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题库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 导学案北师大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9【案例背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立意不凡。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本案例分析本课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案例题旨】对于文言文教学,一般都以讲解为主,不太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的重点就是要求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虽然稍显枯燥,但是学生也明白其中的重要性,故而课堂效果也挺好。
但这种讲解却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精彩和美,故而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试图改变文言文的一般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
【案例细节】一、朗读教学设计: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全班齐读,讨论解决预习中有疑问的词句。
3、自由诵读,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全班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个人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5、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
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学案学案博苑2011-12-04 08085d56b7b40102dtbt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学案第三单元整体说明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
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的背景一样。
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操守。
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与诗歌创作演变的步调相一致,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
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史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第三单元学习要求一、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二、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
三、本单元文章的语言,或清新俊朗,或平实朴拙,或铺排繁富,各具奇妙;因此,要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尽己所能多背诵,以提高自身表达素养。
《兰亭集序》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的写作意图,领悟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过程和方法1、学生自主预习、诵读,初步感知文意。
2、课堂上强化翻译,完成相关字词句的积累,同时重视诵读,为下一步深味文意及写法打下基础。
3按照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老师小结的步骤完成对文意框架的把握、哲理思辨的解读和语言文字的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导学案
学习内容
笔记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如“修”、“期”、“致”、“临”、“次”等。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融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抒情为一体的写作技法。
11.或因寄所托12.虽趣舍万殊
13.及其所之既倦14.向之所欣
15.犹不能不以之兴怀1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7.每览昔人兴感之由18.若合一契
19.未尝不临殇为妄作
23.亦犹今之视昔24.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俯察品类之盛古义:今义:
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管理!
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
夫人之相与古义:今义:
或取诸怀抱古义:今义: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觞一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五、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亦将有感于斯文()
晤言一室之内()
六、翻译下列句子。
探究三: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读完王羲之《兰亭集序》,你有什么感悟或收获?
【课堂反思与总结】
【知识拓展】
如何让景物描写更有特色?
1、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的刻画。
2、把握写景的顺序,写出层次,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
3、展开合理的想象。
4、注意渗透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一课时预习案
高中教材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第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重点难点】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习内容】一、温故知新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二、整体感知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找出能概括作者情感的字词。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三、赏析课文1、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41名士在兰亭举行修禊诗会,因什么而乐?找出文中语句,再用自己的话概括。
美景:乐事:群贤:2、那么第二段中作者又因何而痛呢?(1)到底人生中有些什么原因会令我们痛苦?找出文中语句,再用自己的话概括(2)相比我们的短暂生命,宇宙总是显得那么的阔大辽远,宇宙的浩淼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渺小常引发古人的诸多感慨,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诗句?(3)人类文明从古至今不断发展,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面对须臾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
文中也写到了这一点,请找一找。
(4)大家认为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那么在当时的社会中,他们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凭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抱负?(结合第一课时的补充材料理解)明确:3、那么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请结合第三自然段分析。
明确:4、既然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那么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悲叹“呢?小结:四、拓展延伸1、古今文人论生死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兰亭集序》学生版导学案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译文: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译文:
【课后作业】
完成《学与测》与《考试报》的相关练习,并背诵全文。
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字逸少,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王羲之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后四处游历,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其楷书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潇洒纵横,何拘平正”。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兰亭集序》导学案(附答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及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反复诵读,疏通文意,体会作者“乐-痛-悲”的情感历程。
3、体会作者感叹人生苦短、时不我待较为积极的人生观。
4、积累本文的优美词句,并尝试运用。
二、时代背景导读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三、基础知识导学(一)、文学常识1、有关“序跋”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2、《兰亭集序》作者,字,(时期)琅邪临沂人。
有之称(二)、朗读课文,掌握下列重点词句:1、给加点字注音,并翻译词句会稽.()山癸.()丑:修禊.():流觞.():游目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临文嗟.()悼: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信可乐也:2、古今异义列坐其次.古:今:是.日也古:今:向.之所欣古:今:3、句式判断1)死生亦大矣。
()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志一也。
()4)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6)悟言(于)一室之内。
()4、词类活用(1)、足以极.视听之娱极:(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齐:三、(三寻三议)研读分析文本,培养从文本中找关键词句解读文本的能力。
(一)读第1段,思考:1、一寻“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在文中寻找关键词句作答。
2、一议这种感情从何而来?(二)读课文2段,思考:1、二寻文章前面写乐,这里感情突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关键词句作答。
2、二议这种感情从何而来?(三)读课文3段,思考:1、三寻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寻找关键词句作答。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文意,学生互助合作质疑探讨重要的文言知识。
态度情感价值观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掌握“修、期、次、致、临”等实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品味文中精炼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学习难点]深刻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正确积极地看待生死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衔接]1、解题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3、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
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
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
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
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6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课文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课文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
(教师订正)(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
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学案课文精讲激趣导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思考;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
学习要点一、重点1. 重点掌握“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及“之、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
2.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难点1. 领会文中所阐述的生死观。
2. 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风格。
课文精析一、整体感知1. 文体知识·序“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2. 走近作品①《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重点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案例剖析]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辑的目的,请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妙处。
这一题目的考查目的是要求同学们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
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实际上说明做诗的缘由。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即即席之作。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
说明编辑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指出本书的意义。
[学法导引]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2、反复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1、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具体体现为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8 兰亭集序本课话题——善待生命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王羲之认为,人的生命短暂,应该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思考规划人生,做好自己的一切。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有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
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定她活不过6岁。
在常人看来,她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的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
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
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位学生贸然地这样提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有过怨恨吗?”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一、我好可爱;二、我的腿很长很美;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2.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爱默生3.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4.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
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小塞涅卡5.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伯克[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修禊.(xì) 癸.丑(guǐ) 流觞.(sh āng)游目骋.怀(chěng) 虚诞.(dàn) 彭殇.(shāng)会.稽(kuài) 感慨系.之(xì) 激湍.(tu ān)形骸.(hái) 趣.舍万殊(qū)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极⎩⎪⎪⎨⎪⎪⎧登峰造极. (名词,极点)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动词,到达)足以极.视听之娱 (动词,穷尽)伏尸而哭,极.哀 (副词,非常、十分)感极.而悲者矣 (动词,到达极点)极.天云一线 (形容词,最高的,最远的) (2)是⎩⎪⎨⎪⎧是.日也,天朗气清 (代词,这)唯利是.图 (助词,常与“唯”搭配, 使宾语提前)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判断动词,是)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名词,思想情趣、情致)听妇前致.词 (动词,表达)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动词,招引)何意致.不厚 (动词,造成,导致)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动词,取得,这里指买到) (4)毕⎩⎪⎨⎪⎧群贤毕.至 (副词,全、都)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动词,完毕、结束)吾与汝毕.力平险 (动词,全部使出)(5)修⎩⎪⎨⎪⎧茂林修.竹 (形容词,高、长)乃重修.岳阳楼 (动词,兴建、建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动词,整治)(6)引⎩⎪⎨⎪⎧引.以为流觞曲水 (动词,导引)将军夜引.弓 (动词,拉开)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动词,援引)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形容词,长久)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动词,举起)(7)次⎩⎪⎨⎪⎧列坐其次. (名词,旁边)之次.所旁丛祠中 (动词,停留、驻扎)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动词,依次序排列)(8)一⎩⎪⎨⎪⎧若合一.契 (数词,一个)其致一.也 (形容词,一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动词,把……看做一样)一觞一.咏 (形容词,一点、少量)(9)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介词,在)当其欣于.所遇 (介词,对)终期于.尽 (介词,到)(10)以⎩⎪⎨⎪⎧引以.为流觞曲水 (介词,把)足以.畅叙幽情 (连词,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介词,因为) (11)虽⎩⎪⎨⎪⎧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连词,虽然)虽.趣舍万殊 (连词,尽管)虽.世殊事异 (连词,纵使) (12)所以⎩⎪⎨⎪⎧所以..游目骋怀 (表凭借,用来……的)所以..兴怀 (表原因,……原因) (13)之⎩⎪⎨⎪⎧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往、到达)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代词,那)足以极视听之.娱 (助词,的)夫人之.相与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群贤.毕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贤士) (2)少长..咸集(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3)映带.左右(名词用作动词,围绕) (4)一觞.一咏(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5)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6)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放纵,使……放开、敞开)(7)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9)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列坐其次..古义:旁边,水边。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兰亭集序》复习导学案 .doc
姓
名
出生年月
学科及任职
学历
资历
06-10年度
考核
奖励
普通话
计算机
班主任年限
教学情况
教科研
培青名单
辅导学生获奖
教育教学效果
备注
原学历
后学历
教
龄
任现职年限
市局级以上
校级
现职前
现职后
循环教学
任教年级
周课时数
效果
发表
专著
论文
课题
研究
论文奖项
优秀
合格
方玮
1982年6月
语文、高二学部年级组长
本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年
5年
1次
4次
校级先进1次;优秀班主任2次;校“量化管理”成绩第一
二级甲等
职称计算机合格
5年
高中大循环教学一次
高中
13
良好
省级刊物独立承担论文1篇
参与市级课题1项《作业多元化研究》并在《扬州教育》发表研究论文一篇
省级论文比赛获奖2篇
凌燕
全国作文比赛中获奖,优秀指导教师
省市多次竞赛
获奖
注意:1.“学历”栏要同时注明获得本学历的时间2.“发表专著或论文”栏要写明多少篇、独立承担还是部分承担、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3.“课题研究”栏要写明课题的级别、是主持还是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3.通过诵读,感悟文意,学生互助合作质疑探讨重要的文言知识。
4.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预习案二、知识链接1、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序,也称“叙”和“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序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为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2、关于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
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被后人誉为“书圣”。
3、写作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4、时代背景两晋政治黑暗,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三、基础夯实1、字音癸()丑会()稽()禊( )事激湍()流觞()曲水游目骋()怀嗟()悼齐彭殇()趣()舍万殊2、通假字悟言:____________ 趣舍:_____________3、古今异义列坐其次:古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或取诸怀抱:古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俯仰一世:古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引以为流觞曲水:古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 所以游目骋怀:古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足以极视听之娱: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以兴怀,其致一也:5、重点语句翻译(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事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之”字用法总结(1)暮春之.初(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4)足以极视听之娱(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6)夫人之相与(7)悟言一室之内(8)放浪形骸之外(9)不知老之将至(10)及其所之既倦(11)感慨系之矣(12)向之所欣(13)俯仰之间(1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1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16)不能喻之于怀(18)后之览者(17)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7、特殊句式(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引以为流觞曲水(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5)当其欣于所遇(6)死生亦大矣。
(7)不能喻之于怀(8)亦将有感于斯文(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探究案四、整体感知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2、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3、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4、第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是如何推进的?五、问题探究1、“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2、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对此如何理解?检测案六、延伸拓展1、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
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2、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儒道交融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赏析世人皆知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又因史上众多的真迹传说故事,这篇行书真像蛟龙般飘渺,恍如天上之物了。
然而除了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享有的神圣地位,《兰亭集序》的内容思想也为古今书评家们所赞赏推崇,字里行间流露的哲学思考深沉而洒脱,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悲喜交加,在悲凉的感慨中却有力地表达出对生命的执着眷恋,实为魏晋文学史、思想史上的精彩篇章。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
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与这种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舞台的中心。
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烦琐迂腐的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下终于垮台。
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各种思潮纷纷涌起,同时已在中原有相当基础的佛教也对士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样,一种思辨的、理性的哲学精神被重新发现,思想上的自由给文学带来清新的气息。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正是这种思潮的其中一位代言人。
序文交代了宴集的时间地点事由,紧接着描绘周围的自然风光。
王羲之的笔下,会稽山充满了生机:温暖的暮春,崇山峻岭如披着嫩绿丝绸的美人,茂林修竹,春意黯然。
近看眼前的流水,清澈明亮,在脚下欢快地流着。
这一切生命如此活泼昂然,人在其中,一觞一咏,仿佛也融入了会稽山。
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与人平等的生命,自然与人和谐同在。
作者由身边的景色联想到作为万物存在之所的宇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时作者已不是着眼于具体景物的表现了,而是主动地去亲近自然,表现自然。
神思徜徉于浩淼的宇宙中,侵染在绚丽多彩的自然生命里,作者的个体思考已然在和天宇对话,当中所产生的惊异、快乐、陶醉使得作者仿佛感受到了此时此刻的珍贵,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重量。
作者在这里以哲学家的视角直指生命的本质,探究生命存在的境遇。
由生到死原来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生命如何绚丽都逃不过死的悲剧终极处境。
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如老庄所言,消极无为,是不是应当信奉谶纬宿命?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把短寿和长命等量齐观?王羲之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虽然生命总会走到终点,但有的人活着碌碌无为,甚至有害于人;有的人活着却轰轰烈烈,随心所欲,这样的生命也许只是广袤的宇宙中无限渺小的一颗尘沙,但依然有它的价值存在。
正如臧克家诗中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王羲之以文章为例,前人的生命已逝,但他们留下的文章往往使我们“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能引起后人的共鸣,能跨越时空找到知音,这就是写文章的前人生命价值的所在——死去了的人在尘世并非已毫无痕迹。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命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人还活着的时间里,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在无限的死去的时间里,生命的价值将通过后人彰显。
这种入世的哲学分明带着儒家学说的影响:摈弃虚无,不让生命轻易流逝。
然而这种入世与儒家的入世是有很大区别的: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多少带着功名和集体的羁绊,而《兰亭集序》的入世却是以生命意识的觉醒为依托,强调个体的存在价值。
此时再回头去看,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宇宙的放怀思考实际上是在展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与朋友亲切地交谈,摆脱尘世琐事的侵扰,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放飞精神,追逐心灵的自由,尽情享受生命。
《兰亭集序》正如王羲之的行书般,接纳道家的自然和谐,却不流于虚无飘渺,不像草书般洋洋洒洒漫无边际;追逐儒家的入世哲学,却使个体从中解放出来,多了可贵的自由,不至于严谨木讷如楷书。
飘逸与力度的完美结合,正是王羲之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