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国际化趋势下我国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硕士点介绍
国际贸易学硕士点介绍一、学科简介与导师组成员安徽财经大学的国际贸易学硕士点1998年开始招生,目前每年招收学生30名左右。
2002年,该硕士点被评为安徽省“省级重点扶持学科”。
该硕士点隶属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是“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单位。
国际贸易学导师组有九名成员。
组长:冯德连成员:徐松、万红先、邓竟成、邢孝兵、杨莲娜、吴灼亮、徐从才(外聘)、曾凡银(外聘)。
二、研究方向本学科点有四个研究方向:(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传统贸易理论的现代扩展、新贸易理论、贸易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关系、贸易政策与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对外贸易等内容。
该方向能够运用理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现代研究方法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对新贸易理论、国际竞争优势的变化、国际贸易政策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
(二)国际商务研究主要研究企业国际化、中小企业国际商务、跨国公司、企业国际竞争力、国际企业技术创新、外经贸企业资本运作、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国际竞争力等内容。
研究的对象是微观的企业层面和中观的产业层面。
对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与产业集群发展、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国际产业转移、产业国际竞争力等内容的研究比较深入。
(三)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有理论与政策研究、实务操作研究两个领域。
理论与政策研究主要围绕服务贸易的共性和特性、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主要围绕WTO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背景、框架和规则,及其影响进行政策分析;实务操作后者主要研究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具体部门,例如旅游、电信、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娱乐、文化、体育、对外工程承包与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租赁等领域的实际问题。
(四)国际贸易法研究主要研究国际商事主体在国际商事交易中所形成的法律各种关学院的法律规范,内容包括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商事合同法、国际商事组织法、外国合同法、国际代理法、国际产品责任法、国际票据法、海商法、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法等。
技术创新国际化的相关理论浅析(创新策略21)
创新策略—技术创新国际化的相关理论浅析关于技术创新国际化的研究,基本上是随着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国际化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国际化实施发展的初期,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只在有限的几个方面和小范围内进行。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化的生产和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技术创新活动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而使技术创新国际化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从国际情况看,由于技术创新国际化是随着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经营发展而逐渐起来的,关于技术创新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多集中在发达国家,中国学者的技术创新国际化研究尚不多。
就技术创新国际化理论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国际R&D投资的决定因素、技术创新国际化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国际化的动机、技术创新国际化的区位选择、技术创新国际化的组织与流程、技术创新国际化的资源配置。
对于技术创新国际化的决定因素的研究,主要理论成果有三个方面:国际生产中折中理论、离心力/向心力理论和产业竞争理论。
1、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这一理论以英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邓宁(J·H·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为基础。
该理论的核心是三优势理论: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理论、内部化优势理论和区位优势理论和区位优势理论。
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特定优势决定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力,但还不能解释企业的直接对外投资活动,在企业拥有这两个优势的前提下,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是东道国的区位优势。
邓宁认为,当跨国公司认为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通过对外国区位的内部化开发能获得理想收益时,就要从事R&D的对外直接投资。
2、离心力/向心力理论离心力/向心力理论主要是按照两分法,从离心力/向心力因素的综合平衡角度,对技术创新国际化活动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
其中,离心力是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活动的力量,向心力则是指阻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国际化活动的力量。
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最新趋势、动因及政策启示
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最新趋势、动因及政策启示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研发国际化的趋势和驱动因素再次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
本文结合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从微观主体角度探讨了研发国际化的最新趋势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讨论了企业研发投资国际化对东道国和母国带来的影响,最后结合中国从经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背景,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研发国际化驱动因素创新体系公共政策引言当前,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仍然存在,多数国家和地区认识到发展实体经济对于本土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孕育突破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一些新的战略性新产业成为扭转发展困局和迈向新的增长的重要支撑。
世界产业体系和劳动分工体系将迎来新的巨大变化。
企业研发国际化是这两大历史进程交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从事研发创新的最重要的微观单元,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企业的研究与创新。
全球研发投资的动向,从根本上说由跨国企业的国际化投资行为决定。
研究与创新发生在哪里,哪里就会充满增长的活力。
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孕育突破的新形势,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最新趋势和驱动力是什么,其背后蕴涵着怎样的政策需求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将结合Pietro et al.(2011)的最新研究,对这些问题的变化进行探讨,结构如下:首先从微观主体角度探讨研发国际化的最新趋势,其次分析背后的驱动因素,然后讨论企业研发投资国际化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和思考。
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最新趋势(一)企业研发投资与资源全球化配置研发国际化指一个公司的研发业务在不同国家分布,与研发有关的知识、技术、研究人员、工程师和资本(投资和贸易)等资源在国家间流动,其实质是以知识和技能的跨越边境的转移和利用。
因此,研发国际化是国际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国际化的进一步演化。
一般来说,跨国企业以供应、生产和配送为价值链不断地开展着生产活动的全球性布局。
中国创新面临新的全球化机遇
入 。例 如 , 在环 境 、 新能源、 低 碳 等 领 球 市 场一 体 化 的形势 下, 要 分摊 研 发成 销量, 依 靠规 模化 的海外市 场获 得 与研
仅带 来 了技 术 、资本 和 管 理经 验 , 也让
出现下 降 , 由于外 资企业 是 高科 技 产 品
出 口的主 体 , 外资 研发 对 技 术 出 口影 响 响 却 不显著 , 随着2 0 0 7 年 之后 , 外 资 流 口占制成 品 比重也 出现下 降趋 势 。 其次 , 近 些年 中国授 予 的专 利数 量
发 投 资是 各 国政 府 常 用 的 政 策 工 具 之
一
。
近 年来 的发 展 趋 势是 , 将 公共 资 源
提 高 了 中 国 经 济 的 效 率 ,吸 弓 l 外资 不 显著 , 但 对 中国企 业 自身 的创 新能 力影 中 国 的 产 业 体系 逐 步 融 入 全 球 产 业 价 量 占G DP I z L 重 开始下 降 , 中国高 科 技 出 值 链体 系之 中。然而与 发达 国 家相 比, 中 国 的 创 新 镛 力依 然 不 足 , 核 心 技 术
中国 终 贸 2 01 3/ O5
68
未 来 中 国必 须 加 强 基 础 研 究 的 经 费投
域激 励技术创新 , 把 科 技政 策 的 焦 点 集 中于构 建 开放创 新 网络 , 促进 更 有 效 地 吸收全 球 的关键 创 新资 源上 。
发投 入大 , 并且 产 品生命 周 期 短 。在全 级 、 中西部 地 区 承接 国内外产 业转 移 , 优化 利用 外资 区域 结构 , 特别 是 外资 推
国际科技合作为自主创新服务的对策建议
理科学前言:随着国际之间的沟通来往频率增加,国际之间的合作也随之增加,我国想要在国际行列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对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加强,为了使自身创新能力得到提升,需要对先进的技术人才以及经验进行引进,并完成相应的吸收再创新工作,以此来使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强化。
本文对国际科技合作为自主创新服务的对策建议进行全面研讨。
一、国际科技合作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在传播科学技术和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即使单方面的专利技术传播与转移并不能带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在短期可以解决技术短板或者技术缺陷的燃眉之急,使现有的落后生产技术得以及时淘汰,在同一先进技术上的极差将会尽可能缩短,为后续的自主创新研发奠定重要的基础。
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这具体体现在国际开展的合作设计研究将会显著提升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自主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有助于将国外先进的科研智力资源充分吸收,为后续的自主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为科研效率的提升做出较大的贡献。
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拥有较多智力资源的大国将逐渐转变为在多数重要学科占据优势地位的大国,拥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国。
因此,应当充分利用科技外交,增加国际间科技合作的频率,将重点集中在具有战略性价值、位于前沿的研究领域,为我国的自主创新服务。
图1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现状分析(一)引进先进理念和人才并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互利共赢的概念,由于科技全球化和创新要素流动速度的显著提升,各国之间对资源加强重视,并共同面对困难或挑战。
另外,在“十四五”期间,我国深刻秉承“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概念,对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人才进行引进,在开放合作的基础上,对科技创新进行全面推动,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不仅是引领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对现代经济进行有效支撑,创新也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浅析国内外智能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国内外智能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1. 智能制造技术概述智能制造技术是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柔性化和绿色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各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国内外在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纷纷加大投入,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
这些国家在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产业应用、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优势。
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理念、日本的“智能工厂”等,都是智能制造技术的典型代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在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部分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我国在工业机器人、3D打印、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我国还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德国、美国等国家开展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全球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
智能制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智能制造发展路径。
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融合,智能制造技术将更加成熟和完善,为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1 定义与特点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简称IM)是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柔性化和绿色化。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满足个性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高度自动化:智能制造通过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产效率。
自动化设备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数据和信息的实时监控和控制,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
2O 年第 1 O7 期 总第 11 5 期
黑龙江对外经贸
HI oeg cn m cR lt n j F rin E o o i eai s& T ae o rd
N 120 o. 。O r 7 sr l .5 ei a No 1 1
点。 ( ) 国公 司技术合作 开发战略联盟发展迅速 三 跨
技术垄断等方面的考虑, 其研究与开发机构主要建立在 母国。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依靠在母 国进行技术创 新 已经远 远不 能 满足其 获取 科技 资源 、 扩
张市场 、 企业长期竞 争优势 的需 要。因此 , 保持 一些大 型 的跨 国公 司逐渐将研究 与开发 活动扩散 到母 国以外的其 他 区位 , 在东道国设立各种 形式 的研 究 与开发机构 , 全 在 球范 围内构筑 自己的研 究 与开 发 网络 , 利用 多个 国家 的 科技资源跨 国界地 开 展研 究与 开发 的行 为 , 也就 是跨 国
近4 o亿美元 。
一
5 — 7
维普资讯
徐 磊: 跨国公司研发翻际化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
跨 国公 司在华设立研 发机 构呈 现以下几 个方 面的特
征:
国大学 等研究 机构的研发 合作 也间接促 进 了中 国科技创
新 的发展。
( ) 一 区域分 布
公司研 发国际化战略。 跨国公 司 研发 国 际化 趋 势 主 要表 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以产品开发 、 合作 、 技术 专题研 究 为 目的 , 以条约 、 协 定 为纽带 , 不同国家、 企业 和科研机构 相互联 合而形 成的
战略联盟已经出现, 成为一种新的技术转移方式, 并正逐 渐被工业 化国家 的跨 国公 司普遍 采 用。 由于技术 水平 、 管理水平相近, 技术特长、 技术诀窍、 技术优势相互补充,
R&D国际化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
供 示 范作 用 。这 些 培 训 也 会 促 进 我 国人 力
资 源 的建 设 。 22 弥 补 了我 国科 研 投 入 。 其 是 企 业 研 . 尤
发 投 入 的不 足
2 R &D 国 际化 对 我 国技 术 创 新 能
力发展 的正面 影 响
1 跨 国公 司在 我 国进 行 R&D 国 际
近1 O年来 , 着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深 入 发 展 和 机 ; 花 公 司与 T L信 息 产 业 集 团 合 作 开 了 企业 优 化 中心 , 向 国有 企 业 提 供 各 种 培 随 莲 C 国 际竞 争 的 日趋 激 烈 .世 界 上 一 些 大 型 跨 拓 Itre 业 务 等 。 合 作 进 行 研 究 与开 发 训 手 段 、 法 和 适 用 的规 章 制 度 。 到 20 nent 在 方 01 国 公 司在 生 产 国 际 化 的 同 时 也 进 行 R 的同时 。 &D 成立合资企 业 , 研发的技术 、 对 产 年 末 .摩托 罗拉 已经 为 4 0多家企业培训 0
维普资讯
创 新论坛
R D国 化 我国 术 『 俞 发 影向 & 际 对 技 仓新 展的 口 J 力
黄 敏 朱新球 张 铀
44 2 ) 3 0 3 ( 江 大学管理 学 院 湖 北 荆 州 长
摘 要 概 括 了跨 国公 司在 我 国的 多种 R &D投 资 形 式 , 正 反 两 方 面 分析 了 R 从 &D 国 际化 对 我 国技 术创 新
化的现 状
21 有 利 于 我 国 科 技 人 力资 源 开 发 .
R &D是一种 高风险 、 高投入 的经济活
() 1 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回流 。 我国许 动 ,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 国企业普遍面 我
中国企业创新国际化的三种模式
新国际化一直以来是中国企业实现技术追赶和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国家“一带一路”宏大战略的提出,更为企业国际化发展和经营提供了有力的宏观环境。
然而,后发经济体在国际化过程中一直以来都面临市场和技术双重劣势的窘境:一方面,由于地缘因素,远离高端用户和主流消费市场;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技术知识落后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造成了难以逾越的技术差距。
这两种后发劣势长期积累的情况下,打破“后来者诅咒”(Curse to the Late-comer)很难实现。
早期采取OEM形式来引进技术、“用市场换技术”,都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效,不仅导致一部分企业“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追赶怪圈,甚至还出现了“肉包子打狗”的困境,使得部分企业圄于内忧外患的竞争环境中。
后发企业如何实现从技术模仿到技术引领,真正参与到全潘秋玥: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企划杨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魏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卅立:南卡罗来纳大学,副教授创主要采用的是“走出去”模式。
“走出去”的目标,是通过铺点式海外经营实现技术引进。
“走出去”就是中国企业利用成本和劳动力的综合优势,以低承诺、低附加值的“出口”方式为主导,实现其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跨越,在基础生产制造业务领域融入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中,实现对海外先进企业的技术诀窍和制造经验的学习和积累。
早期的“走进去”主要是通过出口和OEM解决外围、辅助技术问题和生产电、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行业。
通过OEM代工和基础零部件配套的过程,中国企业以“干中学”的方式,不断向OEM的合作方和生产配套的国际型企业学习和积累技术诀窍和制造经验,为其实现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和后期的技术追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企业实践来看,典型的案例是格兰仕。
1992年进入微波炉制造业的格兰仕,投资400万美元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微波炉生产线以及相关技术。
借助跨国公司将产能向中国转移的契机,格兰仕积极承接美国和日本的微波炉配套生产订单。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财富大幅增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由过去单一经济结构的农业国,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综合国力排名提升到了世界第六位。
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党的正确领导和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的实施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面对21世纪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格局,我国应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相应的应对措施,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实现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跃升。
一、21世纪全球经济科技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1.科技进步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活动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比过去更加快捷,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跨国公司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在世界友好合作与科技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2.以高科技为主的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经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展开了一场以提高国家综合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竞争,由此带来了三大成果:一是知识产业迅速崛起;二是高科技产品大量涌现;三是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提高(知识经济的构成总量在发达国家的GDP 中已占到50%以上)。
21世纪是信息经济、科技先导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
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科技发展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科技发展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一、技术合作和竞争科技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下,跨国技术合作及竞争已经成为各国间日益重要的话题。
技术合作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和利益,这种合作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形式,而技术竞争通常与利益和市场上的优势挂钩。
面对这种情况,探讨国际技术合作和竞争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关对策尤为重要。
二、技术合作的优势技术合作可促进科技创新,使双方受益。
首先,技术合作能促进技术的交流和传播,从合作伙伴处获得技术取得的成果,并受益于他们在技术方面的经验和知识。
此外,技术合作还可以取得优势资本、市场份额和权利方面的优势。
这种互赢互利的模式有助于改善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合作和发展。
三、技术合作的组织性和影响技术合作需要恰当的机制进行对接协商,需要持续的沟通和领导,必须持续的关注和反馈,以保证得到成果和成效。
科学技术创新需要众多专业人才,对技术合作伙伴的社会和经济因素进行了解,选择适合的技术合作伙伴和合作项目是保证合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在合作的过程中,少数不信任的政策和实行限制措施可能会影响技术合作的顺利进行。
四、技术竞争的排序和影响技术竞争往往与国家的利益和竞争力挂钩。
为了维护自身国家的竞争地位,各国竞争着各自的技术水平。
比如美国借助自主创新、产品研发和投资等方式拓展自身竞争优势,推动了其科技发展。
反之,某些国家缺乏创新、研发能力和金融支持等因素,技术上处于被动地位,这也是其发展的瓶颈。
五、技术合作和竞争的对策为了解决国际科技合作和竞争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技术的共享和转移。
要提高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加大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力度,以促进技术创新和实现贯彻战略的目标。
同时,要致力于技术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合作伙伴的技术权限制措施,需提前预估将出现的技术问题和复杂因素等,以提升技术合作及竞争的效应。
六、结论科技发展是国际竞争中的重要领域。
技术合作和竞争既是互补的,在积极发挥优势的同时,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机械制造的创新模式与策略
机械制造的创新模式与策略机械制造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机械制造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机械制造企业需要采取创新的模式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机械制造的创新模式和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创新模式1. 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一直是机械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机械制造企业需要将研发与生产相结合,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性能。
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
同时,建立独立的研发团队,加强对核心技术和专利的保护,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2. 服务创新模式除了产品技术上的创新,机械制造企业还可以通过服务创新来提升竞争力。
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同时,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测、维护和故障排除,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二、创新策略1. 差异化策略差异化策略是机械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常用的一种策略。
通过产品的差异化设计和研发,使产品具有独特的特点和竞争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
差异化策略还可以通过服务、价格以及品牌形象等方面来体现。
机械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竞争优势。
2. 战略合作机械制造企业在面对技术上的挑战时,可以考虑与其他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可以共享资源和技术,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
同时,还可以拓展市场和销售渠道,共同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
战略合作可以帮助机械制造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
3. 全球化战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机械制造企业也需要拥抱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可以通过海外市场的开拓和国际市场的营销,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还可以寻求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和合资,共同开发国际市场。
中国产业创新国际化的动因、模式与路径选择
二、、我国产业创新国际化的动因。
1.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求产业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
要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就离不开产业创新。
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以及世界制造中心转移的发展局势,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产业创新步伐,促进产业的跨越升级,力争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2.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产业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一个国家和地区,要保持长盛不衰的竞争力,都离不开产业创新的推动作用。
产业是现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核心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产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一些发达地区的经济之所以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断从产业创新中获得新的推动力量。
3.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途径我国产业的创新能力还非常弱。
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对我国大规模的投资虽然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但是对技术能力的带动很少。
从整体来看,尽管企业的制造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技术创新能力还非常弱,我国产业的主导技术主要依赖于国外,有自主产权的产品少。
在国际竞争中,我国产业的竞争力还非常弱,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一些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几乎成为空中楼阁,支柱产业技术的空心化最终会使得我国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受到牵制。
因而,要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创新势在必行。
4.整合全球化的技术资源促进产业发展随着科技全球化趋势的出现,科技资源在全球的流动与重组是一个客观的经济过程,有日益加速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已经在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广泛展开,包括技术和研发在内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寻求最佳配置,各国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构成了科技资源的内涵,相互联系,发挥作用。
随着外部技术来源特别是跨国技术来源的影响日益增加,许多重要产品的技术系统不受国界的约束和限制,成为全球性的技术系统,合作创新造提供了遍及世界的创新机会,为获取位于全球任一区位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提供网络基础。
中国海外研发投资的影响因素与模式选择
中国海外研发投资的影响因素与模式选择■顾君杰张晨任艳君朱顺林宁波大学商学院基金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摘要]在飞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国际化的趋势,甚至是全球化的趋势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当代的各个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中。
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受当前这种研发活动全球化热潮的影响,也迈出了投资海外研发的重要一步。
当然,这个过程会使企业面对许多新的挑战以及选择,毕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投资海外研发才刚刚起步,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企业在投资海外研发上如何选择模式这一挑战。
本文阐述了中国海外研发投资现状及趋势,并就影响海外研发投资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我国海外研发投资的主要模式,最后提出提升我国海外研发投资效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东道国绿地研发投资跨国技术并购一、导言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激烈化成为当前的时代背景,各个跨国公司在研发活动上也紧跟时代的潮流,呈现国际化甚至是全球化的趋势。
同时,技术的飞速变革也随之而来,日益激烈的技术创新摆在跨国公司的面前,致使跨国公司在战略技术上进行改变,寻求海外优秀人才、改善技术资源以及完善公司的市场环境,建立起全球创新的网络体系。
在这样的趋势之下,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所遭受的冲击无疑也是巨大的。
为了紧跟世界潮流,同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改善自己的技术水平,我国一些有实力的科技型企业迈出了海外研发投资的步伐。
一方面,到海外成立起研发机构,另一方面,对海外的研发部门进行并购,以开展起海外研发活动,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海外研发投资现状及趋势1.中国海外研发投资现状。
近几年,海外投资在我国发展迅猛,根据调查,仅2009年我国企业在英国投资就有74家,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25%左右。
到目前为止,我国约有400家企业在英国投资。
在数量上,我国海外研究投资猛增,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如江苏省,有着较高开放度、较快的经济发展优势的江苏企业,对于海外研发活动,他们积极开展,已有24家海外研发机构,集中分布在许多科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有欧美的美国、荷兰、德国、波兰、瑞士等,也有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一、概述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
在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分析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在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起步较早,经历了从线性模型到非线性模型、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从单一创新到系统创新等多个阶段。
代表性的理论有技术创新线性模型、链环回路模型、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用户创新理论等。
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也为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在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在引进和消化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际,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
例如,国内学者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概念,强调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动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传统技术创新理论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新的技术和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发展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未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文也将探讨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推动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技术创新概念的定义与重要性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或个人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或新材料等手段,对现有产品或服务进行改进或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提升或开辟新市场的目的。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提升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及发展趋势
【序号一】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先进机械制造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正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并逐渐向高端制造领域发展。
【序号二】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呢?【序号三】自主研发和创新是关键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机械制造业正积极推进自主研发和创新。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促进技术创新,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在全球市场上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国还大力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序号四】人才培养是关键要想在先进机械制造技术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培养。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设立机械制造相关专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机械制造技术人才。
政府还鼓励企业通过引进人才和技术合作的方式,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推动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发展。
【序号五】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知识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我国还应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制定国际化战略,提高机械制造产品的竞争力。
【序号六】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愈发严重,绿色制造已成为了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也不能忽视绿色环保的要求。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要更加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推动机械制造业向绿色制造的方向发展。
只有在绿色制造的基础上,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全球化背景下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和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和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和趋势。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全球化背景下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业所扮演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关键。
服务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各国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首先,全球化背景下,服务业国际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各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尤其是在技术、咨询、金融等高附加值领域,服务业的国际贸易额显著增长。
这一趋势促使各国加大对服务业的重视,积极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全球化背景下,服务业对国内经济的拉动效应不断增强。
服务业的发展,使得经济结构日益优化,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传统的服务业都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最后,全球化背景下,服务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服务业是一个充满创新和创造力的领域,各国在推动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都在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
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服务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加速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
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和机制。
以下是几个值得关注的新模式:首先,跨国合作是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模式。
各国可以加强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品牌,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实现服务业的共同繁荣。
同时,跨国合作还能够推动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数字化转型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全球化背景下,服务业不仅需要依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需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来开展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
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的高科技产业正在迎来一个新时代。
作为一个拥有全球最大人口数量的国家,中国在这个新时代中的角色非常重要。
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高科技产业需要更加积极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强自身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不断树立自己在全球高科技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高科技产业的影响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正在向更高水平的科技发展。
一方面,各国正在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研发,大力提升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实现技术领先的目标。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加速了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和技术交流,促进了信息和技术的快速传播和融合。
这些变化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这个新时代中,全球高科技行业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中国高科技产业需要更加积极地采取措施,提高自身实力,以便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同时,中国高科技产业也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竞争力,以便在全球高科技领域中占据有利位置。
二、我国高科技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移动通信、半导体等领域,我国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未来,我国高科技产业将面临很多机遇。
我国独特的市场、政策环境以及国家战略优势将为我国高科技产业的运营和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和优势。
同时,我国高科技产业也将面临很多挑战。
虽然我国高科技产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离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此外,我国高科技产业中的很多企业也还面临着技术创新和研发的困难。
三、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自身技术竞争力为了在全球高科技领域中有所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技术竞争力,还可以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科技产业的研发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和人力,因此,政府在这方面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发国际化趋势下我国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跨国公司是全球研发的驱动者。
全球研发开支在过去的几年中迅速增长,2002年接近6770亿美元。
而跨国公司的研发开支几乎占全球研发开支总额的一半,工商研发开支至少占2/3。
外国子公司在许多东道国的研发活动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1993-2002年,全球外国子公司的研发开支从大约300亿美元上升至670亿美元。
外国子公司的研发开支在发展中国家工商研发开支总额中的比重从1996年的2%上升至2002年的18%。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R&D投资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极为迅速。
截至2004年底,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约有近7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近40亿美元。
一、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影响首先是积极影响;1.技术示范效应。
也称为传染效应。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进入东道国特定行业后,其先进的生产工艺与管理技术和现代的商业模式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获利能力,同时也对同行业中的东道国企业产生了示范效应。
2.市场竞争效应。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进入东道国以后,刺激了东道国企业的竞争意识,加剧了市场竞争,促进当地厂商更加有效地使用现有资源,推动东道国企业技术和工艺水平的提高。
3.前后向关联效应。
跨国公司与当地供应商、分包商、销售商的实质性交易可产生前后向关联效应,东道国关联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交易活动中在技术能力与管理经验等方面获得的额外好处,形成了跨国公司对当地企业的重要溢出效应。
4.人力资本流动效应。
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项目的有效运转,往往和东道国人力资源的开发结合在一起。
母公司不仅向子公司提供专有权、机器设备、技术专家及管理人员,而且还给子公司所雇佣的东道国员工提供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机会。
一旦这些员工离开跨国企业去当地企业就职或自办企业,他们在跨国公司学习的技术、管理、营销知识就会扩散至本地企业。
其次是消极影响1.加大东道国对跨国公司技术的依赖性。
技术依赖常常导致发展中东道国在制定国内技术发展战略时丧失主动权。
尽管跨国公司开始在发展中东道国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但短期内,其研发活动仍然高度集中于跨国公司的母国国内。
由于国外跨国公司的技术廉价而且可以迅速获取,出于成本和技术产业化进程的考虑,许多东道国企业摒弃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转而采取直接购买跨国公司技术的方式。
这样,东道国往往容易陷入“落后—依赖—更落后—更依赖”的恶性循环。
2.挤占东道国创新资源。
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往往出于获取东道国技术创新资源的目的。
一方面,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大量进入占用了东道国有限的创新资源,包括知识信息、高新技术人才、研发基础设施等等;另一方面,大量国内人才向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流动加速了东道国向跨国公司的逆向技术溢出。
3.工资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在研发国际化中会大幅度抬高本土研发人员的工资水平,从而总体上抬高东道国的研发活动的人力成本。
二、我国技术创新模式结构的现状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在技术实力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的技术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
现阶段中国的产业发展、企业特征、技术特征等各方面呈现多样性,与之相适应,我国现阶段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以三种技术创新模式并存、模仿创新占有较大权重的模式结构。
现阶段的技术创新模式已经产生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对跨国公司技术的依赖性增强我国部分产业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技术锁定的重点对象,从汽车、家电到电脑、通讯设备等都可以发现“技术锁定”的踪迹。
我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在关键技术上的对外依存度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
特别是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80%以上尚依赖进口。
此外,在重大装备制造业中70%的数控机床、76%的石油化工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100%的光纤制造装备为国外产品所占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销售轿车、轻客合计2490611辆,其中自主品牌仅占25%,而自主开发的产品所占比例仅占5%。
我国DVD机的产量如今已占世界市场的90%,但DVD生产企业并没有掌握该产品的核心技术和标准。
(二)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占有较大的比重1985年4月-2006年6月,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量497437件,国外的发明专利申请量479214件,各占申请总量的50%左右。
但是,在同期,国内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也比国外要少得多,国外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67547件,比重为62.87%,而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只有98968件,比重为37.23%。
也就是说,在我国,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有2/3以上被外国占有,我国要运用这些技术,就必须向外国支付高额的费用。
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我国国内专利申请与国外在质的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国内专利申请集中的领域多为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国外专利申请集中的领域多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研发投入不足近10年来,我国研发投入增长很快。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研发支出统计,我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1996年的0.60%上升到2004年1.44%。
但是,与一些国家的横向比较看,我国的研发投入仍有差距。
(四)国内人才流失严重跨国公司提供的优厚待遇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直接吸引了大批国内研发人才的加盟,导致国内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发展。
1997年以后,着眼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基础科学领域所蕴藏的杰出人才,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实施R&D人才本地化战略,通过其在华设立的R&D机构吸收了我国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
三、我国技术创新的目标模式与政策建议(一)我国技术创新的目标模式我国技术创新的目标模式必须顺应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资源禀赋状况,发挥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消除或减弱其消极影响,实现我国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技术创新的目标模式可以定义为以自主创新为主、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为辅的模式结构。
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自主创新为主。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坚持自主创新。
同时,我国基本具备自主创新的条件:国内人才和科技储备已有相当基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企业的研发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巨大的内需市场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正在不断推进;国家在税收、折旧、财政和投资等方面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二是以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为辅。
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手段,其目的是实现自主创新。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承接国际技术转移。
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再创新,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路径。
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无法通过引进直接获得。
我国技术引进的教训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够。
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就必须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自主创新。
此外,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趋势为我国开展合作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我国通过合作创新积累技术创新能力,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路径。
但合作创新的利益分配并不是均衡的,在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创新中我国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
(二)实现目标模式的政策建议1.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要在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健全我国的创新体系,创造鼓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形成有利于自主产业发展的氛围,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要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据统计,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加大政府科技投入。
研发支出是对未来经济的投资。
许多国家都努力增加研发投资。
欧盟2002年提出了到2010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的目标,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确定了在未来若干年研发强度达到2%的目标,而非洲国家表示在未来5年内研发强度达到1%。
这样就形成了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经济能力把研发强度定在“3、2、1”的格局。
应该看到,我国的研发强度离2%尚有一定的差距。
3.制定和落实鼓励外商R&D投资的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推动了外商在中国的研发投资。
但从政策的内容和落实情况来看,仍有需要完善之处。
当前要抓好现行政策的落实工作,加大新政策的激励力度。
例如,放宽对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方式、股权比例以及业务范围的管制;鼓励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开发联盟;引导在华研发机构从事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选择条件适合的地点,按照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特点设立研发园区。
4.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成立了知识产权局,但仍然存在执法体系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的情况。
因此,政府应统筹协调制度完善、法规制定、队伍建设和舆论监督各个方面的工作,使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
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保障网络,加大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设计专利的保护力度,打击侵害专利权的行为,对于恶意侵犯别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严厉制裁,确保发明创造活动得到应有的回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的成败,取决于创新人才。
创新自身的多样性决定了技术创新对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我国现阶段,尤其要注意培养和造就科技产业化人才、创业人才和企业家人才,设法留住和吸引海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