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有毒中药的毒性分级

合集下载

3.1.101.4.5毒性中药学中药学

3.1.101.4.5毒性中药学中药学

中药毒性
2.毒性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 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
中药毒性
3.中毒原因 (1)剂量过大 (2)服用太久 (3)炮制不当 (4)配伍失误 (5)制剂不妥 (6)外用失控 (7)误食误用
中药毒性
4.预防措施 (1)应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用的 特殊要求。 (2)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病情,严格控 制使用剂量和服药时间。 (3)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毒副 反应,早诊断、早处理。
中药毒性
1.毒性的含义 •古代:毒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药 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 •现代: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及损害性。
中药毒性
2.毒性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 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 如:草乌、川乌、马钱子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 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 如:附子、商陆、牵牛子
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束

有毒中药及其毒性成分

有毒中药及其毒性成分

有毒中药及其毒性成分一般说来,中药毒性就是由于药物所含有毒性成分引起的毒性反应,毒性成分不同其毒理机制亦不同。

1 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的中药含乌头碱类:含乌头碱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支蒿等,其毒性主要表现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症状,中毒机理就是过量的乌头碱先兴奋后麻痹各种神经末梢,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甚至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以致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而致死。

含阿托品类:百花曼陀罗、茛菪、小天仙子等含茛菪碱、东茛菪碱与阿托品生物碱,此类生物碱皆为M-胆碱受体阻滞剂,其中毒机理主要为抗M-胆碱能反应,对周围神经则为抑制交感神经机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则为兴奋作用,严重者转入中枢抑制致嗜睡、昏迷。

含番木鳖碱类:马钱子、吕宋果等的种子均含番木鳖碱(士的宁) 与马钱子碱,其中以含番木鳖碱毒性最大,治疗量的士的宁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

中毒量则破坏反射活动的正常过程,使兴奋在整个脊髓中扩散而呈特有的强直性痉挛。

严重者可因呼吸肌强直性收缩而引起窒息。

含秋水仙碱类:光慈菇与山慈菇的鳞茎均含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在体内有积蓄作用,排泄甚慢,当其在体内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时则有剧毒,能对呼吸中枢、胃肠道及肾有刺激性毒性反应。

含麻黄碱类:中药麻黄所含的麻黄碱对呼吸、血管运动中枢神经及交感神经皆有一定毒害,即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能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含雷公藤碱类: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均含雷公藤碱, 雷公藤碱有剧毒,煎煮时间不够或过量服用本品后,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后期发生尿毒症时,胃肠道症状加剧。

2 毒性成分为苷类的中药含强心苷类:夹竹桃、罗布麻、万年青、杠柳等中草药均含强心苷,中毒后主要表现为胃肠道方面,严重时可出现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异位节律等,最后因心室纤颤,循环衰竭而致死。

含强心甾体类:蟾酥为重要强心药之一,其强心成分属强心甾体类化合物,其中毒症状出现时间多在30~60 分钟之后,首先有上腹部不适,继则恶心呕吐、口唇青紫、心悸、甚则昏迷、以致休克,多数病人有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及不同程度的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

中医中药毒性分级

中医中药毒性分级

矿物类药物中毒
• 本类药物常见有砒霜、朱砂、雄黄、水银、胆矾、 铅、硫磺等。
• 砒霜:若吸入其粉尘引起中毒,首先呼吸道刺激 症状,神经系统可见肌肉痉挛、谵妄昏迷,最后 可死于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若由消化道进 入引起中毒则首先出现:口干、痛,吞咽困难、 剧烈吐泻,严重者似霍乱。毒素对血管舒缩中枢 及周围毛细血管的麻痹导致“七窍流血”的严重 后果,最后大多死于出血或肝肾功能衰竭和呼吸 中枢麻痹;慢性中毒除一般神经衰弱症候群和轻 度胃肠道症状外,主要为皮肤粘膜病变及多发性 神经炎。
常见中毒药物
• 植物药:关木通、苍耳子、苦楝根皮、昆 明山海棠、狼毒、萱草、附子、乌头、夹 竹桃、雪上一枝蒿、福寿草、槟榔、乌桕、 巴豆、半夏、牵牛子、山豆根、艾叶、白 附子、瓜蒂、马钱子、黄药子、杏仁、桃 仁、枇杷仁及蔓陀罗花、苗、莨菪等;
• 动物药:斑蝥、蟾蜍、鱼胆、芫青、蜂蛹 等;
• 矿物药:砒霜、升药、胆矾、铅丹、密陀 僧、皂矾、雄黄、降药等。
• 蟾酥可使心、脑、肝、肾产生广泛性病理损害, 进而导致死亡。临床以心血管症状最为明显。如 心动过缓、窦房阻滞、异位节律及窦性心动过速 和心室纤颤。
• 斑蝥则可引起剧烈的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系统的损 害,引起恶心、呕吐、呕血、腹部绞痛、便血、 发音困难、口唇及四肢末端麻木、复视、咀嚼无 力、双下肢瘫痪、二便困难等等。
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苷 类、毒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 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 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等 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
含生物碱类植物中毒
• 含生物碱的较易发生中毒的植物有曼陀罗、 莨菪(又名天仙子)、乌头、附子、钩吻、 雪上一枝蒿、马钱子等。

历代有毒中药的毒性分级

历代有毒中药的毒性分级

历代有毒中药的毒性分级要求:1.按时间先后,找出历代每一本草著作中有毒中药的总数,其中大毒、有毒、小毒(也有微毒者,为4级分类,如《本草纲目》)的中药名录。

2.变化情况:如后者较前者新增的毒药名录,或前者记载有毒而后者则记无毒。

3.药物毒性反应的临床表现。

4.记载无毒的药物,亦出现不良反应。

药物名录,不良反应表现,及不良反应的原因。

请从唐《新修本草》开始做起。

重点本草:唐《新修本草》《本草拾遗》《药性论》《蜀本草》宋《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证类本草》《图经本草》《大观本草》《绍兴本草》《本草衍义》金元《汤液本草》《珍珠囊药性赋》明《本草纲目》《本草蒙筌》《本草原始》《滇南本草》《本草正》《炮炙大法》《本草经疏》清《本草纲目拾遗》《本草备要》《本草求原》《本草从新》现代《药典》《中药学》《中华本草》请于二周内完成。

务必细心、严谨,力求准确无误。

附:样式魏晋南北朝魏《吴普本草》首次真正在某些具体药物条目下记载毒性,并以大毒、有毒二级分级法进行毒性分级。

大毒为侧子、黎芦、马刀3味,有毒钩吻、丹砂、石胆、硫黄、白矾、人参、牡丹、附子、乌头、乌喙、虎掌(即天南星)、大黄、恒山(即常山)、蜀漆叶、甘遂、茵芋、贯众、野狼牙、羊踯躅、䕡茹、芫花、巴豆、莽草、雷丸、蜀黄环、翘根、斑蝥、麻蓝28味。

首次记载了服用具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如钩吻“一名毒根,一名野葛。

有毒,杀人”。

麻蓝,“一名麻蕡,一名青羊,一名青葛。

……叶上有毒,食之杀人。

”翘根“有毒,……以作蒸饮酒,病患”。

魏晋之际《名医别录》载录有毒药物131种,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级。

其中大毒药12种,计有附子、天雄、乌喙、侧子、射罔、钩吻、羊踯躅、狼毒、巴豆、虎掌(即天南星)、鸩鸟毛等;有毒药90种,乌头、商陆、桂、女青(即蛇衔根)、荛花、甘遂、莽草、蜀椒、特生礜石、蚤休、鬼臼、牵牛子、茵芋、鸢尾、射干、半夏、蜀漆、赤赫、黄环、石南草、贯众、藜芦、牙子、及巳、白头翁、莨菪子、彼子、石下长卿、羊桃、恒山、蒴藋、山慈石、马颠、雀梅、封花、巴棘、参果根、五母麻、蝦蟆(一名蟾蜍)、石蚕、蝮蛇胆、蜈蚣、蜣螂、马陆、地胆、马刀、贝子、天鼠屎、芫青、葛上亭长、木虻、蜚虻、蜚蠊、水蛭、扁前、杏核、瓜蒂、苦瓠、葫、酒、水银、石胆、干漆、秦椒、麻蕡、金屑、雄黄、雌黄、石硫黄、露蜂房、蟅虫、蛴螬、龟甲、蟹、鳗鲡鱼等。

二十八味毒性中药

二十八味毒性中药

药圈:因*果制作 二十八味毒性中药二十八味毒性中药名称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砒石(红砒、白砒) 内服0.03~0.075,入丸散用;外用研末撒、调敷或入膏药中贴之。

有大毒,用时宜慎;体虚及孕妇忌服。

砒霜 内服0.009,多入丸散;外用适量。

不能久服,口服、外用均可引起中毒。

雄黄 内服0.05~0.1,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内服宜慎,不可久服;孕妇禁用。

水银 外用适量 不可内服;孕妇禁用。

红粉 外用适量,研极细粉单用或与其他药物配成散剂或制成药捻。

不可内服,外用也不可久用。

轻粉 内服0.1~0.2g/次,2次/日,多入丸散或入胶囊,服后漱口;外用适量,研末掺敷患处。

不可内服白降丹 外用适量 不可内服红升丹 外用适量 不可内服生马钱子 0.3~0.6g,炮制后如丸散用。

不宜生服、多服、久服;孕妇禁用生川乌 一般炮制后用 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芨、白蔹、天花粉、瓜蒌同用。

生草乌 一般炮制后用 一般不内服。

余下同生川乌。

生附子 内服3~15 孕妇禁用。

余下同生川乌雪上一枝蒿 内服研末,0.062~0.125;或浸酒外用,酒磨敷。

有剧毒,未经炮制不宜内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豆类及牛羊肉。

生白附子 外用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

生品内服宜慎;孕妇禁用生半夏 内服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生天南星 外用适量,研末以酒或醋调敷 孕妇慎用生巴豆 外用适量,研末涂或捣烂用纱布包敷。

孕妇禁用;不可与牵牛子同用。

生千金子 内服1~2g,去壳、去油用,多入丸散;外用适量,捣烂敷。

孕妇及体弱便溏者忌服生甘遂 内服0.5~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

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生狼毒 熬膏外敷 不宜与密陀僧同用生藤黄 内服0.03~0.06g;外用适量 内服慎用生天仙子 内服0.06~0.6g 心脏病、心动过速、青光眼患者及孕妇忌服。

洋金花 内服0.3~0.6g,宜入丸散或卷烟燃吸(分次服,每天用量最多不超过1.5g);外用适量青光眼、外感及痰热咳喘、心动过速及高血压患者禁用。

有毒中药的“毒性”与毒性分级

有毒中药的“毒性”与毒性分级
Ke y Wo r d s T o x i c Ch i n e s e ma t e r i a me d i c a ;T o x i c i t y ra g d i n g
中图分类号 : R 2 8 5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7 2 0 2 . 2 0 1 4 . 0 2 . 0 1 1
2 C h i a n A c a d e m y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B e i j i n g 1 0 0 7 0 0 ,C h i a) n
A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 s t u d i e s o n l i t e r a t u r e s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o i r g i n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i d e a s o n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t o x i c C h i n e s e ma t e —
1 对 中药 毒性 的认 识
机体产生损 害的毒副作用 。《 神农本草经》 序录 : “ 药 有 毒 中药概 念是 在 中医药 历史 发 展 的过 程 中演 变 有 酸 、 咸、 甘、 苦、 辛五味 , 又有寒 、 热、 温、 凉 四气 , 及 有
元方《 诸病 源候 论》 所说 : “ 凡 药 云 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及 大 毒者 , 皆能
世界 中医药
2 0 1 4年 2月第 9卷第 2期
有 毒 中药 的 “ 毒性" 与 毒性 分 级

中国药典记载有毒中药

中国药典记载有毒中药

毒中药
注意 生品内服宜慎;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同用。 生品内服宜慎;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同用。 孕妇禁用,不宜多服久服及生用;运动员慎用;有毒成分能经皮肤吸收, 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敷。 同上 心脏病、心动过速、青光眼患者及孕妇禁用。 孕妇禁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孕妇禁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不宜多服,久服;体虚者及孕妇禁用。 本品有大毒,内服慎用;孕妇禁用。
1.5 ~3g;入丸散服,每次1g;内服醋制用,外用适 量,生用。 4.5~9g。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3~6g,用于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 6~12g 1~1.5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研末 调敷患处。 6~9g。外用适量,煎水洗。 6~9g。 5~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 枝3~4.5g;叶1~3g。外用适量。 0.1~0.3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1~1.2g,多入丸散用。 3~9g 0.5~2g,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外用适量。 3~5g 1~1.5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研末 调敷患处。 5~10g 5~10g 5~9g 3~9g 10~15g 1-3g 1~3g 3~10g
3~6g。一般炮制后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 末以酒调敷患处。 3~10g 3~6g 3~15g,先煎,久煎。 3~6g 3~6g。外用适量,研末,用猪脂调敷患处。 外用生品适量;研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 3 ~9g 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 以酒调敷患处。 3 ~9g 3 ~9g 3 ~9g 0.5~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生用。 1.5 ~3g。醋芫花研末吞服,一次0.6g~0.9g,一日1次。 外用适量。 3 ~6g。入丸散服,每次1.5 ~3g。 5 ~10g 3~10g 1.5 ~3g,先煎、久煎。 1.5 ~3g,先煎、久煎。 1.5 ~3g。入丸散服,每次1g;内服醋制用。外用适 量,生用。 3~6g 9 ~15g 2 ~5g 外用适量,醋或酒浸涂擦,或研末调涂患处。 1~2g,去壳,去油用,多入丸散服。外用适量,捣烂敷 患处。 0.5 ~1g,多入丸散服。外用适量。 0.9~1.2g,外用适量,研末,用油或醋调涂患处。 0.1~0.2g 3~6g 1~3g。外用适量。 0.3~0.6,宜入丸散;亦可作卷烟分次燃吸(一日量不 超过1.5g)。外用适量。 5~9g 3~9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2~5g。外用适量。 9~15g

毒性中药品种

毒性中药品种

毒性中药品种
毒1 砒石(红砒、白砒)
毒2 砒霜
毒3 水银
毒4 生马前子(除去杂质或出去绒毛后切薄片)
毒5 生川乌(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毒6 生草乌(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干燥)
毒7 生白附子(除去杂质)
毒8 生附子
毒9 生半夏(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毒10 生南星(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毒11 生巴豆(去皮取净仁)
毒12 斑蝥(出去头、足、翅)
毒13 青娘虫
毒14 红娘虫
毒15 生甘遂(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毒16 生狼毒(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毒17 生藤黄(除去杂质,打成小块)
毒18 生千金子(除去杂质,淘净,晒干)
毒19 生天仙子(筛去果皮、枝梗,哂干)
毒20 闹阳花(除去杂质及枝梗)
毒21 雪上一枝蒿
毒22 红升丹
毒23 白降丹
毒24 蟾酥(除去杂质、研成细粉)
毒25 洋金花(除去杂质)
毒26 红粉
毒27 轻粉
毒28 雄黄(除去杂质,研细,照水飞法制成极细粉,低温干燥)。

历史上最全的有毒性成分的中药

历史上最全的有毒性成分的中药

历史上最全的有毒性成分的中药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目录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蟊、红娘虫、青娘虫、生甘遂、生狠毒、生藤黄、生千金子、闹阳花、生天仙子、雪上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导致肾脏损害的中药有三类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子、苦柬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铁脚威灵仙、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铭藤、补骨脂、白头翁、矮地茶、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腊梅根,钩藤、昆明山海棠、曼陀罗花,柴胡,厚朴, 独活等。

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鱼胆、海马、蜈蚣、蛇毒、水蛭等。

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含砷类(砒石、砒霜、雄黄、红矾)、含汞类(朱砂、升汞、轻粉)、含铅类(铅丹)和其他矿物类(明矾)等。

中草药引起肾损害可能的机制1.中草药的肾毒性作用:如木通、雷公藤等过量使用可直接对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毒性作用,轻者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重者发生肾小管坏死,临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2.中草药引起的过敏反应:某些中草药可作为过敏物质,进入体内导致全身过敏,从而引起局部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其肾组织中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血尿及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中草药诱发的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中草药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使其释放某些炎症趋化因子及生长因子,从而导致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与纤维化,也可能是中草药直接刺激纤维母细胞增生或者使其活性提高而导致间质纤维化。

4.中草药损害血管壁:有人认为中草药最初可能损伤肾脏小血管壁而引起肾缺血,特别是间质细胞的慢性缺血,最终致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

5.致溶血性反应对肾功能的损害:海马、独活、水蛭、蜈蚣、皂荚是引起患者发生溶血性反应而加重肾功能的损害。

“有毒、有小毒、有大毒”的中药材品种归类

“有毒、有小毒、有大毒”的中药材品种归类

一、“有毒”的中药材
合计38个:干漆、土荆皮、山豆根、千金子、天南星、甘遂、仙茅、白附子、白果、白屈菜、半夏、朱砂、华山参、全蝎、芫花、苍耳子、两头尖、苦楝皮、金钱白花蛇、牵牛子、轻粉、香加皮、洋金花、臭灵丹草、狼毒、常
第1 页共5 页
第2 页共5 页
二、“有小毒”的中药材
合计30个:丁公藤、九里香、土鳖虫、大皂角、小叶莲、水蛭、艾叶、地枫皮、两面针、苦木、金铁锁、草乌叶、南鹤虱、鸦胆子、重楼、急性子、蛇床子、猪牙皂、绵马贯众炭、紫萁贯众、蒺藜、榼藤子、鹤虱、翼首草、川楝
第3 页共5 页
第4 页共5 页
三、“有大毒”的中药材
第5 页共5 页。

毒性中药简介

毒性中药简介

白及同用。 率缓慢,心律紊乱,
毒性成
一般不内服。 分乌头
外用同川乌
碱,主 要对心
肌、迷
少数呈心率增速,血 压下降,瞳孔散大, 心电图呈室上性与室 性期外收缩、心动过
捣汁+ 黄连甘 草犀角 煎汤。
蜂蜜
阿托 品,利多 卡因,可 拉明,洛
走神经、 速、房室性传导阻滞、 贝林
末梢神 束枝传导阻滞、低电
经又兴 压、S-T改变等。多数
毛茛科 乌头
附 子根。 子 盐附子,
黑顺片,
辛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 甘, 止痛。用于亡阳欲脱.肾 大 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 热, 肢冷,腰酸脚弱,阳痿尿数. 有 阴寒内盛脾阳不足之脘
3-15g .回 阳救逆1830g。
奋麻痹 作用
患者经及时抢救可获 恢复,但亦有少数由 于中毒过重或抢救不 及时,终因心脏麻痹
和化脓,经久不愈
10%氢氧化
误服,引起消化道黏 铝凝胶、活 膜发疱,口渴、呕吐、 性炭或盐类 腹泻、腹部绞痛等症, 泻剂
中毒性肾炎,,蛋白尿, 绿豆、黄连、
甚至引起急性肾衰、 甘草、黑豆
高烧昏迷、瞳孔缩少、 及茶叶煎服。
呼吸明显抑制、牙齿 止血,血液
紧闭、吞咽反射消失, 透析,血管
强直性抽搐等
活性药物
搜风胜湿,散寒止痛, 开痰,消肿。治风寒湿 痹,中风瘫痪,破伤风, 头风,脘腹冷痛,痰癖, 气块,冷痢,喉 痹,痈 疽,疔疮,瘰疬。
1-3g。外用 孕妇禁 舌、四肢或全身发麻, 萝卜
适量。生用 研末调敷或 醋、酒磨涂
不宜与半 夏,瓜蒌, 天花粉,贝 母,白蔹,
恶心、呕吐,烦躁不 安,甚或昏迷,皮肤 苍白,心慌气短,心
用法用量:一般炮制后用,3~6g。外用生品适量。生品

27种毒性中药材用量

27种毒性中药材用量

27种毒性中药材用量
1千分之一级:砒石:砒霜:0.002-0.004g
2百分之一级:蟾蜍:0.015-0.03g
斑蝥,青娘虫:0.03-0.06g
雄黄:0.05-0.1g
天仙子:0.06-0.6g
雪上一枝蒿:0.06-0.12
3十分之一级:轻粉:0.1-0.2g
红娘虫:0.1-0.3g
洋金花,生马钱子,生藤黄:均为0.3-0.6g
生甘遂:0.5-1.5g
闹洋花;0.6-1.5g
4克级:生千金子:1-2g
生白附子;3-6g
生半夏,生天南星:3-9g
生附子:3-15g
另外七种药可以不记用量,书上也没注明:白降丹,狼毒,巴豆,生川乌,水银,红粉. 每年必考一个题的用量,
不可内服:水银,红粉,白降丹,生雪上一枝蒿四个药材.
内服慎用;雄黄,轻粉,生川乌,生草乌,斑蝥,生白附子,生藤黄.
炮制后入丸散;斑蝥,生马钱子,生甘遂
炮制后入药:生川乌,生草乌,生天南星,生白附子
青光眼,高血压,心动过速禁用:天仙子,洋金花。

有毒中药的四个等级

有毒中药的四个等级
体 重 忽 高 忽 低 会增 加 患 心 肌 病 和精 病 的 险. 会 I : 皮肤松懈 .缺乏弹性 应陔将 体率也 大大增 加。应 该 选择 全麦食物 ,多吃水果 、蔬菜 、坚果和鱼类 ,能帮 助减少体 内炎症 。促进皮肤健康 ,减少皱纹

其次 ,尽
不要超量用药 ,不宜连续 长时间用 药一有的人长期误 J q J 3 克 ̄ , l J J I 乌 .也造成过 严重 的r f 1 毒反应 一次 .必 须合 理选用炮 制 加T过 的药物 ,严禁 生 品入 药 嘱先煎 、久煎 .仃的甚至要 久煎2 小时以上一V
女 女 女 女 女 女 &
俗话说 “ 是药三分毒” ,中药也不例外 ,本草著 作《 本革纲 目》中收 录T3 o o 余种有 毒 巾药 。但 是 ,
很 多巾药 的 “ 毒性 ”如果控制得 当,甚至能够治疗顽 疾 。临床上通常将 中药分成不同等级 ,『 × : 删处理。上 世纪9 0 年代初 f I { 版的 《 有毒巾药大辞典 》巾 .就将 有 毒 中药 分成 了四个等级 。 “ 小毒”指有一定毒性 ,约有7 0 种 。这类 药治疗 城与 巾毒量差距较 大 ,只有在过 量或使用 不当时可能 H { 现毒剐作. } 丰 I ,如临床常用于止咳平 喘的苦杏 f 一 和祛 寒除湿的艾1 1 。 r 等 , “ 有毒”也称 常毒 ,约有9 0 种 这类药治疗 齄与 巾毒 比较 接近 .应注意H j 法 和剂量 ,如制 川乌 、制 附子 、苍耳 子 、朱砂等j “ 大毒 ”是指毒性剧烈 ,约有3 0 种 。这类药治疗 与巾毒量接 近 ,必须严 格遵 医嘱使用 ,如雷公藤 、 5 钱 子等 一
苍 套! 想减肥时才运动 减肥成功就不再运动无异于 白欺欺人 每 天・ 持 此 ,最 好侧 卧师 ,并 选择 丝 材 质的枕

药事实战中药的毒性分级,是怎么分的?

药事实战中药的毒性分级,是怎么分的?

药事实战中药的毒性分级,是怎么分的?
中药的毒性分级,迄今为止尚无统一标准,大多依据历代医疗实践经验和本草记载,按照毒性剧烈的程度及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程度进行分级。

凡使用小剂量即可发生毒副反应,且症状发生快而重的称为“大毒”;使用较大剂量才出现毒副反应且症状发生较慢、较轻的称为“有毒”;使用大剂量或蓄积到一定程度才出现毒副反应,且程度较轻的称为“小毒”;一般不发生毒副反应,用超大剂量或蓄积到相当程度才出现毒副反应的称为“无毒”。

古代医药学家在中药毒性的分级上除考虑毒性反应外,往往涵盖了中药的偏性。

如《神农本草经》仅将中药分为有毒、无毒二类,未作毒性程度上的具体分级;《内经》中只有大毒、常毒、小毒的记载;至明代李时珍才明确地将有毒与无毒药物区别开来,在《本草纲目》所载的1892种药物中,将其中312种药物标明有毒,并基本按照传统分类原则,按毒性大小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且将毒草类专门集成一卷,载药47种,书中对于药物毒性的记载和描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有许多认识与现代认识趋于一致。

进入近代和现代后,传统的、经验的分级方法仍被采用,如全国通行的《中药学》教材,仍按大毒、有毒、小毒三级记述有毒中药;《中国药典》也一直采用大毒、有毒、小毒标示中药毒性的大小。

中国八大巨毒草药

中国八大巨毒草药

中国八大巨毒草药中国八大巨毒草药作者:少熬浆糊一、西域乌头西域乌头为多年生草本。

茎高可达1米,直立粗壮,叶互生,叶片三裂,侧裂片再三裂,花为蓝紫色。

8-9月开花。

9-10月结果。

喜生于山地灌木丛或林缘、向阳草地中。

分布塞北、华南、东北各地。

别名:五毒草、乌头、草乌、兰附子、五毒花根、附子。

[毒性]:含乌头碱,服用3克可致心跳骤停。

[药性]:华佗用它作手术麻醉药,民间用它治风湿。

二、断肠草毒性很大人服用以后马上有反应的草药都被叫作断肠草。

别名:钩吻、胡蔓藤、大茶药、山砒霜、烂肠草等。

[毒性]:传说中神农尝百草,就是因为误食断肠草,肠子断成若干小截而死。

[药性]:〈神雕侠侣〉中杨过解了情花毒。

[解毒]:可灌鹅血、鸭血、羊血解毒。

三、马钱子马钱子,为马钱科乔木植物。

医用马钱子9、10月可采摘起成熟果实。

种子呈扁圆形,形似纽扣状,直径1-3cm,厚0.3-0.5cm,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有光泽,密生丝状短毛茸,呈辐射状排列,有丝光。

产地:马钱产印度、越南、泰国;皮氏马钱产云南、广东、海南等。

[毒性]:服用7克可致人死亡。

宋朝军队用它制作毒气弹。

[药性]:可治顽固性面瘫。

四、夹竹桃常绿大灌木,夹竹桃科,高达5米,含水掖,无毛。

叶3-4枚轮生,长11=15cm,宽2-2.5cm,下面浅绿色;侧脉扁平,密生而平行。

花冠深红色,芳香,重瓣果矩圆形,长10-23cm,直径1.5=2cm。

种子顶端具黄褐色种毛。

夹竹桃的故乡在印度及伊朗,15世纪作为观赏植物传入我国。

喜光,耐半阴。

喜温暖湿润畏严寒。

耐干旱,忌水涝。

生命力强。

对粉尘有很强的吸附力,被誉为“绿色吸尘器”。

叶和茎皮有巨毒。

[别名]:红花夹竹桃、柳叶桃、半年红。

[毒性]:动物误食后,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心率失常和心力衰竭。

[药性]:强心利尿,定喘镇痛。

临床用于心力衰竭,喘息咳嗽,癫痫,跌打损伤肿痛等。

并可制杀虫剂。

[解毒]:1.木炭末或活性炭、凝酸蛋白或麦面糊适量,口服以保护胃肠轮膜;2.投服磺胺类药物或氯霉素等,以防治胃肠道炎症;3.应用安络血、维生素K3等防治肠道或其他部位出血。

医疗用毒性中药概述

医疗用毒性中药概述

4、蟾酥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的干燥分泌物。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心经。 【功能与主治】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用于痈疽疔 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 【用法与用量】0.015~0.03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 量。 【注意】孕妇慎用。 采制流程:捕捉→清洗→左手固定→右手夹挤耳后腺 →晃动瓷盘→晒干→取下→成品
二 特殊管理的医疗用中药毒药品种
国务院于1988年12月27日颁布《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规定毒性中药有27种。它们是: 动物药:斑蝥、青娘子、红娘子、蟾酥。 矿物药:轻粉、红粉、白降丹、雄黄、砒石(红砒石 白砒 石)、砒霜、水银。 植物药:生白附子、生草乌、生川乌、生附子、 生马钱子、生巴豆、生半夏、生南星、生狼毒、生藤黄、生甘 遂、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雪上一枝蒿、洋金花、闹羊花。 药典没有收载:青娘子、红娘子、白降丹、砒石(红砒石、 白砒石)、砒霜、生藤黄、雪上一枝蒿。
包装好的轻粉和轻粉样品
2、红粉(红升丹)
本品为红氧化汞(Hg0)。 本品含氧化汞(HgO)不得少于99.0%。 【功能与主治】 拔毒,除脓,去腐,生肌。 用于痈疽疔疮,梅毒下疳,一切恶疮,肉暗紫黑,腐肉不去, 窦道瘘管,脓水淋漓,久不收口。 【用法与用量】 外用适量,研极细粉单用或与其 他药味配成散剂或制成药捻。 【注意】 本品有毒,只可外用,不可内服;外用亦不宜久 用;孕妇禁用。
3、红娘子
大将军上战场身披穿山甲,红娘子坐花轿头戴金银花。 为蝉科动物黑翅红娘子Huechys sanguanea De Geer、 短翅红娘子Huechys thoracica Distanr、褐翅红娘子 Huechys philacmata Fabrecium的干燥全体。 红娘子含斑蝥素等?! 【功能与主治】破瘀,散结,攻毒。用于血瘀经闭,腰 痛,不孕,瘰疬,癣疮,狂犬咬伤。 【用法用量】研末入丸、散。1~3g(0,05~0.18g)。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体弱、无瘀者及孕妇禁服。

2020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有毒中药(有大毒及有毒部分)

2020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有毒中药(有大毒及有毒部分)

2020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有毒中药(有大毒及有毒部分)中药的毒性属于中药药性的范畴,是按中医理论和经验对饮片性能的概括。

中医理论认为:毒性是中药最基本的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纠偏是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国药典》将有毒中药,分为三级:“有大毒”、“有毒”、“有小毒”。

这种的表述,系沿用了历代本草的记载,此项内容作为临床用药的警示性参考。

本章介绍“有大毒”、“有毒”部分的主要功能与用法用量。

一、标识“有大毒”的中药10种1.川乌:功能: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用法用量:炮制后用。

2.马钱子:功能:通络止痛,散结消肿。

用法用量:0. 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

3.马钱子粉:功能:通络止痛,散结消肿。

用法用量:0. 3〜0.6g,入丸散用。

4.天仙子:功能:解痉止痛,平喘,安神。

用法用量: 0.06〜0.6g。

5.巴豆:功能:外用蚀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

6.巴豆霜:功能:峻下冷积,逐水退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

用法用量:0.1〜0.3g,多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

7.红粉:功能:拔毒,除脓,去腐,生肌。

用法用量:只可外用,不可内服。

8.闹羊花:功能:祛风除湿,散瘀定痛。

用法用量:0.6〜1.5g,浸酒或入丸散。

9.草乌:功能: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用法用量:炮制后用。

10.斑蝥:功能: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

用法用量:0.03〜0.06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不宜大面积。

二、标识“有毒”的中药42种1.三颗针: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法用量:9〜15g。

2. 干漆:功能:破瘀通经,消积杀虫。

用法用量:2〜5g。

3. 土荆皮:功能:杀虫,疗癣,止痒。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

4. 山豆根:功能: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用法用量:3〜6g。

5.千金子:功能:泻下逐水,破血消癥;外用疗癣蚀疣。

用法用量:1〜2g,去壳,去油用,多入丸散服。

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6. 千金子霜:功能:泻下逐水,破血消癥;外用疗癣蚀疣。

毒性《中药学》

毒性《中药学》

毒性《中药学》毒性-历代本草书籍中,常在每一味药物的性味之下,标明其"有毒"、"无毒"。

"有毒无毒"也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掌握药性必须注意的问题。

古代毒性的概念: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

故《周礼·天官冢宰下》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说法,《尚书·说命篇》则谓:"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明代张景岳《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

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

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

"而《药治通义》引张载人语:"凡药皆有毒也,非指大毒、小毒谓之毒。

"论述了毒药的广义含义,阐明了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

与此同时,古代还把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把药物毒性强弱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而《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法也是以药物毒性的大小、有毒无毒做为分类依据的。

并提出了使用毒药治病的方法:"若用毒药以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综上所述,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药是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而后世本草书籍在其药物性味下标明"有毒"、"大毒"、"小毒"等记载,则大都指药物的毒副作用的大小。

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毒性的认识逐步加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有毒中药的毒性分级
要求:
1.按时间先后,找出历代每一本草著作中有毒中药的总数,其中大毒、有毒、小毒(也有微毒者,为4级分类,如《本草纲目》)的中药名录。

2.变化情况:如后者较前者新增的毒药名录,或前者记载有毒而后者则记无毒。

3.药物毒性反应的临床表现。

4.记载无毒的药物,亦出现不良反应。

药物名录,不良反应表现,及不良反应的原因。

请从唐《新修本草》开始做起。

重点本草:
唐《新修本草》《本草拾遗》《药性论》《蜀本草》
宋《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证类本草》《图经本草》《大观本草》《绍兴本草》《本草衍义》金元《汤液本草》《珍珠囊药性赋》
明《本草纲目》《本草蒙筌》《本草原始》《滇南本草》《本草正》《炮炙大法》《本草经疏》
清《本草纲目拾遗》《本草备要》《本草求原》《本草从新》
现代《药典》《中药学》《中华本草》
请于二周内完成。

务必细心、严谨,力求准确无误。

附:样式
魏晋南北朝
魏《吴普本草》首次真正在某些具体药物条目下记载毒性,并以大毒、有毒二级分级法进行毒性分级。

大毒为侧子、黎芦、马刀3味,有毒钩吻、丹砂、石胆、硫黄、白矾、人参、牡丹、附子、乌头、乌喙、虎掌(即天南星)、大黄、恒山(即常山)、蜀漆叶、甘遂、茵芋、贯众、野狼牙、羊踯躅、䕡茹、芫花、巴豆、莽草、雷丸、蜀黄环、翘根、斑蝥、麻蓝28味。

首次记载了服用具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如钩吻“一名毒根,一名野葛。

有毒,杀人”。

麻蓝,“一名麻蕡,一名青羊,一名青葛。

……叶上有毒,食之杀人。

”翘根“有毒,……以作蒸饮酒,病患”。

魏晋之际《名医别录》载录有毒药物131种,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级。

其中大毒药12种,计有附子、天雄、乌喙、侧子、射罔、钩吻、羊踯躅、狼毒、巴豆、虎掌(即天南星)、鸩鸟毛等;有毒药90种,乌头、商陆、桂、女青(即蛇衔根)、荛花、甘遂、莽草、蜀椒、特生礜石、蚤休、鬼臼、牵牛子、茵芋、鸢尾、射干、半夏、蜀漆、赤赫、黄环、石南草、贯众、藜芦、牙子、及巳、白头翁、莨菪子、彼子、石下长卿、羊桃、恒山、蒴藋、山慈石、马颠、雀梅、封花、巴棘、参果根、五母麻、蝦蟆(一名蟾蜍)、石蚕、蝮蛇胆、蜈蚣、蜣螂、马陆、地胆、马刀、贝子、天鼠屎、芫青、葛上亭长、木虻、蜚虻、蜚蠊、水蛭、扁前、杏核、瓜蒂、苦瓠、葫、酒、水银、石胆、干漆、秦椒、麻蕡、金屑、雄黄、雌黄、石硫黄、露蜂房、蟅虫、蛴螬、龟甲、蟹、鳗鲡鱼等。

小毒,旋覆花、芫花、大戟、皂荚、楝实、䕡茹、狼跋子、蚺蛇胆、原蚕蛾、牛黄、吴茱萸、芍药、葈耳实、百部根、樗鸡等。

桂、乌头、附子、天雄、乌喙、侧子、蜈蚣、芫青、葛上亭长、水蛭、牛黄、蟹“堕胎”。

蜀椒有毒,“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

”芫花“久服令人虚”。

巴豆能“烂胎”。

莽草“勿近目”。

礜石“生温熟热,有毒,……久服令人筋挛。

……不炼服,则杀人及百兽”。

射干“久
服令人虚”。

半夏“堕胎”,“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石南草“女子不可久服,令思男”。

马刀“用之当炼,得水烂人肠,又云得水良”。

鸩鸟毛“入五脏,烂,杀人”。

葫“久食伤人,损目明”。

牙子“中湿腐烂生衣者,杀人”。

杏仁“其两仁者杀人,可以毒狗”。

(花味苦无毒。

主补不足,女子伤中,寒热痹,厥逆。

实,味酸,不可多食,伤筋骨。

)石钟乳“不炼服之,令人淋”。

石膏“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

栝楼根“生卤地者,有毒”。

石韦“用之去黄毛,毛射人肺,令人咳,不可治”。

《吴普本草》载雷丸、牡丹、人参有毒,《名医别录》则无毒。

无毒过服或久服亦能引起毒副反应。

如白垩“不可久服,伤五脏,令人羸瘦”。

代赭石、通草、蚱蝉“堕胎”。

葶苈子无毒“久服令人虚”。

雷丸“久服令人阴痿。

……赤者杀人”。

朴硝“色青白者佳,黄者伤人,赤者杀人”。

礬石“久服伤人骨”。

泽泻“久服病人眼”。

防葵“中火者不可服,令人恍惚见鬼”。

槐实、麝香“堕胎”。

麻黄“不可多服,令人虚”。

知母“多服令人泄”。

淫羊藿“丈夫久服,令人无子”。

(《大观》作“有子”,其他各本均作“无子”。


梁《本草经集注》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级。

谓下品药性多毒,“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

莨菪子有毒,“多食令人狂走”,并谓“惟入治癫狂方用,寻此乃不可多食过剂尔”。

麻蕡有毒,“多食令人见鬼狂走”。

有些无毒的药物,因过量或不合理应用,非但不能却病疗疾,反可毒害人体,转化为“有毒”药物。

《名医别录》谓:“凡猪肉,味苦,主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不可久食,病人久疮者尤甚。

”《本草经集注》并谓:“猪为用最多,惟肉不宜人,人有多食,皆能暴肥,此盖虚肌故也。

”再如生姜,《名医别录》谓:“微温,辛,归五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

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

”《本草经集注》并谓:“如此则不可多食长御,有病者是所宜也尔。

今人啖诸辛辣物,惟此最恒,故《论语》云:“不撤姜食”,即可常啖,但勿过多尔”。

《名医别录》梨“多食令人寒中,金创、乳妇尤不可食”。

安石榴“损人肺,不可多食”。

“柰,味苦,寒。

多食令人胪胀,病人尤甚”。

芸苔“春食之,能以痼疾”。

黍米“久食令人多烦热”。

盐“多食伤肺,喜咳”。

大枣“生枣味甘辛,多食令人多寒热,羸瘦者不可食”。

(枣叶,散服使人瘦,久呕吐,揩热疿疮至良)“久服令人”。

《本草经集注》“柿味甘,无毒,寒。

……尤不可多食,令人腹痛利,生柿弥冷”。

“酢酒为用,无所不入,逾久逾良,亦谓之醯。

以有苦味,世呼苦酒。

丹家又加余物,谓为华池左味,但不可多食之,损人肌脏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