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区构造环境内涵及类型划分
地质构造类型、矿山水文地质类型、中国煤种划分
地质构造类型总的来说地质构造有下面三种:褶皱、节理、断层!在这三种下面分别还有划分的更细的,比如褶皱又分为背斜、向斜,节理又可以分为什么剪节理、张节理,断层又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等的。
一般来说构造地质学主要以研究沉积岩的构造为主。
火成岩和变质岩的构造单说。
常见的构造,主要是断裂和褶皱。
断裂包括断层和节理。
其它的常见的还有劈理和面理等。
矿山水文地质类型根据矿山充水含水层的空隙特征所划分的水文地质类型。
固体矿山一般可划分为三大类型。
①充水岩层以孔隙岩层为主的矿山。
涌水量主要取决于岩层孔隙率的大小、岩层的厚度、分布范围以及自然地理条件。
②充水岩层以裂隙岩层为主的矿山。
涌水量主要取决于岩体结构、裂隙发育程度、裂隙力学性质、构造的复合情况、裂隙发育的宽度、深度及充填情况和自然地理条件。
③充水岩层以溶洞岩层为主的矿山。
涌水量主要取决于溶洞发育情况、充填情况、地质构造、古地理和自然地理条件。
根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简单的、中等的和复杂的三种类型。
中国煤种划分★针对不同的侧重点,煤种划分方法有:1.煤的成因分类:成煤的原始物料和堆积环境分类,称为煤的成因分类2.煤的科学分类:煤的元素组成等基本性质分类,称为科学分类。
3.煤的实用分类:煤的实用分类又称煤的工业分类。
按煤的工艺性质和用途分类,称为实用分类。
中国煤分类和各主要工业国的煤炭分类均属于实用分类,以下详细介绍我国煤实用分类的情况。
根据煤的煤化度,将我国所有的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三大煤类。
又根据煤化度和工业利用的特点,将褐煤分成2个小类,无烟煤分成3个小类。
烟煤比较复杂,按挥发分分为4个档次,即Vdaf >10~20%、>20~28%、>28~37%和>37%,分为低、中、中高和高四种挥发分烟煤。
按粘结性可以分为5个或6个档次,即GR.I.为0~5,称不粘结或弱粘结煤;GR.I.>5~20,称弱粘结煤;GR.I.>20~50,称为中等偏弱粘结煤;GR.I.>50~65,称中等偏强粘结煤;GR.I.>65,称强粘结煤。
浅谈煤矿地质构造特征
浅谈煤矿地质构造特征
煤矿地质构造特征是指煤矿区域内地壳运动的结果,包括构造运动的类型、规模、方向与变形程度等方面。
地质构造特征对煤矿的矿产资源分布、煤矿开采条件和矿井安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构造类型、构造规模、构造方向和构造变形程度四个方面进行浅谈。
构造类型是指地质构造的种类。
根据构造的性质和形态,可以将地质构造分为断层和褶皱等不同类型。
断层是地壳中具有断裂和位移的构造,其主要作用是改变煤层的连通性和整体的稳定性。
褶皱是地壳中由于差异应力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极常见的地质构造,可影响煤矿的赋存形式和开采方式。
构造规模是指地质构造的大小和范围。
地质构造的规模不仅决定了其对煤矿资源的影响程度,也是评价煤矿开采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
大规模的地质构造会导致煤层变形、断裂和破碎,使矿层赋存状态复杂,对矿井安全和开采效果带来挑战。
构造方向是指地质构造所展现的走向和倾向。
煤矿地质构造的方向对矿层发育特点、开采排练和防治瓦斯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准确确定煤矿地质构造的方向,对煤矿工程的安全和经济开采至关重要。
构造变形程度是指地质构造对岩层和煤层的变形程度。
构造变形程度直接影响煤矿的煤层连通性、煤层工状和煤性的分布等。
构造变形程度大的地方,煤矿的勘探和开采难度增大,矿层裂缝增多,瓦斯含量和渗透性也增加,矿井煤炭开采的难度和风险也随之增大。
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在煤矿资源评价、矿井开采和矿井安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准确了解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可以为煤矿的勘探和开采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矿井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讲 煤矿地质
第二讲煤矿地质本讲主要内容是煤矿常见地质构造类型、各种地质构造的特点、地质构造判断与处理技术。
一、煤矿常见地质构造类型(一)地质构造:是指地质体(岩层、岩体或矿体)存在的空间形式、状态及相互关系,是地质作用(地壳运动等)所造成的岩石(或矿体)变形、变位等现象。
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它们主要包括褶皱、断裂等。
(二)新老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新老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分为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三种。
1、整合。
沉积区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沉积区连续不断地进行着堆积,这样,堆积物的沉积次序是衔接的,产状是彼此平行的,在形成的年代上也是顺次连续的,岩层之间的这种接触关系。
称为整合接触。
2、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3、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形成年代不相连续的两套岩层重叠在一起的现象,这种构造形迹,称为不整合。
不整合不同于褶皱和断层,它是一种主要由地壳的升降运动产生的构造形态。
图2-1 正常的地层接触关系示意图图2-2沉积岩的接触关系a整合b平行不整合c角度不整合(三)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1、理论意义:用于研究地壳运动的历史。
2、对成矿预测、找矿及矿产开采有实际意义:地壳中矿产的分布,矿床的形成,矿体的形态、产状等都受到地质构造控制,成矿后的构造又对矿体起破坏作用。
3、地质构造还对岩石的稳定性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井巷工程的稳定性。
(四)地质构造的研究方法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过程来进行研究。
一方面要进行大量的直接观察和实验,获得详尽的实际资料;另一方面将获得的大量资料不断加以“归纳、分析研究、判断、推理”,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然后再将得到的理性知识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补充与修改,使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因此,地质工作者需要采取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建立一套完整的地质工作方法。
(五)地质构造类型常见地质构造有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冲蚀构造和岩溶塌陷构造等。
二、褶皱构造(一)有关概念1、褶皱构造:层状的岩石经过变形后,形成弯弯曲曲的形态,但岩石的连续完整性没有受到破坏,这种构造叫褶皱构造。
煤矿常用概念解释
煤矿常用概念解释煤田(coalfield)——,同一地质时期形成,并大致连续发育的含煤岩系分布区。
面积一般由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
井田――划分给一个矿井或露天矿开采的那一部分煤田叫做井田。
井田范围――井田的长与宽。
(井田沿煤层走向的长度和倾向的水平投影宽度。
)井田合理走向长度:大型>7000m;中型>4000m;小型>1500m。
井田内划分为阶段和水平把井田分成几条,条的走向平行于煤层的走向,每一条那就是一个阶段。
上下山开采时一个水平含有两个阶段。
阶段内的再划分1、采区式划分——采区走向400—2000m,斜长 600—1000m;2、分段式划分——只适合于走向短的井田,很少用;3、条带式划分——<12度时应积极采用,一条一面。
开拓方式——在一定的井田地质、开采技术条件下,矿井开拓巷道可有多种布置方式,开拓巷道的布置方式通称为开拓方式。
井田开拓方式分类:(一)按井筒(硐)形式按井筒(硐)形式可分为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综合开拓。
(二)按开采水平数目按开采水平数目可分为:单水平开拓(井田内只设1个开采水平);多水平开拓(井田内设2个及2个以上开采水平)。
(三)按开采准备方式按开采准备方式可分为上山式、上下山式及混合式。
(1)上山式开采开采水平只开采上山阶段,阶段内一般采用采区式准备。
(2)上下山式开采开采水平分别开采上山阶段及下山阶段,阶段内采用采区式准备或带区式准备;近水平煤层,开采水平分别开采井田上山部分及下山部分,采用盘区式或带区式准备。
(3)上山及上下山混合式开采上述方式的结合应用。
(四)按开采水平大巷布置方式(1)分煤层大巷,即在每个煤层设大巷;(2)集中大巷,在煤层群集中设置大巷,通过采区石门与各煤层联系;(3)分组集中大巷,即对煤层群分组,分组中设集中大巷。
井巷——在煤矿地下开采中,为了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动力供应等需要而开掘的井筒、巷道和硐室总称为矿山井巷。
一个煤矿的构成是哪几部分
一个煤矿的构成是哪几部分?比如几个名词,主斜井,主井,主平,井下,二分区暗斜井,主提升,这些都是在煤矿什么位置?作用是什么?一个煤矿通常分为地面系统和井下系统,井下系统又分为出煤系统,运料系统,通风、排水和供电系统几部分,各个系统都是由一些相互联络的巷道组成的,至于楼主提到的名词都是一些构成这些系统的巷道名称,其中主斜井,主井,主平分别是由于不同的开拓方式(斜井开拓,平硐开拓,立井开拓)对应的井筒名称.下面以常见的立井开拓方式来简要介绍一下:上图就是一个立井开拓方式矿井的巷道布置图.出煤系统:依次经过 25——20——14——13——10——5——4——3——1——地面;运料系统:地面——2——3——4——5——9——11——15——18——23——25;通风系统:地面——1、2——3——4——5——9——11——15——19——21——22——20——25——23——17——8——7——6——地面;供电系统:地面——2——井下中央变电所——4——5——采区变电所——用电地点;排水系统:与通风系统方向相反.其中1-主井,主要担负煤炭的提升以及进新鲜风流的任务;2-副井,担负人员的上下以及井下材料的运输和矸石的排除,同时和主井一道担负新鲜风流的进入;3-井底车场,是联系井下巷道和井筒的联系巷道,是人员上下,煤炭提升,材料上下等必须的巷道;4-主要运输石门,联系井底车场和主要运输大巷的通道;5-阶段运输大巷,煤炭运输,人员进入,材料运输,新鲜风流进入等的通道;6-风井,井下污浊空气排出的通道;7-阶段回风石门,连接回风大巷和风井的通道;8-阶段回风大巷,井下污浊空气的排出通道;9-顶板绕道,10-底板绕道,11-起坡点,9和11构成了采区下部车场,下部车场担负人员进出采区,材料和采区新鲜风流进入的通道;13-采区煤仓,采区煤炭临时存储的位置;14-采区运输上山,采区煤炭运出的通道;15-采区轨道上山,新鲜风流、材料及人员进入,矸石排出的通道;16-采区绞车房,为轨道上山提升提供动力;17-采区回风石门,采区污浊空气排入阶段回风大巷的通道;18-采区上部车场,19-采区中部车场,功能和下部车场相近;20-区段运输平巷,工作面煤炭运出和新鲜风流进入的通道;21-下区段轨道平巷,22-联络巷,23-区段轨道平巷,其中联络巷道是新鲜风流和人员进出的通道,区段轨道巷担负材料下放,污浊风流排出的通道;24-采空区,煤炭采出后的空间;25-采煤工作面,直接采取煤炭的场所,通常配有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运输机,采煤工人工作的地点之一.。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分区依据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分区依据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分区依据通常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 矿产资源分布:根据矿产资源的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将矿山地质环境划分成不同的治理区域。
这可以帮助确定不同区域的治理重点和优先级。
2. 地质条件:考虑矿山所处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条件,包括岩性、构造、地形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影响矿山开采方式、地质灾害风险和环境敏感性,从而决定了不同区域的治理措施和标准。
3. 环境敏感区划:将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居住区域纳入考虑,划定环境敏感区和非敏感区。
环境敏感区一般是指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文化遗产保护区等需要特别关注和严格管理的区域。
4. 污染源分布:考虑矿山及其附属设施的污染源排放情况,将治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污染控制区。
这有助于确定不同区域的污染治理策略和技术选用。
5. 社会经济因素:考虑矿山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需求,将治理区域划分为产业集聚区、生态修复区、保护区等不同类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目标。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分区可以科学合理地划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和管理要求,提供指导和依据,以实现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煤矿地质构造课件
煤矿地质构造课件•煤矿地质构造概述•地层与岩性•构造形态与分布目录•煤系地层与含煤性•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煤矿地质构造概述地质构造定义与分类地质构造定义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从而形成各种地质界面和构造形迹的组合。
地质构造分类根据构造形态和规模,地质构造可分为褶皱、断层、节理等类型。
其中,褶皱是岩层在水平方向上的弯曲变形,断层是岩层或岩体沿断裂面发生的相对位移,节理则是岩石中的裂隙或裂缝。
煤矿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赋存状态多样,包括倾斜、急倾斜、缓倾斜等不同角度的煤层。
煤层赋存状态多样构造形态各异断裂构造发育煤矿地质构造形态各异,包括向斜、背斜、单斜、穹窿、盆地等多种形态。
煤矿中断裂构造发育,断层、节理等构造形迹对煤层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采性产生重要影响。
030201煤矿地质构造特点地质构造对煤矿生产影响影响矿井开拓部署地质构造对矿井开拓部署具有重要影响,如井筒位置、开拓巷道布置等需根据地质构造特点进行合理规划。
影响采煤方法选择不同地质构造条件下的煤层赋存状态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采煤方法,如走向长壁采煤法、倾斜长壁采煤法等。
影响矿井安全生产地质构造中的断层、节理等构造形迹可能导致煤层瓦斯突出、顶板冒落等安全隐患,对矿井安全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强地质构造的预测和防范措施,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地层与岩性根据岩性、岩相、古生物等标志进行地层划分,建立完整的地层序列。
地层划分原则通过岩石组合、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等方法进行地层对比,确定地层的时代和层序关系。
地层对比方法煤矿地层一般具有多层性、旋回性和含煤性等特点,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进行分析。
煤矿地层特点地层划分与对比包括砂岩、泥岩、石灰岩等,具有层理、层面构造和化石等特征。
沉积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具有结晶结构、块状构造和矿物成分等特征。
岩浆岩包括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等,具有变质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等特征。
煤矿三区划分标准
煤矿三区划分标准
煤矿三区划分标准是指煤矿按照不同矿井地质条件和生产工艺特
点划分为三个区域,即井下采区、井下支护区和地面区。
具体的划分
标准如下:
1. 井下采区:井下采区是煤矿地下进行煤炭采掘的区域,也是
矿石开采的主要区域。
井下采区通常有以下特点:处于井下深处,有
较高的地压和地温;存在瓦斯、矿尘等危险因素;需要进行钻孔爆破、采掘和运输作业等。
2. 井下支护区:井下支护区是为了保证矿井的安全稳定而设置
的区域,主要用于进行矿井支护和巷道开挖等工作。
井下支护区通常
有以下特点:位于井下较浅的位置,存在地质构造和矿石压力的变化;需要进行巷道的支护、锚杆注浆等工作;通常作为井下作业人员的工
作区域。
3. 地面区:地面区是指煤矿地面上的区域,主要用于进行矿井
的井口设施、矿山爆破、煤炭运输等工作。
地面区通常有以下特点:
设有井口设施,如井口大楼、安全控制室等;存在堆放煤炭和矿石的
场地;进行煤炭的装车、装船和运输等作业。
煤矿三区划分标准是为了根据煤矿生产的不同环节和要求,合理
划分工作区域,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
在每个区域中都有相
应的安全措施和作业规程,以确保各个区域的安全运营。
煤矿三区划分标准
煤矿三区划分标准一、煤矿三区的概念与划分意义煤矿三区是指矿井生产区域、准备区域和后备区域。
煤矿三区的划分对于矿井的合理规划、生产组织、安全管理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煤矿三区的划分,可以明确各个区域的生产任务、安全状况、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特点,为矿井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煤矿三区的划分标准1.矿井生产能力划分:根据矿井的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矿井服务年限等因素,将矿井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
2.煤层赋存条件划分:根据煤层的埋藏深度、煤层倾角、煤质特征等条件,将煤层划分为厚煤层、中厚煤层、薄煤层。
3.矿井安全程度划分:根据矿井的安全设施、安全生产业绩、矿井隐患等因素,将矿井划分为安全矿井、基本安全矿井、不安全矿井。
4.矿井环境划分:根据矿井周边环境、地表沉陷、水资源利用等因素,将矿井划分为环保达标矿井、环保整改矿井、环保不达标矿井。
三、煤矿三区划分在实践中的应用1.矿井规划与设计:根据煤矿三区的划分,合理规划矿井的生产布局、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提高矿井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水平。
2.矿井生产组织与管理:根据煤矿三区的划分,合理组织矿井的生产任务、人员配置、设备配置等,实现矿井生产的高效运行。
3.矿井安全与环保措施:根据煤矿三区的划分,针对不同区域的安全环保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环保措施,降低矿井事故发生率和环境污染。
四、煤矿三区划分的发展趋势与展望随着我国煤矿工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煤矿三区划分将更加注重矿井的生产特性、安全状况、环保需求等方面的综合考虑。
未来,煤矿三区划分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以适应矿井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同时,煤矿三区划分也将继续为矿井的绿色、低碳、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结束语】煤矿三区划分是矿井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矿井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煤矿三区划分标准
煤矿三区划分标准煤矿三区划分标准是指将煤矿分为井下、地面和采区三个区域,并对各个区域进行划分、管理和监督。
这一标准是为了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和提高生产效率而制定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煤矿三区划分标准。
一、井下区域井下区域是指煤矿井下的工作场所,包括井口、井筒、井下巷道、采掘面等。
井下区域的划分标准如下:1. 井口区:井口区是指距离井口100米内的区域,主要包括井口、井口附近的巷道和通风设备等。
2. 井筒区:井筒区是指距离井口100米至1000米之间的区域,主要包括井筒、井筒附近的巷道和通风设备等。
3. 采掘区:采掘区是指距离井口1000米以上的区域,主要包括采掘面、回风巷道、进风巷道等。
二、地面区域地面区域是指煤矿地面的工作场所,包括矿口、采场、洗选厂、机修厂等。
地面区域的划分标准如下:1. 矿口区:矿口区是指距离矿口100米内的区域,主要包括矿口、进出车道、检修间等。
2. 采场区:采场区是指距离矿口100米至1000米之间的区域,主要包括采场、运输设备等。
3. 加工区:加工区是指距离矿口1000米以上的区域,主要包括洗选厂、机修厂等。
三、采区采区是指煤炭开采的具体地点,也称为工作面。
采区的划分标准如下:1. 主采区:主采区是指煤炭开采的主要地点,主要包括主运输巷道、主回风巷道等。
2. 辅采区:辅采区是指辅助开采的地点,主要包括辅助运输巷道、辅助回风巷道等。
3. 支采区:支采区是指支撑主采区和辅采区的地点,主要包括支撑巷道、通风巷道等。
以上就是煤矿三区划分标准的详细介绍。
通过对煤矿进行合理划分和管理,可以保障煤炭生产安全和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也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
煤矿三区划分标准
煤矿三区划分标准
煤矿三区划分标准通常包括矿井采区、矿井工区和井下探查区。
1. 矿井采区:矿井采区是指煤矿自然开采的区域,包括露天开采区和井下开采区。
露天开采区通常是指采用露天开采方式进行煤炭开采的区域,井下开采区则是指通过井下运输设备进行开采的区域。
矿井采区是煤矿的主要生产区域,拥有最先进的矿井设备和矿井生产工艺。
2. 矿井工区:矿井工区是指为支撑矿井采区的生产活动而设立的区域,包括主要设施和设备。
矿井工区主要包括矿井井口、矿井主采巷道、矿井辅助工作面、矿井通风系统等。
矿井工区提供支持和保障矿井采区的生产活动,负责矿井设备的维修和维护,确保矿井的正常运营。
3. 井下探查区:井下探查区是指用于开采前的矿山勘探和地质探查的区域。
井下探查区域主要包括进行矿山地质勘探的巷道和钻孔,以及进行煤矿开采前进行的地质勘探工作。
井下探查区域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煤矿地质条件以及煤炭资源储量等信息,为后续的开采工作做好准备。
以上是一般常见的煤矿三区划分标准,实际标准可能因矿区地质条件、采煤技术等不同而有所差异。
煤矿三区划分标准
煤矿三区划分标准
煤矿三区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区、生产区和辅助生产区。
1. 安全生产区:
安全生产区是煤矿最核心的区域,主要设有安全监控、报警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
煤矿工人在该区域进行作业时,必须遵守严格的安全规定和操作流程,包括佩戴防护用具、遵守消防规定、控制火源等。
2. 生产区:
生产区是煤矿进行矿井开采、运输和加工的核心区域,包括井口、井下巷道和采掘工作面等。
该区域通常有严格的工作许可制度,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和合格考核的工人才能进入。
在生产区域内,必须严格遵守煤矿安全操作规定,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高效。
3. 辅助生产区:
辅助生产区包括煤矿中非生产性的部分,例如办公区、维修和保养区、仓储区等。
该区域通常不直接参与煤矿生产活动,但也需要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确保工作环境整洁、设施完善,为煤矿生产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以上三个区域的划分旨在明确各个区域的职责和安全要求,保障煤矿生产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主要矿体、次要矿体、零星矿体划分原则
主要矿体、次要矿体、零星矿体划分原则矿体是指地壳中具有一定规模、一定质量和特定分布的矿产集体。
主要矿体是指储量丰富、质量好、埋藏比较集中的矿体;次要矿体是指储量较少、质量一般、分布比较发散的矿体;零星矿体是指储量非常少、质量较差、分布非常分散的矿体。
矿体的划分原则主要包括地质情况、矿体特征、开发条件、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等几个方面。
首先,地质情况是划分矿体的重要依据。
主要矿体往往是在构造、岩层等矿产赋存条件较好的地质体中形成的。
例如,大型沉积型铜矿主要分布在深水陆坡和陆缘盆地中,而次要矿体则分布在逆冲断层上。
因此,地质构造和岩层条件会直接影响矿体的形成和分布。
其次,矿体的特征也是划分矿体的重要考虑因素。
主要矿体通常具有矿石品位高、规模大、分布连续等特点,这些特征决定了主要矿体的开发潜力和经济价值较高。
而次要矿体则往往品位低、规模小、分布散乱,虽然储量较少,但仍可能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零星矿体则通常储量极为有限,不具备商业开发价值。
再次,开发条件也是划分矿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要矿体往往具备较好的采矿条件,例如矿体埋藏较浅、赋存方式适宜、含矿岩石易于破碎等,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矿体的开发和利用。
次要矿体则往往具备一定的开发难度,例如矿体埋藏较深、矿石性质复杂、含砂石多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开采成本和技术难度。
最后,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也是划分矿体的重要考虑因素。
主要矿体往往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对地方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但同时,大规模开发主要矿体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矿石开采所产生的废料、废水等。
因此,在划分矿体时也要兼顾环境保护的要求,并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
总的来说,主要矿体、次要矿体和零星矿体的划分主要基于地质情况、矿体特征、开发条件、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等多个因素综合分析,以确定矿体的规模、质量和分布特点,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浅谈煤矿地质构造特征
浅谈煤矿地质构造特征煤矿地质构造特征是指煤层地质在地质构造运动中形成的特征及其规律性。
地质构造特征直接影响着煤矿的开采条件、煤层赋存状态以及煤矿资源的分布和储量。
对于煤矿地质构造特征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对于煤矿勘探和开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煤矿地质构造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构造构造类型构造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岩层和岩块的形成和变形过程。
一般来说,地质构造在地球表面上呈现出的形态,可以分为隆起、断陷和地堑等不同类型。
隆起构造是指地区岩层上升形成凸起状;断陷构造是指地区岩层下沉形成凹陷状;而地堑构造则是指由两个相对坡度较大的山脊构成的沟壑地形。
在煤矿地质中,不同的构造类型对煤层的产状和储量分布有着不同的影响。
断陷区域的煤层多呈现为分散、沟槽状,而隆起区域的煤层则通常呈现为集中、凸起状。
二、构造活动性构造活动性是指地质构造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构造活动性的大小直接影响煤层的形成和保存。
在构造活动性较强的地区,煤层往往会受到较为强烈的挤压和变形,从而影响其产状和储量分布。
而在构造活动性较弱的地区,煤层则往往会形成相对较为稳定的产状和分布。
构造活动性还会影响煤层的破裂和断裂程度。
在活动性较强的地区,煤层破裂和断裂程度较大,导致煤矸石和采空区的形成。
这也是煤矿灾害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三、构造走向和倾向构造走向和倾向是指地质构造在地面上的展现形态。
构造走向是指构造线在地表上的走向方向,一般用角度和罗盘方向表示;构造倾向是指构造线在地面上的倾斜或倾角方向。
在煤矿地质中,构造走向和倾向的特征对于煤层地质勘探和开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构造走向和倾向的分析,可以确定煤层产状和赋存状态,进而指导煤矿的勘探导向和开采方向。
四、构造强度和稳定性构造强度和稳定性是指地质构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承载能力。
构造强度和稳定性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煤矿区域地质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构造强度和稳定性较低的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通常会较高,山体滑坡、地裂缝、坍塌等问题会更加突出。
煤田的划分名词解释
煤田的划分名词解释煤炭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能源之一,而作为煤炭资源的产地,煤田是指地球上存储大规模煤炭的地质区域。
煤田的划分涉及到地质学、矿产地理学和煤田工程学等多个领域,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标准和分类体系。
本文将从地质特征、煤质品级、煤层厚度、煤田规模以及分类方法等方面进行解释。
一、地质特征煤田的地质特征是划分其范围和属性的重要依据之一。
煤田通常形成于陆地沉积环境,因此其地质特征往往与地层、构造和沉积条件密切相关。
例如,在地质构造上,煤田常位于断层带附近,由于地壳运动和震荡,形成了煤炭的聚集和保存条件。
同时,煤田的地层特征也是其划分的重要因素,包括煤层的年代、厚度、岩性和地层顺序等。
二、煤质品级煤质品级是指煤炭的燃烧特性、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等方面的评估指标。
煤质品级的划分对不同用途的煤炭选择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煤可以分为无烟煤、烟煤、褐煤和泥炭等几个主要品级。
无烟煤燃烧时产生的烟雾较少,具有较高的燃烧热值和较好的燃烧特性,适用于工业和家庭供热等高能耗领域。
烟煤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雾,但其燃烧热值较高,主要用于发电和冶金等领域。
褐煤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多且燃烧热值较低,常用于制造煤焦油与煤化工。
泥炭是最低品级的煤炭,主要用于农田改良和能源替代等领域。
三、煤层厚度煤层厚度是指煤炭在地质层序中的煤层的厚度范围。
煤层的厚度对煤田的开采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煤层厚度越大,所蕴含的煤炭资源量也就越多,开采难度也就相对较小。
然而,煤层过薄或过厚都会对煤炭开采造成不利影响。
过薄的煤层可能不具备开采的经济性,而过厚的煤层则面临工程开采技术上的困难,例如地质条件的不稳定和顶板的失稳等。
四、煤田规模煤田规模是指煤田内煤炭资源的总量和分布范围。
煤田规模评估对煤炭的资源量和开采规模进行预测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煤田规模可以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等几个档次。
大型煤田通常具备较大的储量和高品质的煤炭资源,能够长期满足一个地区的能源需求,例如中国的鄂尔多斯煤田和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煤田等。
煤矿区构造环境内涵及类型划分
采煤沉陷既与开采因素有关,也受地质因素影 响。前人对采煤沉陷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大 量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5]
造环境下,同样强度的地下采矿活动所引起的采煤 沉陷有明显差异。这说明,煤矿区地质环境对人类 地下开采产生的扰动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而且由 于煤矿区构造环境的不同,其抗扰动能力有强弱之 分。抗扰动能力强的煤矿区可以承受较大的开采强 度;而抗扰动能力差的煤矿区,同样强度的地下开 采,就会导致严重的地表损害甚至环境灾害。煤矿
2 2.1ຫໍສະໝຸດ 煤矿区构造环境类型划分煤矿区构造环境分类的依据 采煤沉陷灾变与煤矿区构造环境有着密切的关 系,构造环境各构成要素以及构造环境系统对采煤 沉陷灾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由于各煤矿区构造环境差别明显,相同的开采 强度下的采煤沉陷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要提高 采煤沉陷预计精度,有必要对煤矿区构造环境进行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tonic setting and coal mining subsidence
“构造环境 ” 一词在文献中大量出现,但内涵各 有不同。一般意义上的构造环境属于构造地质学或 大地构造学的范畴,通常用于描述地质事件发生的 地球动力学和地质构造背景。如王峰研究的构造环 境是指鄂尔多斯地块的构造带特征、相对运动方式 和特点以及所处的构造位置等 其地应力
· 80 ·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3 卷
区构造环境决定了地质环境的抗扰动能力,煤矿区 构造环境的内在结构和特性是采煤沉陷形成与发展 的控制性因素
[9-10]
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在构造因素影响下形成,尔后 又曾经历过多次构造运动改造的具有 “构造记忆 ”的 构造岩体。井工开采将在覆岩中诱发变形的物理过 程,同时,通过覆岩传递引起变形的应力。 煤层及其覆岩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时曾表现为 近似水平的原始形态。后期受地壳挤压、拉张、旋 钮、不均匀升降等构造作用影响,原始形态发生改 变,从而产生倾斜或弯曲等构造形态。 在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学领域,一般将覆岩中 的地质不连续面、软弱面、破碎带等统称为岩体结 构面。而实际上,这些岩体结构面有些属于原生构 造 ( 如层理 ) ,更多的则是后期构造运动的产物,例 如节理、断层、不整合面、劈理等,都是地质历史 时期构造运动在构造介质中留下的烙印,从成因角 度讲,均属于构造界面。 如果说覆岩本身的特点 (构造介质、构造形态、 构造界面 ) 是地质历史时期产生的影响采煤沉陷的 静态地质因素,那么,构造应力就是反映目前煤矿 区构造动力 学状态且影 响采煤沉陷 的动态地质 因 素。煤矿区地质条件的不同,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上 述静态地质因素和动态地质因素之间的差异。正是 这种差异决定着不同煤矿区的地下开采环境,同时 也影响采煤沉陷的特征。 采煤沉陷是经受过变形、遭受过破坏的煤层及
浅谈煤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储量的分类
浅谈煤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及储量的分类煤炭资源是我国的经济命脉之一,但是由于煤田的构造具有复杂性,这样就给煤炭的开采带来了巨大的难度,由此可见,详细了解煤田地质结构的复杂程度、煤层程度以及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煤田地质构造储量分类煤层0前言煤炭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其具有很高的经济利益价值,能够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但是基于煤田的地质构造具有复杂性,因此我们对实际经验和大量研究进行了总结,将煤田的地质复杂结构进行了分类,对煤层的程度进行了分类以及对储量的级别以及储量进行了分类。
从而选择合理的勘探方法,进而促进煤炭开采安全、有效、快速的进行。
1煤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的分类为了更好地对煤炭的开采工作进行指导,对煤田的地质构造进行分类是绝对有必要的,目前我们根据地质构造的断层、形态以及褶曲的情况,以及火成岩对地质的影响,可以将地质构造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四种,具体的情况如下:1.1简单的构造简单的煤田地质构造在煤层倾向以及走向上并没有很大的变化,断层出现的几率也较少,很少或者是没有受到火成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其走向较为平缓,一般不出现或者是很少出现缓波起伏。
而勘探区一般所呈现的是背斜、向斜亦或是简单单斜构造。
仅在较少的地区会出现具有方向单一性的宽缓褶皱。
1.2中等的构造煤层在倾向以及走向上有一定幅度的变化,且有断层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火成岩的影响。
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为:断层出现的几率较大,并伴随着背斜、向斜亦或是简单单斜构造;在局部地区会出现形态简单的褶曲以及地层倒转;煤层倾角较小,宽缓褶皱会沿着走向和倾向发育。
1.3复杂的构造煤层在倾向以及走向上将会有很大幅度的变化,并伴随着一些断层,有时受到火成岩的影响较大;次一级的断层和褶曲均比较发育,切层数量较多;并且断层在受到破坏之后会出现背斜、向斜亦或是简单单斜构造。
1.4极其复杂的构造在煤层的倾向以及走向上变化复杂,对地质的勘探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断层及其发育,有时会受到火成岩的严重影响。
煤矿典型的构造形态(35种),太象形了,总工强力推荐!
煤矿典型的构造形态(35种),太象形了,总⼯强⼒推荐!煤⽂化.CoalCulture.传播中国煤炭好声⾳,服务中国煤炭百千万⼈!沉积岩⽯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岩⽯构造。
也有⼈认为岩⽯的构造应是组成岩⽯的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和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充填⽅式,即这些矿物集合体的组合的⼏何学的特征。
以下是附图分析。
⼀、板劈理:板岩所特有的连续劈理。
它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质岩中,⾁眼极难区别出劈理域或微劈⽯;在显微尺度上,劈理域由平⾏⾯状或交织状排列的云母或绿泥⽯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富集成薄膜或薄层,宽约0.005毫⽶;微劈⽯由⽯英、长⽯等浅⾊矿物的集合组成,呈薄板状或透镜状,宽约1~0.01毫⽶或以下。
板劈理使板岩具有良好的可劈性,将岩⽯劈成⼗分平整的薄板。
⼆、劈理折射:强弱相间的岩层中,强硬层中的劈理和软弱层中的劈理以不同⾓度与层理相交,强硬层中为间隔劈理,与层理交⾓较⼤;软弱层中为连续劈理,与层理交⾓较⼩。
三、矩形⽯⾹肠:⽩云岩中的硅质条带拉断形成矩形⽯⾹肠,反映硅质能⼲层(强硬层)与⽩云岩软弱层之间的⾼粘性差。
(⽯⾹肠构造,各位可还记得~)不同⼒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形成。
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被拉断,构成平⾯上呈平⾏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肠。
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四、透镜状⽯⾹肠:灰岩中相对强硬的⽩云岩形成的透镜状⽯⾹肠构造。
⾹肠体的两端有分泌的⽅解⽯充填,⽰压溶作⽤的存在。
五、挠曲:在⽔平或平缓的岩层中,由⼀般岩层突然变陡⽽表现出的膝状弯曲,或是由于岩层翘曲或其他和缓变形所形成的弯曲。
六、膝状褶皱: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发⽣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变化,既由膝状-箱状-圆弧状渐变过渡。
七、膝折:由⼀系列互相平⾏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两翼平直,转折端尖棱。
白庄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白庄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全矿区分布,厚度28~120m,一般35~65m,平均55.06m,以黄色砂质粘土、粘土质砂砾、含砂砾粘土、粘土砂姜层为主,上部为表土,下部为含砂砾粘土和粘土层。
厚度变化呈南薄北厚趋势。
2.1.2含煤地层本矿井含煤地层为山西组(PyS)、太原组(C-PyT),含煤地层总厚246~300m,平均278m;含煤18层,煤层总厚度平均278m,含煤系数5.2%。
可采煤层层,可采煤层总厚平均14.55m,占煤层总厚的5%。
可采煤层平均总厚10.2m,可采含煤系数7.8%,含煤地层(组)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太原组(C-PyT)全矿区普遍发育,本组主要岩性由粉砂岩、泥岩、细砂岩、中砂岩、石灰岩层和煤层组成。
本组共含煤13层,按自上而下顺序编号为:5上、5、6、7、8、9、10、11(新6煤)、12(新7煤)、13(新8煤)、14(新9煤)、151(新101煤)、152(新102煤)。
可采煤层7层,其中:9、102煤层为全区可采,7、8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5上、6、101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不可采。
本组地层平均厚度155m,煤层平均总厚9.93m,含煤系数6.4%。
本组沉积环境以海相、过渡相普遍发育为主要特点,以海相----过渡相类型为主,岩相种类齐全;海退、海进相序交替频繁,可划分12个沉积旋迴,旋迴厚度多为10~20m,且厚度稳定。
本组共含石灰岩10层,其中定名石灰岩6层,按自上而下顺序编号为:第一、二、三、四、五、六层石灰岩;未定名石灰岩(或泥灰岩)4层。
其中一、二、三、四、五层石灰岩层位较稳定,为良好标志层,其主要特征简述如下:①第一层石灰岩(简称一灰)位于太原组上部。
厚度 1.22~3.80m,平均2.25m,灰至深灰色,上、中部常含泥质,下部较纯,含丰富的海百合茎、腕足类、腹足类等动物化石。
该灰岩之上多发育一层含透镜状或眼球状菱铁矿结核的粉砂岩,可作为判层依据之一、一灰上距4煤为11.77~28.70m,平均22.46m;下距二灰为49.94~68.13m,平均58.6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期
孙学阳等 : 煤矿区构造环境内涵及类型划分
· 81 ·
分类。本节讨论对煤矿区构造环境分类的依据。 a. 主采煤层埋藏深度和覆岩综合硬度 煤层埋深小于 200 m 时,采煤沉陷呈现出非连 续变化特征,地表移动变形速度快,明显有别于埋 深大于 200 m 时的采煤沉陷特征。因此,以主采煤 层埋藏深度 200 m 为界,把埋深小于 200 m 的煤层 覆岩称为浅埋介质, 埋深大于 200 m 的称为深埋介质。 在开采沉陷研究中常用的岩石分类方法是前苏 联 M.M.普罗多吉亚柯诺夫于 1926 年提出的普氏分 类法,其分类指标是:
1
煤矿区构造环境的内涵
在一定的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下,煤矿区地质环
境抗扰度能力,因其所处构造环境的不同会有明显 的差异。因此,煤矿区构造环境的内在结构和特性 是煤矿区地表环境灾害形成与发展的控制性因素。 煤矿区构造环境和采煤沉陷之间的关系见图 1。
图1
Fig.1
煤矿区构造环境与采煤沉陷关系示意图
其覆岩,在环境应力条件改变时产生的再变形和再 破坏。采煤沉陷表现为构造介质的变形与破坏,同 时,构造介质又是影响采煤沉陷的一个重要因素。 构造形态决定构造介质中的原岩剩余应力状态。构 造界面决定着构造介质的岩体结构,从而影响岩体 的变形习性。构造应力则与岩体重力共同构成区域 地应力场的主要成分,为岩体发生变形提供了动力 学背景。构造应力反映目前覆岩动力学状态,是影 响采煤沉陷灾变的动态因素。构造介质、构造形态、 构造界面、构造应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同作用, 为人类地下采矿活动营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 煤 矿区构造环境。
,其中影响最
为广泛的是关键层理论。主关键层对上覆岩层运动 的控制作用已经被煤矿现场采动覆岩内部岩移钻孔 的原位测试结果所验证
[6-8]
。
大量观测资料和实验证明,在不同的煤矿区构
收稿日期 : 2014-02-09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388);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教师类基金项目(20116121120005); 科技部第六批中国-南非联合研究资助项目(2012DFG71060);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3JK0866) 作者简介 : 孙学阳 (1976— ), 男, 安徽涡阳人, 副教授, 从事煤矿区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 . Email: sxy163@ 引用格式 : 孙学阳,夏玉成 . 煤矿区构造环境内涵及类型划分 [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5, 43(4): 79–84.
· 80 ·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3 卷
区构造环境决定了地质环境的抗扰动能力,煤矿区 构造环境的内在结构和特性是采煤沉陷形成与发展 的控制性因素
[9-10]
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在构造因素影响下形成,尔后 又曾经历过多次构造运动改造的具有 “构造记忆 ”的 构造岩体。井工开采将在覆岩中诱发变形的物理过 程,同时,通过覆岩传递引起变形的应力。 煤层及其覆岩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时曾表现为 近似水平的原始形态。后期受地壳挤压、拉张、旋 钮、不均匀升降等构造作用影响,原始形态发生改 变,从而产生倾斜或弯曲等构造形态。 在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学领域,一般将覆岩中 的地质不连续面、软弱面、破碎带等统称为岩体结 构面。而实际上,这些岩体结构面有些属于原生构 造 ( 如层理 ) ,更多的则是后期构造运动的产物,例 如节理、断层、不整合面、劈理等,都是地质历史 时期构造运动在构造介质中留下的烙印,从成因角 度讲,均属于构造界面。 如果说覆岩本身的特点 (构造介质、构造形态、 构造界面 ) 是地质历史时期产生的影响采煤沉陷的 静态地质因素,那么,构造应力就是反映目前煤矿 区构造动力 学状态且影 响采煤沉陷 的动态地质 因 素。煤矿区地质条件的不同,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上 述静态地质因素和动态地质因素之间的差异。正是 这种差异决定着不同煤矿区的地下开采环境,同时 也影响采煤沉陷的特征。 采煤沉陷是经受过变形、遭受过破坏的煤层及
采煤沉陷既与开采因素有关,也受地质因素影 响。前人对采煤沉陷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大 量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5]
造环境下,同样强度的地下采矿活动所引起的采煤 沉陷有明显差异。这说明,煤矿区地质环境对人类 地下开采产生的扰动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而且由 于煤矿区构造环境的不同,其抗扰动能力有强弱之 分。抗扰动能力强的煤矿区可以承受较大的开采强 度;而抗扰动能力差的煤矿区,同样强度的地下开 采,就会导致严重的地表损害甚至环境灾害。煤矿
Q
m1 i
1
n
mi
1
n
(2)
式中 Q 为覆岩综合普氏硬度;mi 为覆岩 i 分层的法 线厚度, m; i 为覆岩 i 分层的岩性评价系数,或 称为岩层的硬度系数; n 为覆岩分层数。 参照“三下”采煤规程,根据覆岩综合普氏硬度, 将覆岩划分为坚硬(Q≥6)、中硬(6>Q>3)、软弱(Q≤3) 3 种类型。 根据覆岩中各岩层的力学性质不同,将深埋介 质和浅埋介质又进一步分别划分为软弱型、中硬型 和坚硬型 (表 1)。 其中坚硬浅埋介质型煤矿区构造环 境对地表的影响大致相当于软弱深埋介质型煤矿区 构造环境,所以可以把坚硬浅埋型看作是向深埋介 质型的过渡类型。
2 2.1
煤矿区构造环境类型划分
煤矿区构造环境分类的依据 采煤沉陷灾变与煤矿区构造环境有着密切的关 系,构造环境各构成要素以及构造环境系统对采煤 沉陷灾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由于各煤矿区构造环境差别明显,相同的开采 强度下的采煤沉陷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要提高 采煤沉陷预计精度,有必要对煤矿区构造环境进行
第 43 卷 第 4 期 2015 年 8 月
煤田地质与勘探
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
Vol. 43 No.4 Aug. 2015
文章编号 : 1001-1986(2015)04-0079-06
煤矿区构造环境内涵及类型划分
孙学阳,夏玉成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 : 开展煤矿区构造环境类型划分是提高采煤沉陷预计精度的有效途径。将影响采煤沉陷地质 因素总结为构造介质、构造界面、构造形态和构造应力 4 个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煤矿区构造 环境的内涵,确定了煤矿区构造环境类型分类的指标。认为煤矿区构造环境突出采煤沉陷灾害发 生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反映着地球的内动力地质作用。按照构造 介质的不同,把煤矿区构造环境划分为浅埋介质型和深埋介质型;按照构造界面的不同,将其分 为连续型、似连续型和不连续型;按照构造形态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近水平型、倾斜型和褶皱型; 按照煤矿区构造应力的性质,把煤矿区构造环境划分为自重应力型、挤压构造型和拉张构造型。 以铜川矿区为例,对煤矿区构造环境类型做了划分,铜川矿区以 A 型构造环境为主。 关 键 词 : 煤矿区构造环境;采煤沉陷;分类;内涵 文献标识码 : A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5.04.017 中图分类号 : TD327
[12] [11]
;王垣研究的构造
环境是指京珠公路某花岗岩体高边坡的结构构造及 。许多关于构造环境的研究文献主要是
[13-15]
根据某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判断其所处的构造形 成、发展及演化的背景和过程 。 本文所论述的煤矿区构造环境突出采煤沉陷灾 害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所以称其为 Tectonic Setting,它是地质环境 (Geological environment)的重要 组成部分,更多地反映着地球的内动力地质作用, 包括构造介质、构造界面、构造应力和构造形态 4 个要素。 构造介质是指主要开采煤层以上直至地表的所 有岩层和松散覆盖层,又称为覆岩。覆岩是在漫长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tonic setting and coal mining subsidence
“构造环境 ” 一词在文献中大量出现,但内涵各 有不同。一般意义上的构造环境属于构造地质学或 大地构造学的范畴,通常用于描述地质事件发生的 地球动力学和地质构造背景。如王峰研究的构造环 境是指鄂尔多斯地块的构造带特征、相对运动方式 和特点以及所处的构造位置等 其地应力
。
“三下 ”采煤规程中对采煤沉陷预计时主要考虑 开采厚度和煤层倾角两个变量,预计结果与实际存 在较大差异;根据某个矿区的采煤沉陷规律总结出 来的预计公式,在应用到地质条件明显不同的其它 煤矿时,同样会产生较大误差。因此,尽可能全面 考虑对采煤沉陷有重要影响的地质因素,对煤矿区 进行构造环境分类,然后按构造环境类型分别建立 开采沉陷预计模型,是提高开采沉陷预计可靠度的 有效途径。
Connotation of tectonic setting in coal area and its type division
SUN Xueyang, XIA Yucheng
(School of Geology and Environment,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To carry out the type division of the tectonic setting in coal area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coal mining subsidence prediction accuracy. The geological influence factors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 summarized as four factors: structural medium, fractures, structural shape and tectonic stress. The connotation of tectonic setting is studied, and classification index of tectonic setting in coal area have been defined on this basis. Tectonic setting in coal area highlights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background of mining subsidence disaster,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flected the geologic process of internal force more clearly.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structural medium, tectonic setting in coal area is divided into shadow medium type and deeply buried one.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fractures, tectonic setting in coal area is divided into continuous type, quasi-continuous type and discontinuous one.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structural shape, tectonic setting in coal area is divided into horizontal type, declining type and fold type. Based on the property of tectonic stress, tectonic setting in coal area is divided into self-weight stress type, compression tectonic stress type and tension tectonic stress type. Tectonic setting in coal area is divided by taking Tongchuan mining area as an example. Key words: tectonic setting in coal area; coal mining subsidence; classification; conno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