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七年级数学下册 10.1《相交线》教案1 (新版)沪科版【教案】

合集下载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 相交线(1) 教案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 相交线(1)  教案设计

10.1 相交线掌握对顶角与垂线的定义与性质.【重点难点】对顶角与垂线的定义与性质应用.【新课导入】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四个小于平角的角,观察这四个角之间的关系.【课堂探究】一、对顶角的定义与性质1.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A )(A)1个(B)2个(C)3个(D)4个2.已知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DOE=90°,∠AOE=36°,求∠BOE、∠BOC的度数.解:∵A,O,B在同一直线上,∴∠AOE与∠BOE是互为邻补角,∴∠AOE+∠BOE=180°.又∵∠AOE=36°,∴∠BOE=180°-36°=144°.又∵∠DOE=90°,∴∠AOD=∠AOE+∠DOE=126°.又∵∠BOC与∠AOD是对顶角,∴∠BOC=∠AOD=126°.总结过渡:(1)对顶角是既有位置关系又有数量关系的一对角.(2)当两相交线所成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90°角时,那么这两直线互相垂直.二、垂线的定义与性质3.定点P在直线AB外,动点O在直线AB上移动,当PO最短时,∠POA= 90°,这时线段PO 所在的直线是AB的垂线,线段PO的长叫做点P到直线AB的距离.4.已知OA ⊥OC,OB ⊥OD,∠AOB ∶∠BOC=32∶13,求∠COD 的度数.解:由OA ⊥OC 知,∠AOC=90°, 即∠AOB+∠BOC=90°, 由∠AOB ∶∠BOC=32∶13, 设∠AOB=32x, 则∠BOC=13x, 列方程:32x+13x=90°, ∴x=2°.∴∠BOC=13×2°=26°, 又∵OB ⊥OD, ∴∠BOD=90°,∴∠COD=90°-26°=64°.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对顶角与垂线的定义、性质.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特别注意垂线段性质的应用.1.如图所示,三条直线AB,CD,EF 相交于一点O,则∠AOE+∠DOB+∠COF 等于( B )(A)150°(B)180°(C)210°(D)120°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B )①对顶角相等;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③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④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如图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若∠AOD 与∠BOC 的和为236°,则∠AOC 的度数为( A )(A)62° (B)118°(C)72° (D)59°4.如图,计划把河水引到水池A中,可以先引AB⊥CD,垂足为B,然后沿AB开渠,则能使所开的渠最短,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垂线段最短.5.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AOC∶∠AOD=2∶3,求∠BOD的度数.解:设∠AOC=2x,则∠AOD=3x,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可得方程:2x+3x=180°,解得x=36°.∴∠AOC=2x=72°,∴∠BOD=∠AOC=72°.6.如图,∠1=30°,AB⊥CD,垂足为O,EF经过点O.求∠2、∠3的度数.解:∵AB⊥CD,∴∠2+∠3=90°,∵∠1与∠3是对顶角,∴∠1=∠3,∵∠1=30°,∴∠3=30°,∴∠2=90°-30°=60°.。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10.1相交线 教案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10.1相交线 教案

教学设计表一、基本信息学校课名相交线(第一课时)教师姓名学科(版本)数学(沪科版)章节 10.1 学时一年级七年级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对顶角;2、能运用“对顶角相等”进行简单的运算以及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3.归纳推理中渗透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三、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处于行为规范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创造力强,敢于质疑、挑战老师,表现欲强、思维能力强,部分学生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强,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但仍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本节课就是一节挑战自我、富有创造力、思维力的课。

另外,小学之中学生们也接触了相交线与平行线,七年级上册对角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1.教学重点: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通过生活的实例与视频让学生体会,通过自己观察、操作经验总结,通过合作交流形成新知)2.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多种方法探究感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予肯定)五、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环节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备注环节一:微课播放引入新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播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视频:《阜阳剪纸艺术》出示课题:10.1 相交线思考:1.剪刀中可以抽象出哪些数学中的集合元素?发挥孩子的想象力,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这两条线是什么位置关系呢?环节二:师生合作感受概念活动 2.观察剪刀剪东西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出示一把剪刀,表演剪的过程,提出问题:剪东西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对顶角的概念:有一个公共顶点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找出图中的所有对顶角拓展一下:邻补角的定义。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相交线》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相交线》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相交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1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及运用。

相交线是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相交线的概念,接着介绍相交线的性质,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等基本几何概念,对于抽象的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于相交线的实际意义和应用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直观画法和描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交线的定义,掌握相交线的性质。

2.能够识别和画出相交线,并能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2.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相交线的性质。

3.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相交线的性质。

4.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

2.准备几何画板软件,用于展示相交线的性质。

3.准备练习题,涵盖各种类型的题目。

4.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交叉的道路、两根相互交叉的电线等,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的特征,引出相交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展示相交线的性质,如相交线的交点、相交线的夹角等。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相交线的性质,如交点处的四个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等。

3.操练(10分钟)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题目包括判断题、作图题、解答题等。

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

七级数学下册 10.1《相交线》教案2 (新版)沪科版

七级数学下册 10.1《相交线》教案2 (新版)沪科版

《相交线》教学目标: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理解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掌握垂线的性质;知识要点:(一)相交线1. 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这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公共点称为两条直线的交点.如图1所示,直线AB 与直线CD 相交于点O.OD C B A 4321A B C D O 21O A图1 图2 图32. 对顶角的定义若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如图2所示,∠1与∠3、∠2与∠4都是对顶角.注意:两个角互为对顶角的特征是:(1)角的顶点公共;(2)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3)两条相交线形成2对对顶角.3.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二)垂线1. 垂线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AB C D 1 A B C D 1图4如图4所示,直线AB 与CD 互相垂直,垂足为点O ,则记作AB⊥CD 于点O.其中“⊥”是“垂直”的记号;是图形中“垂直”(直角)的标记.注意:垂线的定义有以下两层含义:(1)∵AB⊥CD(已知) (2)∵∠1=90°(已知)∴∠1=90°(垂线的定义) ∴AB⊥CD(垂线的定义)2. 垂线的性质(1)性质1: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即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即垂线段最短.3.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mC B A P图5 图6如图5所示,m 的垂线段PB 的长度叫做点P 到 直线m 的距离.4. 垂线的画法(工具:三角板或量角器)5. 画已知线段或射线的垂线.(1)垂足在线段或射线上.(2)垂足在线段的延长线或射线的反向延长线上.范例: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如果是错误的,说明理由.(1)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垂线的长度叫做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2)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3)两条直线相交,若有一组对顶角互补,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是否清晰.(1)、(2)都是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描述,由“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可判断(1)、(2)都是错的;由对顶角相等且互补易知,这两个角都是90°,故(3)正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平行,必须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解答:(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垂线是直线,它的长度不能度量,应改为“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2)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不是指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本身,而是指垂线段的长度.(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沪科版数学七下10.1《相交线(1)》 课程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下10.1《相交线(1)》 课程教学设计

10.1 相交线(1)教学设计适之中学曹福平一、教材分析相交和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两条直线相交的相互位置与它们形成的角有直接关系,所以本节课实际上是研究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角的关系,即重点研究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最基本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了解了它们的性质,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内容对后面的垂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性质的学习,以及与几何图形有关的推理、计算等问题都有联系,所以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据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的性质.二、学情分析1.知识的储备:在小学,学生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初步接触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重点研究了线段和角,知道了互余、互补的角,等角的补角(余角)相等等知识,能将生活中的实物抽象成简单的图形,会画简单图形,初步掌握结合图形思考问题,只会极为简单的说理,而且利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来进行说理的意识较为淡薄.2.能力的储备:学生初步具有探究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但对于几何知识的准确表达还存在着困难,尤其是由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还不能做到准确.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迁移能力,但在图形的性质学习过程中,不会注重图形之间的联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三、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的概念,了解邻补角的概念;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的性质,会利用对顶角的性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说理;2.通过“复习角的构成和‘互为补角’的定义,学习邻补角”和“对比邻补角学习对顶角”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几何学习的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3.通过探究对顶角性质,向学生渗透“观察、猜想、操作验证、说理”是得到几何结论的普遍的方法这一道理.4、引导学生对图形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相交线》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相交线》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相交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1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及运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相交线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对于图形的认知和观察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2.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相交线的性质。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

3.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交线现象,如交通路口、交叉的电线等,引导学生关注相交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的图形,提问:什么是相交线?相交线有哪些性质?让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纸上画出相交线的图形,并观察和分析相交线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相交线知识解决问题。

如:在一条直线上,有多少个点可以找到与之相交的线段?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0.1相交线-教案-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10.1相交线-教案-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相交线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10.1相交线【教学目标】1、 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通过“角”和“互为补角”的定义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换;3、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大家对它们也不陌生,(播放图片)请找出图片中的相交线,你能再找出一些身边的相交线的实例吗? 比如:教室种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相对的两条边,操场上的双杠,方格纸上的横线和竖线等等,都给人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相交线的相关知识(板书)二、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1、概念学习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什么叫做相交线吗?像这样,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这两条直线的交点。

2、探究新知(1)、请同学们先来画两条相交的直线,该如何描述该图形呢?B AC DO 12 3 4板书:直线AB和CD相交于O点(2)、请同学们观察直线AB和CD相交的图形,说一说两条直线相交组成了几个角?(小于平角)并分别说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4个角,分别记作∠1,∠2,∠3,∠4,它们的顶点都是O点,∠1的边是AO和AC,∠2的边是CO和BO,∠3的边是BO和DO,∠4的边是AO和DO (3)在上学期学习角的相关知识时,提到“满足一定数量关系的两个角”的情况,即“互为余角”,“互为补角”,那什么叫做“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图中有互为补角的角吗?将这些角两两配对能得到几对角?(4)如果根据这几个角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又能分成几对?(5)以∠1和∠2为例,从位置上来说一说它们为什么互补?(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进行讨论)师说明:像图中的射线OC和OD叫做互为反向延长线共同归纳:1、有共同顶点;2、有一条公共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两直线相交时,满足上面两个特征的角叫做邻补角(邻:相邻,一墙之隔为邻;补:互补)说一说图中有几对邻补角。

新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10.1 相交线 对顶角及其性质》教案_18

新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10.1 相交线  对顶角及其性质》教案_18

10.1.1《相交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对顶角与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认对顶角与邻补角.(2)掌握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3)能够进行两角的运算.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对顶角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的相交线的图形,和同学们探讨自然界中还存在哪些相交线的图形,帮助同学们理解数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

2.合作探究让同学们提前准备道具,在课上用剪刀剪纸,并且提出问题,在剪纸过程中如果把剪刀看成两条线,则在剪纸的过程中剪刀发生了哪些变化?3.抽象图形抽象出具体的图形,和同学们一起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4.有关概念(一)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 一条公共边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反向延长线_,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图中∠1的邻补角有___________.5.当堂检测(1)上面各图中, ∠1 、∠2是邻补角吗? 6.有关概念(二)对顶角:如果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_______那么这两个角_______.图中∠1的对顶角是______,∠2的对顶角是______.7.典例学习例 1.(1)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内容见课件) (2)直线AB 与CD 相交于O 点,∠1 与∠3在数量上又有什么关系呢?BD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数量关系∠1+∠2=180°1 21 1 22(3)已知:直线AB 与CD 相交于O 点(如图),试说明:∠1=∠3、 ∠2=∠4. 8.典型学习(1)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求 ∠2、∠3、∠4的度数。

新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10.1 相交线 对顶角及其性质》教案_21

新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10.1 相交线  对顶角及其性质》教案_21

10.1.1 相交线教学目标:1、了解对顶角的概念会判断两个角是不是对顶角;3、知道“对顶角相等”并会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说理。

重点难点:对顶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即“对顶角相等”是重点;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说理和解决下相关问题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这样评价过一本书:它让我犹如初恋一般神魂颠倒,我从没想到世界上还有如此甜美的事物!————《几何原本》(引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一起进入几何的世界)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平行线的例子相交线和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我们将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同时还要介绍一些有关推理证明的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

二、认识对顶角ppt 展示下面是的剪刀,你能联想到什么几何图形?请画出相应的图形两条直线相交,如图。

上图中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 观察∠1和∠3、∠2和∠4的顶点和边分别有什么联系?有公共的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角,互为对顶角。

特别的,对顶角总是成对出现的.练习:下列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 1 2 3 4 O B AC DA B C D三、探索交流:对顶角的性质在用剪刀剪布片的过程中,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

在这过程中,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有什么关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下面的问题。

如图,直线AB 和直线CD 相交于点O ,∠1和∠3有什么关系?为什么?∠1和∠3相等。

∵∠1+∠2=1800 ,∠2+∠3=1800 、∴∠1=∠3同理∠2和∠4相等。

这就是说:对顶角相等。

你能利用这个性质回答上面的问题吗?因为剪刀的构造可以看成两条相交的直线,所以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互为对顶角,由于对顶角相等,因此,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始终相等。

四、例题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0,求∠2、∠3、∠4的度数。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相交线》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相交线》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相交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1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相交线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代数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空间几何的知识,他们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直观的例子和动手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交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交线的定义,能够识别和画出相交线;探究并掌握相交线的性质,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交线的定义,相交线的性质。

2.难点:相交线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交线的性质,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学具:直尺、圆规、剪刀、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交线的例子,如交叉的道路、铁路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相交线?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总结相交线的定义。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交线的性质,如相交线的交点称为交点,相交线的夹角等于90度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验证这些性质。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他们对于相交线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和解答。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相交线的夹角,找出相交线的交点等。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1 相交线18-沪科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1 相交线18-沪科版

10.1相交线一、教材分析相交线是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的一种,这部分内容小学有接触过,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又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与角等相关知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进一步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情况。

在学生用小棒摆几何图形的活动中抽象出其中的一种特殊情况——相交线,而后探究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对顶角的定义得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角、互补等简单的几何知识,本节课将引出几何中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表达方法并通过在本章的学习进一步体会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对顶角,经历观察、测量、推理、交流等探究活动利用邻补角的定义和同角的补角相等得出“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

2.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运算以及解决一些相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发现结论,培养学生挖掘题目中隐含条件的能力,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对顶角概念、对顶角性质。

五、教学难点对顶角的性质的探究六、教学准备多媒体、吸管、图钉、泡沫板、学习任务单等七、教学方法问题情境——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法八、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活动导入活动要求:请用两支小棒在桌面上摆出一个几何图形?若把每根小棒看成直线那么请将你所摆出的图形画在任务单上。

(1) (2)(2)(4)问题1:像(4)这样的两条直线位置上有何关系呢?导出课题: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蕴藏着大量的相交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相交线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从自己的研究成果中获取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同时还认识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

(二) 回顾旧知 引入概念 图形变化:问题2:我们学过最基本的几何元素是什么?(点) 点动成什么?(线)由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什么图形?(角)观察思考:(1) 仔细观察∠AOB 的OA 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O 点出发的射线OC 是射线OA 的(?)(反向延长)(2)形成的∠BOC它们是一对什么类型的角?(邻补角) (3)那你能回忆出“邻补角”的定义吗?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公共的顶点和一条公共边,并且他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沪科版数学7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1.1 相交线

沪科版数学7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1.1  相交线

相交线【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基础上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统:相交与平行。

由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它们所成的角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首先要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成有公共顶点的四个角的关系,即:对顶角与邻补角。

为后面学习垂线、三线八角以及空间里的垂直关系打好基础。

然后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形成的没有公共顶点的三角的关系,为研究平行线做好准备。

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是证明角相等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并在以后的推理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所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初步引入几何推理的格式,让学生知道推理要步步有据。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是学生的识图能力的培养与几何推理格式的初步引入。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认知目标:(1)知道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意义,能找出图中一个角的对顶角和邻补角。

(2)能说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会用它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能力目标:(1)通过电教手段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直观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训练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能进行简单的一步推理。

情感目标:(1)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电教手段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几何来源于实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

(3)通过相互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合作”成功之后的愉悦。

(4)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思维的品质。

【教法设计】: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启发式教法,其基本思路为:电教直观引入第二章→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动手操作→动画演示导入新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理解消化→习题巩固训练→目标达成测试。

整个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的“三为主”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新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10.1 相交线 对顶角及其性质》教案_26

新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10.1 相交线  对顶角及其性质》教案_26

B AC DO 12 3 410.1 相交线(第一课时)1.教学内容:沪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10.1相交线”第一课时2.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对顶角。

(2)经历观察、测量、推理、交流等探究过程,理解对顶角的性质。

(3)能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运算以及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欣赏两幅图片,提出问题:男生宿舍边墙在地面上所形成的角不是常规的直角。

要想得到∠AOB 的大小,但人又不能进入围墙,只能站在墙外,如何测量?(多媒体展示图片)(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如果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

此公共点叫做这两条直线的交点。

记作: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活动一:观察大屏幕上的图形,回答:(1)图形中有几个小于平角的角?(2)∠1和∠2有怎样的关系?(3)∠1和∠3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定义邻补角定义: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对顶角定义: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跟踪反馈:练习(课件)2、对顶角的性质问题:邻补角一定互为补角。

对顶角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活动二:教师演示剪纸过程,提出问题:剪纸时,两个把手之间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刀刃 张开的口又怎样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操作步骤: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

我们可以做下面的推理:∵∠1+∠2=180o∠2+∠3=180o ,∴∠1=∠3(同角的补角相等).同理,∠2=∠4 .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b a1234性质辨析:“对顶角相等”。

反过来,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吗?(引导学生举反例,辨析)(三)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男生宿舍边墙在地面上所形成的角不是常规的直角。

要想得到∠AOB的大小,但人又不能进入围墙,只能站在墙外,如何测量?(图形见课件)(四)例题分析,运用新知例1、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10.1.1 相交线 平行线与平移 相交线 教案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10.1.1 相交线 平行线与平移 相交线 教案

第10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10.1相交线(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并能识别,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及其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几何计算和推理.2、通过生活实例分析出具体图形,学生经历观察、测量、推理等探究过程,得到并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初步渗透推理论证的思想及书写格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通过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及应用难点:对顶角性质的探索.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四、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探究”教学法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节日的夜晚,广场上两个激光发射器发射出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

如果将这两束光线看成两条直线,那么当发射器左右摆动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有哪些特殊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实物,相交线、平行线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研究它们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章我们一起来研究相交线和平行线的相关内容,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探索新知1、基本概念剪刀为例,可以将剪刀的两片刀刃边沿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描绘出相应的几何图形:o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该公共点叫做两直线的交点.问题1:两直线相交时构成了几个小于平角的角?请表示出来.∠1、∠2、∠3与∠4问题2:将这些角两两相配能得到哪几对角?∠1与∠2、∠2与∠3、∠3与∠4、∠4与∠1、∠1与∠3、∠2与∠4问题3:每对角中两个角的位置有怎样的关系?(相邻)∠1与∠2、∠2与∠3、∠3与∠4、∠4与∠1(相对)∠1与∠3、∠2与∠4探究问题:∠1与∠3的顶点、边分别有何联系?∠1与∠3有公共顶点O,并且它们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练习1:判断下列各图中∠1和∠2是否为对顶角,并说明理由.探究问题:∠1 与∠2有何关系,你能否用一个等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1+∠2=180°2、对顶角的性质猜想:剪刀剪东西的过程中,∠1和∠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动手量一量,你会有所发现.因为∠1与∠2互补,∠2与∠3互补,(邻补角定义)所以∠1=∠3,(同角的补角相等)同理∠2=∠4.对顶角相等.归纳总结:(三)例题讲解例1:如图,已知直线a、b相交.(1)若∠1=40°,求∠2、∠3、∠4的度数;(2)若∠1+∠3=180°,求各角的度数.(四)学习展示小游戏:一起砸金蛋(六)拓展提高思考: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有几对对顶角?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有几对对顶角?四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有几对对顶角?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有几对对顶角?(七)课后作业《同步练习》10.1(一)。

新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10.1 相交线 对顶角及其性质》教案_27

新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10.1 相交线  对顶角及其性质》教案_27

《10.1相交线我(第1课时对顶角及其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相交线是几何学习的基础,而且还大量的出现在现实世界中。

教学时刻紧密联系生活,使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观察,了解概念的本质,尽可能让学生经历一个亲身感悟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际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图形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顶角的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性质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对比。

五、教学过程(一)观察思考1.观察下列图片,说一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2.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角(小于平角)有几个?3.∠1与∠2是什么关系?(包括位置关系、数量关系)4.∠1与∠3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怎样称呼? (二)探究新知(三)实际应用例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如果两个角是邻补角,那么这两个角一定互补.(√)(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例2 图中是对顶角量角器,你能说出用它测量角的原理吗?解:对顶角相等例3 直线a与直线b交于点O,(1)已知∠1= 40º,求∠2 、∠3 、∠4.解∠3=∠1=40°∠2=∠4=180°-∠1=140°(2)已知∠2 -∠1= 40º,求∠1 、∠2 、∠3 、∠4解∵∠2 -∠1=40°∠1 +∠2=180°∴∠1=70°,∠2=110°∴∠3=∠1=70°∠4=∠2=110°(3)已知∠2是∠3的3倍,求∠1 、∠2 、∠3 、∠4 (4)已知∠1:∠2 = 2: 7 ,求∠1 、∠2 、∠3 、∠4 (3)、(4)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交线》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
2.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垂线的画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二.探索对顶角性质
1.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 ,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得出结论: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4.概括形成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1、下列说法对不对?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A B
C
D
O 四.巩固运用
例题:如图,直线a ,b 相交, 401=∠,求∠2,∠3,∠4的度数
.
[巩固练习]已知,如图,
80,35=∠=∠COF AOC ,求:DOF AOD ∠∠和的度数.
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 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 、CD 互相垂直,记作CD AB ⊥,垂足为O.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
(90(垂直定义)已知),
︒=∠=∠=∠=∠∴⊥AOD BOD COB AOC CD AB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 上一点A 画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 外一点B 画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垂直定义)
已知)((90CD AB AOC ⊥∴︒=∠
P
O A B C
B
O
F
E
D
C
B
A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 外一点P 与直线l 上各点O ,A ,B ,C ,……, 其中l PO ⊥(我们称PO 为点P 到直线l 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 、 PA 、PB 、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如上图,PO 的长度叫做点 P 到直线l 的距离.
例1 则下列结论:垂足为如图,,,,90D BC AD BAC ⊥︒=∠(1)AB 与AC 互相垂直; (2)AD 与AC 互相垂直;
(3)点C 到AB 的垂线段是线段AB ; (4)点A 到BC 的距离是线段AD ; (5)线段AB 的长度是点B 到AC 的距离; (6)线段AB 是点B 到AC 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例2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 上由A 向B 行驶,
M ,N 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设汽车行驶到点P 位置时,距离村庄M 最近, 行驶到点Q 位置时,距离村庄N 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 上分别画出P ,Q 两点位置.
即为所求。

则点垂足分别为两点分别作解:如图所示,过Q P Q P AB NQ AB MP N 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