情况下转化为革命的一面,而革命很显然是社会动荡的象征。
城乡差距,会加剧城乡间的对立,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亨廷顿的这一论断,极具前瞻性,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我国也是如此。
随着现代化的展开或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各种现实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也逐步显现。
在现阶段,一方面是不断加大的城乡差距;另一方面是农民的自我维权意识及民主意识不断提高。
这样往往一个偶发性事件就会引起以农民为主体的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如“陇南事件”、“瓮安事件”、“什邡事件”等,都给当地乃至我国的社会政治造成了一定的不稳定。
目前仍然实际存在的二元户籍制度造成了“代际复制”或“阶层固化”等社会问题比较突出。
“农二代”受到许多相关的制度歧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在经济发展的动力方面,要使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和良性循环,必须不断扩大内需。
由于城乡差距的严重存在,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从而使得许多领域的产能严重过剩,进而制约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四、缩小和消除城乡差距的途径1动员农民参与政治的必要性。
在现代政治中,社会成员表达自己意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选举等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方式;二是通过革命等体制外的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方式。
如果政治参与的范围不能突破少数政治精英,大多数社会成员无法在既定的政治规则之下表达政治意愿,就会转向强烈的反抗性质的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造成社会不稳定。
因此,建立一个兼具有效性与合法性的政治体系,可以有效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此外,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进程起步晚、速度快,这就使城市化和工业化速度滞后于人们政治渴望的提升,进而容易引起社会动荡。
因此,后发现代化国家政治稳定的关键就看政治参与扩大机制的建设能否与经济建设相协调,新体制的创建需要农民的认同与参与,使农村主动接受现代的价值取向以及城乡地位的新格局,这样才能为稳定提供前提。
2动员农民参与政治的现实可能性。
农民具有强烈的保守性,他们怎么能够与具有不同价值观的城市精英联合参与国家政治?这是因为:与早发现代化国家相比,20世纪中后期开始进入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来势迅猛,以致在其早期往往就在乡村播下了现代政治意识,这就造成了乡村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广泛可能性”。
并且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政治体系和政府会更多地依赖于城市的支持而不是乡村。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只能与城市精英采取某种联合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与之相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中产阶级队伍的不断扩大,他们也变得越来越保守。
为了避免革命,认同政治体制的城市精英就会千方百计地使农民参与政治并站在自己一边。
为此,即使改变或放弃许多西方的价值观念和习惯做法也在所不惜。
3现代政党及其制度是有效动员农民参与政治的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