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声誉结构及声誉驱动机理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企业声誉价值理论分析

企业声誉价值理论分析

研究创新 ● Research and innovation新会计(月刊)2015年第1期(总73期)34企业声誉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

Fombrun(2004)认为“对于企业而言,良好的声誉就是一张非常好的名片,能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消费者和追随者,以及赢得人们的尊敬”。

企业声誉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和约束作用,使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与实务界所关注的焦点。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企业声誉与公司价值、企业声誉与社会责任、企业声誉与公司治理这四个方面来探讨企业声誉的价值与运用。

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对于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目前学者们大都得出了两者存在正相关的结论,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者的因果关系上,到底是良好的声誉会带来更好的财务绩效,还是更好的财务绩效会对企业声誉产生影响,或者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对此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共识。

Dunbar 和Schwalbach(2000)以1988—1998年《管理者》调查的63家德国公司为样本,根据公司的总体财务状况、会计测量与市场测量来衡量公司的财务绩效。

结果表明公司声誉会影响未来的财务绩效(声誉影响),反过来,财务绩效会影响当期和滞后一期的公司声誉(绩效影响),两者存在双向影响关系。

公司规模越大,所有权越集中,对声誉的影响越大。

Roberts 和Dowling(2002)以1984—1998年《财富》报告的美国“最受尊敬的企业”为样本,检验了企业声誉和良好的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

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相对良好声誉的公司可以更好地维持较高的利润结果,公司声誉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具有延续效应。

Rose 和Thomsen (2004)以丹麦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声誉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公司财务绩效能够提高公司声誉,但良好的声誉并不一定确保带来良好的财务绩效。

Jose Luis 和Ladislao(2007)的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声誉与财务绩效在1%的置信度下显著正相关,并且是非线性的,这意味着通过提高声誉或形象来提升企业财务绩效的作用是有限的。

企业声誉情况分析

企业声誉情况分析

企业声誉情况分析
概述
企业的声誉是指公众对企业的认知和评价,对企业的经营状况
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企业声誉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企
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和声誉。

方法
为了分析企业的声誉情况,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1. 评估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通过调查问卷、市场调研
等方式,了解公众对企业品牌的知晓程度和认知水平。

2. 调查客户满意度:收集客户的意见和反馈,以了解他们对企
业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进而判断企业的声誉。

3. 分析企业在社交媒体上的曝光度:通过监测企业在社交媒体
平台上的活跃度和讨论度,了解公众对企业的关注程度和舆论态度。

4. 考察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关注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公益
等方面的表现,以评估企业的社会形象和道德声誉。

结果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企业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较高,品牌认知度较好。

2. 大多数客户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表示满意。

3. 企业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较高的曝光度,但舆论态度存在一
定分歧。

4. 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有一定的积极表现,受到公众的肯定和
认可。

结论
综合分析企业声誉情况,我们认为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和声誉
整体较好。

然而,仍有一些改善的空间,特别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社
交媒体舆论管理和扩大正面影响力等方面。

企业应继续保持良好的
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同时加强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以进一步提升
声誉和形象。

以上是对企业声誉情况的分析,希望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声誉、制度关联与行业协会的第三方治理(可编辑)

声誉、制度关联与行业协会的第三方治理(可编辑)

声誉、制度关联与行业协会的第三方治理声誉、关联博弈与行业协会的第三方治理蔡炳权[作者简介:蔡炳权 (1983?),男,浙江象山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6级西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在一个市场交易范围有限和分工程度较低的社会,基于信任基础之上的双边声誉机制在市场交易中往往更能够发挥市场治理的作用;但随着交易范围的逐步扩大和社会分工不断深入,当更多的交易采取“匿名”的形式时,因信息问题而容易导致交易困境。

而行业协会通过其独特信息收集和传递机制,可以克服因此而带来的信息问题,形成一个多边声誉机制;同时,加入行业协会也就意味着交易者同时在多个域[域(Domain)是青木昌彦(2001)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概念,它是由博弈参与人集合在随后和每个参与人在随后各个时期所面临的技术上可行的行动集组成。

根据行动集的类型,可以将域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共有共用资源域、交易(经济交换)域、组织域、社会交往域、政治域和组织场。

]进行博弈,这将改变参与人的得益结构,使得参与人有保持一个良好声誉的激励。

[关键词]:行业协会声誉制度关联市场治理一、引言随着市场交易范围的逐渐扩大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市场治理机制也处于不断演进过程之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如信任、社会规范、俱乐部规范、第三方私人治理机制和正式的第三方治理机制等等。

在市场交易范围有限,分工程度低的经济中,人民之间的互动会更多地采取自我实施的“互联的关系型合约”的形式;在市场范围和分工都比较高的经济中,人们之间的互动更多采取依赖第三方实施的“正式合约”的形式(王永钦,2006)。

各种市场治理机制并没有优劣之分,同时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呈现出一种“整体性安排的互补性”。

各种市场治理机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中发挥着治理功能。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行业协会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第三方市场治理机制。

它在行业中发挥着行业自律、行动协调、信息传递和利益诉求等作用。

声誉理论研究最新进展_翟立宏

声誉理论研究最新进展_翟立宏
《经 济 学 动 态 》2012 年 第 1 期
声誉理论研究最新进展*
翟立宏 付巍伟
内容提要:近年来国外声誉理论研究一方面围绕声 誉 的 保 持、交 易、消 费 这 一 声 誉 运 行 机 制 的 主线在充实完善,另一方面也在扩展声誉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不 同 市 场 特 征 下 的 声 誉 机 制、网 上 交 易中的声誉机制等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声誉 保 持 和 声 誉 消 费;金 融 市 场 上 声 誉 对 产品价格的影响;市场宽度、市场密度、顾客特征、网络结构 等 市 场 特 征 对 声 誉 机 制 的 影 响;检 验 网 上交易声誉体系对产品质量和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及网上交 易 声 誉 体 系 收 集 和 报 告 信 息 的 方 式研究。
制的信息具有不完 整 性,所 以 短 期 博 弈 参 与 人 就 不 能根据有 限 评 级 机 制 来 推 断 长 期 博 弈 参 与 人 的 类 型,这就使得长期博 弈 参 与 人 在 长 期 一 直 有 激 励 保 持自己声誉的持久性。
二 、声 誉 的 交 易 和 消 费
(一 )声 誉 的 交 易 Kreps(1990)应用 重 复 博 弈 的 无 名 氏 定 理 来 研 究声誉的交易问题,揭 示 了 企 业 声 誉 是 如 何 成 为 一 项可以交易的无形资产的。但他对声誉交易的研究 存在两个理论上的 缺 陷:均 衡 的 多 重 性 和 均 衡 中 博 弈期数必须无限长。 Tadelis(1999)所建立 的 声 誉 模 型 引 入 了 “逆 向 选择”,不但解决了 Kreps(1990)模型中存在的 两 个 理论缺陷,还在现实 应 用 方 面 解 释 了 企 业 声 誉 价 值 升降和企业名称转换的问题。他的模型中假定企业 仅有的资产便是企 业 的 名 称,因 此 企 业 的 名 称 就 等 同于企业的声誉,而 且 企 业 名 称 (企 业 所 有 权)的 交 易不为企业潜在的客户所知道。研究最后发现所有 的均衡中企业名称 的 交 易 都 很 活 跃,但 由 于 每 个 均 衡中都存在坏代理 人 购 买 名 称 的 交 易,所 以 不 能 仅 用 是 否 购 买 名 称 来 判 别 代 理 人 的 好 坏 。④ Mailath﹠ Samuelson(2001)同 样 设 定 了 一 个 企业所有权变动不 被 观 察 到 的 声 誉 模 型,研 究 不 同 类 型 企 业 购 买 声 誉 的 行 为 ,最 终 得 出 结 论 :一 个 一 般 企业在进入市场时,更 愿 意 购 买 一 个 拥 有 平 均 声 誉 的企业,寄希望于将 平 均 声 誉 建 设 成 为 一 个 好 的 声 誉 ,而 不 会 选 择 购 买 拥 有 过 高 或 者 过 低 声 誉 的 企 业 。 低能力企业却发现购买低声誉或者购买高声誉并慢 慢耗费高声誉更有利可图。 Hakenes﹠ Peitz(2006)进 一 步 研 究 了 企 业 所 有权变动可以被观察到的情况下声誉的交易情况。 他们的模型假定市 场 是 竞 争 性 市 场,企 业 每 一 期 都 要出售其一部分所 有 权,新 的 所 有 者 会 竞 拍 出 售 那 一部分所有权。消费者通过体验企业提供的产品和 服务发现企业所有 者 的 类 型,而 且 有 可 能 在 发 现 所 有者类型之后转换企业。最终他们发现所有权变动 可观察的情况下声誉同样也能作为一项可交换的资 产。但与 Mailath ﹠ Samuelson(2001)所 研 究 的 声 誉交易情况不同,在 无 形 资 产 可 以 以 其 真 实 的 价 格 出售的博弈均衡中,潜 在 的 声 誉 购 买 者 会 被 细 分 为 好坏两种类型,一个 好 的 潜 在 购 买 者 会 购 买 一 个 高 声誉(尽管他也可 以 随 着 时 间 流 逝 自 己 建 立 一 个 高 声誉,但直接购买一 个 高 声 誉 更 划 算),而 一 个 坏 的

企业声誉的概念认知与多维评价

企业声誉的概念认知与多维评价

企业声誉的概念认知与多维评价作者:汪帅东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8年第12期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环境中,企业声誉作为一种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无形资产,逐渐显现后发优势。

对于企业而言,拥有良好的声誉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夺取战略性竞争优势的窾要和关键。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企业声誉”的概念梳理和辨析,同时结合国内外声誉理论,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提出影响企业声誉建设的关联要素及评价指标,以期为相关研究的铺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企业声誉;声誉理论;评价指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加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在海外,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是硬实力,企业的形象和声誉是软实力,它们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缺一不可,尤其是企业形象的塑造与企业声誉的建构,直接关系到企业之于国际市场的地位及影响。

不胜枚举的案例表明,没有明效大验的措施,企业难以树立良好的形象,没有良好的形象,企业难以获得良好的声誉,没有良好的声誉,企业难以赢得发展与壮大的空间,因此,只有树立积极正面的海外形象,构建良好的国际声誉,企业才能获得国外政府及民众的支持和认可,也才能在当前“大减速的时代”脱颖而出。

一、“企业声誉”概念认知及理论阐释“企业声誉”作为学术概念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5年美国学者Theodore Levit在《工业购买行为:传播效果研究》中给企业声誉下了一个定义:“消费者对企业知名度、好或坏、可信度、可靠性、美誉度和信任度等的感知”。

此后,“企业声誉”一词层出叠见,据笔者目力所及,迄今国内外学者为“企业声誉”所下的定义多达40余种,而且不同的学科对其含义的阐释也不尽相同。

1998年Fombrun与Van Riel从不同学科出发对企业声誉进行了系统归纳:从经济学视角将企业声誉看作是一种属性或信号,从战略视角将企业声誉看作一种资产或进入壁垒,从社会学视角认为企业声誉代表了有关评价对象声望的综合评价,描绘出评价对象及其所处的社会系统的层次,同时声誉还是反映组织合法性的指标,从营销学视角强调企业声誉是外部主体对企业的直接或间接的感受或信息加工过程,从组织学视角将企业声誉根植于企业文化和身份之中,从会计学视角更多地将企业声誉看作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等等。

国外声誉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声誉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声誉理论研究综述余津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经济学界对于声誉的研究是纷繁而散乱。

本文在对文献进行一番梳理之后,根据研究内容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标准的声誉理论经济学中标准的声誉模型是由Kreps等人(1982)创建的,旨在解决“连锁店悖论”(Selten, 1978)并对有限重复博弈中的合作行为作出解释。

“连锁店悖论”告诉我们,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有限次重复博弈不可能导致参与人的合作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对于声誉的解释,因为参与人都没有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声誉。

Kreps和Wilson (1982)指出,“在多阶段博弈中,参与人试图在早期获得一种声誉,要么是‘坏人’,要么是‘好人’,或者是其他类型,但这种现象并没有被一些正式的有限博弈理论所分析”。

Axelrod(1981)的实验结果也表明,即使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合作行为也频繁出现。

通过将不完全信息引入有限次重复博弈,Kreps等人建立了标准的声誉模型,从而解决了“连锁店悖论”。

共声誉模型引入了两种类型的参与人:好的类型和斯坦克尔伯格类型,前者如高能力企业,可选择高的或低的努力程度,即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后者对他能够承担的行为进行可信的承诺,因此这种类型有时候被称为承诺类型。

模型的结论是:在一定时期内,好的类型的企业可通过”伪装”成为斯坦克尔伯格类型来获得声誉。

Kreps等人的思想被总结为KMRW定理,定理指出,在T阶段重复囚徒博弈中,每个参与人都有非零概率是“非理性的”,且都不知道对方的类型,如果T足够大,必然存在一个To<T使得在所有不大于To的阶段的博弈中,参与人都选择合作。

更一般的,标准声誉模型证明,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支付函数或者战略空间的不完全信息对均衡结果有重要影响,只要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多(没有必要是无限的),合作行为也会在有限次博弈中出现。

Fudenberg等人拓展了Kreps等人的理论。

企业家信用报告情况

企业家信用报告情况

企业家信用报告情况1.引言1.1 概述企业家信用报告是指对企业家个人信用记录和商业信用记录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形成的一种信用报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企业家信用报告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在商业合作、融资贷款、信用交易等方面,企业家信用报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企业家信用报告的定义、背景以及其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提出改进建议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概括介绍企业家信用报告的背景和重要性,以及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企业家信用报告的定义和背景,探讨其重要性,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企业家信用报告的情况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将全面深入地探讨企业家信用报告的情况及其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和总结企业家信用报告的情况,探讨其在商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将对目前企业家信用报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旨在促进企业家信用报告的健康发展,提升信用管理水平,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正文2.1 企业家信用报告的定义和背景企业家信用报告是指对企业家个人信用状况和经营行为进行综合评价的报告。

通过对企业家个人的信用记录、经营表现、财务状况等多方面的评估,得出企业家的信用得分和信用等级,用于描述企业家的信用情况及信用能力。

企业家信用报告的背景来自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活动的频繁,企业家的信用状况和经营行为对商业合作、金融服务和市场交易的影响日益凸显。

因此,对企业家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和监管,成为保障市场秩序、促进信用交易和防范商业风险的必要手段。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家信用报告得以得到更加精准的收集和分析,以及更加便捷的共享和查询。

创业企业家心理素质结构研究

创业企业家心理素质结构研究
发展 , 以评价 与后 天 习得 。 难
理素 质构 成及 其 作用 机 制 便具 有 充分 的理
创业心理素质的构成
综 合 以上 学 者对 心理 素 质 的研 究 和分
础非 常脆 弱 。 () 2 创业 动机 。创业 动机 是创 业企 业家 从事 创 业活 动 的 内在 驱动 力 .是 创 业企 业
业 能力 三 大子 系统 。
1 创业 意识 、
家 的创 业行 为 动 因 。他往 往 是我 们研 究 创 业企 业 家创业 行 为的关 注点 和基 点 。 杰斯 汀 ・ 内克认 为 , 们选 择 创业 有 隆 人 着很 多 强大 的 动 因在 推动 ,有些 人会 特 别 地被 某 一种 动 因所 诱 导 ,而 其他 人 则会 被
麦克 莱 兰认 为 .在生 存 需要 基 本得 到 满足 后 . 在工 作 中主要 有 三种 需要 : 就 人 成 需要、 利需要、 权 亲和 需要 。对成 就 感 有高
要求 的个人 更 可 能从 事创 业 活 动 。其他 学 者也 证 实对 成就 感 的 渴求 与 创业 者从 事 创
质构 成 的核 心要 素 ,并 说 明 了各 构 成要 素
口文 周劲波
韩 剑 义
创 业企 业家作 为新创企业 的核心和企业创业活动 的实践者 。其素质 的高低 直接
影 响 企 业创 业 活动 的成 败 ,本 文着 重 分 析 了创 业企 业 家素 质 结构 中核 心部 分 的 心理 素质 的 结构 及 作 用 机 制 , 于 丰 富 我 国 创 业 实 践 具 有 一 定 的 现 实 意 义 。 对
的部 分 ,相对 而 言也 比较 容易 通 过培 训 来 改 变 和发 展 。而 “ 山 以下 部 分 ” 括 社会 冰 包

声誉理论研究述评

声誉理论研究述评

声誉理论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声誉理论研究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成为多个学科领域的热点议题。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评述声誉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和应用实践,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入的声誉理论研究概览。

我们将简要介绍声誉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阐述其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重要性。

随后,我们将对声誉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回顾,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评述声誉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包括声誉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管理策略等。

我们将探讨声誉理论在各领域的应用实践,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声誉理论研究框架,为推动声誉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声誉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声誉理论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探讨个体或组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积累和维护声誉来影响其行为和结果。

声誉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对于个人、企业乃至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代表了过去行为和结果的累积评价,还对未来行为和预期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声誉的基本概念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声誉是社会成员对个体或组织行为的普遍评价和认可。

这种评价通常基于一系列的社会交往和互动,包括个体的道德品质、职业能力、社会责任等方面。

从经济学的角度,声誉是一种能够影响交易成本和合作可能性的信息资源。

在市场交易中,声誉可以作为信号传递者,帮助交易双方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率。

声誉的内涵则更加丰富和复杂。

它不仅包括了个体或组织的行为表现,还涵盖了社会对其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声誉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受到个体或组织的内在特质、外部环境、社会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声誉的维护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个体或组织不断地通过积极的行为和表现来巩固和提升其声誉资本。

在声誉理论中,有几个核心概念值得特别关注。

关于企业声誉机制形成及博弈分析 企业信用管理

关于企业声誉机制形成及博弈分析 企业信用管理

企业信用管理关于企业声誉机制的形成和博弈分析综述学生姓名:学号:学院(系):金融学院专业(方向):金融学指导教师:2012年12月摘要:现实中,良好的声誉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声誉机制的形成是一系列信息收敛的过程。

企业声誉本质上是一种信号。

这种复杂抽象的信号形成后,很难改变。

本文通过概述声誉机制的形成,进而综述前人观点,以博弈论为基本理论依据,研究市场经济下企业行为的信用机制与策略选择并通过分析该机制在交易活动中的应用,展现其价值。

最后,提出相应措施以维护信用交易行为。

关键词:企业声誉机制博弈论企业声誉个人声誉关于企业声誉机制的形成和博弈分析综述1.声誉机制的形成企业声誉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声誉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给企业提供更高更好的机会平台,当企业的经营管理受到暂时性的冲击式,良好的声誉可以帮助企业在极端条件下生存能力。

企业声誉本质上是一种信号,这种信号时给予企业以往发送的信息形成的,但它有不同于公司的一般信息。

这种信息表现为社会公众通过思维活动对公司所有信息总体的概括所得出的一个抽象信号,是在社会公众的思维空间中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过程。

公司声誉一旦形成社会公众对公司的理解只要用一个清晰的概念就可表达,这个概念就是阿克尔洛夫提出的信号。

即不再需要许多繁琐而复杂的数据和信息区浪费人们越来越紧张的信息处理能力。

因此,企业声誉的形成可以寄到节约信息和数据的作用。

同时,也可以减少人们在交易中搜集信息所花费的成本。

在企业信誉管理的实践中,将公司变成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市场信号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女里才能实现。

这个过程要求公司管理层主观推动,并且通过灵活的信息反馈机制对象征化、信息扩散、社会认知概念等阶段实施积极干预,尽量使公司的信息收敛过程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如果公司在经营中不能坚持一贯的价值观,可能会使公司在利益相关者信息空间中的信息进程不再收敛甚至发散,就会干扰或中断公司声誉形成,这也是许多企业无法建立良好的声誉机制的原因。

企业家声誉机制

企业家声誉机制
2、规范的政府行为。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干预意味着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生产者的行为,政府对企 业的干预一般采取间接调控的手段。如果政府行为服从于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意味着只能在规定的制度框架内, 行使特定的权力。这就要求政府在权力使用上必须有规范的行为。
我国构建
建立企业家声誉机制,发挥声誉对企业家的激励约束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并不是一件易事。从企业家 声誉机制的基础来看,深化产权制度等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建立良好的声誉信息传输机制和有效的环境 是十分必要的。就企业家个人声誉而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法玛认为,企业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在现实中可以用“时间”加以解决。他认为,在竞争的经理 市场上,经理的市场价值决定于过去的经营绩效,从长期来看,经理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因此,即 使没有显性激励合同,经理也有积极性努力工作,因为这样做可以改进自己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和“棘轮效应”模型时,得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一是代 理人市场--声誉模型证明在动态博奕中,激励问题至少部分地可以通过“隐性激励机制”得到缓解;而棘轮效应 模型则证明,如果委托人使用代理人过去的业绩中获得的信息,代理人的工作积极性会相应降低。
声誉及机制
声誉简单地讲,指声望和名誉。企业家声誉是对企业家能力、经营业绩、公众关系以及履行承诺契约水平和 社会地位的评价。
1、完善的产权制度。产权是市场博奕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中,完善的产权制度是构成市场交易行为的前提。 企业家是经济能力的组织者,在生产性和交易性相统一的企业中,企业家的使命就是组织企业的生产和交易行为, 这意味着企业家必须拥有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只有具备完善的产权制度,达到产权清晰,才能使企业家在委托— 代理关系中拥有真正的控制权,也才能有明确稳定、长期的预期制度,他才能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前提下,完成一 次次重复博奕。

《管理学报》2020年总目次

《管理学报》2020年总目次

第17卷第12期2020年12月管理学报ChineseJournalofManagementVol.17No.12Dec2020《管理学报》2020年总目次管理学在中国基于制度演化的组织创造力模式——长白山万达旅游度假区CMVP管理之道解析杨洋田谷肠邹明阳等(11)从原子管理到量子管理的范式变迁辛杰谢永珍屠云峰(112)基于中国非遗品牌可持续性成长路径的案例研究牟宇鹏郭旻瑞司小雨等(1-20)中国智能制造百强评价及发展研究吴珊龚业明张金隆(2159)组织发展过程中稳定与变革的悖论性关系案例研究林海芬刘宏双郭珊杉等(2-166)机会窗口、合法性阈值与互联网创业企业战略转型——支付宝2004〜2019年纵向案例研究长青孙宁张强等(2177)中国情境下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以宋志平的管理实践之道为例胡亚飞苏勇(3317)拼合视角下的晚清官督商办公司之形成余雪琼王利平(3-328)中国管理研究与实践的互动创新一一第10届“中国•实践•管理”论坛评述贾旭东孔子璇(3-338)文化协同的三重影响路径探索陈春花朱丽刘超等(4-475)数字创业生态系统动态演进机理——基于杭州云栖小镇的案例研究朱秀梅林晓胡王天东(4-487)员工前瞻性行为影响团队创新绩效的跨层次双案例研究张健东张鑫曲小瑜等(4-498)当东方遇到西方——管理移植与创新视角下的闫希军“理性和合”管理思想探索邓伟升许晖(5-633)老子领导哲学视角下企业家心理张力化解的文化路径研究齐善鸿孟令标(5-645)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与发展一一第8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坛述评贾建锋赵若男孙新波等(5-655)匹配观视角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碧桂园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之道解析朱斌张佳良范雪灵等(6-791)可持续的社会企业商业模式运行过程及实现机制——基于公益性小额信贷行业的多案例研究胥思齐李会军席酉民(6-802)制造企业智能制造平台化转型过程机理研究朴庆秀孙新波苏钟海等(6-814)“勤俭持家”之下的中国传统企业成长模式研究潘安成王莹常玉凡(6-824)《论语》中“二”的内涵及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表征:基于扎根理论与案例分析的研究颜士梅张钢(7-949)演化、共生与本土管理——“管理学在中国”019年会(第12届)述评梁朝高张聪葛京(7-959)企业家如何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基于任正非采访实录的分析陈春花尹俊梅亮等(81107)生态型企业的合法性溢出战略-----卜米公司纵向案例研究李雷刘博(81117)消费升级下知识产权衍生品品牌联合动态管理模型的双案例研究李杨刘莹莹丁玲等(81130)中国民营企业领跑世界的“聚能型创新”模式一一汉能控股集团管理实践之道司海健崔永梅宋继文(91265)海外客户参与视角下的远程客户信任构建机制一一基于外贸企业艾永特和海安格力的双案例研究许晖丁超王亚君等(91277)“约束”在组织学习与持续性变革过程中的双重角色潘琼杜义飞杨静(91287)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创新阳镇尹西明陈劲(10142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供应链恢复机制杨洋邹明阳谢国强等(101433)如何应对“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管理困境?一一索菲亚家居高层管理团队的适应性管理之道肖静华李文韬(111581)制造企业组织赋能实现数据驱动生产机理案例研究苏钟海孙新波李金柱等(111594)管理科学部2019年度基金资助项目绩效评估分析何毅李江涛杨列勋等(111606)商业模式视角下的天虹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索王子阳魏炜朱武祥等(121739)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管理实践的影响研究苏勇李倩倩谭凌波(121751)争鸣与反思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从以英美为师,转向与德日同行赵向阳(7-965)•1892•《管理学报》2020年总目次中国企业和中国管理向何处去?杨杜(7-971)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借鉴和探索陈凌(7-975)情境人格:历史视角下中国情境的人格基础与本土管理启示曾宪聚林楷斌韩巍(111611)组织与战略基于大数据的公共价值决策模式研究许晓东彭娴芮跃锋等(1-33)规定性与能动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双重耦合理论研究梁朝高韩巍刘鹏等(1-40)空间组织隐喻下公司空间及其次序解构与演化冯海龙刘俊英闫星烁(2-186)高管-客户关系与企业客户稳定度潘红波张哲(2-196)民营企业制度机会捕获机制研究许晖张超敏邓伟升等(3-344)自我决定动机与组织服务导向对优质服务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杨勇冯博王林等(3-354)共同依赖与中国企业并购的倒U形关系研究刘林青陈紫若(81139)战略变革前瞻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徐泽磊于桂兰(81150)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研究张明陈伟宏蓝海林等(91298)不确定性环境下组织支持对组织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石永东马晓辉潘伟等(91308)关系嵌入视角下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影响研究朱乐陈承(91318)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何晓斌柳建坤(101443)绩效期望落差与企业环境战略的倒U形关系研究吴建祖袁海春(101453)“个体-组织”情境嵌套下CEO互联网行业经历与平台企业战略变革陈爽英傅锋李启月(101461)基于朋友-商人角色模型的组织惯例复制研究陈彦亮高闯(111622)基于淘宝直播的电子商务平台直播电商价值共创行为过程研究裴学亮邓辉梅(111632)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人才流动对企业战略柔性的影响研究孙博刘善仕葛淳棉等(121760)代际间企业家社会网络结构差异、组织沉默与传承绩效关系研究李健刘世洁陈传明(121769)研发时序双元转换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马海燕朱韵(121777)人力资源管理基于资源保存理论视角的组织德性对挑战型组织公民行为影响机制研究王雁飞郭湘莹朱瑜(1-50)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量表开发与验证李群唐芹芹张宏如等(1-58)绩效考核政治对下属伦理产出的影响机制研究赵书松王子婧刘智强等(2-204)基于核心自我评价视角的团队关系冲突与员工拖延行为研究陈波杨东涛潘亮(2-216)基于“以人为中心”视角的目标内容对员工工作结果的影响研究张莹张剑陈春晓(2-225)领导与下属性别匹配视角下权力距离一致与内部人身份认知对员工建言的影响李树文罗瑾琏梁阜(3-365)情感事件理论视角下自恋型领导对员工敌意的影响研究陈云杜鹏程(3-374)基于说服理论的员工谏言与领导纳谏研究韩翼肖素芳龚鹏飞(4-509)代际视角下相对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潘亮杨东涛(4-518)中庸思维对知识隐藏与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吴士健孙专专权英(4-527)公平领导行为的构成与测量研究章凯孙雨晴(5-662)领导跨界行为对下属绩效的积极与消极效应研究宋萌胡鹤颜王震等(5-671)个性化契约对核心员工建设性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王国猛刘迎春(5-680)积极组织行为学视角下辱虐管理与员工乐观解释风格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王鉴忠李琦宋君卿等(5-688)基于工会实践调节效应的高绩效工作系统归因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胡恩华胡京京单红梅等(6-833)包容型领导对员工即兴行为的跨层次影响王艳子张婷(6-843)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感知对员工变革行为的影响研究李晋秦伟平周路路(6-852)信息网络技术背景下领导自恋对下属逢迎行为的影响研究刘雷张亚军张金隆等(7-978)悖论型领导风格情境下团队断层与团队创造力的作用机制研究杜娟赵曙明林新月(7988)教练型领导对员工主观职业成功的影响机制研究罗文豪孙雨晴高枫等(7-998)产权性质和制度质量调节作用下的CEO过度自信与企业国际扩张研究葛菲田启涛贺小刚(71007)绩效工资强度和道德基础差异性对道德型领导下行效应的阻抑机制赵书松王韵茹刘智强(81159)职场排斥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双刃剑”效应研究齐蕾刘冰李逢雨等(81169)・1893・管理学报第17卷第12期2020年12月伦理型领导对员工主动性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贾建锋焦玉鑫闫佳祺(91327)内外部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工作意义感的影响机制和差异效应研究谢玉华刘晶晶谢华青(91336)领导亲社会倾向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跨层次研究吴琴张骁李嘉等(101470)德性伦理主导下组织主人翁行为多元驱动路径扎根研究岳磊晁罡王磊等(101478)克扣型领导影响员工创意领地行为的条件过程研究黄杰唐春勇(101489)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私利风险及作用机制研究张永军赵君刘智强(111642)亲组织非伦理行为“自上而下”扩散的被迫遵从机制研究孙旭冯镜铭张海霞等(111651)共享领导和参与安全氛围视角下共享领导胜任力的有效性研究顾琴轩刘美琳许淼鑫(121786)双重动机视角下员工组织外部声望感与内部尊重感对组织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何凯元王济干孙沐芸等(121795)创新与创业管理者过度自信异质性与企业研发投资及其绩效刘柏卢家锐琚涛(1-66)组织游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张庆垒刘春林郑莹(1-76)跨职能意见冲突、知识探索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研究阿热孜古力•吾布力杨建君(2-234)专利池激励或遏制不同网络位置企业创新的差异化效应研究张运生杨汇(2243)效果推理、创业团队凝聚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徐平磊贾迎亚于晓宇(2-251)平台组织视角下的农民合作社与非正式创业农户正规化张文歌买忆媛叶竹馨(3-383)经济期望、家族情感依恋与创业坚持的关系研究吕斐斐张可朱丽娜等(3-394)调节定向与创业机会识别机制研究刘依冉张玉利郝喜玲(3-402)基于消化吸收门槛的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溢出效应研究苏屹林周周(3-411)外部视角下信息型断裂影响团队创造力的作用机理研究屈晓倩刘新梅雷宏振(4-536)民营风险投资对新企业创业能力的影响机制尹苗苗孙亚费宇鹏(4-544)网络外部性市场中竞争性企业技术引进和许可策略研究陈婷侯文华刘露(4-551)基于角色清晰与团队认同的创业团队断裂带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张银普钱思胡平(4-562)・1894・基于共享愿景调节效应的高管创造力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研究单标安李扬马婧等(5-697)创新扩散、创业网络情境导向对政策适应与团队簇创业绩效关系的影响许成磊赵雅曼张越(5-704)“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效率的异质动态效应研究韩先锋刘娟李勃昕(5-715)资质过剩感知与员工内部创业的曲线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张建平刘善仕李焕荣(6-861)创业激情、自我调节模式与效果推理关系研究邓舒婷崔连广闫旭(6-871)团队领导对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影响研究李巍冯珠珠谈丽艳等(6-881)地理邻近性影响合作网络及区域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谢其军宋伟(71016)国有企业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风险投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施国平陈德棉董建卫等(71024)创客组织的组织协同机制及仿真研究张成唐方成(71033)动态能力视角下的科技型创业者政治技能与创业绩效张学艳周小虎包佳妮(81179)基于融资约束与企业风险承担中介效应的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严若森陈静李浩(81188)连续创业导向下合作质量、任务关系对再次合作意愿的交互影响研究肖丁丁王保隆朱桂龙(81199)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政府隐性担保与企业创新持续性樊霞陈娅张巧玲(91347)新创企业即兴行为和惯例对绩效的影响研究马鸿佳吴娟(91355)协同创新网络、复合式能力与新服务开发绩效简兆权旷珍(101498)平台领导力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及平台开放度的调节作用张镒刘人怀(101506)内外向开放式创新非对称对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影响李莉林海芬程露等(101514)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员工内部创业驱动组态研究朱亚丽郭长伟(111661)动态匹配视角下人力资本内部流动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彭秋萍周怀康葛淳棉等(111668)创业企业高管团队认知结构对商业模式双重属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庞长伟王琼(121805)土地财政、双向寻租与制造企业创新意愿马红侯贵生(121814)营销与服务员工品牌契合的概念、结构与测量研究杨萍李桂华黄磊(1-85)《管理学报》2020年总目次网红直播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刘凤军孟陆陈斯允等(1-94)五行正义及其营销意蕴贾利军张萌李琦等(1-105)多元企业身份张力调和机理研究李纯青吕俊峰王肖利等(2-278)“标准+认证”视角下制造业区域品牌建设企业参与意愿及决策行为研究张月义虞岚婷茅婷等(2-290)赋能视角下新兴市场企业品牌国际化过程及实现机理研究张媛孙新波钱雨等(4-572)基于在线评论情感分析的声誉影响效应研究李磊宋建伟刘继(4-583)顾客流失前与企业的关系质量对赢回意向的影响研究刘苇王宗水赵红(6-891)基于价值共创的旅游营销运作模式与创新路径案例研究李燕琴陈灵飞俞方圆(6-899)结构化时间安排与效能感的匹配效应及其对消费者参与行为的影响董泽瑞杜建刚段珅(6907)弹幕对在线消费行为过程影响的时变效应研究袁海霞方青青白琳(71059)权力感对消费者服务评价的影响机制研究崔常琪廖成林姚琦等(71067)互动认知视角下网络百科协同创作机理研究刘丰军林正奎曲毅(71077)市场关注度、治理有效性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市场反应齐岳廖科智王治皓(101523)老字号品牌创新路径与模式研究徐伟杨玉成李永发(101535)基于扎根理论的短视频抖音用户出游行为形成机理研究孙平邵帅石佳云等(121823)分期消费下物质主义价值观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吴水龙王雪蕾袁永娜等(121831)连锁董事网络、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李小青Hung-GayFung朱清香等(81208)基于制度抗拒视角的新生代董事与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研究石睿刘春林(81218)家族控制、社会情感财富与企业慈善捐赠的关系研究朱丽娜高皓(111679)环境变革型领导对员工绿色创造力的作用机制研究田虹田佳卉(111688)信息与知识管理知识领导力视角下亲社会化意义建构机制对知识隐藏意愿的影响郭海燕张连营洪帅等(1111)免费试用营销对众筹平台的影响研究马昭尤薇佳吴俊杰(1121)感知组织因素与工作意义对年长员工线下代际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汪长玉左美云(81228)虚拟团队在医疗服务中应用的实证研究李佳颖邓朝华吴红(81238)在线健康社区用户持续参与动机的演变机理研究张薇薇蒋雪(81245)虚拟品牌社区中契合顾客识别模型及实例研究冯进展蔡淑琴(91364)社交机制、关系结构与社群网络知识协作刘征驰陈文武马滔(91373)在线评论动态性偏差对评论有用性影响研究徐峰张新马良等(91383)社会学习视角下社会化媒体对员工知识整合的作用机制研究宋元宵向纯洁(121839)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我国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的优化研究黄锐陈维政胡冬梅等(121848)环境与社会中国上市公司慈善捐赠行为中的同群效应研究彭镇彭祖群卢惠薇(2-259)慈善捐赠、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沈弋吕明啥徐光华等(2-269)危机情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保险效应与挽回效应研究樊建锋赵秋茹田志龙(5-746)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导向的环境变革型领导对环境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田虹所丹妮(5-75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环境绩效研究张兆国张弛裴潇(71043)产业绿色转型对边界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杨柳青青(71052)物流与运作管理市场感知、协调一致与创新对供应链高适应性影响的实证研究胡海文马士华(1131)制造商主导且回收商资金约束的闭环供应链融资模式选择策略尤天慧刘春怡曹兵兵等(1139)渠道模式和渠道势力对制造商创新的影响研究陈安平李伟李凯等(2-298)血汗工厂供应链中价格、绿色努力和服务水平的协同管理杨天剑蒋秀秀张跃军等(2-307)基于患者选择行为的医疗服务供应链定价与协调机制研究高凌宇王效俐(3-422)考虑服务等待成本的双寡头竞争定价决策研究孔瑞晓罗利张雨萌等(3-431)•1895•管理学报第17卷第12期2020年12月考虑参照利润和参照价格效应的订货与定价联合决策于悅邱若臻孙艺萌(4-592)生鲜品定价与物流集配联合决策研究陈靖吴一帆(4-602)基于多元情境调节变量的合同柔性双刃剑效应及其边界条件研究严玲陈思颖王帅(4-613)基于服务模式便利深度刻画的养老服务平台资源整合优化杨扬姚建明(5-725)展厅现象下考虑利他行为的O2O供应链动态运营策略马德青胡劲松(5-734)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在线服务平台性能投资及广告定价决策研究史丽丽林军(6-917)基于活动弹性的关键链项目缓冲管理方法研究张俊光季飞(6-924)应急避难场所感知与疏散行为的关系研究余肖禹谢科范梁本部(6-931)多车场多车型多品类供需未匹配与可任意拆分取送货车辆路径问题优化徐东洋李昆鹏郑飘等(71086)风险厌恶和广告促销下基于收益共享的补货协调政策代建生于诗妍(71096)重大疫情期医药研究报道质量监管四方演化博弈分析孙淑慧苏强(91391)竞争回收平台双向公平关切下逆向供应链的决策分析许民利王洁简惠云(91402)考虑消费者偏好的混合销售渠道决策模型倪晓程海芳刘丛(101544)提供补救服务情境下专家薪酬、服务优化对服务策略的影响研究李武强刘德智许晓晴(101554)纵向供应链中新产品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张娟王子朋余菲菲(111697)零售商嵌入零售技术的策略选择与模式演化胡凤英周正龙(111706)考虑固定和凸变动成本以及两类需求的动态生产策略赵玲刘志学(121857)市场监管环境下考虑生态标签欺诈的双寡头竞争策略赵连霞王芳晴张小峰等(121865)需求可拆分电动汽车车辆路径问题及其改进分支定价算法研究揭婉晨侍颖杨躍等(121873)大股东控制权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研究王敏何杰(3-447)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与盈余管理贾巧玉周嘉南(5-763)企业真实活动操控度量模型与识别方法研究孙庆文韩瑞峰栾晓慧(5-773)述评基于网络数据挖掘的资产定价研究述评罗琦游学敏吕纤(1148)企业纵向整合战略理论视角研究述评吴小节陈小梅谭晓霞等(3-456)制造企业服务化悖论研究述评赵艳萍潘蓉蓉罗建强等(3-467)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公平感的关系研究述评颜爱民孙益延谢菊兰等(4-623)历史印记与创业研究述评与展望杨繁葛建华朱棣(5-781)元分析方法在国内外创业研究中的应用述评董保宝曹琦罗均梅(6-937)基于文化视角的中国领导学研究路径评述孙秀丽王辉赵曙明(81254)基于时间过程视角的连续并购研究综述黄履丽张钺李静(91412)中国情境下的政商关系管理:文献评述、研究框架与未来研究方向田志龙陈丽玲李连翔等(101564)机器学习在金融资产价格预测和配置中的应用研究述评赵琪徐维军季昱丞等(111716)董事会双元治理有效性研究述评与展望方政徐向艺李婷婷(111729)制度视域下联合办公空间紧张状态的演化与平衡研究述评刘贝妮赵海珠卢强(121881)卷终财务与金融多元化经营与企业股价崩盘风险徐业坤陈十硕马光源(3-439)・1896・。

声誉制度理论及其实践评述

声誉制度理论及其实践评述

社 会 规范 ( soc ial on n ) , 或 者 依靠 缺 乏 强 制力 的私 人 司 法 系 统 ( ht e p irt, aet adj du ic iat on sy s -
t e m )来组 织实施 的 围 绕 合约 执行 而 展 开 的 有
关社 会成员 商 业 行 为 的信 息 纸漏 、 纷 争 的 仲
存在诚 实加 工 信 息 的机 制 和 制 度 的假 设 下 ,
为叨 d o ir 指 出 了 对 于 任 何 人 口 规模 和 搭 配 规
则都 能 明确定义 序惯 均衡所 对应 的简单 战略
空 间。 从 而证 明了对 于存在诚 实信 息加工 机 制的社 会 , 即使 信 息 加 工机 制 本 身不 具 有 强
实施 机制 所必 须 的最低 信 息传播 量 的讨 论 ,
为叨 d ior 完成 了对 无名 氏 定理 的正式 扩展 。
按 照 K叨 d面 ( 19 2 ) , 如果 欺诈 行为 存在
传染 过 程 (a c o n at 乡ou o p找犯es s of d e 触 ti on ) , 则 社会规 范将 支持 合作 行为 的出现 ; 特别是 , 在
于社 会 中每个 自利成 员有 激励 对社会规 范 和
私 人司法 判决 的遵 守 。 这里 的社会 规范指 的
是 对一个 社会 中合 意 行 为 以及 相应惩 罚规 则
的规定。 对于一 个有效的社 会实施机制 , 不
仅偏 离合意 行 为的人 将 受 到惩 罚 , 而 且 那 些
没 有惩 罚该受 到惩 罚 的人 同样 将遭 受惩 罚。
( 责任 编 样 : 李仁 贵 )
一 73 一
果 同样 可 以作 为均衡 结果 出现 。 无名 氏定 理

如何建立企业的声誉管理机制

如何建立企业的声誉管理机制

如何建立企业的声誉管理机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品牌和声誉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声誉反映了其对社会和消费者的责任感和信用度,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建立企业的声誉管理机制。

一、制定声誉管理战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制定声誉管理战略。

企业应该了解自身价值与文化,建立起相应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将其贯彻到日常经营中。

同时,企业需要了解消费者、投资者、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关注他们的反馈,并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

随着社交媒体的流行,企业需要积极参与社交媒体,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及时回应和解决投诉,缩短危机响应时间。

二、建立声誉管理团队企业需要建立专业的声誉管理团队,从战略规划到实施执行,形成系统的声誉管理机制。

该团队应该有丰富的媒体、公共关系、法律等专业知识,为企业策划危机预案、应对和解决危机,同时也是企业与媒体和社会之间的桥梁。

需要定期培训和考核,确保团队成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三、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危机管理是声誉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需要系统地规划危机预案,并建立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

在危机发生时,企业需要及时采取行动,尽快制定解决方案,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遏制恶劣影响。

企业应该在危机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防范预案,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

四、建立反馈机制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关注消费者、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

同时,企业也要及时跟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言论,了解公众对企业的看法。

通过建立反馈机制,企业可以增强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打造出更加有益于企业声誉的品牌形象。

总之,企业的声誉管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从内到外打造企业的品牌形象。

建立健全的声誉管理机制,利用各种渠道积极传播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保护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向社会传递企业的正能量,以此为基础,建立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和保障可持续发展。

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机制研究综述

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机制研究综述

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机制研究综述作者:梁翎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1期【摘要】声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机制,它能够增强承诺的力度,为契约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机制的有效运行对于促进审计行业诚信建设、提高资本市场透明度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事务所声誉的定义与度量等方面入手,对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作用机制与惩罚机制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以期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机制现代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会计师事务所作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媒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先后经历了恢复与重建、规范化发展、体制化创新和国际化战略等重要阶段;21世纪以来,审计市场更是处于高速发展和快速变化中,注册会计师行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

事务所声誉受到广泛关注,事务所声誉机制的相关问题研究也成为了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的焦点。

一、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在于审计服务质量。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坚守长期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承诺,则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依赖审计意见的投资者、监管机构、行业自身等)会针对事务所的客观表现作出的主观评价,即形成事务所声誉;换言之,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也是事务所客观价值的体现。

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是事务所通过与社会公众长期博弈,从而获得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的信赖程度;是“审计质量”的代名词;更是事务所的重要生存条件之一。

二、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机制“事务所声誉机制”最早由DeAngelo(1981)提出,拥有较高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一旦发生错报、违规、审计失败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且被公众知晓,那么审计市场将会传递出该事务所审计质量低的危险信号,事务所将会面临更大的潜在损失,甚至是毁灭性影响。

Beatty (1989)也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高声誉能够有效促使事务所的调查更加尽职,报告信息更为准确;因为一旦事后发现事务所信息披露错误,则事务所声誉资本将会受到严重损毁。

声誉管理是影响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声誉管理是影响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声誉管理是影响企业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声誉是一个企业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以及影响好坏的程度。

人与人打交道需要声誉,企业与客户往来需要声誉,声誉是个人走向社会、企业走向市场的桥梁。

“任何一个团体组织要取得恒久的成功,良好声誉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当你身处困境时,良好的声誉就是你最重要的财富。

”“声誉管理是一个价值不菲的产业。

”美国知名声誉管理学者戴维斯·扬在《创建和维护企业的良好声誉》一书中一针见血地这样指出。

用户选择产品的前提是声誉,因为一个受他们爱戴与拥护的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不但蕴藏着质量与服务的放心,更蕴藏着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

一个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即使出现“马有失蹄”的错误,但也会把挽救危机视同挽救生命一样去在所不惜地纠正错误、恢复形象,以求得公众理解与认同。

因为他们深谙良好声誉不但能够吸纳精英良才、增强员工自豪感、激发创造热情、生产出深受用户欢迎的产品,还能够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团结更多业务伙伴共同走向成功。

这一切都靠声誉去支撑与维系,离开了声誉,企业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机,就等同于停止了心跳。

正是由于声誉的特殊重要性,加强企业声誉管理就显得格外紧迫与急需。

企业声誉及其形成特征企业声誉是企业在与其公众的社会交往中自然形成的,是企业行为能力与公众认知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是公众对企业的各种因素认知基础上所得出的一种综合评价。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良好的企业声誉是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它能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整体价值,因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企业声誉不同于企业信誉、企业商誉。

企业信誉是企业能否履行其诺言的一种标识度,它只是公众对企业诚信方面的评价。

当一个企业诚实守信,时时都能履行其诺言时,该企业的信誉一定良好。

企业信誉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声誉,信誉是企业声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又有区别,不能等同。

企业信誉只是对企业某一方面的评价,而企业声誉则是对企业整体的综合评价。

企业声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的形成非常不易,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的特征:1.形成因素的综合性。

声誉理论的发展历程

声誉理论的发展历程

声誉理论的发展历程
声誉理论是对企业声誉的研究与分析,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目前已经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初始阶段主要着眼于对声誉的主观认识与定义。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企业在舆论中的地位,声誉被认为是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影响力和信任程度。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定性方法,通过对企业形象的描述和评价来衡量声誉。

第二个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此时声誉理论开始趋于系统和理论化。

学者们开始尝试构建一套客观、科学的声誉评估模型。

他们通过搜集大量的营销数据和相关企业信息,采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试图确定影响企业声誉的因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声誉理论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也更容易受到互联网舆论的影响。

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关注互联网对企业声誉的影响和管理。

学者们开始研究如何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和管理来应对企业声誉的风险。

现如今,声誉理论正进入第四个阶段。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尝试利用这些新技术来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以更准确地评估企业声誉。

此外,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研究领域,他们开始关注社交媒体对企业声誉的影响和塑造。

总的来说,声誉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主观到客观、从
定性到定量、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演进。

随着技术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声誉理论将继续发展,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声誉管理策略。

国外声誉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声誉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声誉理论研究综述余津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经济学界对于声誉的研究是纷繁而散乱。

本文在对文献进行一番梳理之后,根据研究内容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标准的声誉理论经济学中标准的声誉模型是由Kreps等人(1982)创建的,旨在解决“连锁店悖论”(Selten, 1978)并对有限重复博弈中的合作行为作出解释。

“连锁店悖论”告诉我们,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有限次重复博弈不可能导致参与人的合作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对于声誉的解释,因为参与人都没有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声誉。

Kreps和Wilson (1982)指出,“在多阶段博弈中,参与人试图在早期获得一种声誉,要么是‘坏人’,要么是‘好人’,或者是其他类型,但这种现象并没有被一些正式的有限博弈理论所分析”。

Axelrod(1981)的实验结果也表明,即使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合作行为也频繁出现。

通过将不完全信息引入有限次重复博弈,Kreps等人建立了标准的声誉模型,从而解决了“连锁店悖论”。

共声誉模型引入了两种类型的参与人:好的类型和斯坦克尔伯格类型,前者如高能力企业,可选择高的或低的努力程度,即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后者对他能够承担的行为进行可信的承诺,因此这种类型有时候被称为承诺类型。

模型的结论是:在一定时期内,好的类型的企业可通过”伪装”成为斯坦克尔伯格类型来获得声誉。

Kreps等人的思想被总结为KMRW定理,定理指出,在T阶段重复囚徒博弈中,每个参与人都有非零概率是“非理性的”,且都不知道对方的类型,如果T足够大,必然存在一个To<T使得在所有不大于To的阶段的博弈中,参与人都选择合作。

更一般的,标准声誉模型证明,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支付函数或者战略空间的不完全信息对均衡结果有重要影响,只要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多(没有必要是无限的),合作行为也会在有限次博弈中出现。

Fudenberg等人拓展了Kreps等人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s t n t e u ain te re n te m a r e ulso he r p tto h o so h c o一 ,mir — a s —lv 1 Ba e n t no — i co nd me o ee. s d o he k wl e g fr p tto h o e ,t i a e lo ds u s h e eo m e ft o e fr p tto tu — d e o e u ain t e r s hs p p ras ic seste d v lp nto i he r so e u ain sr c i t r n e u t n d v n c a im fe te e e r Th o cuso ft i p r c nrbue t u e a d r p t i r i g me h ns o n rpr n u . a o i e c n l inso hs pa e o t i t o t e f 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 e eo me to h ortc lr s a c nd prc ia x lr to fr p t to h o e fe — h urh rd v lp n ft e e ia e e h a a tc e po ai n o e u in te r so n r l a i
7 科学决策 6
2t 2 0{0
企业 家声誉 结构 及声 誉驱 动机 理的 研究综 述


引 言
重新 审视 现 有 理 论 的不 足 与 实践 体 系 的 缺 陷 , 可
进一 步丰 富、 善理论 架 构 。 ( 企 业 竞争 已从 硬 完 4) 实力较 量上 升 到 软 实 力较 量 层 面 , 声誉 问 题 的 有 效 解 决 , 有助 于发 挥 声 誉 杠 杆 对 经 济杠 杆 和 资 将 源杠 杆 的 有 力 补 充 , 助 企 业 在 竞 争 中 增 强 软 帮 实力 。 为 此 , 文 对 声 誉 理 论 的 三 个 层 面 、 誉 的 本 声 构成 及 声 誉 在 市 场 体 系 中的 作 用 机 理 的 研 究 成 果 进行 了总结 评 述 , 基 于 企 业 家 的特 殊 性 对 企 并 业 家声 誉 的结 构 和 驱 动 机 理 进 行 了探 讨 , 期 为 以 未来 企 业 家声 誉 理 论 的深 化提 供 基 础 。
潘松 挺 , 姜

P o g—t g,I G a AN S n i JAN T o n

要: 企业 家声 誉 是 企 业 赢得 竞 争 优 势 的 关键 要 素 , 在 新 的 时代 背 景 下 , 有 声 誉 理 论 对 但 现
企业 家声 誉 的 研 究远 未成 熟 。 为 此 , 文 简 述 了声 誉 理 论 的 宏 观 、 观 和 中观 三 个 层 面 的研 本 微 究成 果 , 并在 此 基 础 上 , 企 业 家 声 誉 结构 和 企 业 家 声 誉 驱 动 机 制 的 认 识 发 展 进 行 了综 述 和 对 探讨 , 文 的研 究 结 论 对 于 企 业 家声 誉 理 论 研 究 的深 化和 实践 探 索 具 有 较 好 的借 鉴 意 义 。 本
中图 分 类 号 :2 6 F7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2—95 (0 1 0 0 7 0 10 73 2 1 ) 2— 0 6— 8
基金项 目: 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一般 项 目( 目批准 号 :0j60 2 ) 项 1y 32 2 和浙 江理 a
工 大 学 引进 人 才 科 研 启 动 基金 ( 目编号 :9 5 3- Y 资 助 。 项 00 8 0 ) 作 者 简 介 : 松 挺 (9 2一) 浙江 缙 云 人 , 师 , 士 , 究方 向为 企 业 战 略 管 理 与技 术 创新 。 潘 18 , 讲 博 研 姜 涛 (97一) 福 建福 州人 , 士 , 究方 向为 声 誉 管 理 17 , 博 研
te e e . r pr n ur
Ke r s: e u ain o n r p e e r e uai n S r cu e;R p tt n Dr i g Me h n s y wo d R p t t f t r n u ;R p tt tu t r o E e o e ua i i n c a im o v
关键词 : 企业家声誉; 声誉结构; 声誉驱动机理
Ab ta t T e r p t t n o n rp e e ri o e o h e l me t fo w ih a n ep s a n s r c : h e u ai fe t rn u s n ft e k y ee n s rm h c n e tr r e g i s o e i s san n o e iv d a t g s u t ii g c mp t ie a v n a e .Ho v rt ee i i gr p tt nt e r sc n e n n b u er ・ t we e xs n e u ai h o e o c r i g a o t h e h t o i t s ac f e u ai n o nr p e e ra esi h e e o i gsa e h sp p rr ve st er s a c e r h o p tt fe t r n u t li t ed v l pn tg .T i a e e iw h ee h r o e r l n r
企 业 家声 誉 结 构 及 声 誉 驱 动 机 理 的研 究 综 述
A v e o pu a i n S r t e o t e e e n pu a in Re iw f Re t to t ucur f En r pr n ur a d Re t to Drv ng M e h n s i i c a i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