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合集下载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件事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件事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件事叶圣陶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之父”。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和成就,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他关于教育的二三件事。

本文将以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事业为主线,探讨他的二三件事对中国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叶圣陶先生的第一件事是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为依托,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他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提倡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

他提出了“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这一理念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叶圣陶先生的第二件事是倡导素质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具备创造力、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批判思维。

他主张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特长。

他对教育内容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提出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观。

这一理念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还引领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潮流。

叶圣陶先生的第三件事是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

他以教育研究为己任,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他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践,在学校和教育机构中推广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还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深入研究中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他的教育研究和实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实践的改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件事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入思考和热情投入。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深深地吸引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关注和追随。

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13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3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 这样。作者张中行先生也是如此,他是二十世纪末未 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 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
人”。他也是真正的儒生,他和叶圣陶先生亦师亦
友,对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理解先生的苦心,传承先
生的语文主张。张中行先生的语言既有儒生的典雅,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他热切地
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曾经学过他
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他就
是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学习目标
1.积累语言。 2.概括内容,了解文中记述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的小事。 3.感知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品德,了解叶圣陶先生的 语文观点。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8)
3.如何理解第一段末尾“双层的悲哀”?
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 新的鞭炮声却传来不幸的消息。 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双层的悲哀”。
4.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感知形象
1、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 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 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 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 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2、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 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 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 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这句话在文中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承接了上 文叶老为人宽厚的一面,引出下文叶老严于律己的另一方面, 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3)“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 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 深重的苦心。”叶老虽然不在了,但他对写话风格的严格,对 文风简洁的要求,对写作的监督执行,以及对这种主张贯彻坚 持的苦心,一直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示例:(1)“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 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 竟越来越少了。”通过叶老给“我”回信这件事,“我” 明白了十年的浩劫改变了很多人,但叶老始终坚守自己高 尚的道德情操,在黑暗的日子里依旧保持着为人宽厚的一 面。
(2)“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 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 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在当时文风应简偏繁的现实中 ,叶老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主张,希望大家做到文风简洁, 规范写话等,其实是反对浮夸的文风。
(二)深层探究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交流点拨】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内心无比悲哀,写 此文以示纪念。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 体现? 【交流点拨】待人宽和律己严两方面品德。 待人宽:(第3段)修改文章;(第4段)送客;(第5段 )复信; 律己严:(第6段)写话风格;(第7段)文风简洁;(第 8段)重视语文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激趣导入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当前大多教育者追求的一 个终极目标。这句话是叶圣陶老先生说的,他影响了无 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这句评价对应记叙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感到悲伤。

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来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一边是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一边是不幸的消息传来。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参考答案: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案

【课题】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时】第1课时【课型】教读【制作人】【学习目标】1. 通过预习,了解作者信息和叶圣陶其人,识记“生疏、商酌、譬如、朦胧、累赘、别扭、拖沓、妥帖、诲人不倦、不耻下问、颠沛流离、以身作则”等生字词的音形义。

2. 通读课文,明确作者写这篇写人记事散文的缘由。

【重点】3. 感知作者围绕叶圣陶先生写了哪些方面的事,感受叶老先生的高贵品德。

【难点】【学习过程】一、自主阅读:1.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常识等,积累重要信息。

①走进作者:本文作者(1909-2006),原名张璿(xuán),河北香河河北屯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②写作背景:1951年初。

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③通过教材P82注释①了解叶圣陶先生的基本信息,圈画出关键并记牢。

2. 自主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不认识、不理解的词句,并思考下列问题。

3. 查阅词典,识记生字词的音形义。

【课后在钢楷本中抄写P86“读读写写”中的字词(文中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连同释义一同抄写),共抄写2遍。

】并完成下面问题的自主检测。

①给加点字注音:草率.( ) 生疏.( ) 商酌.( ) 恳.切( ) 譬.如( ) 朦胧.( ) 拖沓.( ) 妥帖.( ) 累赘..( )()诲.人不倦( ) 颠沛.流离( )②解释下列词语:诲人不倦:不耻下问:颠沛流离:鞠躬尽瘁:以身作则:二、略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阅读方法>略读也叫跳读,就是粗略地读,能较快、较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和特点。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叶圣陶先生于一九八八年二月十六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叶圣陶先⽣⼆三事》是张中⾏回忆叶圣陶的⽂章。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交往中的⼏件⼩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律、待⼈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3课《叶圣陶先⽣⼆三事》课⽂原⽂ 叶圣陶先⽣于1988年2⽉16⽇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晚上得知这消息,外⾯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响亮的声⾳也把他送⾛了,⼼⾥⽴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则说说⾃⼰的⼼情,⼆则作为纪念。

可是⼀拖延就三个⽉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是他业绩多,成就⼤,写不胜写;⼆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平》的⽂本,⼀⽣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为⼈,以及⽂学、教育、语⽂等⽅⾯,⾜以沾溉后⼈的,都明摆着,⽤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是写与我有关的,⼆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典册的。

我第⼀次见到叶圣陶先⽣,是五⼗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量读新⽂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如与鲁迅、郁达夫相⽐,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只是平实规矩⽽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位的是⽴德。

在这⽅⾯,就我熟悉的⼀些前辈说,叶圣陶先⽣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是儒⽽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儒⽽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则不搀合,⽽是单⼀的儒,思想是这样,⾏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处是:“躬⾏君⼦,则吾未之有得。

”⼀处是:“学⽽不厌,诲⼈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夫⼦认为虽⼼向往之⽽⼒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却偏偏做到了。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记叙文,记述了XXX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并对其进行高度评价。

作者认为XXX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例如,XXX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作者在文章中用“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来形容得知XXX先生逝世时的心情,这是因为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却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

XXX先生主张“写话”,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例如:“我第一次见到XXX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这段话简短明了,用词通俗易懂,给人以亲切感。

XXX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给我们启示,我们应该在写作过程中注重简洁明了,避免累赘的表达。

我们可以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例如,可以尝试用更简单的词语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删减掉一些无关紧要的句子,让文章更加精炼。

五、课外阅读XXX的《怀念圣陶先生》,思考其中叙述的内容和XXX先生所展现的精神品质。

在文章中,描写了XXX先生看稿十分认真,不仅纠正笔误、整理词句,还要仔细处理标点符号的细节。

此外,他为了普及汉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他还向XXX先生赠送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并为其女儿的文章题诗,展现了他真诚待人的品质。

此外,文章还描述了他与XXX先生一同避暑和视察的情景。

总的来说,XXX先生注重文风的简洁,强调用语的简练。

这启示我们在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段,还应该注重字的删减,使语言更加简洁。

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三、字词检测
丁卯( mǎo ) 草率(shuài ) 修润( )
rùn
zhǔ
生疏( shū )
打供( gǒng )
商酌( zhuó )
譬( pì )如
遵嘱( 别扭(
) )
朦胧( méng lóng )
累赘( zhuì )
妥帖(tuǒ tiē )
拖沓( tà )
biè niǔ
颠沛流离( diān pèi liú lí )
二、作者简介
张中行( 1909-2006 ),原名张璇,河北香河 河北屯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 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 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 人”。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第四部分(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五、课文梳理
1、文章开头写“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怎么理解?
“双层的悲哀”一方面源于叶圣陶先生的去世本就予人无限哀惋;另 一方面,除夕本应是亲友团圆的美好时光,而此时此刻热闹喜庆的过年氛 围更为叶老去世平添一分悲凉,以乐写哀,伤感愈浓。
课外拓展
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 表达方式。(什么 干 什么) 例: 我有一张桌子,一条凳子。 每一天,我都坐在课桌旁。
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 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什么 是 什么) 例: 我的课桌有一张桌面、四条腿。
课外拓展
2、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第一段交代写作原因,点明主要人物,“双层的悲哀”更是 奠定了全文无限追思、怀念的感情基调;结构上,总起全文。

部编七下语文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部编七下语文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哪些过人的品行?
以小见大,
待人厚
律己严
通过小事看 出大节。
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 交代写作缘由。
第二部分(2-8) 列举具体事例,赞扬叶圣陶先生的 品德:待人厚、律己严。
第三部分(9) 作者谈对叶圣陶先生“写话”主张 的思考。
细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作者的写作原因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
错过了作者的拜访时间而感到懊悔。
为人宽厚,不摆架子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 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 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 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 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叶圣陶先生的“悲伤”和“我”的“悲伤” 是否相同?
2.重视“简洁”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 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 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一是偏 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 不该繁。
简洁程度:可简就绝不该繁。
3.力求完美,以身作则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
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必 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
商酌:商量斟酌。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拖沓: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妥当合适。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泛指零星片段的事情。
快速读课文(5分钟内读完),说说
从这些小事情中,你看出了叶圣陶先生有
核心是什么?
此二者是我们每
“写话”与“简洁” 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目标导学四: 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 1.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 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 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 2.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 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 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开 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 语,并进行修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 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他 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 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 教育家,却时时在反省自己。我们呢?我们 是否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 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 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 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 • • • • • • • • • •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 德有过人之处。 因小见大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 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 圣陶先生为人 行文平易 内涵深厚 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 品德的思考。
• • 待人厚 • • • 律己严 • •
修改文章 送客 复信 作文做人 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第2课时 目标导学一: 速读课文,梳理思路
• 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 人之处。 •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 厚的一面。 •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 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品德的 思考。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重点) 2、体会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他在为人与为文方面的风范。

二、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

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此处学生在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前提下,深化学习,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句:1.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1)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2)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3)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这些语句从品德、待人、律己方面概括了叶圣陶的过人之处,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总领全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议论性语言的作用。

2.找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语句,与同学交流,指出其表达效果。

(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人教版七下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课件

人教版七下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课件

•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 息, 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 音也把他 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 “双层的悲哀”:
• 一层是先生的去世, • 另一层是先生在这样 一个合家团聚、喜庆欢
乐的气氛中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因此更加悲哀。
•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 息,外面正响着鞭炮, 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 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 层的悲哀。
律己严: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4、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 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 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 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 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回味先生语言、感知先生形象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
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
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 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 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
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宽厚待人、谦恭诚恳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 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
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 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
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
点。
——治学严谨、以身作则
理解先生的苦心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 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 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圣 陶 先 生 二 三 事
具 体
总写:品德高尚 修改文章
待人厚 送客
叙 述
分写
复信 主张“写话”风格
律己严 重视“简洁”
力求完美
总结思考:追怀业绩,学习效仿
沉痛缅怀 无限敬仰
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只能糊糊涂涂的活 下去,反省一下就会感到无聊,感到没意思。
——叶圣陶
品德
律己严
➢ 写文章简明如话;文 风重视“简洁”
➢ 标点、格式、用字 规范等写作的各个 零碎方面决不放松
快速读课文,寻找叶圣陶先生语文主张的核心。
写话和简洁
写话指行文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着 顺口,听着悦耳。 简洁指行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叶圣陶先生语文主张对刻画叶 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
整体感知
1 略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2 跳读课文,概括叶圣陶先生的品德。
3 速读课文,寻找叶圣陶先生语文主张的核心。 4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叶圣陶先生语文主张
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
第1自然段 回忆叶圣陶先生逝世
1
的时间和作者的心情。
第2自然段
2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
品德有过人之处。
5
结构 严谨
4
3
第3~5自然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 的一面。
第9自然段 谈学习和仿效叶圣陶先生 的语文主张的思考。
第6~8自然段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 生 为 人 的 另 一 面 —— 律 己严。
待人厚
➢ 修改文章谦虚、 诚恳、好学,尊 重别人的意见
➢ 对待客人热情、 礼数周到
➢ 回信及时,关爱 朋友的生活
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素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素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拓展资源:叶圣陶:教育为人生俞水叶圣陶1894年出生于苏州,12岁考进留日学者举办的“洋学堂——草桥中学。

学校开设的修身、博物、历史、算学、英文、旅行等课程,让叶圣陶感到新奇不已,也让他开始关心国运,思考救国之路。

他从草桥中学毕业后,即投身教师职业,以期实现以儿童为本位的“为人生的教育理想。

1917年,他受同学吴宾若之邀,赴甪直镇吴县第五高小任教。

在这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为人生而教育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

甪直的这段经历,使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此生根,教师情结就此深埋。

1923年,叶圣陶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1931年,他主持开明出版社,开始致力于教材编写。

《开明国语课本》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叶圣陶认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不能不从早预备。

他编写《开明国语课本》,就是希望把教材作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与武器。

当时很多国文教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见了就厌烦,适合儿童特点的读物极其缺乏。

叶圣陶决心改变这种现状。

此外,当时的教材偏重于劝善教孝赏善罚恶的说教,这与叶圣陶“为人生的理念背道而驰。

他将儿童文学编入国文课本,使儿童乐于阅读,以此唤起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此后,叶圣陶又陆续与夏丐尊、吕叔湘、朱自清等人共同编写出版了多套国文教材,对我国国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拟就了新中国中小学生所学语文课本的总纲目。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至今的语文教学体系,便由叶圣陶主持设计。

建国后,叶圣陶出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肩负全国教育改革的重任,同时领导着中小学教材的改革和建设。

编写教材之余,叶圣陶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论述。

1978年《教育研究》杂志连载了叶圣陶给语文教师的36封书信,总题为《语文教育书简》,凝聚了其语文教育经验,推动了新时期的教学改革。

尽管事务繁多,但叶圣陶始终没有停止对“教育为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课件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课件
4
2021/7/22
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 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 等著名的短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 荒者。
5
作者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 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 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 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 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 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待人宽厚
2021/7/22
23
3、 理解先生的苦心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 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 深重的苦心。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 完美。
叶圣陶先生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 辞、词汇、标点等。
2021/7/22
24
积累语言

•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 这样。”作者张中行先生也是如此,他是是二十世 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
•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
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他也是真正的儒生,他和叶圣陶先生亦师亦友,
对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理解先生的苦心,传承先生
2021/7/22
31
5. 写作的特点
• 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
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 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 本文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 • 一是在感情表达方面。 • 二在人物刻画方面。 • 三是其文风。
2021/7/22
32
一是在情感表达方面。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 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 作时,他是把这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 深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4.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5.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夹叙夹议、行文平易、内涵丰富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定向导学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从小学一年级我们就学习语文,那么,你知道什么叫语文吗?
叶圣陶先生就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

”多么平实的语言,你想了解叶圣陶先生的学习和生活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2.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二、教与学
(一)人物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代表着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
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写作背景
作者和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三)合作探究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内心无比悲哀,写此文以示纪念。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写叶圣陶先生离世,“我”心里罩上双层悲哀。

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3~8):详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分(9):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精讲点拨
1、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体现?
待人厚和律己严两方面品德。

3.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
(1)标点符号方面;
(2)书面语和口语的运用方面;
(3)用语的简洁准确方面;
(4)是否顺口悦耳平易恳切;
(5)用字用词是否准确。

三、总结提升
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记叙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两方面过人的品德,表现了叶圣陶先生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老者形象和独特而可贵的精神风貌。

四、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峰峦(luán) 妖娆(ráo) 商酌(zhuǒ)越俎代庖(páo)
B、蝉蜕(tuì) 执拗(ào) 拖沓(tà) 迥乎不同(jiǒng)
C、哂笑(shěn) 滑稽(jī) 累赘(zhuì) 颠沛流离(diān)
D、妥帖 (tuǒ)匀称(chèn) 朦胧(lóng)苦心孤诣(zh ǐ)
2.下列句子成语运用不恰当的是()
A.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B.我的卧室杂乱无章
....,母亲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现那是徒劳的。

C.他在人声鼎沸
....的展会现场找到了所需的产品。

D.当我们在学习时遇到难题时,我们就应该不耻下问
....地向老师请教。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听了你的话,我真是从心里由衷地感谢王老师。

B.由于小李苦干加巧干,所以半年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C.结冰时期,各层水中溶解的氧很充足,水的温度较暖,鱼多集中在水底。

D.通过爸爸的教育,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去闯练,一定会成功。

第二课时
一、导
(一)回顾所学内容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叶圣陶先生“写话”和“简洁”的语文观点。

2、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3、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二、教与学
(一)合作探究
1、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2、第3段中比如一两处……同意不同意恢复。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

3、第6段中以上说待人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承接了上文叶老为人宽厚的一面,引出下文叶老严于律己的另一方面,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二)精讲点拨
1、文章的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叶圣陶先生的逝世时间,深化文章主题,点明了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对后世的影响。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达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什么?
写话。

平易自然,简洁鲜明,细致恳切。

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这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四、练
理解积累经典名句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