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教科版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运动和位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1.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3.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4.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5.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说出物体运动的依据。

2.能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说出物体运动与静止的依据【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组: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聚焦[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引入:出示一张小女孩池塘喂鱼照片,提问: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时,怎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揭示课题【板书:运动和位置】二、探索——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探索活动一:(提示:引导学生说出判断时,需要与另一个物体比较位置。

教师可以用“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参考物”概念的表述)(1)出示图片(在运动会上),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2)出示图片(在公交汽车站),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3)出示图片(在大草原上),先出示第一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说说你的判断证据。

学生交流讨论再出示第二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再说说判断的证据。

各小组交流反馈汇报小结: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相比,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板书:物体位置:改变——运动不改变——静止】三、探索——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材料准备:方向盘、软尺若干个]1.探究活动二:当两人都静止不动时,学生同时获得方向和距离信息后确定自己的位置(提示: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对教室的8个具体方位有认识基础)(1)教师介绍方向盘、软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活动的要求。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提问1:你们怎么来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提问2:比较这6种动物百米赛跑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小结:我发现:六种动物都奔跑100米(相同距离),运动得快的所需时间短,运动得慢的所需时间长很快,第二场比赛也即将开始了。

这一场比赛有两位非常有趣的运动员——兔子和乌龟。

2、新龟兔赛跑在上一回动物王国的运动会上,兔子因为骄傲自满在比赛中睡着了,结果,乌龟赢得了比赛。

兔子非常不服气。

兔子对乌龟说:“我今天一定要夺回我的第一名!你敢不敢跟我赛跑?”乌龟说:“好啊”二、探究1:在两条相同跑道上,比较运动的快慢假如将龟兔赛跑搬到实验室进行模拟。

教师提问:在两条一样长的跑道上,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1、模拟龟兔赛跑假如用两个相似的乒乓球分别用红球代表兔子,用黄球代表乌龟。

我们如何来模拟它们的运动?(提示:上节课学习斜面上的运动时,我们如何让小球动起来)学生:通过时间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学生:因为它们都跑了100米,用的时间不同。

跑得快,用时短,跑得慢,用时长。

(学生齐读结论)学生:我们可以用不同高度的支架,模拟运动,用高的支架模拟跑得快的兔子的运动,用低支架模拟跑得慢的乌龟的运动。

学生:1、相同长度的跑道二、12分钟通过阅读,展现重点,也吸引学生的注意。

故事引入,联系上下文,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丰富课堂。

联系上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尝试思考科学实验的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公平性,从而形成科学实验的思维——科学实验设计应当遵循控制《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实验记录单一、比一比:将动物按照运动的快慢排名次给动物按照从快到慢排名次:。

我的发现:六种动物都奔跑米(距离),运动得快的所需时间,运动得慢的所需时间。

二、探究1:在两条相同跑道上,比较运动的快慢记录表1:在两条相同跑道上,比较运动的快慢不同物体运动快慢兔子(红球)乌龟(黄球)我的发现:在两条相同长度的跑道上,运动相同的距离,同时开始运动,先到终点的,运动所需,运动得;后到终点的,运动所需,运动得。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1. 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自己在某些时刻的位置。

难点:观察图片,判断“运动和静止”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透明方向盘及测量尺。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 谈话: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会发现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是静止的,我们怎样来判断呢?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直接引出聚焦部分的第二个问题“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引发学生思考。

2. 呈现三组照片并提问:请大家观察并判断,照片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并利用以下句式说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和相比,的位置(移动了/没有移动),所以我认为它是(运动的/静止的)。

设计意图: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表述范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表达,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更直观的感受。

3. 交流判断结果和依据。

预设1:学生容易把一个具体的物体分成多个局部去认识,而对运动和静止作出错误判断。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把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判断。

预设2: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比较,教师给予鼓励,但不要求所有学生这样做。

4. 小结:和地面相比,该物体如果移动了,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运动的;相反,该物体没有移动,那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二、探索(一)导入1. 谈话:现在老师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你呢?预设:老师是运动的,“我”是静止的。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让孩子爱上科学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让孩子爱上科学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让孩子爱上科学让孩子爱上科学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和好奇心。

在三年级下学期的第一个单元,我们将学习让孩子更好地认识科学,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意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科学的基本概念及科学家的工作。

2.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记录。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科学的定义和科学家的工作。

(2)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记录。

2.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理论讲授与实践结合。

(2)个别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3)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以及案例分析相结合。

(4)科学展览和科学实验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探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家的工作。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和发现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成就和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为学生打开科学探究的大门。

(2)探究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科学,科学的特点是什么等。

(3)总结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对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家的工作进行总结。

2.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1)导入通过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能用手机打电话等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探究通过设计一些实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实用性和日常的应用。

例如: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把纸片用火烧掉,用显微镜观察飞机模型等。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对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总结。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地点,指名再看自己处在参照物的哪个方向,先选定校园中的参照物,该对学生接着明确自己和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最后用方向和距离描位点的地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可以这样描述:我在校长室西南描置作出米处,或我在操场东米处,或我在体育馆南方方向8580 述。

35南方向米处等。

1.探讨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想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要看物体的位置相互相学生对于周围的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变化,物体就是运作讨论并动的,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出示图片,男同出汇报。

学以站台为参照物,判断自己乘坐的火车没有动;女孩以其他运动的火车为参照物,判断自己乘坐的火车动了。

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2.探讨先选定参照物,再明确自己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接着明确自己和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最后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比如:建筑工地上甲、乙两人分别乘坐在两台升降机上,甲看见楼房在上升,乙看见楼房在下降,则相对地面甲是下降的,乙是上升的。

在描述自己的位置时需要选定某一位置或事物,然后再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拓展:标出汽车的位置。

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因发生故障停在离车站一生学进米的地方,请用圆点在图中标出汽车的位置。

1500 物察观步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

从图示上看,东方在右,1. 的动运体应该是向右行驶。

.GPS全球定位系统(1)陆地应用:主要包括车辆导航、应急反应、大气物理观测、地球物理资源勘探、工程测量、地壳运动监测、市政规划控制等。

(2)海洋应用:包括远洋船最佳航程航线测定、船只实时调度与导航、海洋救援、海洋探宝、水文地质测量以及海洋平台定位、海平面升降监测等。

(3)航空航天应用:包括飞机导航、航空遥感姿态控制、低轨卫星定轨、导弹制导、航空救援和载人航天器防护探测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课堂小结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行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行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行动和位置》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体的位置可以通过行动改变。

2. 掌握常用的表示物体位置的词语。

教学重点
1. 描述物体的位置。

2. 了解行动和位置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

2. 实物和图片展示物体的不同位置。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你们周围的物体都可以通过行动来改变位置吗?
2. 讲解(15分钟)
教师使用实物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物体位置,并帮助学生描绘物体位置的变化过程。

同时,教师介绍常用的表示物体位置的词语,如上、下、左、右等。

3. 操作(20分钟)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操作,并用适当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教师在操作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4. 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行动和位置的关系,并概括出表示物体位置的常用词语。

5. 练(15分钟)
学生进行书面或口头练,描述不同场景下物体的位置变化。

6. 展示(5分钟)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位置的变化会影响到什么,如何利用物体的位置变化来解决实际问题等。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操作和练中的表现,评价他们是否理解了物体位置的变化和使用表示位置的词语。

参考资料
1.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课本。

2. 相关网络资源。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周围的物体”,主要包括了物体的形状、物体的运动、物体的比较和物体的分类等内容。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进一步了解物体的特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学会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研究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的基本特征,观察和操作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和操作,深入了解物体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物体特征。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探讨中学习物体特征。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物体特征。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球、方形、三角形等;各种运动的物体,如小车、跳球等;计时器;标签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物体,如石头、木块等;记录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球、方形、三角形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

然后,教师出示各种运动的物体,如小车、跳球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

最后,教师出示计时器,引导学生观察计时器的时间。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如大小、颜色、形状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手触摸物体,感受物体的质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操作。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教学目标:1.认识四季的变化,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2.掌握四季变化的规律,能简单描述不同季节的气候和自然景观;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四季的变化,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2.掌握四季变化的规律,能简单描述不同季节的气候和自然景观;3.观察现象,通过实践感受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季节的变化原因以及季节变化规律的掌握。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展示图片:桥上的四季,让学生自由欣赏,观察四季的变化。

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家、在学校或在户外所经历的四季变化。

2.舞蹈《春天到了》。

【第二步】概念讲解(10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季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先说说季节是什么。

从学生的语言中提炼出季节是地球围绕太阳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同学们可以根据变化的温度、天气、植物和动物情况等等来判定季节的变化。

2.以春季为例,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春季的特点,如天气变暖,阳光逐渐增多,植物花开花谢,动物活动频繁等等。

让学生感受春季的自然景观。

【第三步】实验探究(15分钟)1.认真观察季节现象。

教师安排让学生观察气温计、大树叶、花草等物品,引导学生从中找出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2.实验探究。

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并解释四季的变化原因。

具体实验方法可采取模型演示等方式。

【第四步】总结(10分钟)1.教师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此单元学到的新知识,重点让学生描述四季变化规律,以及四季变化的原因。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四季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第五步】课后习题(5分钟)教师布置与本单元相关的习题或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总结:科学教案作为科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此篇科学教案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四季变化为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探究规律和实践探索等方法,使学生对四季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点吗?2.师生分析原因“过山车”由直线轨道、曲线轨道、坡度等组成,还有一个底座。

活动意图说明:激发学生兴趣。

知道“过山车”也要有直线轨道、曲线轨道、坡度。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1.探索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拼接。

2.讨论“过山车”的轨道主要由哪几种。

学生活动31.小组设计自己的“过山车”。

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在图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

学生活动41.制作自己的“过山车”2.说说制作“过山车”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吗?有什么制作顺序呢?教师活动21.探索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拼接。

(1)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小组内学生建造一条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教师要巡视指导,让学生熟悉材料,熟练掌握拼接技巧。

(2)提问:“过山车”的轨道主要由哪几种?我们在制作时要注意些什么?教师活动31.观察教材中小实践中的设计图,仔细观察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设计的:(1)提问:如果让我们自己去设计一辆“过山车”,你们准备怎么来设计?(2)小组内进行设计前的讨论并推荐一名工程设计师。

根据小组内的意见,由工程设计师来设计小组内的“过山车”,要考虑“过山车”的实用性和制作材料的成本。

提问:设计时要注意选择什么材料后进行?(3)出示活动手册,明确设计要求,画设计图。

教师活动41.由工程设计师介绍设计情况,其他成员补充说明。

这一环节要求:小组间可以相互进行提问或设计情况解释,并针对其他组提出修正建议。

2.提问:制作“过山车”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吗?有什么制作顺序呢?3.学生搭建制作自己的“过山车”,小组内设计师指导制作,其他成员协同具体制作,对制作中出现问题进行及时告知设计师调整设计?4.初步评价:制作完成“过山车”后,小组内先进行初步测试,检验“过山车”整体的稳固性,并尝试用小球进行检测。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知道“过山车”的制作从低到高拼搭,即从位于“过山车”最低处的终点开始,沿着设计的轨道路线,搭建到“过山车”的起点,这样的搭建操作会更规范、更科学。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目录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2 种植我们的植物3 我们先看到了根4 种子变成了幼苗5 茎越长越高6 开花了,结果了7 我们的大丰收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2 蚕的生长变化3 蚕变了新模样4 蛹变成了什么5 蚕的生命周期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7 我们的生命周期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1 温度和温度计2 测量水的温度3 水结冰了4 冰融化了5 水珠从哪里来6 水和水蒸气7 水的三态变化第四单元磁铁1 我们知道的磁铁2 磁铁有磁性3 磁铁的两极4 磁极的相互作用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6 指南针7 做一个指南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背景分析】通过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

本单元是继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延伸学习。

【教材分析】《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是第一课,他的内容有三部分:1、通过描述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小猫小狗出生方式,以问题形式提出了本单元的研究任务即绿色开花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2、对不同种子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对种子里面有什么结构的推测?3、布置种植凤仙花的学习任务,提示学生做好种植准备。

我认为本课内容的设计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的对植物知识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的欲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已有的认识对事物发展进行预测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在上学期“植物”单元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植物问题了,并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但他们对植物的了解仍停留在表面现象,对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间接的、片面的、零散的。

学生对植物知识的学习没有学习动物知识兴趣浓。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地方》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地方》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地方》教案主题:运动和地方目标:- 了解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了解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概念教学内容:1. 物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例如:人走、鸟飞、风吹树叶等。

- 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物体的运动规律,例如:人可以走、跑、跳,但不能像鸟一样飞。

2. 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研究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例如:走、跑、飞、转动等。

3. 位置和方向概念- 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概念,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

教学步骤:1. 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探究-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运动,引导他们总结出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3. 研究- 通过举例和图片展示,教授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并让学生模仿、记忆。

4. 操练-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运动动作,并请他们用正确的词汇来描述。

5. 巩固- 利用练题或小游戏巩固学生对物体位置和方向概念的理解。

6. 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扩展活动:1. 观察身边环境中更多的物体运动方式,并在课堂上分享。

2. 利用地图或模型让学生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注意事项:- 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图片或实物,以便展示给学生观察和讨论。

- 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 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并积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 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可提供更多的实例和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参考资料:- 无。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22)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22)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1.运动和位置【教材简析】《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

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

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

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

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原理和运动形式。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原理。

但学生在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时,可能会有些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运动原理。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小车、球等。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学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例如,将一个小车放在桌子上,推动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科书中的图片和例子,向学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物体和运动形式进行观察和记录。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判断一些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或者是进行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运动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运动和位置是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的第1课,这节课主要介绍了运动和位置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根据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教材的要求,设计一节关于运动和位置的教学课程。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形成简单的运动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运动和位置的概念2. 物体的运动规律3. 观察和记录物体的位置变化【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到物体在哪些情况下会发生运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运动现象?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做出总结。

二、新授(10分钟)1. 展示一个小车的运动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个运动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车子从哪里开始运动?车子运动的方向是什么?车子怎样变化了位置?3. 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引出运动的概念,并简单解释。

三、探究(25分钟)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块纸和几个小物体。

要求学生在纸上画一张地图,然后让小物体在地图上移动,观察并记录物体的位置变化。

2. 学生讨论并整理出物体在地图上运动的规律,例如:物体向前走的时候,图像向前移动;物体转弯时,图像发生旋转等。

提醒学生将观察结果以图像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巩固(10分钟)1. 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观察图和运动规律的总结,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2. 由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规律和位置变化的特点。

五、拓展(10分钟)1. 导入新的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物体会运动呢?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发生运动?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简单的力的概念,如重力、推力等。

六、实践(15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实验,例如用力推物体,观察其运动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认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法设计】谈话法、指导法【学法设计】观察法、实践操作法【教学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记录本上把“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画下来。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1、师:请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

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

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

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外部:形状、大小、颜色植物的种子内部:胚根、胚芽【教学反思】2、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法设计】指导法、实习作业法【学法设计】观察法、记录法【教学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等种子、透明塑料杯或玻璃瓶、吸水纸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播种方法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

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

怎样种植凤仙花呢?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

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

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

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记录本的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

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花台上,种植凤仙花。

【板书设计】2.种植我们的植物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关注种子生长: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

【教学反思】3、我们先看到了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法设计】指导法、引导法【学法设计】观察法、实验法【教学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

(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二、观察植物根的生长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5、生:讨论后回答。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

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

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3.我们先看到了根固定植物植物根的作用吸收水分、矿物质【教学反思】4、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法设计】提问法【学法设计】信息搜集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3、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4、师:组织学生交流。

(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5、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6、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1、师: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阳光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板书设计】4.种子变成了幼苗阳光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教学反思】5、茎越长越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法设计】引导法、实验法、【学法设计】观察记录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

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1、师: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

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

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记录本上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