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翻译课用

合集下载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摘要:超越语言表层,探究鲁迅“直译”和“复译”的深层含义,可以发现鲁迅提出“直译”和“复译”旨在改造中国语言文化、与“受侮辱、受压迫的弱小国家”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通过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的“译者记”、“小引”、书信、序、跋以及数量不少的翻译专论,从文化层面解读鲁迅翻译思想的两个方面:直译,硬译、重译,复译,晚清民初时期,“直译”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极少使用,而且这种方法往往跟“率尔操觚”、“佶屈聱牙”、“味同嚼蜡”、“无从索解”和“释家经咒”联系在一起关键词:硬译复译文化解读摘要:鲁迅的翻译思想并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

超越语言表层,探究鲁迅“直译”和“复译”的深层含义,可以发现鲁迅提出“直译”和“复译”旨在改造中国语言文化、与“受侮辱、受压迫的弱小国家”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

在鲁迅一生的笔墨生涯中,翻译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从事翻译的时间前后长达33年之久,共译介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200多种作品,共计300多万字,占据鲁迅笔墨的半壁江山。

鲁迅本人也非常重视翻译,把翻译与创作同等看待,他痛恨轻视翻译,将翻译看作是“媒婆”的言论和行为。

在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时,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专家孙郁说:“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而且他瞧不起自己的创作。

”翻译研究在鲁迅研究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译家鲁迅的研究长期受到了冷落,研究成果显得相当薄弱。

可以说,目前取得的成绩和鲁迅在翻译方面所作的巨大贡献、和鲁迅研究的其他课题相比,实在是微乎其微、沧海一粟。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通过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的“译者记”、“小引”、书信、序、跋以及数量不少的翻译专论,从文化层面解读鲁迅翻译思想的两个方面:直译,硬译、重译,复译。

一、直译的文化解读晚清民初时期,“直译”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极少使用,而且这种方法往往跟“率尔操觚”、“佶屈聱牙”、“味同嚼蜡”、“无从索解”和“释家经咒”联系在一起。

近代中国翻译家介绍及鲁迅翻译理论

近代中国翻译家介绍及鲁迅翻译理论
“_傅__雷____的译文不仅译出了作品的文字,还译 出了作品的生命。”
傅雷在翻译中还讲究用字不重复。比如在原著中 两次出现表示“难过”的法语单词,他却在译文 中用“悲哀”和“苍凉”来区分。法语中对“难 过”不像中文分得这么细,但傅雷通过自己仔细 的阅读和精心的体会,准确体现了两种心情的差 异。什么心情用什么字,很有讲究。
“宁信而不顺” 来源
1931年3月,复旦大学教授赵景深在《读书 月刊》上发表了《论翻译》一文,文中说: “译得错不错是第二个问题,最要紧的是译 得顺不顺。” 鲁迅痛恨这种不负责任的乱译, 将其文的精义归纳为“与其信而不顺,不如 顺而不信”〔1〕(p567) 。在这种特殊的 情况下鲁迅针锋相对地提出“宁信而不顺” 〔2〕(p588),事实上是想告诉大家,如 果没有任何中间路可寻而只 有两个极端的话, 他是宁肯选择“信而不顺”的。
____马_建__忠_,__梁_启__超_____二人为中国的近代翻 译建立了理论和政治基础
__严__复____则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为中国
的近代翻译指明了“信、达、雅”的原则和 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 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 (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 (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 实践的影响很大,民国时期的译者将其奉为 圭臬,其影响绵延至今。
双关语,杨宪益采取了直译,然后注释的方法。如对
“王仁”这个人名的翻译,中文读者知道它代表“忘
仁”。杨宪益译作:Wang Ren (forgetting humanity),
而霍克斯则仅仅翻成Wang Ren。对于书名的处理,杨
译本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译本为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信”、“达”、“雅”提出的历史背景
•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 翻译的标准 — “信、达、雅”,对中国现 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社会背景
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严复深感国势危
急,他思考西方列强富强、中国贫弱之原因,清醒地认识
翻译理论家;浙江上虞人 • 在理论建树方面,率先提出 “建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 理论”(1984), 即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等基本 观念构建的理论整体。 • 主要译作如斯汤达《红与黑》(公认为世 界名著之重译佳作
严复和他的翻译思想
严复主要译著
1. 2. 3. 4. 5. 6. 7. 8. T.H.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 A.斯密的《原富》(1902) H.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 J.S.密尔(又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 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 C.de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 《穆勒名学》(1905) W.S.耶方斯的《名学浅说》(1909)等
翻译目的
翻译外国学术名著,引进近代西方先进 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 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为救国富国服务。 译文要更容易被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所接受, 实现思想启蒙的目的,从根本上彻底改造 中国。
译品类型
• 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严复的翻译著作主要有《天演论》、《原富》、 《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 《名学浅说》、《法意》和《群己权界论》。这 些作品都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什么他选择翻 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呢?这与他的学习经历和当 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877 年到 1879 年,严复等被 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 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 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 论。因此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他就有强烈的兴 趣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鲁迅:从“直译”到“硬译”——解读鲁迅翻译策略的进程及启示

鲁迅:从“直译”到“硬译”——解读鲁迅翻译策略的进程及启示

在 9 9年 9月 1 0日《 新月 》 志上 发表的《 杂 论鲁迅先 没被接纳 的“ 不顺 ” 则被 淘汰掉 , 以后人评论 鲁迅 的翻译思想 秋 的批判 , 1 2 所 硬译 ” 一文 中 , 引用了鲁迅先生 上面 的那 段话 , 》 他 并专 门 并不局限于语言的表层 , 而是一种创造新的语 言的文化策略。另 生 的“
暴 直译的观点 , 更是在 自己所 有的翻译作品 中躬 身示 范 , 到晚年都 突出原著 的权威性 ,从 而让 译文在译文文化里产生最 大的 “ 作用 搦 。 还坚持这一观点. 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做 了更 为透 彻的论述 , 为 力 ”
译 界 树立 了光 辉 的 榜 样 。
12 9 9年 1月 2 0日, 迅在《 托 尔斯 泰之死与 少 2











摘要: 作为翻译大家的鲁迅, 其翻译策略” 直译” 硬译“ 和” _直备受瞩 目。本文从” 直译” 硬译” 到” 的发展过程加以分析, 出 指 鲁迅
翻 译 策略 的 主要 目的 和 重 大 意 义 , 以及 带 给后 人 的 启 示
关键词: 鲁迅 直译 硬译 翻译策略

原 学问 的范 围殊为广 大 ” 十分难 , “ 直译 ” 作为一种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 策略 , 一直以来在 中 迅就 曾经 说道 , 书所 涉及 的“ 在参 还是不 能贯通 , 只成了一本“ 估屈枯 国翻译界都备受关注 。早在清末 民初 , 鲁迅 《 域外小说集 》 译 . 考诸多 日译本之后 , 的 。 潜心研究者 , 解散原来句法 , 并将 术 序言 中就 表达 出了他直译 的观点——“ 词致朴讷 ” 透译 亦期 弗 涩的书”所 以他非 常希望 “ “ 语改浅 , 意译为近于解释 , 才好 ”1 [ 4 。现在 , 我们可以将鲁迅 的“ 直 失文情 ”后来 , . 鲁迅 接着在《 了象牙塔 》 出 的后记 中做 了清楚 的

最新十二鲁迅对译学理幻灯片

最新十二鲁迅对译学理幻灯片

第二,关于“直译”与“硬译”。
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在清末民初就已比较明确地提出“直译” 的观点,并作出示范,在近代译坛独树一帜。
本来,鲁迅提倡的“直译”正是针对“歪译”而说的,实 际就是“正译”,而不仅仅是相对于“意译”而言的。鲁迅对 “直译”与“意译”这一对矛盾,也持一种非常辩证的看法。他对 一味强调“直译”容易产生的偏差,以及对自己的译文的不足 之处,都有清醒的认识。他是主张“直译”的,但并不赞成枯 涩和拘泥;而对经过“潜心研究”的“意译”,他是求之不得 的。
第四,关于重译与复译问题。
关于重译(转译)问题,鲁迅一贯的看法是,理想的翻译, 应该由精通原文的译者从原著直接译出;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 的限制,重译有其存在的必要;他最反对不加分析地鄙薄重译 的做法。
鲁迅有许多作品是重译的,但是他对重译持事实求是的态 度。他希望有更多的直接译本,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译本来填 补暂时的空缺。 P301《论重译》论述了重译的必要性,而且“最要紧”的是看 译文的质量。(看直译本的质量是否比重译的好,好则重译本 淘汰,切不可将“直译”当护身的箭牌)
也希望“此外更译几种虽然往往被称为无产者文学,然而还
不免含有小资产阶级的偏见和基督教社会主义的偏见的代表 作。 加上了分析和严正的批评,好在那里,坏在那里,以备比
较参考之用,那么,不但读者的见解,可以一天一天的分明起 来,就是新的创作家,也得了正确的师范了。
主张看帝国主义作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针对当时的现状他庄重地号召:甘为泥土的作者和译者的 奋斗,是已经到了万不可缓的时候了,这就是竭力运输些切实 的精神的粮食,放在青年们的周围,一面将那些聋哑的制造者 送回黑洞和朱门里去。
他认为翻译批评担负着“或者培植,或者删除,使翻译 界略免于芜杂”的责任的,就是批评家。他还提出翻译的工作 要放宽,不管直接译还是重译都可以;而同时,“批评的工作 要着重”。只有这样翻译工作才能兴盛。

鲁迅翻译实践与理论的整体观照

鲁迅翻译实践与理论的整体观照
3 0
变成 了一个 半 殖 民地 半 封建 社 会 就 在 国人 处 于 水 深 火热 之 中 的时候 , 方 文 明却 日益 强盛 。 不 西 这 可能 不 引起 国人 的深 思 , 鲁迅 也 不例 外 。 如何 来 改
变中国, 拯救 国人 于水 深 火 热之 中 , 自然 而然 就 是 那 个 时代 每个 热血 青 年所 追求 的理想 。 窃得 洋 火 “ 照 人 间” 这 就 是鲁 迅从 事 翻译 的最初 目的 。 , 从 12 9 4年 开始 , 迅 的翻译 由文学 转 向文 艺 鲁 理 论 。1 2 9 4年 9月开 始译 日本文 学评 论 家厨 川 白
21 0 0年 1月
重 庆 文 理学 院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n 00 a .2 1
V0I 9 . No 1 2 .
第 2 9卷
第 1期
Junl f hnqn n esyo r n c ne( c l c neE o ra o ogigU i r t f tadSi cs oi j cs C v i A s e S ase
了他 希 望 与“ 侮 辱 被压 追 ” 民族 建 构一 种 翻译 被 的 关 系 , 种 翻译 关 系 , 当时 的历 史 语 境 下 , 以 这 在 可
看 作 是 意识 形 态 中对 西方 霸 权 的抵 抗 。鲁 迅 正是
以翻 译作 为 工具 ,向 国人 大 声疾 呼 :不变 革必 亡
国: 同时 以 翻译 行 为来 向国人 具体 生 动 地展 示 “ 亡
译方 法是 一脉相 承 、 不可分 割 的 , 翻译理 论 的 目的绝不 “ 限于语 言表层 , 其 局 而
是一 种改 造 中国语 言文化 、构建 平 等 的民族关 系 的文化 策略 ” ,他 提 出 的 [1 11 J

鲁迅英文作文素材带翻译

鲁迅英文作文素材带翻译

鲁迅英文作文素材带翻译Certainly! Here is some material about Lu Xun that you can use for your English essay, along with translations:1. Background Information:Lu Xun, originally named Zhou Shuren, was a prominent Chinese writer, essayist, and critic of the 20th century. He was born on September 25, 1881, in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Lu Xun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igures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陆逊,原名周树人,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作家,散文家和评论家。

他出生于1881年9月25日,中国浙江省绍兴市,清朝晚期。

鲁迅被普遍认为是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 Literary Works:Lu Xun's literary career began in the early 20thcentury when he started writing fiction and essays that criticize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ssues prevalent in China at that time. His most famous works include "A Madman's Diary," "The True Story of Ah Q," and "The New Year's Sacrifice." These works often depicted the struggles of the common people and exposed the injustices and corruption within Chinese society.鲁迅的文学生涯始于20世纪初,当时他开始撰写批评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问题的小说和散文。

鲁迅翻译理论

鲁迅翻译理论

他一方面要求被批评者要有“容纳批评的雅量”,另一方面
又要求批评者“敢于自省察 ,攻击 ,鞭策”。说明批评与被
批评都应考虑到 ,才能科 学完整地把握批评这一课题。他 指出 , “批评者有从作品来批评作者的权利 ,作者也有从批
评来批判批评者的权利。”并说 :“批评如果不对了 ,就用
批评来抗争 ,这才能够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鲁迅意 识到 ,批评界在幼稚的时候 ,其批评“不是举之上天 ,就是

“凡学习外国文字的,开手就翻译童话,却很有些 不相宜的地方,因为每容易拘泥原文,不敢意译,
令读者看得力。这译本原先就很有这弊病,所以
我当校改之际,就大加改译了一通,比较的近于流 畅了。”

小小的彼得去溜冰,把腿跌折了。就只好从早到
夜,静静的躺在床上。非常之无聊。因为母亲是
整天的在外面工作,同队玩耍的朋友呢,又都在外 面的雪地里,耍得出神,全不想到来看生病的人了。
பைடு நூலகம்
按之入地 ,倘将这些放在眼里 ,就要自命不凡 ,或觉得非自
杀不足以谢天下的。”

浅谈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以“直译”为例

浅谈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以“直译”为例
杂 文二集》 的“ 题 未定 草 ” 中, 我们 可以找到答 案 : “ 凡 是翻译 , 必 须兼顾两 面 , 一 当然力求其易解 , 一则保持原作 的丰姿 。” 可见,
鲁 迅并 非不 要顺 . 只是在 两者不可兼 得之时 , 才 宁取信 而舍顺 。 “ 易解” 与“ 丰姿” 才是鲁迅关于直译的真正 内涵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鲁迅翻译思想是在不断地反思 和探索 中形 成的 。在思想启
蒙与政治救 亡的根本 目的支配下 , 鲁迅 开始 了他 的翻译历程 。 他
对翻译文本 的选择 ,反 映了其作 为译 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文化 价值观的特殊追 求。
1 9 0 7 年, 鲁迅在他的第 一篇文艺论文《 摩罗诗力说》 中热情地
颂扬 了拜伦 、 雪莱 、 普希金 、 莱蒙托夫 、 裴多菲等许多西方浪漫 主 义诗人 , 体现 了反抗异族侵 略 、 迫切要求 民族解放 的爱 国主义精 神. 反映了大胆否定封建 主义统治观 、 极力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 。
二、 翻译 原 则 : 直 译
调“ 信” 的第 一位 , 反对有人将 “ 信” 摆在第二位 。从鲁迅《 且介亭
译文通顺 达意 ; 雅, 就是 “ 古雅 ” . 原本指 当时能登大 雅之堂 的文 言文 , 一 种古雅 文体 , 即“ 用汉 以前字法 、 句法 ” 。
但是 , 鲁迅 的译作强调 直译 . 以“ 信” 为主 , “ 宁信而不顺 ” 。 他 推崇硬译 . 保持译 文 的“ 洋 气” 和“ 异 国情调 ” , 对 当时 的鲁迅 来
说. 直译 不仅 仅是翻译 和语 言建构的问题 , 还意味着思想 的建构 和观念 的建构 , 意 味着新思想 、 新 观念 的引进 , 意味着 中国人价

论鲁迅的“硬译”翻译思想

论鲁迅的“硬译”翻译思想

论鲁迅的“硬译”翻译思想作者:黄梦贤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6期摘要:“硬译”作为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鲁迅主张“硬译”与其翻译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希望通过翻译塑造国民精神,激励民族抗争,同时以翻译作为手段引入新的表达方式,促进白话汉语的发展。

关键词:鲁迅;硬译;翻译目的中国近代时期能够同时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上有所成就的大家屈指可数,鲁迅便是其中之一。

在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鲁迅通过翻译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并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翻译思想。

近些年来,学界对鲁迅翻译思想的研究和讨论愈发深入,探究最多且最为激烈的要数鲁迅提出的“硬译”思想。

一、“硬译”翻译思想的形成鲁迅“硬译”翻译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903年鲁迅以文言文翻译出首部作品《斯巴达之魂》,受西方小说与晚清译界翻译风格的双重影响,这部作品与其说是翻译,倒不如说是改写和创作。

在此之后鲁迅又陆续翻译了《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风格无一不带有晚清林译小说的痕迹。

随着鲁迅对翻译文学和翻译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入,他逐步摆脱了最初“虽说译,其实乃是改作”①的意译翻译方式,转而采用直译的翻译方式。

1909年《域外小说集》的出版可谓鲁迅翻译生涯及整个中国近代译界里程碑式的事件。

鲁迅在《域外小说集》序言中明确写到此书“词致朴讷,不足方近世名人译本。

特收录至审慎,译亦期弗失文情。

”自此鲁迅确立了直译外国文学作品的信念,为当时意译蔚然成风的译坛带来一股清流,同时也为其“硬译”翻译思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鲁迅作为运动的主将和旗手翻译了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在《苦闷的象征》等多篇作品的序言中阐述了其直译的翻译主张。

鲁迅在《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的译者跋中写到“从译本看来,卢那卡尔斯基的论说就已经很够明白,痛快了。

但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他致力于翻译,出于实现“醒世、觉世”的政治抱负。

他针对不同的作品,运用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不仅达到了其政治目的,还开拓了中国翻译文学的新路,创一代翻译之新风。

鲁迅的翻译策略不仅体现了其政治取向,还体现了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即翻译不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联系密切,译者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翻译策略;政治;多维;独异一、引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本人对翻译工作异乎寻常地重视,曾把翻译工作提高到“正业”的高度,一度“想以此作谋生”①。

他坦言自己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中受益匪浅。

鲁迅从事翻译的时间前后达33年(1903—1936)之久,译介了大量的外国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有来自俄国、英国、波兰、捷克、日本等14个国家的近100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翻译字数达500多万,占其作品的半壁江山。

他翻译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涉及小说、戏剧、童话、杂文、诗歌、文艺理论等。

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鲁迅有关翻译的理论几乎涵盖了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

他为中国现代文学提出了不落俗套的、标新立异的、意义深远的翻译理论。

尤其是他所倡导和运用的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是我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对我国的文学翻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鲁迅翻译的策略——多维度、独异性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在其目的论(Skopostheory)中认为,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转换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一种新的语境或事件。

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译文预期的接受者或受众者,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知识、有自己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要。

②根据这一理论,翻译是有一定目的的,译者在翻译某一作品时所持有的目的和意图是翻译批评者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译者可依据自己的翻译目的来决定采取哪种翻译行动。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

简述鲁迅的翻译活动,并简评其主要翻译思想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对我们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是由翻译走上文学之路的,他主张“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

”鲁迅的翻译数量与创作相近,达300万字。

他用日文德文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的280余种作品,印成33个单行本。

体裁无所不包: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涉及的学科更是多种多样:植物学、医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历史、美术、文艺理论等等。

鲁迅的翻译活动不是从个人爱好和美学情趣出发,更不是为翻译而翻译,而是有着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是与他的思想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主要翻译活动:(一)科技和哲学作品译介阶段早期的鲁迅认为自然科学是使中国富强的有力武器,他除了选定医学作为拯救祖国的途径之外,并致力于介绍外国科学小说,主要译介科技和哲学思想作品。

他翻译出版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以及雨果的《哀尘》和介绍最新科学成就的《说(镭)》。

在《<月界旅行>弁言》中,鲁迅谈他翻译“科学小说”的动机是使读者”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

1904年鲁迅翻译了《北极探险记》和《物理新论》。

1905年,翻译了美国的路易斯·托仑著的《造人术》。

鲁迅在《<月界旅行>》弁言》中提到他的科普翻译的对象是人民大众,他说:“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这期间,鲁迅翻译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民主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五四运动前夕,鲁迅翻译了德国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一3节。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古典文学的重新诠释,他推动了汉语表达方式的更新与发展,为现代文学探索开辟了新的路径。

在白话文的推广中,鲁迅使汉语更加贴近人民生活,促进了汉语的现代化进程。

在汉语教育领域,鲁迅的翻译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范本,为汉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他的翻译也为现代汉语文学创作带来了启示,激发了作家们对于汉语表达的独特思考。

鲁迅语言翻译在现代汉语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影响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影响了汉语在文学创作、教育领域中的发展。

【关键词】鲁迅、语言翻译、现代汉语、古典文学、白话文、汉语现代化、教育、文学创作、启示、影响、重要。

1. 引言1.1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思想家,他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鲁迅的翻译工作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在翻译古典文学作品时进行了重新诠释,同时也在推广白话文和促进汉语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鲁迅在翻译古典文学作品时,常常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使得这些古老的作品更加贴近现代读者。

他将古代文学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现代化的语言传达出来,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范例和参考。

鲁迅还倡导并推广了白话文在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他主张用白话文书写文学作品,使得一般民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文学作品。

鲁迅的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汉语的简化和规范化,为汉语的现代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2. 正文2.1 对古典文学的重新诠释对古典文学的重新诠释是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重要影响之一。

鲁迅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和评论,重新诠释了这些经典作品,使其更加深入人心,也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鲁迅的翻译工作不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对原作思想精髓的提炼和再现。

他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通过他的翻译和评论,使这些作品在现代汉语中得到了新的生命,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思考。

【优】鲁迅翻译思想优秀课件优选PPT文档

【优】鲁迅翻译思想优秀课件优选PPT文档

鲁迅:宁信而不顺
鲁迅的译文除了个别形容词的出入之外,基本是 非常忠实的翻译。
鲁迅所说的 “直译” 并不仅仅针对 “意译” 而言 , 其含义 有别于传统狭义的直译 。鲁迅的直译针对 “歪译” 而言 。后人曾 指出 ,鲁迅的直译实际上指 的是 “正译” 涵概了意译在内 。鲁迅 , 主张直译 , 但同时并不反对意译 , 反对的是偏颇的所谓 “顺译” 等 错误作法 。
硬译中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
一是硬译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明的节节败退,面对民族 危亡和社会的迫切需求,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介绍 和学习西方文明。
2.但是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国人不断后 退,被迫自我否定,中华民族所依附的,具有自 我身份确定意义的传统文化逐渐丧失神圣性,乃 至被疏远,抛弃。
救亡图存
保存原作风姿
拿来主义&弱国情节
鲁迅PK林语堂
译者的个性 文本的选择 目的不同 个人原因
—林语堂对艺术极其青睐,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要 讲求个性美,“译学无一定之成规,且译书无所谓绝 对最好之译句”,“妙文妙句天生巧合,亦必由译者 之出自心裁”。
. —鲁迅的翻译著作中,鲜少提及译者个性,“宁 信而不顺”其实统治了他的翻译理论的各个方面。Fra bibliotek文本的选择
鲁迅
林语堂
• 鲁迅在早期的范畴是囿于 • 致力于打造一个通俗的世
科学小说,政治小说

• 从1909 年《域外小说》 • 将西方的幽默引入中国文 开始,鲁迅本着用文艺改 化,在他所创办的《论语》 造社会的希望,更多的引 杂志上,荟萃了莎士比亚
进弱势国家,如俄国,波 的《人生七记》,尼采的
兰,捷克等国家的作品
鲁迅对于硬译自我见解:

汉英翻译实践第七讲(鲁迅《药》《兔和猫》)

汉英翻译实践第七讲(鲁迅《药》《兔和猫》)

药(节选)鲁迅西关1外靠着墙2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3;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4。

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5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

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

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

微风起来,吹动他6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

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脸色7;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

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8;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9。

”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II. 理解难点提示(Suggestions for Comprehension)1. 在本篇中,有些古语词。

“关”就是其中之一,意为“门闩”。

但在此处指什么?联系“西”与“外”想一想。

2. “墙”指房屋的墙吗?注意:墙根边是葬了许多死人的公共墓地。

3.“官地”是什么样的地?查字典,同时考虑这地现在的用场。

4. 本句主要讲什么?考虑汉语句子的重心一般在何处,并参考下句。

5. “瘐毙”是指什么?查字典。

6. 华大妈分明是个女人,为什么用“他”指称?7. 这老妇人为何羞愧?阅读这篇小说的前面部分。

8. 谁立着哭、化纸锭?参考上文。

9. 谁暗暗地想?怎么知道“这坟里也是儿子”?III. 译文(Target Text)Medicine (Excerpt)Lu XunOriginally, the land adjacent to the city wall outside the West Gate had been public land1. The zigzag path slanting across it, trodden out by passers-by seeking a short cut, had become a natural boundary line2. Left of the path, executed criminals or those who had died of neglect in prison3 were buried. Right of the path were paupers’ graves. The serried ranks of grave mounds on both sides looked like the rolls laid out for a rich man’s birthday 4.The Qingming Festival* that year was unusually cold5. Willows were only beginning to put forth shoots no larger than grains6. Shortly after daybreak, Old Shuan’s wife7 brought four dishes and a bowl of rice to set before a new grave in the right section8, and wailed before it. When she had burned joss paper9 she sat on the ground in a stupor as if waiting for something; but for what, she herself did not know10. A breeze sprang up and stirred her short hair11, which was certainly whiter than in the previous year.Another woman came down the path, gray-haired and in rags, too12. She was carrying an old, round, red-lacquered basket, with a string of joss paper hanging from it; and she walked haltingly13. When she saw Old Shuan’s wife sitting on the ground watching her, she hesitated, and a flush of shame spread over her pale face. However, she summoned up courage14 to cross over to a grave in the left section, where she set down her basket.That grave was directly opposite15 Little Shuan’s, separated only by the path. As Old Shuan’s wife watched the other woman set out four dishes and a bowl of rice, then stand up to wail and burn paper, she thought, “It must be her son in that grave too.”The older woman took a few aimless steps and stared vacantly16 around, then suddenly she began to tremble and stagger backward: she felt giddy.——————————* Qingming, meaning clear and bright, is the 5th solar term of the year, occurring in early April. On this day, people visit and burn joss paper at the graves of their dead.IV. 表达解说(Explanation of Expression)1. 用adjacent to比next to要正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第十三组
Contents
1 2
鲁迅简介 翻译目的 翻译理论 翻译策略
3 4 3 5 4 6
翻译贡献
结 论
周树人(1881年9月25 日-1936年10月19日),浙 江绍兴人,以笔名鲁迅闻名 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 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 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 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 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族 魂”。
五四”运动是新旧文化的分水岭.也
• 鲁迅在翻译过程中主张使译文“欧 化”.“保存洋气”,“保存异国情调”, “保存原作的丰姿”,即选择异化翻译法, 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益 智”,“异国情调”;二是为了“输入新 的表现手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采用 异化翻译,彻底颠覆封建文化和改造充满 奴性的国民,以达到救亡图存和重新构建 中国文化的目的,实现文艺救国。
译作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尽量做到 通顺易懂。就是在翻译时要使译文“既保 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一特别 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 彩等”。鲁迅的“直译”所表明的是一种 文化态度,所呼吁和寻求的是西方文化的 原质传递。
鲁迅所说的“ 直译” , 并不仅仅针对 “ 意译” 而言, 其含义有别于传统狭义的 直译。鲁迅的直译针对“歪译” 而言。后 人曾指出, 鲁迅的直译实际上指的是“正 译” , 涵概了意译在内。 鲁迅主张直译, 但同时并不反对意译, 反 对的是偏颇的所谓“ 顺译” 等错误作法;
鲁迅认为翻译另一目的是:翻译作为文学
和语言引进的途径。鲁迅认为异化文本的 语言也可以改进中国的语言和中国人的思 维,因此他主张引进西方新的文学样式和 表达方式,丰富汉语的文学样式和表达方式, 促使白话文在汉语中的推广,促进汉语的现 代化。
作为翻译理论家,他发表了大量论述翻 译理论和翻译思想的文章,阐发了自己对 翻译的观点和主张,同当时翻译界的各种 错误思想和不良风气与倾向进行了不懈的 斗争,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和 思想。
鲁迅的翻译活动横跨启蒙与现代两个翻译繁荣时
期。据李万钧先生统计, 鲁迅前后长达33 年的翻译 生涯中, 共翻译了十五国一百一十人的两百四十四 种作品。
• • • • • • •
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 高尔基《俄罗斯的童话》 契诃夫《坏孩子和别的奇闻》 卢那卡尔斯基《文艺与批评》 法捷耶夫《毁灭》 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 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
鲁迅对翻译理论的 贡献是巨大的,他使 翻译文学化了,又使 文学文化化了,使文 化政治化了,又使政 治意识形态化了。
•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鲁迅的翻译思想是在 他的翻译实践基础上得出的,它们对于鲁 迅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他的翻译作 品的选择自始至终体现着的是他的救国救 民的崇高理想,他以自己精心选择和认真 翻译的作品实践着自己“以异邦新声实现 救亡图存”的伟大目的。鼓励中国人民的 革命斗争,并为中国革命作家提供文学创 新的借鉴和启迪。
鲁迅认为翻译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启迪民
智,改造社会。
鲁迅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被沦落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国家,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鲁迅为了号召人们奋起反抗,在翻译的时 候,特别留意那些被压迫民族国家的作者 的作品,这些国家经历了和中国类似遭外 国侵略的经历,因此翻译了许多这些国家 的作品,以求启发民众,为中华民族的反 抗呐喊助威。
鲁迅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 “信”即忠实于原文,“顺”即通顺。即 忠实于原文,以信为主,以顺为辅。鲁迅 认为,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 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 却令人迷误,怎么也不会懂。
鲁迅的“两面”论:“力求易解”和“保存原 作丰姿”,就是既要通顺,又要忠实。然而,这 个“忠实”不完全等同于严复提的“信”,就本 质而论,应该是广义的“信”、全面的“信”— —即从内容到形式完全的、充分的忠实;包括 “达”和“雅”的意义在内。 由此可见,鲁迅有明显的政治索求和语言文化 改良目标,他针对当时盛行的任意的删减、颠倒、 附意的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批评。
鲁迅早期的归化(Domestication)深受中
是鲁迅翻译方法改变的关节点,他深受运 动影响,成了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并 产生了新认识,即归化翻译过于照顾读者 感受和阅读习惯.并不能对读者的意识形 态产生巨大的冲击,损害了原作的内容, 这种译法和原文“貌合神离”,从严格意 义上看,“它算不得翻译”。所以他决定 要让中国的读者切实感受到异国情调,便 由早期的归化翻译转变为异化翻译 (Foreignization)。
迅采用了“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 受文化语境的影响,鲁迅的翻译策略也经 历了一个由归化到异化的发展变化过 程.在翻译方法上,鲁迅根据当时具体的 社会环境背景和适应读者阅读心理的需要 而兼顾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
为了实现其觉世、醒世的翻译目的,鲁
国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翻译的文本 主要是来自西方的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文艺, 如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和雨果的《哀尘》。用文言文来翻译,翻 译效果用他自已的话来概括便是:“虽说 译,其实乃是改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