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历史第一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编版课后辅导练习六

合集下载

部编教材重难点分析报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部编教材重难点分析报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部编教材重难点分析报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重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改革以后,迁居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他们筑起简陋的房舍,经营小块土地,最终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孝文帝时,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无论从服佈上或从风度上都显示了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重点突破: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姓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

过渡:在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中,假如你是北魏的皇帝孝文帝,你会怎么做?(1)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他首先第一件事情是迁都。

动脑筋: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措施讲述: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

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

①阅读史料和图片,提出问题: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哪些措施?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二 (如图)汉族服饰俑和鲜卑服饰俑材料三鲜卑族姓氏变革材料四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材料五孝文帝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材料六孝文帝时,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而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及答案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及答案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及答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 D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B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3.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D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在中国历史上,北魏是一个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朝代。

这个王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B )A.氐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5.“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决定( B )A.地方建立县制B.实施汉化政策C.创立科举制度D.册封鲜卑贵族6.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成果突出,下列成果中属于魏晋时期民族融合成果的是( C )①胡乐、胡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②民族关系趋于缓和③“胡”“汉”思想感情难以沟通④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D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8.下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一皇帝改革措施要点。

这些政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C )A.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B.加快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C.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9. 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D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D.汉族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10.南北朝时期,有人出使北方归来,感慨不已:“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孝文帝改革旨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他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同时,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等北方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密切,形成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概念和过程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教学难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精选教学文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精选教学文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知道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重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作战双方?有关成语?结果?影响?强大后的前秦(前秦(350年---394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

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共历六主,享国四十四年。

),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撒,以便晋军过河交战。

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撒。

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

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思考与判断: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又被大将所夺。

420年大将刘裕称帝,国号宋,南朝开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本课课题 教师活动 回顾北单元前面所学内容,引 入新课。 本节课内容学习开始。 学生活动 根据本单元前面所学内 容,回答相关问题。 将教科书翻到本课。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能够了解淝水之战的具 让学生学会观察 体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地图,找到关键 信息,强化地理 位置意识。 备注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淝水之战的具体情况,该战争之后北方的形势发展,北 魏的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情况。 教材内容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 的民族交融。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应该为: 淝水之战进一步确定了早已存在的南北对峙局面。淝水之战以后,南北 继续分别发展。 后来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统一了北方, 实现局部的统一。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进行了改革,其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潮 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魏晋以来,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汉族的南下,各民族之间的 交往、交流和交融交融的内容愈加深入,从吃穿住行到思想文化,民族交融 已经渐成趋势。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奠定了基础。
《第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第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 的意义。 知道淝水之战。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 展的意义。 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认识到民族交融 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淝水之战背景 介绍淝水之战的背景。 淝水之战过程 讲述淝水之战的具体过程。
淝水之战以后 介绍淝水之战以后北方的发 北方的形势发 展,引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展 北魏孝文帝改 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 革——迁都 施——迁都。 根据地图,分析相关史 料,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分析史料, 培养学生“论从史 出”的观念,提高 历史学科素养。 通过阅读材教 材,提高学生归 纳概括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知道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重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作战双方?有关成语?结果?影响?强大后的前秦(前秦(350年---394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

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共历六主,享国四十四年。

),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撒,以便晋军过河交战。

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撒。

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

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思考与判断: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又被大将所夺。

420年大将刘裕称帝,国号宋,南朝开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教学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敎學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洛阳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和北魏迁都前后的洛阳风貌,了解前秦淝水之战的战败和民族交融的趋势,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培养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北魏时期洛阳城和北方民族发展的各类史料:诗歌、文献、地图、文物及考古遗存,學习和运用多种证史解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北魏洛阳城为代表的北方历史遗存,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形成“美美与共,同根共进”的民族观【敎學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敎學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敎學方法】识图探究法、文献解读法、论从史出、二重证据法、归纳概括法、阐释历史法、讨论法、问题导學法【课时安排】1课时【敎學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古都洛阳》,引出宋代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胡风汉韵的民族交融的时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新课讲授:过渡:洛阳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九州腹地”。

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之称。

如此独特的洛阳,在民族交融的历史上又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一、谦谦洛阳,坐拥中华源远流长洛阳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即古人所谓“中国”,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发挥了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从黄帝开始,生活在河洛地区的诸多氏族、部落,通过相互通婚、结盟、通商、战争等多渠道、多层面的交往过程,相互渗透融合,在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渐趋一致,最后形成了华夏族。

春秋末年,散居于河洛一带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和华夏族融合在一起了。

敎师过渡:在洛阳的历史上,她既积极引领民族交融,也会冷眼静观民族的隔阂,我们进入第二部分:二、冷眼洛阳,静观前秦朝兴暮亡敎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割据政权攻伐混战。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能说出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淝水之战的简况和北方少数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复习导入:西晋灭亡后,内迁各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十六国”。

提问:那位同学能用一两个字概括当时中国北方的特点?假如你是当时北方地区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回忆思考并作答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使学生从已有知识点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新课的兴趣。

新课教学一、淝水之战西晋灭亡后,内迁各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十六国”,这一时期各国彼此攻伐,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1.战乱的北方在四世纪后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政权,氐族的苻坚建立了前秦,与东观看图表,怎一个乱字了得东汉末年以后,北方少数民族陆续迁到中原地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已经形成趋势。

若你是魏孝文帝,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这些改革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师总结:生产生活技术:互相学习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经验社会生活:汉族逐渐接受他们的服装、饮食等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施行君主专制制度民族关系: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学生思考并讨论总结北魏孝文帝的各项改革措施迁都洛阳,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替代鲜卑服,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和律令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北方各民族向中原迁移后,都出现了哪些大的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历史人物附:随堂检测1.“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两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史上的(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其原因不包括( )A.东晋团结一致B.前秦部队民族矛盾尖锐C.东晋实力强大D.苻坚骄傲自满3.《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北魏政权在建立初期,由鲜卑族人担任重要官职,逐渐发展为汉族和鲜卑族人共同治理的政权。

魏文帝时期实行了分封制,把封建军阀统治的土地划分为小郡县,由官员负责管理。

此举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也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在北魏政权的历史上,魏孝文帝和魏武成帝的统治被认为是比较明智的,他们着重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军备,扩大国土。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北魏政治的同时,北方各民族之间也发生了大交融,主要集中在文化、语言、宗教以及生活风俗等方面。

这种大交融的结果,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逐渐统一,也促进了各方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

随着统治阶级的完全鲜卑人向汉化过程的推进,到550年-577年之间的一段时间成为北方的汉化时期。

在此期间,鲜卑军阀开始采用汉语、汉字和汉文化,与汉族进行交流。

同时,汉族文化也深入到魏国,影响了魏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引导在教育引导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性。

同时,应该注意到,要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应该教育学生更好地珍惜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此促进中华文化的衍生和发展。

学生应该了解到,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一个原因。

四、总结总的来说,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教育部门也要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段历史,并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层层设问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北魏孝文帝召开大臣会议,讨论议题:要不要迁都。

参考课本中的正文及小字部分,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指导二: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方法指导三:指导学生通过歌谣的方式巧记本课知识:北魏有个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大计。

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学汉礼。

卑汉联姻受鼓励,采用汉制学律令。

以孝治国真高明,崇孔尊老倡风气,民族融合大统一。

方法指导四:可采取情景剧或者百家讲坛的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可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可以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淝水之战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实,包括自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交融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交融进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前提条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交融的含义。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多,讲课时以史实为准,不宜多展开。

七年级学生对民族交融的概念不太明白,除了要解释民族交融的概念外,还要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进行分析。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讨论法、识图分析法、材料研读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的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8万精兵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时训练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时训练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时训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在隋朝统一前的270年里,北方多个政权分立,其中只有二个政权曾统一黄河流域,这二个政权是:( )①曹魏②西晋③前秦④北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建立北魏的民族是:( )A.汉族B.氐族C.匈奴D.鲜卑3.孝文帝为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将都城迁至:( )A.平城B.洛阳C.长安D.建业4.《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A.匈奴语B.汉语C.鲜卑语D.胡语5.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成果突出,下列成果中不属于此范围的一项是( )A.胡服骑射B.胡人汉服C.汉人胡食D.汉族改变席地而坐习俗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 —《资治通鉴》请回答:(1)两则材料都可能出自哪位皇帝之口?(2)两则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3)材料一中的“平城”指的是哪个城市?后迁都到哪里?(4)根据材料一说出迁都的原因有哪些?(5)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6)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的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答案1-5 CDBCA6、(1)北魏孝文帝(2)材料一的中心问题是迁都,材料二的中心问题是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3)山西大同,河南洛阳(4)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5)“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6)答:立场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文档资料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文档资料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1、淝水之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2、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课前小练】1.383年,______与______发生淝水之战。

战争的结果是______取胜。

2、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圭建立。

439年北魏统一了 ,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

3、北魏建立后定都______,后孝文帝迁都______。

4、北魏孝文帝改革: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内容包括①②③④⑤⑥。

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合作探究】1.强大的前秦为什么在淝水之战中战败了呢?2.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3、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你说呢?4、链接生活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一找【当堂评价】一、单选题1..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2.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 匈奴族B. 鲜卑族C. 契丹族D. 女真族3. 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D.②③⑤4.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了准备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抑制了佛教发展5. 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记忆手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记忆手册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过程:383年,苻坚率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其前锋在肥水与东晋军队隔岸对峙,进行决战。

东晋军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军。

3.影响: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内容:
(1)迁都: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2.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方式:
(1)生产生活: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等。

(2)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思想文化: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心理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材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

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较晚内迁的鲜卑族,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大大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谈到:“——”,而1500年前,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早已诠释了这一论断。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谁是征服者,谁是被征服者,文明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淝水之战回顾旧知: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度历史第一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编版课后辅导练习六第1题【单选题】为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①曹操②刘备③孙权④北魏孝文帝A、①④B、①②C、①③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经过近3年的策划、筹备、创作,新编历史剧《北魏孝文帝》于2016年6月1日、2日晚在洛阳歌剧院试演,再现北魏孝文帝风采。

下列在历史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①独尊儒术②开发江南③迁都洛阳④实行汉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C、汉武帝——修筑长城D、耶律阿保机——建立西夏【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北方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面两幅图所表达的历史信息,与哪一事件相关联( )图一北朝汉人胡食画图二鲜卑人乐舞A、齐国管仲改革B、秦国商鞅变法C、汉代丝绸之路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古代战役中,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巨鹿之战④官渡之战⑤赤壁之战⑥淝水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⑥【答案】:【解析】:第7题【材料分析题】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民族;为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世界著名的长城。

——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的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

他们互相渗透,取长补短。

材料三: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摘自北师大版七(上)历史教材材料一中所说的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结台所学知识写出大量内迁的两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次重大改革。

这一重大改革有什么积极影响?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朝到南北朝时民族关系的变化趋势。

【答案】:【解析】:第8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材料二: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依据材料二,你认为迁都的目的是什么?说明材料三“北语”、“正音”各指什么?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答案】:【解析】:第9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请回答: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周的建立者是谁?据材料二,归纳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的作用。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举一例说明“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答案】:【解析】:第10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

他们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请回答:秦朝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一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为此,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筑的伟大建筑工程是什么?“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哪一商贸路线的开通有关?起了什么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哪些民族开始迁入中原地区?这一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总体上是怎样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解析】:第11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下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

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答案】:【解析】:第12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

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作用?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答案】:【解析】:第13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材料二: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请回答: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依据材料二,你认为迁都的目的是什么?说明材料三“北语”、“正音”各指什么?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答案】:【解析】:第14题【材料分析题】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我国历史虽然处于政权分裂、南北对峙的大分裂时期,但是我国历史前进的脚步并没有停止。

请回答: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都是定都在哪里(今天)?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呈现什么特点?这一时期特别是北朝后期北方历史发展最突出特点是什么?那一次改革促进了这个特点的形成?魏晋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文化成就之大,异彩纷呈。

请分别在农学、数学、书法、绘画四个方面各举出一个代表人物。

【答案】:【解析】:第15题【材料分析题】材料一是出自哪一历史事件所颁布的文件内容?材料中的法令起到了什么作用?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分别指什么?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影响是什么?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农村开始推行什么制度?材料四中,1978—2012年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尤其是1992年后的迅速增长,当归功于1978年和1992年的哪二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这两次会议分别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材料五体现的是苏俄实行什么政策?该政策实施起到了什么作用?材料六所说的“立法”指什么?材料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什么?【答案】:无【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