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1.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重点: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机械系统相结合,进行机械效率的计算和分析。
2.掌握实验测定机械效率的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准确处理实验数据。
-重点:实验步骤、仪器使用和实验数据的记录。
-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从实验结果中提炼出物理规律。
-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针对八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机械效率的学习将更为深入和具体。然而,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能量损失、效率优化等概念可能感到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此外,学生在数学运用、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可能会影响到对机械效率的计算和实验结果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4.教学反思
-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将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滑轮组,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使用滑轮组时,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但物体移动的距离却很小?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距离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
-学生能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机械效率的测定,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学生能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使用适当的方法处理数据,得出可靠的实验结果。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明确机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
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知道使用机械就要做额外功。
2.通过实验与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有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由“有用功和额外功”“机械效率”两部分构成,机械效率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要通过实例分析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使学生真正认识机械效率的含义。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中要组织学生经历测量的全过程,如让学生经历组装实验装置、测量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他们的实践体验。
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难点: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学策略以“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为背景,提出问题:动力对绳子做功等于动滑轮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吗?让学生猜测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动力对绳子做的功总是大于动滑轮提升物体做的功。
进一步分析讨论,引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效率的概念。
通过理解、运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提高机械效率的两种方法:减小额外功和增加有用功。
在讨论了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的问题之后,把效率问题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使学生明白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动滑轮、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方法最指出:前面实验中,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我们总是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
计算公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验原理:。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优秀13篇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优秀13篇《机械效率》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
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
(2)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机械效率难点: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投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提问。
教师:这篇传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教师:他为什么聪明呢?(二)导学达标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投影,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将教室门口的沙子运上教学楼3楼?那种办法较好?(直接拿着桶从楼梯走上去、用动滑轮、定滑轮拉上去、用袋子装着直接从上面吊上去等)教师:这里提供一些器材和相关的数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好?教师: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教师: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什么?教师: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我们叫有用功。
教师: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教师: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我们叫额外功。
教师: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我们叫总功。
2.机械效率①机械效率的引出【分组讨论】方案一(直接用桶提):有用功600J;额外功2520J;总功3120J。
方案二(用动滑轮和桶):有用功600J;额外功180J;总功780J。
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有用功600J;额外功90J;总功690J。
教师:在这三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大?教师: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做的额外功最少。
教师: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越大,我们就说机械效率高。
12.3 机械效率_教案(第二课时)
执教人课题12.3 机械效率(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备课组八年级物理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知道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知道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课前抽测1.完成某些事情必须要做的功叫做,一般用表示。
2.完成某些事情,额外做的功叫做,这部分的功可以被替代或者减少。
一般用表示。
3.完成某些事情所做的所有的功叫做,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
即W总= 。
4.机械效率: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公式:。
变形公式:二、新课导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是什么?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必须要做的功。
额外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
什么是机械效率,表达式是什么?三、新课教学1.阅读教材第 87 页,完成导学案 151 页 1-4 题。
1.实验原理:2.所测物理量:、、重物上升的距离h、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3.测量仪器:、。
4.实验步骤:课堂流程教学小提示抽测思考独学讨论对学(1)按图组装滑轮组,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2)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G升高,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距离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3)算出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并填入表格中。
(4)改变钩码数量,重复上面实验。
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G/N提升高度h/m有用功W有/J拉力F/N绳端移动的距离s/m总功W总/J机械效率η123(3)实验结论:(4)实验反思:【1】如右图所示,当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机械效率一样吗?为什么?【2】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哪些?【3】为什么要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4】为什么不能在静止时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讨论对学小展小展大展聆听教师讲解各组派代表举手回答1.小明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 ”的实验中,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 物重G/N 物体上升的高度h/cm 测力计的示数F/N 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cm 机械效率 1 6 3 2.5 9 80% 2 6 5 2.5 18 80% 3682.524(1)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2 表中有一个数据的记录是错误的,错误的数据是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 教案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3节机械效率,主要讲述了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械效率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掌握了功、功率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机械效率实例认识不足,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理解不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学会计算机械效率,知道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认识机械效率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2.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2.实验法:进行机械效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过程。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效率实例,加深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测力计、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机械设备,如起重机、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与机械效率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
通过示例,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效率实例,如电梯、汽车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其机械效率。
5.拓展(10分钟)讨论如何提高机械设备的效率,引导学生从减小额外功、提高有用功等方面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优秀教学案例
2.掌握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能够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机械效率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生动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和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教学:本节课利用实验和数据分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机械效率的变化,加深了对机械效率的理解。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机械效率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提高机械效率的重要性,树立节能减排的意识。同时,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和魅力。
2.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解和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机械效率的重要性,树立节能减排的意识。
3.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实验和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效率的内涵,如“什么是机械效率?”、“为什么会有额外功?”、“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等。
2.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机械效率的原理。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让学生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优秀8篇)机械效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组装滑轮组,掌握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2、能进行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观察、思维等能力,增强团结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1、滑轮组的绕线组装,2、重物上升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所通过距离的测定。
理解S与h的关系。
3、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实验器材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刻度尺,钩码(或重物),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铁夹,细绳教学过程设计一。
复习提问1、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什么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二。
预习提问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步骤。
三。
实验指导1、在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测量应该在工作过程中进行。
在测量中,弹簧测力计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
必须在拉动中读数。
为了避免实验时顾此失彼,同一实验组的同学要分工合作。
2、钩码上升高度的测量,可先量出钩码到桌面(或铁架座面)的距离h1,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后,再量出钩码到桌面(或铁架面)的距离h2那么h2-h1就是钩码升高的高度h 。
为了测量和计算方便,钩码前后的高度h1、h2最好是整数。
3、弹簧测力计通过距离的测量,可以仿照测量钩码提升高度h的方法进行,或者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做个带色的记号,再拉弹簧测力计,量出记号到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这就是弹簧测力计通过的距离s 。
4、在实验中要求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记录测得的数据,不能凑数。
实验结束,要整理仪器,并放回原处。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复习和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启发实验回顾已学知识,明确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为动手实验做准备。
四。
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安排实验分工四人小组成员好分工: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测量,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观察、指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2.3《机械效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2.3《机械效率》作为一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节奏。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孩子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探索世界。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入,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探究问题,从而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将机械效率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计算器学具:笔记本、彩色笔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我会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短片,让孩子们了解到机械效率的概念。
短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过程,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机械效率的存在。
2. 探究式学习(10分钟)我会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滑轮组模型,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并记录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过程中,输入的力和输出的力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10分钟)我会通过PPT,详细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并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
4. 实践练习(10分钟)我会给每个孩子发放一份实践练习题,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将机械效率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孩子们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同时,我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的机械效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机械效率》教案(5篇)
《机械效率》教案(5篇)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加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洁的科学探究规划和试验方案。
说明与建议1、有用功和总功首先让学生看课本图14.4-1,弄明白三幅画的意思,然后争论用图中三种不同方法,把100N重的沙子运上三楼,哪种方法最好。
学生可能对其次、三两种方法的区分不太理解,可引导学生留意桶的重量与口袋重量的不同。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每种状况需要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想想议议这里意在使学生加深了解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
实际使用机械时,人们总是盼望额外功少些。
杠杆、起重机、电梯等全部机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额外功。
通过争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
3、机械效率为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机械效率这一概念,懂得机械效率的意义,在叙述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后,应强调指出,使用机械做功,为了工作需要以及不行避开地存在摩擦等缘由,额外功是不行避开的。
例如用水桶从井里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来,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
功是额外功,而为了把水提上来,水桶是不行缺少的。
额外功是我们不需要的,它白白铺张能量,因此应尽量减小它。
使用不同的机械来提起物体,我们盼望做的额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说,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越好。
不同机器这方面的差异,通常用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来表示,叫做机械效率,给出机械效率的公式。
一台机器所做的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这台机器的机械效率就越高。
课本列举了一个计算机械效率的例题,意在练习机械效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熟悉有用功和总功的概念。
最终指出,提高机械效率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可以削减能耗,降低生产本钱,应对这个问题重视。
还可以让学生议议:除了用机械做功有个效率问题外,干别的事情有没有效率问题,在更宽阔的背景下对效率问题有个初步观念。
4、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这个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通过探究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摩擦是影响机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利用斜面也可以省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理解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工科思维,注重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
二、教学重点1.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理解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辆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这是否与摩擦有关?并让学生自由发言。
2. 概念解释与示意图展示教师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效率是指机械设备在实际工作中所做的有用功与所消耗的总能量之比。
并通过示意图展示机械效率的概念。
3. 公式推导与计算练习3.1 教师通过搭建实验装置,展示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和数据,从中推导出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3.2 让学生结合实例进行计算练习,巩固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4. 讨论与分析让学生结合实例,通过讨论与分析,探究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机械效率?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观点进行评价。
5. 实践操作与设计5.1 教师设计一个实践操作任务:利用给定的材料和设备,设计一个能够提高机械效率的简易机械装置。
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设计和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效率。
5.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并介绍设计的装置。
其他组进行观摩和评价,以促进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6. 归纳与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
强调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机械效率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7. 提问与答疑教师在课堂结束前,提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和解释。
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解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示意图展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2. 学会计算机械效率。
3.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4. 能够应用机械效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力学课程中学习过的机械能转换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在能量转换过程中可能会有什么损耗或浪费。
概念解释(10分钟):
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机械效率 = 有用输出能量 / 输入能量,以百分比表示。
示例分析(15分钟):
通过示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例如,一个电动机输入1000J的电能,输出800J的机械能,则机械效率为80%。
讨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10分钟):
与学生共同探讨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如减少摩擦、降低能量损耗、提高设备的质量和设计等。
应用实例(15分钟):
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计算机械效率。
例如,在一个工厂中,某台机器输入1000J的能量,输出700J的功,求机械效率。
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延伸活动:
鼓励学生观察和思考身边的机械装置,分析其机械效率,并提出改进建议。
可以让学生形成小组,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并报告他们的研究结果。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优秀8篇)《机械效率》教案篇一教学课题:第十一章第八节机械效率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概念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教学方法: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机械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法中既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重就重在它可使学生对全章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知识结构,真正掌握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难就维在:1前面在讲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都没有考虑摩擦和某些机械自身的重。
因此对本节课讨论的内容很难捉摸理解,在具体实例中分不清哪部分是存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2对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不能真正理解,只会死记公式,遇到具体问题就感到无从下手。
为此我在教学中将“用动滑轮提升重物”这个综合性的问题分解成三个单一的'问题提出来即a 直接提升重物b直接提升滑轮c用滑轮将重物提升。
其教学过程如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二、引入新课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机械效率与理论功率、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3.能够应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机械效率与理论功率、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1. 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机械效率的定义:机械效率是指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提供有用功率的能力,其计算方法为机械效率 = 实际输出功率 / 输入功率;•机械效率的单位:无单位。
2. 机械效率与理论功率、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功率:机械设备在完全没有能量损失的情况下获得的能量变化的功率,计算方法为理论功率 = 输入功率 = 输出功率;•实际功率: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摩擦、空气阻力等因素而损失的能量变化的功率,计算方法为实际功率 = 输出功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一台简易机械装置(如提起物体的滑轮组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机械装置的运行过程,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2. 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使用白板或投影仪展示机械效率的定义,并解释其中的概念;•带领学生计算几个简单的机械效率。
3. 分析机械效率与理论功率、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讲解理论功率和实际功率的计算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给出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机械效率与理论功率、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
4. 案例分析•给学生几个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要求他们分析其中的机械效率,并计算相关数据;•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机械效率的提高途径。
五、教学方法1.导入新知识的活动方法;2.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3.案例分析的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评价1.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3.学生能够分析实际应用中的机械效率,并提出优化方案。
七、板书设计- 机械效率的定义:机械效率 = 实际输出功率 / 输入功率- 理论功率 = 输入功率 = 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 = 输出功率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机械效率展开,通过生动、实用的案例和计算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2.3《机械效率》
教案:12.3《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2章第3节《机械效率》。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以及掌握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各种各样的机械吗?这些机械是如何工作的呢?2. 概念讲解:(1)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效率是指机械输出功与输入功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η = W_out / W_in。
(2)解释机械效率的意义:机械效率越高,说明机械的能量损失越少,机械的工作越有效。
3. 计算方法讲解:(1)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通过测量机械的输出功和输入功,然后代入公式η = W_out / W_in,即可计算出机械效率。
(2)举例说明:假设一个机械的输出功为 100J,输入功为 200J,那么它的机械效率为η = 100J / 200J = 0.5,即 50%。
4. 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1)减小摩擦:通过使用润滑剂、减少接触面积等方法,减小机械部件之间的摩擦,从而降低能量损失。
(2)优化设计:合理设计机械的结构,使其运行更加顺畅,降低能量损失。
(3)定期维护:定期对机械进行维护,保持其良好状态,降低能量损失。
5. 例题讲解:(1)题目:一个斜面高为 5m,长为 10m,物体沿斜面滑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已知物体的质量为 2kg,重力加速度为 10N/kg,求斜面的机械效率。
(2)解题思路: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然后计算物体滑下斜面时的动能,计算机械效率。
(3)解题过程:W_in = mgh = 2kg × 10N/kg × 5m = 100JW_out = 0.5mv^2 = 0.5 × 2kg × (10m/s)^2 = 100Jη = W_out / W_in = 100J / 100J = 1答: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100%。
《机械效率》教案(优秀5篇)
《机械效率》教案(优秀5篇)《机械效率》教案篇一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利用斜面拉物体时,有用功与总功的计算方法,会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2、会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并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的兴趣以及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2、亲身经历测量斜面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因素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并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学会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学生用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木板斜面、毛巾、玻璃、带钩的方木块、长方体铁块、砝码。
老师用实验器材:器材同上。
软件:Flash课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工人往高处搬重物时,一般会用什么方法?生:用木板搭成一个斜面,把重的东西推上去或拉上去。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生:因为斜面可以省力。
师:斜面这种省力的机械,在生活中有许多运用,同学们都见过哪些斜面?生:盘山公路就是一个大斜面。
(大屏幕)师:还有吗?生:我们骑自行车上坡时,走S形路线会更容易一些。
也是利用了斜面可以省力。
师:这盘山公路像不像S形?师:桥梁的引桥也是一个斜面,而且桥面越高,引桥也越长。
(大屏幕)师:既然使用斜面可以省力,那能不能省功呢?生:不能。
因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师:说得很好。
实际上使用任何机械都会不可避免的做一些额外功,这样使得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有用功占总功的百分比就是机械效率,我们用它来描述利用机械做功的效率,那么斜面的机械效率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它的省力情况与它的机械效率有什么关系吗?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提出问题: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3机械效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3机械效率我设计的这节物理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设计思路方面,我采用了从实际情景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机械效率,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砝码、测力计、滑轮组、斜面。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比如一个货物需要搬运,让学生思考如何使用机械来提高效率。
2. 讲解: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内涵和意义。
3. 实验设计: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机械效率,可以自由选择教具和学具。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
5. 数据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包括输入功、输出功、机械效率等。
6.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机械效率,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且在实验中体验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机械效率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可以尝试设计更多的实验来验证机械效率,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实验器材的准备和调度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部分学生的实验操作还不够规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环节,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具和学具,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12.3机械效率 教案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能结合具体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会灵活运用机械效率公式η=W有/W总。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1、重点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W总及其变形进行有关的计算。
2、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能总结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当今社会,做什么事情都要讲效率。
例如:老师上课要讲教学效率,学生上课要讲听课效率,学习要讲学习效率等。
使用机械做功也要研究机械效率,那什么是机械效率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分组实验: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弹簧测力计和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和钩码分组做两个实验,在两个实验中分别利用测力计和滑轮将两个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
并计算出两次拉力所做的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二、进行新课(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分组讨论:让学生对以上两个实验进行讨论①哪部分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功?教师点拨:此实验的目的是把两个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
对两个钩码做的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功。
②哪部分功是我们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教师点拨:我们不想做的功,例如弹簧测力计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克服绳的重力做了功、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克服这些我们所做的功,我们想不想做?③拉力做的功,都做了哪些功?教师点拨:克服钩码的重力做了功,克服弹簧测力计的重力做了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做了功,克服绳的重力做了功,克服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做了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简单机械》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其内容包含本章节机械功特点、功、功率等相关知识,还囊括了多种受力分析、判断和物体运动、平衡等众多知识。
可以这样说,本节内容基本上把一本书大部分知识都融汇交织于此。
因此不仅是一堂新课,而且还是一堂涵盖面非常广的总结课,当然也是一堂很具有难度的挑战课。
2、本节课不仅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机械效率”,能够对于机械效率进行分析和计算,而且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真正的理解”效率”的切实意义,能够在生产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人文和科学的高度结合。
3、本节教学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分析上,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验让学生真切的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
考验学生的实验探究,创造性、归纳总结、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通过一年以来的学习,同学们储备了一定量的物理基本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学习方法和具有一定的实验、实践方法和能力。
大部分同学能够适应本节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应当主意少数同学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分析和复杂的多步骤计算,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知识,同时利用知识来解释、指导生产、生活。
2、适当的梯度和坡度,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同学,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和思考,有收获。
3、让学习走向生活,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不同难度的课后实践探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三、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来源、联系等关系。
②掌握机械效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③掌握通过实验、实践探究、测量和分析计算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采集数据和分析,初步形象的理解机械效率,然后能够在理论分析的层次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机械效率,并且最终能够从理论走向生活和生产。
3、情感和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主动探究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的含义,能判别有用功和额外功。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
难点:对机械效率深入分析,,能够区分功、功率、机械效率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意识。
六:设计理念
1、教师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知识的灌输者,甚至教师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教老师,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2、实验、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首先由生活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解决问题。
然后上升到高层次的理论分析,最后又回归到生产生活中。
切实的体现物理科技知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3、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教师能够切实的掌握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的把握程度,能够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及内容。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我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
想把房子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
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
学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合并方法。
(二).情景分析: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三)学习有用功,总功。
1、布置任务,自主学习,讨论:在同学们提升钩码的过程中,对哪些物体做了功?哪一部分对我们有用?哪一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
2.交流展示,分析,得到结论,各种方式下对物体做功情况
①在用动滑轮提高重物的实验中,用来提高物体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
【板书]1.有用功----利用机械工作时为完成目标必须要做的功叫有用功。
②本实验中,用来克服摩擦做的功、把动滑轮提升做的功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这种功叫额外功。
使用任何机械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
2.为了完成有用功,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③本实验中,有用功加额外功是总共做的功,叫总功。
【板书】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
过渡:生活中我们总希望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多些,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少些,物理中用机械效率来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从而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
(四)、学习机械效率
1.布置任务:自学,阅读教材“机械效率”部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机械效率?用什么表示?
(2)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3)计算公式:
(4)提出问题:机械效率是不是总小于1 ?
2.思考: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
交流讨论: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70%,另外30%做的是额外功。
3.开拓眼界: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
起重机:40%-50%;滑轮组:50%-70%;抽水机:50%-80%
柴油机:28%-40%
(五)活动: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
学生思考问题:不使用机械直接提升物体做的功,与使用机械提升物体做的功相同吗?
1.设计实验方案:用手通过一只弹簧测力计拉一个动滑轮,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提起重为G的钩码。
2.为了探究上述问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手对绳的拉力F、手移动的距离s、钩码的重力、钩码上升的高度h。
3.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匀速升高。
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
⑴手拉绳所做的功与不用动滑轮直接拉钩码所做的功是否相等(不相等)
⑵哪一个做的功多一些?(手拉绳做的功多)
⑶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有摩擦,在提起重物时还要提起动滑轮)
(六)、拓展提升
一台起重机将重3600N的货物提高4m,如果额外功是9600J,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学生边思考,边作答,教师强调解题的格式。
多媒体展示规范的解题过程。
(七).布置作业:如何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以及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八).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 12.3 机械效率
1、有用功:
2、额外功:
3、总功:
4、机械效率:
①定义:
②表达式:
③理解、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