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教学设计课例
李吉林教学设计——《燕子》(篇二)
李吉林教学设计——《燕子》[教学要求]一、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巩固生字,理解本课生词:俊俏、阳春、盛会、生趣、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百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
三、让学生懂得本课有层次地描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象力。
四、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一张剪纸。
一张燕子的剪影。
一张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
范读课文。
自学课文。
讲读课文一、二两节。
第二课时:复习生字。
讲读课文三、四节。
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小鸟从南方飞来了。
你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
怎么美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
四、自学课文。
老师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欢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少。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记号。
(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_____?五、指导看图。
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
(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
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飞翔。
如右图)教师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观察后口述。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剪尾双翼两翼翼尖,并根据学生回答,点明观察顺序。
)六、讲读课文。
第一节.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
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
2.指名朗读第一节。
3.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羽毛翅膀尾巴)4.教师指点:也就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李吉林教学设计《燕子》
李吉林教学设计——《燕子》[教学要求]一、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巩固生字,理解本课生词:俊俏、阳春、盛会、生趣、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百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
三、让学生懂得本课有层次地描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象力。
四、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一张剪纸。
一张燕子的剪影。
一张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
范读课文。
自学课文。
讲读课文一、二两节。
第二课时:复习生字。
讲读课文三、四节。
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小鸟从南方飞来了。
你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
怎么美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
四、自学课文。
老师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欢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少。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记号。
(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_____?五、指导看图。
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
(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
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飞翔。
如右图)教师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观察后口述。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剪尾双翼两翼翼尖,并根据学生回答,点明观察顺序。
)六、讲读课文。
第一节.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
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
2.指名朗读第一节。
3.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羽毛翅膀尾巴)4.教师指点:也就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李吉林 ——《长征》_六年级语文教案
李吉林——《长征》_六年级语文教案李吉林教学设计——《长征》佚名【教学要求】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
《长征》歌曲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范读、激起情绪。
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李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
(教师背诵全诗)毛主席写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初读,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读讲一、二两句。
△试读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山名:五岭乌蒙岷山水名:金沙江大渡河4.讲述(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讲读第一、二两句。
5.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6.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
李吉林情景教学法案例我的植物朋友
李吉林情景教学法案例我的植物朋友【最新版】目录1.李吉林情景教学法概述2."我的植物朋友"案例概述3.案例中的情景教学法应用4.情景教学法的优势与启示正文【李吉林情景教学法概述】李吉林情景教学法,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主张通过模拟现实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情景教学法强调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的植物朋友"案例概述】"我的植物朋友"是一节以植物为主题的教育课程,通过让学生观察、描述、照顾植物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责任感。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运用了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创设了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学习环境。
【案例中的情景教学法应用】在"我的植物朋友"这个案例中,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植物生长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种植一棵植物,并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植物特性的研究,通过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植物展示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己植物的同时,也学习和欣赏其他同学的植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情景教学法的优势与启示】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显著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我的植物朋友"这个案例,就是情景教学法优势的最好体现。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情景教学法也启示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
以情感教育为主线的海底世界教案设计——李吉林情境教育
以情感教育为主线的海底世界教案设计——李吉林情境教育。
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底世界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生存状态;2.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心;3.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并激发他们的热情参与。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观看海洋纪录片:通过播放可以让孩子们观察到一定数量的海洋生物,从而使学生对海洋的认识得以增强。
同时,通过适当的解释,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海底环境,它的特点以及海洋生物的生存状态。
2.制作海洋动物海报:通过分组或单独制作海洋动物海报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洋生物,选出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海洋生物进行排版,同时也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3.分享海洋环保之路: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社会在不断地破坏海洋生物和环境,提醒学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小组形式分享自己身边的海洋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到实际的环保行动,并特别强调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邀请父母们来参加,促进家庭教育的协同效应。
三、课后延伸1.探讨更多海底生物的生态和保护知识;2.观看更多有关环保的纪录片,引导孩子们开展环保实践;3.拓展社交平台,扩大环保宣传的范围和影响力。
四、教材选择海底世界的纪录片、海洋生物图片和文献、相关环保知识的读物和视频等。
通过这样一节有关海底世界的课程,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环境和生态,具备同理心和保护意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并提高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度,有助于形成具有人文情怀,热爱生命、自我发展、责任感强的人格人文素质。
这也符合李吉林关于情境教育的理念,他认为情境教育是一种通过情感和心智交互互动的过程,它能够引导丰富的情感和创造性的思维和行为,以内省模式,调动所有感知,以提高学生的生命素养和生存水平。
童趣盎然,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海底世界教案设计
童趣盎然,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海底世界教案设计。
在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海底世界教案设计中,童趣盎然的氛围极具吸引力。
在这个课程中,学生会进入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海底世界,他们将和海里的生物一起学习海洋生态知识,探索海洋神秘世界。
这种情境教育的设计,令学生在习过程中更加投入,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与学科紧密联系,提高学习质量。
对于幼儿的认知和理解来说,视觉刺激非常重要。
李吉林情境教育在设计中, 设置了很多富有童趣的、鲜艳的色彩的海洋生物,让孩子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海洋生态学的知识, 并且能够注意到这些生的特征, 加深了对它们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这些富有魅力的海洋生物在程设计中起到了丰富情境的作用,使得幼儿在生动的情景中体验知识,从而更好地记忆和掌握。
此外,在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海底世界教案设计中,教师们还将教学内容分成了几个部分,有课堂教学、课后拓展、亲子互动等不同形式。
这些形式帮助幼儿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并与他们的经验和习惯相互补充,更加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播放海洋生态的视频,介绍各种海洋生物的特征和习性, 并通过亲身参与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
在课后拓展环节中,幼儿可以亲自去观察、制作一些与海洋生态相关的手工,从而更深入和更有趣地体验学习内容。
在亲子互动环节中, 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发现、讨论、解决问题, 从交流中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海底世界教案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教授知识,更是通过情境创造,加深幼儿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童趣盎然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
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启发,在生活中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陶冶情操, 提升综合素质,这种教育方式可谓是独具特色,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
李吉林情境教育 海底世界教案设计作者:李吉林
李吉林情境教育海底世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海底世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认识一些常见的海底生物。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学生能够运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技能,创作出自己心中的海底世界。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象。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提高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学生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海底世界概述引入海底世界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海底地形和生态系统。
学生观察海底世界的图片和视频,了解海底生物的生活环境。
2. 第二课时:认识海底生物介绍一些常见的海底生物,如鱼类、哺乳动物、贝类等。
学生观察海底生物的图片,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 第三课时:海底世界的色彩介绍海底世界的色彩斑斓,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海底生物的色彩。
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海底世界色彩的感受。
4. 第四课时:海底世界的声音介绍海底世界的声音,如鲸鱼的歌声、海豚的叫声等。
学生通过听音频和模仿,感受海底世界的声音。
5. 第五课时:保护海底世界引导学生思考海底世界的重要性,讨论保护海底世界的方法。
学生制作保护海底世界的宣传海报,提高保护意识。
三、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素材:海底世界的图片和视频。
2. 绘画材料:画纸、画笔、彩色铅笔等。
3. 手工制作材料:剪刀、胶水、彩纸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海底生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学生的绘画和手工制作能力,以及对海底世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海底世界的概念,展示海底世界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介绍海底地形和生态系统,引导学生了解海底世界的基本特点。
3. 展示不同种类的海底生物,介绍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李吉林教学设计——小马过河_1
4.小马听了老马的话,认真地试了试,试的结果怎么样?什么缘故?
出示小马的剪贴片,要求学生按“因为小马既不像……也不像……因此……”的句式回答。)
三、总结课文,通过说话训练,结出寓意。
1.此刻你们看这篇课文中哪句话最重要。
2.齐读老马的话。
3.老马是说:“不……不……是不行的”。若是改成“要……要……”如此正面的说法,该怎么讲呢?
③小马问老牛伯伯,后面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表示疑问的句子怎么读呢?老牛回答时,说的很安静,因为他以为河水很浅。此刻请女同窗扮小马,男同窗扮老牛,读读他们的对话。
④松鼠可不同了,忙拦住大叫,因为是大叫,后面是用了什么标点?感叹号表示语气加重。谁能扮小松鼠(指名试读)。
指导朗诵:“小马!”一声叫住,要读得急促些,声音要高;两个“别过河”,速度要快些,是连着说的,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些。(再读)
自学要求:生字读准字音,想方法记住字形,了解故事里有哪几个角色。
二、结合句子教学生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同时又可了解故事梗概)出示小黑板:
小马连蹦(beng)带跳地驮着麦(mai)子向磨坊(mofang)跪去。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mo)小腿,能蹚(tang)过去。”
松鼠(shu)说:“固然啦(la)!我的伙伴就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①“连蹦带跳地说”,表示小马快乐。还能够换上什么词儿?(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蹦呀跳呀,又是蹦又是跳)
老马也是“快乐地说”,老马、小马、都很快乐。只是,一个像大人,一个像小孩。此刻请同座的两个小朋友分角色读第二节中老马和小马的对话。
②小马来到一条小河边,他为难了。内心怎么想的?该怎么读?(轻读)请谁来扮小马?
李吉林教学设计——《荷花》
李吉林教学设计——《荷花》李吉林教学设计——《荷花》李吉林一.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最后两段能背诵。
并通过补充教材《王冕看荷花》《爱莲说》片段的略读,《多美啊,野花》的介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前准备:一段配合学生看图想象的音乐;一张挂图。
二课时。
第一课时:导语。
揭示课题。
观察图画。
带入情境。
自学课文。
自学讨论。
理清层次。
讲读课文。
第二课时:复习阅读。
教补充教材《王冕看荷花》《爱莲说》节选。
第一课时一.导语,揭示课题。
1.小朋友,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王冕学画的故事,知道荷花是一种很美的花,有个小姑娘非常爱荷花,她在公园里仔细观察了荷花后,写(修竹语文注:实在叶圣陶先生所定。
)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书上的《荷花》(板书课题)。
荷花又叫“莲花”。
(板书:莲花)2.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又叫“莲叶”。
)(板书:莲叶)3.我们还学过一首古诗,里面也赞美过荷花,我们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
(师生一起背古诗——宋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
二.观察图画,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荷花池边。
启发:那个小姑娘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荷花呢?你们看那一池荷花就像这一幅美丽的图画。
(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并且向学生提出看图学文的要求。
)指导看图:请小朋友按次序仔细看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再读读课文。
读中启发:课文中有个小朋友在看荷花,她见荷花非常美,就写了这篇文章。
现在打开书本,自己看看图,读读文章。
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三.自学课文。
四.自学讨论,理清层次。
1.“我”去看荷花。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李吉林教学设计《小猴子下山》_4374
一年级教课方案李吉林教课方案——《小猴子下山》[教课要求 ]一、从小猴子下山一事无成的故事里,教育学生做事必一心一意。
二、生字:猴、、非、扛、棵、桃、扔、捧、、可、林,会用“又⋯⋯ 又⋯⋯”“ 跳跳”,并初步学会运用量“一只、一、一个、一棵”。
三、能流畅地有感情地文,并能复述。
前准:放大文插。
[ 安排 ]两。
第一:故事、学生字,初文。
第二:表情朗文,复述。
[ 教课程 ]第一一、。
今日我要学的文,是一个故事,目叫《小猴子下山》。
△ 教课:猴。
提示:猴是野,因此是“”。
注意“侯”少了一。
比如“喉”也是没有一的。
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看看,自己拼生字。
学生自学后,合学生回答,教课以下旁出的生字。
一块( ku ài)玉米地里一棵桃( t áo)树下结着又大又圆( yu án)的西瓜地里树林子△ 教课:块。
学生看图识字,指引引用数目词。
“一块糖”,“一块饼干”。
这类东西一般有个平面。
“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教课:棵。
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
指点:细而长的,并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教课:圆( k ē)。
“圆”,西瓜圆的。
注意前鼻音发准。
“圆圆的月亮”、“圆圆的太阳”、“圆圆的大汽球”。
不单圆还大,就说“又圆又大”。
指引记着“圆”的字形。
△ 教课:林。
很多树长成一片,就是树林。
这“林”叫“双木林”。
三、初读课文。
学了些生字,知道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到达“桃树下”,尔后又到达“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
还有生字没教,你们一边读,一边自己学。
四、检查自学成效。
联合指引学生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小猴子下山拿过哪些东西?利用前方图旁的板书:△教课桃 (t o)á。
桃子是结在树上的,是“木”字旁。
指点“兆”的笔画笔顺,可复习“跳”。
并指点“瓜”的里面是“ L。
”最后又去追什么?(小兔子)小猴子下山结果获得了什么?(什么也没获得。
李吉林教学设计——燕子doc
()叶______________
()花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此刻你们想,我能够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这春天的花儿草儿色彩?("光荣夺目",敞亮的色彩色B超级耀眼。)
△这么多漂亮的花儿一路开了,仿佛在比谁最美,咱们又能够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百花争艳""艳":色彩鲜明而好看;"争":比。)
要求从春天来到提及,说到小燕子在春天里所看到美景。注意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最后说到春天这么美,咱们也赶着去参加这盛会。 第二课时
一、温习生字:俏(俊俏)、伶、俐(伶俐)、唧(唧的一声)、偶(偶然)
温习朗诵;轮读一、二两节,读一遍。
二、讲读课文。
第三节.
1.导入:课文第一节写了小燕子的形状;第二节写了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景增添了许多生趣。那么小燕子为春景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这一课咱们就来学习三、四两节。咱们再来看看这幅漂亮的图画。
四、能有表情地朗诵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预备]:一张剪纸。一张燕子的剪影。一张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范读课文。自学课文。讲读课文一、二两节。
第二课时:温习生字。讲读课文三、四节。总结全文。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爱好。
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漂亮小鸟从南方飞来了。你们明白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2.指导看图
咱们先看正在飞行的燕子。图上画了有在高处飞的,也有低处飞的,咱们能够依照什么顺序观看呢?(由上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李吉林——太阳9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李吉林——太阳9篇李吉林——太阳 1朱兆远------------------------------------------------------------古人云:“学贵有疑。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鸡蛋里面挑骨头”,让学生在质疑中发展思维,在质疑中获得新知。
《太阳》一课的教学,我对此感触颇深。
“清晨,同学们迎着火红的朝阳去上学;傍晚,踏着夕阳的余辉回家去。
太阳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最熟悉不过的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这篇课文。
”我引入了课题,“看了课题,你觉得课文会帮我们解答哪些问题?”顿时,提问不断:“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太阳有多大?”“太阳有什么作用?”……围绕着一个个问题展开教学,课堂气氛相当地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了极大的发挥。
在学习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时,学生又有疑问了:“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离我们这么远的呢?”“科学家到不了太阳上,那他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呢?”“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呢?”“太阳这么热,一秒钟大概能释放多少能量呀?”“课文写了太阳的远、大、热,太阳有多重呢?”……当学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后,萦绕在他们脑海中的疑问更多:“听说太阳浴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可为什么人们爱撑伞遮阳呢?”“还有,为什么有许多人涂防晒霜呢?”“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那么好,它会不会熄灭呢?”……我尽量让学生设“疑”。
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疑而让学生质疑。
实际上,质疑是为了解疑,而解疑是为了求知。
我让学生记录下这些有价值的疑问,让他们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自己从中寻找答案。
学生们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努力从书籍、影视、网络等媒体上查找资料。
经过努力,学生找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太阳的主要气体是氢,内核中的氢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核聚变,从而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光和热;太阳的直径约1.4×106公里,约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约28600亿亿兆瓦的能量,相当于爆炸910颗百万吨级的氢弹;太阳的年龄约为46亿年,它还可以继续燃烧约50亿年,最后,太阳会成为一颗白矮星。
李吉林教学设计《燕子》
李吉林教学设计《燕子》[教学要求]一、通过燕子在春天里翱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巩固生字,明白得本课生词:俊秀、阳春、盛会、生趣、掠、偶然、荡漾、光荣夺目、百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
三、让学生明白得本课有层次地描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看力和思象力。
四、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预备]:一张剪纸。
一张燕子的剪影。
一张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
范读课文。
自学课文。
讲读课文一、二两节。
第二课时:复习生字。
讲读课文三、四节。
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爱好。
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漂亮小鸟从南方飞来了。
你们明白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专门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翱翔的情形,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形写出来了。
如何美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
四、自学课文。
老师看得出,小朋友专门喜爱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明白多少。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明白的地点,能够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明白就做上记号。
(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_____?五、指导看图。
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晰,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
(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看。
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翱翔。
如右图)教师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看的。
观看后口述。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剪尾双翼两翼翼尖,并依照学生回答,点明观看顺序。
)六、讲读课文。
第一节.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如何来写燕子的模样的。
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
2.指名朗读第一节。
3.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确实是叙述的顺序是如何样的?(依照学生回答,板书:羽毛翅膀尾巴)4.教师指点:也确实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李吉林教学设计——小蝌蚪找妈妈
七、温习生字词。
用小卡片全班轮读。(一人识一个,联一个词)
快读。(要学生迅速读出字音)
写字。 第二课时
一、温习生字词。
二、讲读课文。
第一段。
1。出示第一幅插图。(一张画有水草的图,然后贴上一群小蝌蚪的剪纸。)
提问:你们看,水池里有多少蝌蚪?(帮忙学生明白得“一群”。)2。若是后面又来了几群(在远处贴上数群小蝌蚪的剪纸),这叫多少蝌蚪呢?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朗诵全文。简要复述。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发学习情绪。
这两天,小朋友们都在观看小蝌蚪,你们明白小蝌蚪的妈妈是谁?(青蛙。)可是小蝌蚪却不熟悉自己的妈妈,它们就去找了。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
(揭露课题,“蝌蚪”(kēdǒu))
二、自学课文。
揭露自学要点:
二、(取下原先长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纸)小蝌蚪这次怎么把青蛙认定是自己的妈妈的?
温习读: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
3、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快乐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例句:妈妈,咱们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妈妈,原先你在这儿啊!
(揭露长了四条腿、拖着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纸,贴在水草图上,让学生比较。)
五、指点:小蝌蚪先长出的是后腿,后长出的是前腿。小蝌蚪正游着,他们看见了乌龟(取下先贴上的鲤鱼剪纸和才长后腿的小蝌蚪的剪纸,再贴上长了四条腿的小蝌蚪和乌龟的剪纸),小蝌蚪会怎么想的?
六、小蝌蚪是怎么对着乌龟喊妈妈的?乌龟又怎么说的?此刻请女同窗读小蝌蚪的话,男同窗读乌龟的话,教师读表达的话。
(例句:谁是我的妈妈呢?
三年级教案李吉林教学设计《寒号鸟》
三年级教案李吉林教学设计《寒号鸟》[教学要求]一、引导学生正确地评判故事中的角色,从寒号鸟可悲的下场,明白得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是不行的,应该像喜鹊那样看得远。
着眼以后,从现在做起。
二、学习按时刻顺序给课文分段。
能制造性地复述课文,能续编、改编故事}。
深入领会课文内客,进展儿童制造性。
三、连续培养儿童的自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时按排] 一课时。
导入。
激发学习爱好。
自学课文。
交流、检查自学情形。
读讲课文。
制造性复述(续编、新编故事)补充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语,引起学习爱好。
这一课,李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民间故事。
专门早往常,专门远的一座高山脚下,有一堵石崖。
假如在冬天的夜晚从山脚下通过,你会听到从石崖里传来的小鸟的哭叫的声音:哆罗罗,哆罗罗,因此人民就给这小鸟取了个名字,叫寒号鸟。
(板书课题)“号”是个多音字,在那个地点表示哭叫,读第二声hao ,例如“号叫”、“号哭”,课文上的“哀号”都读第二声。
啊,这名字多么难听,但又怪悲伤的。
寒号鸟什么缘故在严寒的夜晚号哭呢?我们能够去问问它的邻居喜鹊。
喜鹊就住在寒号鸟对面的大杨树上。
(作图)二、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
这是个专门有味的民间故事。
现在请你们自己读课文。
看你们自己能看明白多少?有什么不明白的,一遍看不明白,能够再看一遍,然后同座的交流,谈谈你如何自学的。
学生自学。
同座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形。
大伙儿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也能够说说我是如何自学的,注意了什么问题,还能够说说读了以后的感想。
(从自学的内容、方法和顺序上加以引导。
)四、利用反馈,引导把握下列内容。
①了解大意。
②弄清时刻顺序。
③注意对比的特点。
五、读讲课文。
1.分段。
出示句子。
·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
北风像狮子那样狂吼。
四年级教案李吉林教学设计《燕子》
四年级教案李吉林教学设计——《燕子》[教学要求]一、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巩固生字,理解本课生词:俊俏、阳春、盛会、生趣、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百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
三、让学生懂得本课有层次地描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象力。
四、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一张剪纸。
一张燕子的剪影。
一张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
范读课文。
自学课文。
讲读课文一、二两节。
第二课时:复习生字。
讲读课文三、四节。
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小鸟从南方飞来了。
你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
怎么美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
四、自学课文。
老师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欢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少。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记号。
(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_____?五、指导看图。
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
(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
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飞翔。
如右图)教师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观察后口述。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剪尾双翼两翼翼尖,并根据学生回答,点明观察顺序。
)六、讲读课文。
第一节.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
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
2.指名朗读第一节。
3.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羽毛翅膀尾巴)4.教师指点:也就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教学设计李吉林教学设计《月光曲》一、教学目标: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 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二、自学课文(默读)。
三、读后提问。
(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的传说。
)(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子。
)结台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四、讲读第一节。
1.学到这里,第一节的内容也懂了。
齐读第一节。
2.释“谱写”: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
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结合板书:谱写谱谱成)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节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段意:①总的介绍。
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六、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
七、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在第二段段意后补充板书成为:一、总的介绍第一首二、传说第二首--《月光曲》八、读讲课文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湖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
)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
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想到。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
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读后指导:◇“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
(结合人物说话内容,板书:太贵、太穷)◇'一个姑娘说' '男的说',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板书:男的()地说一个姑娘()地说同座对读。
指名两人。
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这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
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
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释'纯熟';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
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
()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板书:月光曲是曲子。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听\太穷谱谱成第二课时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
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
”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
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旬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口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
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自,那么亮,那么美。
(结合情境的感受,教给词)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幽”是清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
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清幽”、“幽静”,都有雅、美和静的含义。
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
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例话:(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
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
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
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8.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
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板书:好像……仿佛……)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伴随老师哼唱。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
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到了大侮,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看插图: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云”。
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你们说老师画。
(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4)第三幅画面: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