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2
中图版高三()中考题单元试卷: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02)
中图版高三()中考题单元试卷: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02)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1.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B.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答案】B【解析】解: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多个计数室,A错误;B、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B正确;C、盖盖玻片之前,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C错误;D、计数时,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大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酵母细胞,D错误.故选:B.血细胞计数板一、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血细胞计数板被用以对人体内红、白血细胞进行显微计数之用,也常用于计算一些细菌、真菌、酵母等微生物的数量,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工具.血细胞计数板是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微生物计数用.这一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体积为0.1mm.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16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25小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但是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每一大方格都是由16×25=25×16=400个小方格组成.本题考查了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意在考查学生的应用和实验操作能力,试题难度一般.2.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答案】D【解析】解: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B、各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中除去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各营养级储存的能量,这些C、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D错误.故选: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能之比,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持续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正确;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输入和散失,B错误;C、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D、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D正确.故选:B.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后,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掌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A.小鱼吃的小虾B.吃小鱼的大鱼C.泥巴中的藻类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答案】C【解析】解:A、小鱼吃的小虾属于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A错误;B、吃小鱼的大鱼属于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B错误;C、泥巴中的藻类属于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C正确;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不属于营养结构,D错误.故选:C.→小鱼→大鱼.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5.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答案】B【解析】解:A、移栽植物物后物种数较不移栽植物时多,营养结构复杂化,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B、移栽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动物的数量增多,B正确;C、边坡甲上虽没有移栽乔木但却可能自然长出乔木,因为在风力或鸟类等的作用下,可把乔木的种子带到该环境中,C错误;D、到后期,群落达到相对稳定,演替相对较弱,D错误.故选:B.分析题图:边坡(甲)上移栽灌木,边坡(乙)不进行移栽,与边坡乙相比,边坡甲的植被覆盖率高,物种数和个体数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本题以公路边坡保护为素材,结合调查表格,考查群落演替、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要求理解和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及结果,能结合表中信息,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6.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答案】B【解析】解:A、田鼠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故A错误;B、豌豆和杂草属于竞争关系,地上部分争取光照,地下部分争夺水和无机盐,故B正确;D、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豌豆为根瘤菌提供营养物质,根瘤菌为豌豆提供氮素,故C错误;D、细菌和其细胞中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噬菌体利用宿主细胞内原料、能量和酶进行繁殖,故D错误.故选:B.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本题考查了四种种间关系的判断,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A.AB.BC.CD.D【答案】B【解析】解:A、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可能未均匀分布,因此每次计数前可以振荡均匀并多次取样计数后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A正确;B、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由于无法确定实验所需试剂浓度范围,可以先设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为正式实验提供浓度范围,B错误;C、调查人群中的红绿色盲发病率,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要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并随机取样,C项正确;D、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通常以某一时期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代替该期在细胞周期中的时间比例,计数的细胞越多,误差越小,D正确.故选:B.实验误差是高中生做实验时经常面对的问题,为了减少偶然误差,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平均取样、多次取样并计算平均值等.在做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时,预实验中确定浓度范围是重要的前提,实验中可采用同种且生长状况基本相似的多枝插条进行重复实验,最后求生根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的误差.本题考查教材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调查常见人类遗传病》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实验减少误差措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8.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提供CO2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答案】C【解析】解:A、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故A选项正确;B、鱼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提供CO2,故B选项正确;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但不能从鱼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植物无法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和氧气,则鱼和植物将会死亡,故D选项正确.故选:C.生态缸制作要求:1、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2、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3、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4、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5、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本题以生态缸为素材,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9.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答案】B【解析】解:A、生态系统中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说明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故A选项正确;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则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故B选项错误;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故C选项正确;D、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也含有蛋白质、核酸等含N成分,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N化合物,故D选项正确.故选:B.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2、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含有各种有机物,其中蛋白质、核酸、ATP等含有N元素,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10.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A. B. C. D.B【解析】解: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第三营养级蛙、蜥蜴和鸟的生物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蛇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的数量.故选:B.1、能量金字塔:是指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的图形呈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金字塔.营养级别越低,占有的能量就越多;反之,营养级别越高,占有的能量就越少.2、生物数量金字塔:是以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为依据绘制的金字塔.这种类型的金字塔也往往出现倒置现象.本题考查生物数量金字塔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但学生容易错选A,A为能量金字塔.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D【解析】解: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物质循环的特点,故A选项错误;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主要是太阳能,也可以是化学能,故B选项错误;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下一个营养级生物利用,故C选项错误;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故D选项正确.故选:D.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2.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答案】A【解析】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B、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C、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正确;D、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概念,能准确判断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的类型;还要求考生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结果,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3.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的关键措施是在适当时期()A.补充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B.适当提高温度C.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D.适当多浇水【答案】C【解析】解:菊花属短日照植物,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适当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故选:C.菊花属短日照植物,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适当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特殊的例子,属于简单题.14.以下可以称作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答案】B【解析】解:A、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B、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即包括生物部分,也包括非生物部分,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B正确;.C、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错误;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和部分植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B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15.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答案】D【解析】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定义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从定义中可看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故选:D.本题的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定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定义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考点的理解,学生只需将物质循环的定义记住并进行理解即可解题.16.人们常用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A.能量和营养级B.个体大小与营养级C.个体大小与个体数量D.个体数量与生物类型【答案】A【解析】解: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因此能量金字塔是用来说明能量与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故选:A.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能量.由于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单向递减的,效率为10%~20%,这样的能量金字塔说明了能量和营养级的关系,能量金字塔应该指消费者捕食生产者过程中的能量传递也可以用来说明食物链中能量自下一营养级流向上一级的过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考点的理解,要求学生将相关知识点理解即可解题.17.根据生态学的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人们应采取以下哪一种食物结构()A.以禽类、蛋类为主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D.以猪肉等家畜的肉类为主【答案】C【解析】解:谷类属于糖类,它主要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马铃薯等.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20%,在食物链中,谷类和植物蛋白的营养级别最低,处在食物链的始端,体内含有的能量最多;故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量消耗降到最低,人们应以谷类和植物蛋白为主.故选:C.可根据营养素的分类及生理作用和食物来源进行分析解答,并联系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18.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和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解析】解:A、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作为食物,两者为捕食关系,故A选项正确;B、水稻和青蛙并未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故B选项错误;C、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不是青蛙,故C选项错误;D、水稻和病毒V之间是寄生的关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物种之间的关系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互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如大小草履虫;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猫和老鼠;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本题着重考查了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1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答案】C【解析】解:A、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与图不符合,故A错误;B、由图可以看出,a、b两种群刚开始个体数均迅速增长,但由于食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发生竞争,最终导致b种群死亡.因此,这两个种群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但竞争的程度应该是由弱到强,故B错误;C、再分析a种群整体的曲线较长,不难发现:a种群的增长呈“S”型,这是在有限环境中受自身种群密度制约的结果,故C正确;D、b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小,不为J型增长,故D错误.故选:C.。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3分,共计24分)1.蜜蜂采蜜时,会受到马蜂或者蚂蚁的攻击和干扰。
研究发现茶花花蜜中含有微量的茶多酚和咖啡因,通过茶多酚的干扰之后,蜜蜂对报警信息素反应的浓度阈值(引发报警的最低浓度)降低了;咖啡因可以使蜜蜂变得更“聪明”。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蜜蜂采食茶花花蜜,可以提高其感知外界危险的敏感度B. 茶花释放的茶多酚使蜜蜂的基因发生突变,有利于躲避敌害C. 茶花释放的茶多酚作为一种化学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 蜜蜂和茶花之间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发生了协同进化【答案】B【解析】答案。
B【解析】花蜜中的茶多酚可以降低蜜蜂对报警信息素反应的浓度阀值,也就是提高其对外界危险的感知的敏感度,A选项正确;茶花释放的茶多酚并没有引起蜜蜂的基因发生突变,只是提高其反映敏感度,B选项错误。
茶多酚是一种化学信息可以用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选项正确:蜜蜂和茶花之间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发生了协同进化,D选项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和协同进化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是时代的主旋律。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B. 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发展立体农业,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C.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对牲畜的环境容纳量没有影响D. “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美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B【解析】解:A.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能量不可反复利用,A错误。
B.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发展立体农业,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B正确。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右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甲、乙分别代表分解者和生产者B. 图示过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 该湿地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D. 丙用于自身呼吸作用的能量不属于丙同化的能量【答案】D【解析】解 A.甲代表分解者乙代表生产者 A正确B.图示过程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错误C.该湿地中的植物具有分层现象这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C正确D.丙用于自身呼吸作用的能量属于丙同化的能量 D错误故选 D2.下列进行的科学调查或统计方法中其估算结果可能偏高的一组是()A. 调查某湖泊内鲫鱼的种群密度时用中等网孔的渔网捕捞B. 取样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时未除去表层落叶C. 统计培养瓶中草履虫密度时取瓶中下部的培养液统计D. 抽样检测溶液中酵母菌数量时未将计数板上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答案】D【解析】解 A.用中等网孔的网捕捞只能估算中等大小的该鱼的密度结果偏小 A不符合题意B.取样器取样时要除去表层落叶否则取样土壤厚度不够导致调查的土壤动物丰富度降低 B不符合题意C.草履虫是需氧型生物主要生活在水体上层下层密度偏小 C不符合题意D.血球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实验中要用滤纸吸去多余的液体否则在统计过程中周围液体中的酵母菌可能会进入计数室导致统计结果偏高 D符合题意故选 D3.浙江省从2014年01月17日起正式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即夫妻有一方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经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之前浙江省人口未保持替补出生率B. “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后会使浙江省的人口出生率增高C. “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会使浙江省生殖前期的人口增多D.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之后会使浙江省的年龄结构转变为增长型【答案】D【解析】解 A、“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之前浙江省人口未保持替补出生率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 A正确B、“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后会使浙江省的出生人口增多人口出生率增高 B正确C 、“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会使浙江省生殖前期的人口增多 C正确D、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之后不一定会使浙江省的年龄结构转变为增长型 D错误.故选 D.4.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B. 物质循环的形式是无机物且具有循环利用的特点C. 能量流动就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D.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循环的动力【答案】C【解析】A、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A正确B、物质循环的形式是无机物且具有循环利用的特点 B正确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C错误D、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伴随能量流动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 D正确故选C.5.稻鳅共作就是在水稻田里放入泥鳅为主虾、黄鳝、蚯蚓等为辅的自组织模式形成“水稻护鳅鳅吃虫饵鳅粪肥田”的天然营养关系体现了一田多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水稻与杂草因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B. 泥鳅、虾、黄鳝、蚯蚓等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鳅粪肥田”实现了能量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多级利用D. 该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解 A.水稻与杂草因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A正确B.泥鳅、虾、黄鳝、蚯蚓等生物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正确C.“鳅粪肥田”实现了物质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利用 C错误D.该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同时也保护了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D正确故选 C6.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营养条件和生存空间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B.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C. 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又D. 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答案】C【解析】解 A.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营养条件、生存空间、溶氧量、pH、代谢废物的积累等 A正确B.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并每天定时取样 B正确C.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 C错误D.每天定时取样采用抽样检测法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正确故选 C7.如图是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培养其数量变化曲线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据图可知环境容纳量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B. 每3个小时换一次培养液该组种群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不断增加C. 当一个种群超过其生存环境的环境容纳时种群数量会下降D. 当往对照组通入充足的氧气时不会改变其最大容纳量但会缩短其到达最高点的时间【答案】B【解析】解 A、据图分析环境容纳量会根据培养液的更换时间的长短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A正确B、每3个小时换一次培养液据图分析其种群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该组种群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而保持基本不变 B错误C 、当一个种群超过其生存环境的环境容纳时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会下降 C正确D、对照组通入充足的氧气时不会改变其最大容纳量但会缩短其到达最高点的时间 D 正确.故选 B.8.某林区在30年前发生过特大火灾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双子叶植物该双子叶植物的阔叶和窄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对该植物的某个种群进行调查发现有40%的植株表现为窄叶余者表现为阔叶从该种群中分别取两种性状的足够样本让其自交发现约有40%阔叶植株的子代出现窄叶植株而窄叶植株的子代未发现阔叶植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原种群中阔叶基因的频率高于窄叶基因的频率B. 该植物原种群中能稳定遗传的植株比例为76%C. 该林区30年间发生了次生演替其方向和速度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影响D. 研究该林区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答案】A【解析】根据“约有40%阔叶植株的子代出现窄叶植株而窄叶植株的子代未发现阔叶植株” 可推测阔叶为显性性状并且阔叶植株中40%为杂合子隐性基因的频率为40%+40%×1/2=60% 所以原种群中阔叶基因的频率低于窄叶基因的频率故选A9.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概念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①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 ③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 ④中可能有微生物D. 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的某项功能【答案】A【解析】解 A.分析题图知①是生态系统的结构②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A错误B.分析题图知③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B正确C.分析题图知④是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和自养微生物 C正确D.分析题图知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D正确故选 A10.“水稻杀手”福寿螺是我国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某校生物小组在一块面积为500m^2的水稻田中放入200只大小不一的福寿螺然后调查其种群密度的变化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B. 由于没有天敌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 第1周由于不适应环境种群的密度下降D. 福寿螺的引入最终增强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A【解析】解 A.福寿螺的活动范围小适合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A正确B.福寿螺生活在面积为500 m^2的水稻田中由于食物和空间的限制所以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 B错误C.第1周种群密度为40只/100 m^2 与刚放入水稻田时种群密度相同 C错误D.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抵抗力稳定性减弱 D错误故选 A11.群居动物中有一种警报系统只要有一个动物发现捕猎者它一发出警报就可引起全群反应有人将一只饥饿的苍鹰放出使之向鸽群袭击观测鸽的种群数量与报警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自然界中鸽和苍鹰一定属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B. 鸽对苍鹰的大声鸣叫属于物理信息C. 鸽种群密度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多D. 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答案】B【解析】解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鸽子的种群数量因变量是报警的平均距离图中显示随着鸽子种群数量的增加报警的平均距离也不断增加A.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鸽子可能处于第二营养级或第三营养级苍鹰可能属于第三营养级或第四营养级等 A错误B.鸽对苍鹰的大声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 B正确C.鸽种群密度越大报警的平均距离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少 C错误D.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种内互助 D错误故选 B12.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是()A. 适时灌溉农作物与定时饲喂家禽、家畜B. 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C. 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D. 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答案】A【解析】解 A.农作物的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家禽、家畜未体现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A错误B.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这是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措施之一 B正确C.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可用于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如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属于物理信息的运用 C正确D.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可用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如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D正确故选 A13.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A. 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B.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C.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 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森林阶段【答案】C【解析】14.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C【解析】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①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人口出现负增长状态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③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所以增长率最高故③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故选C15.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 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C. 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影响了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 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答案】C【解析】解 A.过度砍伐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A正确B.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因此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简单丰富度低 B正确C.表中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C错误D.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D正确故选 C16.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最大B. 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 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C.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后D. 图中阴影部分可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时淘汰的个体数量【答案】D【解析】解 A.到达e点后种群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率为0 A错误B.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 则该种群的K值为200 B错误C.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b点之后 C 错误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 D正确故选 D17.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①人口增长过快②人口素质高③人口农村化④人口老龄化A. ①④B. ①②C. ②③D. ②④【答案】A【解析】A.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口老龄化等故选A18.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法正确的是()A. 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 农民在农田中锄草灭虫的主要目的的之一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D. 某人同时养鼠和水貂用鼠喂水貂再用剥去皮的水貂喂鼠这样就可以实现能量的循环使用【答案】B【解析】19.下列关于“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研究”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中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B.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C.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 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答案】B【解析】解 A、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A正确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B错误C 、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正确D、不同的时间动物的活动习性不同故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D正确.故选 B.20.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⑦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 乙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B. ⑦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CO_2C. ①过程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 丙中的多种生物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21.(1)此图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________21.(2)物种甲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填字母)21.(3)根据题中提供信息能否计算出物种甲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21.(4)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1.(5)该草原生态系统经历了一场火灾一年后基本恢复火灾前的景象这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析】略【答案】b【解析】略【答案】不能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量除以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图中没有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解析】略【答案】A【解析】略【答案】恢复力【解析】略22.(1)水体中的蓝藻和凤眼莲存在________关系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蓝藻与凤眼莲的主要不同是蓝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2)分析图1可知蓝藻水华聚集后导致凤眼莲根区________ 会抑制凤眼莲根细胞的________ 造成根系发黑、发臭老根大量脱落22.(3)蓝藻水华聚集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凤眼莲有不利影响但分析图2实验数据发现60g \cdot L^-1蓝藻组根系活力________________ 结合图1推测其原因是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________ 要证实上述推测需进一步培养凤眼莲若观察到有新根长出可证实上述推测22.(4)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利用风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______________ 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答案】(1)竞争, 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解析】解(1)水体中的蓝藻和凤眼莲存在竞争关系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蓝藻是原核生物凤眼莲是真核生物两者的主要不同是蓝藻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答案】(2)溶解氧含量低, 有氧呼吸【解析】(2)分析图1可知当蓝藻大量聚集后水中根区溶氧量下降氧气含量下降会抑制凤眼莲根细胞的有氧呼吸【答案】(3)上升且高于对照组, 适应(或抗逆性)【解析】(3)分析图2可知 60g \cdot L^-1蓝藻组根系活力相对值上升且高于对照组结合图1 根区溶氧含量下降但凤眼莲本身对氧气仍有需求故推测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抗性(或适应)【答案】(4)蓝藻浓度过高【解析】(4)本实验探究了蓝藻暴发程度对凤眼莲治理效果的影响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蓝藻浓度过高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23.(1)研究人员分别在w_1﹣w_5五个地点放网捕鱼并统计各种鱼类的数量该调查方法属于________法涠洲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的优势种是________23.(2)不同的鱼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不同的鱼类出现时间存在差异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性23.(3)线尾锥齿鲷和铅点东方鲀生态位是否完全一样?请说明原因________23.(4)研究人员发现由于人类的活动涠洲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的种类和数量均显著减少要恢复该区域的鱼类资源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答案】样方, 线尾锥齿鲷【解析】【答案】垂直, 季节【解析】【答案】不一定可能食性不同【解析】【答案】定期休渔控制捕鱼网眼大小减少人类活动【解析】24.(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关系此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24.(2)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叮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24.(3)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24.(4)若对此池塘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发现乙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答案】竞争,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解析】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此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答案】会使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解析】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会使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答案】缺乏有利变异【解析】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缺乏有利变异【答案】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解析】若对此池塘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由于受空间、营养、敌害等影响乙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
中图版高三()中考题单元试卷:第1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02)
中图版高三()中考题单元试卷:第1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02)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19.0分)1.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答案】C【解析】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A正确;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B正确;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C错误;D、神经纤维膜外的电流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D正确.故选:C.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重点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产生的原因,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2.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A. B.C.D.【答案】C【解析】解:A、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A错误;B、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错误;C、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C正确.D、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D错误.故选:C.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静息状态和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情况,能准确判断膜内和膜外电流方向,明确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并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3.在“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对健康牛蛙的脚趾皮肤进行环割剥除的操作是为了研究()A.脊髓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B.感受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C.效应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D.传入神经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答案】B【解析】解:A、脊髓是神经中枢,脚趾皮肤中含有的是感受器,A错误;B、脚趾皮肤中含有的是感受器,所以环割脚趾皮肤是研究有无脚趾皮肤下的剥除反射活动,B正确;C、脚趾皮肤中含有的是感受器,不含有效应器,C错误;D、脚趾皮肤中含有的是感受器,D错误.故选:B.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1)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出)神经:传递兴奋的结构.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脚趾皮肤中含有的是感受器,所以环割脚趾皮肤是研究有无脚趾皮肤下的剥除反射活动.本题着重考查了反射弧和反射活动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4.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 a+和C l-同时内流【答案】D【解析】解: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被突触小泡膜与细胞质分开,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A正确;B、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可实现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B正确;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C正确;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如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N a+内流,如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C l-内流,D错误.故选:D.1、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内含有突触小泡,突触后膜上含有神经递质的受体.2、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使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后模,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本题考查神经元结构、突触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5.血液中K+溶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答案】D【解析】解: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方式传播到肌纤维内部,A错误;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B错误;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与钠离子内流有关,与K+无关,C错误;D、静息膜电位的形成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故血液中K+溶度急性降低,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D正确.故选:D.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组成,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这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的电信号,静息时,K离子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N a离子通道开放,N a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理,对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6.下列感受器中属于化学感受器的是()A.人类皮肤感受器B.蝮蛇颊窝C.飞蛾的触角D.鱼类侧线【答案】C【解析】解:A、人类皮肤含有温觉感受器,能感知温度变化,属于物理感受器,故A错误;B、蝮蛇颊窝也能感受温度变化,属于物理感受器,故B错误;C、飞蛾触角起嗅觉作用,甚至能接受配偶性外激素的刺激,故是嗅觉感受器,故C正确;D、鱼类侧线能感受到鱼耳所不能感受的低频振动,当敌害接近时,能及时发觉而逃离,属于物理感受器,故D错误.故选:C.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装置,广泛分布于身体各器官和组织内.凡是感受接触、压力、地心引力、张力、运动、姿势以及光、声、热等的感觉器都是物理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多分布在鼻腔和口腔粘膜、舌部、眼结合膜、生殖器官粘膜、内脏壁、血管周围以及神经系统某些部位.本题主要考查感受器的分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平时学习时注意区分.7.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答案】B【解析】解: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A正确;B、突触前神经元在兴奋时能释放神经递质,B错误;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C正确;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正确.故选:B.神经递质是一种有机小分子物质,通常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出来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迅速被分解.本题知识点单一,考查突触的结构和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只要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8.内环境稳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 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答案】D【解析】解: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故A选项正确;B、温度、p 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温度、PH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故B选项正确;C、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维持持内环境中N 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故C选项正确;D、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故D选项错误.故选:D.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于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9.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B.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答案】D【解析】解: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如茎尖产生生长素能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生长,故A正确;B、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具分生能力的组织,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而色氨酸是植物体内生长素生物合成的重要的前体物质,故B正确;C、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两者可对同一细胞起作用,故C正确;D、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故D错误.故选:D.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10.某病人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视、听觉正常,但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最有可能受损的部位是()A.大脑皮层B.脑干C.小脑D.脊髓胸段【答案】D【解析】解:某病人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视听觉也正常,则损伤部位不可能在大脑皮层和小脑中,而下肢的感觉和运动中枢不在脑干,在脊髓.脊髓具有传导和反射的机能,所以当脊髓胸断后,就会出现断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障碍.故选:D.人脑的组成及功能:(1)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3)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4)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脊髓是躯体运动中枢.本题考查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人脑的组成及功能,首先要求考生识记大脑皮层、小脑、脑干和脊髓的功能;其次能运用排除法,根据题干信息“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视、听觉正常,但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推断受损的部位.11.当人看见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答案】C【解析】解:A、感知酸梅,形成条件反射,其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A正确;B、唾液大量分泌是唾液腺的活动,所以唾液腺是效应器,B正确;C、酸梅的色泽是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之一,另外还有形态大小等特征,并且色泽直接刺激的是视网膜,而非直接刺激中枢神经,C错误;D、在这一过程需要多个神经元细胞的参与,兴奋在多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发生“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是必然的,D正确.故选:C.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条件反射题,人看到酸梅时,酸梅的色泽、形态大小等特征,刺激人的视网膜,让人知道是酸梅,从而形成条件反射,并分泌大量唾液.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12.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B.关闭突触后膜的N a+离子通道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答案】C【解析】解;由题意知,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一种,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因此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故选:C.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是;当兴奋传至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抑制),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立即在胆碱酯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13.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 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B【解析】解: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并产生兴奋;当兴奋传导到神经末梢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且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兴奋,故A选项错误;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故B选项正确;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递,故C选项错误;D、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因此神经元细胞膜外N 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而细胞膜内外K+、N 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故D选项错误.故选:B.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兴奋的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14.气味会导致鼻孔气体吸入量变化,但与声音无关(如图甲).研究显示即使在睡眠过程中,多次给予诸如狗叫声---愉悦气味或猫叫声---厌恶气味强化后,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在醒来后依然存在.图乙组合中最能证明声音和气体吸入量间建立条件反应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②③对比说明吸收愉悦气体或厌恶气体的量只与强化刺激的声音有关,而与其它动物叫声无关由此可说明声音和气体吸入量间建立了条件反应.故选:C.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本题考查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15.下列关于感受器及其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感受器对不同感觉信息表现出高度的选择性B.视网膜中视锥细胞获取光亮信息并转换成神经冲动C.蝰蛇颊窝、人温度感受器以及昆虫触角都属于物理感受器D.感受器的功能是将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并产生感觉【答案】A【解析】解:A、感受器对不同感觉信息具有选择性,A正确;B、视网膜中感光细胞(视杆细胞)获取光亮信息并转换成神经冲动,B错误;C、蝰蛇颊窝、人温度感受器都属于物理感受器,而昆虫触角属于化学感受器,C错误;D、感受器可以把受到的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并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D错误.故选:A.感受器:能够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由感觉神经末梢以及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组成.题考查了神经调节中感受器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识记反射发生的过程以及结构基础.16.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A.茎伸长受抑制均由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引起B.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C.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无关D.该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答案】B【解析】解:A、根据题图,光照时间长短、赤霉素、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等均会影响茎的伸长,各组限制因素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故A错误;B、对比1组和2组的茎长,说明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故B正确;C、对比1组和4组的茎长,说明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长短有关,故C错误;D、对比4组和5组的茎长,同样光照时间情况下,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的小组茎长较短,说明该植物体自身的赤霉素合成受阻导致茎长伸长受阻,该植物不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故D错误.故选B.本题应由条形图切入,准确利用对照实验的原则并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以条形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了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植物茎伸长的影响,同时考查了考生识图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17.恐惧反射是一种条件反射,其建立的过程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甲中,声音属于条件刺激B.图乙表示强化过程C.图丙中的老鼠已形成恐惧反射,若长期只给予声音刺激,则恐惧反射消退D.若对图丙中的老鼠给予电击刺激,则此时电击刺激为非条件刺激【答案】A【解析】解:A、从图甲可见,声音并不能引起小鼠发生恐惧反射,属于无关刺激,A错误;B、结合图乙分析,经过多次将电击和声音信号结合在一起刺激小鼠,使无关刺激(声音)转化为了条件刺激,才出现了图丙的恐惧反射.这种非条件刺激(电击)与无关刺激(声音)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B正确;C、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C正确;D、对图丙中的老鼠给予电击刺激,小鼠会出现恐惧,此时电击刺激为非条件刺激,D 正确.故选:A.反射是最基本的神经活动,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中,非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下来就具有的,即遗传下来的对外部生活条件特有的稳定的反应方式,在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这种反应方式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也就是本能,如:食物反射、防御反射等.条件反射是后天训练出来的.本题结合恐惧反射建立过程图,考查反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反射的种类,并能进行区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恐惧反射建立过程图,明确声音属于无关刺激,电击刺激为非条件刺激,两者的结合称为强化,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18.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B. 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C. “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D. 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答案】B【解析】解 A.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只是一种生物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 A正确B.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高 B错误C.“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如在干旱的条件下 C正确D.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正确故选 B2.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更换为单一乔木“灰桦” 在没有人为继续干预的情况下该区域各种乔木的相对比例随时间变化结果如表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 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C.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D. 更换树种改变了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答案】B【解析】解 A.根据题文“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 说明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A错误BD.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知 0年时该区域灰桦占100% 但是200年时该区域灰桦只占1% 其他树种的比例增加因此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更换树种并不能改变群落最终的演替方向 B正确 D错误C.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某种群会达到环境容纳量因此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C错误故选 B3.耕农田经过数十年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丛林某学者对上述演替过程进行了多次调查对丛林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已知在丛林中动物甲和动物乙均喜食某蚜虫且动物甲还能以动物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物的分布情况B. 甲和乙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这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 从进化角度讲甲和乙之间存在着共同进化这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D. 在生态系统水平上该学者需调查和研究的问题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答案】B【解析】A、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由食物和栖息空间决定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物的分布情况 A正确B、甲和乙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这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种间关系问题 B错误C、据题意可知甲和乙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从进化角度讲在生存斗争中甲和乙之间存在着共同进化这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C正确D、在生态系统水平上该学者需调查和研究的问题有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营养结构)、功能(能里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D正确4.科学家长期跟踪调查了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和乙种群的λ值(当年种群数量/年前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图中甲种群在\ t_5时的K值大于\ t_3时的K值B. 图中乙种群的数量在\ t_1时达到最大值 \ t_3时最小C. 图中\ t_1sim t_2时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相同D. 据图可推测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最可能为捕食【答案】C【解析】解 A.根据甲的增长速率可判断甲种群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根据乙种群λ值的变化可判断乙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下降到一定数量后保持稳定 K值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只要环境条件不变甲种群在 t_5时和 t_3时的K值相同 A错误B.乙种群的数量在 t_2时达到最大值在 t_5( t_4或 t_4~ t_5)时达到最小值 B错误C. t_1\sim t_2时甲、乙种群的年龄组成相同均为增长型 C正确D.根据甲、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可知两种群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竞争若为捕食则调查期间甲、乙种群均会发生数量上的上升和下降 D错误故选 C5.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中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棉蚜与棉花之间是寄生关系B. 可用样方法调查棉蚜的种群数量C. 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D. 在7月5日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答案】D【解析】解 A.棉蚜以棉花的汁液为食所以棉蚜与棉花之间是寄生关系 A正确B.由于棉蚜个体小运动范围小所以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 B正确C.据表格分析可知棉蚜的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 C正确D.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种群的最大环境容纳量为2175.63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对照表格应为1181.94左右即6月30日左右 D错误故选 D6.下图是在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A组营养物质丰富酵母菌数量增长符合“J”型曲线B. D组与E组结果说明酸性条件明显有利于酵母菌的生长繁殖C. 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同D. 随着培养时间延长 B组酵母菌增长曲线可能呈“S”型【答案】B【解析】解 A.从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出种群密度增加营养物质减少生存斗争加剧代谢废物增加从而导致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最接近J型曲线的种间竞争相对比较小且营养比较充沛 A组最符合 A正确B.D组与E组结果不能说明酸性条件明显有利于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B错误C.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环境资源不同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同 C正确D.随更换培养液的时间延长营养物质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导致种群增长由“J”型变为“S”型 D正确故选 B7.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注第1层为距地表0\sim 5 cm 第2层为距地表5\sim 10 cm 第3层为距地表10\sim15 cm )A.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B. 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C. 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D. 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答案】B【解析】解 A、对于获得较强的动物来说一般用标志重捕法土壤中的小动物活动能力弱一般不要标志重捕法.所以A错误.B、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多少分析表格中类群数可见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所以B正确.C 、分析表格中个体数量部分发现农用地第一层动物个体数量明显减少这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影响.所以C错误.D、表中数据看不出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情况.所以D错误.故应选B.8.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样方法来估算植株上蚜虫的密度B. 嘉陵江近岸区和江心区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 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D.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常用样方法来估算植株上蚜虫的密度 A项正确嘉陵江近岸区和江心区由于地形起伏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导致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B项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 C项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 D项错误9.下图为某生物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图已知横轴上方的图形与横轴下方的图形呈点对称若不考虑种群的迁入和迁出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 a~c时间段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B. 种群数量最大的时间点是b 最小的时间点是eC. a~f时间段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发生了改变D. d~f时间段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答案】B【解析】解 A.分析曲线图 a~c时间段随着横坐标的增大该曲线先上升后下降表示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可表示“S”型增长的增长速率 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b 点之后的时间段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降低 c点种群增长速率为0 A正确B.分析曲线图 a~c时间段随着横坐标的增大该曲线先上升后下降表示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 d~f时间段随着横坐标的增大该曲线先下降后上升表示种群数量减小 f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此时种群数量达最小值 B错误C.a~f时间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为0 后为负增长再变为0 说明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发生了改变 C正确D.分析曲线图 d~f时间段随着横坐标的增大该曲线先下降后上升表示种群数量减小若不考虑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则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正确故选 B10.研究发现浮萍可通过和其根部微生物形成的耦合系统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浮萍还能分泌有关物质促进水中藻类植物的叶绿素的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从而减少了水华的发生以下推论正确的是()A. 浮萍与藻类之间属于竞争关系主要通过竞争水和无机盐来抑制藻类生长B. 浮萍能净化有机污水所以浮萍既是分解者又是生产者C. 浮萍降低了水华的发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小于它的间接价值D. 为了监测水华的发生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藻类进行计数【答案】D【解析】 A 、浮萍能分泌有关物质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即通过竞争阳光 A错误B、浮萍能净化有机污水说明浮萍属于分解者不能说明是生产者 B错误C 、浮萍降低了水华的发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 C错误D、为了监测水华的发生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藻类进行计数 D正确11.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B. 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可能会有影响【答案】C【解析】 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与灌木、草本等植物构成垂直结构 A正确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正确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C错误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能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对果树的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D正确12.如图表示一种生活在玫瑰上的蓟马种群数量的年度和季度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在1937~1938年的生长季节蓟马的种群数量迅速增加B. 图中1936~1937年的环境容纳量最小C.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蓟马的种群密度D. 蓟马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答案】【解析】13.下列能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A. 人们受响尾蛇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的启发研制成了“响尾蛇”空对空导弹B. 红树、野生水稻等生物很有可能还有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重要功能C. 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D. 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答案】C【解析】解 A.人们受响尾蛇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的启发研制成了“响尾蛇”空对空导弹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A不符合题意B.红树、野生水稻等生物很有可能还有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重要功能属于潜在价值 B 不符合题意C.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属于间接价值 C符合题意D.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工业原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不符合题意故选 C14.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植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是植物器官在地上不同高度和地下不同深度的空间垂直配置如图为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下列关于植物群落分层现象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B. 分层现象都是通过植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 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 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答案】B【解析】解 A.由题干可知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 A正确B.分层现象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 B错误C.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正确D.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 D正确故选 B15.调查得知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以a、b、c、d表示)经测定一年中流经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分别为)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解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且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 因此表中d处于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 a处于第二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 b 处于第三营养级为次级消费者 c处于第四营养级为三级消费者故选 B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16.(1)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等水华现象发生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________16.(2)微囊藻是水华的主要生物之一当湖水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有影响?________ 并说明理由________16.(3)图中a、b分别代表________【答案】(1)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 巢湖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解析】(1)引发水华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这些因素易导致水体植物繁殖过快消耗水体中大量氧气同时一些水体微生物产生的有毒物质都会使鱼类等其他水体生物死亡致使水体恶臭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华发生之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可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答案】(2)有, 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将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其他合理答案均可)【解析】(2)水中的N、P等元素是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 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会影响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答案】(3)水体中的溶解氧、有毒物质【解析】(3)一种因素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因素的变化为正反馈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华污染加重这属于正反馈17.(1)从种群的数量特征看人工种植的大豆和玉米种群数量因________而保持相对稳定同一地块的玉米因水肥供应的差异而表现为高矮不一________(填是或不是)分层现象17.(2)根瘤菌与大豆________的种间关系提高了土壤肥力将大豆与玉米间作使群落的________结构更为复杂从而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增加了农田单位面积的产量17.(3)害虫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17.(4)某种食虫鸟以该地块上的害虫为食若该地块上的玉米和大豆固定的太阳能为a千焦则食虫鸟获得的能最最多是________千焦【答案】(1)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或种植的大豆和玉米无新个体产生), 不是【解析】(1)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人工种植的大豆和玉米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说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高与矮的玉米属于同一个种群因此玉米的高矮不一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答案】(2)互利共生, 垂直和水平【解析】(2)大豆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大豆与玉米间作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变得更加的复杂【答案】(3)消费者,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3)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害虫均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4)0.04a(a/25)【解析】(4)该食物链是大豆及玉米→害虫→食虫鸟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能量的传递效率最多是20% 因此若该地块中的大豆及玉米固定的太阳能为a千焦则生活在该农田中的这种食虫鸟获得的能量最多是a× 20% × 20% =0.04a千焦18.(1)若要正确表示图甲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图甲中应该补充的能量流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用图甲中相应的符号和箭头表示)18.(2)若图甲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10000 m^2 则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________百万千焦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18.(3)湖泊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________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18.(4)图乙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碳元素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请以字母和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________18.(5)图乙中的农作物被重金属污染图中________字母代表的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答案】(1)Ⅱ→a、Ⅲ→a【解析】解(1)据图分析图甲中应该补充的能量流动情况是Ⅱ→a、Ⅲ→a 因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下一营养级同化自身呼吸消耗未利用分解者利用【答案】(2)1.176times 10^6, 10.03【解析】(2)据图分析图中Ⅰ为生产者其同化的总能量为60.3+42.5+3.0+11.8=117.6百万千焦/平方米则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117.6百万千焦/平方米×10000m^2 =1.176× 10^6百万千焦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8/117.6×100%=10.03%【答案】(3)负【解析】(3)湖泊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实现的【答案】(4)\ CO_2,【解析】(4)图乙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碳元素以CO_2形式进行循环据图判断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A B、C、D分别为初级、次级和三级消费者 E为分解者 F表示空气中的 CO_2 食物链构建如下【答案】(5)D【解析】(5)图乙中的农作物被重金属污染根据生物富集现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会积累最多的重金属即D所指营养级生物19.(1)人们初期常采用杀虫剂对棉盲蝽进行化学防治请从环保和生物进化两个角度分析该防治措施的不足________19.(2)结合表中数据和种间关系分析抗虫棉田中插种葵花可以防治棉盲蝽的原因是________19.(3)纯作的转基因抗虫棉田的稳定性比插种葵花的转基因棉的稳定性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19.(4)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是指供体植物通过茎叶挥发、淋溶、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等途径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促进或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人推测薇甘菊就是通过化感作用影响其周围植物的种子萌发等生理过程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种群分布格局和生物多样性马齿苋是棉田中常见的草本植物若以薇甘菊叶片浸出液、马齿苋种子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上述推测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________【答案】易杀伤其他生物并在土壤中残留造成污染长期施用一种化学农药棉盲蝽易产生抗药性【解析】采用杀虫剂对棉盲蝽进行化学防治的不足是①易杀伤其他生物并在土壤中残留造成污染②长期施用一种化学农药棉盲蝽易产生抗药性【答案】葵花可以吸引棉盲蝽的天敌对其进行捕食从而减少其数量【解析】结合表中数据和种间关系分析抗虫棉田中插种葵花可以防治棉盲蝽的原因是葵花可以吸引棉盲蝽的天敌对其进行捕食从而减少其数量【答案】低, 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解析】与纯作的转基因抗虫棉田相比插种葵花的转基因棉田自我调节能力更强因为插种葵花的转基因棉田生物种类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所以自我调节能力就更强【答案】将大小一致且饱满的马齿苋种子平均分成两组一组定期模拟雨水淋溶薇甘菊叶片浸出液另一组定期模拟雨水淋溶等量的清水其他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马齿苋种子的萌发情况【解析】以薇甘菊叶片浸出液、马齿苋种子为实验材料验证薇甘菊就是通过化感作用影响其周围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思路如下将大小一致且饱满的马齿苋种子平均分成两组一组定期模拟雨水淋溶薇甘菊叶片浸出液另一组定期模拟雨水淋溶等量的清水其他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马齿苋种子的萌发情况20.(1)写出图中能量损失最大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________ 狮子在这条食物链中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20.(2)该生态系统除包括图示各成分外还包括________ 狮子和野狗的关系是________20.(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结构食物链是一条能量转换链该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形式是________20.(4)这块草原的生产者固定太阳能为300万千焦/年按10%能量传递效率计算设一种生物被下一个营养级各种生物平均摄食此时狮群获得的能量正好维持其种群的生存则狮群获得的能量是________万千焦/年20.(5)野狗粪便中的能量是属于________(填图中的生物名称)同化的能量野狗同化的能量的去向除图中所示外还有________【答案】(1)草→鼠→蛇→食蛇动物→狮子, 五【解析】解(1)能量损失最多的食物链是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食蛇动物→狮子狮子在这条食物链中属于第五营养级【答案】(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捕食和竞争【解析】(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狮子和野狗都可以以羚羊和斑马为食所以有竞争过程狮子又可以以野狗为食所以有捕食关系【答案】(3)营养, 热能【解析】(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能量输出的形式是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答案】(4)1.11【解析】(4)根据题意可知狮群获得的能量为300÷3×10%×1/2×10%×2+300÷3×10%×1/2×10%×10%×2+300÷3×10%×10%×10%×10%=1.11万千焦/年【答案】(5)羚羊、斑马, 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解析】(5)野狗粪便中的能量是属于羚羊、斑马同化的能量野狗同化的能量的去向除图中所示外还有呼吸消耗的能量以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中图版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单元测试2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菌的DNA主要分布于拟核中的染色体上B.细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C.细菌抗药性状来源于突变或基因重组D.细菌能作为抗原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核区不具备染色体,只有裸露的环状DNA,A错误;细菌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B错误;通常情况下,细胞进行分裂生殖,由于细菌是原核细胞,所以其分裂方式不是有丝分裂,也不同于真核细胞的无丝分裂,只是实现复制DNA的平均分配,其细胞质不会均等分开,只是随机地分成两部分,我们称这种分裂方式为二分裂。
所以只可能发生突变,不可能有基因重组,C错误;细菌含DNA和蛋白质等,能能作为抗原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细菌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人体感受渗透压升高的感受器位于()A. 大脑B. 下丘脑C. 小脑D. 延髓【答案】B【解析】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故选B3.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相关免疫细胞所起作用,正确的是A.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机体后,T细胞细胞周期变短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阻止内环境中病毒的扩散C.病毒侵入细胞后,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D.同种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答案】AB【解析】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同种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是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
病毒未入侵人体前,T细胞处于未激活状态。
当病毒入侵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被激活,然后就会迅速通过有丝分裂而大量增殖以发挥免疫效应。
中图版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单元测试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A. 胚芽鞘类端、尖端下面一段、向光弯一侧B. 胚芽鞘、胚芽鞘的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C. 胚芽鞘尖端、胚牙鞘、尖端下面的一段D. 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答案】D【解析】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中,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的也是胚芽鞘的尖端,而发生弯曲的是胚芽鞘的尖端下面的一段,故选D。
2.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A.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能迅速产生抗体B.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致敏B淋巴细胞遇到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C.“甲流”患者在恢复过程中,效应B细胞能与病毒形成抗原—MHC复合体D.效应B细胞的寿命比记忆B细胞短,但所含的内质网相对发达【答案】D【解析】3.下列生理活动中,每个神经细胞都能够完成的是A.细胞的增殖与分化B.代谢中水的产生与消耗C.遗传信息的复制与分化D.兴奋的产生与反射的完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DNA复制;反射在反射弧中完成,单个的神经细胞不能完成反射活动。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功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4.下列有关流感疫苗和人体对流感的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于某些流感病毒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导致遗传物质的变化,而且变异频率比其他生物高,导致之前研制的疫苗无效B.体液免疫通过抗体对流感病毒起防御作用C.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禽流感病毒,也能作用于侵入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D.效应T细胞能直接作用于流感病毒,导致流感病毒的裂解死亡【答案】B【解析】A.由于某些流感病毒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导致遗传物质的变化,而且变异频率比其他生物高,导致之前研制的疫苗无效;A错误。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 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解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A正确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输入和散失 B错误C.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正确D.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 D正确故选 B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没有能量的输入生态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转B. 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出什物群洛C. 信息素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D. 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答案】D【解析】解 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A正确B.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B正确C.信息素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 C正确D.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它很快就会退化 D错误故选 D3.某地火山爆发后形成的裸岩先后经历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演替为次生演替B. 地衣苔藓阶段的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C. 演替过程中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D. 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群落结构逐渐复杂【答案】D【解析】解 A.因为该演替是从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因此属于初生演替 A错误B.地衣苔藓阶段的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其他阶段的明显而已 B错误C.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对光能的利用率也越来越大直到顶极群落时才保持稳定 C错误D.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物种丰富度是逐渐增大的所以群落结构是逐渐复杂的 D 正确故选 D4.下列实例不是对生态系统功能进行描述的是()A. 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以 \ CO_2 的形式进出生物群落B. 花生地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比较简单C. 春天草“返青”后为草食动物提供可采食的信息D. 每个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答案】B【解析】解 A.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以 CO_2 的形式进出生物群落对应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循环 A不符合题意B.花生地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比较简单属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B符合题意C.春天草“返青”后为草食动物提供可采食的信息对应生态系统功能中的信息传递 C不符合题意D.每个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对应生态系统功能中的能量流动 D不符合题意故选 B5.下列群落中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是()A. 森林B. 草原C. 荒漠D. 苔原【答案】B【解析】森林以乔木为主草原以草本植物为主荒漠以沙漠为主苔原以地衣为主6.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 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C. 按蚊幼虫与藻类构成捕食关系D. 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答案】B【解析】A项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疟原虫是寄生者人是疟原虫的寄主 A项正确B项疟原虫与按蚊是寄生关系疟原虫是寄生者从按蚊体内获取营养按蚊是疟原虫的寄主 B项错误C项根据题意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为食因此按蚊幼虫与藻类构成捕食关系 C项正确D项鱼类可以捕食藻类二者是捕食关系鱼类和藻类共同生活在水体中有共同的生活空间因此也存在竞争关系 D项正确故选B7.下列生物之间竞争最激烈的是()A. 稻田里的水稻和鲤鱼B. 玉米田里的玉米和菟丝子C. 非洲草原上的鳄鱼和斑马D. 草原上的野生黄羊和野兔【答案】D【解析】解 A.稻田里的水稻和鲤鱼属于捕食关系 A错误B.玉米和菟丝子属于寄生关系 B错误C.非洲草原上的鳄鱼和斑马属于捕食关系鳄鱼属于捕食者斑马属于被捕食者 C错误D.草原上的野生黄羊和野兔属于竞争关系 D正确故选 D8.有关图示的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A. 图中有两条食物链B. 狐与鸟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C. 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D. 该图表示生物群落狐为第三、四营养级【答案】A【解析】A、图中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狐草→昆虫→鸟→狐 A正确B、狐与鸟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 B错误C、细菌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 C错误D、该图有阳光和二氧化碳等非生物成分它们与图示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错误故选A.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C. 有光照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是同时进行的D.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D【解析】解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A错误B.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不能循环利用 B错误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同时进行的 C错误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实现物质循环 D正确故选 D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大气中CO_2浓度增加有利于碳反应固定CO_2B. 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 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推测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所获得兔的能量约为10%D. 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体内浓缩的有害物质含量最高【答案】A【解析】A、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_2浓度增加有利于碳反应固定CO_2 A正确B、各级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B错误C、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不能以个体为单位来衡量D、由于富集作用 D错误11.如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 ce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b点之后C.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提高K值D. 阴影部分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答案】A【解析】A、ce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b点之后C、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提高K值D、阴影部分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12.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⑦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 乙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B. ⑦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CO_2C. ①过程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 丙中的多种生物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13.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 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B. 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适当稀释后再计数C. 将培养液均匀滴入计数室后再盖上盖玻片D. 培养液加入计数室后应待酵母菌全部沉淀到计数室底部再镜检计数【答案】C【解析】解 A.吸取培养液前轻轻振荡培养瓶保证酵母菌分布均匀 A正确B.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便于计数要适当稀释培养液 B正确C.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 C错误D.酵母菌应全部沉淀到计数室底部后再计数不能在培养液加入计数室时立即计数避免细胞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酵母菌被遗漏 D正确故选 C14.下列生物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 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先滴加斐林试剂甲液后再加入斐林试剂乙液B. 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先将底物与酶混合后再调节pHC. 在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先固定细胞形态后再解离D.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先滴加培养液后再盖上盖玻片【答案】C【解析】 A 、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A错误B、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可将酶与底物调控到相同的PH后在混合 B错误C 、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实验步骤是固定(卡诺氏液)\rightarrow 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rightarrow 漂洗\rightarrow 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rightarrow 制片\rightarrow 观察 C正确D、用血球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后再滴加培养液 D错误15.如图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群落的演替顺序就是生物进化的顺序B. b阶段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C. 从演替的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演替就是指植物的演替D. b阶段和c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其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生物进化的时间跨度极大环境变化异常剧烈而群落演替研究的是在当前的环境下群落组成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物种组成替代的过程所以不能依照生物群落演替的顺序来给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物种进行先后排序 A错误B.群落演替的每一阶段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错误C.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所有生物的演替而不是只指植物的演替 C错误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也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群落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D正确故选D16.如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分别是()A. \A 是热带草原 B是热带雨林B. \A 是热带雨林 B是温带雨林C. \A 是冻土苔原 B是热带雨林D. \A 是热带苔原 B是温带草原【答案】C【解析】解土壤腐殖质总量与落叶量、微生物分解能力等因素有关热带雨林落叶量较大但热带雨林地区微生物分解能力强故土壤腐殖质总量少.寒带针叶林落叶较热带雨林少且微生物活动弱故土壤腐殖质总量多据图可知甲曲线腐殖质积累量逐年增多而乙曲线腐殖质积累量增加较少说明分解速度快故甲为冻土苔原乙为热带雨林.故选 C.17.冬虫夏草是昆虫和真菌的结合体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菌丝充满虫体成为菌核夏季菌核萌发长出具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A. 共生B. 竞争C. 寄生D. 捕食【答案】C【解析】解虫草属真菌侵入虫草幼虫体内后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而自身可在来年夏季萌发因此属于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现象即寄生故选 C18. 某一生态系统中其中的一条食物链为“绿色植物→昆虫→小鸟→鹰” 若一只鹰增重2kg 则在此食物链中至少需要消耗绿色植物()A. 125kgB. 250kgC. 1000kgD. 2000kg【答案】B【解析】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两者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C.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D.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产生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再利用【答案】D【解析】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两者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A正确B、由于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正确C、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正确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产生的物质和可以被植物再利用但能量不能被植物再循环利用 D错误20.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A是生产者 B是消费者B. 图中A、B、C指向D的箭头表示呼吸作用C. 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A、B、C之间流动D. 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循环【答案】D【解析】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21.(1)这个食物网包括________条食物链?21.(2)狮子在这个食物网中占据________营养级?狮子和野狗的种间关系________ 21.(3)图示食物网中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21.(4)食物网中的一种生物减少其他的生物都减少这种生物是________ 若蛇的数量减少狮子和鼠的数量变化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5【解析】解(1)分析题图可知图中含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羚羊→狮子草→羚羊→野狗→狮子草→斑马→狮子草→斑马→野狗→狮子草→鼠→蛇→食蛇动物→狮子【答案】(2)第三、第四和第五, 捕食和竞争【解析】(2)根据(1)中的5条食物链可知狮子占据第三、第四和第五营养级狮子捕食野狗且狮子和野狗都可以羚羊为食因此两者属于捕食和竞争关系【答案】(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解析】(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生产者、消费者以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答案】(4)草, 蛇的数量减少狮子可以更多的捕食野狗、斑马、羚羊狮子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蛇数量减少鼠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后趋于相对稳定【解析】(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在图示食物网中草减少其他生物都减少若蛇的数量减少狮子可以更多的捕食野狗、斑马、羚羊狮子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蛇数量减少鼠因缺少天敌一段时间内数量会增多但因食物等因素的影响鼠的数量又会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22.(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成为灌丛和林地这属于________ 研究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 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________22.(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分析题表可知①________②________22.(3)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采用________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在取样的过程中要注意________ 同时发现植物间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答案】(1)群落的次生演替, 物种丰富度, 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1)群落演替的过程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该群落演替发生的起点是耕地所以属于次生演替研究群落要研究物种的丰富度和群落的结构不同地段是水平结构上的差异而不是垂直结构【答案】(2)①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次生林的恢复是向着树种数量的增加、林木不断生长的方向进行的, ②在次生演替的前50年内群落内树种数量增长比较快而50年~150年次生林群落树种数量增长的速率放缓【解析】(2)由表格看出①从撂荒7年到150年的近天然林中树种数量由22种达到了128种平均胸径和平均株高均呈上升趋势所以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次生林的恢复是向着树种数量的增加、林木不断生长的方向进行的②在次生演替的前50年内群落内树种数量增长为96-22=74 而50年~150年次生林群落树种数量的增长为128-96=32 后期增长比较慢【答案】(3)样方, 随机取样, 争夺资源和空间【解析】(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一般用样方法取样过程中要注意随机取样造成植物种间竞争激烈的原因是争夺资源和空间23.(1)图甲中水生昆虫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23.(2)通过调查发现该食物网中鸬鹚数量比裸鲤的少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23.(3)图乙中鸬鹚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中鸬鹚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用图中相应的字母和数学运算符号表示)23.(4)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咸水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繁殖季节青海湖中雌雄鸟上下翻飞互相追逐彼此通过飞翔来了解对方这就是鸟类中的“戏飞”求偶现象“戏飞”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________信息23.(5)研究者对某生态系统中三个营养级(含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单位 J/(hm^2•a)见表表中GP表示同化的能量 R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据表回答下列问题①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②若镉、汞等重金属进入该生态系统则上表中________(填表中字母)所示营养级重金属含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_【答案】三、四【解析】【答案】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鸬鹚比裸鲤所处营养级高流向鸬鹚的能量少【解析】【答案】b, c﹣d【解析】【答案】行为【解析】【答案】2.48×10^11J/(hm^2•a), 3.2%, B, 镉、汞等重金属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解析】24.(1)建立生态农业可以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沼渣用来肥田沼渣肥田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功能牲畜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_____(填“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或“第二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24.(2)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 生态农业往往选择豆科植物和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进行轮作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农业控制害虫数量时往往通过喷施性引诱剂干扰昆虫交尾性引诱剂属于____________信息该实例说明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24.(3)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的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主要利用的是_____________理论在不同的阶段种植不同的植物并采用生态工程的办法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答案】(1)物质循环, 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解析】解(1)沼渣肥田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牲畜以秸秆为食牲畜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秸秆同化的能量是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答案】(2)(互利)共生, 使豆科植物中根瘤菌所固定的氮肥得到合理利用减少对氮肥的施加, 化学, 种群繁衍【解析】(2)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生态农业往往选择豆科植物和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进行轮作主要目的是使豆科植物中根瘤菌所固定的氮肥得到合理利用减少对氮肥的施加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用性引诱剂杀灭害虫说明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答案】(3)群落演替【解析】(3)利用群落演替的理论在不同的阶段种植不同的植物并采用生态工程的办法使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的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25.某松林受到新型松毛虫的危害引起松林成片死亡人们通过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从而有效控制虫害下图为该松林植被的碳转移途径示意图单位:吨/ (公顷·年)(1)图中途径①是指________ 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净增加量是________ 研究表明新型松毛虫繁殖力很强在定条件下新型松毛虫短时间内可呈J型增长假设迁入某地的新型松毛虫初始种群数量为a只每天可增加b% 10 天后新型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2)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以控制新型松毛虫危害的方法属于________灰喜鵲捕食新型松毛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灰喜鹊从新型松毛虫处同化的能量原因是________(3)碳在松林植破和无机环境中转移的同时往往伴随能量的转移那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答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8吨/公顷, \ ale left( 1+b% right) ^10, 生物防治, 灰喜鹊摄入的新型松毛虫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随粪便排出后被分解者利用,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解析】(1)图中途径①是指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图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图中的生产者的同化量为35.9 生产者的呼吸为12.1 生产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2.4 生产者残枝落叶中的能量为10.6 因此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增加量为 35.9-12.4-2.40.6=10.8吨/公顷在一定条件下新型松毛虫短时间内可呈“!”型增长假设迁入某地的新型松毛虫初始种群数量为a只每天可增加 b\% 种群的数量为前一天的倍数 \lambda =1+b 10天后新型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为 a\times \left( 1+b\% \right) ^10只(2)通过引入灰喜鹊来控制新型松毛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灰喜鹊捕食新型松毛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灰喜鹊从新型松毛虫处同化的能量原因是灰喜鹊摄入的新型松毛虫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随粪便排出后被分解者利用(3)碳在松林植破和无机环境中转移的同时往往伴随能量的转移那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是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26.(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 蛙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 (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A.互利共生 B.寄生 C.捕食 D.腐生26.(2)当空气中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________ 26.(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 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答案】(1)B, C【解析】(1)由题意可知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飞蝗与真菌的关系为寄生蛙与飞蝗的关系为捕食【答案】(2)多【解析】(2)由图示看出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多【答案】(3)增多, 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增多【解析】(3)在气候干旱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会减少飞蝗的发生量变大27.(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kJ.27.(2)从A到B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27.(3)欲使C增加3 kg 需A________kg.27.(4)如图2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则①图中A表示________ B表示________ 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________.②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250【解析】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即175+ 200+ 875= 1250 KJ【答案】16%【解析】(2)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本营养级同化能量的百分比所以从A到B传递效率是\dfrac2001250\times 100\% = 16\% 从B到C的传递效率是\dfrac30200\times 100\% = 15\%【答案】125【解析】(3)C增加3 KJ 需要A的量是 3\div 15\% \div 16\% = 125 KJ【答案】初级消费者同化,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以热能形式散失,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解析】(4)图示为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分析 A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 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还有相当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由于一部分用于各级生物呼吸消耗一部分随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就会很少又由于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流动所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8.(1)沙地经过改造成为林场使生态系统的组分增多食物网变复杂使其________能力增强其中的土壤小动物由于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________进行采集、调查类群丰富度28.(2)林场在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________也有差别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它们常呈________的特点群落的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8.(3)生态学家不会以林场的一片森林生态系统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 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________ 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3分,共计24分)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
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 减少\ CO_2排放与大力植树种草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B. 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两大措施C. 减少汽车使用和开垦荒山造田均是减少雾霾的有效途径D. 我国海洋实行伏季休渔是践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重要举措【答案】C【解析】解:A.我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 CO_2排放,另一方面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在吸收和固定 CO_2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B.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B正确;C.减少汽车使用和提高绿化面积均是减少雾霾的有效途径,C错误;D.我国海洋实行伏季休渔是践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重要举措,D正确。
故选:C。
2.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功能关系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位置称为生态位。
如在同一个池塘生物群落中,鲢鱼生活在水的上层,鳙鱼常栖息在水的中层,青鱼通常栖息在水的下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影响鲢鱼、鳙鱼和青鱼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氧气B. 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布减少了生态位的重叠C. 两种生物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D. 生态位的分化是自然选择和生物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答案】A【解析】解:A.影响鲢鱼、鳙鱼和青鱼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A错误;B.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布减少了生态位的重叠,B正确;C.两种生物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C正确;D.生态位的分化是自然选择和生物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D正确。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1.“可持续发展”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提出的新思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的循环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B. 规定禁渔期不利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C.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D. 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解 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的 A错误B.规定禁渔期是遵循“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的原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B错误C.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C正确D.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D错误故选 C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圈内的所有生物以及不同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B. 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C. 湿地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做到防止环境污染【答案】B【解析】解 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方面 A错误B.建立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B正确C.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错误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不是仅仅防止环境污染 D错误故选 B3.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计划全面启动近年来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的灭绝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教训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给长江整体环境的修复提供了有利契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禁渔政策实施可变相证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的影响B. 十年禁渔措施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C. 白鲟等生物的灭绝使多种优良基因发生流失使其潜在价值消失D. 十年禁渔计划主要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维持生态稳定【答案】D【解析】答案 D【解析】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会使长江流域发生新的演替也可以从侧面证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A选项正确十年禁渔措施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也是最有效的保护 B选项正确白鲜等生物灭绝使优良基因发生流失其潜在价值消失 c选项正确禁渔计划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进而维持生态稳定 D选项错误【考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4.某种细菌(Z)能依赖其细胞膜上的 H^+ 载体将胞内的 H^+排出该过程需要消耗ATP 研究者得到该细菌 H^+ 载体结构改变的一种突变体(T) 并比较了Z、T分别纯培养时细菌数量和培养液pH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细菌消耗的ATP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 T细菌可能是主动运输排出\ H^+能力下降的一种突变体C. pH为 4.5 后Z细菌群体中个体的繁殖速率开始小于死亡速率D. 培养环境的空间、资源有限和天敌增加使两种菌呈现“S”型增长【答案】B【解析】解 A.细菌没有线粒体 A错误B.T和Z培养液pH比较 T组培养液中pH下降较慢说明从胞内排出的 H^+较少 T细菌可能是 H^+载体功能降低的一种突变体 B正确C.pH为4.5后 Z细菌群体数量还是增加的因此繁殖速率还是大于死亡速率 C错误D.培养环境的空间、资源有限使两种菌呈现“S”型增长题中没有天敌 D错误故选 B5.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 通过测定得到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_1、M_2、M_3和M_4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M_1一定不是a种群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 若M_1<5M_2 则生态系统稳态可能遭到破坏C. 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应比c个体的小D. 若M_2大量增加一般会导致M_1减少M_3增加【答案】C【解析】A、食物链的起点必定是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其余用于自身生长繁殖这部分能量才是可测量的有机物总量 A正确B、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前一营养级能量(物质)大于等于后一营养级能量的5倍才能满足后一营养级的能量需要所以若 M_1\le 5M_2 则生态系统稳态可能遭到破坏 B正确C、两营养级之间高营养级所含能量一定少于低营养级所含能量但两营养级间生物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量大小没有必然规律C错误D、一定时间内 M_2增加会导致 M_1减少 M_3着加 D正确故选C.6.下列对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可用五点取样法调查长条形绿化带中某种丛生单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B. 将盖玻片放置于计数室上吸取酵母菌培养液滴加在盖玻片边缘渗入计数室C.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进行调查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时被捕过的动物难以再次捕捉则导致统计值偏低【答案】B【解析】A、可用等距取样法调查长条形绿化带中某种丛生单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 A 错误B、将盖玻片放置于计数室上吸取酵母菌培养液滴加在盖玻片边缘渗入计数室 B正确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可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 C错误D、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被捕过的动物难以再次捕捉则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则导致统计值偏高 D错误7.某草原上生活着成群活动的斑马、繁殖力极强的鼠及数量较少的蒲公英下列对该草原有关种群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 若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应随机取样且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B. 繁殖力极强的鼠种群数量在增长过程中会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C.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D. 该草原上斑马、鼠、蒲公英的种群数量肯定呈“S”型曲线增长【答案】D【解析】解 A.由于蒲公英的数量较少所以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并随机取样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 A正确B.鼠的繁殖力极强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所以鼠种群数量在增长过程中会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 B正确C.种群空间特征或分布包括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草原上的斑马成群活动属于集群分布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 C正确D.该草原上斑马、鼠、蒲公英的种群数量很可能呈“S”型曲线增长 D错误故选 D8.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图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B. 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D. 图乙为S型增长 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解析】解 A.图甲为J型增长曲线其增长率为一定值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的比例不变但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会发生变化 A错误B.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以保持最大增长速率 B正确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D点时进行 C错误D.图乙为S型增长曲线 G点时的增长速率为0 D错误故选 B9.大闸蟹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甲壳类因其味道鲜美而被大量养殖如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字母表示能量(单位 kJ)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 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B. 植物到大闸蟹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2)×100%C. 图中d代表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 该区域由于有人工的管理生态系统稳定性一定比自然区域高【答案】C【解析】解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饲料中含有的能量即a+7 A错误B.由图可知c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而b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 B错误C.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正确D.人工生态系统通常组分少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通常人工生态系统要比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 D错误故选 C10.草原上的啮齿类动物如兔、鼠等以植物为食如图表示某草原上啮齿类动物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部分植物种群密度增大B. 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C. 啮齿类动物密度适当增大有利于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D. 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群密度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解析】解 A.观察图中曲线可以看出随啮齿类动物密度的逐渐增大植物的种类先逐渐上升到最大值后再逐渐下降由此可以推知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某些植物种群密度的增大 A正确B.自然选择会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所以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 B正确C.啮齿类密度适度增加会使植物种类增多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 C正确D.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类数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D错误故选 D1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②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B. ③④表示迁入率和迁出率C. ⑤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D. 在所有植物种群中雌雄株比例相同【答案】C【解析】解 AB.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①为出生率②为迁入率③为死亡率④为迁出率⑤为年龄组成⑥为性别比例 AB错误C.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 C正确D.不同的植物种群中性别比例不同 D错误故选 C12.某农村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田弃耕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其中A点农田弃耕 C点出现灌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B. 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增加C. 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D. 地表生满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B【解析】A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A正确B项 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可能稳定或减少 B错误C项 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制约因子可能有天敌数量增加、生活资源减少导致种内斗争加剧 C正确D项植被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正确故选B13.下列有关种群数量调查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B.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以确保结果准确C. 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后直接用显微镜计数D.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诱虫器上方要使用冷光灯照射【答案】B【解析】解 A.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A错误B.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可以使用样方法为确保结果精确应随机取样 B正确C.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 C错误D.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诱虫器上方要使用暧光灯照射 D错误故选 B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3分共计9分)14.在繁殖季节雄性眼镜蛇根据雌性个体的气味锁定并到达其位置看到雌性个体时会扭动身体向对方传递求偶信号雌性个体通过改变自身斑纹的形状对其进行回应当二者都确定是求偶信号后开始进行交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雌性个体发出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雄性个体的细胞含有识别气味分子的受体B. 雄性个体通过行为信息向雌性个体进行求偶雌性个体也通过行为信息进行回应C. 求偶过程体现出的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能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不能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答案】B, C, D【解析】解 A.雌性个体发出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雄性个体的细胞含有识别气味分子的受体 A正确B.雄性个体向雌性个体传递的求偶信息属于行为信息雌性个体进行回应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B错误C.求偶过程体现出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 C错误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 D错误故选 BCD15.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固定\ CO_2B. b能将生物群落中的碳释放到无机环境C. d和c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 CO_2能被a再利用D. 在食物链中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答案】A, B, C, D【解析】解据图分析 a为生产者 c、d为消费者 b为分解者A.a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固定 CO_2 A正确B.b分解者能将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将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B正确C.c、d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 CO_2可以被a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利用 C正确D.在食物链中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参与流动 D正确故选 ABCD16.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①过程一定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 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C. 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分解者、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D. 类群丙的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途径之一【答案】A, D【解析】解由图分析乙是生产者丙和丁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A.①过程既可以表示光合作用又可以表示化能合成作用 A错误B.图中甲为分解者如果分解者缺少则生态系统的尸体将要堆积如山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 B正确C.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分解者、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C正确D.消费者的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 D错误故选 AD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7.(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________ 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________组成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17.(2)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形成群落的________结构植物分层现象主要与________(环境因素)有关17.(3)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调查发现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__(填“较高”、“较低”或“不变”) 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物种丰富度呈________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________期(填“早”、“中”或“晚”)最高17.(4)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________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18.(1)塞罕坝从森林退化为荒原的演变说明人类生产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 这一演变也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是有限的这启示人类应该________ 18.(2)在塞罕坝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开始时人们在荒原上种植品种单一的人工林结果出现了病虫害严重等问题分析上述问题的主要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上述问题请根据所学生态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3)塞罕坝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现在塞罕坝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功能【答案】(1)方向和速度, 自我调节能力, 控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解析】解(1)森林本是群落演替的最终形态人类的活动使其发生了反方向演替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因为生态系统本来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仍然被人类活动所干扰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启示人类应该控制自身活动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答案】(2)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选择多种适合在本地生长的树种混合种植【解析】(2)群落中物种丰富度越低、种类越少其食物链食物网就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弱采用的解决方法有选择多种适合在本地生长的树种混合种植从而增加物种丰富度提高物种数量和多样性【答案】(3)生态【解析】(3)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调节功能19.(1)过量氮、磷污染物排入水体常常造成水体的________ 污染早中期水体中的生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随着污染的加剧鱼虾等水生动物因缺少氧气而死亡导致水体缺氧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答两点)19.(2)专家建议在水体发绿初期可适量投放喜欢滤食藻类的鲢鱼来控制藻类数量该方法利用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19.(3)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 图中塘泥可以为桑树和甘蔗生长提供无机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4)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富营养化, 垂直, 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增加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增加浮游藻类大量繁殖覆盖水体表面导致水中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减少不利于空气中氧气溶解在水中等【解析】解(1)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水体中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水体中的生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随着污染的加剧鱼虾等水生动物因缺少氧气而死亡导致水体缺氧的原因有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增加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增加浮游藻类大量繁殖覆盖水体表面导致水中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减少不利于空气中氧气溶解在水中等【答案】(2)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2)在水体发绿初期投入适量鲢鱼因为鲢鱼喜欢滤食藻类可以控制海藻数量该方法利用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3)蚕、鱼、猪、人, 泥中排泄物含有无机盐及塘泥中未被利用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无机盐【解析】(3)据图分析属于第二营养级的即次级消费者有蚕、鱼、猪、人泥中排泄物含有无机盐塘泥中未被利用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无机盐而为桑树和甘蔗生长提供无机盐【答案】(4)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降低成本减少化肥的使用【解析】(4)生态系统的建立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降低成本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即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减少了环境污染20.(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能量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个部分组成20.(2)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________的特点单向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3)碳在生物群落内流动的渠道是________ 流动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呤)和物质循环(→)形式是________ 碳从生物群落回到大气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过程完成的20.(4)如果对该生态系统只进行营养输出而没有营养输入则营养输出的量会逐渐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以及输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流向食植动物的能量、生产者自身呼吸散失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解析】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除了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光能外还有直接对食植动物的营养输入其中的有机物饲料中含有的化学能也属于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的总能量包括四个部分流向食植动物的能量、生产者自身呼吸散失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答案】(2)逐级递减, 食物链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进化形成的不可逆转, 各个营养级呼吸散失的热能不能再被生产者所固定【解析】(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除了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外还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具有单向流动特点的原因是食物链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进化形成的不可逆转各个营养级呼吸散失的热能不能再被生产者所固定【答案】(3)食物链(网), 有机物,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解析】(3)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碳从生物群落回到大气是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过程完成的【答案】(4)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平衡被破坏【解析】(4)如果对该生态系统只进行营养输出而没有营养输入则营养输出的量会逐渐下降原因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平衡被破坏。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据英国《卫报》报道,2018年7月30日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班纳克气温达到了32℃。
极地高温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北冰洋海冰大面积融化,严重威胁北极熊和海豹的生存。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有丰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类资源B.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但不会对内陆地区造成太大影响C. 使用清洁能源可减少烟尘排放,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北极地区海冰融化情况D. 易地保护可以最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答案】C【解析】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B.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会使陆地面积减小;物质循环是全球性的,全球气候变暖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B错误;C.使用清洁能源可减少烟尘排放,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北极地区海冰融化情况,C正确;D.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D错误。
故选:C。
2.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实验中,检测员将1mL培养液稀释10倍后,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XB-K-25)观察到该计数室如图所示,其中a、b、c、d、e这5个中格共有酵母菌n个。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如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应对培养液进行稀释B. 加样液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C. 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平均数值来计算D. 上述培养液中约有酵母菌\ 5ntimes 10^5个mL【答案】B【解析】解:A.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应对培养液进行稀释后再计数,A正确。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3分共计24分)1.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一个连续的薄层B. 通过正反馈机制可以使受污染的水体恢复正常C. 全球人口应该在低出生率、高死亡率的情况下保持平衡D. 全球变暖使热带疾病传播范围扩大【答案】D【解析】A、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A错误B、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可以使受污染的水体恢复正常 B错误C、全球人口应该在低出生率 C错误D、全球变暖使热带疾病传播范围扩大2.下列生物之间竞争最激烈的是()A. 稻田里的水稻和鲤鱼B. 玉米田里的玉米和菟丝子C. 非洲草原上的鳄鱼和斑马D. 草原上的野生黄羊和野兔【答案】D【解析】解 A.稻田里的水稻和鲤鱼属于捕食关系 A错误B.玉米和菟丝子属于寄生关系 B错误C.非洲草原上的鳄鱼和斑马属于捕食关系鳄鱼属于捕食者斑马属于被捕食者 C错误D.草原上的野生黄羊和野兔属于竞争关系 D正确故选 D3.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若种群E含有的总能量为 6.8\times 10^9kJ 种群B含有的总能量为 1.3\times 10^8kJ 则从理论上讲种群A至少可获得的能量为()A. \ 5.8times 10^8kJB. \ 6.8times 10^7kJC. \ 5.5times 10^7kJD. \ 6.8times 10^8kJ【答案】C【解析】解根据题干分析可知要求理论上A生物种群含有的总能量至少是多少应该用最小传递效率10%进行计算从图中可以看出 E的能量传递有三条途径但只有两条途径能传递到A 所以C和D获得的总能量为6.8× 10^9×10%-1.3× 10^8=5.5× 10^9(kJ)所以A获得的能量最多为 5.5× 10^9×10%=5.5× 10^7(kJ)故选 C4.(长沙模拟)以下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某种群有100个个体一年内出生了20个个体死亡了10个个体则年出生率为20%B. 种群甲的出生率高于种群乙则种群甲的增长速率比种群乙的增长速率高C. 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则种群甲的种群数量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D. 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均可以直接影响种群数量从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A【解析】【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解题思路】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故为20÷100×100%=20%种群的增长速率既与出生率有关也与死亡率有关甲种群密度大但其种群的范围也有大小之分故种群数量不一定大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数量5.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功能关系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位置称为生态位如在同一个池塘生物群落中鲢鱼生活在水的上层鳙鱼常栖息在水的中层青鱼通常栖息在水的下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影响鲢鱼、鳙鱼和青鱼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氧气B. 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布减少了生态位的重叠C. 两种生物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D. 生态位的分化是自然选择和生物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答案】A【解析】解 A.影响鲢鱼、鳙鱼和青鱼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 A错误B.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布减少了生态位的重叠 B正确C.两种生物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C正确D.生态位的分化是自然选择和生物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D正确故选 A6.下列有关生态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关注与合作B. 臭氧层被破坏会使人患皮肤癌和白化病C. 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D. 植被大量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答案】B【解析】解 A.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关注与合作 A正确B.臭氧层破坏导致地球紫外线辐射增大使皮肤癌发病率明显上升但白化病是遗传病与臭氧层破坏无关 B错误C.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C正确D.植被大量被破坏水土流失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D正确故选 B7.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联合体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实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的形成率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实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图中种群密度的数据应采用各样方调查结果的平均值B. 据图推测两种牧草中菌根依赖程度更高的是优质牧草AC. 接种菌种后劣质牧草B减少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 优质牧草A和劣质牧草B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答案】C【解析】解 A.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样方法随机选取若干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这样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度 A正确B.据图可知优质牧草A接种菌根后种群密度有所上升因此可以推测优质牧草A对菌根依赖程度更高 B正确C.接种菌根真菌后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升高因此该试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错误D.接种菌根真菌后优质牧草A种群密度增大同时劣质牧草B种群密度减小优质牧草A和劣质牧草B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D正确故选 C8.食物链亦称“营养链”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这种摄食关系实际上是能量从一种生物转到另一种生物的关系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由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环节与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有关B. 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是单向的并且逐渐都以热能形式耗散C. 由食物链交错连接成的食物网中植食动物所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D. 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答案】C【解析】解 A.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故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环节 A正确B.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是单向的并且逐渐都以热能形式耗散 B正确C.植食动物以第一营养级植物为食其所处营养级为第二营养级是不变的 C错误D.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D正确故选 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3分共计6分)9.(1)为调查灰线小卷蛾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统计蛾卵的数量选择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9.(2)据图可以判断灰线小卷蛾与落叶松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9.(3)为防治灰线小卷蛾对森林的危害从1980年开始生物学家引人一种专门捕食灰线小卷蛾的鸟则该森林中灰线小卷蛾的K值将会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这种鸟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 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后落叶松的生长状况可以用图中________(填“a”或“b”)曲线表示【答案】随机取样【解析】为调查灰线小卷蛾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统计蛾卵的数量选择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答案】捕食【解析】从图中分析可知幼虫密度和松针长度都呈周期性波动灰线小卷蛾与落叶松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答案】减小, 消费者, a【解析】生物学家引人一种专门捕食灰线小卷蛾的鸟由于天敌的增加则该森林中灰线小卷蛾的K值将会减小这种鸟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后落叶松的生长状况可以用图中a曲线表示10.(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_________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10.(2)类型10.(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①形成原因在长期________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________的充分利用【答案】(1)生物种群【解析】略【答案】(2)分层, 光照强度, 食物, 镶嵌, 湿度和盐碱度, 自身生长特点【解析】略【答案】(3)①自然选择, ②自然资源【解析】略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1.(1)处于光补偿点(净光合速率等于0时的光照强度)状态下的桉树叶肉细胞中产生NADH的部位有________ 叶绿体中的色素具有________的作用11.(2)搭配种植的两种植物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和光补偿点较高的植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11.(3)调查发现单一种植桉树或菠萝易爆发病虫害而“桉树一菠萝”间作不易暴发病虫害原因是________11.(4)桉树、菠萝间作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答案】(1)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 捕获光能(或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解析】解;(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均会产生NADH 这两个阶段发生的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叶绿体中的色素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答案】(2)桉树, 桉树【解析】(2)桉树较高能接受到更多的光照因此光饱和点高桉树植株高大物质消耗较多呼吸速率较大需要在较强的光照强度下合成较多的有机物才能“补偿”呼吸消耗【答案】(3)桉树、菠萝间作增加了群落中生物种类提高了其抵抗力稳定性(或者使营养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3)桉树、菠萝间作增加了群落中的生物种类提高了其抵抗力稳定性因此不易爆发病虫害【答案】(4)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光能(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 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地利用了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分和养分【解析】(4)地上部分桉树较高、菠萝较矮高矮结合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光能地下部分桉树根深、菠萝根浅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地利用了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分和养分12.(1)生态系统的概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一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该食物网中④的粪便属于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的同化量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共有四个营养级一般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2)图二中的对照组采样点应位于________土壤区据图示结果判断土壤质量最差的区域是________ 判断依据是________【答案】(1)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②和⑥, ③和⑥,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解析】解(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可以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图中②和⑥为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未被同化的能量仍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该食物网中④的粪便属于③和⑥的同化量从图中可看出其中最长的食物链共有四个营养级由于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此一般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答案】(2)自然环境条件与未污染湿地样点类似的, 乙, 土壤受污染或质量下降时土壤纤毛虫群落丰富度也降低而乙土壤区纤毛虫种类(丰富度)最低【解析】(2)由题干信息知研究人员在湿地土壤区设置采样点另在附近选择自然环境条件与未污染湿地样点类似的土壤区设置采样点根据图中信息在湿地区设置的甲、乙、丙三个采样点中乙区域的土壤纤毛虫种类(丰富度)最低根据题干信息“土壤受污染或质量下降时土壤纤毛虫群落丰富度也降低”判断此区域的污染应该最严重13.(1)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草履虫、酵母菌所做的实验与上述结果相似表明种群在一定空间、一定资源条件下的增长类型一般都是________13.(2)曲线的纵坐标________(填“能”或“不能”)反映种群密度的大小这个过程中种群的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13.(3)在一定环境中种群增长曲线的渐近线生态学上称为环境容纳量其含义是________ 一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13.(4)该实验中当黑腹果蝇种群的数量达到约________时种内斗争最为剧烈当种群数量达到渐近线时此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可能是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答案】S型【解析】【答案】能, 先增大后减小【解析】【答案】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能【解析】【答案】346.1, 等于【解析】14.(1)由图中可知大气的CO_2含量逐年增高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也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洪水泛滥成灾等恶果.导致CO_2增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A .人口急剧增加呼出CO_2增多B.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C .大量生物物种灭绝D.自然因素破坏了地球生态平衡14.(2)请依图预测2030年地球大气的CO_2含量变化是________.14.(3)根据你的预测若光照比现在强.试从光照、温度、CO_2含量的变化预测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________.14.(4)自然界“消耗CO_2”的主要过程有哪些?请你提出为避免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灾难性后果人类应采取的两条应对策略________.【答案】(1)B【解析】解(1)造成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原因是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大量的化石燃料被燃烧并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去超出了生态系统中植物的调节能力.故选 B.【答案】(2)进一步上升【解析】(2)依图预测2030年地球大气的CO_2含量进一步上升.【答案】(3)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大产量增加【解析】(3)若光照比现在强 CO_2含量进一步上升则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大产量增加.【答案】(4)自然界主要依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人类应该开放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煤等燃料的利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广泛植树造林、种草提高地球森林覆盖率【解析】(4)避免温室效应的应对策略自然界主要依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人类应该开放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煤等燃料的利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广泛植树造林、种草提高地球森林覆盖率等.。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下面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 火灾过后的草原B. 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C. 过量砍伐的森林D.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答案】B【解析】解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弃耕的农田属于次生裸地即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弃耕的农田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冰川泥属于原生裸地其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选 B2.以下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正确的说法是()A. 该实验是利用逐个计数的方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的B. 吸取培养液于计数室后盖盖玻片观察C. 为保证结果可靠需多次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D. 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答案】D【解析】A项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 A错误B项实验过程中应该先盖上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 B错误C量为保证结果可靠需要多次取样求各组实验的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 C错误D项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D正确故选D3.科学家以车轴草和粉苞苣为对象研究植物根竞争和冠竞争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百分率表示干重百分率)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两种植物的竞争包括竞争水分、无机盐、阳光、空气、空间等B. 两种植物的根和冠都存在竞争根竞争所产生的影响更大C. 植物对阳光的竞争不会影响根部对无机盐的吸收D. 两种植物根竞争和冠竞争的效果是可以积累的【答案】B, C【解析】解 A.两种植物的竞争包括空间、资源如水分、无机盐、阳光、空气等 A正确B.与单独生长相比两种植物的根和冠都存在竞争冠竞争所产生的影响更大 B错误C.植物对阳光的竞争会影响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进而影响呼吸作用底物与能量的供应而根部吸收无机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故植物对阳光的竞争会影响根部对无机盐的吸收C错误D.根+冠竞争组比单独的根间竞争组或冠间竞争组的生长干重百分率都低说明两种植物根竞争和冠竞争的效果是可以积累的 D正确故选 BC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内不同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①~⑧表示过程若生产者、Ⅱ、Ⅲ、Ⅳ同化的能量分别为a、b、c、d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指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 a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b和d/c表示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经①⑦⑧等过程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利用的过程D. 若图为碳循环过程则Ⅰ表示大气中的\ CO_2库不能表示光能和其他能量【答案】B【解析】解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A正确B.生产者同化的能量a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不同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Ⅳ不属于营养级的成分所以d/c不能表示不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错误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利用的过程 C正确D.在碳循环过程中Ⅰ表示 CO_2 但不能表示光能和其他能量 D正确故选 B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C. 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D. 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解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C、H、O、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A正确B.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果一个生态系统长时期内没有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B正确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它可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之间的而植物激素的作用是在个体的体内 C错误D.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 D正确故选 C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 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 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250 J/(cm^2•a)B. 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C. 乙营养级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于丙营养级个体数量D. 在此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获得的能量只能在10%~20%之间【答案】D【解析】7.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之不相符合的是()A. 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B. 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往返D. 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答案】A【解析】解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不一定相同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而各级消费者利用上一营养级现成的有机物 A错误B.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正确C.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 C正确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 D正确故选 A8.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个物种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b越大表明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B. M、N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C. d越大 M、N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D. 该曲线表明M、N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答案】A【解析】A.b表示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 b越大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A错误B.M、N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B正确C.d表示两种生物摄取重叠的食物种类 d越大说明M、N的竞争越激烈其增长的环境阻力就越大 C正确D.根据曲线图分析 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存在竞争关系 D正确故选A9.某地火山爆发后形成的裸岩先后经历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演替为次生演替B. 地衣苔藓阶段的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C. 演替过程中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D. 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群落结构逐渐复杂【答案】D【解析】解 A.因为该演替是从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因此属于初生演替 A错误B.地衣苔藓阶段的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其他阶段的明显而已 B错误C.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对光能的利用率也越来越大直到顶极群落时才保持稳定 C错误D.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物种丰富度是逐渐增大的所以群落结构是逐渐复杂的 D 正确故选 D10.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的图解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若\ C_1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此部分能量不包括第二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B. \ D_1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这部分能量除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外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C. \ W_1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 D_1/W_1D. 由于捕食关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方向只能是单向的【答案】C【解析】解 A.若 C_1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由于第二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并未被第二营养级生物同化仍然属于第一营养级生物而这部分能量要被分解者利用所以 C_1包括第二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 A错误B. D_1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这部分能量除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外和流入下一营养级外还有被分解者利用的以及未被利用的 B错误C. W_1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总同化量的比值所以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 D_1/ W_1 C正确D.由于捕食关系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两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只能是单向的但是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错误故选 C11.如图表示草原上某种群数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若该图表示某种草的数量变化则该草的K值是可以改变的B. K值时该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C. 该生物数量在增长时以它为食的生物数量一定增长D. 如果该生物的数量变化如甲则此草原的可能受到严重破坏【答案】C【解析】12.(2020·河南九师联盟)如图1、2、3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图1 图二图三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B. 植物病毒与植物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种间关系如图2所示D. 图3表示的是竞争关系后期Ⅹ的种内斗争加剧【答案】B【解析】答案B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 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解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A正确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输入和散失 B错误C.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正确D.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 D正确故选 B14.下列操作中得到的数据一定比实际数值小的是()A. 样方法在个体密集区取样B. 标志重捕法重捕数量过少C. 抽样检测法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的中上层进行取样D. 丰富度调查对所有种群进行统计【答案】D【解析】A、采用样方法时应该随机取样若在个体密集区取样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 A错误B、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物易脱落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 B 错误C、采用抽样检测法时取样前应将试管摇匀若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中上层取样由于酵母菌能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 C错误D、丰富度调查对所有种群进行统计不可能全部统计到所以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小 D正确15.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A是生产者 B是消费者B. 图中A、B、C指向D的箭头表示呼吸作用C. 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A、B、C之间流动D. 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循环【答案】D【解析】16.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被誉为()A. “鸟类天堂”B. 地球的“肾脏”C. 地球的“心脏”D. “污水净化器”【答案】B【解析】解湿地生态系统是由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地球的肾之称.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故选 B1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了生物圈B. 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物质和能量C. 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植物体再利用D. 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答案】B【解析】18. 某一生态系统中其中的一条食物链为“绿色植物→昆虫→小鸟→鹰” 若一只鹰增重2kg 则在此食物链中至少需要消耗绿色植物()A. 125kgB. 250kgC. 1000kgD. 2000kg【答案】B【解析】19.下列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 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浮游生物B. 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植物和分解者C. 生物种类、数量较少的一个湖泊D. 一个湖泊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分解者【答案】C【解析】解 A、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浮游生物只是生物部分中的一部分没有其它生物和非生物部分不能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A错误B、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植物和分解者包括了生产者和分解者没有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不能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B错误C 、生物种类、数量较少的一个湖泊既包括了湖泊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能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C正确D、一个湖泊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分解者只是具备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D错误.故选 C.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 当鹿吃草时鹿和草间进行了信息传递B. 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人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C.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全球性的D.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逐级递减、循环流动的【答案】D【解析】解 A.鹿吃草属于捕食关系当鹿吃草时鹿和草间进行了信息传递 A正确B.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 B正确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全球性的 C正确D.生态系统中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时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而物质循环是往复进行的不会减少 D错误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21.(1)沙地经过改造成为林场使生态系统的组分增多食物网变复杂使其________能力增强其中的土壤小动物由于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________进行采集、调查类群丰富度21.(2)林场在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________也有差别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它们常呈________的特点群落的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1.(3)生态学家不会以林场的一片森林生态系统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 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________ 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答案】(1)自我调节, 取样器取样法【解析】(1)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沙地经过改造成为林场生态系统的组分增多食物网变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能力增强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类群丰富度【答案】(2)种群密度, 镶嵌分布, 物种组成【解析】(2)由于地形起伏、光照明暗、湿度、酸碱度等的不同林场在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别不同生物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同群落物种组成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答案】(3)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物质循环一片森林生态系统单独不能完成物质循环其中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由于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能的形式散失且热能不能被生物体同化部分流向分解者只有部分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所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表现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2.(1)若该种群是植物种群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__ 该种群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种群的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22.(2)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过程中种群增长率在________段最大在时间________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在第b至c时间内该种群为________型年龄组成该种群与周围所有生物构成了________22.(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 由生产者(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________中的能量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答案】【解析】【答案】【解析】【解析】23.(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 蛙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 (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A.互利共生 B.寄生 C.捕食 D.腐生23.(2)当空气中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________ 23.(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 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答案】(1)B, C【解析】(1)由题意可知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飞蝗与真菌的关系为寄生蛙与飞蝗的关系为捕食【答案】(2)多【解析】(2)由图示看出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多【答案】(3)增多, 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增多【解析】(3)在气候干旱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会减少飞蝗的发生量变大24.某松林受到新型松毛虫的危害引起松林成片死亡人们通过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从而有效控制虫害下图为该松林植被的碳转移途径示意图单位:吨/ (公顷·年)(1)图中途径①是指________ 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净增加量是________ 研究表明新型松毛虫繁殖力很强在定条件下新型松毛虫短时间内可呈J型增长假设迁入某地的新型松毛虫初始种群数量为a只每天可增加b% 10 天后新型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2)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以控制新型松毛虫危害的方法属于________灰喜鵲捕食新型松毛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灰喜鹊从新型松毛虫处同化的能量原因是________(3)碳在松林植破和无机环境中转移的同时往往伴随能量的转移那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答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8吨/公顷, \ ale left( 1+b% right) ^10, 生物防治, 灰喜鹊摄入的新型松毛虫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随粪便排出后被分解者利用,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解析】(1)图中途径①是指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图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图中的生产者的同化量为35.9 生产者的呼吸为12.1 生产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2.4 生产者残枝落叶中的能量为10.6 因此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增加量为 35.9-12.4-2.40.6=10.8吨/公顷在一定条件下新型松毛虫短时间内可呈“!”型增长假设迁入某地的新型松毛虫初始种群数量为a只每天可增加 b\% 种群的数量为前一天的倍数 \lambda =1+b 10天后新型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为 a\times \left( 1+b\% \right) ^10只(2)通过引入灰喜鹊来控制新型松毛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灰喜鹊捕食新型松毛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灰喜鹊从新型松毛虫处同化的能量原因是灰喜鹊摄入的新型松毛虫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随粪便排出后被分解者利用(3)碳在松林植破和无机环境中转移的同时往往伴随能量的转移那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是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25.(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kJ.25.(2)从A到B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25.(3)欲使C增加3 kg 需A________kg.25.(4)如图2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则①图中A表示________ B表示________ 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________.②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250【解析】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即175+ 200+ 875= 1250 KJ【答案】16%【解析】(2)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本营养级同化能量的百分比所以从A到B传递效率是\dfrac2001250\times 100\% = 16\% 从B到C的传递效率是\dfrac30200\times 100\% = 15\%【答案】125【解析】(3)C增加3 KJ 需要A的量是 3\div 15\% \div 16\% = 125 KJ【答案】初级消费者同化,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以热能形式散失,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解析】(4)图示为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分析 A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 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还有相当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由于一部分用于各级生物呼吸消耗一部分随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就会很少又由于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流动所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6.(1)这个食物网包括________条食物链?26.(2)狮子在这个食物网中占据________营养级?狮子和野狗的种间关系________ 26.(3)图示食物网中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26.(4)食物网中的一种生物减少其他的生物都减少这种生物是________ 若蛇的数量减少狮子和鼠的数量变化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5【解析】解(1)分析题图可知图中含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羚羊→狮子草→羚羊→野狗→狮子草→斑马→狮子草→斑马→野狗→狮子草→鼠→蛇→食蛇动物→狮子【答案】(2)第三、第四和第五, 捕食和竞争【解析】(2)根据(1)中的5条食物链可知狮子占据第三、第四和第五营养级狮子捕食野狗且狮子和野狗都可以羚羊为食因此两者属于捕食和竞争关系【答案】(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解析】(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生产者、消费者以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答案】(4)草, 蛇的数量减少狮子可以更多的捕食野狗、斑马、羚羊狮子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蛇数量减少鼠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后趋于相对稳定【解析】(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在图示食物网中草减少其他生物都减少若蛇的数量减少狮子可以更多的捕食野狗、斑马、羚羊狮子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蛇数量减少鼠因缺少天敌一段时间内数量会增多但因食物等因素的影响鼠的数量又会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27. (1)人工林中植物种类单一动物种类也比较少主要原因是________27. (2)实践表明人工林的虫害发生程度远高于天然生态林这主要是因为人工林________27. (3)某人工林中其中的一条食物链为杨树( W_1)→杨毒蛾幼虫( W_2)→喜鹊( W_3)括号内字母为该生物种群每年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 W_2远小于1/10W_1 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27. (4)预防病虫害发生是保护人工林的重要措施一般采用________法对蝗虫卵和幼虫的密度进行调查预测其发生程度改造“绿色沙漠”的最好办法是依靠自然的力量来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该过程发生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28.(1)分析图1 从群落的种间关系分析与对照组相比低密度组中黑藻生物量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表示狐尾藻各器官的干重据图分析福寿螺最喜食狐尾藻的器官为_____________ 28.(2)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 图1的实验结果是否符合该理论?________(填“是”或“否”)28.(3)福寿螺作为“成功”的入侵物种导致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说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该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 与用化学药物防治福寿螺相比采用养鸭取食福寿螺进行防治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福寿螺摄食了较多的苦草和狐尾藻与对照组相比低密度组中苦草和狐尾藻的生物量减少而黑藻与苦草、狐尾藻具有竞争关系因此黑藻生物量增大, 叶【解析】解(1)从群落的种间关系分析黑藻与苦草、狐尾藻之间是竞争关系福寿螺摄食了较多的苦草和狐尾藻所以黑藻的生物量增加图2中对照组中狐尾藻叶的干重是最重的有福寿螺的实验组中叶的干重下降幅度最大高密度组中甚至达到了最低所以福寿螺最喜食狐尾藻的叶【答案】(2)否。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输入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等说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即同化量B. 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C. 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是该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D. 相邻两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答案】B【解析】解 AB.输入量即同化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A错误、B正确C.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实际上是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 C错误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的高营养级与低营养级同化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 D错误故选 B2.在环境监测中心公布的空气质最监测指标中不包括()A. PM2.5B. SO_2含量C. NO含量D. CO_2含量【答案】D【解析】PM2.5、SO_2、NO属于空气中的污染物 CO_2虽然会形成温室效应但不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因此在环境监测中心公布的空气质最监测指标中不包括CO_2含量3.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 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B. 将作物秸秆等再次利用可以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C. 湿地公园可以涵养水源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的基因库【答案】D【解析】解 A.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A正确B.将作物秸杆等再次利用如利用作物秸杆制成沼气经处理后加工成饲料供动物食用等提高了物质和能量利用率 B正确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的保持作用等湿地公园涵养水源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 C正确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只是保护物种的基因库还要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D错误故选 D4.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B. 图中表示出了两个食物链C. 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D. 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答案】C【解析】解 A.甲属于生产者乙属于消费者丙属于分解者 A错误B.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即甲→乙 B错误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 C正确D.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20%是相对于食物链中两个相邻的营养级来说的而图中丙为分解者 D错误故选 C5.如图a﹣f表示10万年前某水体演替的过程示意图但近5万年以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尤其是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B. 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C.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D.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答案】C【解析】A、图中a﹣f演替过程开始于10万年前某水体起点是没有生物的地方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 A正确B、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由于土壤中已经存在植物的根系等繁殖体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 B正确CD、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如果没有人的作用由于气候条件最后也会演替成荒漠只是人的存在加速了这一过程 C错误 D正确6.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说明“+”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A. 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⑤ 进而影响种群数量C. “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⑥D.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②会下降【答案】D【解析】解 A.由图可知①②③④⑤⑥分别指的是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迁入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A错误B.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性别比例(⑥)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B错误C.“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年龄组成(⑤)而性别比例基本不变 C错误D.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下降 D正确故选 D7.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偶然因素(如火灾、龙卷风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窗的现象生态学家对某林窗的生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在调查上述物种的种群密度时为减少误差应注意随机取样并取平均值B. 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林窗内林鼠的种群密度所得数据往往比实际结果偏小C. 标志物脱落是影响调查林鼠的种群密度准确值的原因之一D.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蒿、紫荆的种群密度又逐渐下降原因是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强度减弱【答案】B【解析】解 A.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为减少误差应注意随机取样并取平均值A正确B.林鼠对捕鼠器有记忆被重捕的机会减少被标记个体迁出调查区域所得数据往往比实际结果偏大 B错误C.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林窗内林鼠的种群密度时所得数据比实际结果偏大 C正确D.通过表格数据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艾蒿紫荆的种群密度又逐渐下降原因是樟树这种乔木数量增加树长大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强度减弱艾蒿紫荆的竞争处于劣势 D正确故选 B8.下列关于弃耕农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该演变属于次生演替植株高度在优势物种的更替中起重要作用B. 在草地变树林的过程中各种草本植物的基因库都不会发生改变C.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不同植物种群生存斗争的结果D.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解 A.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较高的植株在竞争中占优势获得更多的光照等资源成为优势物种 A正确B.在草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中阴生草本植物数量增多阳生草本植物数量急剧减少因此各种草本植物的基因库会发生改变 B错误C.草原群落中不同种群主要占据不同空间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长期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 C正确D.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很多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等均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 D正确故选 B9.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有()①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②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③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④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空间特征上呈均匀分布⑤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A. 一项B. 两项C. 三项D. 四项【答案】B【解析】解①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①错误②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重捕到的个体减少所测数值会变大故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②正确③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幼年的个体数多于老年的个体数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多于幼年个体数无法比较二者处于繁殖期个体数的多少③错误④种内斗争会使每个生物都平均占有一块地方所以能导致种群在空间上呈均匀分布④正确⑤样方法既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也能用于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⑤错误故选 B10.在自然界中水蚤与三刺鱼、三刺鱼与翠鸟之间存在捕食关系科研小组利用有不同密度水蚤的人工水域和悬挂在水域上的翠鸟模型研究了饥饿状态下的三刺鱼的取食行为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水蚤密度、有无翠鸟模型、饥饿状态下的三刺鱼都属于自变量B. 实验过程中三刺鱼是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捕食者C. 实验过程中翠鸟模型传递给三刺鱼的是行为信息D. 有“危险”时三刺鱼的进攻次数会随水蚤密度的增大而减少【答案】B【解析】解 A.本实验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自变量为水蚤密度和有无翠鸟模型 A错误B.在此实验中只有水蚤和三刺鱼两种营养级三刺鱼捕食水蚤是最高营养级的捕食者 B 正确C.实验过程中翠鸟模型传递给三刺鱼的是物理信息 C错误D.由题图可知在有“危险”(翠鸟模型)时中密度水蚤区域和高密度水蚤区域三刺鱼的进攻次数没有明显变化 D错误故选 B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B. 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 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答案】D【解析】解 A.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如动物的叫声A错误B.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也能通过物理形式传递信息如植物通过花的颜色、形状传递信息 B错误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可以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也可以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反馈 C错误D.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正确故选 D1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 年龄组成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 草原群落只具有垂直结构不具有水平结构C. —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构成一个种群可以通过样方法来调查蝌蚪的种群密度D. 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增长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属于模型假设【答案】D【解析】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A错误B、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故草原群落和其他群落一样也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错误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不能构成一个种群青蛙和蛤蟆的幼体都是蝌蚪青蛙也有不同的种种群应该包括同种生物在同一地点的所有个体而不仅仅是幼体还应该包括成体蝌蚪是活动能力较强且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所以需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蝌蚪的种群密度 C错误D、种群增长出现“!”型曲线的前提条件是资源、空间等无限且不受其他生物制约所以利用数学模型研究“!”型增长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属于模型假设 D正确故选D.13.棉蚜主要危害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通草蛉是棉蚜的捕食性天敌科研人员通过人工释放普通草蛉和施用农药分别对棉蚜进行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分别在处理后的第6天、第12天、第18天测量田中的棉蚜减退率(处理前棉蚜数一处理后棉蚜数)/处理前棉蚜数×100%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可采用样方法进行棉蚜种群密度调查对照组棉蚜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B. 生物防治的原理是利用物种之间的关系生物防治田内棉蚜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 依据棉蚜减退率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化学防治使棉蚜的种群数量变化呈衰退型D. 化学防治后随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对棉蚜数量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答案】C【解析】A、可采用样方法进行棉蚜种群密度的调查 A正确B、生物防治的原理是利用物种之间的关系 B正确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结构化学防治后棉蚜的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D、化学防治后种群密度对棉蚜数量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14.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达到K值后该种群数量处于波动中B. 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C. 若该种群是鱼塘中的某种鱼则捕捞后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大约在K/2时更有利于其恢复D. 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某种鸟则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鸟种群数量时所得数值比实际值偏小【答案】D【解析】解 A.由图示可知该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达到K值后其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A正确B.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 B正确C.要想获得更大的年捕获量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捕捉捕捉后数量维持在K/2 C 正确D.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某种鸟则捕获一次后很难再被捕获会使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推算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 D错误故选 D15.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可概括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从裸岩阶段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 森林阶段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常采用样方法C. 草本植物阶段调查土壤中动物丰富度时应采用记名计算法D. 地衣阶段和灌木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均有差别【答案】C【解析】解 A.从裸岩阶段开始的演替是从一个没有土壤、繁殖体的岩石上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 A正确B.森林阶段调查植物的丰富度常采用样方法 B正确C.草本植物阶段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错误D.组成地衣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生物群落有差异因此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差别很大 D 正确故选 C16.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曲线不重叠时 M与N不存在竞争B. b越大 M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 d越小 M与N竞争越激烈D. M、N两个物种种群数量将呈现“J”型增长【答案】C【解析】A、曲线重叠表示M 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M与N也可能存在竞争 A错误B、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 B错误C、d越小、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相同的越多 C正确D、由于资源和空间等条件是有限的 D错误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17.(1)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生态功能17.(2)在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__________过程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着________进行传递17.(3)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湖泊相比稻田的_____________稳定性较低17.(4)调查表明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湖泊已不同程度地富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自我净化能力的限度使其自我调节能力下降造成富营养化水体中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答案】(1)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蓄洪抗旱), 净化水质【解析】解(1)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调节水流量、控制洪水(蓄洪抗旱)和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答案】(2)光合作用, 食物链(网)【解析】(2)在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过程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着食物链(网)进行传递【答案】(3)抵抗力【解析】(3)与湖泊相比稻田的生物成分较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答案】(4)溶氧量下降, 有毒物质增加【解析】(4)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自我净化能力的限度使其自我调节能力下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水体中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有溶氧量下降、有毒物质增加等18.(1)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____________法持久保持捕捞强度Ⅱ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 保持捕捞强度Ⅰ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鱼群的持续发展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2)相同捕捞强度、不同网目对鳕鱼种群的______________(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性别比例)影响不同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在我国东海渔场每年进入夏季鱼类繁殖期时就采取休渔的措施该措施符合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标志重捕法, 不断减少, 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解析】解(1)对于活动能力强的鱼群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鱼群的数量能长期维持稳定可以推测出鱼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答案】(2)出生率和死亡率, 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解析】(2)网目的大小导致鱼群年龄组成发生明显变化而年龄组成影响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不过度捕捞让能量持续的流动至下一个营养级19.(1)松嫩平原是丹顶鹤在我国重要的繁殖栖息地和停歇地由于松嫩平原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导致丹顶鹤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在这种情况下 ________是保护丹顶鹤的根本措施19.(2)改善盐碱斑草地的土壤条件采用的是振动深松施生化土壤改良剂和农艺措施的集成技术其中农艺措施是指向盐碱斑上施加枯草在盐碱斑施加枯草后土壤物理性质的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施加枯草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方法不易推广请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3)实践证明虎尾草可作为在盐碱斑上种植的先锋植物加速草地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 松嫩平原改造过程中在封育、种草期间依次引入虎尾草、羊草等植物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在松嫩平原改造过程中种草的目的是________19.(4)该生态恢复的目标就是重建松嫩平原植物和动物群落使松嫩平原恢复到(或接近)受干扰前的状态请依据题目内的信息从现代生物技术的角度给出你加速盐碱地恢复羊草种植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建立自然保护区【解析】解(1)保护丹顶鹤的根本措施为建立自然保护区【答案】(2)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得到明显改善而且效果随着施枯草量的增加而增加, 枯草用量大每改良\ 1mm ^2盐碱斑需要1~2kg的枯草【解析】(2)由表格可知向盐碱斑上施加枯草使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得到明显改善而且效果随着施枯草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方法不易推广主要原因是枯草用量大每改良 1mm ^2盐碱斑需要1~2kg的枯草【答案】(3)虎尾草为耐盐碱植物可在盐碱斑上生长发育一年生且草质柔软更易腐烂加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增加松嫩平原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解析】(3)虎尾草为耐盐碱植物可在盐碱斑上生长发育一年生且草质柔软更易腐烂加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可作为在盐碱斑上种植的先锋植物加速草地的形成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在松嫩平原改造过程中种草的目的是增加松嫩平原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答案】(4)以虎尾草耐盐碱基因为目的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耐盐碱的羊草【解析】(4)从现代生物技术的角度出发可通过以虎尾草耐盐碱基因为目的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耐盐碱的羊草的方式加速盐碱地恢复羊草种植20.(1)调查农场中野兔的种群时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调查所捕获野兔的性别可了解野兔种群数量特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知道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还需要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项)等种群数量特征20.(2)B点野兔的死亡率______________出生率农场里的野兔种群数量没有呈理想的“J”型曲线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3)曲线Ⅰ的 K值是_________________ 要使野兔的种群增长曲线由曲线Ⅰ变为曲线Ⅱ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项)等【答案】(1)标志重捕法, 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解析】解(1)调查农场中野兔的种群时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通过调查所捕获野兔的性别可了解野兔种群数量特征中的性别比例要知道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还需要研究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等种群数量特征【答案】(2)等于(或“=”),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也会增加【解析】(2)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野兔的死亡率等于出生率农场里的野兔种群数量没有呈理想的“J”型曲线增长的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也会增加【答案】(3) K_2, 人为捕杀、增加天敌、投放毒饵【解析】(3)曲线Ⅰ的 K值是K_2 要使野兔的种群增长曲线由曲线Ⅰ变为曲线Ⅱ可采取的措施有人为捕杀、增加天敌、投放毒饵等21.(1)在某池塘中线虫以藻类为食鲫鱼以藻类和线虫为食若去掉线虫鲫鱼的总能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21.(3)某地森林中有很多珍稀植物如水冬青在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以_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该森林群落中动物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其直接决定因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增加, 食物链缩短能量浪费少【解析】解(1)在某池塘中线虫以藻类为食鲫鱼以藻类和线虫为食若去掉线虫鲫鱼的总能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其原因是食物链缩短能量浪费少【答案】(2)间接【解析】(2)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3)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群落中植物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解析】(3)某地森林中有很多珍稀植物如水冬青在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该森林群落中动物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其直接决定因素为群落中植物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2.(1)该生态农业和一般的农田生态系统比较不容易发生虫害而且能量利用率更高请分析原因 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22.(2)经调查该农田中的某种植物第一年的种群数量为 N_0 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1.6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2次以后该植物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22.(3)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________条食物链构成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时该生态系统可以保持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稳定性22.(4)经调查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 10^5kJ)如下表据上表分析可知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为________ 人从该系统中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 【答案】(1)废物资源化、减少了环境污染能量多级利用土壤微生物种类丰富大大减少了化肥的用量还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解(1)该生态农业和一般的农田生态系统比较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因此不容易发生虫害同时该生态系统中实现了废物资源化通过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3分共计24分)1.研究者调查长白山高山草原上的牛皮杜鹃、苞叶杜鹃、笃斯、仙女木四种植物的分布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各个生物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空间B. 上述现象可能是地形变化导致的C. 上图呈现出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D. 人为因素可能会改变群落的结构【答案】C【解析】C2.三文鱼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鱼类由于人们肆无忌惮的商业捕捞导致濒临灭绝科学家将生长激素基因导人三文鱼体内并将转基因三文鱼进一步处理成为三倍体三文鱼经过基因修饰后的三文鱼生长迅速在短时间内即可达到成年体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控制捕捞渔网的网眼大小目的是控制三文鱼种群的年龄组成B. 可以通过野生三文鱼和转基因三文鱼杂交的方式培育迅速成长类型C. 转基因三文鱼大量上市可以缓解重度捕捞野生三文鱼的压力D. 调查野生三文鱼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答案】B【解析】解 A.控制捕捞渔网的网眼大小目的是控制三文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合理捕捞控制三文鱼数量 A正确B.转基因三文鱼是三倍体不能通过野生三文鱼和转基因三文鱼杂交的方式培育后代 B 错误C.转基因三文鱼大量上市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缓解重度捕捞野生三文鱼的压力 C正确D.调查野生三文鱼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会使样本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总体数量计算偏大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D正确故选 B3.如图表示铜污染对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在图一和图二中虚线左侧曲线表示它们在含铜浓度分别为10μg/L和30μg/L的培养液中的水蚤数目变化情况虚线右侧曲线表示它们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甲优势明显B. 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乙的优势更明显C. 环境改变可改变两种生物之间原有的种间关系D. 环境改变可改变生物之间原有的生态优势关系【答案】C【解析】解 A.比较图一和图二有污染的时候乙水蚤生存占优势无污染时甲水蚤生存占优势故A正确B.根据有污染的时候乙水蚤生存占优势表明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乙的优势更明显故B正确C.甲乙两种水蚤共同生活在一起属于生物之间的种内竞争关系环境改变不能改变两种生物之间原有的种间关系故C错误D.图一显示的结果表明第21天时甲水蚤占优势而第5天乙水蚤占优势因此相比第21天与第5天相比甲与乙的竞争优势发生了改变的故D正确故选 C4.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Ⅰ和Ⅱ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对值如图所示若流入Ⅰ和Ⅱ的总能量相同据图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自然生态系统Ⅰ和Ⅱ之间的抵抗外界干扰能力的大小关系是Ⅰ小于ⅡB.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C. Ⅰ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等于Ⅱ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D. 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含量不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得到调整【答案】B【解析】A、根据图无法判断Ⅰ和Ⅱ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A 错误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C、由以上分析可知 C错误D、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含量并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5.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 对于“S”型曲线而言自始至终都有环境阻力B.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C. 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的值后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答案】C【解析】解 A.对于“S”型曲线而言自始至终都有环境阻力 A正确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 B正确C.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数量仍在增多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错误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的值(K值)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正确故选 C6.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青藏高原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研究人员对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及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I、Ⅱ、Ⅲ、IV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得到的数据是估计值B. 甲、丙两个藏羚羊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衰退型与稳定型C. 未来一段时间内自然状态下乙种群的种群密度可能变化不大D. 藏羚羊作为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B【解析】A、藏羚羊活动范围比较大活动能力比较强要调查其种群密度最合适的方法是采用标志重捕法 A正确B、甲种群I>Ⅱ>Ⅲ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种群丙Ⅲ>N>Ⅱ>Ⅱ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B错误C、乙种群各年龄段的数目大致相等种群密度可能变化不大属于稳定型种群 C正确D、藏羚羊作为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正确7.某农场面积为 140hm^2 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的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000只/\ hm^2B.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C.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 此调查方法也可用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答案】B【解析】解 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利用公式100∶X=2∶280 得X=14000只进而计算出黑线姬鼠得种群密度约为14000÷140=100只/ hm^2 A错误B.鹰是鼠的天敌鹰的数量肯定会影响黑线姬鼠得种群密度 B正确C.群落的丰富度与该群落物种数目成正比而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使得种群密度下降C错误D.由于跳蝻个体较小数量较多活动能力小所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D错误故选 B8.下列关于生物实验或课题研究中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水族箱应放在有光的地方B. 用甲基绿染色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C. 在色盲家庭中调查并计算色盲发病率D.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原理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答案】A【解析】解 A.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水族箱应放在散射光下以保证有能量的输入使水族箱稳定 A正确B.观察线粒体需用健那绿染色呈现蓝绿色 B错误C.在色盲家庭中调查色盲的遗传方式在广大人群中调查并计算色盲发病率 C错误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D错误故选 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3分共计9分)9.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③免疫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④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________⑤内环境稳态是由________调节的【答案】输入, 传递, 散失, 转化,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解析】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②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方面③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④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太阳能③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0.(1)N和P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了生物大分子________的合成10.(2)请用食物链的方式表达图1中藻类、浮游动物和银鱼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________ 鲢鱼、鳙鱼与银鱼的关系是________10.(3)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N、P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请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10.(4)为了证明上述推测有人对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进行了调查据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该现象因为________10.(5)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________简单稳定性较差千岛湖水华现象警示我们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________措施【答案】核酸【解析】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元素可以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生物大分子核酸等的合成【答案】藻类→浮游动物→银鱼, 竞争【解析】图1表示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所示箭头不是食物链的流动方向但是根据所指方向的抑制作用可以知道三者之间是捕食关系即藻类→浮游动物→银鱼而鲢鱼、鳙鱼与银鱼都捕食浮游动物则他们存在竞争关系【答案】①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有氧呼吸导致水中溶氧下降, ②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下降【解析】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原因一是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导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原因是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答案】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解析】分析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发生的原因依据是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总N和总P量低于之前若干年)【答案】营养结构, 控制捕捞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解析】由表1、图1、2综合分析湖中鲢、鳙主要捕食藻类由于渔业的过度捕捞以及银鱼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鲢鱼、鳙鱼数量及浮游动物数量下降使藻类数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水华的发生(1)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控制捕捞量、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措施11.(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_________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11.(2)类型11.(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①形成原因在长期________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________的充分利用【答案】(1)生物种群【解析】略【答案】(2)分层, 光照强度, 食物, 镶嵌, 湿度和盐碱度, 自身生长特点【解析】略【答案】(3)①自然选择, ②自然资源【解析】略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2.(1)湿地生态系统从浅水区到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保持自身的_________________相对稳定12.(2)某课题组探究了狐尾藻和黑藻对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功能结果如下表实验结果说明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12.(3)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污染进行修复时需定期打捞植物并做无害化处理否则重金属会通过_____________逐级积累富集于最高营养级同时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作用下污染物重新进入水体【答案】(1)水平, 结构和功能【解析】解(1)湿地生态系统从浅水区到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保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答案】(2)①狐尾藻和黑藻均能大幅消减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 ②狐尾藻对\ Pb^2+的消减作用大于黑藻, ③黑藻对\ Dd^2+、\ Cr^6+的消减作用大于狐尾藻(或同种植物对不同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功能不同或不同植物对同种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功能不同)【解析】(2)由表格信息可知狐尾藻和黑藻均能大幅消减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且狐尾藻对 Pb^2+的消减作用大于黑藻黑藻对 Dd^2+、 Cr^6+的消减作用大于狐尾藻(或同种植物对不同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功能不同或不同植物对同种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功能不同)【答案】(3)食物链(食物网), 分解【解析】(3)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污染进行修复时需定期打捞植物并做无害化处理否则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逐级积累富集于最高营养级同时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污染物重新进入水体13.(1)图中的A\rightarrow B_1\rightarrow B_2\rightarrow B_3 构成了________ 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13.(2)碳元素通过①________途径进入生物群落图中B_1、B_2、B_3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13.(3)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13.(4)汽车尾气是产生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你认为应采取的治理措施是________.【答案】食物链(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解析】据图分析 A为生产者 B为消费者 A\rightarrow B_1\rightarrow B_2\rightarrow B_3构成了食物链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答案】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自我调节【解析】碳元素通过①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途径进入生物群落②为生物的呼吸作用.图中B_1、B_2、B_3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答案】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改善燃油的品质倡导绿色出行减少尾气排放大量植树造林【解析】汽车尾气是产生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应采取的治理措施是改善燃油的品质倡导绿色出行减少尾气排放大量植树造林等.14.(1)图1中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___ 选用新鲜酵母菌液的原因是________ 14.(2)图2为高倍显微镜视野下的血球计数板计数室的局部图象视野下计数室内以________(填“双线”或“单线”)等分中方格视野中部分酵母菌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部分未被染色在观察时一个中方格内需要统计的酵母菌数为________ 若该图象为稀释100倍后观察所得则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个/mL14.(3)图3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类型的部分装置请以字母和箭头的方式构建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的装置 ________【答案】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新鲜酵母菌含有较多的H_2O_2酶【解析】图1实验的自变量是溶液的pH不同实验材料是H_2O_2溶液显然是要观察H_2O_2的分解情况由此可推知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pH对(H_2O_2)酶活性的影响选用新鲜酵母菌溶液的原因是新鲜酵母菌含有较多的H_2O_2酶【答案】双线, 9, 2.25×10^8【解析】据图观察可知图2视野下计数室内以双线等分中方格由于活细菌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用台盼蓝染液染色后被染成蓝色(图中黑点)的为死亡的酵母菌未被染色的是活酵母菌观察图2可知在观察时一个中方格内需要统计的(活)酵母菌数目为9个此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是25×16型即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原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 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9÷16×400×100×10000=2.25×10^8个【答案】C(→B)→A→B【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根据实验目的很容易得出有氧条件下的实验装置应为C(→B)→A→B 无氧条件下的实验装置应为D→B15.(1)河流中全部的鲢鱼属于________ 其与浮游动物的关系是________15.(2)大量的家畜粪便排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说明河流________ 家畜粪便的大量排放会导致河流水质进一步恶化这属于________调节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藻类等植物大暴发的现象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________(填“能”或“不能”)直接被藻类等植物吸收利用15.(3)若一种生物以多种生物为食则每种生物提供的能量相等若鲢鱼和鳙鱼共增重1kg 则至少需藻类植物________kg15.(4)试分析栽种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能够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原理是________ 【答案】种群, 竞争、捕食【解析】河流中全部的鲢鱼属于种群鲢鱼能以浮游动物为食且鲢鱼和浮游动物都能以浮游植物为食所以鲢鱼与浮游动物的关系是竞争、捕食【答案】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正反馈, 不能【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大量的家畜粪便排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说明河流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家畜粪便的大量排放会导致河流水质进一步恶化这属于正反馈调节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藻类等植物大暴发的现象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不能直接被藻类等植物吸收利用必须被分解为无机盐后才能被藻类等植物吸收利用【答案】15【解析】若一种生物以多种生物为食则每种生物提供的能量相等若鲢鱼和鳙鱼共增重1kg 则至少需藻类植物\frac12÷20%+\frac12÷20%÷20%=15kg【答案】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吸收水体中N、P等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的根、茎对水流起阻滞、减缓作用有利于一些物质沉降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为水体中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提供附着场所等【解析】由于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吸收水体中N、P等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的根、茎对水流起阻滞、减缓作用有利于一些物质沉降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为水体中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提供附着场所所以栽种芦苇、莲藕等挺水植物能够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2019届中图版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单元测试 (2)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用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适当长时间,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小于背光侧B.胚芽鞘的某些细胞内的酶能催化色氨酸转化成生长素C.胚芽鞘向光侧与背光侧生长速度不相同D.在生长素的运输过程中都不消耗ATP【答案】D【解析】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小于背光侧,A项正确;生长素是在胚芽鞘尖端某些细胞内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合成的,所以胚芽鞘的某些细胞内的酶能催化色氨酸转化成生长素,B项正确;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细胞生长速度快于向光一侧,C项正确;生长素的运输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D项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2.下列哪一现象能体现“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A. 无子番茄的形成 B. 顶端优势C. 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D. 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答案】B【解析】无子番茄的形成,是因为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只涉及到一种器官,A错误;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体现了“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B正确;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说明生长素可以促进胚芽鞘的生长,只涉及到一个器官,C错误;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只涉及到根一个器官,D错误。
3.Ⅰ型糖尿病可能是因人的第六号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引起。
该损伤基因的表达使胰岛B细胞表面出现异常的HLA-D抗原,T细胞被其刺激并激活,最终攻击并使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上述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 Ⅰ型糖尿病属于免疫缺陷病C. Ⅰ型糖尿病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D. 上述过程不产生记忆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可知,损伤的HLA—D基因的表达,使胰岛B细胞表面出现异常的HLA-D抗原,T淋巴细胞被其刺激并激活,最终攻击并使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说明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A错误;由题意可知,Ⅰ型糖尿病是由T淋巴细胞被激活攻击胰岛B细胞引起的,是自身免疫疾病,B错误;由题意知,Ⅰ型糖尿病是由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引起,即基因突变引起的,C正确;在细胞免疫过程中,在抗原的刺激下也有记忆细胞的产生,D错误。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4小题每题3分共计42分)1.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 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竞争关系C. 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更复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D. 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答案】A【解析】解 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A错误B.针阔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都是高大乔木会竞争光照和无机盐等资源是种间竞争的关系 B正确C.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中针阔叶混交林物种更丰富分层更多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C正确D.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有关 D正确故选 A2.图中横坐标Y和纵坐标X表示两种不同必需营养物质的浓度图中两条折线分别为生物A、B对营养物质X、Y的最低浓度要求线 m为交点①~⑥表示六个不同营养供应区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两种生物在区域④都将无法生存在区域①能长期共存B. 若两种生物生活在区域③ 则导致A生物在竞争中处于弱势C. 若引进一新物种C 在区域①~⑥都能长期生存则A、B可能被淘汰D. m点是平衡点 A、B两生物分别受营养物质Y和X的限制都不会大量增长【答案】A【解析】解 A.据图示可知区域①低于A、B两种生物对营养物质X、Y的最低浓度要求故两种生物在区域①都将无法生存在区域④能长期共存 A错误B.区域③接近A生物对营养物质Y的最低浓度要求故若两种生物生活在区域③ 则导致A生物在竞争中处于弱势 B正确C.若引进一新物种C 在区域①~⑥都能长期生存则说明该生物对营养物质X、Y没有浓度要求更适应环境该生物可能与A、B两种生物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导致A、B两种生物缺少食物和生存空间 A、B两种生物可能被淘汰 C正确D.m点是平衡点 A、B两种生物分别受营养物质Y和X的限制都不会大量增长 D正确故选 A3.有一种紫腹巨蚊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当它发育成成虫后又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紫腹巨蚊与竹类植物、毒蚊幼虫的关系是()A. 竞争、捕食B. 捕食、竞争C. 寄生、捕食D. 捕食、寄生【答案】C【解析】紫腹巨蚊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属于捕食关系当它发育成成虫后又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紫腹巨蚊与竹类植物属于寄生关系 ABD不符合题意 C正确故选C4.生态浮床技术利用水生植物根系吸收N、P、重金属及根系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以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保护了生态环境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水生植物能净化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 浮床能提高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C. 浮床下方水体中藻类植物的数量少于无浮床的区域D. 生态浮床既可供鸟类筑巢也可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环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A【解析】5.我国是人口大国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 淡水资源短缺B. 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增加C. 人均耕地面积减少D. 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答案】D【解析】解 A、人口过度增长势必造成资源消耗加快如淡水资源短缺 A正确B、人口增长过快使得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增加 B正确C 、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资源枯竭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C正确D、人口增长过快使得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使得人与环境不能和谐发展 D错误.故选 D.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C. 该种群的年龄组成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解析】解 A.分析柱形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 12月底变为0 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幼体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 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 A正确B.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B 正确C.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C正确D.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进而使出生率明显降低使种群的密度减小 D错误故选 D7.不能通过食物进入人体的寄生虫是()A. 日本血吸虫B. 华支睾吸虫C. 姜片虫D. 肺吸虫【答案】A【解析】8.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数量常呈“S”型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B.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将稳定不变C.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主要呈均匀分布D.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种群密度【答案】A【解析】A.由于资源有限随种群数量增加种内个体间斗争加剧限制了种群数量增加种群数量常呈“S”型增长B.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C.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主要呈集群分布D.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故选A9.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c点时防治防治成本最低B. 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 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 若乙表示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可能比实际值高【答案】D【解析】10.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 “J”形增长曲线数学模型公式中λ代表的是增长率C.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某些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 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答案】B【解析】解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A正确B.种群的“J”形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N_t=N_0 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B错误C.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自然环境可提高该区域某些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正确D.鼠活动范围较大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 D正确故选 B11.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B. 将培养液滴到计数室中盖上盖玻片后镜检C. 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D.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四条边上的细胞数【答案】C【解析】解 A.实验中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进行摇匀处理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减小实验误差 A错误B.对酵母菌计数时应先轻轻盖上盖玻片然后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后镜检 B错误C.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 C正确D.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能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否则会产生误差 D错误故选 C12.正确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原理可提高作物产量下列有关提高产量的措施及其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A. 减少稻田中的分解者可降低物质循环及能量消耗B. 及时去除田间杂草可使能量更多被农作物固定C. 防治稻田害虫可降低水稻和害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有机肥中有较多能量增施有机肥可为农作物提供更多能量【答案】B【解析】解 A.减少稻田中的分解者可降低物质循环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降低产量不能降低能量消耗 A错误B.农田除草使农作物获得更多的光能和空间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提高产量 B正确C.防治水稻害虫能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即更多地能量积累在水稻中提高产量但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 C错误D.有机肥中的能量不能被农作物固定施用有机肥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 D错误故选 B1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②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竞争关系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A. 2项B. 3项C. 4项D. 5项【答案】B【解析】解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只是一种生物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①正确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高②错误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有可能在干旱的条件下发生的③正确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种内斗争关系④错误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⑤错误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⑥正确综上所述 B正确故选 B14.由于人类的活动某地区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增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地区所有的动植物类群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B. 该地区各种生物数量增加引起了物种丰富度增加C. 调查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标志重捕法D. 群落物种组成的改变可作为衡量群落稳定性的一项指标【答案】D【解析】A、该地区所有的动植物类群 A错误B、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使种群密度增加 B错误C、调查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取样器取样法D、群落的结构越复杂群落越稳定 D正确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3分共计18分)15.下图表示某养殖塘中各生物间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有关数值用有机物干物质量表示(单位 J\cdot km ^-2\cdot a^-1)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 某些浮游动物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B. 小型鱼虾类同化的能量均来自浮游动物C.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与信息传递的方向是一致的D. 捕捞强度过大容易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答案】B, C【解析】解 A.由图可知浮游动物既可以植物为食又可分解有机碎屑既是消费者也是分解者 A正确B.图示为某养殖塘中各生物间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而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由浮游动物输入到小型鱼虾类的能量为2948 J\cdot km ^-2\cdot a^-1 由小型鱼虾类输入到食鱼性鱼类的能量为3571 J\cdot km ^-2\cdot a^-1 后者大于前者说明小型鱼虾类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来自浮游动物 B错误C.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二者方向不一样 C错误D.捕捞强度过大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弱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正确故选 BC16.《诗经》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体现了很多的生态学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小雅·鹿鸣》中记载“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反映了典型的捕食关系碳可在苹和鹿之间往复循环B. 《诗经·国风》中记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 其中的声音作为物理信息通过空气传播C. 《邺风·简兮》中记载“山有榛隰有苓”(其中“隰”指低洼地)既体现了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环境又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 《陈风·泽陂》中记载“泽彼之陂有蒲与荷”反映的是秀美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具有蓄洪防旱、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答案】A, C【解析】解A.“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反映了鹿和苹之间存在捕食关系碳不能在苹和鹿之间往复循环 A错误B.“燕燕于飞上下其音”反映出燕子通过声音传递的信息声音属于物理信息 B正确C.“山有榛隰有苓”体现了不同的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但没有体现出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错误D.“泽彼之陂有蒲与荷”反映的是秀美的湿地生态系统除净化水质外湿地还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正确故选 AC17.下图是人工鱼塘中某动物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能量流动的去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动物同化的能量约为其摄入量的10%~20%B. 该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C. 若D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则F表示未利用的能量D. 图中B的能量等于A-C-粪便中的能量【答案】B, C【解析】解 A.该动物只是某营养级中的一个个体其摄入的能量不会只有10%~20%被同化 A错误B.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B正确C.若D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则F表示未利用的能量 C正确D.图中B代表呼吸散失的热能等于同化量(A)-储存量(C) D错误故选 BC18.图甲代表机体神经调节的局部示意图其中A~D代表不同的神经元 a~d代表神经纤维上不同的位点已知B和D释放的神经递质分别为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图乙是甲的局部放大表示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发病机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在b点处给予适宜的刺激能够检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点有a、b、cB. B和D中的遗传物质不同因此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C. 乙酰胆碱属于生物大分子因此需要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D. 重症肌无力患者将乙酰胆碱受体当作抗原攻击因此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答案】A, D【解析】解 A.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若在b 点处给予适宜的刺激能够检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点有a、b、c A正确B.B和D的遗传物质相同但释放的神经递质分别为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这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错误C.乙酰胆碱属于生物小分子但也需要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 C错误D.图乙中显示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的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肌反应受到抑制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D正确故选 AD19.2020年初在东非爆发的蝗灾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其中沙漠蝗虫因食量大、繁殖力强危害极大某科研小组对其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地区沙漠蝗虫卵的数量B. 对蝗灾区进行人工降水可有效控制蝗虫的数量C. 蝗虫在当地生态系统中只属于次级消费者D.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不利于沙漠蝗虫的增长【答案】A, C, D【解析】解 A.蝗虫卵活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 A错误B.据图可知蝗虫数量变化和降雨呈负相关对蝗灾区进行人工降水可有效控制其数量 B 正确C.蝗虫在当地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 C错误D.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可能导致气温升高(或气候异常)有利于沙漠蝗虫的数量增长 D 错误故选 ACD20.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乙和害虫A不存在明显的捕食关系B. 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上升C. 间作农作物乙后对害虫A的生存影响不大D. 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答案】A, D【解析】解 A.种植农作物乙以后生物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因此害虫A的爆发受到抑制而不是乙和害虫A存在捕食关系 A 正确BCD.根据题干信息“改成条带状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知乙的出现对害虫A的影响较大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这种新的种间关系和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的生存 BC错误 D正确故选 AD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1.(1)图中所示的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 与图示群落演替过程相比某地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再演替到森林阶段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21.(2)图中B阶段从湖岸地面到湖底的生物分布情况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研究发现图中B阶段湖泊中的有些青蛙虽然外形相似但不是同一物种支持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青蛙之间存在着________21.(3)图中C阶段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分布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能提高群落________的能力严重的森林火灾会破坏图中C阶段的生态平衡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对图中C阶段生态系统是有利的其原因是________【答案】初生演替, 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底阶段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解析】由图可知该群落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与图示群落演替过程相比某地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再演替到森林阶段所需的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某地形成森林存在一定的土壤条件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因此时间短而从裸底阶段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答案】水平, 生殖隔离【解析】图中B阶段从湖岸地面到湖底的生物分布情况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图中B 阶段湖泊中的有些青蛙虽然外形相似但不是同一物种支持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青蛙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答案】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 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图中C阶段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分布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严重的森林火灾会破坏图中C阶段的生态平衡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对图中C阶段生态系统是有利的其原因是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2.(1)原始森林被砍伐后发生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填“初生“或“次生”)演替不同海岛上分别形成针叶林、竹林、灌木丛、草本沙生植被以及沼生植被等类型这属于__________多样性的体现某海岛次生林群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22.(2)通常海岛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3)海岛生态系统容易遭到破坏在其自然修复的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成为优势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4)若含N、P丰富的生活污水被大量排入海洋则会导致海洋区域富营养化严重发生赤潮现象赤潮发生时海水的pH会升高可达到8.5以上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pH上升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次生, 生态系统, 垂直【解析】解(1)森林被砍伐后发生的演替由于原来的土壤条件还存在属于次生演替不同海岛上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属于生态系统多样性次生林群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这属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2)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或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或营养级越多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消耗得越多)【解析】(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所以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答案】(3)灌木比草本植物长得高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解析】(3)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是灌木比草本植物长得高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答案】(4)赤潮藻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消耗(吸收)海水中的\ CO_2 从而使海水pH上升【解析】(4)含N、P丰富的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洋易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发生赤潮赤潮藻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 CO_2 从而使海水pH上升23.(1)调查火灾后澳洲森林中凤头鸚鹉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该方法的适用范围是________的动物澳洲森林大火熄灭桉树的快速“复活”使一些专家担忧其主要原因是桉树的快速“复活”会降低森林物种丰富度其中丰富度是指________ 结合题干信息请分析物种丰富度降低的原因 ________23.(2)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森林大火________(填“加速”或“减慢“)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森林大火后植被恢复过程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 恢复为森林生态系统需要很长的时间表明其________稳定性较弱23.(3)在火灾后的森林中存在“甲→乙→丙”这样的一条食物链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同化量的一部分两同化的能量去向有________【答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群落在物种数目的多少, 桉树的快速复活需要大量的水肥在种间竞争上处于优势病虫害等风险增大桉树分泌的有毒物质又能影响其他动植物的生存【解析】【答案】加速, 次生演替, 恢复力【解析】【答案】甲,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流向分解者【解析】24.(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24.(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24.(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24.(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答案】(1)J【解析】解(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答案】(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解析】(2)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答案】(3)捕食【解析】(3)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答案】(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解析】(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25.(1)图甲中鹰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若蛇消失导致鹰的数量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25.(2)该生态系统中除图甲所包含成分外还有________和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物排遗物、动植物遗体残骸分解成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功能25.(3)图乙中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低于a时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随捕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 确定该草原最大载畜量时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不能超过图中________点水平该生态系统中某种牧草的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答案】三、四, 蛇的消失使鹰所处营养级降低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减少鹰能获取更多能量导致鹰的数量增加【解析】图甲中鹰处于第三若蛇消失其原因是蛇的消失使鹰所处营养级降低鹰能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分析以下几种情况,两株胚芽鞘将弯向同一方向的是()C D答案:B2•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系列实验证明了胚芽鞘中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 分别是( ) A .尖端、尖端下部 B .尖端下部、尖端C.尖端、尖端 D .尖端下部、尖端下部答案:A3.把未成熟的青香蕉和一只成熟的黄香蕉同放于一只封口的塑料袋内,发现青香蕉不久会变黄。
该过程中起作用的激素是( )A .生长素C.赤霉素B .脱落酸 D .乙烯 解析:选D 。
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不能促进果实发育;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不能促 进果实成熟。
4. 下列各种激素中,与棉花落花、落叶无关的是 ( ) A .生长素 B .乙烯 C.细胞分裂素 D .脱落酸 答案:C/光5. 将燕麦胚芽鞘作如右图处理,经过几天后的变化情况是 ( ) A .向左弯曲 B .向右弯曲 C.直立生长 D .停止生长 |解析:选A 。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促使下部生长,单侧光照 使生长素在尖端处横向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此题由于左侧切口, 生长素在尖端部位虽能横向运输, 但不能运输到下部促使尖端下部生长, 所以胚芽鞘右侧生 长快,使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6. 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 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 .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B .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C .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D .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解析:选C o A 项为验证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的实验。
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 进生长的物质,不应用胚芽鞘尖端本身,而应用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 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进行对照。
7. 如图为研究生长素(IAA )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的实验,初始时,琼脂块①〜⑥不含 IAA ,■—不透光的AF 列对实验结果表述正确的是 ( )A.B•③、④琼脂块中都有 C.⑤、⑥琼脂块中都有 D .③、⑤琼脂块中都有 解析:选B 。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 中间有不透水的云母片隔着, 使生长素不能向背光一侧移动, 因此①~②。
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因此没有尖端存在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均匀向下运输, 因此③~④。
由于生长素 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因此⑤和⑥中均不含生长素。
&如下图所示,用同位素 14C 标记的吲哚乙酸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 的吲哚乙酸存在。
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甲乙A •处理甲图中A 端,不能在甲图中的B 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 14B •处理甲图中B 端,能在甲图中的 A 端探测到C 的存在C.处理乙图中A 端,能在乙图中的 B 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14D •处理乙图中B 端,能在乙图中的 A 端探测到 C 的存在解析:选D 。
对甲枝条来讲 A 端为形态学上的上端,对乙枝条来讲 B 端为形态学的上端。
由于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即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所以,甲图中,若用同位素14C 标记的吲哚乙酸处理 A 端,则在B 端可探测到14C 的存在;乙图中,若用 含冋位素 C标记的吲哚乙酸处理 A 端,在B 端探测不到 C 的存在,如处理 B 端,在A 端能探测到14C 的存在。
9•能体现生长素对植物器官的影响效果相同的一组是 ( )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 .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D .根的向地性和带芽扦插生根 答案:C 1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 A .使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能提高插条的成活率 B .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芹菜幼苗,能提高芹菜的产量C.使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D .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凤梨,能让凤梨提前上市解析:选C 。
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衰老与脱落,不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赤 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长高,芹菜幼苗经处理后能提高产量。
F 图中A 、B 为两插条扦插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示意图,其主要原因是IAA , IAA , IAA , ③〜④ ⑤〜⑥ ③ < ⑤生长素能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移动,但由于胚芽鞘尖端 使生长素不能向背光一侧移动,11.A •芽能发育成枝条B •芽能进行光合作用 C.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D .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长 答案:C12 •播种时随机摆放的种子萌发后, 根和茎会出现右图所示的生长现象, 以下对此现象的解释,不 正确的是( ) A .重力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B •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C.重力只对根的生长产生影响D .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解析:选C 。
受到重力的刺激后,生长素近地一侧分布多,背地一侧分布少。
由于根对生长 素的敏感性较强,因此根的近地一侧部位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反而受到抑制, 背地一侧长的较快,因此根具有向地性。
对茎而言, 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 茎的近地一侧由于生 长素浓度高于背地一侧,故其生长速度比背地一侧快,因此茎具有背地性。
13 •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
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 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分别为 ( ) A . a 和 b B. b 和 a C. b 和 c D. c 和 b 答案:C14•在生产实践中,利用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时,应特别 注意( )A •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要用蒸馏水B •扦插所用的土壤要进行高温灭菌处理C.不同植物的枝条可能要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 15•对果树进行压条时, 需要把压条树皮环割一圈,环割后剥圈以上的部位会迅速生根,这 是因为( ) A.剥圈以上顶芽不会再产生生长素 B •剥圈以上的部位生长素浓度升高 C.剥圈以上的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D •剥圈以上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 答案:B16.中国科学院的植物生理学家研究了某种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激素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 •在果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B •在果实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生长素均起主导作用 C.在果实成熟时,果实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有乙烯和脱落酸D •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协调起作用 解析:选B 。
生长素在果实成熟和衰老期含量明显下降,基本不再起作用。
17.丝瓜为雌雄同株异花受粉植物,将刚萌发的该植物种子先在如图 5种物质的量浓度一定 的溶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种植。
观察实验结果, 比较最初10天的雌花与雄花平均数, 求D •选择多年生且带有多个芽体和嫩叶的枝条解析:选C o 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利用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时,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植物才能达到目的, 应注意不同植物的枝条可能要用不同浓度的生出性比。
分析图中数据,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 •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激素打破了内源激素比例的平衡,从而影响雌、雄花的性别分化B •该实验浓度下的乙烯利对丝瓜性别分化影响不大,对其他植物也是如此C.植物的性别分化是各种激素和内外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D •该实验浓度下的赤霉素、 CP 有利于雌花的形成,整形素有利于雄花的形成 答案:B18.如图为利用天竺葵叶片进行的一项实验示意图, 14C 标记的葡萄糖向生长素(IAA )浓度高 的地方移动,利用这一特性,可在生产实践上用于 ( )② 48小时后同一叶片的放射性自显影,原来滴 14C 葡萄糖的部位已被切除,以免放射自显 影时模糊。
A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B •使子房及其周围组织膨大而获得无子果实 C.防止落花落果 D .促进植株的长高解析:选B 。
发育中的种子能合成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可以用一定浓度 的生长素处理子房,使植物体内葡萄糖向子房移动。
19•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的伸长,两者关系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 X 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B •赤霉素与生长素的相互关系属于协同作用 C.色氨酸一般由植物从土壤中主动运输吸收获得 D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花□理处氧化产物解析:选C o赤霉素通过促进生长素合成和对其分解的抑制作用能促进茎秆的伸长。
不能从色氨酸土壤中直接吸收,只能在体内转化而来。
20.分析右图,对生长素分布、运输、生理作用等不.科学的解释是()A•左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快 B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C.生长素浓度高低依次是 D >C > B > A D •根部生长也表现出顶端优势现象解析:选C。
在单侧光照下,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同时生长素又具有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是逆浓度运输,并积累于侧芽,所以B处生长素浓度最高,图中“芽”所含生长素浓度的高低顺序为B>C>D>A。
21.夏季收获的马铃薯处于休眠状态,为了一年两季栽培马铃薯,需要解除休眠。
导致马铃薯休眠和解除其休眠的植物激素分别是()A .脱落酸和赤霉素B •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C.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D .乙烯和赤霉素解析:选A。
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2.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
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
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 .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B .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 C. 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D .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答案:D2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使其纤维长度增加②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大麦,可促进细胞分裂③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④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⑤用适宜浓度乙烯利处理凤梨,可加快果实发育⑥一定浓度的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A .①②⑥B .③④⑤C.①⑤⑥ D .②④⑤解析:选A。
本题综合考查了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赤霉素可以促进茎秆伸长,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使其纤维长度增加,①正确;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②正确;生长素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番茄未授粉的子房才能得到无子番茄,③错误;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能进行极性运输,④错误;乙烯利可加快果实成熟而不是发育,⑤错误;脱落酸能抑制发芽,⑥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