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4.2《山岳的形成》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4.2山岳的形成》课时2 新人教版必修1

《4.2山岳的形成》课时2     新人教版必修1

有良好的 中心老 侵蚀前—山岭 油气构造 两翼新 侵蚀后—谷地 建地下隧道
向 斜
向下 弯曲
中心新 两翼老
侵蚀前—谷地 容易储存 侵蚀后—山岭 地下水
(二)断块山 1、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 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两侧 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 了断层。
形成山脉
形成海沟、 岛弧、 海岸山脉
(消亡边界) 张裂
形成裂谷、海洋
(生长边界)
理由: 公路比铁路造价低、技术难度小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线路分布: 理由: 地势相对缓和
以公路为主,其次是铁路。 运输方式选择:
线路延伸方向: 呈“之”字形迂回前进
降低坡度,避开陡坡,沿等高线分布 理由:
P76活动第1题,思考表4.1及4.2分别 说明什么问题?
表4.1说明: 铁路最大的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得出 铁路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不宜在山区布局 表4.2说明: 山地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 和丘陵地区高
火山喷发的火山 灰和熔岩流,常常破 坏田园、建筑,有时 引起地震;
同时也可能带来 丰富的地热、温泉、 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 磺等资源,许多火山 地区已成为旅游和疗 养胜地。
二、山地对交通运 输的影响
阅读P76页该部分内容,思考山地对交通运 输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具体表现?
二.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D 2)有良好的储油结构的是:____; C 容易储水的是:____; A B 容易形成泉水的是:___与___之间
B 3)渭河平原属于上面哪种地质构造:___
假如你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到野外 考察不同的山,你会怎样区别褶皱山与 断块山呢?

4.2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学案2(人教版必修1)

4.2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学案2(人教版必修1)

4.2 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学案2(人教版必修1)重难点突破一、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面的影响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观察到,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铁路线大多穿越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是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交通运输线的密度较大,但在其他地区仍有分布,只是密度较小。

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建造公路成本高、难度大,公路选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穿越在山谷应远离陡坡。

山岳地区公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如在陡坡常修成“之”字形,原因是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科技不断发展,而地形仍对交通运输线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尽可能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既能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又便于维修养护。

山岳地区的交通线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而平原交通线在选线时应注意尽量少占好地,尽量穿过多的居民点,线路以直线为主。

地形因素对交通线路的走向、施工难度、投资等方面影响很大,但现代社会中,决定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和人口分布等。

二、自然条件对选线的要求拓展延伸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走向、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等的影响。

学习过程中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自然条件对交通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水平较低,所以自然条件对于交通的限制很大,具体表现为:交通运输方式为“南船北马”;交通运输线主要建设在自然条件较为有利的地形单元或地形部位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达到了可以对各种自然条件进行改造的水平。

相应的,交通运输也在发展和变化,具体表现为能修建更多种类型的交通运输方式、线网密度不断增加、分布格局日趋合理。

这些发展变化也说明了自然条件对于交通的限制性越来越弱,而社会和经济的需要逐渐成为影响交通线建设的主要因素。

随社会、经济、技术的继续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和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推荐2019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2《山岳的形成》教案(2)-精选

推荐2019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2《山岳的形成》教案(2)-精选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课设计●冷静讲课山岳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最详细而生动的表现。

本节主要叙述了因为不一样方式的内力作用而形成的三类山岳。

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利用活动指引学生议论:判断一个褶曲终究是背斜仍是向斜,为何最根本的依照是岩层的新老关系?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解说断层,教课中要运用实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火山部分的难度不大,能够经过播纵火山喷发的录像增添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此认识不一样的火山喷发形式会形成不一样的火山地貌。

同时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提交他们自己对火山的认识,理解事物是辩证的,火山既能形成巨大的灾祸,也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饶的土壤等。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能够用山地图片投影来使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并联合“活动”,培育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地理数据剖析、解决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学致使用,理论联系实质。

用实质的案ks5u 例及表 4.1和 4.2说明影响山区公路修筑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培育学生运用数据剖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术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种类。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经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剖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ks5u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剖析法、议论法。

2.研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现,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色。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分山的危害和气处的剖析使学生建立辩证法的思想;经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睦一致。

●教课要点1.山岳的三种种类。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课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像、网上收集的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 1课时●教课过程[新课导入]经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鼎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情况趋势于缓和。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一: 教材内容分析地球表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场所,在日常生活中,咱们可以看到地球表面多姿多彩地形态,有宏伟巍峨的山脉,也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都是由内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在这一章里,教材着重讲述了这方面内容,而在设计的这节课里, 教材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

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中又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分析了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论述了两种运动的彼此关系。

通过“活动”运用内力作用的知识,分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案例1的设计用意教材在介绍内力作历时讲到“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极为缓慢”,对此,学生缺乏感性得熟悉。

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教材中安排了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大暴发的案例,一慢一快,让学生对内力作用进行速度的慢和快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一个更为直观的熟悉。

“活动1”的设计用意第一个题目,让学生通过解读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上海生动物钻孔痕迹,分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近1700年间地壳的起落转变,熟悉地壳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地壳运动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第二个题目,让学生结合初中学习过的中国地形的内容,分析山脉对我国大地构造格局形成的作用,从而体会教材中强调的“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大体魄局”。

山岳是地表各类自然地理要素彼此作用最集中,最强烈,最明显的场所.教材牢牢地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山岳这一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因此,本节在讲述地貌基础知识和大体理论的基础上,以山岳地貌为案例,剖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进程。

这个学习主题是通过山岳地貌形成进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式迁移到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中。

褶皱山与断块山地貌类型教材简单介绍了褶皱和断层的概念及大体形态;然后较为详细的论述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其它们的大体形态特征。

高中地理 《4.2山岳的形成》二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4.2山岳的形成》二 新人教版必修1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 地
下沉岩块(地堑):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思考: 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
褶皱 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褶曲 岩层 岩层新 名称 形态 老关系
地形 实际意义
背 斜
向上 拱起
中心老 两翼新
侵蚀前—山岭 侵蚀后—谷地
有良好的 油气构造
建地下隧道
向 斜
向下 弯曲
中心新 侵蚀前—谷地 容易储存 两翼老 侵蚀后—山岭 地下水
崖、峡谷
明显相对 完整性
位移
图解
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
带东 非 裂 谷
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断层的形成
2.断层的基本形式 及形成的地貌: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山岭或高地
庐 山
2.断层的基本形式 及形成的地貌: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 地
下沉岩块(地堑):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 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2.断层的基本形式断层构造带:因岩石破碎, 及形成的地貌: 易发育成沟谷、河流
青年教师汇报课
高一地理 姜丽红
第二节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一)褶皱山 1.褶皱 :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背斜 褶皱的基本单位
—褶曲
向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向斜
特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思考:“地形倒置”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 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 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渭河平原属于上面哪种地质构造:__B_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2节《山岳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2节《山岳的形成》教案

河南省武陟县阳城一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如青藏铁路、南昆铁路或本地的交通建设),认识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爱科学的兴趣,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关注国家或家乡重大的交通建设,树立运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志向。

(二)考试说明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二、主干知识梳理(一)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1、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和。

2、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向斜一般是;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向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部分。

3、背斜成谷的原因是,向斜成山的原因是。

4、,统称为褶皱山。

5、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之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

6、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如我国的、等;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如我国的、、等。

7、由,统称为断块山地。

8、火山由和两部分组成。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的形态是,有时会积水成;破坏了的火山口呈状态。

火山锥是由和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上部,下部。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高,大。

因此人们通常优先建设_________ 较低、较小的,其次才是。

2、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和。

3、在山岳地区交通线路迂回前进。

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相应的和丘陵地区。

三、典型例题解析例一2007重庆卷下图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

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按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58.5千米,建设费用31亿元,比甲方案的概算费用多5亿元,长度多7千米,根据图5及相关信息,回答上图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①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②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小③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④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例二2007广东卷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建设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单位里程造价最低的地区是(填正确项字母)。

第四章 第2课 山岳的形成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 第2课 山岳的形成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课山岳的形成教学目标1、掌握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

2、理解并掌握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重点1、褶皱山、断块山、谷地的形成过程。

难点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2、山地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作用有关。

2、褶皱山与断块山(1)褶皱山与断块山的比较:(2)褶皱山:由背斜和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的统称。

①褶皱的形成: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②褶皱的基本形式: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3)断块山:①断层的形成: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②断层的基本形式: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具体实例: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具体实例:断层构造带:因岩石破碎,易发育成沟谷、河流(4)实践意义——与人类生产的关系:①找油气资源:②找地下水:③修建水库:④修建地下隧道: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⑴内容:全球的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的地带,、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⑵板块分布: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注意界线的位置、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分,生长边界有海岭、断层;消亡边界有海沟、造山带。

各板块与各大洲和大洋的关系。

⑶应用: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形成或。

如、。

板块碰撞(消亡边界):两大陆板块相撞,形成。

如。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撞,形成、和。

能力·思维·方法【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海岭、海沟将地壳分割成若干板块 B 、板块漂浮在地核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C 、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D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 【例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 、B 、C 、D 、E 五处,属背斜的是 。

4.2山岳的形成第1课时学案2(人教版必修1).doc

4.2山岳的形成第1课时学案2(人教版必修1).doc

4.2山岳的形成第1课时学案2 (人教版必修1)重难点突破一、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怎样判断背斜和向斜在对有关地质示意图进行背斜和向斜判断时,不能单看其地表形态,一般可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判断:(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2)通过观察岩层之间的关系,以恢复构造的原来面貌来判断。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2.地形倒置产生的原因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构造,其初始构造形态与地貌形态一般是一致的。

背斜上凸形成山岭,向斜下凹形成谷地,即所谓顺地形。

在年轻的褶皱构造地区,这种顺地形占优势。

而在形成时代较老的褶皱地区,常出现构造和地形不协调的现象,背斜变成山谷,向斜成为山岭,即所谓逆地形,也叫地形倒置。

原来在沉积岩层受侧向挤压形成褶皱构造的过程中,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使得背斜轴部(顶部)产生局部张力,造成轴部岩层裂隙较为发育,岩石破碎,为外力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反,在向斜轴部(槽部)产生局部挤压力,轴部岩层破坏相对轻微,岩性坚硬,抵抗风化侵蚀的能力较强。

这样,在长期差异侵蚀的影响下,背斜遭受侵蚀速度较快,向斜遭受侵蚀速度要缓慢得多。

由于地壳的不断隆起抬升,侵蚀作用的不断增强、差异性侵蚀继续发展,背斜部位成为谷地,向斜部位转变成山岭。

由此不难看出,地形倒置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3.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的影响类型判断依据对地貌的影响实例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喜马拉雅山、阿尔卑褶皱背斜上拱中心老山岭岩层上拱而形成山山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成谷向斜下拱中心新山谷岩层下弯而形成谷两翼老山岭顶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两侧上升块状山地庐山、泰山地堑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两侧下降裂谷、凹陷地带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拓展延伸地质构造规律及其应用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生产有指导作用。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高一地理必修一《4..2山岳的形成》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4..2山岳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山岳地形成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地三种类型.2、山岳对交通运输地影响.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地塑造.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地判断.3、利用直观地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战士,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地成因与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地危害和好处地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地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地影响内容地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地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教学重点1、山岳地三种类型.2、山岳对交通地影响.教学难点背斜、向斜地判断依据.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地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地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地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第二节山岳地形成【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地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地骨架.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地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地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地强大地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地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地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地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地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地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地有关知识.【板书】1、褶皱山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指导读书】褶皱地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地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③褶皱形成过程:【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地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地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地.【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形态.>【引导】大家请看!有地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地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地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地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地特殊性.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地.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地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地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地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地.【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⑤背斜与向斜地比较:【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岩层山地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地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M,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地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地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地褶皱山只有几十M.【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地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地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用吹塑纸教具在黑板上演示:断层、阶梯状断层、地垒、地堑.【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地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地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地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地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地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地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地渭河平原、山西中部地汾河谷地.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地,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由断层发育而成地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地一种分布十分广泛地地貌形态.它地规模大小不等,大地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M,如我国地华山(图4.1 2>等,小地只有几十M.【断层成因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地断裂构造叫断层.地形断层面—陡崖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上升地岩块形成块状山或高地下沉地岩块常形成谷地图示【类型地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地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地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地下一个问题.【板书】3、火山【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1思考: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地?③火山地规模是否相同?【学生回答】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地岩浆,在巨大地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地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地.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地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如哥伦比亚高原.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地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我国长白山地主峰.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③火山地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地相对高度可达4 000~5 000M,火山口直径为数百M;小火山地相对高度不及100M.【板书】<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③规模:大小不一【教师讲解】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地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投影幻灯或播放火山构造形成动画】【教师补充讲解】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地出口.没有破坏地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地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地长白山天池.破坏后地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地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地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转折过渡】通过以上地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地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地影响来说明.板书设计第二节山岳地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1.褶皱山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②形态:背斜和向斜③褶皱形成过程: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⑤背斜与向斜地比较: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地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3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③规模:大小不一活动与探究作业反思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2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2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一、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5、提供实际案例,说明影响山区修建公路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方法认识褶皱、断层和火山。

2、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案例探究: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继续深入剖析。

因此教师可把该部分的教学安排在讲述“内力作用”这一内容后进行。

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它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以及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播放山岳的录像,导入新课]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山的形成。

介绍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补充关于地层新老关系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判断背斜和向斜。

「最新」2019-2020学年度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2《山岳的形成》教案(2)-最新下载

「最新」2019-2020学年度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2《山岳的形成》教案(2)-最新下载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从容说课山岳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最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本节主要讲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内力作用而形成的三类山岳。

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判断一个褶曲究竟是背斜还是向斜,为什么最根本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讲解断层,教学中要运用实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火山部分的难度不大,可以通过播放火山喷发的录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此了解不同的火山喷发形式会形成不同的火山地貌。

同时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提交他们自己对火山的认识,明白事物是辩证的,火山既能形成巨大的灾害,也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土壤等。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可以用山地图片投影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结合“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地理数据分析、解决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用实际的案ks5u例及表4.1和4.2说明影响山区公路修建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ks5u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像、网上搜集的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4.2山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4.2山岳的形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 4.2山岳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中国名山图片、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今天,我们要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播放ppt】《全球山脉掠影》,让学生浏览世界的名山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的骨架。

【介绍】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板书】1、褶皱山①概念:一系列波状弯曲【指导学生总结】②褶皱的基本单位:皱曲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用书本演示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并转化到图上)③褶皱形成过程:【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地理一人教新课标4.2山岳的形成说课稿

地理一人教新课标4.2山岳的形成说课稿

地理一人教新课标4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针对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1》第四单元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中的“褶皱山”部分进行教学。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褶皱形成的缘故,分析其特点以及生活当中的应用”。

这一节涉及到两部分内容: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形成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阻碍,考虑到内容较多,难度较大,而且褶皱又是本节中的重难点所在,因此此节课的教学内容要紧也是以介绍褶皱山的形成过程,特点和其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为主。

学情分析在初中以及上一节学生差不多对“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有些许认识,对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个对这一节的学习会有一定的铺垫作用,然而此次内容涉及到一些学生比较生疏的概念和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对比分析法是专门有必要的,此外考虑到学生对山体的生疏性和实际体会的不足,也要适当的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生活中容易明白得和熟悉的事件当中来。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教学目标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重难点:这节内容的重难点确实是背斜和向斜的判定和地貌形状的表现,以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作用(解决方式:通过实例对比引导学生明白得分析)四.说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A 教法简介1.问题探究法(结合图片视频以及实验操作)感性跟理性相比,更形象。

用生动的实物演示,形象的图片视频资料,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关心学生感性认识事物。

如:通过课本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通过折木筷的试验,关心学生明白得显现“地势倒置”的缘故。

2.列表分析法在问题探究的基础上,通过表格对比分析学习背斜向斜的差异,让学生的经历更加深刻。

3.引导分析法应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循序渐进的引导下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能投入到真正的实际应用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从容说课山岳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最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本节主要讲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内力作用而形成的三类山岳。

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判断一个褶曲究竟是背斜还是向斜,为什么最根本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讲解断层,教学中要运用实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火山部分的难度不大,可以通过播放火山喷发的录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此了解不同的火山喷发形式会形成不同的火山地貌。

同时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提交他们自己对火山的认识,明白事物是辩证的,火山既能形成巨大的灾害,也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土壤等。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可以用山地图片投影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结合“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地理数据分析、解决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用实际的案例及表4.1和4.2说明影响山区公路修建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像、网上搜集的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师:通过上节课活动的讨论,我们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

其实,山脉不仅在我国是地形的骨架,对于整个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态来说,山脉也是陆地的骨架。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和维苏威火山的景观吗?它们的成因有何不同?生:记得。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前者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后者是岩浆喷发形成的。

师:对,说明大家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喜马拉雅山就属于褶皱山脉。

(板书)褶皱山[教师精讲](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师:对。

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如何区别它们?生: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

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师(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

生:(看图4.9“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师: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生(看书):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师:很正确,请看动画。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背斜、向斜中岩层的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师:为什么背斜反而会成为谷地,向斜反而会变为山岭呢?生:背斜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轴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反而成为了山岭。

师:很好。

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有的规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米。

(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用图片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块的构成,使学生借助于直观形成对六大板块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活动探究)(P80活动。

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最好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

活动2需要结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师:活动1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岭,一个谷地,究竟哪一个是背斜,哪一个是向斜呢?请大家展开讨论,根据刚才掌握的判断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

甲地由于轴部受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最后成了山岭。

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反而成了谷地。

师:很好!说明大家真正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断依据。

请看活动第2题,思考后回答。

(本题有难度,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到位,教师评价总结: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构造,安全稳定。

而向斜是一种储水构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开挖部位受到的是张力,易破碎塌方)师:地壳的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脉是其形成的一类,另外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

(板书)(二)断块山(出示动画“断层的形成”)师:根据动画,请说一说断层是怎么样形成的?“断层”和“断裂”一样吗?生:地壳的运动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时,岩石就会断裂破碎,这只是断裂。

如果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才是断层。

师:非常好!那么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呢?生: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断块山)。

师:对!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广泛的地貌形态,有的规模很大,如华山。

(出示图片“华山、渭河谷地、泰山”)师:华山、泰山都是中国著名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们各自以什么特点著称吗?生:华山——“险”,泰山——“雄”。

师:很好,说明大家知识面很宽。

正因为华山和泰山是由于断层而形成的断块山,耸立在谷地和平原的边缘,才显得那样高大雄险,庐山也是著名的断块山。

(活动探究)(P81活动,地质构造是学生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需教师作以说明)(地质构造:由地壳的运动而引起岩层的变形或变位)(出示图片“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断块山由于受断层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断块状,较少有绵长的山脉,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较明显,往往比较陡峻、挺拔。

而褶皱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岭和谷地相间分布在较宽的河谷地带往往形成山区主要的居民点和农耕区。

●板书设计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褶皱山和断块山,它们都是山岳的重要类型,都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形成的。

这节课我们要再认识一种成因不同的山岳——火山。

(播放录像“维苏威火山的喷发”,出示图片“长白山主峰白头山”)[教师精讲]师:哥伦比亚高原和长白山主峰都是由岩浆喷发而形成的,为什么在地貌景观上大不相同呢?生:喷出口不一样。

前者是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的,而后者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的。

师:对。

请看图片,说出火山的结构。

(出示图片“火山示意图”)生: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构成。

火山口是岩浆在地表的喷出口,火山锥是火山碎屑物质和喷出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师:不错。

火山的规模大小不等。

(材料)世界最高的死火山:阿空加瓜山。

海拔6959米,位于阿根廷境内,被公认为西半球的最高峰。

山峰座落在安第斯山脉北部,峰顶在阿根廷西北部门多萨省境,但其西翼延伸到了智利圣地亚哥以北海岸低地。

世界最小的火山:菲律宾八打雁省达加泰镇有一座塔尔湖,湖中央有一座小火山岛,是世界上最小的火山,也称“湖中火山”。

(出示资料“火山的利弊”)烈焰熊熊、烟尘滚滚的火山爆发,吞噬了大片土地森林,毁坏村庄城镇,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难。

在过去的500年里,约有几百万人死于火山之灾。

但谁知这大自然之凶神恶煞,也能提供给人类有益的礼品。

火山活动搅动了地下炽热的岩浆,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岩。

这些火山岩浆里饱含着各种矿液,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后,凝结富集成多种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像南京的梅山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安徽庐枞铁矿和安徽、浙江的明矾石,很多地方的硫铁矿、膨润土矿,中国的四大图章石(福建寿山、浙江昌化、浙江清田、内蒙巴林)……都是火山活动铸造成的,也可说是火山在“地下工厂”中加工的“产品”。

火山是天然的化肥厂。

有的活火山地区的居民,尽管那里火山频频爆发,他们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山虎口底下居住。

问他们为何留恋在此,他们则说舍不得离开这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

因为火山爆发的火山灰是极好的天然肥料,它含有多种农作物所需的养分。

蜚声中外的意大利维苏威火山下,意大利人已在火山附近开了几家大型化工厂,利用火山喷发的气体制造硼酸、氨水和硫酸化合物。

利用火山的巨大热能发电是顺理成章的。

世界上已有几十座热能发电站。

常年被冰雪笼罩的冰岛,已有1/5的家庭通过送来的火山蒸汽取暖供热。

冰岛不冰,四季如春,原来也是火山的功劳。

诱人的火山风光,更是当今的旅游资源和疗养胜地的热点。

日本的富士山、夏威夷岛的火山群、美国的黄石公园、法国的维希公园,都以其火山景观名噪于世。

我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是在1719年才喷发形成的。

那里的火山地貌景观多姿多彩,或孤山独耸,或双峰对峙,或如卧虎,或形如蟒蛇,奇异如此。

还有5个明珠般的火山湖。

云南腾冲火山群,以各种温泉、泉华等火山地貌闻名于世。

1973年,在日本西之岛毗邻,因海底火山从水下冒出一块陆地,与岛连在一起,日本人马上正式命名为西之新岛,以此增加了0.24平方千米的领土,也是值得高兴的。

夏威夷群岛附近的洛伊希火山顶峰,现在还位于海平面以下980米处,但它一直不断地上升,这座活火山一旦露出地面,也将增加一个新岛。

师:我们了解了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主要骨架,它的分布格局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它对我们人类的直接影响就表现在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板书)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师:请同学们思考,山区与平原相比,在对交通运输的哪些方面影响不同?生: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势崎岖,交通方式比较单调,交通线路的分布和走向也受较大的制约。

师:很好。

请结合活动题的第1题,理解为什么在山岳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生回答,师总结):从表4.1分析,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