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火控技术课程介绍

武器火控技术课程介绍

武器火控技术课程介绍

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课程标准

《机电产品市场营销》学习领域 (课程)标准 机电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2016年8月5日 《机电产品市场营销》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jdx3012 课程名称:机电产品市场营销 课程类别:综合能力模块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 开课学期:第四或五学期 学时:40 学分:2 二、课程性质 本学习领域(课程)是一门专业综合课。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使学生在机电产品市场营销方面熟悉掌握职业岗位工作的整个过程,不断强化机电产品营销的市场分析、市场调查、营销策略、营销管理、团队协调等能力;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能直接进入机电企业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具有适应企业变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本课程学习前,应当具备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理论与实训、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等相关学习领域的学习基础,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员(编制机电产品营销的询价、报价、合同等文件及对机电产品进行营销策划)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课程关系见图示1。 本课程设计设计思路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对本课程彻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改造,把课程的内容分为7个学习项目(认知机电产品营销、寻找

机电产品市场机会、机电产品客户行为分析、机电产品开发与品牌策略、机电产品价格策略、机电产品的销售渠道与促销策略、综合训练),在教学中自己尽可能将理论知识与机电产品营销案例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感性知识上升到能力提高;让学生学生自己进行市场调查、营销方案设计,突出学生的营销技能培养,采取实例、案例的方法把课堂学生的自我学习结合起来,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本课程的难度,便于学生课上、课下学习与考核,使师生间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且方便、快捷。 三、学习目标 本学习领域(课程)是依据行动导向来组织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以各种机床销售为主线(总项目),深入理解并掌握从事机电产品营销与技术服务岗位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培养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勇于创新、善于沟通、团结合作的职业品质,为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打下一定基础。具体目标: 1.在与客户有效沟通的前提下,协调相关部门、由团队共同完成指定任务,勇于承担责任; 2.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机电产品营销与技术服务的学习和资料的搜集; 3.能进行机电产品市场分析; 4.会进行机电产品市场调查; 5.具备从事机电产品营销职业的基本技能与技巧; 6.具有适应企业变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7.在机电产品销售过程中向客户介绍产品知识,能够向客户提供关于机电产品的使用、保养等的咨询、建议。 四、学习项目划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计算

有一传动链如下图所示,试求齿条的移动速度Vf。 解: 1.确定传动链的两端件,电动机→V轴的齿轮(Z=60); 2.根据传动链两端件的运动关系,确定他们的计算位移,即电动机每转1转,齿条的移动速度为每秒多少毫米; 3.根据计算位移以及相应传动链中各个顺序排列的传动副的传动比,列写运动平衡式;Ⅰ轴→(130/230)→Ⅱ轴→(30/60)→Ⅲ轴→(25/50)→Ⅳ轴(20/60)→Ⅴ轴 4.根据运动平衡式,计算出执行件的运动速度(转速、进给量等)或位移量。 i总=130/230×30/60×25/50×20/60=0.047 n v=ni总=1450×0.047=68.15r/min=1.14r/s v f=πmZn v=3.14×2×20×1.14=143.26mm/s

因此,要求工序尺寸 A 满足 30-0.25 即可。 2.工件定位如图所示,欲加工 C 面,要求保证 20 及其精度。试计算该定位方案能否保证精 度要求?若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如何改进? 答:能保证精度要求。存在基准不重合误差,A0=20 为封闭环 工件尺寸 A 基本尺寸 A2=A1-A0=50-20=30 由:A0max=A1max -A2min 得:A2min=A1max -A0max=50-(20+0.25)=30-0.25 由:A0min=A1min -A2max 得:A2max=A1min -A0min=(50-0.15)-20=30-0.15 -0.15

图 2 所示齿轮孔的局部图,实际尺寸是:孔 φ 400 0 1)镗孔 φ 39.60 4)磨内孔至 φ 400 mm ,同时保证 φ 400 尺寸 460 为封闭环,解之得:A= 45.850 46+0.30 mm 。孔和键槽的加工顺序是: +0.05 mm 需淬硬,键槽尺寸深度 +0.10 mm 。 2)插键槽,工序尺寸为 A 。 3)淬火热处理。 +0.05 +0.05 mm (假设磨孔和镗孔时的同轴度误差很小,可忽略)。 试求插键槽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解:由题意,列尺寸链如图所示 解尺寸链,可得插键槽工序尺寸及公差为: +0.3 +0.23 mm 。 3.在轴上铣一键槽,工件的定位方案如图 4 所示,试求尺寸 A 的定位误差。 解: 1)求 A 的基准不重合误差:由定位方案可知, 基准不重合误差等于零,即△f=0. 2)求 A 基准位移误差: ①求工件外圆尺寸变化引起的基准位移误差 由 V 型块定位误差可知:工件外圆尺寸变换引起 的基准位移误差为: △y 1 = 0.5 2sin 45 =0.354 ②尺寸 10 的变化引起的基准位移误差为: 由于 V 型块角度为 45 度,尺寸 10 的变化所引起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标准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 程标准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标准 开课院部: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编号:020810019 课程负责人: 编制日期:2014年5月26日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适用专业: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 1.前言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中核心职业技能课,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素养,了解数控加工过程中有关工艺分析、数值计算、基本编程功能指令,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程序编制方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课程。课程主要讲授数控加工过程中有关工艺分析、数值计算、基本编程功能指令,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程序编制方法。 前导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计算机绘图》、《工程材料与成型工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 后续课程:顶岗实习 1.2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行业经济和山东、济南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立足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定位,通过对机械加工行业的调研,明确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及其岗位工作标准,分析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能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的选择若干个典型机械零件,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及其学习情境,构建新的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体系。 1.3课程设计思路 (1)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与我院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济南四机数控机床、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国内主流机械加工设备供应商)、中国重汽集团等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将实验实训放到工程训练中心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使学生能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观和参与生产过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 (2)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 以数控加工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来自企业真实产品的典型零件加工过程规划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将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的理论知识,融于机械零件的实际加工过程中,在实际工作需要时引入相关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原始资料 1.齿轮的零件图样 2.生产类型:成批生产 3.生产纲领和生产条件 二:课程设计任务书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拟定工艺方案。 2.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选择各工序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具、辅具);完成某一表面工序设计(如孔、外圆表面 或平面),确定其切削用量及工序尺寸。 3.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卡片(工艺过程卡片和工序卡片)l套。 4.设计夹具一套到二套,绘制夹具装配图2张。 5.撰写设计说明书1份。 三:参考文献 1.熊良山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刘长青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目录 说明 (4) 第一章零件的分析 (6) 1.1零件的工作状态及工作条件 (6) 1.2零件的技术条件分析 (6) 1.3零件的其他技术要求 (7) 1.4零件的材料及其加工性 (8) 1.5零件尺寸标注分析 (9) 1.6检验说明 (9) 1.7零件工艺分析 (10) 第二章齿轮毛坯的设计 (11) 2.1毛坯种类的确定 (11) 2.2毛坯的工艺要求 (11) 第三章工艺规程设计 (13) 3.1工艺路线的制定 (13) 3.2机床、夹具、量具的选择 (16) 第四章齿轮加工机床夹具设计 (17) 4.1专用机床夹具设计目的 (17) 4.2机床夹具的作用与组成 (17) 4.3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要求 (18) 4.4机床夹具设计的一般步骤 (18) 4.5专用齿轮加工夹具的设计 (20) 心得体会 (21)

说明 齿轮是机械传动中应用极为广泛的零件之一。汽车同步器变速器齿轮起着改变输出转速、传递扭矩的作用,所以在齿轮加工过程中要求较为严格。变速器齿轮应具有经济精度等级高、耐磨等特点,以提高齿轮的使用寿命和传动效率。齿轮在工作时,要求传动平稳且噪声低,啮合时冲击应小。 齿轮本身的制造精度,对整个机器的工作性能、承载能力及使用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其使用条件,齿轮传动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传递运动准确性 要求齿轮较准确地传递运动,传动比恒定。即要求齿轮在一转中的转角误 差不超过一定范围。 (二)传递运动平稳性 要求齿轮传递运动平稳,以减小冲击、振动和噪声。即要求限制齿轮转动时瞬时速比的变化。 (三)载荷分布均匀性 要求齿轮工作时,齿面接触要均匀,以使齿轮在传递动力时不致因载荷分布不匀而使接触应力过大,引起齿面过早磨损。接触精度除了包括齿面接触均匀性以外,还包括接触面积和接触位置。 (四)传动侧隙的合理性 要求齿轮工作时,非工作齿面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以贮存润滑油,补偿因温度、弹性变形所引起的尺寸变化和加工、装配时的一些误差。 齿轮的制造精度和齿侧间隙主要根据齿轮的用途和工作条件而定。对于

(完整word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考查内容 一、名词解释 金属切除率:毛胚件经机械加工切削后,切去的重量与毛胚重量之比。 刀具磨钝标准:刀具磨损到一定限度就不能继续使用了,这个磨损限度称为刀具磨钝标准。 刀具使用寿命:刃磨后的刀具自开始切削直到磨损量达到磨钝标准为止的切削时间,称为刀具使用寿命。 磨销烧伤:由于磨削时的瞬时高温使工件表层局部组织发生变化,并在工件表面的某些部分出现氧化变色的现象。 工件的装夹: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加工精度,在加工前,应确定工件在机床上的位置,并固定好,以接受加工或检测。将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定位、夹紧的过程。 六点定位原理:欲使工件在空间处于完全确定的位置,必须选用与加工件相应的6个支承点来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 经济加工精度:在正常加工条件下(采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设备、工艺装备和标准技术等级工人,不延长加工时间)下,该加工方法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 加工精度: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相互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接近程度。 加工误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尺参数(尺寸、形状和相互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量。 :工艺能力等级是以工艺能力系数来表示的,即工艺能满足加工工艺能力系数C p =T/6σ 精度要求的程度。C p 工序: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同一工件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工步:在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和切削用量都不变的情况下完成的工艺过程。 安装:工件经一次装夹后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自激振动:在没有周期性外力(相对于切削系统而言)干扰下产生的振动运动。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属直接改变生产对象尺寸、形状、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 封闭环:尺寸链中凡属间接得到的尺寸称为封闭环。 时间定额:时间定额是完成一个工序所需的时间,它是劳动生产率指标。 工序尺寸:一定生产条件下规定生产一件产品或完成一道工序所消耗的时间。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是零件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与波度和表层物理、化学性质。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规定产品或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称为工艺规程。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指采用金属切削工具或磨具来加工工件,使之达到所要求的形状尺寸,表面粗糙度和力学物理性能,成为合格零件的生产过程。 工艺基准:工艺过程中使用的基准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基础” 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 计划学时:48 课程编号:JDX12005 课程负责人: 教研室主任: 系主任: 2017年07月

目录 一、课程性质 (3) 二、课程目标 (3) (一)专业能力 (3) (二)方法能力 (3) (三)社会能力 (4)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四、教学内容与标准 (6) 五、实施建议 (9) (一)教材的选用与编写建议 (9) (二)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建议 (9) (三)任课教师要求 (10) (四)学习场地及设施配置建议 (10) 六、说明 (10)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模具设计制造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本课程有很强的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机械设计、生产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生产实际,突出应用,加强实训,以培养学生“从生产实际出发”和“面向应用”的观念。 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AUTOCAD。 后继课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模具CAD/CAM、注塑模具课程设计、冲压模具课程设计、毕业实践。 二、课程目标 (一)专业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械加工制造的全过程,掌握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熟悉各类型机械加工机床的性能特点,能熟练解读机械加工图纸,具有机械加工设备、刀具、夹具、检具及其它工艺装备的选用能力,具备热处理、机械加工、铸造、焊接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具有制定零件加工方案,编制零件制造工艺的能力。 (二)方法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围绕课本,引导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生产的完整过

程,并逐步对制造过程的技术方案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培养学生独自编制机械制造工艺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利用编制好的加工工艺进行加工,巩固机械加工基础知识。在教学中采取在教师充分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看,多摸,多练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具备对轴类、盘类、箱体类等典型零件设定加工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螺栓、齿轮、键等标准零件的加工方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阅读机械制造基础一般专业文献及进一步提高自修能力。 (三)社会能力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根据高职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素质教育、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学习、机械加工方案的制定与应用,机械设备的操作运用等方面的学习和实操训练,充分体现素质、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要求。本课程应用项目任务驱动和项目问题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遵循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设计课程。 1.主要结构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计算题

标注如图1所示端面车刀的?0、?0、?0?、γκ、γκ'、?s(>0?)六个角度,并画图标注切削层参数a p 、a w 、a c 和进给量f (10分)。 图1端面车刀 1. 图2所示为滚切直齿圆柱齿轮的传动原理图。试分析直齿圆柱齿轮的母线、导线分别是什么线?分别用什 么方法形成?分别需要几个成形运动(用图中符号表示)?列出全部传动链,并分别说明是内联系还是外联系(10分)。 图2滚切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原理图 答: 母线:渐开线,由展成法形成,需要一个复合的表面成型运动,可分解为滚刀旋转运动11B 和工件旋转运动 12B ; 导线:直线,由相切法形成,需要两个独立的成形运动,即滚刀旋转运动和滚刀沿工件的轴向运动2A 。 展成运动传动链:滚刀----4----5---x u ----6-----7-----工件,滚刀旋转运动11B 和工件旋转运动12B 之间保持严格的相对运动关系,属于内联系传动链; 主运动传动链:电动机-----1----2----v u ------3----4----滚刀,与动力源直接相连,属于外联系传动链; 进给运动传动链:工件-----7-----8-----f u -----9-----10------刀架升降丝杠,工作台为间接动力源,属于外联系传动链。 3.零件部分设计要求如图3所示,上工序已加工出 02 .020-Φ, 005 .035-Φ,本工序以如图4所示的定位方式,用 调整法来铣削平面。试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偏差。(10分) , 图3 图4 解:在本题中有三个设计尺寸和一个加工余量。可以建立三个设计尺寸链和一个余量尺寸链(在此题中可以不建)。 在本题中包含三个工序尺寸,20φ端工序尺寸A ,35φ端工序尺寸B ,完工尺寸H 。 建立如下图(a)、(b)、(c)尺寸链。 由尺寸链得:0 10.01/2/210A D mm -==,0 20.025/2/217.5B D mm -== ,根据第三个尺寸链可得:对于 005 .035-Φφ200-0.02 005 .035-ΦH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工作任务课程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 授课系(部):机电工程系学分学时:4/56 编写执笔人:梦洁审核人签字: 1.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定位与作用 1.1.1课程的定位: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课程 1.1.2课程的作用: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课程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设计中的一般通用零部件设计方法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1.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本课程与前后课程之间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机械制造知识,并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在本课程学习之前,学生需先行学习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公差与配合等课程,同时需进行相关的生产实践实习。 2)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 为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现代制造技术概论等课程的

学习打下基础。 1.2课程设计理念 1.2.1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面向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全体学生,注重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使其自主地、全面地理解机械制造技术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和扩展视野为基本培养目标。 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宽视野的过程。 1.2.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设定目标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则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1.2.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后答案

1-6 什么是生产类型?如何划分生产类型?各生产类型都有什么工艺特点? 生产类型是指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程度。 产品的用途与市场需求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类型,分为单件小批生产、中批生产与大批量生产 工艺特点:P5 ?(1)单件(小批)生产—产品产量很少,品种很多,各工作地加工对象经常改变,很少 重复。 ?(2)成批生产—一年中分批轮流地制造几种不同的产品,每种产品均有一定的数量, 工作地的加工对象周期地重复。 ?(3)大量生产—产品产量很大,工作地的加工对象固定不变,长期进行某零件的某道 工序的加工。 1-7 企业组织产品的生产有几种模式?各有什么特点? (1)生产全部零部件并组装机器 (2)生产一部分关键的零部件,进行整机装配,其余的零部件由其他企业供应 (3)完全不生产零件。只负责设计与销售 特点: (1)必须拥有加工所有零件的设备,形成大而小,小而全的工厂,当市场发生变化时,很难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适应性差 (2)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和工艺,或自己生产高附加值的零部件 (3)占地少,固定设备投入少,转产容易等优点,较适宜市场变化快的产品生产 1-8按照加工过程中质量m的变化,制造工艺方法可分为几种类型?说明各类方法的应用围和工艺特点 可分为材料成型工艺、材料去除工艺和材料累计工艺 材料成型工艺 围:材料成型工艺常用来制造毛坯,也可以用来制造形状复杂但精度要求不高的零件 特点:加工时材料的形状、尺寸、性能等发生变化,而其质量未发生变化,生产效率较高材料去除工艺 围:是机械制造中应用最广泛的加工方式,包括传统的切削加工、磨削加工和特种加工特点:在材料去除过程中,工件逐渐逼近理想零件的形状与尺寸 材料累计工艺 围:包括传统的连接方法、电铸电镀加工和先进的快速成型技术 特点:利用一定的方式使零件的质量不断增加的工艺方法 2-1 切削过程的三个变形区各有何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 答:三个变形区的特点:第一变形区为塑性变形区,或称基本变形区,其变形量最大,常用它来说明切削过程的变形情况;第二变形区为摩擦变形区,切屑形成后与前面之间存在压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艺分析及结构工艺性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工艺分析及结构工艺性 138.选择精基准时,一般遵循的原则是和。 (基准重合;基准统一) 139.简述工序的含义。 答: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组)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140.夹具上定位元件的作用是:。 (确定工件正确位置) 141.什么是粗基准? (在加工零件时,若以毛坯上未经过加工的表面来定位,该表面称为粗基准)142.拟订工艺过程的三先三后的原则是什么? 答:先基准表面,后一般表面 先主要表面,后次要表面 先粗加工,后精加工。 143.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用粗基准安装是必不可少的。(√)144.粗基准就是粗加工中用的定位基准面。(╳)145.基准统一就是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应尽量统一。(√)146.加工箱体类零件时,通常以箱体的面作为粗基准。(A)A 底 B 侧 C 上 D 轴承孔 147.工艺基准指的是。(ADE)A 定位基准B粗基准C设计基准 D 测量基准 E 安装基准 F 精基准148.调质应该放在半精加工之前。(√)149.粗基准应在粗加工时使用。(╳)150.粗基准只能使用一次(√)151.生产类型是指产品的年产量。(╳)152.在制造业中,生产类型可以分为:。(BDE)A 大批生产 B 单件生产 C 小批生产 D 成批生产 E 大量生产 153.淬火应放在加工之后,加工之前。(B C)A 粗加工B半精加工 C 精加工 D 光整加工 154.工件的装夹包括和两项内容。(定位、夹紧)155.按用途的不同,机床的夹具可以分为、和三大类。 (通用夹具、专用夹具和组合夹具) 156.夹具广泛应用于单件和小批量生产中。(A) A 通用夹具 B 专用夹具 C 组合夹具 157.夹具广泛用于成批和大量生产中(B) A 通用夹具 B 专用夹具 C 组合夹具

4、《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模具制造工艺学 课程性质:职业能力选修课 学分:2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一)前言 1.课程定位 根据川电机2016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是专业选修课程之一,要求开设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模具设计,特种加工技术等课程之后。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B类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编制模具普通要求的零件加工工艺的能力。以达到模具零件制造的工艺人员和中高级制造人员岗位对工艺编制能力的要求。 2.设计思路 本课程突破学科体系的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采用综合化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即将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和模具装配工艺的内容按项目进行综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现场教学。

本课程的设计以项目为主,其服务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不仅强调岗位的实际需求,还强调学生个人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本课程各项目的教学,其总的目标是学生能够编制出模具加工的工艺过程并能胜任本专业的工作,这是本课程在校期间的阶段目标。从长期目标来看,本课程还要为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以及学习新的生产科学技术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了解当今国内外有哪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并且有些先进制造技术其实并不遥远,已经普遍地被应用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并逐步形成一定的判断力、想象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具体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熟悉模具技术的发展;模具的生产的特点;模具的技术经济指标等。 (2)掌握模具的生产过程;模具加工工艺工艺参数;模具加工工艺工艺规程制订。定位原理等。 (3)能熟悉外圆柱面的加工方法;平面的加工方法;孔和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真题加解析完整版

2014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真题完整版 一. 判断题(1'×35)。 1.切削铸铁时,切削速度对切削力影响较大。 2.机夹转位刀具的寿命可以制定的短些。 3.粗加工时选择切削用量首先应考虑加大背吃刀量。 4.切削塑性材料时垂直于切削面方向切削温度变化很大。 5.机床型号第一个字母为Y,表示它是螺纹加工机床。 6.以VB作为磨钝标准时,适当加大后角有助于刀具寿命的提高。 7.切削层参数是在切削平面内度量的。 8.切削塑性材料时,变形系数是大于1的。 9.在车床切断工件时,切断刀的工作后角会小于标注后角。 10.工件材料相同时,刀具几何参数不同,单位切削力也不同。 11.刀具刃口的负倒棱是在其后刀面磨出的。 12.切削塑性材料时,切削角大,说明变形程度亦大。 13.直角自由切削时,刀具的刃倾角并不等于零。 14.硬质合金刀具切削塑性材料时,后刀面的磨损形态呈月牙洼形。

15.刀具寿命曲线的m值越大,说明切削速度对刀具寿命的影响大。 16.磨削滚动轴承比磨削45钢更易产生磨削烧伤现象。 17.切削加工中,通常材料的韧性越大,工件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值越小。 18.磨削加工中,大部分的磨削热量通过切屑和冷却液带走。 19.车外圆时,三爪卡盘的中心与车床主轴回转轴线存在的偏心主要影响工件的同轴度。 20.在外圆磨床上磨削工件轴时常采用死顶尖,其目的是使工件的圆柱度不受机床主轴回转误差的影响。 21.平面磨床机床导轨在水平和垂直面内的直线度要求应该同样高。 22.在卧式机床上用顶尖定位进行轴类零件的外圆面车削时,若前后顶尖的连线与刀尖运动轨迹在水平面内存在平行度误差,则工件上将产生中凹形误差。 23.采用拉刀拉孔可以纠正工件上前道工序留下的孔轴线相对于端面的垂直度误差。 24.零件加工时,有时候按照“基准统一原则”选择精基准,采用该原则可以避免基准多次转化,提高工件的形状精度。 25.选择粗基准时,为保证工件上加工面与不加工面之间的位置精度要求,应选择该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目录 1、《工程图样的识读与绘制》课程标准 (1) 2、《机械零部件的手工制作与拆装》课程标准 (9) 3、《机械零件的普通切削加工》课程标准 (16) 4、《机械零件的数控加工》课程标准 (23) 5、《机械基础》课程标准………………………………………………………………30 6、《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36) 7、《产品加工综合实训》课程标准 (42) 8、《电工基础》课程标准………………………………………………………………48

《工程图样的识读与绘制》课程 (NZZB/K1101-2013) 一、概述 本课程是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1、课程类别:专业基本能力课程 2、适用专业:本标准适用于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工程图样的识读与绘制》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 3、学时:建议课程实施时量为128学时。 4、建议开课学期: 第一、二、三学期。 二、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关于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专业基本能力课程,是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从学习文化基础课转向专业课学习的奠基石。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运用各种作图手段来构思、分析和表达工程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学习中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 2、相关课程 本课程以初中所学的立体几何知识基础为前导,直接相关的后续课程包括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间接后续课程包括机械零部件的手工制作与装配、机械零件的普通切削加工、机械零件的数控加工等专业课程。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绘图和手工实际绘图的技能。 1、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图纸图幅、字体、图线、比例、尺寸标注等相关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一、目录 摘要 1、设计目的及要求 2、零件的工艺分析 3、选择毛坯,设计毛坯 4、制定加工工艺路线 5、工序设计 6、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 7、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和机械加工工序卡 8、夹具的设计 9、小结 摘要 本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处理生产工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有关理论知识,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方法,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好基础。 这次设计的是车床夹具,分别绘制了零件图、毛坯图、夹具体图、装配图各一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一张。在熟悉被加工零件的基础上,接下来根据零件的材料性质和零件图上各端面和内部结构的粗糙度确定毛坯的尺寸和机械加工余量。然后我们再根据定位基准先确定粗基准,后确定精基准,最后拟定工艺路线图,制定该工件的夹紧方案,画出夹具装配图。通过查阅各种书籍完成本次 课程设计任务。 关键词:工艺路线,工序设计,车床夹具 一、设计目的及要求 掌握编制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方法,能正确解决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在加工中的工艺问题。 提高结构设计的能力。通过设计夹具的训练,根据被加工零件要求,设计出能保证加工技术要求、经济、高效的工艺装备。 学会使用与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有关的手册及图纸资料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 原始资料如下: 零件材料: 40Cr 技术要求:(1)清理毛刺; (2)调质处理。 生产批量:大批量生产,2班制 零件图样分析:

尺寸:如图所示 粗糙度:下凹面旁边两个支撑脚粗糙度要求为 3.2,左端面粗糙度要求为3.2,内孔粗糙度要求为 3.2,底部凹面中间的粗糙度保持原供应面,其余表面要求为6.3. 精度要求:由该零件的功用和技术要求,确定其精度为一般级数。 三、选择毛坯,设计毛坯 1、确定毛坯的种类 机械产品及零件常用毛坯种类有铸件、锻件、焊接件、冲压件以及粉末冶金件和工程塑料等。根据要求的零件材料,零件对材料组织性能的要求,零件结构及外形尺寸,零件生产纲领,选择合适的毛坯,材料为40Cr,考虑到车床在削螺纹或者其他车削工作中经常要正反向翻转,该零件经常承受冲击负荷以及向下的压力,所以应选择铸件,又考虑到该零件需大量生产,因此,我们选择金属模机器造型,从提高生产率和保证加工精度上讲也是应该的。 2、确定毛坯的形状 从减少机械加工余量和节约金属材料出发,毛坯选择接近零件的形状,各加工表面总余量和毛坯种类。 3、铸件机械加工余量、毛坯尺寸和公差的相关因素 4、要确定毛坯的尺寸公差及机械加工余量,应先确定以下各项因素。 (1)公差等级。由该零件的功用和技术要求,确定公差为普通级。 (2)质量mf。 (3)零件表面粗糙度。除底面、左端面和孔的粗糙度为Ra3.2以外,其余各加工表面的粗糙度都为Ra6.3.

(完整word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计算题

标注如图1所示端面车刀的γ0、α0、α0'、γκ、γκ'、λs(>0?)六个角度,并画图标注切削层参数a p 、a w 、a c 和进给量f (10分)。

图1 端面车刀 1. 图2所示为滚切直齿圆柱齿轮的传动原理图。试分析直齿圆柱齿轮的母线、导线分 别是什么线?分别用什么方法形成?分别需要几个成形运动(用图中符号表示)?列出全部传动链,并分别说明是内联系还是外联系(10分)。 图2 滚切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原理图 答: 母线:渐开线,由展成法形成,需要一个复合的表面成型运动,可分解为滚刀旋转运动11B 和工件旋转运动12B ; 导线:直线,由相切法形成,需要两个独立的成形运动,即滚刀旋转运动和滚刀沿工件的轴向运动2A 。 展成运动传动链:滚刀----4----5---x u ----6-----7-----工件,滚刀旋转运动11B 和工件旋转运动12B 之间保持严格的相对运动关系,属于内联系传动链; 主运动传动链:电动机-----1----2----v u ------3----4----滚刀,与动力源直接相连,属于外联系传动链; 进给运动传动链:工件-----7-----8-----f u -----9-----10------刀架升降丝杠,工作台为间接动力源,属于外联系传动链。

3. 零件部分设计要求如图3所示,上工序已加工出0 02 .020-Φ, 005 .035-Φ,本工序以如 图4所示的定位方式,用调整法来铣削平面。 试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偏差。(10分) , 图3 图4 解:在本题中有三个设计尺寸和一个加工余量。可以建立三个设计尺寸链和一个余量尺寸链(在此题中可以不建)。 在本题中包含三个工序尺寸,20φ端工序尺寸A ,35φ端工序尺寸B ,完工尺寸H 。 建立如下图(a)、(b)、(c)尺寸链。 由尺寸链得:0 10.01/2/210A D mm -==,0 20.025/2/217.5B D mm -==,根据第三个尺寸链可得:对于H ,/2B 为减环,其余为增环 则工序尺寸H 为:3/2/2103217.524.5H A D B mm =+-=+-= 极限偏差,根据公式 005 .035-0.035-Φ

8.《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二)适用专业 本标准适用于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模具制造技术专业。 (三)学时 - 建议课程实施课时为76标准学时。 二、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对应模具制造岗位、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岗位、机械制造岗位、夹具设计岗位、产品质量检测员岗位、产品销售和售后技术员岗位技能和素质培养要求,讲授机械制造加工技能、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机床的装配、产品质量的检测等技能知识。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形成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基础,对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起着主要支撑作用。 (二)相关课程 本课程前导课程为《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加工设备》、《公差与技术测量》和《机械零件》。 后续课程是《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模具制造工艺》、《现代制造技术概论》。 三、课程目标 % (一)课程总体目标

本课程以真实模具产品生产任务、生产实际产品为载体,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掌握各种机械制造加工技能、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机床的装配、产品质量的检测,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及专业素养。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除了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模具制造方法,机械制造加工技能、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机床的装配、产品质量的检测等专业知识以外,通过课内实训、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企业礼仪习惯及工作素养以及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铸造、压力加工和焊接加工等毛坯成型加工的工艺过程; (2)掌握工件加工方法的选择、工艺路线的拟定及工艺规程的制定; (3)掌握尺寸链的分析方法及计算方法; (4)掌握机械制造精度、表面质量的分析方法; , (5)掌握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2.能力目标 (1)能掌握各种机床的操作方法和毛坯加工方法 (2)会编制零件机械加工的工艺规程 (3)会分析产品的制造精度、表面质量 (4)能对机床进行装配方法进行选择 (5)会查阅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参数和图册。 3.素质目标 > (1)具有不怕吃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品质; (2)能严格遵守工艺纪律、执行工作规范的工作习惯,有高度的责任心,具有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 (3)具备生产质量意识、生产效率意识和生产成本意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三版)2--6章课后答案

2-1.金属切削过程有何特征?用什么参数来表示? 答: 2-2.切削过程的三个变形区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 答:第一变形区:变形量最大。第二变形区:切屑形成后与前刀面之间存在压力,所以沿前刀面流出时有很大摩擦,所以切屑底层又一次塑性变形。第三变形区:已加工表面与后刀面的接触区域。 这三个变形区汇集在切削刃附近,应力比较集中,而且复杂,金属的被切削层在此处于工件基体分离,变成切屑,一小部分留在加工表面上。 2-3.分析积屑瘤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加工的影响,生产中最有效地控制它的手段是什么? 答:在中低速切削塑性金属材料时,刀—屑接触表面由于强烈的挤压和摩擦而成为新鲜表面,两接触表面的金属原子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少量切屑金属粘结在前刀面上,产生了冷焊,并加工硬化,形成瘤核。瘤核逐渐长大成为积屑瘤,且周期性地成长与脱落。 积屑瘤粘结在前刀面上,减少了刀具的磨损;积屑瘤使刀具的实际工作前角大,有利于减小切削力;积屑瘤伸出刀刃之外,使切削厚度增加,降低了工件的加工精度;积屑瘤使工件已加工表面变得较为粗糙。 由此可见:积屑瘤对粗加工有利,生产中应加以利用;而对精加工不利,应以避免。 消除措施:采用高速切削或低速切削,避免中低速切削;增大刀具前角,降低切削力;采用切削液。 2-4切屑与前刀面之间的摩擦与一般刚体之间的滑动摩擦有无区别?若有区别,而这何处不同? 答:切屑形成后与前刀面之间存在压力,所以流出时有很大的摩擦,因为使切屑底层又一次产生塑性变形,而且切屑与前刀面之间接触的是新鲜表面,化学性质很活跃。而刚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只是接触表面之间的摩擦,并没有塑性变形和化学反应 2-5车刀的角度是如何定义的?标注角度与工作角度有何不同? 答:分别是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P17)。 工作角度是以切削过程中实际的切削平面、基面和正交平面为参考平面确定的刀具角度。 2-6金属切削过程为什么会产生切削力? 答:因为刀具切入工具爱你,是被加工材料发生变形并成为切屑,所以(1)要克服被加工材料弹性变形的抗力,(2)要克服被加工材料塑性变形的抗力,(3)要克服切屑与前刀面的摩擦力和后刀面与过度表面和以加工表面之间的摩擦力。 2-7车削时切削合力为什么常分解为三个相互垂直的分力来分析?分力作用是什么? 答: 2.8背吃刀量和进给量对切削力的影响有何不同? 答: 2-9切削热是如何产生和传出的?仅从切削热产生的多少能否说明切削区温度的高低? 答:被切削的金属在刀具作用下,会发生弹性和塑性变形而消耗功,因此切削热的主要来源就是切屑的变形功和前、后刀面的摩擦功。 不能,因为产生切削热的同时,还通过切屑、刀具、工件将一部分热量散入到空气中,因此无法说明切削区温度的高低。 2-10切削温度的含义是什么?他在刀具上是如何分布的?他的分布和三个变形区有何联系? 答:切削温度一般是指前刀面与切屑接触区域的平均温度。三个发热区与三个变形区是相对应的。 2-11背吃刀量和进给量对切削力和切削温度的影响是否是一样?为什么?如何指导生产实践? 答:不一样。切削速度影响最大,进给量次之,背吃刀量最小。从他们的指数可以看出,指数越大影响越大。为了有效地控制切削温度以提高刀具寿命,在机床允许的条件下选用较大的背吃刀量和进给量,比选用打的切削速度更为有利。 2-12增大前角可以使切削温度降低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前角越大切削温度越低? 答:因为前角增大,变形和摩擦减小,因而切削热减小,但前脚不能郭达,否则到头部分散热体积减小,不利于切削温度的降低。 2-13刀具的正常磨损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特点是什么?刀具的磨损应限制在哪一阶段? 答:(1)初期磨损阶段新刃磨的道具后刀面存在粗糙不平之处以及显微裂纹、氧化或脱碳层等,而且切削刃较锋利,后刀面与加工表面接触面积较小,应力较大,所以该阶段磨损较快。 (2)正常磨损阶段刀具毛糙表面已经磨平,这个阶段磨损比较缓慢均匀,后刀面磨损量随着切削时间延长而近似地称正比例增加,这一阶段时间较长。 (3)急剧磨损阶段刀具表面粗糙度值增大,切削力与切削温度均学苏升高,磨损速度增加很快,一直刀具损坏而失去切削能力。 2-14刀具磨钝标准是什么意思?他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刀具磨损到一定限度就不能继续使用,这个磨损限度称为磨钝标准 2-15什么叫刀具寿命?刀具寿命和磨钝标准有什么关系?磨钝标准确定后,刀具寿命是否就确定了?为什么? 答:一把新刀或重新刃磨过的刀具从开始使用直至达到磨钝标准所经历的实际切削时间叫做刀具寿命。 2-16简述车刀、铣刀、钻头的特点。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针对汽车修理工岗位能力进行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构建于《电工电子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也是进一步学习《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电气与电子系统检修》等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基础。主要培养学生会利用现代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故障分析、零部件检测及维修更换等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二、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一)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通过本专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详见表1。 表1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工作领域工作任 务 职业能力学习项目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发 动机总 论 能描述发动机总体结构及布置形式; 能描述汽油机工作原理; 能描述柴油机工作原理。 任务一:发动机总体构造与原理分析; 任务二:发动机总体认识; 曲柄连 杆机构 构造与 维修 能正确拆装曲柄连杆机构; 能对连杆、缸体等主要机件进行检验、 修理; 能正确选配活塞环; 能对曲柄连杆机构进行常见项目维护; 能对曲柄连杆机构常见故障进行诊断。 任务一:曲柄连杆机构构造与维修分析; 任务二:曲柄连杆机构的拆装; 任务三:曲轴飞轮组的检查和维修; 任务四:气缸体、气缸盖的检查与维修; 任务五:连杆的检验与校正; 任务六:活塞组的检查与维修; 任务七:气缸压力的测量; 配气机 构构造 与维修 能正确拆装配气机构; 能对气门及气门座进行检验、修理; 能按正确方法调整气门间隙; 能对配气机构进行维护; 能对配气机构常见故障进行诊断。 任务一:配气机构的结构与原理; 任务二:配气机构的拆装与检修; 任务三:气门与气门座的修理; 任务四:配气机构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