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对地观测与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与全球环境变化

人文地理学与全球环境变化

人文地理学与全球环境变化张欢(宁夏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全球环境变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已经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作用关系,因此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出了贡献。

但是今后人文地理在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过程中,还有待于向纵深发展,继续发挥学科作用,并促进学科自身发展。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全球环境变化人地关系人地系统1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及人类社会活动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大百科全书)。

其研究对象就是地表的一切人类活动所表现出的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差异,并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目的是为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服务,在整个过程中,更侧重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调节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人与自然走向更加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活动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而人类活动又无时无刻地不在作用于环境,改变环境,人类在人地关系的相互依存及其制约中,为了很好地生存发展,必须与环境和谐相处,协调好人地之间的关系。

而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及其建设,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就是一个由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共同构建的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它包括了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五大因子,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运行规律、特征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环境变化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全球环境变化(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相互交织的系统驱动所造成的一系列陆地、海洋与大气的生物物理变化,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

全球变化之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

全球变化之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

全球变化之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XXX《全球变化科学导论》要点总结第一篇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章全球变化科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研究内容及意义1、什么是全球变化?其产生背景?答:全球变化作为一个科学术语和一门交叉学科,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对其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而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全球变化科学的精髓是系统地球观,强调将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统一的整体来加以考察和研究,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地球上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基本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集成研究。

即全球变化科学是研究作为整体的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变化规律和控制变化的机理(自然的和人为的),并预测其未来变化的科学。

它研究的首先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问题——将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成是有机联系的全球系统,把太阳和地球内部作为两个主要的自然驱动器,人类活动作为第三种驱动机制。

发生在该系统中的全球变化是在上述驱动力的推动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球变化科学是在时代发展、科学进步、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和社会需要的背景下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条件。

在20世纪末,全球国际性应用的探测器和预测预报系统已有约1000个高空站、个气象站、3000个飞行器、7000艘充气船、500个浮标、长期立体动态信息库,还有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2)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在环球范围内产生以下十大情况问题,急需国际社会合作共同解决。

主要有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匮乏和水体污染、海洋环境恶化、森林锐减、物种濒危、垃圾成灾、人口增长过快。

(3)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看,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是历史进程的必然。

(4)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全球变化研究有其科学思想的代表。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HDP),是对地球系统进行集成研究(the integrated study of the Earth System)的联合体——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nership, ESSP)的4大全球环境变化计划之一.IHDP最初由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ISSC)于1990年发起,时称“人文因素计划”(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HDP)。

1996年2月,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联同ISSC成为项目的共同发起者,项目名称则由HDP演变为IHDP,秘书处设在德国波恩。

人文因素全球环境变化(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GEC)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相互交织的系统驱动所造成的一系列陆地、海洋与大气的生物物理变化。

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Human Dimensions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HDGEC)研究阐明人类-自然耦合系统,探索个体与社会群体如何驱动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发生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的影响?如何减缓和响应这些变化?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HDP)由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与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ISSC)于1996年共同发起,是一个跨学科、非政府的国际科学计划。

IHDP与其它3项GEC计划,即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统称“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

第一讲全球变化过程

第一讲全球变化过程

(2)岁差:影响地球近日点的时间 变化。周期2.1万年。 现今的近日点为一月,一万年后的 近日点为七月。这样两半球的气候 发生变化。

(一)地球外来因素


3、地外物撞击作用
对局部环境的影响:产生冲击波、 森林大火、重金属气化、地面岩石 气化、地震、海啸、粉尘云、植物 生长减缓、食物链中断、生态系统 的破坏。
一、自然环境的突变事件
每天,有大约 25 吨的尘 埃和砂粒大小的物质撞击地球; 每年大约一次,有一颗汽车大小 的小行星坠入地球的大气层。
(一)地球外来因素

20亿年以来的9个撞击事件,其中5 个与大陆分离的时间一致; 6 次与 海底扩张的方向改变一致;1次 ( 203MaBP )与大西洋海底扩张开 始一致。




降雨的格局也发生变化。
(二)地球内力因素

2、高海拔的山地或高原的隆起


影响大气环流。
影响地表热力变化。
(二)地球内力因素

3、火山活动


影响大气物质成分。
阻挡太阳辐射。 形成酸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火山灰覆盖,改变下垫面。
(三)人文因素

1、改变大气成分
2、改变下垫面性质
3、影响生物的进化
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的驱动力

(一)地球外来因素 (二)地球内力因素
(三)人文因素
(一)地球外来因素

1、太阳活动


(1)太阳辐射的长期变化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 45 亿年前), 太阳的辐射输出相当现代的70%。
如果太阳辐射变化1%, 地面平均温度可变化1℃。

人文地理课程学习总结研究人文环境与地理空间的关联性与影响

人文地理课程学习总结研究人文环境与地理空间的关联性与影响

人文地理课程学习总结研究人文环境与地理空间的关联性与影响在人文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人文环境与地理空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同时也相互影响着彼此。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对于这一关联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将就此展开讨论。

首先,在人文地理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人文环境对地理空间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文环境包括了人类的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对地理空间进行改变。

以城市为例,城市空间的布局、建筑风格等都与其所在地区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发达国家的城市往往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规划合理,比如纽约的高楼大厦、巴黎的浪漫风情。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则可能存在基础设施滞后、拥堵等问题。

这些差异正是人文环境对地理空间影响的体现。

其次,地理空间也对人文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地理空间的特点和条件直接影响到人类在某个地区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

比如,地处高海拔的地区气候寒冷,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农业经济往往与此相关,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喜马拉雅人居住的高山区就有独特的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而沿海地区则往往与海洋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的生活和习俗受到海洋的影响较大,如中国的沿海城市有着丰富的渔业文化。

另外,在人文地理课程的学习中,还深入了解到人文环境与地理空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空间条件的差异会导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例如,发达国家由于拥有强大的技术和经济实力,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的地理资源和人文环境,从而推动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人文环境和地理空间的制约,面临着经济发展的种种困难。

总的来说,人文地理课程的学习让我对人文环境和地理空间之间的关联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人文环境和地理空间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对于城市的布局、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应该重视人文环境和地理空间之间的关系,并加以理解和应用,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寻求更好的平衡与发展。

全球变化练习与答案

全球变化练习与答案

《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作业班级:地理11-2班学号:11124020129 姓名:彭嘉威第一章:1、全球变化、全球变化科学及其内涵。

答:(1)全球变化:地表环境的变化自地球诞生以来一直延续至今从不停止。

现今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全球变化包括地球环境中所有的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变化,可以定义为全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2)全球变化科学:目前学术界是将研究作为整体的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变化规律和控制变化的机理(自然的和人为的),并预测未来变化的科学,称为全球变化科学,它研究的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问题。

(3)全球变化科学内涵:现代全球变化概念的提出是一种新地球观形成的标志。

其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1.全球观点与全球尺度2.所有时间过程3.人类的作用2、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相关国际计划。

答:(1)主要内容:1.全球变化的过程和驱动力2.全球环境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3.全球变化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4.全球变化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分析技术(2)相关国际计划:1、全球变化的国际研究计划2、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3、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4、全球变化人文计划(IHDP)5、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3、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

答:(1)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2)深化对地球系统的认识,促进地球科学发展(3)改变人类的观念、促进应用基础科学和有关社会科学的发展第二章1、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包括哪些?答:(1)气候系统与水文循环过程(2)固体地球系统与岩石圈循环过程(3)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4)人类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过程2、驱动全球变化的内力因素有哪些?它们在全球变化中如何起作用?答:1、驱动全球变化的地球外因素(1)太阳活动(2)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3)地外物体的撞击作用2、驱动全球变化的地球内力因素(1)海陆分布变化(2)高海拔的山地或高原的隆起(3)火山活动3、全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1)由人类建造的农业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取代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化的一种主要的形式。

城市空间规划中的人文因素分析

城市空间规划中的人文因素分析

城市空间规划中的人文因素分析引言城市空间规划是指对城市内部和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繁荣。

在城市空间规划中,人文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历史、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对城市空间规划中的人文因素进行分析。

一、城市历史的影响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空间规划中不可忽视的人文因素之一。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这些都会对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历史悠久的古城通常有着独特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如北京的胡同和古建筑、伦敦的城市核心区和古老的教堂等。

在城市空间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并保护这些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以保持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传承。

二、文化多样性的考虑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塑造了城市的多样性。

在城市空间规划中,需要考虑不同文化群体的需求和习惯,以创造一个包容和谐的城市环境。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设置不同文化群体的聚集区,为他们提供符合其宗教、饮食和娱乐需求的场所。

此外,还可以通过城市公共艺术和文化活动等方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三、社会公平与城市规划城市空间规划应该追求社会公平,为所有居民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条件。

城市规划中的人文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和就业等。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布局各类公共设施和服务,确保不同社会群体都能够方便地获得这些资源。

此外,还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如残疾人士、老年人和儿童等,为他们提供无障碍设施和友好环境,使他们能够参与城市生活和社会活动。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规划中的人文因素还包括环境因素。

城市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健康状况。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例如,可以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园,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空间。

同时,还应该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变迁的环境因素与人文因素

文化变迁的环境因素与人文因素

文化变迁的环境因素与人文因素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固有的思想、信仰、行为和艺术等各方面的综合,是这个民族或社会的精神产物和标志。

文化的变迁一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它会受到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探讨。

一、环境因素对文化变迁的影响环境因素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和生态环境等,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和科技等方面。

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地理位置。

不同地理位置的文化传承方式、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和交通方式等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

例如,地处海洋沿岸的人们会有更多的海鲜饮食习惯,而沙漠地区的人更倾向于选用干燥和缓解口渴的食物。

其次是气候。

气温和降水对于一些作物的生长和季节有很大的影响,这会导致不同地区的农业和饮食习惯也不同。

比如在中国的南方,人们常会饮茶解暑,而在北方则偏爱饮酒御寒。

最后是生态环境。

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都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例如以日本的情况来举例,日本由于其岛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殻运动形成的板块性质难以生存植被,但是日本人利用雨水以及特殊的灌溉技术,创造出了宝贵的水稻文化,而现代生活以及生产的化学污染和过度开发却导致了很多的水稻栽培地的减少和优良植株的急剧下降,对于日本的农业文化和民族文化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总的来说,环境因素对文化的变迁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其中,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是环境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人文因素对文化变迁的影响人文因素是指人类思想、哲学、心理和社会关系等等各方面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它们与环境因素紧密结合,在文化变革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思想和哲学。

不同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会对文化的产生和传承产生很大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西方则产生了一系列与之不同的思想流派。

其次是心理和社会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社会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交往方式、礼仪、家庭关系和性别角色等都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改变。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人文现象分析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人文现象分析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人文现象分析人类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地理环境如同一个巨大的舞台,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文现象。

从居住方式到饮食习惯,从经济活动到文化传承,地理环境在其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地理环境对居住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气候炎热潮湿的地区,如东南亚的一些地方,高脚屋成为常见的居住形式。

这种房屋底部架空,既能避免潮湿的地面影响居住环境,又有利于通风散热,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

而在寒冷的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则建造了冰屋来抵御严寒。

冰屋利用冰块的隔热性能,能够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中提供相对温暖的居住空间。

在多地震的日本,木质结构的房屋较为普遍,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其次,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惯。

在沿海地区,丰富的海洋资源使得海鲜成为当地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日本、挪威等国家,渔业发达,人们的餐桌上经常出现各种鲜美的海鱼、贝类等。

而在干旱少雨的内陆地区,如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水资源相对匮乏,畜牧业较为发达,牛羊肉和面食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

在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地区,如我国的江南水乡,水稻种植广泛,人们以米饭为主食,同时发展出了精致的米制食品文化。

再者,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类型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会形成以矿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

比如澳大利亚的西部,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使其成为全球重要的铁矿石出口地。

在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的地区,农业通常较为发达。

例如,美国的中部大平原,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为全球提供了大量的粮食。

而在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和河口三角洲,商业和贸易活动繁荣。

像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了重要的经济中心。

地理环境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在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各个村落之间相对封闭,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方言和民俗文化。

比如我国的湘西地区,那里的山歌、苗族的鼓舞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地理地球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地理地球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地理地球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地球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学科,它探究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而人文环境则包括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相互关系。

本文将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地球的奥秘吧!自然环境是地球上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的生活。

气候的差异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例如,热带地区的气候炎热潮湿,适宜热带雨林的生长;而极地地区的气候寒冷干燥,只有适应极端环境的生物才能在那里存活。

地球的地貌也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方面。

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不平,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景观,如山脉、高原、河流、湖泊等。

这些地貌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风景,还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和水资源的分布。

例如,高山地区水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和旅游业;而平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合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水文是地球自然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球上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形成了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中的生物种类繁多,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水文还包括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

河流是地球上水资源分布的重要载体,湖泊则是调节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境。

与自然环境相对应的是人文环境,也称为人类活动环境。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资源利用和环境破坏。

人类利用地球的自然资源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并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改变和塑造地球。

然而,人类的资源利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这些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构成了严重威胁,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此外,人类活动还导致了地球上社会和经济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拥有不同的文化、语言和社会制度,这也塑造了地球上多样化的人文环境。

人类活动还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

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中的人文因素

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中的人文因素

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中的人文因素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探讨了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地理中,人文因素是指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和塑造。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中的人文因素,并帮助他们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可以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人文因素。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设计和组织的过程。

学生可以观察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了解城市中的道路、建筑物、公园等基础设施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活动的。

他们可以思考为什么一些城市会有高楼大厦,而另一些城市则以历史建筑为主。

通过这样的观察和思考,学生可以理解人类活动对城市形态的塑造。

其次,我们可以从农业和食物供应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人文因素。

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

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并思考为什么一些地区适合发展农业,而另一些地区则不适合。

他们可以了解农业技术的发展对食物供应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利用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类活动对食物供应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另外,我们可以从交通和通信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人文因素。

交通和通信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交通和通信发展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一些地区的交通和通信设施发达,而另一些地区则不发达。

他们可以思考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类活动对交通和通信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可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人文因素。

文化和社会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方面,也是地理中的人文因素之一。

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一些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单一。

他们可以思考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人文因素对地理分布的影响

人文因素对地理分布的影响

人文因素对地理分布的影响地理分布是指特定事物或现象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状况。

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文因素逐渐成为地理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人文因素对地理分布的影响,并通过几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人文因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人口规模和分布对地理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大的人口集聚区域通常会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辐射和辐射效应。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人口集聚和城市化进程,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而内陆地区的资源利用则相对较为有限。

这种不均衡的地理分布是由人口规模和分布的因素所决定的。

其次,文化因素也对地理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方式和行为习惯。

例如,印度教徒将恒河视为圣河,而在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地区,人们会以此为基础进行宗教和文化活动,形成了特殊的地理分布格局。

在国际层面,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对外交往和合作模式。

例如,中国和韩国等东亚国家在地理邻近的基础上,由于文化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关系模式。

此外,经济因素也对地理分布产生深远影响。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会导致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例如,欧洲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了工业化的中心,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其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

同时,地理分布也会影响经济发展,例如港口城市通常会成为贸易和金融中心,由此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经济因素和地理分布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最后,政治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理分布。

不同政治体制和政策的制定会导致地理分布的差异化。

例如,中国的特区经济政策为深圳等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地理分布格局。

此外,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和政治冲突也会影响地理分布。

例如,中印边界争议导致两国在争议区域的军事布局和交通建设上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地理分布的不均衡。

历史地理学地区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关系

历史地理学地区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关系

历史地理学地区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关系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地区发展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

本文将探讨历史地理学中地区发展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典型案例。

一、地区发展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影响地区发展和人文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人文环境对地区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人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生活和繁衍,这些环境的特点决定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向。

例如,沿海地区常常具有良好的港口资源和海洋资源,使得这些地区成为商贸和海洋经济的重要中心。

而内陆山区则常常限制了人类的发展,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

其次,地区发展也会对人文环境产生影响。

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可以改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方式,进而改变人文环境的特征和格局。

例如,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人类聚居在紧凑的空间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人文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反地,一些地区的贫困和资源匮乏,会造成环境恶化,进而影响社会的文化发展。

二、典型案例分析1. 古希腊与地中海环境古希腊地区位于地中海东侧,其地理环境为多山、多岛,海洋资源丰富。

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了古希腊的发展与人文环境。

山地和海洋的分布使古希腊形成了分散的城邦制度,各个城邦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竞争。

古希腊的繁荣与发展,得益于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贸易网络。

同时,地理环境也影响了古希腊的文化和艺术。

山地和岛屿的地理特点形成了古希腊航海和海上贸易的传统,激发了古希腊人民的奋进和冒险精神。

这种环境下,古希腊人创造了众多杰出的文化作品,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等,为人类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河流文明与农业区域河流文明是指以河流为依托的古代文明,其中最著名的是尼罗河文明、黄河文明和恒河文明。

这些地区都是农业区域,水源丰富,地势平坦,便于农业开发。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了这些文明的繁荣与人文环境的发展。

这些河流文明发展的基础是河流的洪水灌溉,使人类农业得以持续发展,人口大量聚居。

地理因素与人文演绎

地理因素与人文演绎

地理因素与人文演绎地理因素是指自然地理和景观特征对人类社会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地理因素的作用在历史和人类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塑造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地理因素与人文演绎之间的关系。

首先,地理因素对人类定居和聚集地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山地、丘陵、海洋和河流等地理特征影响了人类的选择。

一些地方具备适宜农耕的平坦土地,这样的地方成为了农业定居点。

而一些地理条件较为恶劣的地方,如沙漠和湿地,对人类的居住和定居形成了限制。

这样的地理条件对人类社会的分布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地理因素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分布是由地理条件决定的。

例如,沿海地区经常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而内陆地区则更适合发展农业。

而其他资源,如矿产和能源,也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这些资源的分布对人类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引导和约束作用。

此外,地理因素还对文化的发展和演绎产生了影响。

人类的文化活动和传统往往与地理条件紧密相连。

地理环境中的物理特征,如山脉和河流,经常成为人类宗教和神话的场所。

同时,不同地理条件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因素。

例如,寒冷的地区往往有独特的美食和民俗文化,而热带地区则培养了独特的音乐和舞蹈风格。

最后,地理因素对人类的交流和迁徙也发挥了影响。

地理条件会影响人类的移动方式和交通工具的选择。

山脉和河流等地理障碍会限制人与人的联系和贸易往来。

然而,一些地理条件也会促进人类的交流和迁徙。

例如,海洋和大河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并且推动了文化和物质的交流。

综上所述,地理因素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地理环境的特征塑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生活方式。

地理条件对经济活动、文化传统和人类交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在研究地理因素与人文演绎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地理条件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与变迁。

全球变化对土地覆盖的影响

全球变化对土地覆盖的影响

全球变化对土地覆盖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全球变化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特征。

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覆盖也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全球变化对土地覆盖的影响不仅涵盖了自然因素,还包括了人为因素。

本文将分析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和对土地覆盖的深远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对土地覆盖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气候变化对土地覆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得沿海地区的土地受到威胁。

同时,气候变化还加剧了干旱、暴雨、极端天气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对土地覆盖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如土地侵蚀、土壤贫瘠等。

其次,人类活动也是全球变化对土地覆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主要因素。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不断加剧,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退化和破坏。

城市扩张让建筑用地和人工设施占据了原本的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等问题。

此外,过度的农业生产和过量的农药使用也对土地覆盖产生了负面影响,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和土壤的肥力。

另外,全球变化还给土地覆盖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温带和寒带的某些地区的土地变得更加适宜农业生产,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然而,这种机遇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挑战,如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

此外,全球变化还对农业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气温升高可能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缩短,而干旱和极端天气则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解决全球变化对土地覆盖的影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减少土地破坏和退化的发生。

政府和企业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管理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可持续农业和城市化的投资力度。

其次,应积极推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对土地覆盖的影响。

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

人文因素与地理分布的复杂关系分析

人文因素与地理分布的复杂关系分析

人文因素与地理分布的复杂关系分析人类历史上,地理环境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塑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然而,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之外,人文因素也对地理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本文将探讨人文因素和地理分布之间的联系,并从几个重要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文化是一个影响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他们的习俗、价值观和信仰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这种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形成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时采取不同的方式。

比如,在地理条件严苛的地区,人们可能会发展出一些独特的生存技巧和生产方式,以适应当地的环境。

因此,文化与地理分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另外,人的行为也会影响地理分布。

人们在选择定居点或迁徙时,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

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需要资源的支持,因此,人们往往会选择那些地理条件较好、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定居。

同时,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也会形成一个地理分布的网络,以满足各种需求。

因此,人的行为与地理分布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历史。

历史事件和发展对地理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战争、迁徙和殖民等历史事件导致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重新分布。

这些事件往往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殖民时代的西方国家通过殖民地的占领和开发,重新塑造了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分布格局。

因此,历史对地理分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此外,技术和交通也是人文因素与地理分布关系的重要方面。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进步,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许多。

不论是交通运输工具的便利性还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都使得人们可以更加迅速地跨越地理空间进行交流和活动。

这种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使得地理分布更加平衡和多样化,同时也加速了资本、技术和文化的传播。

最后,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对地理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发展往往会导致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重新分配,产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可以使得一些地区快速崛起,而其他地区可能陷入贫困和落后。

人文因素对地理格局的重塑

人文因素对地理格局的重塑

人文因素对地理格局的重塑地理格局是指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与地理格局息息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文因素是影响地理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文因素包括人口、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地理格局,为地球带来了繁荣和变迁。

首先,人类的居住区域选择对地理格局有着明显的影响。

根据气候条件、地貌特征以及资源分布等因素,人类选择在适宜的地方定居。

古人们选择在河流两岸、湖泊附近以及山脉腹地等地进行定居,这些地理特点直接影响了人类居住的区域格局。

例如,尼罗河、恒河和长江等河流带来了肥沃的土地和水资源,人类选择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农业文明的起源地,推动了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印度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这样的重要人口集聚区。

其次,人文因素还影响了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从而对地理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中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空间距离不再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阻碍。

古代的丝绸之路和驼铃交易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连接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明,对地理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的航空和高速铁路的兴起更进一步缩短了距离,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人员流动和贸易往来,改变了地理格局中不同区域之间的相对地位。

此外,人文因素还对城市的发展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最典型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其发展和分布也受到人文因素的制约。

人口、经济、文化等因素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众多的城市更容易形成经济和文化的集聚,从而吸引更多人前往定居和发展。

例如,以伦敦、纽约和东京等世界大都市为代表的城市成为了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改变了地理格局中城市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最后,人文因素还影响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重塑了地理格局。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用一直是地理格局变化的推动力之一。

历史上,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催生了工业革命,改变了地理格局中工业区的分布。

近年来,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兴起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发展,对地理格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全球变化的人类因素研究

全球变化的人类因素研究
⊙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 COP15· 丹麦哥本哈根 2009年 ,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 到期后的后续方案。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全球气候协议书,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
⊙至今为止没有《京都议定书》的接替计划。 ⊙ 2015年,巴黎气候峰会将于11月30日至12月11日举行 ------全 球平均升温于本世纪末控制在摄氏2度以内,各国必须针对自身排放 的温室气体做出减排承诺。


碳同位素——13C
在温暖湿润时期,石笋δ13C值相对偏负。反之,石笋δ13C值偏重。

人类因素

"since the dawn of man" is really not that long
其实人类历史没有多久
全球变化的人类因素
经历了从古猿向直立人、智人的漫 长演化,约10kaBP形成了现代意义上 的人,工业革命(1860年)以来是人 类影响地球系统运行的主要时间段。
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 1、
在全球变化中,全球的含义包括空间规模上的全球尺度和思 想认识上的全球观点两个方面。
全球观点:就是从地球系统的思想出发把地球看作一个整体,
研究地球系统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而不是 孤立地研究地球的不同组分和它的环境。
臭氧破坏
全球变暖
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
稻米生产所释放的甲烷目前约占全 球甲烷释放量的13%
物种的减少
其他
林地
草场 耕地
自1700年至1980年, 自然生态系统占地从 95%减少到65%;人 工生态系统占地则从 5%增加到35%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

地理学具有鲜明地地域性和综合性。

围绕不同尺度的地域综合体,探讨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人文多种因素及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

长期以来,中国地理学在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地表自然过程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以及面向社会现实的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以及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需要,地理学将成为一门既有坚实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

学科的内容和结构也将发生变化;研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学科──理论地理学,研究地理学应用理论的学科──应用地理学,地理学中方法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地理数量方法、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将率先获得较大的发展;综合性分支学科、应用性分支学科,如综合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将有较快的进展;地理学研究中的人文化趋势将会强化,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比重将会增大。

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的理论与应用并举的两栖科学(或称边缘学科)。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域联系的学科,他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对人地关系的研究,不仅揭示地理环境本身的自然特征,而且考虑社会、经济、历史因素,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当代区域地理研究的趋势:1、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高度综合,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拓展了地理学的应用和研究领域。

3、借力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

现代区域地理学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注重对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区域综合和空间联系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1期2005年1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S I N E ARTH SCIE NCEV ol.20 N o.1Jan.,2005文章编号:100128166(2005)0120001205空间对地观测与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Ξ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 要: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技术是大有作为的科技领域之一。

空间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及其与通信、网络技术的集成正以地球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为人们研究地球,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开拓了崭新的途径。

在对国际空间遥感信息技术和空间信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分析了对地观测与人文因素的关系,提出了建立国家对地观测系统,发展空间信息技术的战略设想。

关 键 词:全球环境变化;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对地观测与人文因素;国家对地观测系统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1 空间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在20世纪以来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其后期计算机、电子学、空间、通信等新兴技术和传统的物理、数学、地学、生物等科学的融会、交叉、集成形成了一些新兴的科学技术领域,以地球作为研究对象的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空间遥感技术的发展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领域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地球本身发展周期的影响,人类面临着愈来愈大的挑战,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灾害频发,人们也愈来愈意识到再像从前依靠传统或单一的科技手段已难以全面、系统地研究地球上所发生的问题,如全球性或大区域性的环境变化等。

因此,多种科学技术的综合、新兴科学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包括航天、航空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在内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大有作为的。

空间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及其与通信、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集成并以地球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将空间对地观测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应用作为一个整体,为人们研究地球,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手段,开拓了崭新的技术途径,从而构成了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主体。

自20世纪初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和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以后,开创了人类航空航天新纪元,也为人们远离地球表面观测地球提供了先进的平台。

目前,世界各国共装备的航空遥感飞机和发射的卫星数以千计。

我国迄今为止也已向空间发射了近70颗卫星,其中包括返回式国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气象、资源、海洋以及科学实验卫星等,第一期由4颗卫星组成的环境和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也正在加紧研制之中,对地观测卫星是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主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也研制和发射了5艘反映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综合成就和实力的“神舟”号载人飞船(“神舟1~5”)。

2003年10月在“神舟5”上成功地实现了载人航天。

在载人航天飞行之前还进行了一系列先进对地观测和相关的科学实验,“神舟3”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神舟4”上的多模态微波遥感系统就是这种对地观测实验的代表技术。

通过航空、航天遥感,人类开创和实施着一个宏伟的历史使命,即实现了人类长期以来摆脱地球羁Ξ 收稿日期:2004208230;修回日期:2004210226. 作者简介:童庆禧(19352),男,湖北武汉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E2m ail:tqxi@ 3本文是根据作者2004年8月30日在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2IH DP)成立大会上的报告修改而成1绊的梦想,从空中和地球轨道空间来观察和审视、监测和管理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和这一星球的资源和环境及其动态变化。

从空间观测、了解和认识地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论和世界观。

它全方位地在空间维、时间维和光谱维上提高了人们的认知能力,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成为人们认知变革的有力武器。

空间遥感对地观测以其客观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发挥空间遥感科学数据的监理作用,克服主观主义和长官意志,提高政府的管理、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同时也对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形成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 空间信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211 空间信息是重要的资源空间信息既指那些通过遥感对地观测卫星和导航定位等卫星从空间所获取的对地观测和对地定位信息,也包括那些与空间有关的地面信息。

据分析,在我们所使用的数据中80%以上都与空间位置和尺度有关,由此可见空间信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空间信息反映了信息的空间属性,它具有与自然、人文、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有关的综合性,也有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多源性、异构性、多尺度性、动态性、海量性,特别是宏观性和全球性。

空间遥感对地观测及其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是现代空间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以遥感对地观测系统作为获取地球信息的技术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能广泛地为全世界提供地球表面客观而现实的科学信息,特别是以图像或影像的形式将时间、空间融为一体,其信息之宏观可涉及全球,微观可探测到公分级的地物。

它的利用范围之广泛,上能为国家元首和最高决策层服务,下可为普通农民百姓所利用。

空间对地观测信息技术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保障,也是关乎国家安全的关键信息资源,是战争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特别是现代战争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主要信息支撑。

与此同时,国家空间信息技术对国家高新技术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

212 空间信息获取的综合性和多维性空间信息获取的综合性和多维性,上来自太阳和地球同步卫星,中间有平流层(亚轨道)平台,在对流层大气中有飞机、气球,在地面还有以汽车等为平台的车载观测仪器以及人力的地面观测。

目前,特别是在未来的太空中,对地观测平台可能大到数十吨,满载数十种观测仪器系统的大型综合平台,甚至空间站,也可小到几十公斤甚至数百克的微小卫星和纳卫星系统。

目前在轨运行的欧洲空间局(ES A)的环境卫星(E NVIS AT)是一个重达8.2t 的巨大卫星系统,这一系统的研制周期长达15年,耗资20亿欧元。

它每天所获取的数据量就足以充满500台微机的全部硬盘。

而一个微小卫星的重量不过只有100~200kg,甚至几十千克或数千克。

它以其快、好、省的特点可在1~1.5年内完成研制和发射周期,每颗卫星成本仅数百万到数千万美元,只相当一个大卫星的几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

这两类系统虽有很大的不同,性能和功能各异,但它们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相对来说,一个大型卫星具有综合性观测的能力,而一颗微小卫星则往往主要用于进行较专题性的观测(图1、2)。

当今的对地观测技术和系统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或一个完整的系统,即以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

如根据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 A)制定的一个发展地球系统科学的地球科学观测计划(ESE),到2025年,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将在长周期如10年的气候预测,中、短期天气预报,降雨速率预报,火山和龙卷风预警,高精度飓风路径预报以及地震实验预报等科学目标的实现方面迈进一大步并从而获得巨大社会经济效益。

213 全球和区域性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通过空间对地观测我们可以获取从广泛的全球变化、宏观的自然灾害监测一直到支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城镇、农场等信息。

通过卫星,我们可以监测全球植被、海洋浮游生物的分布、全球NDVI的连续变化、厄尔尼诺(El Ni o)和拉尼娜(La Ni a)现象及其过程、全球积雪动态变化等,更可以获取一场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的监测信息,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提供客观、科学的信息基础。

214 空间对地观测信息的分辨率不断提高遥感信息的分辨率包括空间、光谱、时间分辨率。

空间信息技术发展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是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持续提高和主动式的全天候雷达卫星的发展。

从70年代以来卫星的最高空间分辨率几乎是每10年一个数据量级地提高。

如今民用卫星的空间分辨率已突破了1m,当前的最高空间分辨率已达0.61m。

光谱分辨率达到纳米级的高2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卷光谱卫星已成功地在空间运行,其波段数已达数百甚至上千个。

215 全天候和全天时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全天候的雷达卫星系统也已成为对地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20余年来美国、日本、欧洲空间局、俄罗斯和加拿大都相继研制和发射了以合成孔径雷达为主要载荷的雷达卫星。

加拿大的雷达卫星具有多分辨率和不同宽度地面测绘带宽的功能,已成功地进行了商业化的运行。

这种全天候的遥感特别对天气状况恶劣条件下的灾害监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美国2000年发射的航天飞机携带的测图任务雷达(SRT M)已在短短的11天中将全球1.126亿km2的陆地进行了测绘,能够形成地表的数字高程模型,其X波段的高程精度可达6m。

3 对地观测与人文因素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对地观测是地球现状的真实写照,它不仅反映了自然的现象,同时也集中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人文因素,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和现代战争都会给地球带来严重的影响和沉重的负担。

遥感对地观测是监测森林资源的有效手段(图3)。

亚马孙河流域的原始森林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形成了不可逆转的累累伤痕。

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影响到这一地区的生态和气候,而且对区域和全球的碳循环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巴西政府也不惜斥巨资采用航空航天遥感手段监测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变化。

地球不仅在夜间具有强烈的热红外辐射,同时在那些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剧烈地区的各种照明设备也为地球提供了可见的辐射源。

遥感影像上夜间的灯光反映了以城市为主的光照程度和能源的消耗程度。

它一方面可作为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一种指标,同时也反映了人口的空间分布(图4)。

通过夜间影像灯光照明辐射的空间定量分析可以获得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日本研究者通过对日本数十个城市和九大电力公司所提供的数据的分析,得到了夜间灯光辐射与城市电力供应间的线性定量关系,欧洲科学家甚至将这种照明辐射的强度与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人口购买力之间挂钩,建立起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

国外也有人利用了美国的军事气象卫星(DMSP2O LS)所获得的夜间灯光数据估算了全球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并根据已知城市人口的百分比估计一个国家的总人数,获得全球人口总数在2000年为63亿。

也有人利用这一数据研究了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从光域面积和光强的信息中可以生成县和城市等非农业区相对精确的人口估计。

夜间的灯光也同时被认为是一种环境问题,即所谓光污染问题。

2003年还为此在安大略召开了一次“夜间生态学”或“暗生态学(Scotobiology)”国际会议,认为夜间的灯光对各种动、植物,特别是人类均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科学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