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理用血
实验合理用血管理制度
实验合理用血管理制度一、前言血液是人体内不可替代的重要物质,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血液的稀缺性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使得合理用血管理制度成为了血液使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实验室科研工作中,合理用血管理制度更加重要,因为实验室中的实验需要大量的动物血液来进行分析和实验操作。
本文将从实验室的角度出发,探讨合理用血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改进措施。
二、合理用血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保护动物权益:合理用血管理制度可以保障动物的权益,减少动物在实验中受到的伤害。
血液的采集对动物来说是一种外科操作,如果不合理使用血液,可能导致动物频繁受伤、大量失血,甚至导致动物的生命危险。
2. 节约资源:血液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合理使用血液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减少实验室对动物的使用数量。
通过合理使用血液,可以将血液资源用于更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
3. 保障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合理用血管理制度可以避免实验结果受到血液使用不当导致的干扰,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合理用血管理制度的现状1. 缺乏规范:目前,实验室中关于合理用血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标准还比较缺乏,许多实验室在用血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混乱和不规范。
2. 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对血液使用的管理不严格,实验室中存在血液浪费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是由于血液的保存及使用不当导致的血液浪费,另一方面是由于实验设计不合理、实验操作不当等导致的血液浪费。
3. 风险隐患:实验室中使用大量的血液,如果不合理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比如,由于血液保存不当导致的血源污染、传染病交叉感染等风险,给实验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四、合理用血管理制度的改进措施1. 建立规范的用血管理制度:在实验室中建立并完善用血管理制度,明确血液的采集、保存、使用和处理的规范流程,加强对血液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2. 提倡合理使用血液: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提倡合理使用动物血液,并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和标准,减少血液的浪费现象。
临床合理、科学用血考核评价标准
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考核评价标准(试行)项目 标准要求 考核评价方法 标准分1. 组织 管理 (14分) 1.1临床科室应当设立输血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每年专题会议和教育培训活动不少于2次。
查阅文件、会议记录、教育和培训资料;考核相关临床科室医师掌握有关合理、科学用血知识情况 5分 1.2每年科室应组织开展临床用血工作专项检查,不少于2次。
现场实地察看; 查阅资料、记录等5分 查阅资料,现场询问2分 查阅检查记录 2分2. 输血 文件 管理 (5分) 2.1 查阅输血科(血库)记录;走访当地采供血机构 2分 2.2 查阅资料;向供血单位了解情况 2分 2.3 抽查相关临床科室出院病历,查看用血情况1分3. 输血 申请 (6分) 3.1 实施临床输血前应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治疗同意书》的签署合格率100%。
抽查运行病历2份,出院病历2份,查阅《输血治疗同意书》2分 3.2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手续,需经输血科(血库)医师会诊,由科室主任签名后报医务处(科)批准(急诊用血除外)。
报批率应达100%。
查阅资料 2分 3.3 经治医师应逐项、准确、清楚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由医护人员或专人送交输血科备血。
抽查《临床输血申请单》 2分 4. 临床 用血 4.0临床输血符合适应症(适应证参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 抽查相关临床科室出院病历4.1 4.1.1血液输注符合原则:血容量损失在20%以内,抽查相关临床科30分(80分)外科输血(30分)使用晶体及胶体液;失血量达血容量20%~50%时,要加输一定量的红细胞;超过50%时还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超过总血容量80%以上时再加输血小板和冷沉淀。
室出院病历4.1.2 红细胞制品使用符合适应证。
临床合理用血的原则
临床输血原则的目的是保障患者科学、合理、安全用血,临床输血原则主要有不可替代原则、同型输注原则、生命权第一原则、成分输血原则以及个体化输血原则。
1、不可替代原则:只有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法纠正患者贫血或失血,以及出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下,才可选择输血治疗。
2、同型输注原则:一般情况下输注红细胞要求ABO和Rh(D)血型相同,而输注血浆、血小板、冷沉淀要求ABO血型相同。
3、生命权第一原则:在特殊紧急情况下,不立即输血将危及患者的生命时,抢救生命为第一要义,若患者的血型无法鉴别或缺乏同种血型的血源,可以选择相容性输血方法。
4、成分输血原则:输血是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输注一种或多种血液成分,这是一种高效、经济、科学、合理而安全的输血模式。
5、个体化输血原则: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疾病诊断、希望达到的血液指标等多种因素,给予患者最适合的成分输血。
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课件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要点
•发热患者需要输血时应将体温降至38℃以下方能输血, 原因是防止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引起过高热,导致中枢 神经系统损害;
•11
《急诊输血管理制度》要点
急诊输血管理:
•当处理一批创伤患者时应指定1名医生负责血液申请并与 血库联络。 •每位患者的血标本及申请单应有唯一性编号。 •在短时间内发出了另外1份针对同一名患者的输血申请单, 应使用与第一份申请单和血标本上相同的标识编号;
•21
采集血标本面临的风险及控制 措施
•血库要做到血标本八不收:
•血标本无标签或填写不清、信息过于简单(例如只有患 者的姓)不收;
•血标本申请单所填项目不符不收;
•血标本量少于3mL不收;
•血标本被稀释不收(从输液管中获取血标本应以生理盐 水冲注,并将先抽取的5mL血液弃去)。
•22
采集血标本面临的风险及控制 措施
• 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 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地塞米松入血可使蛋白变性。
•32
《护士执行输血管理制度》 要点
• 输血前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献血者 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 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连续进行血液成分输注时,输 血器应至少每12小时更换一次;
•血标本溶血不收
•用肝素治疗者的血标本未用鱼精蛋白对抗使之凝结不收
•非医护人员送标本不收 •用右旋糖酐等大分子物质治疗后采集的血标本未作标记 说明不收(如已标记说明应将细胞洗涤)。
•23
采集血标本面临的风险及控制 措施
•过程控制措施
•制订并严格执行《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管理制度》; •制订并严格执行《工作环节交接制度》; •患者需反复输血不必每天采集血标本,但应每隔3天进 行一次抗体筛选,随时了解是否有新的不规则抗体产生;
临床合理用血
血浆滥用后果
- 大大增加输血反应 - 增加输血相关死亡率 - 因其严重心律失常 - 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 - 损害肾功能 - 抑制肝脏造白蛋白功能 - 资源浪费
血小板的保存及输注适应症
适应症(内科)
①血小板计数>50×109/L一般不需要输注。 ②血小板10~50×109/L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是否需要 输注。 ③血小板计数<5×109/L,应输血小板防止出血。 ④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 ⑤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检测血小板纠正计算增 高指数(CCI值)。
冷沉淀的输注指征
5. 冰冻红细胞:适用于稀有血型和自身血的贮存。
“少量血”的判断标准
没有明确指征的红细胞输注 输注剂量≤3U
“搭配血”的判断标准
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 红细胞输注<6U 红细胞输注和血浆输注反复轮替
无效输注红细胞的判断标准
患者输注红细胞后,Hb升高不理想 Hb短暂升高后又很快下降,甚至比输血前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同 一 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 技 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 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 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 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外科病人血小板输注
• 指征: - 血小板计数> 100×109/L,可以不输。 - 血小板计数< 50×109/L,应考虑输。 -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
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 口渗血决定。 - 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
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某医院输血科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包括献血者健 康检查、血液检测、血液储存和运输等环节。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该医院输血科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质量管理标 准,提高血液质量和用血安全。
持续改进与优化
某医院输血科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和优化质量管理,提高临床 科学合理用血的水平。
促进医学发展
科学合理用血的管理和实践可以 为医学界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推动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02
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பைடு நூலகம்本原则
遵循输血指征
输血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 应该仅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
输血指征的判断应基于患者的 具体病情和医生的临床经验,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输血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生理 和病理状态,确保输血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输血适应症的掌握应基于医学科 学和临床实践的最新进展,确保
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输 血目的,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或
血液制品。
输血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免疫状 态和感染风险,采取必要的预防 措施,降低感染和免疫排斥的风
险。
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估
输血前评估应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面,以确保患者符合输 血适应症。
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推动 医学研究的进步,为未来的医学发展提供 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未来发展方向和展望
完善血液管理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血液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临床用血行为,保障血液安 全和合理利用。
推广循证医学理念
加强临床医生和医学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推广循证医学理念,推动 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实践的普及和应用。
输血安全与临床合理用血(讲义)
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和临床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 小板,血小板输注指征:
①血小板计数>50×109/L一般不需输注 ②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根据临床 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 ③血小板计数<50×109/L ,应立即输血小板防 止出血
④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
(3)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
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情况:边远地区 3小时内不 能提供同型血液,其他医疗措施不能替代输血 挽救生命。 ■ 紧急ABO非同型血液输注 ■ 紧急Rh非同型血液输注
■
紧急ABO非同型血液输注
ABO血液选择原则: 输注红细胞-O型可输注给AB、A、B受血者 血浆或冷沉淀-AB型可输注给O 、A、B受血者
科学合理用血(缺什么,补什么)
3.严格掌握输血指证
举例:外科输血 (1)大量失血 严重创伤、烧伤 妇科(产后大出血) 手术或其他原因
急性失血
机体的反应和症状取决于失血量和速度
< 15%
< 750
15% ~ 30% 750 ~ 1500
心率增快
脉压缩小
早期休克
30% ~ 40% 1500 ~ 2000
(HIV, HBV, HCV)
给病人带来的
Benefit
益处
给病人带来的
Risk
风险
(2)血液免疫因素
■ ■ ■ ■
红细胞抗原抗体-急性、迟发性溶血 白细胞抗原抗体-非溶血发热 血小板抗原抗体-输注无效 其他免疫因素-过敏、急性肺损伤
2.科学合理用血不尽如人意
(1)输血认识误区
■
■
■
过去的教科书只教我们如何输血,很少 教我们少输或不输血 总认为输血利大于弊,较少关心输血带 来的危害,如传播病毒、降低免疫功能 增加感染等 还有人认为手术患者出的是全血,就应 该输全血,没有全血就用红细胞与等量 血浆重建
合理用血考评制度
合理用血考评制度
一、严格坚持科学、合理用血原则:能不输血,坚决不输;能用自体血,就不用异体血;能用成分血,就不用全血;能少输血,决不多输血,严格掌握适应证,节约用血。
二、加强临床用血规范化管理、用血安全质量控制、临床合理用血技术指导等相关工作,建立临床科室合理用血考评制度,实现合理用血与科室绩效挂钩。
努力做到可输可不输的不输,杜绝不必要的“人情血”、“安慰血”和“营养血”。
坚决纠正“输血可促进伤口愈合,输血可补充营养”等错误观点。
三、临床用血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和《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执行。
用血申请者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输血成分,严格控制输血量,密切观察输血反应。
四、临床用血必须有医嘱,病程记录规范,若有输血反应则要有相应临床处理记录,术中用血应在手术或麻醉记录单中记录用血成分及用量。
五、临床输血应有输血前后评估,每月质控办公室对输血病历进行检查,主要内容包括输血申请单的填写是否规范,用血指征和血液成分的选择是否合理,输血记录是否完整,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和报告是否及时,如有不合格科室则纳入该科室的绩效考核,同时也纳入当事医生当月绩效考核指标和用血权限的认定,以示教育改进。
医疗机构 科学合理用血专题培训班
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专题培训班一、前言医疗机构的科学合理用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开展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专题培训班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专题培训,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于用血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操作,保障用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二、专题培训内容1. 用血指征的确定在医疗过程中,确定用血指征是至关重要的。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指标和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输血,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减少患者的风险。
在专题培训中,应当重点介绍用血指征的确定方法,以及常见的临床情况下如何科学地判断是否需要输血。
2.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输血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患者的血型鉴定、血样标本采集、输血前的相关检查等。
通过专题培训,医务人员可以了解到这些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规范操作,确保患者的用血安全。
3. 输血的操作规范在进行输血时,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包括输血管路的建立、输血速度的控制、输血后的观察等。
专题培训应当对这些操作规范进行详细介绍,让医务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提高输血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4. 输血后的随访管理在患者完成输血后,需要进行相关的随访管理工作,观察患者的用血效果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通过专题培训,医务人员可以学习到如何进行科学的随访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专题培训班对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用血水平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样的培训,可以使医务人员深入了解用血的规范化操作,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减少患者的风险。
也能提高医务人员对于用血安全的重视程度,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总结在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专题培训班中,通过对用血指征的确定、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的操作规范以及输血后的随访管理等内容的详细介绍,可以有效提高医务人员对于用血的规范化操作水平,并从根本上保障了患者的用血安全。
希望医疗机构能够加强对于这方面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1)
临床输血相关法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8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999 —2012版6月12日颁发,8月1日施行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184
明确了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原则
规范了临床输血程序
标志着我国输血工作已进入依法管理阶段
2
输血风险
免疫反应
红白 细细 胞胞
血血 小浆 板
急迟 发免 G 血输 肺过
性发 热疫 V 小血 部敏
溶性 抑 H 板后 浸反
血溶 制 D 输紫 润应
血
注癜
无
效
输血感染疾病
乙丙爱人C 其 型型滋类M 它 肝肝病 TV 病 炎炎 细感原
胞染体 白 血 病
3
血液—资源短缺,供求失衡
一个国家的人口献血率达到10‰—30‰的水平, 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
合理输血理由: 1.血小板﹤50×109/L; 2.术中出现不可控制渗血
不合理输血理由 :1.血小板﹥100×109/L; 2.血小板在50-100× 109/L之间,无出血;
3.量不足(一次性输注﹤2×1011,即﹤1治 疗量或10U)
28
非手术科室血小板输注
合理输血理由 :1.血小板10-50×109/L,伴 有出血;
8
常见手术科室 输注红细胞
合理输血理由 :1.血红蛋白﹤70g/L;2.血 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病情决定;3. 严重创伤合并感染,Hct可达0.35
不合理输血理由 :1.失血患者补液扩容前 输红细胞;2.血红蛋白﹥100g/L;3.失血量 ﹤20%自身血容量
9
严格监控临床输血的适应证标准
输注RCC单位数=
每单位红细胞Hb总量 注:Wt 患者体重(Kg)
合理用血工作总结
合理用血工作总结
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它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也将代谢产物和废物带回到肝脏和肾脏进行处理。
因此,合理使用血液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合理用血工作需要确保足够的血液供应。
在医疗领域,血液常常用于手术、创伤、产后出血等情况下的输血。
因此,医疗机构需要合理规划血液库存,确保在需要时能够及时供应足够的血液。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献血者的宣传和鼓励,增加血液的捐赠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输血需求。
其次,合理用血工作还需要注重血液的安全性。
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对于血液的储存和运输也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避免血液受到污染或变质而影响使用效果。
此外,合理用血工作还需要充分考虑血液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
在一些手术中,可以通过采用自体输血、血液回收等技术,减少对外部血液资源的依赖,同时也能够降低输血过程中的感染和排斥反应的风险。
总的来说,合理用血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社
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在确保血液供应充足、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不断完善血液管理制度,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合理用血
PLT 80-100×109/L
30
编辑ppt
血小板
输注的剂量 部颁标准一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中,血小板含量
≥2.5×1011个。成人每次输1个治疗量,如严重出血患
者,可以一次输2个治疗量;儿童病人根据年龄和病情将1个 治疗量分为2-4次输入;新生儿可以输入成人剂量的1/51/10。应根据病情不断调整剂量和频率。
26
编辑ppt
血小板
一.非手术病人 1.无其他止血异常或高出血风险的血小板明显减少的病人, PLT≤10×109/L。
2.存在其它止血异常(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障碍)或存 在高出血风险(如发热、败血症、贫血,肿瘤放、化疗后 等)的病人,PLT<30×109/L
3.大量输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和体外循环等情况下引起 的急性血小板减少,PLT<50×109/L
根本对策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 血液制品替代品-人造血的研究
13
编辑ppt
临床输血原则
1.能不输血,尽量不要输血。 2.可不输全血的,不输全血。 3.可不输新鲜血的,不输新鲜血。 4.大力开展成分输血、自身输血,做到科学合理用血。 要做到“不可替代时选择”原则、满足生理需要原则、
风险规避原则。
14
编辑ppt
编辑ppt
科学合理用血
1
编辑ppt
科学合理用血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科学合理应用血液和
血液制品就是输注安全的血液制品,仅用于治 疗可导致病人死亡或引起病人处于严重状况而 不能用其他方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2
编辑ppt
血液管理学
血液管理(blood management): 血液管理是通过整合所有可以使用的技术减
36
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血液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用血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环节。
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浪费。
本文将从献血者筛选、血液成分的选择和使用、输血安全控制等方面来探讨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相关问题。
献血者筛选是保证血液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献血前,需对献血者进行详细的体检,包括血液常规检查、传染性疾病筛查以及血型鉴定等。
只有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审核,确保献血者身体健康、没有潜在感染风险后,才能进行采血。
此外,献血者的血液质量也需要经过临床检验,确保其符合质量标准,在输血过程中不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血液成分的选择和使用是合理用血的关键。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在选择血液成分时需要进行科学的判断和权衡。
对于出血性疾病的治疗,应优先考虑输注红细胞悬液;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应选择新鲜冷沉淀或者血小板悬液;对于血浆蛋白异常的患者,可以考虑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等。
在使用血液成分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输血速度和用量,从而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输血安全控制是保障患者用血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输血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卫生操作规范,保证输血器材的洁净和无菌。
同时,需严格执行血液制品的质控标准,确保血液成分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输血前,还需通过患者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等检查,避免输血不相容的情况发生。
此外,在输血后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及时处理并报告输血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中,还需要关注合理用血对于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当前血液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应优先保障有需求的患者能够及时得到血液支持,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通过合理用血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血液供给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献血者的筛选、血液成分的选择和使用、输血安全控制等方面的合理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浪费,保障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
医院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措施
医院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措施医院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措施是指在医疗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减少或节约使用血液及血液制品的措施。
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患者的需求,还能有效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益。
下面将从临床应用、技术改进和质量管理三个方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医院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措施。
首先,临床应用方面,严格执行患者用血指征,遵守合理用血的原则。
对于没有确定用血指征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情、血红蛋白水平、体重等,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在手术等大量失血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病情需要来使用红细胞悬浮液,而不是采用不必要的血浆和血小板。
其次,技术改进方面,医院可以通过临床路径和指南的制定来统一用血标准,避免过度用血和不必要的用血。
提倡使用血液代用品,如红细胞替代液,人工血浆等,减少血液使用量。
此外,引入微创手术、射频消融等新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术中出血,从而减少术后输血需求。
最后,质量管理方面,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用血管理机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合理用血的认识和意识。
加强临床血库管理,合理规划血库存量,及时发现和解决血液过期等问题。
建立用血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用血过程的全面监控和追溯,保证用血操作的规范和安全性。
此外,医院还可以通过鼓励患者进行自体回输,即术前自体采血,手术后通过自体输血来减少对外源性血液的需求。
此举不仅有助于减少异体血液的使用,还能避免由于输血反应而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总之,医院科学合理节约用血的措施涵盖了临床应用、技术改进和质量管理三个方面。
在医疗过程中,通过合理评估患者情况,遵守用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血液使用。
在技术上,使用血液代用品和新技术来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输血需求。
在质量管理方面,强化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建立用血管理机制,加强临床血库管理,并推行用血信息化管理系统。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医院能够科学合理地节约用血,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益。
医院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措施(标准版)
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措施1.医院领导重视成立了以院长、业务院长、医务科长、临床科主任、输血科主任、检验科主任为成员的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订切合本院实际的《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对医院的临床用血进行监督、指导。
2.一律使用黄石市中心血站供应的血液及血液成分,主动与其联系,互通信息,进一步确保临床用血及时与安全。
3.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有关临床输血的法律法规及本院《临床输血管理办法》。
4.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需要输血治疗时,应负责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用血知识。
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窗口期问题),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
5.临床输血的申请和审批用血量在2000m1以上的,应从严掌握;用血量在3000m1以上,除特殊情况下,原则上不批准用血。
用血量在800m1以内,由科室副主任以上人员审签,提前一天通知输血科配血室。
用血量在800-1000m1,由科主任审签,提前二天通知输血科配血室。
用血量在1000-2000m1,由科主任审签,报医务科审批后,提前三天通知输血科配血室。
用血量在3000m1,由主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审批,提前四天通知输血科配血室,并报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节假日等非工作时间的急诊抢救用血,输血量800m1以内者,由当班二值班以上人员审签;用血量超过800m1以上的,由科主任审签。
6. 2.6临床用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遵循科学,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患者血红蛋白大于90g/1,红细胞压积(HCT)大于30%的不予输血。
失血患者(贫血患者除外)失血量在600m1以下或失血量低于或等于血液总量的20%,红细胞压积大于35%以上者,原则上不输血。
严格掌握血浆使用适应症,尽量减少血浆的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合理用血输血是一重要的治疗手段, 但不少医护人员对输血适应症、对实行成分输血的科学内涵至今认识不足。
有些医护人员仍抱着“全血比较全”的旧观念,把成分输血这一科学合理有效的输血原则当作行政命令,勉强执行。
有些医护人员对输血治疗风险认识不足,认为输血仅是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多输一点或少输一点都没有关系,其表现之一是①只要患者有贫血表现就常规输血1-2单位(红细胞)、②手术出血量不多亦在术中或术后常规给患者输血、③久病体弱的患者经家属要求也给予输血、④肿瘤患者经化疗后常规输入1-2单位血,等等。
一.全血输注的弊端,为什么提倡成分输血?目前,不少医务人员在输血及血制品方面还存在两大误区:误区一,认为全血比较“全”,全血可以顺便补充白细胞和免疫球蛋白以提高抵抗力,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以增补止血功能,甚至把全血当作补充蛋白的营养品。
其实, 全血虽然含有血液的全部成分, 但一旦离开了循环就发生变化。
因为采血后通常用针对红细胞保存条件配制的ACD 或CPD-A 保养液在4 ±2 ℃条件下保存, 用ACD液保存的全血保存期为21天,用CPD-A液保存的全血保存期为35天。
在此条件下, 全血中的粒细胞1 d 后即丧失功能;血小板在12 h 后丧失大部分活性, 保存1 d 后丧失全部活性;凝血因子Ⅷ在全血内保存24 h , 活性下降50 % ;因子Ⅴ保存3~5 d 后也损失50 %。
比较稳定的是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故而全血中有效成分主要是红细胞, 其它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含量远不足一个治疗量, 因此输全血达不到补充蛋白和/或凝血因子的目的。
广州血液中心提供的血液均用CPD-A保养液保存。
人血白蛋白也不宜作补充营养用,因其半存活期太长(20天),所含氨基酸释放缓慢,而所含必需氨基酸中主要的氨基酸如色氨酸含量较少。
如给白蛋白正常者输注时可反馈性抑制体内蛋白的合成,加速其分解,使循环负荷过重,所以从理论上和实际上看,血清白蛋白正常者不宜补充白蛋白。
有些医生现在仍习惯用血浆扩容,现代输血学不支持这一方法。
由于血浆既能传播疾病,又能引起过敏反应和循环超负荷,故现在临床不主张用血浆扩容,可以采用更安全的替代治疗,如晶体液、人造胶体液(如右旋醣酐、羟乙基淀粉) 以及白蛋白或血浆蛋白溶液(PPF)进行扩容。
误区二,认为血越新鲜越好。
现代输血学否定了这一陈旧观念。
新鲜血至今无明确定义, 目前认为用ACD 保存5 d 或用CPD-A 保存10 d 的血可以视为新鲜血。
1.过于新鲜的“热”血中含有大量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对新生儿、有严重疾病及严重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可以增加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TA - GVHD) 的发生率,这是一种致命的输血后并发症,一旦发生,死亡率高。
2.输当天血传染疾病的风险更大,因为未经冷冻库存的血中致病微生物活力更强,且当天鲜血未对肝炎、艾滋病等进行第2 次和第3 次复检,漏检率相对较高。
而且1~2 d 的血由于未经过低温储存,不利于病毒的灭活,可能易导致疾病的传播。
3.人类的血型抗原系统相当复杂,估计全血抗原表型达1017种, 输注全血可导致人体不需要的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抗原致患者产生同种免疫, 产生相应的抗体, 下次输注时可能会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危害患者的健康。
全血的成分复杂,将无明确适应症的成分输给患者,从同种免疫和传播疾病的角度考虑,对患者有害无益。
因此与成分血比较,输全血不是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二.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在正常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占0.5-3%,虽然采供血机构对每一个献血者的血都要进行严格检测(HIV、HCV、HBV等),但由于存在以下因素,目前尚不能保证所有检测合格的血液(包括红细胞、血浆、冷沉淀等)百分之百没有病毒。
1.献血者献血时处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目前最先进的检测方法亦无法检出;2.机体感染后无免疫应答;3.检测方法灵敏度不够;4.检测人员操作误差。
因此,输血仍有传播疾病的风险。
三、输血适应症、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就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 将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 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的制品,根据患者的病情, 需要什么成分就输什么成分的输血方法。
(一)常用的成分血制剂:品名特点保存方式及保存期作用及适应证备注红细胞悬液(CRCs)400ml或200ml全血离心后除去血浆,加入适量红细胞添加剂后制成(2或1个单位)。
4±2ºCCPDA:35天作用:增强运氧能力适用:1.各种急性失血的输血;2.各种慢性贫血;3.高钾血症、肝、肾、心功能障碍者输血;4.小儿、老年人输血。
需做交叉配合试验洗涤红细胞(WRC)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4次,最后加150ml生理盐水悬浮。
白细胞去除率>80%,浆去除率>90%,红细胞回收率>70%。
规格:由400ml或200ml制备(2或1个单位)4±2ºC24小时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适用:1. 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贫血患者;2.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3.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4. 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
需做主侧配血试验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PC-2)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每袋内含血小板≥2.5×1011个,红细胞含量<0.4ml。
规格:150~250ml/袋22±2ºC(轻振荡)24小时(普通袋)或5天(专用袋制备)作用:止血。
适用:1. 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2. 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
ABO血型相同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PC-1)用400ml或200ml全血制备。
400ml制备:血小板含量为≥4.0×1010/袋规格40~50ml/袋200ml制备:血小板含量为≥2.0×1010/袋规格20~25ml/袋(同PC-2)(同PC-2)需做交叉配合试验,要求ABO相合,一次足量输注。
新鲜冰冻血浆(FFP)自采血后6~8小时分离并速冻成块,含有全部凝血因子。
血浆蛋白为6~8克%;纤维蛋白原0.2~0.4克%;其他凝血因子0.7-1单位/ml规格:50ml,100ml,200ml-20ºC以下一年作用:扩充血容量,补充凝血因子。
适用:1. 补充凝血因子;2. 大面积创伤、烧伤。
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37ºC摆动水浴融化普通冰冻血浆(FP)FFP保存一年后即为普通冰冻血浆规格:50ml,100ml,200ml-20ºC以下五年作用: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
适用:1. 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缺乏,如Ⅱ、Ⅶ、Ⅸ、Ⅹ因子缺乏;2. 手术、外伤、烧伤、肠梗阻等大出血或血浆大量丢失。
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冷沉淀(Cryo)每袋由200ml血浆制成。
含有:Ⅷ因子80-100单位;纤维蛋白原约250mg;血浆20ml规格:20ml-20º以下一年适用:1. 甲型血友病;2. 血管性血友病(vWD)3.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二)输血治疗的指征注意:无论输红细胞、全血、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输前必须征得病人和/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1.红细胞输注的适应症(1)出血及休克:最重要的是维持血容量, 出血量大时, 应输入红细胞。
输入浓缩红细胞及晶体液或白蛋白与输全血一样有效。
可以输任何未超过贮存期的库存血。
(2)手术或创伤成人出血量在总血容量1/3以下时, 可补充晶体液及人造胶体液,不一定要输血,由具体情况而定。
由于输血的危害性, 应采取各种措施尽量避免用输血来补充血容量。
(3)贫血病情稳定的贫血病人血红蛋白在60 g/L以上时, 一般不应输血, 但老年病人、合并心肺疾患的病人对贫血耐受性差, 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输血。
特殊情况输血:自体输血可避免许多输血反应, 如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同种免疫等。
手术病人自体输血有三种方式:贮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术中自体血回收。
稀有血型者可贮存自体血以备急需时用, 血中有不规则抗体无法进行配血的患者, 也可贮存自体血备用。
自身输血没有异体输血的复杂免疫问题, 无传染他人疾病的风险, 也为社会节约了血源, 避免了血源紧张的问题, 值得大力提倡。
自身输血有稀释式、贮存式和回收式三种, 可根据病人情况酌情选用。
全血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 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 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但一般可用红细胞悬液加胶体液代替。
回输自体全血不受上述指征限制,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2.血小板输注(1)血小板输注的指征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征是:①血小板计数< 20 ×109/ L,并伴有导致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的因素存在, 如发热、感染、败血症、凝血机制紊乱(如DIC) 、脾肿大等;②对于病情稳定、无发热、出血、血管异常者,当血小板计数< 10 ×109/ L时应预防性血小板输注;③当血小板计数< 5 ×109/ L时,无论有无其他伴随症状或情况,应立即输注血小板。
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及时输注浓缩血小板,以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称为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考虑到血小板减少使病人生命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致死,而非传染病,因此,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应放在更主要的位置。
(2)血小板输注的剂量目前主要用机采单个供者血小板应用为主。
我国卫生部规定1个单位机采血小板(即1袋或1个治疗剂量)血小板含量应≥2.5X1011个。
成人每次输注1袋(≥2.5X1011个),严重出血或已产生同种免疫者应加大剂量,如一次输注2个治疗剂量。
儿童病人应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将1袋血小板分2-4次输注[(5-10)X 1010/Kg]。
对于新生儿,一次可输入成人剂量的1/5-1/10,体积控制在20-30ml。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输入血小板数1.0X1011个约可提高血小板(5-10)X 109/L。
血小板输注尚无其他方法替代, 因此目前血小板输注的主要策略就是预防输注无效的发生,首先是防止同种免疫,特别是HLA同种免疫。
3.血浆输注(1)适应证①单纯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②肝病病人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③大量输血伴发的凝血功能障碍大量输血是指在24小时之内输注相当于病人总血容量或更多的血液。
大量输血的病人病理性出血常见原因为: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稀释性凝血因子减少。
虽然大量输血导致凝血因子稀释是客观存在的,但凝血因子水平只要达到正常的25%时,即可止血。
一般认为,输血量大于2个自身血容量时才有可能出现稀释性凝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