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课说课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6《人的呼吸》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6《人的呼吸》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的呼吸》是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16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的过程以及呼吸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直观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呼吸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呼吸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的过程以及呼吸的重要性等知识,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和观察兴趣浓厚,可以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的呼吸系统的组成,掌握呼吸的过程,理解呼吸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呼吸健康的重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的过程,呼吸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的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直观展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呼吸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呼吸系统的组成:学生观察实物模型,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
3.探究呼吸的过程: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呼吸的过程。
4.理解呼吸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呼吸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5.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拓展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人的呼吸系统组成: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肺过程:吸气、呼气重要性:维持生命、能量供应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鹦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鹦
鹉》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的第16课,学生将研究《鹦鹉》这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鹦鹉被捉回家后,开始模仿主人说话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鹦鹉的基本特点和模仿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研究正确朗读和模仿鹦鹉说话。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正确朗读和模仿鹦鹉说话。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模仿鹦鹉说话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文教材、教学录音、黑板、彩色笔。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鹦鹉的基本特点和模仿能力。
2. 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课文。
3. 集体朗读:分小组进行集体朗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课文讲解:通过分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5. 模仿鹦鹉说话:教师示范模仿鹦鹉说话,让学生跟随模仿。
6. 小组合作: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文,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7. 课文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鹦鹉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正确朗读和模仿鹦鹉说话。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表演能力。
不过,在课后的评价中,可以加入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课件(共31张PPT)
孤 独 之 旅
板书设计主要是情节的梳理及文 章寓意。我这节课的板书呈现是用 “孤独之旅”、“心灵之苦”、 “成长之变”构成树的造型,主人 公杜小康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一目了然,力求简洁、有效、美观。
“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 情愫,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孩子们不 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因此我在教学前, 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背 景的人眼中的孤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 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作铺垫。
教学重难点分 析
理解“孤独之旅”的内涵。
环境描写的作用。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 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和主 题的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倡导学生主动参 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 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积极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法的学习方式。
学
九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小说的有关知识,具有分析小说的基
情
本能力,对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环境、故事情节分析应
不算难。
分
析
但对“孤独”一词的全面理解还是有一点难度。
01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 人物形象,把握小说 主题。
02
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 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 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 小说的方法。
03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 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 验,树立奋进信念,培 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个 世 界 ,
曹文轩
“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散文:《前方》
独走孤之旅
“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工农武装割据与红军长征》说课稿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工农武装割据与红军长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是一节历史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在国民失败后,如何通过建立农村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最终展开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实施和红军长征的过程,理解中国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工农武装割据和红军长征这两个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中国史上扮演的角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实施过程和红军长征的经过,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理解道路的曲折性和前途的光明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农武装割据的实施过程和红军长征的经过。
2.教学难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和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以及它们在中国史上的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工农武装割据与红军长征。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实施过程和红军长征的经过。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工农武装割据和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以及它们在中国史上的地位。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强调工农武装割据和红军长征的重要性。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工农武装割据和红军长征的意义。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
7.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整理笔记,撰写心得体会。
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6课千姿百态的帽子》说课稿2
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6课千姿百态的帽子》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16课千姿百态的帽子》是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了解帽子的各种形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材中提供了各种帽子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和参考,还介绍了绘画帽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对于绘画也有一定的基础,他们对于新鲜的、有趣的物体容易产生好奇心,因此,通过展示各种千姿百态的帽子,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是,学生在绘画时,对于形态的把握、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和欣赏各种帽子的形态特征,学会绘画帽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创作出富有想象力和个性的帽子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欣赏的良好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和欣赏各种帽子的形态特征,学会绘画帽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创作出富有想象力和个性的帽子作品。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形态的把握、色彩的搭配等方面的处理,以及如何将帽子与人物形象相结合,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和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帽子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和参考;同时,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绘画帽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千姿百态的帽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教师讲解绘画帽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等,引导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说课稿)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对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掠夺,以及这一过程中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揭示了殖民掠夺的残酷性和对被殖民地人民的压迫,教育学生认识殖义的历史罪恶。
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进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他们可能对殖民掠夺的性质、影响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殖民掠夺的历史事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同时,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对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欲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掠夺的历史事实,掌握主要殖民国家的殖民活动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认识殖民掠夺的罪恶性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敏感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掠夺的历史事实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殖民掠夺的性质、原因及其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与殖民掠夺相关的历史歌曲《征服者之歌》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掠夺的历史事实。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殖民掠夺的性质、原因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一. 教材分析《早期殖民掠夺》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6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为了获取财富和资源,开始对外进行殖民掠夺的历史。
教材通过描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殖民活动,展现了殖民扩张的过程及其对殖民地人民的影响。
同时,教材也提到了殖民扩张带来的全球性影响,如物种交流、人口贩卖和贩卖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过程,对欧洲列强的海上探险和殖民活动有一定了解。
然而,学生可能对殖民掠夺的性质和影响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殖民掠夺的性质和影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对外进行殖民掠夺的历史背景、过程和主要国家;掌握殖民扩张带来的全球性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殖民掠夺的性质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人类文明交流的角度看待殖民扩张,认识殖民掠夺对殖民地人民的伤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对外进行殖民掠夺的历史背景、过程和主要国家;殖民扩张带来的全球性影响。
2.教学难点:殖民掠夺的性质和影响,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殖民掠夺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新航路对欧洲列强的影响。
2.教学展开:(1)讲述欧洲列强对外殖民掠夺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展示相关地图和文献资料。
(2)分析殖民扩张带来的全球性影响,如物种交流、人口贩卖和贩卖等。
第16课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的反抗说课稿
第16课殖民扩张与反殖民斗争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使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同时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也为欧洲资本主义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见,本课是第12课《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的延续,也为第1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贸易”的内容,认识到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知道三角贸易的影响;能够绘制简单的奴隶三角贸易示意图。
2.简述英国在北美、亚洲等地殖民掠夺的有关史实。
3.讲述玻利瓦尔领导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认识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在反抗斗争中起的作用,体会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英勇斗争精神。
4.重点、难点重点:英国在北美和亚洲的殖民掠夺难点:对“三角贸易”的认识和评价二、说教法1、在重点落实上采用:①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史料的引导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②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对教材的自主把握,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难点突破上采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
三、说学法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小组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流程:预习—自学—研学—展学、教师补充及总结—课堂检测。
第一环节:预习(齐读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3分钟)第二环节:自学(老师按小组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学案上的相关问题。
)(10分钟)一、“三角贸易”1、“三角贸易”的背景;2、“三角贸易”主要内容;3、画出“三角贸易”的路线图;4、“三角贸易”的影响(从欧洲、美洲、非洲来思考;从殖民者、殖民地方面思考)二、英国的殖民掠夺1、英国成为海上霸主的过程和时间;2、简述英国在北美、亚洲等地殖民掠夺的史实;3、英国殖民者对印度殖民掠夺的方式。
三、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中的领导者及其贡献第三环节:研学(进一步挖掘教材,结合书上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完成思维辨析的问题,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一篇关于如何阅读文学作品的课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文学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例分析,旨在引导学生如何去想象、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经验,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学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会如何驱遣自己的想象去理解、欣赏文学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学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会如何驱遣自己的想象去理解、欣赏文学作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独立分析、欣赏文学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外阅读材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学阅读的基本方法。
3.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4.案例分析:教师提供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鉴赏。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教学内容,明确文学阅读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选择一部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鉴赏,并撰写读后感。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课容积和容积单位说课稿(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课容积和容积单位说课稿(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课容积和容积单位说课稿第【1】篇〗教材分析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但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学情分析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对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难于理解。
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出发,把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本课的重点是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体积的概念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现代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变直观,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说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说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体积与容积》这一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自由发言)(1)认识体积1、初步感受空间。
师:老师往水里放一个苹果,苹果占空间吗?放一枚硬币,硬币占空间吗?橡皮占空间吗?铅笔盒占空间吗?桌子呢?凳子呢?还有什么东西占空间?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占空间?在水里占空间,拿出来呢?(也占空间)板书:空间。
2、空间也有大小。
师:橡皮与铅笔盒比谁占得空间大,谁占得空间小?桌子与凳子呢?板书:大小4、比较体积大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是一节历史课。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欧洲殖民者在新航路开辟后,是如何进行殖民掠夺的。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欧洲殖民者对非洲、美洲和亚洲的殖民掠夺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当地人民的影响。
同时,教材也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三角贸易、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等。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殖民掠夺的恶劣影响,以及殖义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殖民掠夺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殖民掠夺的本质,以及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感兴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非洲、美洲和亚洲的殖民掠夺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当地人民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殖民掠夺的本质,以及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殖民掠夺的批判性思维,认识到殖义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非洲、美洲和亚洲的殖民掠夺行为。
2.教学难点:殖民掠夺的本质,以及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殖民掠夺的本质,以及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殖民掠夺的历史事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殖民掠夺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殖民掠夺的本质。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非洲、美洲和亚洲的殖民掠夺行为。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 冷战(说课稿)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冷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冷战》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冷战政策的背景、表现以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紧张氛围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冷战这一课题较为复杂,涉及众多事件和人物,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冷战的发展脉络,把握冷战的主要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冷战政策的背景、表现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掌握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冷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珍视和平、爱好和平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其表现。
2.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原因。
2.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讲解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冷战时期的世界地图、历史图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冷战时期的冷战政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冷战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原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冷战政策的表现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
5.互动环节: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冷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冷战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背景:二战后,美苏实力均衡,意识形态对抗加剧表现:上的“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的“北约”和“华约”影响:世界格局分为两大阵营,形成“冷战”局面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冷战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是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考察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散文名篇,通过对一只鸟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鲁迅的一些其他作品,对鲁迅的思想和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社会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注,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难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只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鸟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教师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5.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的小论文,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深层含义 - 社会反思人性关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进行。
对于作业,主要评价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主要讲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为了寻求财富和资源,开始对外进行殖民掠夺的历史。
本课内容涉及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殖民地和全球产生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早期殖民掠夺的历史事实,认识殖民掠夺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殖民掠夺的具体过程、手段及其影响,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史料,分析殖民掠夺的特点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对外进行殖民掠夺的历史事实,掌握殖民掠夺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认识殖民掠夺对殖民地和全球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殖民掠夺的过程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殖民掠夺对被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通过对殖民掠夺的批判性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对外进行殖民掠夺的历史事实;殖民掠夺的过程、手段和影响。
2.教学难点:殖民掠夺对殖民地和全球产生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殖民掠夺的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史料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史料,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殖民掠夺的历史事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航路开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课的主题。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说课稿1
3.历史小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小论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2.针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提问、解答疑惑、讨论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
2.生生互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研究、角色扮演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氛围。
3.课堂小结:鼓励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2)运用历史知识,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评价;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看待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民主政治的尊重和认同;
(2)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培养历史责任感;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2.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使学生在探讨中深入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内涵。
3.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希腊的历史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说课稿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农民纳税的场景图片,让学生思考古代税收征收的方式和税收的作用,引发学生对税收制度的兴趣;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然而,他们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障碍:
1.对古代赋税制度的具体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不同时期的赋税制度;
2.对税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认识不足,难以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
3.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理解不够,可能导致对赋税制度演变过程的理解困难。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反馈: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总结,分享学习心得;
2.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提出对方的优点和不足,促进相互学习;
3.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强调税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
2.讨论和分析环节可能出现时间控制不当的情况;
3.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将税收政策与社会治理联系起来。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使用生动的案例和具体数据,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和时间分配,确保教学环节的连贯性;
3.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税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草稿,确保逻辑清晰、重点突出;
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说课稿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了解了一些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知识。然而,他们可能在前置知识方面存在以下障碍:
1.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了解不足。
2.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史实、人物和事件认识模糊。
3.难以把握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共性与特性,容易混淆。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展示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提问、解答、点评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生生互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3.课后互动: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图片中的历史事件。
2.提出问题: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幅图片中的历史事件吗?它反映了哪个时期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设计互动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探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突出重点,形成宏观认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6课《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说课稿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6课《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是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6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物理方法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常见物质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特别是在提出问题、制定实验计划、分析实验结果等方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学会使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如何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生活中的食盐,引导学生思考食盐的来源和性质,激发学生对食盐的兴趣。
2.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并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解释。
4.总结归纳: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并学会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5.拓展延伸:学生思考食盐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合理使用食盐。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溶解性:不溶于水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制作赋税制度演变时间轴,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税收制度的历史变迁。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4.定期进行学习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角色扮演:模拟古代税收征管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税收制度的实际运作,增进学生对税收政策的理解。
3.课后实践:要求学生收集身边的税收实例,分析税收政策对个人、企业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2.生生互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分享观点、交流思想,提高课堂氛围。
3.课后互动: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相互评价、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4.课堂小结:邀请学生总结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2.通过案例分析、图表对比等方式,讲解各个时期赋税制度的特点、影响,引导学生掌握税收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中国共产和红军,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土地战争、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扩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中国共产和红军的斗争历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意义和作用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这个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秋收起义的过程,掌握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和意义,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和红军的敬意,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秋收起义的过程,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和意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秋收起义的过程。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和意义。
4.讲授法:教师讲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提问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扩大。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意义。
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如何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广,在 语文课上已经接触过卢沟桥事变,而且通过 报纸、电视等媒体对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有一定的认识,因此, 在课堂上应顺应学生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 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另外,从学生 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 主,因此,在教学中适当插入与教材相关的 现实素材或相应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学生的情感。
二、制作本课历史大事年表
1937年7月7日 1937年12月 1940年春 1942年秋
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 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
三、材料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 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地拿来先进才智, 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 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在古 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个老师,向老师学习。但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它的第一位老师发动了战争, 逼老师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 它再一次向它的第一位老师发动了战争。 ———摘自陈兵《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认为,日军在1937 年南京攻克战中,杀害了20多万,在日本攻占南京一个月 后,人口增至25万。除此之外,这个事件的疑点很多,其 争论持续至今,因为在战争中即使杀了一些人也不算大屠 杀。” ——日本政府审计通过的右翼学者编撰的教科 书
通道三中 石秋红
谢谢指导!
日本将青壮年押上汽车赴郊外 屠杀
屠 焚 杀 烧 场 地 地
侵华日军大屠杀示意图
影 片资 料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行
探究:
1、南京大屠杀给人类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 1937.7.8
(2)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1937.8.14 (3)国共两党合作宣言 1937.9 (4)红军和游击队的改编
三、说学法:
1、列表归纳法。本课中涉及两个重要战役,可以通过 列表的方法加以对比归纳,从时间、地点、参战部队、 指挥者、战果、意义等进行详细比较。在比较重掌握 知识。 2、读图学习法。充分利用本课中的地图或插图,进一 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列大事年表法。本课涉及的重要时间比较多,很容 易混淆,可以按先后一一列出,集中记忆。
环节四: 说说这节课我的收获。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
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歌词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国家存 亡在此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C ) A 、九一八事变 B 、 南京大屠杀 C、七七事变 D 、八一三 事变 2、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于 ( D ) A 、九一八事变 B 、 南京大屠杀 C、百团大战 D 、七七事 变 3、有的数字可以忘记,有的数字却永远不能忘记,在南京大屠杀 中被杀害的中国军民达 ( B ) A 、3万多 B 、30多万 C、10多万 D 、300多万 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胜利 的民族解放战争,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D ) A 、九一八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B 、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台儿庄大捷———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D 、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战役。
环节三:奋起反抗,取得胜利。
血战台儿庄与百团大战简表,分组讨论展示。
战役 名称
台儿庄 战役
时 间
指 挥 交战 者 双方
国民党
战
况
意
抗战以来
义
1938 李 宗 军队 年春 仁 和日军
歼敌
1万多人
毙伤俘日、伪军 4
正面战场
最大的胜利 中国军队主动
百团 1940 彭 八路军 万人破坏交通2000 出击日军的规 大战 年秋 德 和日军 多千米,拔掉据点 怀 近3000个 模最大的战役。
3、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重点:七七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 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二、说教法:
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内 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新课程中 “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和历史教学 生活化的理念,在本课教学中采用情 景烘托法、设疑讨论、分组合作探究 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的完成 教学任务。
请回答:(1)材料一中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对它的 第一位老师发动的战争指什么战争?“逼老师签订 了不平等条约”是什么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材料二歪曲了该 事件的历史真相,请你简述该事件的实际情况。
南京大屠杀 实际情况: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 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做拼刺刀 的对象,有的被活埋。日军在占领南 京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 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三、国共两党共同抗日 1、台儿庄战役 1938 年春 指挥: 李宗仁 地点 台儿庄 时间: 双方: 国民党军←→日军 意义: 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2、百团大战: 目的:粉碎敌人的 “分割和封锁” 时间: 1940 年8月开始,历时三个半月 彭德怀 目标:破坏敌人的 据点 ,摧毁日 指挥: 伪军的 交通线 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 规模最大的战役 ,它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在国际上引起 了极大的反响。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养 成预习的习惯。并把全班同学分成A、B两大 组,组织进行课堂学习竞赛。
检查预习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937 年7月7日晚,日军进攻北平附近的 卢沟桥 中国军队奋起反抗, ,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从此爆发。 二、南京大屠杀 1、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又发动 八一三 事变 , 大举进攻上海。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国 重庆 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往作为 战时陪都。 2、日军占领南京后, 之内,屠杀中国居民和 六周 士兵达 万人以上。 30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 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 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 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 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 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 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 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国共产党抗日通电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的《自卫抗战声明书》
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提交了《中国共 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了 此宣言。至此,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5、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排列正确的是 ( B ) ①九一八事变 ②南京大屠杀 ③七七事变 ④西安 事变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④①③② D 、①④②③ 6、2005年4月26日,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 团抵达南京,开始了近60年国共两党之间第一次正 式接触。历史上,国共两党之间曾经有过两次合作。 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的是 ( B ) A 、辛亥革命 B 、抗日战争 C、 北伐战争 D 、解放战争
李宗仁
彭德怀在前线指挥
百团大战形势图
提升拓展
2、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 组织了哪些大的军事行动?
①枣宜会战 (1940年夏) ②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
③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2年)
3、百团大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动的呢? 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日军占领区构成了严重威胁, 于是日本把军事打击的重点移到敌后抗日根据 地上,对根据地实行分割和封锁。
第16课 全民族的抗战
说课稿
授课教师:石秋红
一、说教材 二、说学法 三、说教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岳麓版)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本课包括四部 分:一是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二是南京大屠杀,三是台儿庄战役,四是百团 大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 开始,从此我国进入了八年抗日战争时期,因 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比较重要。
(3)结合材料一和有关时事(如日本首相参拜 靖国神社等),谈谈你对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 事件的感想。
感想:日本对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罪 行;我们勿忘国耻,更要努力 学习,为国家的强大而奋斗;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要提防日 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法西斯的 威胁,争取世界和平。
五、教学反思:
1、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内 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新课程 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和历史 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教学目标设置 合理。 2、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认识及学习内容 的实际出发,清晰紧凑。教学环节 设计新颖、善于对教材进行整合。
环节一:聚焦时事,引入新课。
环节二:驳斥谎言,揭示真相
A组同学驳斥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揭示 卢沟桥事变的真相。 B组同学驳斥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揭示 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南京城
日机轰炸后南京繁华街区 一片废墟
图 片 资 料
日军集体枪杀中国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