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2课时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课文被安排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课文选自《读书》1900年第一期,有删改。

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

《新课标》要求:七年级的学生 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同时要求: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获得有益启示。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和略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又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一方面对写人记事的散文不再陌生,除了掌握了概述文章内容的基本方法之外,他们对于文章中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这个学段,要求学生在继续领会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借鉴本文写法进行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作练习。

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通过这篇文章要让学生体会到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领会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写法的好处,引领学神在学习人物美好品德的基础上掌握写人写文的技巧。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半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在初中现代文的学习方法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也渐渐开始有了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上的思考。

这个学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本课的出现,对学生的做人做事都有很多的启发。

所以应该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适当的激励,来让学生真正高效地参与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设计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案设计含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习目标1.略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把握课文内容。

2.精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3.赏读课文语言,领悟作者简洁的表达,体会真挚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作家作品先知1.叶圣陶(1894—1988),原名,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家、家、家和家,有“”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火灾》《线下》等。

2.张中行,原名,著名、家、家。

主要从事、及的研究。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逸人、至人、”。

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

3.叶圣陶先生和张中行先生是的先驱,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了,与叶老亦师亦友的张中行先生的悲伤不言而喻。

张中行先生敬仰叶圣陶先生的,对叶圣陶先生的风格和文风深以为然,对叶圣陶先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追求充满敬意,对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深重的苦心感同身受。

在叶圣陶先生逝世之后他写了一篇性的文章,就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草率.( ) 生疏.( ) 商酌.( ) 恳.切 ( )譬.如( ) 朦胧.( ) 累赘.( ) 拖沓.( )妥帖..( ) 诲.人不倦 ( ) 不耻.下问 ( )鞠躬尽瘁. ( ) 颠沛..流离( )三、略读课文1.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

2.根据以上分析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四、精读品味1.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找出关于叶圣陶语言描写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精神?2.通过品析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感人精神?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五、赏读课文1.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配套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配套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配套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方法】阅读讲授讨论
【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追求道德高度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相关情况。

过程与方法1.积累词语。

2.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相关情况。

3.品味文章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高贵品质。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一期。

有删改。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理解词语修润:修改润色。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商酌: 商量斟酌。

朦胧:不清楚,模糊。

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不必要,麻烦。

拖沓: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

流离:离散、流落。

新课导入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一. 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贡献。

课文通过作者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片段,展示了一位教育家、文学家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本文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对学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对传记这种文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叶圣陶先生的事迹和贡献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了解。

学生应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激发对教育的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品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难点:叶圣陶先生教育理念的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人格魅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提取关键信息。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叶圣陶先生的教育实践,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理念。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激发对教育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音频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相关资料:叶圣陶先生的著作、教育实践等资料,用于拓展学习。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语言的韵味。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阅读结束后,各小组分享所学内容,互相交流。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2)
2、推荐阅读,叶圣陶著童话集《稻草人》
设计思路:稻草人是叶老创作的童话集,适合七年级学生好学、猎奇的心理需求,同时这个童话隐含了很多道理,值得去阅读品鉴。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通过步骤三,完成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目标,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品析文中表意含蓄、内涵深刻的语句
(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2)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
“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
4、领会叶圣陶提出的“写话”主张,进一步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
②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③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3)理解先生的苦心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教材分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通过这篇文章要让学生体会到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领会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引领学生在学习人物美好品德的基础上掌握写人写文的技巧。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2课时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2课时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方法:点拨法——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传媒方式了解叶圣陶与张中行的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一、学情诊断我们上节课通过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述,了解了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尚品性,同时也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叶圣陶提倡“写话”,意思是作文要用语简洁,随便自然。

请大家想一想: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问题一:作者和叶圣陶先生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叶先生的逝世,作者的心里是无法言喻的悲哀。

请思考:作者在感情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问题二:本课原文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请思考这篇纪念文章在人物刻画方面有什么特点?问题三:本文是否实践了叶先生提出的“写话”风格?学生讨论后,明确: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教学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情感。

3.掌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重点:1.理解一种写作手法——叙议结合、以小见大。

2.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美德。

教学难点:1.领会本文夹叙夹议、行文平易、内涵丰富的写作特点。

2.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人物性格的观察能力,能够树立起“事必躬亲”和“宽人严己”的社交态度。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

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二、简介张中行和叶圣陶: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早期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倪焕之》。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短篇小说。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主要作品有《稻草人》等。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文中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过程与方法1.体会本文叙议结合、语言朴实、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学习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学会自省,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文中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1.体会本文叙议结合、语言朴实、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学习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余秋雨在《君子之道》中说,中华民族最为不朽的创造,不是宏伟壮丽的亭台楼阁,也不是浩如烟海的诗词文章,而是一种湛然而又端庄的集体人格——君子。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位立德立言、宽厚待人的现代君子——叶圣陶先生,去看看作者笔下都记录了哪些关于叶圣陶先生高尚品德之事。

(板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XX香河XX屯(今属XX)人,学者、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与思想史的研究。

他是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1期。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语文学家。

二人相交多年,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痛心,同时纪念叶圣陶先生的生平。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3.知识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

XX 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略读的方式,抓文章关键词句,理解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人律己的品性。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领会文章叙议结合、朴实简洁、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以及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课前准备1.通读课文,标好段序,划出生字词。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查阅叶圣陶及作者张中行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一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作等身,他一向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的文字,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吧。

二、检查预习1. 出示任务:小组依次读下列字音,解释词义。

2.全班齐读生字词,并找学生用其中至少两个词造句,以检验学生对词义的掌握。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zhuó)恳.(kěn)切譬如..(pì rú) 朦胧.(lóng)累赘.( zhui) 拖沓.(tà) 妥帖..(tuǒ tiē)诲.( huì)人不倦.(juàn) 不耻.(chǐ)下问鞠躬尽瘁....(diān pèi liú lí)....(jū gōng jìn cuì) 颠沛流离三、初读感知1.请学生略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方面的内容?(2)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课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品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关于略读,可做如下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要点,要求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列出自己不懂之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较肤浅,难以将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教师应通过课文实例,详细解释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运用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人物品质的深入理解:学生对叶圣陶先生的人物品质可能难以全面把握,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语文教育的贡献。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他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内容。课文通过讲述叶圣陶先生的事迹,展示了他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等品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人物品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第6自然段中,对叶圣陶先生精神品质的总结。教师需通过提问:“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有哪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如敬业精神、为人师表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同时,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突破写作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课堂上,我尝试以提问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们联系日常生活,思考身边的榜样。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理论介绍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让学生们从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中感受其精神品质。同时,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解析,使学生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分析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品味语言。

2.学习以小见大,通过事例表现人物的写法。

3.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语言,学习精选事例表现人物的写法。

难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叶圣陶,著名作家,我们在小学时学过他的文章,谁能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他的作品?(《记金华的双龙洞》《荷花》《藕与莼菜》《爬山虎的脚》《苏州园林》等)。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拥有崇高德行的人。

《小雅》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看看叶圣陶先生具有怎样的德行。

二、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作品。

张中行,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闲话》等。

张中行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

2.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词语,先注音,然后再解释词语意思。

)繁碎:(fán s uì):繁杂琐碎。

悲哀(bēi āi):指伤心、难过。

简明扼要(jiǎn míngèyào):指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躬行(gōng xíng):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师表(shī biǎo):①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

②谓做表率。

不耻下问(bùchǐ xià wèn):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重点)4.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重点)5.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难点)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中,板书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板书字体规范、工整、大方、有神、有力,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不能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放弃了我们引以为豪的书法艺术的教学和欣赏。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好普通话,以有丰富内涵、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美的语言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知文意理脉络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叶圣陶先生作为一个知名的教育家,大家对他的认识与理解可能仅限于课本上的介绍,今天我们就跟着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是什么样的人。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一)预习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商酌(zhuó)累赘(zhuì)朦胧(ménglóng)譬如(pì)颠沛流离(pèi)鞠躬(jūgōng)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商酌:商量斟酌。

累赘:拖累,麻烦;拖延;啰嗦。

朦胧: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或者人所表达的感情思想不太清晰,多含蓄。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

鞠躬尽瘁:竭尽所能,贡献出全部力量。

颠沛流离: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3.走近作者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优秀教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课文被安排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课文选自《读书》1900年第一期,有删改。

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

《新课标》要求:七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同时要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获得有益启示。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和略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又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一方面对写人记事的散文不再陌生,除了掌握了概述文章内容的基本方法之外,他们对于文章中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这个学段,要求学生在继续领会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借鉴本文写法进行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作练习。

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通过这篇文章要让学生体会到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领会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写法的好处,引领学神在学习人物美好品德的基础上掌握写人写文的技巧。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半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在初中现代文的学习方法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也渐渐开始有了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上的思考。

这个学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本课的出现,对学生的做人做事都有很多的启发。

所以应该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适当的激励,来让学生真正高效地参与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举例:如“恪守”、“挚友”等词语,教师应解释其含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语境中使用。
2.教学难点
(1)课文深入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提问、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举例: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句子或段落,教师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朗读与感悟;生字词学习与掌握;课文内容分析与理解;叶圣陶先生生平事迹的了解;通过课文学习,体会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品质;结合课文,进行人物描写和记叙文写作练习。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叶圣陶先生的事迹中汲取人生智慧,培养他们尊重和敬仰优秀人物的品质。同时,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后续的记叙文写作打下基础。
此外,关于学生小组讨论,我发现学生们在分享自己的观点时,有时会重复他人的观点,缺乏独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补充和拓展。
在课程总结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因此,我计划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传承叶圣陶先生的精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七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2课时)

七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2课时)

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2课时)1.理解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2.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1.学习本文通过若干小事,描写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2.结合叙事与议论,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情。

3.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1.理解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2.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通过对上节课的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课文主要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别用哪些事例来说明?【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为本节课的展开作铺垫。

二、合作探究 【活动内容】1.作者在第1段末尾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速读第1段,结合本段的内容,先自主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

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作者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进行分析。

2.第6段中,作者在阐述叶圣陶先生的写作应“简明如话”的主张时,还提到了“宣扬朦胧”和“顺势朦胧”这两种人。

如何理解这两种人?作者写这两种人有何作用?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学生速读第6段,结合本段内容概括这两种人的特点,分析这两个“朦胧”与叶圣陶先生的“简明如话”有什么区别。

教师可提示学生从作者对这两种人的态度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有深意的语句。

三、写法探究【活动内容】1.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仿照课件中给出的示例,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以提问的形式请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对其补充和完善。

学生可说的地方有很多,而且大多内容前面也讲解过,此处意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让学生意识到“以小见大”的写法特点,为下面探究这种写法的作用作铺垫。

2.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和叙议结合的写法刻画叶圣陶先生的形象,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可提示学生从“用小事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思考“以小见大”,结合上一个问题中记叙的事情和对应的评价性语句思考“叙议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2课时
六、速读全文,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重点塑造了叶先生的两种过人品行:
(1)待人厚。

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2)律己严。

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七、“写话”与本文的文风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简而言之就是——“写话”。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一旦所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写话的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着顺口,听着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其实就是“话”。

此外,还特别重视“简洁”。

张中行在文章回答了为什么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而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是: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所以,叶先生“写话”主张的本质是坚决反对这种文风。

主张的核心
“写话”与“简洁”,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八、写作的特点
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本文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感情表达方面。

二在人物刻画方面。

三是其文风。

一是在情感表达方面。

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

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

二在人物刻画方面。

本文主旨是记人。

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

三是其文风。

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

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但因作者并非空泛的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只能糊糊涂涂的活下去,反省一下就会感到无聊,感到没意思。

——叶圣陶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九、作业:
思考与讨论
1、表现于本文中的作者的情感,是平淡的还是浓烈的?试加以分析
2. 你喜欢张中行的这种文风吗?你觉得文学创作的文采华美与这种平易的文风孰优孰劣?
3. 请指出蕴含着张中行深刻情感的细节刻画。

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11 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