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散文阅读(二) 学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考纲解读】《xx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主要考查知识点中要求能够“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分析表达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已是屡见不鲜了。
例如“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指的是表达技巧,主要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内容。
一是指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问题只是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段、行文布局(篇章结构)等。
从高考实际考查来看,一般不要求学生判断表达技巧是什么,而往往要求体会赏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考点综合】“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往往会在以下知识点上命题:1、针对行文的人称运用、人称变化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例子2】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2、针对写作上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例子2】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例子3】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3、针对语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命题;【例子1】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高中散文阅读】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高中散文阅读】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c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高考网站:总结内容要点和中心意义《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C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一、学习目标:1熟悉考场常见命题形式;2掌握常见命题形式的解题方法;3课后通过典型问题巩固。
二、考点透视:考场要求考生识别和选择各种信息或对象,然后对所选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总结和整合。
常见的命题形式: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这篇文章分几个方面和阶段撰写。
改变的过程是什么?需要进行总结和解释;3.总结写作思路等。
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
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另外,我们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三、典型问题:1一、真实主题展示(一)(.天津卷)塔上的树② 在码头靠泊时,你得仔细看看这幅风景画。
这是一座七层的古塔。
虽然它很古老,但不仅砖石风化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和屋檐都已损坏和不完整。
只剩下三个孤独的风铃,但它已经失去了声音。
只有被香烛熏黑的塔门和留在地上的灰烬表明这里还有人在祭祀,因此,我认为它的存在只是一个固化的历史故事。
湘西山区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一)本文第二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导学案学案30【散文阅读:分析作品结构(2)】及答案
学案30 分析作品结构(二)——训练反馈一、对点训练(一)高考题组(2018·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自然(美)爱默生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
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
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
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
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
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
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
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
我是上帝的一部分。
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抑制的永恒的美。
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
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
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
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
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散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散文阅读之归纳概括内容
朱自清先生教课也很认真。他教我们宋诗。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要交读书笔记,还要月考、期考。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
C.作者通过对比、比喻、比拟等手法,写一只毛色鲜红艳丽的火狐狸在雪地上行走的景象,突出它原始的天然之美。
⑥说起雪,雪山也有雪。只是它高高在上,虽极美,可望而不可即的。唐人杜甫,所见到的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是千秋雪,是雪线以上的雪。它美,美在窗口那么大的视线里,过过眼瘾就是。
⑦边塞诗人岑参所见到的,则是另一番雪后美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说的是北方,胡天即塞北的天空。落雪之后,雪花积压在树木枝头,像是千树万树的梨花在盛开。意境如此壮阔而优美,唯边塞诗人才有可能提炼得到吧。
B.在作者笔下,北方的雪飘落的过程,轻扬飘摇,富有美感。北方的雪覆盖着草地,既温暖草地,又滋润青草。
C.作者写北方雪地上车印、炊烟、哈达、牧民、野羊、马群、驼铃等景物,突出了雪域的洁白、阔大、生机。
D.作者引用杜甫的诗,表现了雪山的“千秋雪”具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引用岑参的诗,写出了北方雪压枝头的壮阔优美。
专题二 散文阅读 学案二 第3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6分)
文本一:
新校舍(节选)
汪曾祺
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1板块 专题3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
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散文第1讲文本初感知——读文求快·选择题求准一、明明白白读文——高效读文“3诀窍”散文“形散神不散”。
散文的“形”,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散文的“神”,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或哲理;“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可以说散文的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读懂散文的难度要远高于读懂小说。
针对散文的这一基本特征,有3大诀窍可以借助。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的裁缝店李娟①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
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
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订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②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
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
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③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
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④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⑤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
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⑥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导学案-人教课标版
一、何容何许人也老舍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
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
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
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
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
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
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
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
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的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
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
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
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
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
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
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
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
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
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
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2 散文阅读学案 新人教新人教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2 散文阅读学案新人教新人教专题二散文阅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散文作品〞是高考语文的主要考查方向之一。
这一局部主要涉及以下考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②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③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④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⑤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开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⑧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散文文体特征1.形散神聚。
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与小说相比,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开展的全过程。
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
“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约束。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
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
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开展变化为线索。
2.意境深远。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2抓核心技能提升课件新人教版
答题模板: (1)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2)××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一次次出现,一层层 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二、分析句段作用四角度
考点二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鉴赏散文中的形象
一、归纳概括内容 1.整体概括文意和情感 (1)抓形悟神。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挖掘 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写作目的等,同时注意把握文 章主要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从散文的“情、志、理”入手。 概括表述时一般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文章通过写什 么(主要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情感)。
一、分析结构思路四步骤 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 第一步 粗读全文 了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 貌 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样做 第二步 审读段落 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 话,使文章的脉络明晰
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 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第三步 划分层次 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 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对 段意的理解 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 第四步 合成段意 意。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 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
近远结 合原则
“显” 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隐 “隐”结 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 合原则
二、鉴赏散文的形象 1.人物形象的概括与作用分析 ①筛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要根据人 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 ②筛选分析文中对人物某方面性格特征的评价, 这些评价常常是带倾向性的议论 概括人物形 ③分析文中用比喻、抒情等手法描写人物形象的 象的特征 重要语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④分析文中人物的称谓,确定用词的感情倾向、 褒贬色彩 ⑤结合文章的主题、时代背景,分析文中人物在 事件过程中的表现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二章 散文阅读 2 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
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
一、(2017· 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 等到你要说话, 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
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
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
[考点要求]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
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1.理解
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 B
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此文题目叫“窗子以外”,全文始终都在写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文中最重要的词语。文章先从有形的实用窗子入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指 “ 无形的窗子 ” ,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归类:重要词语含义理解题 对应考点:B—(1)
世界的隔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
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学案2
散文阅读第二节突破核心考点训练规范养成考点一结构思路分析类3种题型“分析结构思路类”试题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此类试题与《考试说明》中“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相对应,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分析行文思路,二是分析线索作用,三是分析句段作用。
题型1分析行文思路[考点阐释]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
高考就此设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设问形式亦多样。
[解题方略]行文思路分析“3法”1.划分层次法具体做法:先根据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总结出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同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
这一方法最适合解答直接式问法的行文思路题。
弄清了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行文思路自明。
2.找线索法散文常见线索类型:①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②以人物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⑤以时间推移为线索;⑥以空间变化为线索;⑦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分清了文章的线索归属类型,自然就理清了行文思路。
3.分析材料关系法常见关系如下表:材料关系具体特点相承关系承接关系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递进关系相并关系并列关系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对照关系相属关系总分关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结合文本内容,解说出了文章前后的材料是以怎样的一种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就解说出了文章的行文思路。
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整体结构上×××。
[典例剖析][例1] (2016·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二章 散文阅读 1 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
掌握关键能力
考场散文的整体阅读
一、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要求和方法 考场阅读与平时阅读有所不同,一般分为两步:第 读,第二步是带题阅读。第一步的整体阅读至关重要, 步带题阅读乃至准确答题的成败。整体阅读的要求在于 整体把握。 考场散文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区别于平时的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这 就的本领,只有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 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有: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标题往往蕴含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 倾向。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思考,揣摩作者的 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 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 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为我们所捕捉了。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 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 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 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 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 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 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 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 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 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 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 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 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精品]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3.2散文阅读(教学案)
专题3.2 散文阅读从各地模拟题及其他省份高考题来看,对散文的考查有以下特点:简答题往往从散文的词语和句子含意、结构的作用、形象的特征、手法与情感等多个角度出题。
散文中探究题相对较少,多是对散文复杂意蕴和多样手法的分析评价。
在题材上记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情的散文都有,尤其注重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深刻的作品。
一、散文的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与诗歌相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却需要有哲理人情,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事理不是凭空而发,他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情理两者有机地交融统一,形成了散文内容的重要特点。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决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二、考场上如何迅速读懂散文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2
步骤三:析材料,明方法
思考材料,明确方法。分析文章围绕观点(所说之理)而运用到的材料,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作者运用怎样的方法来阐述观点。这类散文常用到的方法有引证法、喻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但还应该注意这类散文常常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中的特点。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已经能确定文章的主旨所在或作者的情感趋向了,文本的内涵已经把握,这就奠定了解答题目的基础。
读文示范
学生阅读毕淑敏《造心》,体会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师指导
本文是一篇议论说理散文,阅读关键是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义理观点,以及为表达这个义理观点而运用的材料。
步骤一:抓议论,明义理
(1)请用横线标记出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
参考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3)结尾运用“船”的比喻这一材料有何含义?
参考答案:结尾以船喻心,以下水远航象征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喻指美好的心灵可以使人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复习巩固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要点
板
书
设
计
课
(2)请用波浪线标出第③④段的中心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③④段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参考答案:(第③段)材料不同,心有不同,造心应选好的材料。(第④段)方法态度不同,造就不同的心;造心应有好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
(3)用着重号标出作者对“造心”需要有严肃态度的语句。
步骤二:分层次,感理趣
请阅读全文,然后在下面横线或空格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文学作品类阅读散文阅读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复习重点: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一、考情解读《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
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形散神聚,如何通过“形”把握“神”是读懂散文和准确答题的关键。
但
对于考生来说,正是因为散文的“形散”,而造成难“聚神”(把握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
如何解
决这一难题,本书的做法是:在明晰文体特征的基础上,分步阅读快读文。
一、明文体特征,知读文关注点
(一)散文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形散神不散”。
散文的“形”,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散文的
“神”,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或哲理;“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特征:题材广泛多样。
其纵贯古今,横亘中外,表现人生社会,寄寓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取材十分广泛。
3•形式特征: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②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④写法自由,体式不拘。
1 •线索
1。
散文阅读 复习教案
散文阅读复习教案教案标题:散文阅读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策略。
2. 提高学生对散文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水平。
3. 培养学生对散文文体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散文阅读材料: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散文作品。
2.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电脑、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段精彩的散文片段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
2. 提问激发思考:提问学生对散文的认识和了解,引导他们谈论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二、复习散文阅读技巧(15分钟)1. 教师简要复习散文的定义和特点,强调散文的真实性和抒情性。
2.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如快速浏览、关键词标记、段落划分等。
3. 教师提供一些散文阅读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总结散文阅读的策略和技巧。
三、散文阅读实践(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篇散文作品,并将其投影展示给学生。
2. 学生独立阅读散文作品,并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复习的散文阅读技巧。
3. 学生小组内讨论散文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学生展示和交流(15分钟)1. 学生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和提供建议。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果。
2. 教师提供一些散文阅读的延伸作业,如写一篇散文读后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进行深入阅读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如阅读指定的散文作品并写读后感,或准备一篇散文的朗读稿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对散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散文阅读实践和学生展示交流,培养了学生对散文文体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散文阅读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更多样化的散文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教案2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2019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讲散文阅读
第二讲散文阅读考查角度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所谓“作品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
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这里的思路是指作者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而考题也是以要求考生分析思路为考查形式的,一般包括:①划分文章的层次。
②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
③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④鉴赏谋篇布局的特点。
散文阅读是从阅读开始的,不是从做题开始的。
而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读全文,把握主旨(题)。
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对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典题探究【典题】(2018·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耳边杜鹃啼罗琅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
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
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
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
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
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
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
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
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
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
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
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羽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3.2散文阅读(教学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专题3.2 散文阅读从各地模拟题及其他省份高考题来看,对散文的考查有以下特点:简答题往往从散文的词语和句子含意、结构的作用、形象的特征、手法与情感等多个角度出题。
散文中探究题相对较少,多是对散文复杂意蕴和多样手法的分析评价。
在题材上记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情的散文都有,尤其注重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深刻的作品。
一、散文的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与诗歌相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却需要有哲理人情,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事理不是凭空而发,他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情理两者有机地交融统一,形成了散文内容的重要特点。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决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二、考场上如何迅速读懂散文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教案(全国)2
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教案(全国)散文理解类题目包括理解词语含义和理解句子含意两种题型。
考生在解答这类题型时常因缺乏语境意识、主旨意识、关键词意识和表达技巧意识而失分。
理解词语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语境义、比喻义、象征义等,要具体结合语境揣摩。
高考常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②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③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④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⑤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常见设问①应如何理解文中的“×××”一词?②文中“×××”一词指什么?③文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思维定向①联系词语所在句子及其前后句,做到“词不离句”。
②联系主旨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或特定含义。
③联系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
④依托手法揣摩。
通过分析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揣摩词语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要达到的效果。
①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
如果你跟随了,它会露出妩媚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以它为荣。
②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
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企盼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
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
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走,徒让邻人的手①凝固在半空之中。
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粉红色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③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进小城来住,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散文阅读(二)学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夫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溢。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
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
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
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
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疡》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
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
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
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
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
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
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僭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倒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 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 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 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答案】B【解析】A项,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
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僭越的”不一致。
“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
D项,“惭愧”和“不满”理解错误,没有此意。
2.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①写了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②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③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段意并分析作用的题目,段意根据文意概括,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位置上内容注意开头,注意分析和下文、标题以及主旨的关系。
此题文意概括注意段首和段尾句,作用是赞美屈原的品质和精神,结构上分析照应标题和引起下文的作用。
3.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
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
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
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析表层和深层的含义,表层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深层注意从屈原的精神和端午节的文化之光的角度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乡村散板许俊文①这几年,我发觉自己是越来越离不开乡村了,过三五个月,总要去老家豆村小住;有时去南京、上海一带办个事,中途也要从滁州下车回豆村看看。
其实很多时候也仅仅是看看。
不看,心里总觉得欠缺一点什么似的。
②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吧,我对二十四节气【注】也越来越在意了。
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去,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
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③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
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
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弧,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
节气也是如此。
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
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④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
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
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
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⑤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
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
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在我看来,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那些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就着甜丝丝的雨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个个如灵魂附体,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
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
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
一语既出,该谢的,得谢,该落的,得落,没有什么好通融和商量的,即使心怀不满与怨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态度,暂时蛰伏下来,或者远走他乡吧。
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
是的,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
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⑥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
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溲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里,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
”然后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想了想,说道:“是哪个伟人吧?”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
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
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⑦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
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
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有删改)【注】节气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开头说自己离不开乡村,出差中途也要下车看看,是因为觉得自己对乡村有所亏欠。
B. 文章第③段中,作者借风来对比,说明每个节气的到来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是有路数的。
C. 文章插入对政治闹猛时代的回忆,意在表现爷爷对节气的迷信执着,以及对爷爷深深的思念。
D. 文章主要选取了“惊蛰”“霜降”两个节气加以详细描述,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对节气的思考。
【答案】D【解析】A项,原因分析错误,“我”离不开乡村,不是因为对乡村有所亏欠。
B项,不是对比,是类比。
C项,“迷信执着”有误。
5.请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部分。
(5分)【参考答案】①内容上,强调了惊蛰时期一声惊雷,润泽万物,唤醒生灵;表达对“主兴”的惊蛰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