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写作基本知识剖析

合集下载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对联,又称对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用文言文或白话文进行对仗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联以对仗的形式,起音韵、对句法、对音律,通过反复对比,使两句话达到平衡统一、旋律优美的艺术效果。

对联在中国的历史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朵奇葩。

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仗是对联最基本的特点之一。

对仗即是对字音、字义、字形进行合理搭配,形成对称的结构。

在对联中,字音是最基本的对仗要素,要求对联的每一句都有相同的或相似的音韵。

字义对仗是指对联的意义之间要有对应关系。

字形对仗则是对联的视觉形式上要呈现出平衡和对称的美感。

其次,对联的结构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每句一定要五言或七言。

这是由于五言和七言是中国古代汉字诗的基本格律。

而且,五言和七言的句子长度适中,既能容纳两句的对仗关系,又能形成对联的平衡感。

再次,对联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有喜庆对联、吉祥对联、道德教育对联等。

无论是哪类对联,都要注意对联的内容表达要准确、简洁、有力。

同时,对联要求表达的含义要深入浅出,让人一看即懂,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最后,对联的创作也要注重审美效果。

对联的形式要求呈现出一种平衡美和和谐美。

所以,在对联的选材、构思和字句的运用上都要追求美感,力求达到意境明朗,音韵优美的效果。

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被广泛应用,还被用于文学创作、教育宣讲、环境布置等。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被中国人民所热爱和重视,也为世界人民所称道和赞叹。

对联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不断实践的艺术。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对联的基础知识,才能理解对联的内涵和韵味。

对联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传承,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对联艺术在当代得到新的突破和融合,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梧桐树群与月之故乡群的朋友们都正在习作对联,为提高大家的写作技巧与兴趣受梧桐树管理员丽丽与冰心的委托,找简凡老师为我们进行一次基础知识辅导讲课。

简凡(村落草民)老师在百忙中为我们查找有关资料,并从对联的基本知识入手深入浅出地编写了这份教材。

望有兴趣的朋友转载并学习,在今后的对联写作中能有所帮助。

老牛已代大家对简凡老师的辛苦及对我们的支持表示了真诚的感谢了!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简凡)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与谐:传统习惯就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

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

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

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

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

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就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就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一、对联的定义和起源1. 对联定义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在汉字文化圈内广泛流传。

对联是由两句一组的短文构成的,前后两句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对的对仗关系,而这个对仗的关系是建立在平仄、韵律、字数、词汇、意境等多个方面之上的。

在表达上,要求表现出寓意深刻、富有文化内涵以及形式美感的特点,是一种文学、艺术和文化的完美结合。

2. 对联的起源和演变对联最早出现在汉朝,当时的对联还没有现在这种严苛的结构和形式,只是两句话意思相反,形容事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不断演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韵律、字数、意境的表达,从而加深对联的内涵和表现。

到了唐宋时期,对联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发展。

二、对联的结构和特点1. 知识结构对联是一种高度艺术化、高度抽象的语言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

其中的文化元素包括典故、历史人物、地理、音韵、汉字等方面。

2. 语言表达对联要求语言表达简练精练,不得过多的叙述,每个字和字句必须精准而恰当,以表现出对联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意义。

3. 韵律特点对联韵律的特点是,双语上下句要保持押韵的关系。

对联的押韵并不像诗词那么严苛,而是要求相似、悦耳、通顺,在起到一定的美感作用的同时,更要达到“紧缚双句,一韵相承,形式美感的效果”。

4.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联的内容和形式要达到一定的统一,必须发挥结构、表述和意境等各个方面的作用。

对联的形式美感是广大人民群众欣赏和喜爱的重要因素,而对联内容的丰富和深刻也是人们喜欢对联的主要原因。

三、对联的分类和形式1. 分类对联的分类通常有文体类、主题类、字数类三种,其中文体分类包括古体和现代体。

主题分类包括春联、贺联、挽联、寿联、婚联等。

字数分类有四言类、五言类、七言类等。

2. 形式对联的形式包括各种规律的搭配方式,包括平仄韵律、字数平衡、同义反义、连续照应等。

例如,平仄韵律指的是对联的两句话必须用相同的进仄调和韵律;字数平衡指的是对联的两句话必须字数相等,或者字数之和相等。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对联,又称门对、春联、对子、楹联等,是一种具有汉字特色的文学形式。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上下联要求字数相同,意义相对,横批则是对上下联的总结或概括。

对联通常用于春节、婚庆等喜庆场合,以表达美好祝愿和寓意。

2. 掌握对仗的技巧:对仗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包括平仄、词性、语义等方面的对仗。

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一般要求上联和下联的平仄相对;词性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语义要求上下联的意义相互呼应,形成对比或补充。

3. 运用修辞手法: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4. 注意字句的选择:对联的字句要求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在选字时要注意避免重复、生僻、俗气的词语,力求用词准确、生动。

5. 保持整体和谐:对联的整体要求和谐统一,上下联之间要有紧密的联系,横批要与上下联相得益彰。

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主题,使对联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

6. 勤加练习:写对联需要一定的功底和技巧,多读多写是提高对联水平的关键。

可以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不断积累经验。

7. 保持创新:虽然对联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但创作过程中要保持创新精神,不拘泥于传统,力求新颖独特。

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题材入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对联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以诗句为基础,以对仗的方式写成的文学形式。

它以简短的形式表达含蓄深刻的意义,既有节日祝福的对对联,也有展示才华的艺术对联。

对联的写作技巧主要包括押韵对仗、平仄协调、格律整齐、内容互补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1.对联的定义:对联是以对仗的方式写成的文学形式,它包含两组相对应的文字,一般由前联和后联组成。

2.对联的形式:对联的形式比较多样,有长对联、短对联、对绝句、对律诗等形式。

其中,短对联是最常见的形式,一般由四个字组成。

3.对联的分类:对联可分为吉祥对联、文化对联、艺术对联等。

吉祥对联用于节日祝福,表达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文化对联强调文化内涵,表达传统文化的价值;艺术对联则注重对仗、用典、形象等艺术表现。

4.对联的应用场合:对联广泛应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春联、对联题字、对联题画等,还可用于寺庙、楼阁等建筑物上,以及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中。

二、对联的写作技巧1.押韵对仗:对联的前后两联一般采用押韵的方式,通过相似的音韵使对联更加和谐。

押韵可以使用平仄对押,也可以使用声辅韵母对押。

例如:“飞花落而百花香,鸣鸟鸟而乱林响。

”前联和后联中的“香”、“响”形成了押韵。

2.平仄协调:对联通常使用七言或五言诗的词句作为对联的内容,要求前后两句平仄相对,字数相等。

平仄的搭配要符合韵律规律,使对联更加优美。

例如:“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时光难得一见红颜。

”前联和后联中,每句都是七言诗,平仄相对。

3.格律整齐:对联的格式要整齐划一,前后两联的字数要相等,每行的字数也要保持一致。

字体的书写要工整、工整,排版要规整、平衡,注重对联的整体美感和视觉效果。

5.用典巧妙:写对联时,可以巧妙地运用典故、典型的句型、成语等,表达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用典不仅能提升对联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增添艺术效果,使对联更具有吸引力。

6.形象生动:对联中的词句要尽量使用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以便更好地描绘出情景或寓意。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是一种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对联一般由前衬和后衬两个句子组成,前衬和后衬在意义上相互呼应,语言形式上相对称。

对联的创作要求用典、工整、完整。

用典是指对联中要用到典故、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文化积淀;工整是指对联的排比结构要求匀称平稳、字数相等,形式上要求和谐;完整是指对联要有内容,要有积淀,要有意义,不是空洞的、无聊的文字排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二、对联的类型对联可以分为诗对、散对、俚俗对等多种类型。

1、诗对诗对是使用诗体形式的对联。

因此,诗对的前衬和后衬都必须符合诗句的韵律和字数的要求,前后句还可以呼应联想。

诗对需要有诗的意境和韵味,用词需精练。

例如:“春水轻舟跨枝嫩,秋风嘹亮泊叶深。

”2、散对散对是使用散文形式的对联。

散对的排比结构更显灵活,没有严格的音律和字数要求,但前后句意义呼应,句式工整的特点依然需要遵循。

例如:“山高水长有彩虹,花暗莺喧竞蝶飞。

”3、俚俗对俚俗对是指内容多为儿歌、笑话、顺口溜等俚俗之文。

俚俗对是对联中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式上更灵活,内容上富于幽默。

例如:“官有官言不算官,民有民气更难民。

”三、对联的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用典、排比、对仗、意境、清新、幽默。

1、用典对联的创作离不开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对联的用典要求在短短的两句话中有所呈现,不但要求在句子中有典故的隐喻,还得结合上下文的含义,在短小的篇幅中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篙春水笑吟风。

”2、排比排比在对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排比是指在对联中,前后句之间在韵律上需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句式严整对称,套韵工整。

例如:“山寺钟声动地来,夜半猿啼影树花。

”3、对仗对仗是指对联中前衬和后衬的形式对称。

对仗一般可以从音韵上、意义上、句式上等多个方面呈现,对仗使得对联的前后句更加丰富多彩,富有韵味。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基本知识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定义对联也叫楹联、楹贴、对子,由于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所以大家都有直观的基本认识,但要是谈到对它的全面而理性的把握,其情形就因人而异了。

它其实是一门内容较为丰富而细密的学问,真正要弄通,还是要付出大量劳动的。

《现代汉语词典》给“对联”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这一定义显然是有缺陷的。

首先,对联和它的载体没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它可以出现在任何可能的物体上,例如瓷器、石器、铜器、电脑上;甚至它可以不依赖物体而存在,例如你口头上说出个上联,他对出个下联,并没有经过记录,也必须说已经产生了一副对联。

其次,修辞学上关于“对偶”的规定是相对宽松的,尤其没有字音的讲究;而对联的要求则是“对仗”,其内容比“对偶”丰富而严格。

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个“对偶语句”,但它却并不能算是对联。

《汉语大词典》给“对联”的解释是:“互相对偶的文句。

由上联和下联组成。

一般张贴、悬挂或镌刻在门、厅堂及柱子上。

讲究对仗工整贴切,上句末字声调必仄,下句末字声调必平。

根据位置与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春联等。

也称‘对’、‘联’、‘对句’、‘对子’。

”这一介绍也是有缺陷的。

一些失误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的一样。

介绍了对联尾字的声调讲究而不介绍对联用字的其它声调讲究,就显得挂一漏万。

“楹联”在今天已经成了“对联”的同义词,其地位不能和“门联”等同。

例如“中国楹联学会”,其工作范围并不限于“柱子上的对联”,而是包括一切对联。

笔者斟酌情况,拟给“对联”下一个新的定义: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它形成于中古,千百年来不断发展,明清时期臻于全盛。

文人们大都参与对联的创作,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也有其创作理论和技巧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完全可以和诗、词、赋、文并列的文学样式。

对联的知识

对联的知识

对联的知识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表达方式,常见于庆祝、婚庆、寿宴等重大节庆场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对联是一种文字艺术,也是一种象征中国人民智慧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对偶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对立关系。

而真正的对联起源于唐代,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文人墨客们对诗词的热衷和追求,在对联艺术的发展和创造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联的写作方法主要有平仄对应、意义对应和语义对应三种。

平仄对应是指对联中每句诗的平仄声脚要一致,使整句诗的韵律和谐。

意义对应是指对联的上下两句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使对联的意境更加深远。

语义对应则是指对联的上下两句要在语义上有一定的呼应,使对联的内容更为丰富和立体。

对联的用字要求严格,不仅要求押韵,还要求字数相同、字义对应。

对联的用字讲究工整、规整,每个字形象生动,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对联要求精炼、精神,能够一语中的表达出主题,给人以深厚的艺术感受。

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美感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如,运用夸张手法、比喻手法、转喻手法,能够使对联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另外,对联的创作还可以与文人墨客的主题思想相结合,使对联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在字面上的对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传播。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欣赏,可以增长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更是一种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共鸣。

对联可以表达祝福和喜庆之情,也可以表达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无论是在家庭聚会、纪念活动还是大型庆典中,对联都是一种重要的装饰元素,使整个场景更加庄重和富有文化气息。

综上所述,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字艺术形式,它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思想。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欣赏,可以体验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对联的基本知识点

对联的基本知识点

对联的基本知识点对联是一种文体,通过简短对偶句表达感悟。

其基本要素包括格律、结构和意境。

在六个要素中,字数相等且内容相关是基础要素,而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和节奏相应则是语法、声律要素。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要素的知识点。

格律相对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即上下联在相同位置平仄相反。

马蹄韵格律是其中的一种,指的是按照马蹄的形状来交替平仄。

单边五言、七言、十一言的格律各有两种,而长联则可以采用长联自对的方式。

在意节点定韵中,需要抓住意节点的最后一字来调节平仄,使其平仄基本上两两交替。

对联仄起平收,即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但不能出现三仄尾或三平尾。

失替和失对是对联中不符合格律要求的情况。

对联的结构要求相同,即对联的结构应该一致。

节奏相应则是指平仄相谐,即上下联的节奏应该相应平仄相谐,使得对联更加和谐美妙。

意境相谐是对联的重要要素之一,指的是上下联的内容应该相互呼应,产生共鸣。

对联应该即景即事,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所感所思,让人们感受到美好的情感。

通过对对联的基本要素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联的规则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对联。

5、在使用格律韵时,有两种标准可供选择:平水韵(古韵)和中华新韵(今韵)。

如果使用古韵,需要进行注明。

如果没有注明,默认使用今韵。

为了确保准确性,最好无论使用今韵还是古韵,都进行标明。

6、入声字在古韵中存在,而在今派中则分为XXX和XXX。

如果使用中华新韵,就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使用古韵,需要记住这些入声字属于仄声。

掌握入声字的方法有规律可循:1.根据自己的地方口音读这个字,如果发音短促,一般就是入声字。

2.发音中韵母有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3.最快速、权威的方法是使用网络平仄古今韵查询。

4.经常吟诗填词作曲对联的朋友,建议使用古韵。

因为填词需要韵押,律依古韵;而且熟能生巧,惯了古韵后就不会惯使用今韵了。

同时,一副联不能混用韵,当对联出句是古韵时,必须律依古韵。

7、多音字在网络平仄查询时无法识别,会出现“通”字。

学写对联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学写对联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学写对联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首先,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形式之一,是由两句对偶的诗句组成,每句对偶又有五言或七言构成。

对联通常是成对出现的,上联和下联相呼应,意义对仗,形式上也要求平仄相对,韵律和谐。

其次,对联的结构要求上下联呼应,意义相对,既要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又要符合整体的主题和氛围。

在写作时,需要注意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对称衡,不能偏离主题,同时要注意表达要简洁明了,不做过多的修饰。

对联的韵律是写作对联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的韵脚相对应,如平仄、押韵等都要符合规范,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

此外,学写对联还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

比如,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使对联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要注重对联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让对联既有意境,又有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学写对联需要对其基本结构、韵律和写作技巧有一
定的了解和掌握。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才能写出优秀的对联作品。

希望这些基础知识和技巧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对联的写作。

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

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

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一、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1、比喻法比喻法。

如: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2、、夸张法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

如: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3、衬托法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联)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4、、对比法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

5、反对法反对,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愿闻老子再骑牛6、正对法正对的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

例如: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下两联都是讲摩天岭的高峻。

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

两联的意思是互为补充的。

7、自对法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

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

当然,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

如:闲云野鹤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8、、串对法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

如长沙岳麓山联: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

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还有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

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

也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写对联注意事项

写对联注意事项

写对联注意事项
1.对联应该有对仗感:对联的前后句应该保持足够的平衡和对称,有一定的韵律感,否则就显得格调低下。

2.注意字音和字形的搭配:对联中使用的字应该既相互呼应,
又有独特的韵味。

同时,字形的搭配也很重要,要求美观、典雅。

3.注重意境:对联的语言要精准、意味深长,通常要在短短的
几个字里表达出深刻的含义。

4.不要追求华丽的形式:虽然对联讲究韵味和形式,但是过于
华丽和矫饰往往会让人产生紧张感,因此,对联中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要简练明了,自然流畅。

5.注重语言的文化内涵:对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联的语言和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需要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才能写出有品位、有思想、有文化的好对联。

通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通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通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要素1. 对仗:对仗是对联的基本要求,是指上下联在语音和意义上呼应对应。

一般情况下,对仗包括平仗、仄仗、押韵等要求。

平仗是指上下联的音节数相等,如举案齐眉;仄仗是指上下联的音节数不等,但声调、韵母相对应,如波涛汹涌;押韵是指上下联末尾的几个音节相同或相似,如海阔天空。

2. 含蓄:对联的表达要求简练、朴实,不得言过其实,要求言简意赅,提炼表达。

3. 意蕴:对联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不能简单地只是句子的堆砌。

好的对联应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二、对联的体裁1. 庆祝类对联:这类对联常常出现在各种庆祝活动中,如生日庆典、婚庆、节日等。

常常包含着对应场合的吉祥祝福和美好愿望,如团圆喜庆,百年好合。

2. 励志类对联:这类对联常常包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奋斗和启示,鼓励人们战胜困难,如凌波微步,谦虚谨慎。

3. 清新类对联:这类对联通常包含着对自然的赞叹和表达,如清风徐来,明月当空。

4. 滑稽类对联:这类对联常常带有讽刺、幽默、调侃的味道,让人捧腹大笑,如虚惊一场,不痛不痒。

三、对联的发展历程对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碑刻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唐代是对联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诗人王之涣、宋之问等都有不少优秀的对联作品。

明清时期,对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对联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不仅在中国,对联在东亚诸国也有留存和传承。

同时,在现代社会,对联也得到了电子媒体的传播和推广,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一种现代表现方式。

四、对联的学习方法1. 多积累语言知识:对联需要灵活运用汉语语言,因此要注重积累词汇、熟悉常用成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习经典名句:经典名句常常可以给我们灵感和启示,可以通过阅读古诗文、名人散文等途径,来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

3. 锻炼想象能力:好的对联不仅要求对仗,更需要通过联想,去创造有趣、富有表现力的对联。

所有的对联知识点总结

所有的对联知识点总结

所有的对联知识点总结
一、对联的特点
1. 对仗:对联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对仗,即上下两句诗句在形式和意义上都要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对应的关系。

2. 紧凑:对联要求言简意赅,不多余言辞,能够达到精炼的效果。

3. 富有韵味:对联要求有音韵美感,让人在品读时能感受到美妙的音韵感受。

二、对联的类型
1. 对子:即一对对仗的诗句,又称为“对仗体”。

2. 对仗:即两个对联构成一组,前后对仗。

三、对联的创作技巧
1. 注意对仗的精准度,上下句的字数要相当,音韵要和谐。

2. 注意承前启后,上下句的意义要能够呼应呼应。

3. 注意取意的巧妙,对联中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 注意形式的优美,对联的字体、布局也是对联创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四、对联的应用领域
1. 家庭应用:春联、对联常用于过年时贴在门上,寓意着新年的美好祝福。

2. 商业应用:商家常用对联进行宣传推广,吸引顾客。

3. 文化活动:对联艺术大赛、对联摄影展等活动在文化领域中也广泛开展。

五、对联的典故与流派
1. 晋察冀流派:是对联流派之一,较早形成于晋察冀地区,风格严谨稳健。

2. 江南流派:源于江南地区,风格清新婉约,多以山水风物为题材。

3. 神州绣球流派:是对联流派之一,较晚形成的流派,风格活泼、生动,常以风俗人情为题材。

4. 关中流派:源于关中地区,风格多以壮美的山川为题。

总结:对联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在文学创作中有着重要地位,还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中。

通过对对联的特点、类型、创作技巧等的总结,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对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浅谈对联写作入门基础知识

浅谈对联写作入门基础知识

浅谈对联写作入门基础知识陈永鹏一、什么叫对联?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领域中占有极高的地位,被人们誉为“国粹'、“国宝'、“诗中之诗'等,它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箱奇珍。

二、对联的类型有哪些?对联的应用范围很广,上至皇室下至民宅,各行各业无所不及。

因此,对联的种类也较多。

一般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庙联、格言联、题赠联、祭祀联、名胜联、碑贴联、书画联、装饰联、写景联、咏物联、谐音联、回环联、倒装联、拆字联、镶嵌联、店坊联、戏台联、园林联、自勉联、讽谏联、灯迷联等。

因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种类多寡之说,允许见仁见智。

三、对联的用途对联应用非常广泛,作用非常之大,不仅具有文艺功力,而且具有社会功能。

具体表现在:①讴歌时势,弘扬正气。

②促进经济,倡导文明。

③写史记实,兴企促商。

④装饰点缀,调节气氛。

⑤潜移默化,感悟人生。

⑥陶冶性情,增长见识。

⑦抒怀述志,表达心声。

⑧谐谑娱乐,益智有趣。

⑨联谊结友,美化生活。

四、对联的形式对联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正对、反对、流水对、工对、宽对以及回文对、拆字对、悼挽对、庆贺对、嵌字对等等。

现就正对、反对、流水对、工对、宽对分别举例说明:(1)正对。

上下联必须是并列关系。

其内容必须相似、相近或相关,但不可相同,相同则显泛味;词性要相对,但不宜同义,同义则变合掌;平仄要相协,但不可相拗,相拗则令音韵失调。

例句:1、细雨肩头滴青云足下生2、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2)反对。

上下联之结构有转折关系,上下意思相反或一件事物的正反两面,遣词造句多为反义。

例句:1、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2、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3)流水对。

即一个意思分两句话来讲,上下意思有因果、递进、连贯以及条件、假设关系。

对联常识与技巧

对联常识与技巧

对联常识与技巧
对联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规则和技巧。

以下是
对联的常识和技巧:
对联常识
1. 上下联的字数应相等,一般情况下都是5个字或7个字,也有多字
或少字的。

2. 上下联对应词语的字音应尽量避免相同或相似,押韵更佳。

3. 上下联的词性应大体相同,即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以此
类推。

4. 上下联的句子结构应当相似或相对。

5. 对联的主题应当和谐统一。

对联技巧
1. 理解含义:在写对联前,理解上下句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

2. 练习:对联需要练习才能掌握,可以尝试自己创作,然后与他人的
作品比较。

3. 押韵:对联的末尾可以押韵,这有助于记忆。

4. 视觉美感:对联应该看起来整齐,所以正确使用格律是很重要的。

5. 文化背景: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熟悉常用的成语、典故和象征物,这将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和创作对联。

6. 听取建议:如果可能的话,向他人展示你的作品并听取他们的建议。

通过遵循这些规则和技巧,你将能够创作出既符合个人风格又具有艺
术价值的对联。

怎样编对联知识点总结

怎样编对联知识点总结

怎样编对联知识点总结一、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联子,是一种文学形式,是由上下两句平行而对仗的诗句构成。

对联常采用七言或五言结构,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多用来表达祝福、寓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特点1. 语言简练:对联的文字表达简练明了,一般由四个字或七个字组成,表达方式直接、鲜明。

2. 对仗工整:对联上下句之间要求完全对仗,通常按照平仄、押韵等技巧来构成对联。

3. 寓意深长:对联中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寓意,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智慧和思想。

4. 表现形式多样:对联的形式多样化,既有直抒胸臆、豪情壮志的,也有含蓄隐晦、意味深长的,常常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起源于汉代,经过了宋、元、明清等历代文人的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规范的格式和技巧。

对联最早源于《诗经》中的诗歌,后来在汉代逐渐演变成为成熟的对仗句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宋代以后,对联逐渐衍化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成为广大文人雅士所追捧的文学形式之一。

四、写对联的技巧1. 灵活运用平仄:对联的上下句在平仄上要求保持一致,这是对联对仗工整的基础。

在运用平仄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灵活运用平仄,增加对联的表现力。

2. 善于运用押韵:对联的上下句要求在押韵上保持一致,通常采用全韵或者仄韵形式。

押韵的运用能够增加对联的音韵美感,增强对联的表现力。

3. 注意对仗要求:对联的上下句在意义上要求保持一致,通常采用形似对仗或意义对仗的形式。

在写作时,要注意对仗的要求,使对联表达的意义更加明确、突出。

4. 增强表现力:在写对联时,可以增加对联的表现力,使对联更具有意境、情感和特色,产生更好的效果。

五、著名对联欣赏1. "水到渠成,山回路转"2. "东山再起,一马当先"3.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4. "天上人间,如梦如幻"5. "观止矣,集大成"六、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联基本常识+撰写方法+妙联欣赏+题型把握

对联基本常识+撰写方法+妙联欣赏+题型把握

对联基本常识+撰写方法+妙联欣赏+题型把握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门”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

对联起源于五代,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可谓源远流长。

它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包罗万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和名胜古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人们欣赏对联,除了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

对对子一直是训练学生文字基本功的重要方法。

即便在高考中,对联也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如何学会写对联呢?一、了解对联“五相二忌”的要求对联有以下“五相”:1.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有人特意抓住这一特点,写下了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对联,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1916年,袁世凯一命呜呼,有人写了这样两句:“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有人说:“这上联'袁世凯’三个字,怎么对得住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撰联人笑道:“不错,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2.词性相对。

汉语词性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等,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对联是对偶的艺术,上下联同一位置的字词性要相同。

请看林则徐的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与“壁”,名词对名词;“纳”对“立”,动词对动词;“百”对“千”,数量词对数量词;“川”对“仞”,名词对名词;“有”对“无”,动词对动词;“容”对“欲”,名词对名词;“乃”对“则”,连词对连词;“大”对“刚”,形容词对形容词。

为了内容的需要,有时遵从要求可相对宽泛,如以动词对形容词,甚至只要是“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即可。

3.结构相同。

汉语的短语结构分偏正、动宾、联合、主谓等,一副严谨的对联,其上下联的词语结构是一一对应的。

如郑板桥的这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删繁就简”“领异标新”都是联合结构,其中“删繁”与“领异”、“就简”与“标新”均为动宾结构;“三秋树”和“二月花”都是偏正结构,其中“三秋”与“二月”也同是偏正结构。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

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

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

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

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

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

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

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

至少意义不全。

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通用对联知识点

通用对联知识点

通用对联知识点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用诗文形式表达对仗关系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对字句的巧妙安排和对仗的艺术手法,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对联的创作和鉴赏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巧。

本文将逐步介绍通用对联的知识点。

一、对仗技巧对仗是对联创作的核心,它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同时在用字、用词、意境上达到平衡和对称。

常见的对仗技巧包括:1.平仄对仗: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

对联中,上下联句子的平仄要保持一致,以保持韵律的协调。

2.简练对仗:对联的字数要保持一致,同时要尽量避免冗长和啰嗦的句子。

3.平行对仗:对联的结构要保持平行,即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和用词要保持一致,以达到美感的平衡。

二、常见题材对联的题材千变万化,可以涵盖各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对联题材:1.自然景观:对联可以描写山水、花草、季节等自然景观,展示自然美的表达。

2.人物形象:对联可以描绘历史人物、文化名人或普通人物的形象,展示人物特点和情感。

3.社会热点:对联可以反映社会热点、时事问题,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4.寓意哲理:对联可以通过寓意和哲理来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三、名家对联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才华横溢的对联名家,他们的作品成为了经典。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对联名家:1.黄遵宪:清代著名对联家,其作品以峭拔雄伟的形象和深刻的哲理闻名。

2.龚自珍:近代著名爱国诗人,他的对联作品以振奋人心的情感和豪迈的气势而著称。

3.雷震子:现代著名作家,他的对联作品以幽默风趣和犀利的语言讽刺社会现象。

四、对联的传承与发展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对联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用现代词汇和表达方式创作对联,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总之,通用对联是一门独特而精妙的艺术形式。

掌握对仗技巧和常见题材,了解著名对联名家的作品,以及对联的传承与发展,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对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写作基本知识以独特别致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存在发展和显耀于世,已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对联,是由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综合、演化、变异而成。

因而它兼有各种文体的优点和特点,具备了:新鲜优美,整齐雅观,格调多变,灵活自由,短小精悍,音韵和谐,艺术性强,适应性广等。

所以它一直受到历代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在民间广泛传播应用。

第一节对联的称谓凡事物都有名称。

对联更有它自己独特的称谓;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后以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楹帖又分春帖、婚帖、喜帖等。

它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

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例如:明朝宰相邱琼山少年就学时,老师为解决学生争座位而出句:“细雨肩头滴”,本是平淡的句子,而邱对以“青云足下生”,不但赢得了座位,而且表现了才志超群,全联生色多了。

其中的“细雨肩头滴”叫上联、出句、对公或对首,“青云足下生”叫下联、对句、对母或对尾。

上联叫被对句,下联叫对句,所以应说“青云足下生”对“细雨肩头滴”,或说“细雨肩头滴”对以“青云足下生”。

至于贴定的对联,如北京居庸关联“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也应同样称谓,即“辽海吞边月”为上联、出句……“长城锁乱山”为下联、对句……。

我们对别人的出句或写作对联都可以叫做“对对”,因为都得先出上联然后对以下联;当然也可以先出下联,再对上联。

第二节对联的作用从上节可见对联为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应用。

对联的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宽广的:从种类说,由春联一种逐渐发展到贺婚祝寿,交际装饰,吊丧悯死等十多种类;从阶层爱好说,先有皇帝至将相,逐步扩大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不分阶级阶层,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喜欢使用情趣各异的对联,从张挂场所说,由皇帝的宫殿苑囿到监狱牢门,由富户的高堂华厦到民众的小庐茅舍,以至祠庙寺观,亭台楼阁,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清泉仙窟,门房书室,卧室案头,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甚至戏台神座,香炉花灯,箔柜仓库,猪栏牛舍等等莫不悬挂长短不一,千姿百态的对联。

对联之所以这样广泛使用:一、由于它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不论任何事情、场所、场合,有没有对联,人们的感受就有很大差别。

如新年时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时见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越常;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所以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诗词还大。

它还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

二、由于它思想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善于表达意境和情感,能从记事、述史、写景、抒情、言志、寄怀、宣传、鼓动、褒扬、贬斥到慨叹、讽刺、鞭挞、娱乐、交际、游戏、谐谑等等,都能随作者意志所为,完成它的作用。

可见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它壮丽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第三节对联的种类划分划分对联种类的第一人,是清代梁章钜。

他在《楹联从话》中分为故事、应制(奉皇命而作)、庙祀、祠宇、官衙、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和杂缀十类。

可惜内容不全面,分类不科学。

按常规应根据对联内容广泛和适应性广的特点来分类,现先从适应性广来分类,对联是无事无处无时不可以贴的。

①春联。

②门联。

③堂联。

④名胜古迹联。

⑤婚联。

⑥寿联。

⑦交际联。

⑧新居联。

⑨挽联。

此外还有戏台、庙寺、祠墓、庆贺(指生子、升迁等)、灯联、谜联和器皿联等。

如果从内容广泛来分类,可分多类,现择取主要的五类叙述于下。

一、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向为人们赏心悦目之举;绘状佳美事物,亦为人们雅兴志趣之事。

历代写景状物之联,不乏绘影绘声、维妙维肖的佳作。

如:瘦西湖月观郑板桥亲书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把最常见的景物形象得肖妙而灵活。

又如书生妙对乡绅联,乡绅出句:“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声言对不了,要立即驱逐,不得在他乡教书。

书生接口对道:“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

”针锋相对巧捷之至。

二、叙事咏物类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故事史迹很多,可以记叙咏怀者不少,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这类对联亦众,对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都大有好处。

如关岳庙联:“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

”述而有评、简练有力。

三、抒情言志类人是有思想感情,有志趣理想的,存之于内,必发于外,笔墨所到,自然流露,它可见于各类对联,亦可有它专类。

如林则徐在流放中言志联:“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

”明显地表明他的抱负,渴望东山再起。

又如冯玉祥将军叙志联:“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

”四、格言哲理类人们为了策励自己和劝勉别人,常制订一种治学立业,修身处世的守则,或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语句,以对联形式见之,称为格言哲理联,如吴敬梓叙世名句:“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

”五、讽刺讨檄类这类主要出自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在对压迫者剥削者的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以惩儆统治者压迫者的恶行罪愆。

如老百姓讽县令联:“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寅属虎,全需鸿犬牛羊。

”清时一个县令叫王寅的,群众嵌名作这联贴在官府门旁,指出他贪暴之心。

第四节对联的种种形式形式是指事物的形态、结构等。

对联是文艺作品中表现艺术和结构多式多样的一种,它的上下联内容构成,有着可遵的规律,这种规律大约有: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造反关系等。

对联体现这些关系的几种主要形式有:一、正对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

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

如安徽白龙庙联:“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

”二、反对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所用的词语也多是反义的。

如:“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

”“昔日一贫儒诵经拜佛;今乘驷马车放火杀人”等。

三、串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

至少意义不全。

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试看一副眼镜店联:“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由悬眼镜到看见东西是递进。

还有《碾玉观音》中崔宁吃了酒的联语:“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

”连贯递进因果关系都有。

这种对也叫流水对。

四、工对又叫严式,它要求同小类的名词相对,越小类则越工。

凡以同类词或近类词相对,习惯不同类词相对和词性相同的联绵词相对等,都叫工对,如骆宾王题浙江观海亭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其中楼和门是宫室类,观和对是人事类(动词),沧海日、浙江潮是天文地理类。

这是古工对。

五、宽对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

它的特点在字词对中不苛求小类相对,只大类相对,平仄上个别不相对,句形结构大致相应即可。

例如郑板桥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主要名词没有一个同类的相对。

现代的工对不同了,只要求字词和平仄大致相对,个别字词不甚工整可不计较。

宽对当然不能无限宽,一般应做到上下联长短句相同,字数相等,语气流畅。

至于工对和宽对那种较工?从艺术看,以工对为工,从全联看,则应以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来衡量。

六、回文对回文又称回环,是讲究词序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修辞法,表现两种事物的相互关系。

我国早在东晋就有苏惠织回文诗八百余言的事。

这回文对联明显是从回文诗衍化而来。

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1、上联倒转作下联法:“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2、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

”3、上下联颠倒互换法:“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

”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

”回文对是一种别有情致的文学形式,根据内容需要进行创作,是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的。

第五节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对联能够存在和发展这么久,人们喜爱愈烈、流传愈广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帝王的提倡,名人的创作,人们的需要外,主要在它自身具有许多艺术优点和长处:文字美、声韵美、民族特色、应用价值等,能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这里将探讨它构成那么多优美的艺术形式的艺术要求,即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

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

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

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

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

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

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

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

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

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

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

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

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

所以一切东西要得人喜爱,首先就要有外表美,形式美,对联就具有这特点。

对联字数相等的特点曾给聪明人反用过,有一副挽袁世凯联云: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哀世凯对以中国人民是对不起的,作者正是借意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因袁复辟帝制,扼杀共和,这是千多年才见到第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奇联。

但也不能说字数相等的两行字或两句话就成为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对仗音韵等艺术构造。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既无异议了,但它应以多少字数为佳呢?从现有的对联看,少字多字都有佳联,若有字数划分联形,七言为最多,其次是八言九言,又次为五言和十言至十二言,四言六言和十三言以上则较少,至于少于四言的短联和几百言以上的长联,有点似凤毛麟角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