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诊疗规范
内科诊疗规范管理制度范本
内科诊疗规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科诊疗行为,提高诊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内科诊疗活动的组织、管理、实施和监督。
第二章诊疗规范第三条内科诊疗活动应遵循科学、严谨、安全、有效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
第四条内科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诊疗方案,确保诊疗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安全性。
第五条内科诊疗活动应注重个体化治疗,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第六条内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注重与患者的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尊重患者的意愿,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第七条内科诊疗活动应注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严格遵循诊疗规范,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防止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第八条内科医生应定期参加业务培训和学习,提高诊疗水平,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内科诊疗技术。
第三章组织管理第九条医疗机构应设立内科诊疗管理组织,负责内科诊疗活动的组织、管理和监督。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配备合格的内科医生和必要的医疗设备,确保内科诊疗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内科诊疗质量控制体系,对内科诊疗活动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确保诊疗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四章实施与监督第十二条内科医生应按照诊疗规范进行诊疗活动,不得擅自改变诊疗方案。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内科诊疗活动的监督机制,对诊疗活动进行全程监督,确保诊疗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内科诊疗活动进行质量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诊疗活动的质量。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违反本制度的,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第十六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注:本制度仅供参考,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神经内科治疗规范制度
神经内科治疗规范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规范医务人员在神经内科的治疗工作,保障病人的权益和安全;2.本制度订立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师执业许可管理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神经内科的全部医务人员,包含医生、护士、实习生等。
第二章诊疗规范第三条诊前评估1.医生在接诊病人前应认真了解病史,包含过敏史、疾病史、用药史等,并记录在病历中;2.依据病历和病情,医生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并及时记录相关结果;3.针对初次就诊病人,医生应询问病人是否做过相应检查,如有必需可布置进一步的辅佑襄助检查。
第四条治疗方案订立1.医生应依据诊断和病情,订立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并在病历中认真说明;2.治疗方案应包含药物治疗、辅佑襄助治疗等内容,医生应向病人和家属做出解释,并得到其同意。
第五条药物治疗1.医生应依照病情和治疗方案,合理选用药物,并引导患者正确使用;2.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应依据药敏试验引导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遵从抗生素的使用原则;3.医生应及时记录用药情况并告知病人,以便进行用药监测和调整。
第六条辅佑襄助治疗1.医生在必需时可针对病情选择辅佑襄助治疗方式,包含物理疗法、病愈训练、手术治疗等;2.医生应依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认真说明治疗方案、操作风险和预期效果,并获患病人的书面同意;3.在进行辅佑襄助治疗时,医生应严格依照操作要求进行,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治疗环境的安全。
第七条诊后引导和复查1.医生在治疗结束后应向病人供应相关诊后引导,包含饮食、生活方式、用药注意事项等;2.针对复发性或慢性病患者,医生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并依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3.医生应认真记录诊后引导和复查情况,并告知病人的主治医生。
第三章感染掌控第八条感染防备与掌控1.医院应建立感染掌控委员会,并指派专人负责感染掌控工作;2.医院应订立感染掌控计划,包含手卫生、消毒灭菌、医疗废物处理等方面的措施;3.医务人员在进行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
内科临床诊疗规范指南规范.doc
XX市第一人民医院人民医院(内儿科)10种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目录高血压 (3)急性胰腺炎 (1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8)肺炎 (26)稳定型心绞痛 (34)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39)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44)其他临床类型的冠状动脉疾病--无症状冠心病 (49)心肌桥 (5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53)甲亢危象 (57)脑出血 (60)脑梗死 (68)糖尿病 (79)高血压概述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有余多种后天因素(包括血压调节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高钠、精神神经因素、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肥胖、吸烟、大量饮酒等)使血压的正常调节机制是代偿所致。
约占高血压病人95%。
长期高血压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可影响到靶器官(如心、脑、肾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肾衰竭和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临床表现1、起病缓慢,早起常无症状,往往在体格检查时发现血压升高,可有头痛、眩晕、气急、疲劳、心慌、耳鸣的症状,但症状与血压水平不一定相关。
随着病程的延长,血压升高逐渐趋于明显而持久,但1天之内,白昼和夜间血压仍有明显的差异。
体检时在主动脉区可听到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和收缩早期喀喇音,若伴有左心室肥厚时在心尖部可闻及第四心音。
2、靶器官的损害高血压早起表现为心排量的增加和全身小动脉张力的增加,随着高血压的进展,引起全身小动脉的病变,表现为小动脉的玻璃样变,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管壁增厚、官腔狭窄,使高血压维持和发展,并导致重要靶器官心、脑、肾缺血损害和促进大、中型动脉的粥样硬化的形成。
在临床上表现:1、心脏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2、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肾脏疾病:蛋白质、肾功能损害、(轻度肌酐升高)、肾衰竭;4、血管病变:主动脉夹层、症状性动脉疾病;5、视网膜病变: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
内科临床诊疗流程及操作规范
内科临床诊疗流程及操作规范一、接诊1. 问诊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
- 注意询问与本次发病有关的诱因、症状的起始、发展、演变及伴随症状。
2. 查体查体- 全面系统地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身高、体重等。
-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症状,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格检查。
3.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 根据病情,合理选择实验室、心电图、影像学等检查项目。
- 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诊断1. 初步诊断初步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做出初步诊断。
- 初步诊断应明确、准确,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诊断术语。
2. 确立诊断确立诊断- 对初步诊断进行验证和补充,如需要,进行二次查房、多学科会诊等。
- 确立诊断应依据充分的病史、体征、辅助检查和治疗反应。
三、治疗1. 治疗原则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经济状况等因素。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合理选择药物,注意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等。
-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3.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 如营养支持、心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 非药物治疗应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四、出院1. 出院诊断出院诊断- 出院诊断应与入院诊断相呼应,如有更改,需做好记录。
2. 出院医嘱出院医嘱- 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复诊时间等。
- 出院医嘱应明确、具体,便于患者理解和执行。
3. 后续跟进后续跟进- 建立患者档案,进行随访和跟踪,以确保治疗效果。
- 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应制定长期治疗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以上是内科临床诊疗流程及操作规范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完整版doc(一)2024
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完整版doc(一)引言概述: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完整版(一)的文档旨在为内科医生提供一份操作规范,以确保诊疗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本文档将通过5个大点来详细说明内科常见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放射学检查、内镜检查以及特殊治疗操作。
正文:一、体格检查1.熟悉体格检查的步骤和顺序2.注意体格检查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规范3.掌握各系统常用的体格检查技巧和方法4.准确记录和及时报告体格检查的发现5.遵循隐私和尊重患者的原则进行体格检查二、实验室检查1.了解各种实验室检查的目的和适应症2.准确采集和标本处理3.掌握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和报告4.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室检查的准确性5.注意实验室安全,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三、放射学检查1.掌握放射学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了解不同放射学检查的原理和操作步骤3.遵循放射学检查的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4.熟悉放射学影像的解读和报告5.积极与放射科医生和技术人员合作,确保检查顺利进行四、内镜检查1.准确评估内镜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熟悉不同内镜检查的操作规范和技巧3.遵循内镜检查的消毒和无菌操作规范4.及时发现并处理内镜检查中的并发症5.记录和报告内镜检查的结果,与其他医生进行协作五、特殊治疗操作1.了解特殊治疗操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熟悉特殊治疗操作的步骤和操作规范3.遵循无菌操作和安全措施,防止操作风险4.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和操作方式5.随时记录治疗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及时报告医疗团队总结: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完整版(一)的文档旨在帮助内科医生掌握各类常见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以确保诊疗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通过遵循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放射学检查、内镜检查以及特殊治疗操作的规范,内科医生能够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内科疾病管理和诊疗规范制度
内科疾病管理和诊疗规范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规范医院内科疾病的管理和诊疗,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订立本规范制度。
2.本规范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综合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以供应优质的内科疾病医疗服务为目标。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范制度适用于医院内科疾病管理和诊疗的全过程。
第二章诊疗管理第三条临床路径1.对于常见的内科疾病,医院订立相应的临床路径,明确诊疗流程、检查项目和用药方案,以提高诊疗效率和疗效。
2.医生应依照订立的临床路径进行诊疗,必需时可适度调整。
3.医生应向患者和家属认真解释临床路径,并供应必需的医疗知识和健康引导。
第四条检查和检验1.医生应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合理选择必需的检查和检验项目,并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检查和检验结果应及时上传至电子病历系统,便于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查阅和共享。
第五条药物使用1.医生应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诊断结果,合理选择药物治疗方案,并严格依照规定用药剂量和用药方式。
2.医生在使用抗生素等特殊药物时,应遵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减少药物滥用和耐药性产生的风险。
第六条合理转诊和会诊1.对于病情多而杂或需要进一步诊治的患者,医生应及时向其他科室申请转诊或会诊,确保患者获得合理的医疗服务。
2.转诊和会诊应尽量减少不必需的耽搁,并及时传递必需的病史和检查资料。
第七条精神护理和患者安全1.医院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社工人员,为患者供应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
2.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意愿和需求,敬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权利,保护患者的精神和身体安全。
第三章内科疾病管理第八条疾病分类和分级管理1.医院依照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难度,将内科疾病分为甲、乙、丙三级管理。
2.不同级别的疾病管理应有相应的医疗资源配置和人员培训。
第九条慢性病管理1.对于慢性病患者,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慢性病管理制度,包含定期随访、健康教育和药物管理等内容。
2.慢性病管理应充分发挥医生、护士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的慢性病管理。
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本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在今天的临床实践中,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作者:————————————————————————————————日期:目录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 (5)心电图机操作规范 (10)血压计操作规范 (16)心电除颤监护仪操作规范 (18)骨髓穿刺术操作规程 (23)腹腔穿刺术 (29)心包穿刺术操作规范 (34)动脉及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 (38)临时心脏起搏器操作规范 (52)胸腔穿刺置管术 (56)电动吸引器操作规范 (58)呼吸机操作规范 (60)无创性正压机械通气操作规范 (68)气管插管术操作规范 (73)肺功能检查操作规范 (79)呼吸骤停的复苏技术 (88)痰和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规范 (94)动脉血气分析 (100)血液透析疗法 (107)急性肾衰的透析疗法 (111)血液滤过 (113)血液透析滤过 (115)血液灌流 (117)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呼吸、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禁忌症】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规程】一、快速诊断1.突然丧失意识并全身抽搐。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心音消失。
4.呼吸不规则或停止。
5.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6.皮肤及粘膜紫绀。
7.血压测不到,切忌为反复测试血压延误抢救。
二、急救措施1.初级心肺复苏:分为CABD四个步骤C.(circulation)循环:首先判断有否循环征象,如呼吸、咳嗽、身体移动、对救生呼吸的反应等。
若无循环征象则立即胸外按压,采取正确的按压姿势,两手掌根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处,按压使胸骨下陷至少5cm,按压频率应为至少100次/分,无论单人或双人心肺复苏,按压与呼吸比均为30:2,吹气时不按压。
吹气与按压之间应衔接紧密,不得延搁超过数秒,因抢救需要如心内注射,做心电图等,停止按压不要超过15秒,按压5个循环周期约2分钟对病人做一次判断,按压有效指标为:①能触及大动脉(股、颈动脉)搏动,上肢收缩压>60mmHg;②患者颜面、唇、皮肤色泽转红润;③瞳孔缩小;④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⑤睫毛反射恢复;⑥肌张力改善;⑦昏迷变浅,患者开始挣扎。
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完整版doc(二)
引言概述:内科是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涵盖了许多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在内科诊疗过程中,技术操作规范对于提高效率、确保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的完整版,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正文内容:一、病历记录与信息收集1.1确保病历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1.1.1患者基本信息的收集1.1.2病史采集与整理1.1.3体格检查数据的准确记录1.2合理运用辅助检查手段1.2.1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1.2.2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的方法与时机1.2.3合理利用生物学标记物进行辅助诊断1.3信息收集储存与管理1.3.1建立完善的病历数据库1.3.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管理病历二、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2.1临床表现的综合分析2.1.1准确评估患者的主观症状2.1.2综合分析体格检查所见2.1.3详细建议患者日常生活情况2.2合理运用辅助检查手段进行鉴别诊断2.2.1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查2.2.2灵活运用影像学检查进行疾病定位2.2.3充分利用生物学标记物指导鉴别诊断2.3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2.3.1根据疾病特点确定治疗目标2.3.2合理选用药物及药物联合应用2.3.3根据疾病进展调整治疗方案三、常见急危重症处理与护理3.1判断病情并采取急救措施3.1.1综合评估临床表现与监测指标3.1.2确定病情危重程度并分类处理3.1.3进行基础生命支持与急救处理3.2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3.2.1综合判断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3.2.2精心监测和调整治疗效果3.2.3合理调整药物用量与给药途径3.3定期评估病情并调整护理计划3.3.1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护理重点和方法3.3.2定期测查监测指标并评估治疗效果3.3.3确保患者的安全与舒适四、手术与操作规范4.1术前准备工作的规范操作4.1.1充分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4.1.2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4.1.3确保手术室环境的清洁与安全4.2术中操作规范4.2.1遵循手术操作规程与操作顺序4.2.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与手术安全规范4.2.3确保手术用药与器械的正确使用4.3术后处理与护理4.3.1密切观察患者的术后情况4.3.2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与并发症的护理4.3.3制定合理的康复护理计划五、常见疾病预防与健康指导5.1预防措施的普及与宣传5.1.1宣传重点疾病的高危人群与预防方法5.1.2推广预防措施的正确使用方法5.1.3大众健康宣教的有效手段与方法5.2健康指导与生活方式干预5.2.1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方案5.2.2推广适度运动与健康生活方式5.2.3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总结: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对于确保诊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完整版)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 (3)心电图机操作规范 (8)血压计操作规范 (14)心电除颤监护仪操作规范 (16)骨髓穿刺术操作规程 (21)腹腔穿刺术 (27)心包穿刺术操作规范 (32)动脉及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 (36)临时心脏起搏器操作规范 (50)胸腔穿刺置管术 (54)电动吸引器操作规范 (56)呼吸机操作规范 (58)无创性正压机械通气操作规范 (66)气管插管术操作规范 (71)肺功能检查操作规范 (77)呼吸骤停的复苏技术 (86)痰和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规范 (92)动脉血气分析 (98)血液透析疗法 (105)急性肾衰的透析疗法 (109)血液滤过 (111)血液透析滤过 (113)血液灌流 (115)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呼吸、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
【禁忌症】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规程】一、快速诊断1. 突然丧失意识并全身抽搐。
2. 大动脉搏动消失。
3. 心音消失。
4. 呼吸不规则或停止。
5.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6. 皮肤及粘膜紫绀。
7. 血压测不到,切忌为反复测试血压延误抢救。
二、急救措施1. 初级心肺复苏:分为CABD四个步骤C. ( circulation )循环:首先判断有否循环征象,如呼吸、咳嗽、身体移动、对救生呼吸的反应等。
若无循环征象则立即胸外按压,采取正确的按压姿势,两手掌根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处,按压使胸骨下陷至少5cm,按压频率应为至少100 次/ 分,无论单人或双人心肺复苏,按压与呼吸比均为30:2 ,吹气时不按压。
吹气与按压之间应衔接紧密,不得延搁超过数秒,因抢救需要如心内注射,做心电图等,停止按压不要超过15 秒,按压5 个循环周期约2 分钟对病人做一次判断,按压有效指标为:①能触及大动脉(股、颈动脉)搏动,上肢收缩压>60mmHg②患者颜面、唇、皮肤色泽转红润;③瞳孔缩小;④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⑤睫毛反射恢复;⑥肌张力改善;⑦昏迷变浅,患者开始挣扎。
临床常见疾病治疗规范(二 内科疾病诊疗规范)
临床常见疾病治疗规范(二内科疾病诊疗规范)临床常见疾病治疗规范(二) 内科疾病诊疗规范前言本文旨在规范内科疾病的临床诊疗,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治愈率。
以下针对常见的内科疾病,介绍相应的诊疗规范。
高血压病诊断诊断高血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静息时收缩压高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高于等于90mmHg;- 在24小时内至少连续两次血压检查,平均收缩压高于等于135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高于等于85mmHg。
治疗治疗原则:- 非药物治疗:体重控制、戒烟限酒、低盐饮食、增加运动量;- 药物治疗:适当选药,保持用药规律性,注意常规化检查。
降压药物- 利尿剂:适用于不同程度高血压患者;- β受体拮抗剂:适用于无代偿性心脏肥大、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 钙通道阻滞剂: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 ACEI/ARB:适用于合并糖尿病肾病、心肌梗死、心衰、左室肥大等高血压患者。
糖尿病诊断根据WHO的标准,诊断糖尿病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空腹血糖≥7.0mmol/L;- 随机血糖≥11.1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治疗治疗原则:- 生活方式干预:控制饮食、增加运动。
- 药物治疗:按病情个体化选药、用药。
降糖药物- 口服药物: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等。
- 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适用于重症、长期病程的糖尿病患者,或在口服药物治疗失败的情况下。
冠心病诊断冠心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症状、体征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等检查。
治疗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拮抗剂、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等。
- 放疗、冠脉搭桥手术等。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总结以上是内科疾病常用的诊疗规范。
临床治疗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严格按照规范诊疗,避免盲目用药或长期使用某种药物。
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1. 指南目的
本指南旨在规范内科临床诊疗中的技术操作,提供准确、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内科医生的临床工作水平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2. 操作规范
2.1 病史采集
- 详细记录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内容。
- 询问问题时要注意提问技巧和细心倾听,确保获取准确信息。
2.2 体格检查
- 仔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寸口以及可能存在的外在异常表现。
- 全面检查各系统器官,包括心肺、腹部、神经系统等。
2.3 辅助检查
- 根据具体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如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 标本采集和送检时要遵循规范操作,确保样本质量和诊断准
确性。
2.4 诊断与鉴别诊断
- 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疾病诊断和
鉴别诊断。
- 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疾病因素,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2.5 治疗原则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应根据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合理选用。
- 治疗过程中要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做相应调整。
2.6 随访与复诊
- 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应制定随访计划,定期进行复诊。
- 在随访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治
疗方案。
3. 总结
本文档提供了内科临床诊疗中的技术操作规范,涵盖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以及随访与复诊等方面。
遵循规范操作能够提高医生的临床工作水平,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神经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1. 简介
该指南提供了神经内科的临床诊疗指导和操作规范,旨在帮助医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该指南的要点: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 快速、准确地进行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 注意与其他相关疾病的鉴别,以便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3. 检查和辅助诊断
-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
- 配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电生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 在进行检查之前,要向患者解释检查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4. 治疗原则
- 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合并症进行调整;
- 合理使用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5. 随访和复诊
- 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和可能的并发症;
-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进行必要的复诊和调整治疗方案。
6. 预防和保健
- 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
- 防止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 加强对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
注意:本指南仅为提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具体病情做出决策。
请在使用本指南时谨慎判断,并根据最新的研究和指南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上是神经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概述,希望能够对医生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完整版)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 (3)心电图机操作规范 (8)血压计操作规范 (14)心电除颤监护仪操作规范 (16)骨髓穿刺术操作规程 (21)腹腔穿刺术 (27)心包穿刺术操作规范 (32)动脉及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 (36)临时心脏起搏器操作规范 (50)胸腔穿刺置管术 (54)电动吸引器操作规范 (56)呼吸机操作规范 (58)无创性正压机械通气操作规范 (66)气管插管术操作规范 (71)肺功能检查操作规范 (77)呼吸骤停的复苏技术 (86)痰和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规范 (92)动脉血气分析 (98)血液透析疗法 (105)急性肾衰的透析疗法 (109)血液滤过 (111)血液透析滤过 (113)血液灌流 (115)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呼吸、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禁忌症】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规程】一、快速诊断1.突然丧失意识并全身抽搐。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心音消失。
4.呼吸不规则或停止。
5.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6.皮肤及粘膜紫绀。
7.血压测不到,切忌为反复测试血压延误抢救。
二、急救措施1.初级心肺复苏:分为CABD四个步骤C.(circulation)循环:首先判断有否循环征象,如呼吸、咳嗽、身体移动、对救生呼吸的反应等。
若无循环征象则立即胸外按压,采取正确的按压姿势,两手掌根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处,按压使胸骨下陷至少5cm,按压频率应为至少100次/分,无论单人或双人心肺复苏,按压与呼吸比均为30:2,吹气时不按压。
吹气与按压之间应衔接紧密,不得延搁超过数秒,因抢救需要如心内注射,做心电图等,停止按压不要超过15秒,按压5个循环周期约2分钟对病人做一次判断,按压有效指标为:①能触及大动脉(股、颈动脉)搏动,上肢收缩压>60mmHg;②患者颜面、唇、皮肤色泽转红润;③瞳孔缩小;④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⑤睫毛反射恢复;⑥肌张力改善;⑦昏迷变浅,患者开始挣扎。
内科诊疗规范
呼吸病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
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
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且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一个人一年内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
主要有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偶见革兰阴性杆菌。
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罹患。
本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临床表现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
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后痊愈。
2.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性感冒病毒引起。
潜伏期1~2日,最短数小时,最长3天。
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篇一:内科诊疗常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指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本病可能系多种发病因素和复杂的发病机理所致。
对于迄今原因尚未完全清楚的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
【病史采集】1. 对在门诊就诊的病人必须建立病历,做简要就诊记录。
入院后24小时之内必须完成住院病历记录。
2. 病历采集的内容应该包括:(1)血压升高的时间和水平;(2)以往高血压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3)可能影响血压控制的神经精神和环境因素;(4)家族史;(5)是否有心、脑血管、肾病及糖尿病史;(6)体重状况、运动量、饮食状况;(7)其它药物服用史。
【体格检查】1.初次体检病人应休息十分钟,按标准测血压方法连续测上臂血压三次;2.发现两侧桡动脉搏动不一致需测两侧上臂血压;3.行心、肺、腹部检查;4.行颈、胸、腹部听诊,是否有血管杂音存在;5.必要行神经系统和眼底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血脂、心电图、X线、UCG、必要腹部CT和相关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生化检查。
【诊断】根据1978年WHO高血压专家委员会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和我国1964年兰州会议对我国高血压诊断修改和方案,1974年北京会议收缩压考虑年龄因素,规定高血压诊断标准如下:1.凡舒张压持续超过12.0Kpa(90mmHg)者,不论其收缩压如何,均列为高血压。
2.凡舒张压持续在11.3Kpa~12.0Kpa(85~90mmHg)者,列为高血压可疑。
3.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按1992年WHO标准,因我国未制定这方面标准。
65岁以上:确定高血压SBP>21.3Kpa(160mmHg)或DBP>12.0Kpa(90mmHg)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SBP18.6~21.3Kpa(140~160mmHg)DBP<12.0Kpa(90mmHg)【治疗原则】1.凡舒张压在90~100mmHg无症状者:非药物治疗,观察4周。
二级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基本诊疗标准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治
3
新生儿传染病的诊断
4
儿童重症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诊治
5
小儿腹泻的标准化液体疗法
6
儿童出血性疾病的诊治
7
血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8
急慢性肾炎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治
9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急救。
10
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11
儿童甲亢、甲减、糖尿病的诊治
12
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
13
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
泌尿系统感染(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的诊治
6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
7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
8
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可选)
(6) 神经外科
序列号
诊疗项目
完成
1
神经系统危重病人抢救(包括昏迷、脑疝、呼吸肌麻痹、癫痫持续状态等)
2
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3
颅内高压常见病原学检查及对症治疗
9
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及计划生育药物不良反应的诊治
(二)产科
序列号
诊疗项目
完成
1
围产期保健规范化管理:
(1) 胎儿产前筛查
(2)B产前诊断
(3) 胎儿宫内状况监测、胎儿成熟度监测和胎盘功能监测
2
妊娠及分娩并发症的诊治(妊娠高血压、胆汁淤积、妊娠糖尿病、胎盘前置、胎盘早剥、羊水量异常、多胎妊娠、产后出血、胎位异常、子宫破裂等)
2
各种白血病的诊断与规范治疗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规范治疗
4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与规范化治疗
5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规范化治疗
6
内科常见病种诊疗规范
消化内科疾病谱的前五个病种诊疗规范一.慢性胃炎二.上消化道出血三.消化性溃疡四.肝硬化五.急性胰腺炎一.慢性胃炎【定义】慢性胃炎系指各种病因所致的胃粘膜的慢性炎性病变,其病理特点是一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粘膜侵润为主,间有少量中性粒细胞,一般无粘膜糜烂,故常称为慢性非糜烂性胃炎。
【临床分类与病因】1. 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临床上最常见。
炎症主要累及胃窦部,一般所称慢性胃炎是指此型。
其中90%S时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少数与胆汁反流、使用消炎药物、吸烟及嗜酒等因素有关。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端有鞭毛的螺旋状菌,其感染力极强,穿过粘液层定居于胃窦黏膜小凹处,黏附与上皮细胞膜上。
细菌含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氧,造成上皮细胞损伤,且分泌多种毒素渗透到黏膜,造成中性粒细胞的侵润,使炎症逐渐变深、变重,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2. 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少见。
病因主要与自身免疫有关。
炎症主要累及胃底和胃体,被认为是抗壁细胞抗体破坏黏膜细胞所致。
体内常同时有抗内因子存在,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导致恶性贫血。
慢性胃炎从浅表逐渐向深部扩展,使腺体萎缩、消失。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胃腺细胞可发生肠腺化生,或假性幽门腺化生和增生,增生的和肠化生的上皮可发生发育异常,形成不典型增生,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被认为可能是癌前病变。
B型胃炎癌变率约10%左右,较A型高。
【临床表现】慢性胃炎病程迁延,进展缓慢,缺乏特异性的特征。
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上腹痛或不适,食欲不振、饱胀、反酸、恶心及呕吐等消化不良的表现,症状常与进食或食物种类有关。
少数可有少量上消化道出血。
自身免疫性胃炎病人可出现明显畏食、贫血和体重减轻。
体征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上腹轻压痛。
【诊断要点】临床上有反复上腹胀痛及消化不良表现,病程迁延,确诊有赖于胃镜及胃粘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治疗原则】1.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案为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加上两种抗菌药物,如常用枸橼酸铋钾,每次240mg,每日2次,与阿莫西林(每次500-1000mg,每天2次)及甲硝唑(每次200mg,每天4次)3要联用,2周为1个疗程,抗菌药物还有克拉霉素。
内科规章制度
内科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内科医疗工作,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内科医疗工作应遵循医疗伦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严格保守患者的医疗信息。
第三条内科医疗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确保医疗行为符合医学规范和法律法规。
第四条内科医疗工作应积极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二章医疗服务。
第五条内科医疗服务应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面、连续、协调的医疗服务。
第六条内科医疗服务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提供专业、细致的医疗服务。
第七条内科医疗服务应加强医患沟通,解答患者疑问,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和指导。
第八条内科医疗服务应加强与其他科室和医疗机构的协作,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第三章医疗质量管理。
第九条内科医疗质量管理应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第十条内科医疗质量管理应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第十一条内科医疗质量管理应加强医疗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第四章行为规范。
第十二条内科医疗人员应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和职业道德,不得违反医学伦理和法律法规。
第十三条内科医疗人员应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保守患者的医疗信息,不得泄露患者的隐私。
第十四条内科医疗人员应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确保医疗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对内科医疗工作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
第十六条内科医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由内科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解决。
第十七条本规章制度解释权归内科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所有。
以上就是内科规章制度的全部内容,希望所有内科医疗人员严格遵守,共同维护医疗秩序,提高医疗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痫、视觉反射性癫痫、热浴性癫痫、纸牌性癫痫、自我诱发性癫痫等,癫痫发作的类型并不固定,但针对每一例患者发作形式往往固定。
反射性癫痫多为特发性,患者多为体格以及智能发育正常的儿童以及青少年,去除诱发因素,发作也消失,大部分不需要治疗。
(三)边缘叶癫痫和新皮质癫痫边缘叶癫痫和新皮质癫痫(1imbic epi.1epsies and neocortical epilepsies)是根据大脑结构在进化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类的。
内侧颞叶癫痫的发作起源于海马、杏仁核等边缘系统结构,因此,内侧颞叶癫痫可以称为旧皮质癫痫或者边缘叶癫痫,而外侧颞叶、额叶癫痫、顶叶癫痫、枕叶癫痫以及Rasmussen 综合征的发作起源于大脑皮质,故属于新皮质癫痫。
(四)热性惊厥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的初次发病在1个月~6岁之间,在患有呼吸道或者其他部位感染时(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器质性或者代谢性疾病),体温升高在38℃以上突发的惊厥,多表现为全面性强直或者强直一阵挛发作。
在小于6岁的小儿中发生率高,为2%~3%。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逐步发育成熟,发作可以自行缓解,少数可以延续数年。
热性惊厥尽管表现为癫痫发作的形式,但是不具有反复自发发作的性质,故不属于癫痫的范畴,而且热性惊厥转变为癫痫的比例很低,约为5%左右。
(五)癫痫性脑病癫痫性脑病(epilept:ic encephalopathies)是指由频繁癫痫发作和(或)癫痫样放电造成的进行性脑功能障碍。
并不单指某一个具体的综合征,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其共同特征为获得性慢性神经功能衰退,大多在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儿童期发病。
EE(]明显异常,药物治疗效果差。
包括上面提到的婴儿痉挛、LGS、LKS以及大田原综合征、Dravet综合征等。
第三节癫痫的诊断原则和方法一、癫痫的诊断原则”传统将癫痫的诊断分为三步:即首先明确是否是癫痫,其次癫痫是原发性还是症状性,最后明确癫痫的病因。
200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提出了癫痫诊断的新方案(附录三),由5个层次组成:(一)发作期症状学‘根据标准描述性术语对发作时症状进行详细的不同程度的描述(标准描述第二章癫痫的诊断21:性术语见附录五)。
,一(二)发作类型根据发作类型表确定患者的发作类型,如可能应明确在大脑的定位;如为反射性发作,则需要指明特殊的刺激因素。
i (三)综合征:? 根据已被接受的癫痫综合征表进行综合征的诊断,应理解有时这种诊断是不可能的。
(四)病因如可能根据经常合并癫痫或癫痫综合征的疾病分类确定病因、遗传缺欠,或症状性癫痫的特殊病理基础。
(五)损伤这是非强制性的,但时常是有用的诊断附加指标,主要是关于癫痫造成损伤的程度。
损伤的分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ICI[)H一2功能和残障的国际分类标准制定。
二、病史采集(一)病史资料完整的病史包括发作史、出生史、生长发育史、热性惊厥病史、家族史等,能够为诊断癫痫提供更多的线索。
1.发作史完整而详细的发作史对区分是否为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的类型、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的诊断都有很大帮助。
由于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时间短暂,患者就医时绝大多数处于发作间期,医师亲眼目睹癫痫发作的概率很小,因此须详细询问患者本人及其亲属或同事等目击者,尽可能获取详细而完整的发作史。
完整的发作史是准确诊断癫痫的关键。
(1)首次发作的年龄:有相当一部分癫痫发作和癫痫综合征均有特定的起病年龄范围。
(2)大发作前是否有“先兆":即刚要发作前的瞬间,患者自觉的第一个感受或表现,这实际是一种部分性发作。
许多患者及家属来就诊时,往往重点叙述强直一阵挛性发作(即常说的大发作)的情况,而对大发作前的先兆症状只字不提,从而误导临床医生作出全面性发作的诊断(其实是部分性继发全面性发作)。
临床上对于强直一阵挛性发作的患者,尤其是成人患者,均应详细询问发作前是否有“先兆”,最常见的先兆如恶心、心慌、胃气上升感、害怕、似曾相识感、幻视或幻听、一侧口角抽动等。
但婴幼儿往往不能或不会表述,这时主要观察其发作前的行为表现,如惊恐样、恐惧的尖叫声、向母亲跑去或22, 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_突然停止活动等。
这些表现往往是十分模糊的,但在发作前规律地出现,则提示这种发作可能有局灶的起源。
发作前不变的先兆不仅有助于诊断部分性癫痫发作,而且对病灶的定位也非常重要。
(3)发作时的详细过程:发作好发于清醒状态或者睡眠状态,发作时有无意识丧失,有无肢体强直或阵挛性抽搐,有无摔伤以及大、小便失禁等,表现为_侧肢体抽动还是两侧肢体抽动,头部是否转向一侧或双眼是否斜向一侧等,发作的持续时间,发作后的状态,是否有头痛、呕吐、发作后谵妄状态及Todd麻痹。
(4)有几种类型的发作:一些病史较长的患者可能仅叙述最近一段时间的发作情况,或重点叙述发作较严重的表现,而对以前的发作或发作较轻的表现(如常说的“愣神"小发作)很少提及,这必然影响临床医生对总体病情的评估及癫痫综合征的正确诊断。
一般需询问早期发作的表现、后来的发作形式有无改变和最后一次发作的表现,因为最近的发作记忆最清楚。
(5)发作的频率:平均每月或每年能发作多少次,是否有短时间内连续的丛集性发作,最长与最短发作间隔等。
尤其近1~3个月的每月发作频率(以及其平均数)。
既可评估发作的严重程度,也可作为今后评估疗效的较好基础。
(6)发作有无诱因:如睡眠不足、过量饮酒、发热、过度疲劳、情绪紧张以及某种特殊刺激。
女性是否与月经有关,这对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均有益。
如连续熬夜数日健康人也可能引起抽搐发作,不要过早下结论,应继续随诊。
(7)是否应用了抗癫痫药物治疗及其效果。
2·出生史是否足月出生、出生是否顺利、有无窒息或者产伤等情况,还应该询问母亲在怀孕期间患过何种疾病。
出生史异常易于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癫痫,尤其对婴儿或者儿童疑诊患者非常关键。
3·生长发育史重点了解神经精神发育情况,包括运动、语言、智力等,对于癫痫的分类和确定具体的综合征有帮助。
4·热性惊厥史具有热性惊厥史的患者出现癫痫的几率较正常人为高,特别是容易出现某些类型的发作和癫痫。
5·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癫痫或者有抽搐发作的患者,特别是具体的发作表现与疑诊者相似,则能够为诊断提供积极的信息。
6·其他疾病史是否有头颅外伤史、中枢系统感染史或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明确的脑部损伤或者病变的病史,能够提示癫痫的病因(表2—3)。
有无其他形式的发作是否服用抗癫痫药物,服用种类、剂量、疗程及疗效发病后有无精神运动发育倒退或认知损失既往史和家族史有无围生期脑损伤病史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病史(感染、外伤等)有无新生儿惊厥及高热惊厥史家族中有无癫痫、高热惊厥、偏头痛、睡眠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史三、体格检查包括一般内科系统查体和神经系统查体。
重点应放在神经系统方面,要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智能,注意患者的言语是否正常,在检查眼部时应注意检查眼底。
体格检查对癫痫的病因诊断有一定帮助。
四、辅助检查(一)脑电图(EEG)由于癫痫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大脑兴奋性的异常增高,而癫痫发作是大脑大量神经元共同异常放电所引起的。
EEG反映大脑电活动,是诊断癫痫发作和癫痫最重要的手段,并且有助于癫痫发作和癫痫的分类。
临床怀疑癫痫的病例应进行EEG检查。
在应用中须充分了解EEG的价值和局限性(参考第五童)。
(二)脑磁图(MEG)^■、z‘.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脑功能检测技术,其原理是检测皮质神经元容积传导电流产生的磁场变化,与EE()可以互补,有条件的单位可应用于癫痫源的定位以及功能区的定位,并不是常规检查。
(三)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能够发现较为粗大的结构异常,但难以发现细微的结构异常。
多在急性癫痫发作时或发现大脑有可疑的钙化和无法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情况下应用。
(四)磁共振成像(MRI)MRI在临床中的应用,大大地改进了对癫痫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MRI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能够发现一些细微的结构异常,对于病因诊断有很高的提示价值,特别是对于难治性癫痫的评估。
特定的成像技术对于发现特定的结构异常有效,例如海马硬化的发现。
如果有条件,建议进行头颅MRI检查。
(五)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T)是通过向体内注射能够发射y射线的放射性示踪药物后,检测体内y射线的发射,来进行成像的技术,反映脑灌注的情况。
可作为难治性癫痫术前定位中的辅助方法。
癫痫源在发作间歇期SPE(:T为低灌注,发作期为高灌注。
(六)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r)正电子参与了大脑内大量的生理动态,通过标记示踪剂反映其在大脑中的分布。
可以定量分析特定的生物化学过程,如可以测定脑葡萄糖的代谢及不同神经递质受体的分布。
在癫痫源的定位中,目前临床常用的示踪剂为’。
F标记2一脱氧葡萄糖(FI)G),观测局部脑代谢变化。
理论上讲,发作间歇期癫痫源呈现低代谢,发作期呈现高代谢。
(七)磁共振波谱(MRS)癫痫源部位的组织具有生化物质的改变,利用存在于不同生化物质中相同的原子核在磁场下其共振频率也有差别的原理,以光谱的形式区分不同的生化物质并加以分析,能够提供癫痫的脑生化代谢状态的信息,并有助于定位癫痫源。
其中’H存在于一些具有临床意义的化合物中,脑内有足够浓度的质子可以被探测到,因此临床应用最多的是磁共振质子波谱(’HMRS)。
(八)功能磁共振(fMRI)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能够在不应用示踪剂或者增强剂的情况下无创性地描述大脑内神经元激活的区域,是血氧水平依赖技术。
主要应用于脑功能区的定位。
目前应用于癫痫领域的影像学检查越来越多,很多检查仅仅针对特殊目的,如病因学诊断、术前评估等,而并非常规检查,如SPE(:T、PET、第二章癫痫的诊断Z5^一豁、fMRI等。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熟悉每一种技术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临要求和现实条件选择相应的检查。
五、其他实验室检查(一)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糖、电解质、液学检查还用于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功能等。
(二)尿液检查血钙等方面的检查,能够帮助寻找病因。
血检测,常用的监测指标包括血常规和肝、肾i 包括尿常规及遗传代谢病的筛查,如怀疑苯丙酮尿症,则应进行尿三氯化铁试验。
(三)脑脊液检查主要为排除颅内感染等疾病。
除常规、生化、细菌培养涂片外,还应作支原体、弓形虫、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囊虫病等病因检查,以及注意异常白细胞的细胞学检查。
(四)遗传学检查尽管目前发现一部分癫痫与遗传相关,特别是某些特殊癫痫类型,但是目前医学发展的阶段还不能利用遗传学的手段常规诊断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