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师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课.ppt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课.ppt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
破坏力量》
强调宗族及宗族观念的负面影响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
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
对宗族有正负双重—性—杨的平评《价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试根据史料,评述宗法制复兴或重建的观点。(要求:围绕史料中
简介:中国历史分期
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古代史
至今社会主义社会
1949年新中国成立 共11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
包括了漫长的100多万年的 原始社会,一千多年的奴隶 社会,和两千多年的封建社 会。
你们还记得中国古代的朝代顺序吗?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天下大宗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 4.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嫡长子继 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 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 5.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 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 3.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 征。 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 6.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适应了 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西周
西周:周武王——周幽王(前1046~前771年)镐(今陕西西安)
(统一时期) 青铜时代
春秋:周平王—— 洛邑(今河南洛阳) 铁器时代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专题10 专题高效整合 Word版含解析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专题10 专题高效整合 Word版含解析

专题高效整合学问网络·脉络清楚|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学问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阶段早期殖民扩张19世纪中期的殖民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背景新航路开拓,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进展工业革命的推动,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其次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进行资本输出主要国家西、葡、荷、英、法等国英、俄、法、美等国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扩张地区大多只能占有沿海地区,未深化内地进行全球殖民扩张,深化内地全世界范围方式公开的殖民掠夺炮舰政策,强签不公平条约武力扩张,资本输出,划分势力范围,分割世界活动抢夺金银、贩卖黑奴、垄断商路、欺诈性贸易在殖民地进行商品倾销,掠夺原料进行资本输出,商品倾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结果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推动了各国工业资本将世界瓜分完毕,使资积累及资本主义的进展,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主义的进展,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国家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促使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生疏①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展。

②加剧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贫困,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③在亚非拉地区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猛烈地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④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意识,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一些地区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这些国家渐渐走上近代化道路二、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关联]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其次次工业革命政治侵略:鸦片战斗,中国开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次次鸦片战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侵略:中日甲午战斗,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抵制:爱国官兵抵制、太平天国运动抵制: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济自然经济开头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进展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力气壮大思想“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学习西方进展至制度层面社会生活衣、食、住、行、风俗观念近代化。

高考历史(新高考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二十三单元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新高考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二十三单元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第二十三单元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考法1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2019海南高考,24,15分]材料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

1615年①,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②。

此后逐渐发展,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②④。

雍正年间①,因用兵西北,设军机处,后为定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有名无实。

1791年①,乾隆皇帝下谕旨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②。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作用③。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被废除的原因③。

(6分)本题考查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相关内容,凸显了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家国情怀④等学科核心素养。

第(1)问,由材料“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可得出延续北方民族政治传统;从材料“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可得出维持清朝统治稳定;依据材料“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可得出维护了清朝的大一统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早期的政治中枢。

第(2)问,据所学知识可知不利于皇权集中;据材料“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有名无实”可知其失去存在意义。

(1)作用:延续北方民族政治传统,成为政治中枢;团结平衡各种力量,维持清朝统治稳定;维护了清朝的大一统局面。

(9分)(2)原因:不利于皇权集中;失去存在意义。

(6分)名师点拨从改革的原因、性质和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1.原因(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2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2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第32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考点定位】(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程及影响。

(3)“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及改革开放的进程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关于____________问题的讨论。

[小练1]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

这篇文章的发表有什么意义?[提示] 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2)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内容。

经济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_____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政治及思想上重新确立党的____________、政治路线及组织路线,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2.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召开1981年6月在北京举行内容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意义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内容通过1982年宪法,宪法中增加了适应__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1)对内改革。

农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全国推广开来城市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进行试点[[提示] 原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稳定政治局势的关键。

措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对外开放。

①经济特区:1980年5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沿海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新格局: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____________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3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3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第33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命题点1 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2024·高考北京卷)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

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接连绽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这一工程( )A.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B.标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D.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村村通”工程有利于加强农村和农村以及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故选A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进行的改革,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B项;三线建设指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解除C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早在1956年底完成,解除D 项。

命题点2 现代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特点(2024·高考福建卷)1952—1981年中国工业产值及其变动如下图所示。

该图表明这一时期中国( )A.工业发展重心的倾斜B.沿海地区工业基础的雄厚C.工业区域格局的转变D.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建立解析:选A。

据题干图文材料可知,选用四个时间节点,看出中国内地工业产值依次不断递增而沿海工业产值不断有所下降的变更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三四十年的持续建设与投资,中国已经具备确定规模的工业基础,这一过程中,政府调整工业发展策略,力图变更原有工业发展布局不平衡的结构。

图中变更点与20世纪六七十年头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施行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的“三线建设”、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开发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策略等密切相关,故选A项。

中国自近代以来,工业化发展首先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沿海地区工业基础始终较为雄厚,这与图表信息表明的主旨无关,解除B项;内地工业产值的增量发展并没有变更工业区域格局,解除C项;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支配完成后,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解除D 项。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2)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把握近现代史的发展趋势。

(3)熟悉世界史的基本框架,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史(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争霸。

(3)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4)汉朝的繁荣与民族融合。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6)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7)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8)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9)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

(3)甲午中日战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辛亥革命。

(6)五四运动。

(7)抗日战争。

(8)解放战争。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

3.世界史(1)古希腊罗马文明。

(2)中世纪欧洲。

(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4)近现代西方文明。

(5)近现代东方文明。

(6)两次世界大战。

(7)冷战时期。

(8)全球化时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以讲解为主,系统地传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讲解中国古代史(1)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

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高效整合学案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高效整合学案新人教版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高效整合
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1)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又推行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1)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2)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1)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2)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做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历史人物分析
古代历史人物
秦始皇
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 制度,奠定中国封建社会 基础。
汉武帝
开疆拓土,巩固大一统, 推行儒学,开创汉朝盛世 。
唐太宗
开创贞观之治,促进民族 融合,完善科举制度。
中世纪历史人物
武则天
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巩固唐 朝统治,促进经济发展。
朱元璋
建立明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定《 大明律》,推动文化发展。
古代历史
古代史概述
从远古时代到封建社会 的形成与发展,包括不 同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
点。
古代政治制度
介绍古代国家的政治体 制、官僚制度及权力结 构,分析其对当时社会
的影响。
经济与文化
探讨古代社会的经济基 础、贸易交流以及文化 成就,如哲学、文学、
艺术等。
科技与发明
概述古代科学技术的进 步和重要发明,如四大 发明等,及其对后世的
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通过专项练习和强化复习,提高掌握程度。
复习方法与计划
01
模拟考试
02
定期进行模拟考试,模拟真实考 试环境和考试流程,提高应试能 力和心理素质。
应试技巧与策略
审题技巧
学会准确把握题意,提取关键信息,避免因为审题不清而失 分。
应试技巧与策略
答题规范
按照规范要求答题,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答案一 目了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历史复习策略与技巧
复习方法与计划
制定计划
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将知识点按照时间线和主题进行分类,合理安排每天的学 习任务和复习时间。
复习方法与计划
思维导图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第2编 专题 专题高效整合 含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第2编 专题 专题高效整合 含解析

专题高效整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制度(1)原因:党中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三、中外关联: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外关联]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提出。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3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3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含答案解析

考点33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选择题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

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先民()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知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认为他们拥有同一祖先,即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体现出中华民族先民已经有了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故选D项。

2.北宋中期实施茶马法以后,与西部少数民族政权的经济交往多以茶马贸易为主,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

这反映了()A.茶马贸易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B.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C.边界贸易是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D.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少数民族政权通过茶马贸易获得茶叶、丝绸等,各取所需,缓和双方关系,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茶马贸易,不能体现中原地区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B、D两项;宋朝当时主要的财政来源是农业和商业,故排除C项。

3.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元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

这表明元朝的边疆治理()A.促进了民族交流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C.扩大了管辖范围D.沿袭唐宋民族政策的传统,并且进行驻军、屯田、征收赋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表明边疆治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故选B 项。

4.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思 考
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对象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就
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之一的身份参
瓦会议
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 加的国际会议
作用 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
的积极作用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是战后第一 概况
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万隆 会议 成 就
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 独立自
内容
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答案 变化:(1)1949年到1952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的主要 对象是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
(2)1954年到1956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的主要对象更加 广泛,增加了美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原因:(1)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 施孤立和封锁,新中国外交上实施“一边倒”的政策,积极与社会主 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进行友好交流。
经济建设的成就;(2021·辽宁卷,9)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3.核心考向: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社会主义工业化;三
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整 体 感 知
一 梳理必备知识 内

二 突破关键能力

三 链接高考热点

四 课时精练

实 基
梳理必备知识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一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一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纵览单元时空原始社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中华原始文化多姿多彩。

(1)政治上: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社会。

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晚期实行禅让制。

(2)经济上:由渔猎采集到原始农业兴起;从原始公有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

(3)文化上: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先后经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宗教、文化和图腾崇拜。

早期国家(1)政治上: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从内外服制到宗法分封制,家国一体;世卿世禄,贵族政治。

(2)经济上: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集体劳动;工商食官,青铜铸造业发达。

(3)文化上:从“尊神事鬼”到“敬天保民”;重视礼乐教化,人文色 彩浓厚;学在官府;出现成熟文字; 青铜文化灿烂。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1)政治上: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改革变法;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士阶层活跃。

(2)经济上: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3)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文学上体现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

(4)民族关系: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民族交融加快。

阶段特征横联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高频考点,主要以选择题为主2.情境设计:多利用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及最新研究成果创设情境。

高三历史教案-一轮复习:第五章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高三历史教案-一轮复习:第五章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五章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新中国史的整体知识网络和阶段特点。

❶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0---1956)→第五章❷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7---1966、5)→第六章❸“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1966、5---1976、10)→第七章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6、10---1992)→第八章考点回眸近十年的高考中,连年出现涉及本单元的试题,其明显特点是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大型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往往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内容相结合。

这些试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镇压反革命的做法、没收官僚资本的性质和结果、工矿业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的目的、三大改造的完成和意义、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变化、新中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宪法的特点。

1955年授军衔的十大元帅、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中苏关系等。

在今后复习时,仍然要以三大改造为中心,注意从新的角度思考各知识点,同时要从纵的、横的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整合,尤其注意三大改造的结果与今天改革开放政策的关系。

尚未考查过的知识点及其思考角度1.尚未考查过的知识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条件、准备、程序、性质、意义等。

应特别注意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比新中国的诸多“新”特色;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分析新中国诞生的意义。

(2)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目的、性质、政策规定、作用、意义等。

应特别注意他们对于恢复经济的作用。

(3)统一财经、稳定物价、三反五反、民主改革──不仅关注他们在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方面的作用,而且应联系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等方面。

(4)一五计划──在行业、地域、任务、措施等方面的特点。

即可与当前实施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相对比,又可专门考查涉及东北地区的政治、地理、历史等综合知识。

2.已考知识点的新角度(1)没收官僚资本──对于巩固政权所起的根本作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7课时 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7课时 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新人教版必修1

第7课时 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①新中国的成立;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及意义;③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及原则;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及意义;⑤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①“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②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的破坏;③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3.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发展: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影响;②1980年邓小平的讲话;③1982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④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及重要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P34,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奠基:七届二中全会⎩⎪⎨⎪⎧①指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确定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③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成立⎩⎪⎨⎪⎧①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②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4)意义⎩⎪⎨⎪⎧①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教师用书+试题) (62)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教师用书+试题) (62)

课时检测(二十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重庆一模)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

这些措施()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解析:选A材料在重大节日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之“合法化、神圣化”,有利于增加民众对新政权的向心力,故A项正确;B、D两项的标志都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排除;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提高新政权在民众中的认同感,故C项错误。

2.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

”这一表态()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解析:选A《人民日报》是党报,材料中“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故A项正确;《人民日报》是党报而非文学刊物,故B项错误;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与材料中“1956年8月1日”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日报》是党报而非教育刊物,故D项错误。

3.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

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

这表明我国()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解析:选B鼓掌表决是一种倒退,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发展中遭遇了挫折,并非一帆风顺,故A项错误;从鼓掌表决到法律明确规范投票表决,体现了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故B项正确;人大完善了投票表决方式并不代表政治体制改革都注重完善民主程序,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大投票方式的变化,无法体现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教师用书 第1课时(新人教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教师用书 第1课时(新人教版)

第1课时夏商西周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①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②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朝中央集权制:①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②秦朝郡县制的特点及影响;③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及作用;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P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形式(1)世袭制: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

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2)宗法制: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西周的政治制度在生产力的推动下,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两大支柱。

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制度,宗法制是分配权力的原则;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是宗法制,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

,学法点睛 早期政治制度可概括为“三、三、三”巧记速记实录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

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宗法制、分封制、王位世袭制、礼乐制度,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学法点睛本知识点归纳为“一、二、三、四”史观史论对秦始皇的评价应坚持唯物史观,既要看到其统一六国的历史伟绩,也要看到统一六国后的暴政,坚持“一分为二”。

实录古代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承,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对应学生用书P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指夏、商、西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其内容包括:①维护正常继承秩序的王位世袭制;②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开拓疆域而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特定对象的分封制;③通过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确立金字塔式奴隶社会统治秩序的宗法制等。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第9单元 第1讲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曲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第9单元 第1讲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曲折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九单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某某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立足国情,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某某政治体系。

“文革”使某某和法制遭到粗暴的践踏,社会主义某某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有成就,也有教训)经济(1)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一五”计划建设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2)全面建设时期,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但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在经济建设中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劫难。

社会生活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生活水平总体较低。

与此同时,新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及大众传媒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服装呈现明显的时代特色。

思想文化(1)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科技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使我国的科技和国防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在杂交水稻及生物科学方面也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成就。

这一时期,文艺领域倡导“双百”方针,出现了繁荣景象。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1编 专题3 专题高效整合 Word版含解析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1编 专题3 专题高效整合 Word版含解析

专题高效整合学问网络·脉络清楚|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学问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中国古代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化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孟子主见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肯定的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见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定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儒生照旧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进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独尊”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心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加强中心集权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进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进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展,资本主义萌芽消灭,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共性进展。

在思想领域开头消灭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是对儒家思想的新进展。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思想起源的异同[中外关联]项目战国时期古希腊人文主义不同点缘由经济进展,兼并战斗频繁,各国需要人才工商业进展,公民社会地位提高及由此产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目的传播文化,进展学术,为统治者服务进展人的共性,强调个体力气的进展历程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消灭,法家思想受宠,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儒学渐渐成为大宗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争辩人与人类社会;经过中世纪的黑暗后,人文主义复兴相同点背景战斗频繁、处于分裂状态主题争辩社会问题及人类本身成就产生了诸如孔子、苏格拉底等宏大的思想家;都对各自的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0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必备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0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

中华民族的解放、崛起与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30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考点定位】(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巩固政权举措的伟大意义。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3)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及深远影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政权的巩固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21日,北平)。

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重要文件。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成立。

①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②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__________________举行。

(3)意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2.人民政权的巩固。

(1)剿匪镇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1950—1952年):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稳定物价。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方针及成果。

(1)原则、方针:在独立自主原则下,实行“____________”“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2)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主要外交成就。

(1)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召开)。

①成果: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____________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②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背景:1953年12月,中印两国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基础夯实
二、重点突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材料四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

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

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试述80年代我国实行“生产责任制”对现代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6分)
【答案】(1)变化: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或者:私有制成份比例逐
渐减少,资本主义成份消失,公有制比例逐渐增多并占主导地位)(2分)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分)
(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革”破坏了社会经济(2分)
关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分)
说明: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2分)
(3)有利:打破了人民公社僵化的经济模式,是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农业得到了大发展,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不利:家庭为基础的“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不利于农业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