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纳米线的固_液_固可控生长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低维(VIa族化合物)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物理化学专业论文)低维(VIa族化合物)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⑧浙江大学博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纳米是一种长度度量单位,即米的十亿分之一。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一100m)或者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广义地说,纳米材料是泛指含有纳米微粒或纳米结构的材料。

1.1.1纳米材料的诞生及其发展早在】8世纪60年代,随着胶体化学的建立,科学家们就开始了对纳米微粒体系(胶体)的研究。

到20世纪50年代末,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首先提出了纳米技术基本概念的设想。

他在1959年12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美国物理年会上做了一个富有远畿鬈0意黑2=:盏:篙翼盎:见性的报告,并做出了美妙的设想:如果有一天可以按人的意志安排一个个原子,那将会产生怎样的奇迹?理查德·费曼先生被称为“纳米科技的预言人”。

随后,197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认为上述设想可以从模拟活细胞中生物分子的研究开始,并定义为纳米技术(nanotcchnology)。

1982年Binining和Rohrer研制成功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1M),从而为在纳米尺度上对表面进行改性和排布原子提供了观察工具。

1990年美国IBM公司两位科学家在绝对温度4K的超真空环境中用sTM将Ni(110)表面吸附的xe原子在针尖电场作用下逐一搬迁,⑧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电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因此存在隧道效应。

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物理量,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显示出隧道效应,称之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

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将会是未来微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基础,或者它确立了现存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的极限,当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时必须要考虑上述的量子效应。

例如,在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时,当电路的尺寸接近电子波长时,电子就通过隧道效应而溢出器件,使器件无法正常工作,经典电路的极限尺寸大概在O.25um。

目前研制的量子共振隧穿晶体管就是利用量子效应制成的新一代器件。

碳化硅纳米线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进展

碳化硅纳米线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进展

碳化硅纳米线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进展×××××××××××××学校西安邮编×××摘要: SiC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大、击穿电场高、热导率大、饱和漂移速度高等特点使其在高频、高温、高功率、抗辐射等方面有良好的性能,被认为是新一代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半导体材,因此研究SiC纳米线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Summary: SiC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with the big breakdown electric field width,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saturated drifting velocity higher characteristic in the high frequency and high temperature, high power, resist radiation and good performance,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a new generation of microelectronics devices and integrated circuit of the semiconductor material, so the study of SiC nanowires material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关键词:纳米线,SiC,场效应晶体管,薄膜晶体管,光催化降解Key words: Nanowires, S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thin film transistor,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1 纳米材料的性能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硅纳米线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硅纳米线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硅纳米线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硅纳米线是一种极小尺度的材料,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

例如,它们具有高比表面积,优良的电子输运性能和光电转换性能等。

这些特性使得硅纳米线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太阳能电池、传感器和电子器件等。

本文将就硅纳米线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研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硅纳米线的制备方法硅纳米线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两种是气相和液相生长法。

对于气相生长法,该方法通常使用金属催化剂在高温下制备硅纳米线。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制备出高质量的硅纳米线并且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

但是,随着硅纳米线的批量增加,在金属催化剂残留的情况下,硅纳米线使用的可行性也在下降。

此外,气相法还需要复杂的实验设备和条件。

另一种常见方法是液相法,其中硅源和氧化还原光化学剂在有机溶液中使用。

反应条件相对温和,可制备出高品质和大规模的硅纳米线。

因此,液相法是更好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在水中使用硅源和还原剂。

但是,生长方法通常涉及到多个参数,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反应条件等,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

二、硅纳米线的性能研究硅纳米线有很多特殊的性质,其中一些是由它们的形态和尺寸所决定的。

例如,硅纳米线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表面反应率,这意味着它们可以用来作为传感器或催化剂等。

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硅纳米线的有效面积比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更大。

这种变化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此外,硅纳米线还具有优异的电子输运性能。

它们的导电特性依赖于其尺寸和形状以及其表面上的化学官能团。

在该领域进行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硅纳米线的导电性能。

例如,在电子场中测量硅纳米线的电流-电压关系表明它们具有优异的电子输运特性。

这些成果可以使硅纳米线应用于电子器件中的大量应用性能。

在硅纳米线的光电转换方面,研究表明硅纳米线具有卓越的性能。

这些性能包括较高的光吸收和电荷分离效率。

硅纳米线的特殊形态和尺寸可以增加光吸收,而高电荷分离效率则有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硅纳米线的生长与电学性质研究

硅纳米线的生长与电学性质研究

硅纳米线的生长与电学性质研究硅纳米线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下具有独特性质的材料,其具有高比表面积、优异的电学特性、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在纳米电子学、纳米光电子学、纳米生物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生长硅纳米线的方法主要有热化学气相沉积法、电化学沉积法、溶胶凝胶法等。

本文将着重讨论硅纳米线的生长与电学性质研究。

一、硅纳米线的生长硅纳米线的生长方法具有多样性,其中以热化学气相沉积法(VLS法)最为常用。

该方法通过控制硅源气体的流量和温度,使硅源气体在金属催化剂表面进行化学反应,从而形成硅纳米线。

金属催化剂通常采用金、银、铜等,其中金是最常用的一种,因为它对硅的触媒作用最好。

硅源气体通常采用硅烷(SiH4)或三甲基硅烷(Si(CH3)3H),在高温条件下分解成硅原子,随后在金属催化剂表面吸附,形成硅纳米线。

之后,硅纳米线在适当的条件下继续生长,形成较长的硅纳米线。

除了VLS法,还有其他方法可以生长硅纳米线,如电化学沉积法(ECS法)。

在该方法中,电极上的金属催化剂首先被沉积,然后在硅源的作用下形成硅纳米线。

溶胶凝胶法(Sol-gel法)是另一种生长硅纳米线的方法,它通过控制溶液中硅前体的浓度和温度等条件,将硅源沉积在基底上,从而形成硅纳米线。

二、硅纳米线的电学性质硅纳米线的电学性质是其被广泛研究的一个方面。

硅纳米线的电学性质主要受到其尺寸和形态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硅纳米线在氧化处理后表现出的导电性能比未处理的硅纳米线要好。

这是因为氧化处理可以去除硅纳米线表面的有机盖层,从而暴露出更多的硅原子,提高导电性。

另一方面,硅纳米线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如温度、湿度、气压等)表现出不同的电学性质。

例如,在高温和低压下,硅纳米线的电学性能会得到改善。

而当硅纳米线暴露在潮湿环境下时,其表面的导电性会下降。

硅纳米线的导电性表现出很强的尺寸依赖性。

当硅纳米线的直径小于10 nm时,其电学性能表现出了量子尺寸效应。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SiC纳米线的研究进展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SiC纳米线的研究进展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SiC纳米线的研究进展摘要:SiC纳米线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电学和光学等性能在光电器件、光催化降解、能量存储和结构陶瓷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其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SiC纳米线因具有工艺简单、组成可控和重复性好等优点而备受关注。

近年来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SiC纳米线以及调控其显微结构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

采用Si粉、石墨粉和树脂粉等低成本原料以及流化床等先进设备,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线状、链珠状、竹节状、螺旋状以及核壳结构等不同尺度、形貌各异的SiC纳米线并且有的SiC纳米线具有优良的发光性能、场发射性能和吸波性能等,为制备新型结构和形貌的SiC纳米线及开发新功能性的SiC纳米器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目前,未添加催化剂时利用气相沉积法制备的SiC纳米线虽然纯度较高但存在产物形貌、尺度和结晶方向等可控性差;制备温度较高和产率相对较低的问题。

而添加催化剂、熔盐以及氧化物辅助可明显降低SiC纳米线的制备温度提高反应速率以及产率但易在SiC 纳米线中引入杂质。

将来应在提高SiC纳米线的纯度、去除杂质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还应注重低成本、规模化制备SiC纳米线的研究采用相应措施调控SiC纳米线的显微结构以拓宽SiC纳米线的应用领域。

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制备SiC纳米线的方法分析总结了无催化剂、催化剂、熔盐以及氧化物辅助等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期望为SiC纳米线的低成本、规模化制备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引言:SiC纳米线因具有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而表现出独特的电、磁、光、热等物理和化学性质。

同时SiC纳米线还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抗腐蚀性、耐热性以及耐高温氧化性等,使其在复合材料和陶瓷材料的强化增韧中起重要作用调以及吸收性能好,可有效改善材料的场发射性能、催化性能、电化学性能及微波吸收性能等l1。

多功能性的SiC纳米线成为极具广泛应用潜力的理想新型材料。

用VLS方法制备纳米线PPT课件

用VLS方法制备纳米线PPT课件
第14页/共28页
VLS制备Si纳米线实验流程3
清洁衬底
p-Si (111)
湿式催化氧化
通入O2
1000℃, 4.5 h
SiO2层及抗蚀层: 870nm
光刻
表面圆孔阵列
HF (缓冲剂)清洗
多窗口SiO2掩膜
Au蒸汽
表面覆盖Au薄膜: 50-200nm
剥离抗蚀层及表面Au膜
微孔中含有Au圆点: 10um
102,034304 (2007)
• R. S. Wagner and W. C. Elli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4, 5 (1964) • Alfredo M. Morales, Charles M. Lieber, Science. 279, 5348(1998) • Md. Shofiqul Islama, et. al.,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306 (2007) 276–282. • Yi Cui, Lincoln J. Lauhon, Mark S. Gudiksen, et. Al., APRIL. 78, 15(2001) • Peidong Yang, et. al., Adv. Funct. Mater., 12, 5(2002)
VLS生长模型
• 基本假定
1)忽略Si的各向异性,且固液界面非平面; 2)生长过程中夹角θLS,θLV保持不变; 3)生长过程中不偏离直线方向; 4)Si的扩散流F保持恒定; 5)生长速率v保持恒定。
Steven M. Roper, Stephen H. Davis et. al., J. Appl. Phys. 102,034304 (2007) 第8页/共28页

纳米线讲稿

纳米线讲稿

纳米烧蚀:催化剂是制备硅纳米线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个图是Fe作为催化剂,颗粒的成分是FeSi2,另外一个必要条件是需要足够高的温度,在铁作为催化剂时,温度不得低于1150-1200度。

在Fe-Si相图的富硅区存在共晶反应,反应温度为1207度,反应产物为FeSi2,在低于这个温度时,纳米线的生长是合理的,因为纳米颗粒的熔点要明显的低于相应大块固体的熔点。

硅纳米线的生长可分为两个阶段:FeSi2液滴的成核和长大,以及基于VLS 机制的硅纳米线的生长。

在高温下, 原料中的硅和铁原子被蒸发出来, 它们与载气中的氩原子碰撞而损失热运动能量, 使铁、硅蒸汽迅速冷却成为过冷气体, 促使液滴(FeSi2)自发成核.由于过冷度很大, FeSi2的临界核尺度可达纳米量级。

FeSi2核(液滴)形成后可借助两种机制长大, 一种是核从气相中吸收硅、铁原子而长大,另一种是核之间的碰撞聚合, 后者引起的核长大速率远大于前者。

VCL生长机制:当载气将在B形成的FeSi2 液滴带入区域C时(见图3 , 区域Ⅱ的温度≥FeSi2 液滴的凝固温度T2), 由于区域C中硅原子浓度相对较高,FeSi2 液滴吸收的过量硅原子(过饱和状态)将从液滴中析出, 形成硅纳米线, 这就是所谓的VLS 生长机制.在区域C中FeSi2保持液态, 上述过程不断发生, 维持硅纳米线不断生长.当载气将硅纳米线和与之相连的FeSi2 液滴带出区域D 后, 由于区域D的温度低于液滴的凝固温度, 液滴将凝固成FeSi2颗粒, 于是硅纳米线停止生长。

根据VLS 生长机制, 硅纳米线直径取决于FeSi2 颗粒的尺寸.用上述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我们可以解释一下压强与纳米线直径的关系,当压强低时, 区域B中的FeSi2 核(液态)数量少, 核间碰撞几率小, 核长大主要靠吸收气相中的硅、铁原子,FeSi2 液滴尺寸愈小, 且液滴尺寸分布均匀。

因此, 所生成的硅纳米线直径小且分布均匀;当压强高时, FeSi2 核除通过吸收气相中的Si , Fe 原子长大外, 还可通过核间碰撞聚合而长大, 所生长的硅纳米线直径大且分布不均匀,可能出现在同一液滴(尺寸较大)上沿两个不同方向生长硅纳米线。

一维纳米材料生长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一维纳米材料生长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第18卷第1期2011年2月东莞理工学院学报J OURNAL OF DONGGUAN UN I V ERSI TY OF TEC HNOLOGY Vo.l 18No .1Feb .2011收稿日期:2010-11-17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0451170003004186);东莞理工学院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010ZQ12)。

作者简介:邱永福(1979 ),男,福建漳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研究。

一维纳米材料生长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邱永福 兰善红 范洪波(东莞理工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摘要:一维纳米材料生长控制方法研究是纳米科学领域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很多的生长控制方法已经被研究出来,但对这些方法进行总结的相关文章还很少。

为了使纳米研究更好的发展,我们对一维纳米材料生长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展望。

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生长控制方法进行综述:尺寸大小、定向生长、定位生长、异质结构、掺杂和组装等。

关键词:一维;纳米材料;控制生长;综述中图分类号:O 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12(2011)01-0105-04一维纳米结构材料是指三维之中有二个维度的尺寸落在1~100纳米之间的新型纳米材料,例如:纳米管、纳米棒、纳米线、纳米带等。

一维纳米材料相对于其他维度的纳米材料,他们有两个量子局限方向,所以具有一些独特的物理性能[1]。

它是研究尺度和维度影响电子传输特性、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理想体系,同时,它也是制造纳米电子和纳米光电子器件的理想材料。

目前,已成功地合成出各种一维纳米材料,如纳米管、纳米棒、纳米线、纳米带和纳米电缆等。

关于合成方法的综述文章已有很多报道[2],我们不再赘述。

近年来很多的生长控制方法已经被研究出来,但对这些方法进行总结的相关文章还很少。

为了使纳米研究有更好的发展,我们现在对一维纳米材料生长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展望。

纳米金属硫化物的可控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纳米金属硫化物的可控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纳米金属硫化物的可控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摘要近年来,纳米金属硫化物由于其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及丰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纳米激光器、固体润滑剂、催化剂、储氢材料和场发射材料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

发展简便、可控、普适、环境友好的纳米金属硫化合物合成方法以获得具有特定组成、尺寸、形貌的纳米材料,对纳米材料的实用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

本论文主要采用高温热分解单源前驱体法,选取适当的反应时间、温度以及表面活性剂的组成来控制金属硫化物纳米晶的形貌及性能。

其中纳米晶主要包括具有荧光特性与催化性能的硫化镉纳米晶、锰离子掺杂的硫化锌纳米线、潜在催化性能的花状硫化锰纳米晶和硫化铋纳米晶。

并通过对其形貌的控制来更进一步探讨了纳米晶生长的机理。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用单源前驱体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Cd(Ddtc)2在油胺和十八烯混合溶剂中合成了CdS纳米棒(10nm×3nm),而在油酸,油胺和十八烯的混合溶剂中合成粒径6nm的CdS量子点。

体系的反应温度都是260℃,并且它们都具有良好的荧光特性,发射波长在620nm。

由于油胺对CdS纳米晶(100)晶面的选择性吸附,使得CdS在生长的过程中形成了1D纳米棒。

而当加入等物质的量油酸时,它的存在会使油胺的吸附作用减弱,因而在成核结晶的过程中,CdS纳米晶表面趋于稳定,从而形成吉布斯自由能低的量子点结构。

通过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可以获得长径比可调CdS纳米棒和粒径可调的CdS量子点。

2.在原有的Zn(Ddtc)2在纯油胺溶液中合成了六方相的ZnS超细单晶纳米线基础上,通过减少前躯体的量,ZnS纳米线的直径由4.4nm降至2.6nm;并且通过锰离子的掺杂让ZnS纳米线在584nm处具有很强的发射峰。

最后讨论了不同反应温度以及掺杂量对ZnS纳米线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60℃,锰离子掺杂量在1%时,ZnS纳米线荧光特性最强。

3. 用Bi(Ddtc)3在油胺,十八烯的混合溶剂中合成了片状结构的硫化铋纳米晶,为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纳米氧化锡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纳米氧化锡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第9期电子元件与材料V ol.23 No.9 2004年9月ELECTRONIC COMPONENTS & MATERIALS Sep. 2004纳米氧化锡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朱路平,贾志杰(华中师范大学纳米科技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9)摘要:从制备氧化锡的方法,原理和工艺特点等几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纳米氧化锡粉末、薄膜、棒、线、带的最新研究进展。

着重阐述了制备准一维纳米氧化锡的过程及各自的生长机制。

并对纳米氧化锡粉体制备的研究方向和产业化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纳米氧化锡;制备方法;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TN30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028(2004)09-0034-03Research Progress on Preparing Methods of Nano-SnO2ZHU Lu-ping, JIA Zhi-jie(Center of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Abstract: Reviewed were the preparing methods of Nano-SnO2 including powder, thinfilm, rod, wire and dendrite. And the preparing methods and growth mechanism of quasi-one-dimensioned (1D) nano-SnO2 were key points. On the basis of these discussions,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spect for preparing methods of nano-SnO2 were also proposed.Key words: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nano-SnO2; preparing methods; research progress氧化锡是一种典型的n型半导体材料,其E g=3.5 eV(300 K),其用途广泛,在有机合成中,可用作催化剂和化工原料;在陶瓷工业中可用作釉料和搪瓷乳浊剂;同时还可用于导电材料,薄膜电阻器,光电子器件等领域[1]。

无机材料制备技术-微纳粉体材料制备技术

无机材料制备技术-微纳粉体材料制备技术

College of Chemistry & Materials Science
粉碎法
干式粉碎 湿式粉碎
微 纳 粉 体 制 备 方 法
物理法
化学法
气体冷凝法 构筑法 溅射法 氢电弧等离子体法 气相分解法 气相反应法 气相合成法 气-固反应法
液相反应法 其它方法(如球磨法)
沉淀法 水热法 溶胶-凝胶法 冷冻干燥法 喷雾法
微波加热是介质材料自身损耗电磁场能量而发热。 《无机材料化学》制备技术-微纳粉体材料制备技术
College of Chemistry & Materials Science
对于金属材料,电磁场不能透入内部而是被
反射出来,所以金属材料不能吸收微波。水
是吸收微波最好的介质,所以凡含水的物质 必定吸收微波。
College of Chemistry & Materials Science
5. 气体冷凝法优点:
表面清洁, 粒度齐整,粒度分布窄, 粒度容易控制。
《无机材料化学》制备技术-微纳粉体材料制备技术
College of Chemistry & Materials Science
气体蒸发法中,初期纳米微粒 聚集,结合而形成的纳米微粒 (颗粒大小为20-30nm)
College of Chemistry & Materials Science
微纳粉体的制备方法分类
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
制备状态的不同:
气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等; 反应物状态: 干法、湿法 大部分方法具有粒径均匀,粒度可控,操作简 单等优点;有的也存在可生产材料范围较窄,反应 条件较苛刻,如高温高压、真空等缺点。 《无机材料化学》制备技术-微纳粉体材料制备技术

氧化物_硒化物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与生长机理

氧化物_硒化物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与生长机理

氧化物、硒化物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与生长机理杨合情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大分子科学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62Email: hqyang@摘要:纳米材料具有不同于体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这些物理化学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于材料的尺寸和形貌,同时不同形貌的纳米结构也是构建纳米器件的基本基元[1]。

所以不同形貌纳米结构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材料的制备是材料性能研究与纳米器件设计与制作的前提。

设计简单、实用、形貌可控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以及新纳米结构的发现在纳米材料和器件研究一直是极具挑战性的问题[2]。

在此,我们通过原位生长法制备出了氧化铟纳米线、纳米锥、八面体、十四面体、纳米带;氧化镓锥状纳米线、规则的六边形纳米片;立方和六方相氧化锗纳米线;氮化镓纳米带、纳米环和Z字结构纳米线。

通过对金属离子水热反应的控制,制备出了氧化锌纳米片自组装的空心微球和层状集聚体,纳米棒组装的空心微球和具有蜂窝结构的超长纳米线,纳米棒和纳米锥阵列。

氧化镍纳米片组装的空心微球、形貌规则的六边形纳米片;氧化铁立方体、纳米棒组装的空心微球,四氧化三铁纳米片和八面体结构;通过溶剂热法制备出了硒化锌纳米颗粒组装的空心微球、纳米片、纳米线、超长纳米带组装的蜂窝结构和纳米片组装的球形花状结构以及硫化锌的纳米棒阵列。

研究了他们的生长过程,提出了相关的生长机理,解释了不同形貌纳米结构的形成原因。

图1. ZnSe纳米片组装的球形花状结构的SEM照片图2. ZnS纳米棒阵列的SEM照片关键词:氧化物;硒化物;原位生长法;水热法参考文献:[1] B. Tian, T.J. Kempa and C.M. Lieber, Chem. Soc. Rev. 2009, 38, 16-24.[2] Xia, Y.; Xiong, Y.; Lim, B. and Skrabalak, S. E.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60-1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20573072)18。

原位生长硅纳米线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研究

原位生长硅纳米线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研究

原位生长硅纳米线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研究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硅纳米线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光电子学、传感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原位生长硅纳米线是指通过在硅衬底上进行热氧化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硅纳米线。

本文将介绍硅纳米线的制备以及性能评价的相关研究。

一、制备原位生长硅纳米线的方法原位生长硅纳米线的制备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常用的是热氧化法和蒸发法。

1、热氧化法这种方法是在硅衬底上进行高温制备。

首先,在硅衬底上沉积一层金属催化剂(如金、钯、镍等)。

然后,在氧化氮气的混合气氛下对硅衬底进行高温处理。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硅表面被氧化,形成了一层二氧化硅的表面层。

在一定条件下,热氧化反应会发生扩散,形成硅纳米线。

2、蒸发法这种方法是将硅片放置在真空腔内,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蒸发生长,生成硅纳米线。

和热氧化法不同的是,这种方法不需要金属催化剂,在高温下硅片表面会自然地扩散形成硅纳米线。

二、原位生长硅纳米线的性能评价硅纳米线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质。

下面将介绍硅纳米线的主要性能评价。

1、光电性能硅纳米线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可以作为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等电子器件的基础材料。

研究发现,硅纳米线的光电转换效率比传统硅材料更高,这是由于硅纳米线的结构特殊,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和光吸收能力。

2、力学性能硅纳米线的弯曲强度和硅单晶相当,但其断裂强度却相对较小,其中原因是硅纳米线的较小直径、大比表面积和形成的多晶结构导致空洞和缺陷数量增多,这对其力学性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化学性能硅纳米线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这是由于其表面具有一层致密的SiO2薄膜。

同时,硅纳米线也具有一定的生物相容性,可以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

三、硅纳米线的应用前景硅纳米线在未来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其具有优异的电子、光电、力学和化学性能,在新型的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硅纳米线在传感器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可以用于气体、压力、温度、湿度等传感器的制备。

纳米线型材料的生长机理研究

纳米线型材料的生长机理研究

纳米线型材料的生长机理研究近年来,纳米材料的研究成为了高科技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其中,纳米线型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形态和性质,在纳米科技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然而,要想实现纳米线型材料的精确合成和调控,就必须深入了解其生长机理。

本文将就纳米线型材料的生长机理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纳米线的生长是如何发生的。

研究表明,纳米线的生长可以由两个主要的机制驱动:蒸汽液相法和溶液法。

蒸汽液相法是将固态前驱体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热蒸发,然后使蒸汽与金属载体反应,从而在载体表面上形成纳米线。

而溶液法则是通过溶解金属离子或化合物,然后使用气体、化学还原剂或光热源等外界条件,使溶液中的金属物质还原并在合适的条件下生长成纳米线。

其次,了解纳米线的成核和生长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纳米线的成核过程是指由外界提供的能量使前驱体在金属表面上形成原子尺度的核,然后持续生长形成纳米线的过程。

成核过程的控制和调控是纳米线的生长中的关键环节,对纳米线的尺寸、形态和结构等性质都具有重要影响。

而纳米线的生长过程则是在成核之后,由核的吸附和扩散、附加原子的还原和迁移、晶粒生长等步骤构成的。

各个步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纳米线的最终形态。

进一步地,我们需要了解纳米线生长机理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首先是金属催化剂的选择。

金属催化剂在纳米线生长中起着引导和催化作用,不仅影响纳米线的尺寸和形态,还可以调控其晶格结构和表面活性。

其次是反应气氛和温度。

反应气氛的成分和温度都可以对纳米线的生长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调节反应气氛中的气体浓度和压强,以及温度的控制,可以实现对纳米线生长的精确调控。

此外,溶液中前驱体的浓度、还原剂的加入,甚至外加电压等因素也会对纳米线的生长产生影响。

纳米线型材料的生长机理研究对于其在纳米科技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纳米线的生长机理,可以实现对纳米线合成的控制和调节,进而实现对其性质的精确调控。

纳米线的制备方法

纳米线的制备方法

纳米线的制备方法与零维量子点相比,纳米线具有阵列结构因此有更大的表面或体积比,尤其是他们所具有的直线电子传输特性,尤其是他们所具有的直线电子传输特性,十分有利于光能的吸十分有利于光能的吸收和光生载流子的快速转移,由此使得这类准一维纳米结构更适宜制作高效率太阳电池(Si 纳米线太阳电池)。

《TiO2纳米线和ZnO 纳米线则主要用于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光阳极制作》。

Si 纳米线的生长方法:迄今为止,已采用各种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直径、已采用各种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直径、长度和形状的长度和形状的高质量的Si 纳米线,利用各种表征技术对其结构特征进行了检测分析,就制备方法而言,目前主要有热化学气相沉积、低压化学气相沉积、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激光烧浊沉积、热蒸发、电子束蒸发(EBE )、溶液法和水热法等;就生长机制而言,则主要有气—液—固(VLS )法、气—固(VS )法、气—固—固(VSS )法、固—液—固(SLS )法等,就纳米线类型而言,又有本证Si 纳米线和掺杂Si 纳米线之分。

研究指出,Si 纳米线的生长于Si 纳米晶粒和量子点的形成不同,后者只需衬底表面具有合适密度与尺寸的成核位置,后者只需衬底表面具有合适密度与尺寸的成核位置,而前而前者除了具备上述条件外,还需要同时满足线状结构的生长规律与特点,因此工艺技术要求更加严格。

研究者从实验中发现,如果能够利用某一催化剂进行诱导,使纳米点或团簇在催化剂的方向趋使作用下按一定去向生长,预计可以形成纳米线及其阵列结构。

预计可以形成纳米线及其阵列结构。

大量的研究报大量的研究报道指出,以不同的金属作为Si 纳米线合成的催化剂,利用VLS 机制可以实现在Si 晶体表面上Si 纳米线的成功生长。

纳米线的成功生长。

目前,作为制备Si 纳米线的主流工艺应首推采用金属催化的VLS 生长技术,这种方法的主要工艺步骤是:首先在Si 衬底表面上利用溅射或蒸发等工艺沉积一薄层具有催化作用的金属(Au 、Fe 、Ni 、Ga 、Al ),然后进行升温加热,利用金属与Si 衬底的共晶作用形成合金液滴,该液滴的直径和分布于金属的自身性质、该液滴的直径和分布于金属的自身性质、衬底温度和金属层衬底温度和金属层厚度直接相关。

气_液_固法在半导体纳米线生长中的应用[1]

气_液_固法在半导体纳米线生长中的应用[1]

第14卷第5期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Vol 114,No 152008年10月J OURNAL OF FUNCTIO NALMATER I ALS AND DEVICESOct .,2008文章编号:1007-4252(2008)05-0864-07收稿日期:2007-08-06; 修订日期:2007-12-05作者简介:彭英才(1948-),男,河北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主要从事纳米半导体薄膜材料的制备与光电特性研究(E-m a i:l ycpeng2002@163.co m ).气-液-固法在半导体纳米线生长中的应用彭英才1,2,赵新为3,4(1.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保定071002;2.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3.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物理系,东京162-8601;4.中国科学院微电子学研究所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实验室,北京100029)摘要:气-液-固法(VLS)是目前生长各种准一维纳米结构的主要工艺技术。

本文首先介绍了VLS 的生长原理,然后以生长机制为主线,着重评论了近3-5年内它在ZnO 、Ga N 、Si 以及Si C 等纳米线及其阵列合成中应用的某些新进展。

最后提出了改进VLS 方法的几项措施,并展望了它的今后发展趋势。

关键词:气-液-固法;金属催化剂;纳米线与阵列;生长机制中图分类号:T N 253 文献标识码:AAdvances of vapor -liquid -solid m ethod u sed for se m iconductor nano w ire grow thPENG Y i n g 2cai 1,2,Z HAO X i n 2wei3,4(1.College ofE lectron ic and I n f or m ational Engineeri n g ,H ebe i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Ch i n a ;2.K ey Laboratory of Se m iconductor Materi a l Science ,Instit u te of Se m iconductors ,Chinese A cade myof Sc i e nces ,Beiji n g 100083,Ch i n a ;3.Depart m ent of Physics ,Tokyo Un i v ersity of Sc ience ,Tokyo162-8601,Japan;boratory ofNano-Materi a ls and N ano-Devices ,Institute ofM icr oe lectron ics ,Chinese A cade my of Science ,Be iji n g 100029,Ch i n a)Abstr act :A t presen,t vapor-liquid-solid me t h od (VLS)is an i m portant technol o gy used f or the f abri 2cati o ns of one-di m ensional nanostruct u res .In th is paper ,The pri n ciple of vapor-li q u i d -soli d m ethod is firstly intr oduced ,t h en ne w advances of its app lications i n the syn t h esis f or vari o us se m iconductornano w ires such as ZnO ,Ga N ,Si and Si C are revie wed .Fina ll y ,so me i m proved methods are presented and the deve l o ped tendency i n the f u ture is a lso i n d icated .K ey w ord s :vapor-liquid-solid m et h od ;metal catalys;t nano w ires and arrays ;gro w th mechanis m0引言各种半导体纳米线及其阵列等一维纳米结构,因其具有显著的二维量子限制效应等许多新颖物理性质,近年来引起了许多纳米材料物理学家的广泛关注[1-5]。

各向异性有序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可控合成的开题报告

各向异性有序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可控合成的开题报告

各向异性有序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可控合成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各向异性有序纳米结构是一类具有特殊功能和性能的材料,可用于电子、光电、磁性、催化等领域。

其制备方法通常包括模板法、自组装法、化学合成法等。

然而,
这些方法普遍存在着制备难度大、反应条件苛刻、产品纯度低等问题。

因此,研究各
向异性有序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可控合成技术,对于实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大规模
制备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文旨在研究各向异性有序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和可控合成技术,具体内容包括:(1)概述各向异性有序纳米结构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探究各向异性有序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包括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制、界
面晶化机理等。

(3)总结各向异性有序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技术,包括模板法、自组装法、化
学合成法。

(4)介绍各种可控合成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限制。

(5)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各向异性有序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和可控合成技术,并比较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
发展方向和趋势。

4. 预期结果和意义
本研究可为各向异性有序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和可控合成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推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和扩展。

通过对各种制备方法的深入研究,有
望在材料制备的精度和效率上取得较大的突破,为实现这类纳米结构的量产提供可能性。

VLS中文解释

VLS中文解释

《气一固反应法制备纳米结构及其生长机制》1)VLS机制制备的一维纳米结构受到催化剂液态团簇直径的限制,液态团簇直径一般大于200nm,从而限制一维纳米结构的直径在200 nm以上;2)VLS生长方式的明显标志是纳米棒顶端有球形小液滴出现。

3)VS反应法制备一维纳米结构的生长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顶部生长机制和底部挤出机制,顶端生长机制(顶端狭窄)认为金属是通过氧化物内部的线缺陷,包括螺位错、内晶界或空洞扩散至顶部,然后与氧反应而生长VLS——有催化剂参与(Au Co Sn Cu 等)VS——无催化剂制备高度有序,排列整齐的纳米线,纳米棒,纳米管等结构时,多采用有催化剂参与的VLS方法。

VLS生长机理是Wagner和Ellis在研究大单晶晶须生长时提出的,指杂质(催化剂)能与体系中的其他组分一起,在较低温度下形成低共融的合金液滴,从而在气相反应物和基体之间形成一个对气体具有较高容纳系数的VLS界面层,该界面不断容纳气相中的反应物分子,在达到合适晶须生长的过饱和度后,界面层在基体表面析出晶体形成晶核(或通过异相成核),随着界面层不断吸纳气相中的反应分子和在晶核上进一步析出晶体,晶须不断地向上生长,并将圆形的合金液滴向上提高,一直到冷却形成了凝固的小液滴。

VLS生长机理可概括为:合金化,成核,沿轴向生长。

Gao等利用Sn为催化剂引发生长氧化锌纳米棒纳米带的结合阵列。

VS——一维纳米材料也可以在不用催化剂的气相法中制备生长,高温下形成的气态源,在低温时气相分子直接凝聚,在没有催化剂和原材料形成的液滴参与下,达到临界尺寸时,成核生长。

Si 纳米线的金属催化生长第28 卷第5 期2008 年9、10 月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1 1 金属催化生长原理目前, 作为制备Si 纳米线的主流工艺应首推采用金属催化的VLS 生长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9卷第2期2010年2月100023290/2010/59(02)/1169 206物 理 学 报ACT A PHYSI C A SI N I CAVol .59,No .2,February,2010ν2010Chin .Phys .Soc .S i 纳米线的固2液2固可控生长及其形成机理分析3彭英才1)2) 范志东1) 白振华1) 马 蕾1)1)(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保定 071002)2)(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2009年2月25日收到;2009年6月8日收到修改稿) 以Au 膜作为金属催化剂,直接从n 2(111)Si 单晶衬底上制备了直径为30—60n m 和长度从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高质量Si 纳米线.实验研究了Au 膜层厚、退火温度、N 2气流量和生长时间对Si 纳米线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上述各种工艺条件,可以实现直径、长度、形状和取向可控的纳米线生长.基于固2液2固生长机理,定性阐述了Si 纳米线的形成过程.关键词:Si 纳米线,Au 2Si 液滴合金,固2液2固生长,结构表征PACC:6140M ,6860,6865,81303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E2008000626)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基金(批准号:K LS MS05203)资助的课题.E 2mail:ycpeng2002@11引言近年来,Si 纳米线及其阵列的制备方法、结构表征、光电性质及其新型器件应用的研究,已成为Si 基纳米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中一个新的热点课题.人们之所以对Si 纳米线的研究广泛关注,是由于这种准一维纳米结构具有许多显著不同于其他低维半导体材料的电学、光学、磁学以及力学等新颖物理性质,从而使其在场发射器件、单电子存储器件、高效率激光器、纳米传感器以及高转换效率太阳电池等光电子器件中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1].迄今,人们已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 )、激光烧蚀沉积(LAD )、热蒸发和电子束蒸发(E BE )等物理和化学合成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直径、长度和形状各异的高质量Si 纳米线,并利用各种表征技术对其结构特征进行了检测分析[2—5].但是Si 纳米线是如何形成的,及怎样才能实现直径、长度、形状和取向可控的Si 纳米线生长,这些问题不仅涉及采用什么制备方法,同时也涉及基于何种生长机理,影响它在新型器件中的实际应用.因而,研究Si 纳米线的生长机理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已提出了气2液2固生长、气2固2固生长、固2液2固生长以及氧化物辅助生长等几种模型[6—9].在上述的四种生长机理中,气2液2固生长在Si 纳米线的合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固2液2固生长因具有制备方法简单、纳米线产量大,并可以实现高质量Si 纳米线生长等优点,同样也显示出它在Si 纳米线制备中的潜在应用.2001年,Yu 等[10]在重掺杂的n 2Si (111)单晶衬底上制备了非晶Si 纳米线,并基于固2液2固机理对Si 纳米线的生长过程进行了合理解释.2005年,Wong 等[11]在p 2Si (100)单晶衬底上也利用固2液2固生长机理实现了对Si 纳米线的可控生长,其长度可达数百微米.与此同时,Huang 等[12]以金属N i 为催化剂,并基于固2液2固生长机理直接从n 2Si (100)单晶衬底上制备了平均直径为~20nm 和长度为~10μm 的高质量Si 纳米线,并研究了其场发射特性.其后,Chang 等[13]采用Fe 作为金属催化剂,获得了单晶Si 纳米线的超快速生长.他们认为,固2液2固生长机理在Si 纳米线的合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最近,Bahl oul 等[14]则从原子的表面热力学过程角度出发,详细研究了固2液2固生长的微观机理,这对于人们进一步深化对Si 纳米线生长过程的认识大有裨益.本工作以Au 膜为催化剂,并基于固2液2固生长机理,直接从n 2Si (111)单晶衬底上制备出了高质量的Si 纳米线.实验研究了Au 膜厚度、退火温度、N 2 1170 物 理 学 报59卷气流量和生长时间等工艺参数对Si 纳米线生长的影响,并对其生长机理进行了定性分析.21实验方法 实验采用电阻率为111—115Ω・c m 的n 2Si (111)单晶片作为衬底.首先采用2%的HF 溶液(HF ∶H 2O =1∶50)对Si 片清洗3m in,以去除表面的自然氧化层,然后利用常规的清洗方法对Si 片表面进行严格化学处理.接着,利用DM 2300B 型真空镀膜机,在真空度为310×10-3Pa 和衬底温度为200℃的条件下蒸发高纯Au 丝,以在Si 表面上沉积一层厚度为5—20n m 的Au 膜,使其作为Si 纳米线生长的金属催化剂.其后,将蒸发有Au 膜的Si 片置入高温退火装置中,在温度为900—1100℃,高纯N 2气流量为014—115L /m in 和生长时间为10—60m in 的工艺条件下对其进行热退火处理,以形成具有一定直径和长度的Si 纳米线.利用X 射线能量损失谱(E DS )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 24800SE M )对合成Si 纳米线的化学组分与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表征.31结果与讨论3111工艺条件对S i 纳米线生长的影响311111Au 膜厚度Au 膜层在Si 纳米线的生长中起着一种金属催化剂的作用,它是形成Si 纳米线的一个必要前提条件.不同的Au 膜厚度,在给定退火温度下所形成的Au 2Si 液滴合金的直径和密度亦不相同,而这又直接决定了生长Si 纳米线的直径、密度与分布的均匀性.图1(a ),(b )和(c )是当退火温度为1000℃,N 2流量为115L /m in,生长时间为60m in 和Au 膜厚度分别为5,10和15n m 时所形成Si 纳米线的SE M 像.可以看出,当Au 膜厚度为5nm 时,Si 片表面仅有少量的Si 纳米线出现,而且直径不均匀,长度亦较短.在Si 片表面上仍有大量的Au 2Si 液合金存在,并未形成Si 纳米线;当Au 膜厚度增加到10nm 时,有规律分布且直径均匀的呈弯曲形Si 纳米线开始形成,此时已基本看不到Si 片表面的Au 2Si 液滴合金,表明绝大部分的合金岛已经起到了Si 纳米线生长的催化作用,其纳米线直径约为30n m ,长度约为几微米;而当Au 膜厚度为15nm 时,由Si 片表面Au 2Si 液滴合金直径和密度的增加,因而生长出了密度更高和长度更长的Si 纳米线.311121退火温度退火温度对Si 纳米线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它是Si 纳米线生长的直接能量来源.图2(a ),(b )和(c )是当Au 膜厚度为10n m ,N 2气流量为115L /m in,生长时间为60m in 和退火温度分别为900,1000和1100℃时所形成Si 纳米线的SE M 像.由图2可知,当退火温度为900℃时,在Si 片表面没有观测到任何Si 纳米线的生长,而只是形成了具有一定直径大小和密度分布的Au 2Si 合金岛.这是由于在此温度下,没有足够数量的Si 原子从衬底扩散到Au 2Si 液滴合金中去,以致于使该合金处于过饱和状态;当退火温度升高到1000℃时,Si 片表面有大量的Si 纳米线形成,但密度尚不够高;而当退火温度达到1100℃后,在Si 片表面观测到了大量密集分布的Si 纳米线,而且长度和密度也进一步增加,这说明此时Si 表面的所有Au 2Si 液滴都对Si 纳米线的合成产生了贡献.图1 在不同Au 膜厚度下催化生长Si 纳米线的SE M 像 (a )Au 膜厚度为5nm,(b )Au 膜厚度为10nm,(c )Au 膜厚度为15nm2期彭英才等:Si 纳米线的固2液2固可控生长及其形成机理分析1171 图2 在不同退火温度下生长Si 纳米线的SE M 像 (a )退火温度为900℃,(b )退火温度为1000℃,(c )退火温度为1100℃311131N 2气流量在通常的膜层表面改性退火工艺中,N 2气一般只是起到一个保护气体的作用.与此不同,在Si 纳米线的生长中,它不仅起到了能使Si 纳米线高质量生长的作用,同时还扮演着一个能使Si 原子从Au 2Si 液滴中分离析出的气流冷却和使Si 原子在Si 片表面发生定向迁移的重要角色.图3(a ),(b )和(c )是当退火温度为1100℃,Au 膜厚度为10n m ,生长时间为60m in 和N 2气流量分别为014,110和115L /m in 时所形成Si 纳米线的SE M 像.实验发现,当N 2气流量仅有014L /m in 时,由于高纯N 2气不能及时将Si 2Au 液滴合金表面的热量带走,所以Si 原子也不能及时从处于过饱和状态的合金中分离析出,而形成有序分布的Si 纳米线.此时,只在Si 片表面观测到了一些无序分布的Au 2Si 合金岛;当N 2气流量增加到110L /m in 时,可以清楚观测到沿着N 2气流动方向形成的直径为~30nm 的Si 纳米线;而当N 2气流量继续增加到115L /m in 时,Si 纳米线的密度和长度将随之进一步增加,同时发生定向生长的趋势更加明显.这意味着,通过改变N 2气流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Si 纳米线的生长方向.图3 在不同N 2气流量下生长Si 纳米线的SE M 像 (a )N 2气流量为014L /m in,(b )N 2气流量为110L /m in,(c )N 2气流量为115L /min图4 在不同生长时间下生长Si 纳米线的SE M 像 (a )生长时间为5m in,(b )生长时间为20m in,(c )生长时间为60m in311141生长时间金属催化固2液2固生长Si 纳米线的长度主要由生长时间决定.图4(a ),(b )和(c )是在Au 膜厚度为10n m ,退火温度为1100℃,N 2气流量为115L /m in 和生长时间分别为5,20和60m in 的条件下所形成Si 纳米线的SE M 像.不难看到,当生长仅有5 1172 物 理 学 报59卷m in 时,Si 片表面只有极少量的Si 纳米线出现,而大部分的Au 2Si 液滴合金并未参与Si 纳米线的生长;当生长时间增加到10m in 时,在Si 片表面上观测到了有一定数量的Si 纳米线的形成,但纳米线的长度不一,而且分布也不够均匀;而当生长时间为60m in 时,分布有序的Si 纳米线长度可达几十微米,甚至更长.3121S i 纳米线的固2液2固生长机理分析312111Si 纳米线的形成过程依据上述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对Si 纳米线的金属催化固2液2固生长机理进行定性分析.图5(a )—(d )示意给出了Si 纳米线的固2液2固生长步骤:首先,在衬底加热温度达到Au 2Si 共晶温度(363℃)后,在Si 片表面上形成具有一定直径和密度分布的Au 2Si 液滴合金,见图5(a );在给定的退火温度下,单晶Si 衬底靠近表面中的Si 原子将挣脱周围原子价键的束缚,并通过固2液界面以扩散运动方式进入处于Si 表面的Au 2Si 液滴合金中去.在Au 2Si 液滴合金中的Si 原子尚未达到饱和状态之前,它会不断吸收来自于Si 衬底中的Si 原子,直到使其处于饱和状态为止,见图5(b );当Au 2Si 液滴合金中的Si 原子处于过饱和状态时,它们将冲破该合金表面的张力作用并从中分离析出,见图5(c );随着生长时间的不断增加,大量Si 原子将源源不断地从合金中析出,并最终在衬底表面上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直径和长度的Si 纳米线,见图5(d ).但是,Si 纳米线的实际生长过程却并非如此简图5 Si 纳米线的固2液2固生长模型示意图 (a )Au 2Si 液滴合金的形成,(b )Si 原子从衬底向液滴合金的扩散,(c )Si 原子从过饱和的液滴合金中分离析出,(d )Si 纳米线的定向生长单,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非平衡表面热力学过程.在Si 纳米线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干扰因素,如表面热涨落.表面不平整性、液滴合金分布的欠均匀性以及固2液之间的相对运动等,这将使得从合金液滴中分离析出的Si 原子迁移路径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因而生长出了形状各异的Si 纳米线,如光滑型、扭折型、链状型、缠绕型或者分叉型等[15].由此我们认为,Si 纳米线的生长是在Au 2Si 液滴合金的表面张力、Si 原子之间的价键结合力,N 2气流量的驱动力和表面迁移运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为了获得人们所预期Si 纳米线的可控生长,还需要在理论和实验上做更多的探讨性研究.312121Si 纳米线的可控生长Si 纳米线的生长机理与制备方法紧密相关,而制备方法又直接依赖于工艺条件的控制.原则上讲,只要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各种工艺参数,便可以获得可控纳米线及其阵列的预期生长.对于本研究的固2液2固生长机理来说,所需要控制的主要工艺条件有四个,即Au 膜厚度、退火温度、N 2气流量和生长时间.作者认为,Au 膜厚度将直接决定Si 纳米线的直径与分布.因为在一定退火温度下,不同的Au 膜厚度将使Au 2Si 液滴合金具有不同的直径、密度和表面张力.换言之,正是不同Au 2Si 液滴的直径与表面张力的大小决定了最终形成的Si 纳米线的直径;如上所述,退火温度是Si 纳米线生长的主要能量来源,它直接决定着Si 原子从衬底向Au 2Si 液滴合金中的扩散速率,而这又取决于Si 的扩散系数(或扩散激活能).另一方面,温度的高低制约着Si 原子从Au 2Si 液滴合金中分离析出和在Si 片表面进行迁移能力的大小;而N 2气流量的大小对Si 纳米线形成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高纯N 2气的流动将使Si 纳米线的生长不会受到外来环境气氛的干扰,另一方面也起着一个气流冷却作用以使Si 原子及时从Au 2Si 合金岛中分离析出,同时还起着一个使Si 原子在Si 片表面发生定向迁移的驱动力作用,这对有序分布Si 纳米线的形成十分有利;显而易见,生长时间则主要决定了Si 纳米线的长度.无疑,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其纳米线长度自然会不断增加,这是获得超长Si 纳米线生长的主要考虑依据.大量实验结果证实,Si 纳米线的长度可以因时2期彭英才等:Si纳米线的固2液2固可控生长及其形成机理分析1173间长短,其长度可以从几微米到几十微米,几百微米,甚至可达毫米量级.312131固2液2固生长与气2液2固生长的区别目前,无论是固2液2固生长,还是气2液2固生长都已成功地用于Si纳米线的合成,二者的相同点是都利用金属(Au,N i,Fe或A l)作为催化剂生长Si 纳米线.但是,二者也有诸多不同之处.1)生长Si纳米线的Si原子来源不同.固2液2固生长是直接从单晶Si衬底发生的,所需的Si原子来源于Si衬底材料,而气2液2固生长的Si原子则是来自于固体Si靶的热蒸发或含有Si原子的源气体(Si H4,Si2H6或Si Cl4)的气相热分解.2)生长Si纳米线的所需温度不同.固2液2固生长一般采用1000—1100℃的较高温度,而气2液2固生长的温度仅在500—600℃之间.这是因为在固2液2固生长中,要使Si原子从衬底发生扩散,就必须具有足够大的扩散激活能,同时这一温度还和Si与金属形成共晶合金的温度直接相关.3)生长Si纳米线的顶端形状不同.一般而言,采用气2液2固生长的Si纳米线,在其顶端将残留一定程度的Au2Si合金[16],而采用固2液2固生长的Si 纳米线,其顶端一般观测不到Au2Si合金的存在[10].我们的E DS测量结果也证实,Si纳米线的主要成分是由Si原子组成,同时含有少量的氧原子和微量的Au原子,其顶部末端未发现Au原子的存在,如图6所示.图6 表征Si纳米线成分的EDS谱41结论 以Au膜为金属催化剂,基于固2液2固生长机理,直接从单晶Si衬底制备了具有一定直径和长度的Si纳米线.实验结果表明,合理选择与优化Au膜层厚、退火温度、N2气流量和生长时间诸工艺条件,可以实现Si纳米线的预期可控生长.对固2液2固生长机理的定性分析与讨论指出,Si原子由衬底表面从Au2Si液滴合金的扩散,再从处于过饱和状态合金岛中的析出,其后在各种综合因素作用下形成高质量的和取向有序的Si纳米线,这对于各类新型纳米线光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制作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1]Peng Y C,Zhao X W,Fan Z D,Bai Z H2008Chin.J.V ac.Sci.Technol.28429(in Chinese)[彭英才、Zhao X W、范志东、白振华2008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8429][2]Le w K K,Redwing J M2003J.C ryst.Gro w th25414[3]Sivakov V,Her oth F,Falk F,Andr G,Christiansen S2007J.C ryst.Gro w th300288[4]Fukuda N,O shi m a T,Tsurui T,It o S,Muraka m i K2005Sci.Technol.Adv.M ater.6628[5]Yan X Q,L iu Z Q,Tang D S,Ci L J,L iu D F,Zhou Z P,L iangY X,Yuan H J,Zhou W Y,W ang G2003A cta Phys.S in.52454(in Chinese)[闫小琴、刘祖琴、唐东升、慈立杰、刘东方、周振平、梁迎新、袁华军、周维亚、王 刚2003物理学报52454][6]Kikkwa J,Ohno Y,Takeda S2005Appl.Phys.Lett.123109[7]Xing Y J,Yu D P,Xi Z H,Xue Z Q,2002Chin.Phys.111047[8]H su J F,Huang B R2006Thin Solid F il m s51420[9]Hu Q L,L i G Q,Suzuki H,A raki H,Ishika wa N2002J.C ryst.Gro w th24664[10]Yu D P,Xing Y J,Hang Q L,Yan H F,Xu J,Xi Z H,FengS Q2001Physica E9305[11]Wong Y Y,Yahaya M,Salleh M M,Majlis B Y2005Sci.Technol.A dv.M ater.6330[12]Huang B R,H su J F,Huang C S2005D iam od&RelatedM aterials142105[13]Chang J B,L iu J Z,Yan P X,Bai L E,Yan Z J,Yuan X M,Yang Q2006M ater.L ett.602125[14]Bahl oul D H,Perr ot P2007C.R.Chi m ie10658[15]Feng S Q,Yu D P,Zhang H Z,Bai Z G,Hang Q L,Zou Y H,W ang J J1999Sci.Chin.Ser.A29291(in Chinese)[冯孙齐、俞大鹏、张洪洲、白志刚、杭青岭、邹英华、王晶晶1999中国科学,A辑29921][16]W ang Y W,Schm idt V,Senz S,G sele U2006N atureN anotechnology1186 物 理 学 报59卷 1174Contr o ll ed gr ow th of sili con nanow ire s by so li d2li qui d2so li dm e thod and the ir f o r m a ti o n m echanism3Peng Ying2Cai1)2) Fan Zhi2Dong1) Bai Zhen2Hua1) Ma Lei1)1)(College of E lectronic and Infor m ational Engineering,Hebei U niversity,B aoding 071002,China)2)(Key L aboratory of Se m iconductorM aterials Science,Institute of Se m iconductors,Chinese Acade m y of Sciences,B eijing 100083,China)(Received25February2009;revised manuscri p t received8June2009)AbstractH igh quality silicon nanowires(Si NW s)were gr own directly fro m n2(111)silicon single crystal substrate by using Au fil m as a metallic catalyst.The diameter and length of the for med nanowires are30—60nm and fro m several m icr ometers t o sereral tens of m icrometers,res pectively.The effects of Au fil m thickness,annealing temperature,growth ti me and Ngas fl ow rate on the for mati on of the nanowires were experi m entally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confir med that the 2silicon nanowires with controlled diameter,length,shape and orientation can be obtained via reas onably choosing and op ti m izing various technical conditions.The for mation p r ocess of the silicon nanowires is analyzed qualitatively based on s olid2liquid2solid growth mechanis m.Keywords:silicon nanowires,Au2Si liquid drop let alloys,s olid2liquid2solid growth,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PACC:6140M,6860,6865,81303Pr 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 on of Hebei Pr ovince,China(Grant No.E2008000626)and the Foundati on of Key Laborat ory of Sem iconduct orMaterials Science,I nstitute of Se m iconduct or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rant No.K LS MS05203).E2mail:ycpeng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