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一 Word版含答案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一讲 语言鉴赏与分析+++课件(共32张ppt)
【四川中考设问】 1. [2023·自贡第14(2)题]外面楼下的空地已经改造,变成一个小花园,春光 明媚,鸟语花香。(揣摩句子的含义) 2.(2022·眉山第22题)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那段岁月 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和加点词语意蕴,说说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
心理揣摩
பைடு நூலகம்
对表现神态、动作、心理的词语,可从揣摩人 物心理活动的角度进行体会
近义替换
选用近义词替换并比较,从而体会词语的含义 和表达效果
考向2 词语赏析 1.(2)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 力的样子。 【答案示例】“攀”写手的动作,“缩”写脚的动作,“倾”写身体的动作,这些 动词细腻而简练地写出了父亲攀爬的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 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全国中考设问】 1.(2023·黄冈第28题)请结合全文内容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他觉得,这些日子,他心里头的那块儿地生了杂草,且横生逞威,若 任其野蛮生长,他立志“种好庄稼”的使命和初心,就一定会化为乌有。 2.(2023·武汉第5题)读第③段,说说“原始的生命状态”指的是什么。
1.词语的指代义:①指示代词——确定是远指、近指还是不定指 (“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些”“某类”是 不定指),由近及远,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清语意关系,再摘抄或概括作 答。②常规词语——理解词义,找关键词句,把所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 代入原句,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
【四川中考设问】 1.[2023·眉山第21(2)题]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都让他嚼 得稀烂,消化了。(这句话形象生动,请简要赏析。) 2.(2023·凉山州第15题)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拟人) 3.(2023·巴中第16题)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父亲的脸倏忽红了,像一块酱紫色的布。(从修辞角度赏析) (2)父亲眼睛躲闪着,又笑:“我从不爱吃那些东西,连田螺河蚌都不吃,你 忘了?”(从描写角度赏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概览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二、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证“3要素〞(一)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X。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1.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
2.文章的开头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3.文章的中间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文章的结尾例如,孟子在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时,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结论的。
(二)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即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三)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或论点〞的问题。
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论证是逻辑过程,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因此,需要考生做到以下几点:1.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考生还需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或论题的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三、掌握论述类文本的“3步读文法〞第一步:速读全文找关键1.标注关键词重点句主要包括内容句和结构句: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理论论据。
第二步:读完每段理关系梳理关系有两层含意: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四+Word版含答案.doc
考点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考点)——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
(文章安排材料,像抽丝一样,不能中断,上下文就像鱼鳞一样一片接着一片,首尾一体。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适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
解析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
此两处用意译。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解析“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解析“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解析“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散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散文阅读之归纳概括内容
朱自清先生教课也很认真。他教我们宋诗。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要交读书笔记,还要月考、期考。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
C.作者通过对比、比喻、比拟等手法,写一只毛色鲜红艳丽的火狐狸在雪地上行走的景象,突出它原始的天然之美。
⑥说起雪,雪山也有雪。只是它高高在上,虽极美,可望而不可即的。唐人杜甫,所见到的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是千秋雪,是雪线以上的雪。它美,美在窗口那么大的视线里,过过眼瘾就是。
⑦边塞诗人岑参所见到的,则是另一番雪后美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说的是北方,胡天即塞北的天空。落雪之后,雪花积压在树木枝头,像是千树万树的梨花在盛开。意境如此壮阔而优美,唯边塞诗人才有可能提炼得到吧。
B.在作者笔下,北方的雪飘落的过程,轻扬飘摇,富有美感。北方的雪覆盖着草地,既温暖草地,又滋润青草。
C.作者写北方雪地上车印、炊烟、哈达、牧民、野羊、马群、驼铃等景物,突出了雪域的洁白、阔大、生机。
D.作者引用杜甫的诗,表现了雪山的“千秋雪”具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引用岑参的诗,写出了北方雪压枝头的壮阔优美。
专题二 散文阅读 学案二 第3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6分)
文本一:
新校舍(节选)
汪曾祺
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二+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二真题精练——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 1.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2015·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傅为言天下事,劝....,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文学类文本阅读_小说阅读第2节考点5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
考点5 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高考《考试说明》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但在实际考查中,“体会语句含意”和“品味语言艺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语句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考法1__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明常识小说的重要语句往往是这样几个方面的句子:从内容上说,指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从主旨上说,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从结构上说,指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从表述上说,指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定考向熟技巧理解重要语句含意“3步走”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考查类型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
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三)课件 人教大纲版
1.下列对“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1.下列对“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及其相关内容的 下列对 理解,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已经显示出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已经显示出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B.地质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 B.地质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 地质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 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于是产生了地质学与生命 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 科学的交叉。 科学的交叉。 C.对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原核生物进行研究, C.对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原核生物进行研究,标志着地 对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原核生物进行研究 质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质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D.要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 D.要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就要由对大化石的研究转 要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 为对地下深处微生物的研究, 为对地下深处微生物的研究,深入到分子生物和生 物地球化学的水平。 物地球化学的水平。 ( ) A.建立在用肉眼鉴定的化石形态基础上的生物地层学, A.建立在用肉眼鉴定的化石形态基础上的生物地层学, 建立在用肉眼鉴定的化石形态基础上的生物地层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 汉代的中国古典美学(节选) 汉代的中国古典美学(节选) 韩德信 汉代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 汉代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汉 王朝的经济实力已十分雄厚,随着统治集权的加强, 王朝的经济实力已十分雄厚,随着统治集权的加强,帝 国疆域的扩大,汉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与这种政治经济 国疆域的扩大,汉王朝进入全盛时期。 相适应,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提出了“罢黜百家, 相适应,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指导方针,于是儒学大兴,“百家争鸣”终结, 的指导方针,于是儒学大兴, 百家争鸣”终结, 思想文化趋于统一。 思想文化趋于统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通用版讲义:专题一 小说、散文选择题——通法题型一课过 Word版含答案
小说、散文选择题——通法题型一课过一、析选项——看高考怎么考[高考怎么考]二、研典题——知题目怎么解(一)选项特点1.小说常见5个设误点(二)解题技法准解选择题“2步骤”:初步检索——加工比对[典例示范](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遗落在乡村的果子刘国芳①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这个村有许多老房子。
这天,我们又去了,才进村,就有一伙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这些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
见了我们,大一些的孩子会说:“又来看老房子呀?”②我们笑笑说:“来看老房子。
”③然后我们在那些房子间穿行,孩子仍跟在我们后面,还说:“都是些烂房子,又没有人住,有什么可看的。
”④孩子说对了,房子确实很烂,也没人住。
莫说这些烂房子,就是刚盖好的新房,因为主人出去打工了,那些房子也是门上一把锁,关了。
我们当中有个人,第一次来,见了那么多孩子,就问:“这个村怎么这么多小孩,大人倒见不到一个。
”⑤一个孩子接嘴说:“我奶奶在家,她到地里去了。
”⑥我说:“大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⑦我说着时,看到一个老人了,站在一棵树下。
是一棵枣子树,秋天时节,枣子熟了红了。
一个孩子见了枣子树,忽地蹿过去。
这个孩子,我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就叫康枣,身上的衣服脏得像刮刀布。
看见这个叫康枣的孩子往枣子树下去,我以为他要摘枣子吃,但错了,康枣摘了枣子不是吃,而是当石头,往其他孩子身上扔。
其他孩子也蹿到枣子树下摘枣子,摘了去扔那个叫康枣的孩子。
然后便互相扔来扔去,跑走了。
我们在孩子跑走后走近了老人,我说:“这些孩子怎么把枣子当石头扔呀,多浪费。
”⑧老人说:“这家人打工去了,几年都没回来,每年枣子都烂了落了。
”⑨我说:“你们也可以摘了吃呀。
”⑩老人说:“村里人走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枣子,哪吃得完。
”⑪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村里真的到处都是枣子树。
那些枣子都熟了红了,一些熟透了,掉得满地都是。
⑫而且,不但是枣子熟了没人摘,柿子熟了,也没人去摘。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一+Word版含答案.doc
考点一筛选整合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精细筛选,精准概括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有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大能力层级。
从课标卷命题实践看,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内容和题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即使是探究能力,说到底也是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是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分析综合能力,是指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
它要求我们在阅读某篇文章后,能尽快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这方面的考点主要是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
可以说,这两个考点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核心考点,与此相应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是支撑实用类文本阅读与解题的核心能力。
因此,聚焦这两大考点,培养这两大能力是广大师生与编者共同的着力点。
核心能力一:信息筛选与整合一、信息筛选与整合应遵守的原则和意识1.尊重文本原则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
2.统观意识和结构意识(1)统观意识。
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就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
(2)结构意识。
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的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
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
2018年人教版语文高考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二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二考题突破——找得准,比得狠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
因此识破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以偏概全1.请仔细比对下面的选项与原文,看看如何识破“以偏概全”陷阱。
选项:在唐初长安中的坊里,普通居民不能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但商人和手工业者则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
原文:所谓“坊市制”,即城中之“市”集中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四面筑有围墙,并开有市门。
唐代的市场交易限定在市内进行,并限定交易时间。
在市民居住的坊中,一般是不允许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的。
但在“市”周围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所以有例外。
如东市南面的宣平坊中有卖油者,升平坊北门旁有胡人鬻饼之舍,西市东面的延寿坊中有鬻金银珠玉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偏概全,“商人和手工业者则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有误。
原文说“但在‘市’周围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所以有例外”,可见“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只是少数个例。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识破时需注意原文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的关键词。
如少数、部分,全、都、部分,特别、十分、稍微,通常、偶尔等。
二、混淆时态2.请仔细比对下面的选项与原文,看看如何识破“混淆时态”陷阱。
选项:现代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重视视觉文化,已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一+Word版含答案.doc
考点一给文言准确断句——明辨句读,回归根本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高考考查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此外,须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
1.字句必须能讲通。
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
(《两般秋雨盦随笔史阁部书》)例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即“其不屈,正也”。
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
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明通鉴》)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而查《明史》并无此二人,倒是有“陈德、华高、费聚”三人,他们都是作为早年随朱元璋起兵的名将,分别在卷130、131立有专传。
所以此句应标点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
例(1) 夫唯禽兽无礼。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
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例(2)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标点者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应标点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01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3)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
论据有两种:(1)□02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2)□03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安排要有一定的顺序。
对论据的要求有三点:一是□04典型;二是□05新颖;三是能证明论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
3.论证。
论证是用□06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07怎样证明”的问题。
1.圈重点,抓关键。
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文眼句、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及反复强化的词语等)。
2.梳思路,明结构。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
理清文章围绕论点是如何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了上述内容,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才不至于出现偏差,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才不至于出现遗漏,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才不至于出现偏移或错位。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第一章+微专题+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微语] 翻译是考生文言素养的综合表现。
抓住“分点”,准确翻译,是翻译工作的根本要求。
然而,我们在努力保证符合要求的同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下面我们把考生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认真思考,探求解决之法,以期让我们的翻译臻于完善。
一、损害原意1.误译例: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
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送客未尝下阶;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宰相尊重”,客踧踖起退。
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
送之及门,视其上马乃还。
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
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常深居不出;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
所亲问其故,公曰:“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
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
若人人见之,吾衰疾不能堪也。
”士大夫亦知其心,无怨也。
(节选自《富弼》等史料) (1)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
考生译文等到富公做了宰相,即使小官和平民求见,他都以礼相待,拉他们入座,话语平和从容。
解析该译文误译两处:一是“抗礼”译为“以礼相待”,实际上“抗礼”指“对等的礼节”,成语有“分庭抗礼”;二是“引”译为“拉”,“拉”字体现不了富公的“礼”,应译为“延请”。
正确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等到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平民拜见他,都和他行对等的礼节,延请就坐,说话和颜悦色。
(2)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
考生译文我长期居住在洛阳,亲朋大概用千百计算,如果有的人见有的人不见,是不平等的做法。
解析该译文误译两处:一是“累世”想当然地译为“长期”,严重损害原意;二是将“是”等同于今天的“是”,是典型的以今律古。
正确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家许多代人居住在洛阳,亲戚故旧大概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这不是同等对待的做法。
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节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础知识
5.综合式 有些文本并不是单纯地运用一种结构方式,而是以某一种方式为主,以其 他方式为辅,这样既可使行文富于变化,又不会使文章杂乱无章。
四、论述类文章中常见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如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文中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 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 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 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一观点。
3.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如马南邨的《不求甚解》,文章先从反面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说明他自认为 “求甚解”了,实际上作了许多曲解。接着又从正面以诸葛亮和徐庶等以“不 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为例,通过对比,证明了会意的重要性。
4.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文中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 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 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 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各种比喻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2.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 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引用论证是其中一种,即引 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 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不交代所引的话 是谁说的,或不交代其出处。 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在论述“有业”“敬业”“乐业”时,作者引 用了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名句以及孔子、百丈禅师、朱 熹、曾文正公等人的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完整word版)2018新教材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精英之源卓同首选读安居育才做中华英才出这个变化过程。
八年级上册课内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 4. 第二段中把“扑面的吹来”改为“迎面的吹来”好不好?为什么?、阅读《社戏》节选,完成1 —5题。
选段从视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着笔,描写了作者童年的一段愉快经历。
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这种心境与上文中急切想看戏的心情是矛盾的,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也是作者矛盾心情的流露。
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D. 写船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E. 平桥村离赵庄只有五里,“他们换了四回手”,但“我却以为船慢”是因为“我”看戏心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情的迫切,产生的错觉。
二、阅读《回延安》节选,完成1 —7题。
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 用一句话概括上文所写的主要内容。
2. 选段中有几处语句构成了呼应,女口:②段中的“跑”与①段中的“飞一般”,试再找出两处。
3. 上文中,“我”的心情不断发生着变化,请在下面括号内填入恰当的词语,使之能准确反映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讲题目怎么命高考怎么考课件新人教版
改(改变) 漏(遗漏) 凑(拼凑)
即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曲解文意等现象;或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 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 测……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 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 很大迷惑性,考生应多加留意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 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 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 否有此类情况。
以偏 概全 (混 淆范 围或 程度)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 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 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 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 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 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 错误的判断。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胡拼乱凑在一起 而造成错误,或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 扰判断
(二)命题人设置错误选项的“8大角度”
了解了命题者设置错误选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者的设错规
律,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错误,从而排除错项。命题者在设置
选项时会在以下8个角度设置陷阱:
8大 角度
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选项特征
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已 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 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 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 未必、完成、成功等。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需注意: (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 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 (2)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 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 等。
8大 角度
角度阐释
选项特征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 (1)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 无中 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 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生有 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 (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真题精练——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2015·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
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
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
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
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
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第一时段(约5分钟):整体把握1.圈点阅读: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文眼句、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及反复强化的词语)2.整体感知:(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以宋代信用特点为中心,阐明了宋代信用的两个新特点:信用形式多样化,新型信用工具大量使用。
(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第一段先引出论述对象:宋代信用。
然后以第二段第一句为总起,分析阐释了宋代信用在其形式上多样化和其工具上新型化这两大发展特点。
第二时段(约9分钟):真题训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
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答案及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A。
A项偷换概念。
原文第二段中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多种形式”,而A项中表述为“借贷……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将“信用形式”的新特点偷换为“宋代金融”的新特点,意思发生明显变化,与原文不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答案及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B。
B项以偏概全。
原文第三段中说“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而B项则错误地表述为“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实际还有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
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
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贷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答案及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D。
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说“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都有积极作用,借贷中的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高利贷对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有阻碍。
二、(2015·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
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
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第一时段(约5分钟):整体把握1.圈点阅读: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文眼句、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及反复强化的词语)2.整体感知:(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围绕艺术品的接受问题阐释了两个观点:一是接受者也是艺术品的创作主体之一;二是接受者的理解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是擦亮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1段提出话题,即艺术品的接受问题;2~3段从创作过程和文本的“召唤性结构”两个角度阐明接受者也是艺术品的创作主体之一;4~5段阐述接受者的理解特点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