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过程中的_话语民主_现实抑或乌托邦_基于对南京市_话语民主_实践的实证分
公共政策参与呼唤制度与理性
公共政策参与呼唤制度与理性2012年09月14日09:47 来源:学习时报2012年09月10日作者:郑琦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公共政策涉及政府所为和所不为的所有内容,其实质是政府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分配。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分配有可能导致部分群体受益或受损,从而对公民的生活产生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公民要求参与到公共政策的过程之中。
美国学者托马斯就指出:“在今天,除非公民参与的要求得到政策制定者的充分重视,否则,如果大多数公众对公共政策过程十分冷漠、麻木不仁甚至极力反对,那么政府的决策制定会被证明是毫无意义的。
”在我国,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要求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然而无论是2007年的厦门PX事件,抑或是近期的什邡钼铜事件均表明,即使在投资过百亿的重大项目决策过程中,公众在决策伊始都是知情甚少的。
然而一旦决策结果曝光,公众通过既有途径无法满足公共政策参与的需求,则有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群体性事件,从保护环境、反对污染项目升级为警民冲突、官民对立。
这其中制度和理性的缺失是导致公共政策参与失序的最主要原因。
制度的缺失并非指目前的公共政策参与过程中没有制度,而是既有制度无法很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2006年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要求,“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在发布信息公告、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后,采取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实践中,很多有争议的项目决策也都通过了公众参与环评这一环节,然而最后还是引发公众强烈质疑甚至反对。
究其原因,一是被咨询的公众不具代表性,一些征求意见的专家讨论会或听证会没有明确的遴选参会人员的标准,个别会议还专门选择意见一致的人员参会,导致公众参与从一开始就缺乏公正性和代表性;二是缺乏有效的回应和采纳机制,有些公众意见反映、汇总后并没有成为决策依据而是被束之高阁,既没有对不同意见的反馈,也没有对原有决策的修订;三是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缺失,强势集团利用掌握的资源,可以购买有倾向性的研究报告、游说政策制定者等,而弱势群体则很难在同等条件下发出声音,导致公众参与的结果无法真实地反映民意。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公民参与角色定位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公民参与角色定位作者:张玉芳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9期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在直接民主、间接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社会活动(特别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所扮演的角色;其次,以新兴的协商民主为重点,从解决代议等间接民主面临的危机出发,阐述了它对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所带来的新思路;最后,文章结合我国国情,以深入贯彻落实群众路线为根基,探析了协商民主启发下的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角色定位。
文章认为公民参与的建议、表达、说服、监督的角色定位虽然发挥的是间接影响功能,但它是对政策决策的必要性补充。
关键词协商民主公共政策制定公民参与角色定位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民主”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意为“人民的统治”,即人民是社会治理活动中的行动主体,他们以行动主体的角色通过集体议事的方式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决议,这是直接的民主。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直接民主从方式和手段上很难再具体运用于现实政治活动中,随后西方社会又产生了代议民主、多数民主和远程民主这三种主要的间接民主形式。
间接民主中的公民参与是以间接主体的角色对社会政治活动产生影响。
它自问世以来,从未间断过地被质疑和批判。
协商民主是西方社会中新兴起的另一种民主形式,它是积极倡导公民在社会政治活动中通过一定的途径展开对话、表达、商议、磨合,最终达成共识的活动过程。
协商民主是对代议等间接民主形式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完善,它强调了公民以主体角色参与政治活动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是与普通公众切身利益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政治活动。
它涉及到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关系到社会公众对公平公正地获取到社会收益的心理感受和评判,同时它又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增进社会整体福利增加的使命。
因此,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备受关注,也是最为复杂的一项活动过程。
代议等间接民主形式中的公共政策制定一般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议员、执政党、政治领袖、政府官员这些主体以合法决策者身份所进行的活动。
理解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话语民主_渊源_内涵及启示
#
老区建设
!"# $% &’"( )*+
理解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话语民主: 渊源、 内涵及启示
!夏
!提
军
要 " 后现代话语民主理论提出有着广阔的现实背景和深刻的历史渊源。后现代话语民主理论吸取政治
哲学中传统话语民主理论、 社群主义和结构化理论的思想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理论基础。后现代民主话语民主理论的 主要内容涉及公共能量场的概念、 话语的正当性和真实的话语形式, 该理论对推进社区居民参与和改善公共政策的 决策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 关键词 " 后现代公共行政; 话语理论; 话语民主 ! 作者简介 " 夏军 ( , 男, 厦门行政学院讲师, 硕士。 ( 福建厦门 #$%& — ) ’()#)& )
查尔斯・*・福克斯和休・ +・米勒的 《 后 现代
公共行政—— — 话语指向》 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公共行 政理论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对传统的治理模式及其替 代模式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 福克斯和米勒从后 现代主义理论的某些视角, 提出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 理论, 即公共行政“ 话语 ” 理论。 在话语理论的框架下, 话语是一种民主过程。 话语民主的立足点是既能承受 后现代的状况, 又能提出与民主理想相一致的主张。 在福克斯和米勒看来, 建立开放性的真实、 真诚、 诚实 和坦诚的对话模式来激发公众的参与意识, 是确保公 共行政有效实施的途径。 一 后现代话语民主理论的提出有着广阔的现实背 景和深刻的历史缘由。就其直接现实原因来说, &) 世 纪 %) 年代, 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经济陷入了 “ 滞胀” 的 困境中;公民权运动、水门事件以及能源危机等导致 了政治体系的失效; 而政治家们的渎职则导致了立法 的危机。为解决传统治理模式的民主怪圈危机, 学者
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
第一章公共政策活动1.1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活动的实质1212部门发挥着主导作用。
3运用为依托。
指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方式。
45的正常发展已构成威胁的公共问题。
二、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功能11一定的行为准2对抗。
政府必须使用公共政策这一有效的工具来对各种利益群体的矛盾进行调控。
3①为追求效率而鼓励扩大差别的原则。
②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的原则。
③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
212之间、社会层次之间、代与代之间在机会方面的公平、平等、公正。
3破旧的机构设置和旧的制度安排。
三、公共政策活动的历史演变1120世纪70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
融于一体的特人意志决定论。
很难为人们理解。
对政策科学起的作用不大。
220世纪80角度去研究政策效率问题。
的问题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
③在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关系的研究方面。
指认识到过去过分强调科学家与政治家各自拥有一套分离的价值标320世纪9020世纪90趋势是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21①形成了以民为本、事异备变的政策思想。
指古代中国的明智的统治者在制定政策与策略时坚持“世异则事②建立了恩威兼施、以柔克刚的施政原则。
③形成了重政策辩论、政策分析的传统。
指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政策辩论与政策分析的文献。
④形成了完整的国策谋略体系。
指《孙子兵法》中包含有大量的国策条目、谋略思想和管理策略。
2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无产阶级政治家留下的政策思想与政策实践。
②毛泽东关于政策策略的光辉理论与实践。
3120世纪80指从1979年至20世纪90上进行的成功的震惊世界的制度和政策创新的实践。
220世纪90②出版了一批公共政策教材。
③建立了全国性的公共政策科学研究会。
四、公共政策活动的主要领域1等多个学科的施、管理变迁有大社会公共问题为目标的知识领域。
2才能发展。
要就需要进行专门的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
34人公共政策活动各种创新型、危机1.2课后习题详解一、关键概念1员或部分成员题链条与公共政策不同的情况区别对施企业、社会集团那些超越一个国家、政府之上的社会问题则需要制定和实施全球的政策来解决。
《公共政策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政策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绝对多数规则(政策方案的择优情境)2. 公共政策客体3. 市场失灵4. 政策执行偏差二、简答题1.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2. 公共政策与法的相异之处包括哪些方面?3. 基于中国经验的“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具有哪些特征?4. 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哪六个环节?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要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则需要对投赞成票的具体比例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要求达到1/2或2/3或3/4等多数票,也称“过半数规则”、“比例多数制”。
2.政策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
公共政策是针对特定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群体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3.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如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市场无法消除外部性、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等,以及外部环境的限制,从而使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
4.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二、简答题1.首先,公共政策的主体是公共权力机关。
其次,公共政策处理的问题是大多数民众的问题,是以民众问题为导向的,是和每个公民的利益密切相关的。
再次,公共政策是以谋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
2.强调的重点不同;执行中的主动性不同;权利义务的统一性不同;条文与精神的侧重不同;强制性的程度不同;稳定性不同;调整和适用范围不同。
3.(1)哲学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政策运作的逻辑流程是“上”“下”互动的双向流程。
(3)“一切经过试验”对于政策的正常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上下来去”模型明确地把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设定为社会集体行为(5)“上下来去”模型的根本诉求是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所以乐于容纳具有同样诉求的其他政策过程模型。
4.利益输入、利益综合、政策形成、政策发布、政策执行、政策反馈。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体现与功能定位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体现与功能定位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分支,对于公共管理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论述公共管理制度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体现以及功能定位。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价值体现;功能1公共管理制度的概念公共管理制度是关于人类公共管理活动的一系列规范性约束的总体概括。
就其性质和作用而言,它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媒介性存在、常态性工具和规范化保障。
理性是人受其自身目的和意识支配,对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进行理解与观察、分析与概括、权衡与考量而形成的普遍性认识、选择、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理性属于人的心理与认识范畴,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即人所具备的理性能力内蕴并体现着人的逻辑、思维、精神以及智慧。
制度的理性是制度本身所包含的理性,具体指制度中所凝聚的人的理性意识与能力,通过生成具有普遍性特征的规则体系和规范行动,面向制度对象发挥规定、引导、约束和控制功能的品质精神和作用能力。
2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体现2.1体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公共政策的完善可以促使公共管理变得较为科学合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公共管理在传统逻辑中的制约,进而获得进步,在其发展过程中,公共管理的决策过程逐渐趋向于严谨,政策的整体性可以表现出公共管理的相关内容,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两者的进入,促使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较为顺利。
2.2帮助公共管理完成任务公共政策的出现可以帮助公共部门处理相关公共事务,在一些情况中,其同公共政策中的相关内容主要是来自公共管理具体展开情况以及表现方法。
意味着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的基础上制定,离开公共管理后,公共政策没有实际的意义,发挥不出其作用。
因此公共政策可以帮助公共管理完成任务。
3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定位3.1引导作用公共政策的导向性表现为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两种形式,它不仅反映在行为上,而且反映在观念的变化上。
公共政策利用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引导群众,将群众思想和行为进行统一和协调。
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民意表达_网络公共舆论与协商民主
注。 公共政策对社会价值的集中反映和权威分配之本质,决 定了政策产品必须增进大多数人的利益, 从而使以民意为 逻辑起点的公共政策制定一开始就具备合法性。 [10]根据美国 学者约翰·W·金 登 提 出 的 “三 源 流 ”理 论 ,在 政 治 生 活 中 ,存 在着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与政治源流三股涌动的力量。 一项 公共政策的形成需要问题源流、 政策源流与政治源流的结 合。 网络民意的集合扩散效应推动了社会问题向政策问题 的演变,促成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三股溪流的汇 合,从而促成一项完整的公共政策产出。
公共政策学多项选择题100题
公共政策学多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系统的子系统包括(ADE)。
P171A.信息子系统B.文化子系统C.自然子系统D.评估子系统E.反馈子系统2.公共政策分析的现代定性方法包括(BDE)。
P404A.线性规划B.价值分析C.马尔柯夫分析? D.超理性分析E.可行性分析1、公共政策评估具有( ABCD)。
A.诊断功能 B.预测功能C.反馈功能D.校正功能2、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 ABCD)。
A.理论渊源B.概念体系C.研究对象D.研究方法3、政策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及其结合方案的选择,包括( ABD )。
A.实践主体的选择 B.在特定的实践时空环境中的选择C.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D.对行动的方法、途径或手段的选择4、在进行政策宣传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ACD )。
A.个性化原则B.强制性C.适时原则D.说服原则5、与公共政策问题构建方法中的类比分析法包括( ABC )。
A.人的类比 B.直接类比 C.符号类比D.幻想类比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策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1 )( 2 )( 3 )( 5 )()①人大决定②基本法律③一般法律④地方性法规⑤宪法2、政策依其涉及的社会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类型( 1 )( 2 )( 3 )()()①政治政策②文化政策③经济政策④基本政策⑤元政策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有( 2 )( 4 )( 5 )()()①选民②立法机关③利益集团④行政机关⑤领袖人物4、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 1 )( 2 )( 5 )()()①关联性②主观性③单一性④静态性⑤动态性5、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1 )( 3 )( 4 )()()①政治环境②自然灾害③经济环境④社会心理环境⑤生态环境26.属于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的类型有( ABCD )A.线性结构B.职能结构C.线性-参谋结构D.矩阵结构E.圆形结构27.多角度分析所运用的角度有( ABD )A.个人角度B.组织角度C.理论角度D.技术角度E.实践角度28.属于公共政策对象特点的有( ABCE )A.政策规定性B.一定的能动性C.受动性D.客观相同性E.主观差异性29.属于公共政策评估方法的有( ABD )A.始-终对比分析B.“有-无政策”对比分析C.上层-下层对比分析D.始-中对比分析E.左-右对比分析30.属于政策终结对象的有( ABCD )A.功能B.组织C.政策D.计划E.协调1、公共政策的三个基本功能是 ( )A 导向功能B 调控功能C 分配功能D 约束功能2、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ABCD)A 政府B 非政府公共组织C 民众D 政党3、治理理论的精髓可归纳为( )A 参与B 合作C 互动D 服务4、政策分析的三种主要形式 (ABC)A 预测分析B 回溯分析C 综合集成分析D 客观分析5、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A.导向B.调控C.分配D.计划6、分配利益的过程:()A.利益选择B.利益整合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7、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A、利益选择性;B、目标指向性;C、权威约束性;D、功能多极性;E、动态发展性。
2021年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欧阳光明(2021.03.07)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公共决策体制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6)政策执行资源政策执行资源:指的是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政策时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保护。
7)、政策执行矫正政策执行矫正: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8)、政策均衡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
9)、政策宣示: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
10)、政策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11)、公共政策评价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2)、正式评价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公共行政视野下我国民意表达机制的重构
参 与 的 良好 效果 。
[] 中. 法律一制度 范式” 4喻 从“ 到“ 行为一 程 范式” . 过 ]中 共 中央党校学报,06() 20, . 2
[] 武 刚, 漫 飞 . 经 济 学 5柯 史 制度 [] 朝华, 北京 : 印书 H. 韩 译. 商务
获得释放 , 其合法权利获得主张。对于一个拥有1亿多人 口的大国来说 , 3 充分尊重公民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主权 利和民意, 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 构建完善的民意表达机制 , 是促进社会稳定的“ 安全阀” 和消减社 会不满情绪的“ 泄洪装置”有利于促进各方面的利益统筹协调 、 , 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处理。 ( 有利于实现政府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
的 问 题 、 因 及 思考 []人 原 J.
大 研 究,0 7 1 ) 20 , . (0
[] 光 树 . 3蒲 乡镇 人 大 监 督 的 尴
分吸收民意基础上的决策 , 才能集中民智 , 切实可行。事实证明, 民意表达的缺位是很多公共政
策失误 的最 根本 原 因 。”
尬 与 对 策 []人 大 研 究, J.
公共行政视野下我国民意 表达机制的重构
陶根 苗 , 杨 挺
(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 , 重庆 北碚 40 1 ) 0 7 5
作 创新 、 度创 新 , 激励 乡 制 以
镇 人大 在 基层 民 主 政 治建 设 中建功 立业 、 显 身手 , 升 大 提 乡镇人 大代表 履职 的 自豪感 , 激发代 表的参政 热情 , 强代 增 表监督的 自信心。
改 革研 究
选举 、 政 、 议 监督 等 相 关事 务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现实抑或乌托邦?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现实抑或乌托邦?内容提要近20年来,当代主流学科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公共行政领域亦不例外。
90年代,一些学者基于后现代社会的某些视角,提出要以公共政策中的话语理论来取代传统的行政模式。
话语民主理论的研究视角使我们看到“公共能量场”的形成、多元价值观念的融合以及通过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话语”的共同治理等对于公共政策过程的重大意义。
然而对于未曾经历过现代性之洗礼的中国而言,充分实现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究竟是现实的民主图景还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幻景呢?由此本文通过对南京市的实证调查,对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实践进行实证层面的解析,分析后可发现由于某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充分实现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实践似乎还比较理想化。
因此本研究尝试对影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实践的因素进行剖析,期望可以为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从“乌托邦”走向真实的图景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数据支持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政策过程话语民主南京市交互分析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一、理论溯源与研究主题20世纪80年代以前,从亚里士多德到汉娜·阿伦特一脉的政治哲学都强调政治是公共言谈和讨论,而不是暴力的征服和斗争。
话语理论作为交往行为理论向话语政治学过渡的中介,在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复兴过程中,继罗尔斯《正义论》之后道德普遍主义的又一次强力张扬。
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又提出要重塑公共政策中的话语机制。
查尔斯·J ·福克斯和休·T·米勒在《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一书中认为,作为一种可以接受的治理模式,传统的治理已经死亡。
在公共行政领域,传统理论的两种替代模式正竞相取代之: (1)宪政主义或新制度主义; (2)社群主义或公民主义。
而在后现代状况下,宪政主义、制度主义等模式也被不同程度地解构了。
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机制
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机制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机制是为了保障公众的权益,实现政策的科学决策,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政策征集机制
政策征集是公共政策制定的第一步,政府部门应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包括专家学者、企业和市民,同时也要邀请相关利益集团参与决策,以此打破信息孤岛,使政策制定更加公正。
二、建立政策研究机构
政策研究机构应聘请专业人士,他们能够对政策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包括政策的效果分析、可能带来的影响等等。
这种机构应宣传政策和新闻评论,以促进市民的承认和理解。
三、强化政策评估环节
政策评估环节应该是完整而独立的,因为它需要对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监测,以此判断政策的质量和适应性。
这个评估机构应该独立于制定政策的机构,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完全透明。
四、增强公众参与度
公众参与机制应该进一步加强,例如在政策制定前,可以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电视对话等形式,让更多市民对政策进行表态。
阶段性的结果也应该公开透明,避免出现恶性循环和闹情绪等不良影响。
五、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度
政府门户网站上的政策制定流程应当明确、详细,互联网和传媒的监督也必须进行。
同时,政府在政策制定前和实行期间都应该向公众提供足够的信息,使人们了解政策和其影响。
六、启动政策评估机制
在公共政策中,与传统政策不同的是政策评估机制,这种机制旨在通过对政策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对政策的实施进行全面分析,以达到公众最终的利益。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要健全和完善协商民主机制_王学杰
学术论坛中国行政管理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要健全和完善协商民主机制王学杰[摘 要]公共政策制定中有表达自由、表达平等、选择公正三个民主难题,这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选择合理的民主决策机制。
在各国长期的政治文化交流中,形成了公决机制、谈判机制、协商机制三种典型的民主决策机制。
我国选择以协商民主为主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选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
我们应该从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协商制度、人大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民主协商制度和公民自治制度四个方面,健全和完善以协商民主为主的公共政策决策制度。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决机制;谈判机制;协商民主[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6)10-0099-03公共政策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的执政党和政府,制定的政策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但是,仅仅有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要解决充分体现民意的机制问题。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民主难题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民主问题,是能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意的问题。
尽管对民主的理解有不少的分歧,但是对民主的基本涵义还是能够形成共识的,这就是民主是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办事,大多数人的偏好是公共选择的根本标准。
这就要求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能够把无数分散的个人偏好整合成大多数人的共同偏好。
由此,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民主难题就产生了。
首先,现代市场经济使得人们的利益日益分化。
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个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关系,因而对公共选择有不同的要求,这时人们对政策的利益偏好是不一样的。
其次,经济利益分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人对公共问题的看法也不相同,甚至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不同的看法,这时人们对政策的价值偏好也是不一样的。
美国政治学者阿罗研究了这种现象,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排除效用人际比较的可能性,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秩序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总合成为表达社会偏好的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性的。
论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论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学指导教师:2012年06月论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摘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正确的公共政策可以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公共政策出现的种种失误又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顺利发展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严重地侵蚀和破坏了政府的公共管理形象。
为此研究公共政策活动的规律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是提高我国政府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宏观管理水平,重塑高效廉洁的政府公共管理形象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公共政策;民主化;科学化1概念的厘定1.1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一种完全系统化、理论化的政策体系,也是一种价值的具体表达,在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它更突出其“公共”二字,在本质特征上意味着它是以维护公共价值作为其最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以保护、协调与合理分配公共利益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其中包括对社会资源和权力的分配。
所以在公共政策概念当中“公共”一词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以体现公共利益为价值标准;②以解决公共问题为根本目标;③形成过程具有法定的民主政治程序;④制定与执行的基本主体是国家公共权力机构,但又涵盖政党等政治实体,而公民也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民主途径参与和分享公共政策的制定,从而实现公民追求根本利益的社会需求。
因此,在具体理解公共政策这一概念含义的时候,应该主要抓住以下几点:第一,公共政策的主体应该是一些具有战略性位置的行动者,即那些具有权威性的社会团体或社会组织中的决策部门和具有管理支配权的个人,而公共政策是他们意图的体现。
因此,公共政策涉及对社会中的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
第二,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解决某一公共问题和处理某项公共事务,即为了促成某些社会改变。
这些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可能是比较具体的,也可能是与社会总体的变革有关的或与抵制社会自发的变化有关的。
公共政策通过解决某些公共问题或处理某些公共事务达到期望实现的状态,也就是有效实现公共政策的目标,而那些公共问题就是公共政策的目标对象。
漫谈公共政策建设中的话语权
漫谈公共政策建设中的话语权一、公共政策问题构建中公众话语权的影响话语权是当前民主政治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所谓“话语权”,简单的理解就是指说话机会的多寡。
最早提出“话语权”概念的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说:“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
“话语权”中的“权”有两层含义———权利与权力,这也就决定了话语权有两种意义,即话语权利与话语权力,因此,对话语权的准确表达应该是“有权利说而且被倾听”。
从民主政治角度看,公众话语权实质是公民表达自己真实意愿的一种权利和权力。
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在现代国家的场景中,至关重要的是,不同群体以话语方式形成表达其利益的政策或方案的能力,并在公共领域中开辟出宣扬这些政策或方案的能力”。
在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过程中,公众话语权是公民参与的重要载体,公众不仅通过一定的话语方式进行自我认同、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而且通过这种话语权的掌握与运用,影响着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各个方面。
(一)公众话语权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察觉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与这种巨变相伴的是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无序性、变动性越来越明显。
所有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某一领域矛盾的体现,更有错综复杂的整个社会诸因素在起作用,形成非线性的相互依赖关系,这导致了现代社会决策的风险性越来越大。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作为公共政策分析的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中识别公共问题,并将其纳入政策议程,使之成为政策问题并加以解决。
但是由于政府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包括知识、资源、时间、信息等),使其无法发现、识别、确定所有的公共问题。
同时,政府是由“经济人”构成的,在某些时候出于自利性,也不愿去发现、识别、确定对其不利的公共问题。
退一步分析,即使政府能够克服上述重重困难,发现所有的问题,但要从中区分轻重缓急,并给出明确的排序,也是十分困难的。
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方法论
收稿日期:2007-03-05作者简介:杨正联(1971-),男,安徽蚌埠人,讲师,法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从事公共政策理论、公共政策分析、政治社会学研究。
2007年第4期(总第137期)理 论 探 讨THEORETICAL INV ESTIG A TION No 14,2007G eneral 1No 1137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方法论杨 正 联(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8) 摘 要:经由理论语境、研究取向、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构成这几个方面,将初步形成一个关于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方法论模式,基于此,或可做出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推动公共政策研究本身的科学化取向。
关键词:公共政策文本解读;公共政策话语研究;方法论中图分类号:B0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7)04-0143-05 本文中,公共政策是指,在具有统一行为能力的人类集体中,为应对特定的集体事务,维护或促进集体内部和谐的利益关系状况,由该集体内统一行动的规划者———通常是公共权力机关(如政府)做出的,关于集体成员(包括规划者本身)如何行为和(或)行为目标的制度性规划。
相应地,公共政策话语就是关于集体行动的规划的语言表述,是一种能够传播到相关的集体成员并被他们理解、认同、遵从或反对、抗拒的话语符号信息。
因此,对于公共政策话语活动、公共政策话语现象的分析与考察乃是我们了解公共政策活动、公共政策现象、乃至政治系统运行机制、公共治理机制的重要路径,或者说,公共政策话语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构成内容。
公共政策文本解读运用公共政策话语理论等理论工具,进入特定的公共政策文本,理解并解释经由特定公共政策文本所展示出来的公共政策话语现象及其变迁过程。
公共政策话语活动由话语和行为这两个方面构成,相应地,公共政策话语研究也主要包括公共话语行为分析和公共政策文本解读两个大的部分,公共政策文本解读是公共政策话语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6期N o.6,2007浙 江 社 会 科 学ZHEJIANG S OCI AL SCIENCES2007年11月Nov.,2007公共政策过程中的 话语民主:现实抑或乌托邦?*!!!基于对南京市 话语民主实践的实证分析∀ 梁 莹内容提要 近20年来,当代主流学科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公共行政领域亦不例外。
90年代,一些学者基于后现代社会的某些视角,提出要以公共政策中的话语理论来取代传统的行政模式。
话语民主理论的研究视角使我们看到 公共能量场的形成、多元价值观念的融合以及通过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 话语的共同治理等对于公共政策过程的重大意义。
然而对于未曾经历过现代性之洗礼的中国而言,充分实现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究竟是现实的民主图景还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幻景呢?由此本文通过对南京市的实证调查,对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实践进行实证层面的解析,分析后可以发现由于某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充分实现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实践似乎还比较理想化。
因此本研究尝试对影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实践的因素进行剖析,期望可以为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从 乌托邦走向真实的图景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数据支持和建议。
关键词 公共政策过程 话语民主 南京市 交互分析 方差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作者梁莹,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
(北京 100871)一、理论溯源与研究主题20世纪80年代以前,从亚里士多德到汉娜#阿伦特一脉的政治哲学都强调政治是公共言谈和讨论,而不是暴力的征服和斗争。
话语理论作为交往行为理论向话语政治学过渡的中介,在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复兴过程中,继罗尔斯∃正义论%之后道德普遍主义的又一次强力张扬。
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又提出要重塑公共政策中的话语机制。
查尔斯#J#福克斯和休#T#米勒在∃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一书中认为,作为一种可以接受的治理模式,传统的治理已经死亡。
在公共行政领域,传统理论的两种替代模式正竞相取代之:(1)宪政主义或新制度主义;(2)社群主义或公民主义。
而在后现代状况下,宪政主义、制度主义等模式也被不同程度地解构了。
我们并不完全赞同宪政主义/新制度主义的选择。
我们认为,尽管社群主义强化了其理想的力量,但公民主义是一个不可能的解决方案。
我们对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探索对公共行政/公共政策提出了更多的疑问,但对其发生作用的环境的质疑尤其重要,坦白地说,这一质疑使得建构另一种替代模式成为了令人畏惧的任务。
尽管我们相信我们的批评是有说服力的,能够站住脚的,但我们现在正进行一项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即提出一个有关公共行政/公正政策的规范理论。
&福克斯和米勒在对传统的治理模式及其替代模式进行批判之后,基于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某些视角,提出第三种理论,即话语理论,话语理论的核心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首先,政策网络中的 部分人的对话是话语理论的核心。
福克斯和米勒对现实存在的政策对话案例进行了梳理,指出对话有三种形式:即 少数人的对话、 多数人的对话和 部分人的对话。
显然,前两种对话形式并不符合公共政策话语的基本要求。
结合一些典型案例的研* 本文系200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与政府决策能力研究(基金项目批准号:06BZZ001)的阶段性成果。
梁 莹:公共政策过程中的 话语民主:现实抑或乌托邦?!!!基于对南京市 话语民主实践的实证分析究,福克斯和米勒十分推崇 部分人的对话形式。
他们发现 部分人的对话为实现公共政策对话的正当性提供了坚实的基地,因为它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在政策网络中应该加以大力提倡的话语形式。
在他们看来, 部分人的对话与其他两种对话形式相比较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参与,但是, 一些人的对话优于少数人的对话和多数人的对话,它的针对特定语境的话语和不愿遭受愚弄与任意差遣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参与,切合情境的意向性和真诚性的提高大大超过了它的缺点。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 部分人的对话的现状并不太理想,但是对于福克斯和米勒两位作者来说,实现公共政策的 部分人的对话是改造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值得大力倡导的途径,也是他们关于重塑公共政策话语机制的后现代尝试的主旨所在。
福克斯和米勒的话语理论其次强调 能量场在公共政策领域的重要作用。
能量场的概念似乎与哈贝马斯所言的 公共领域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处。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与统治阶级的政治权力相抗衡且向所有公民开放的公共生活领域。
哈贝马斯还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既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严格分离,其中,公共领域由汇聚成公众的人人构成,他们将社会需求传达给国家,而本身就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
(在 公共领域的基础上,福克斯和米勒提出了 能量场的概念。
他们认为公共政策的过程是一种 重复性的实践活动,而这种 重复性的实践活动是 能量场概念的基础。
既然 将社会结构扎根于变化着的绵延性与坚固性的重复实践中将为已经富有成果的解释图式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天地,那么 新生的话语形式也会发展成为有足够稳定性的重复性实践,并具有制度化的特征(可以预计,我们寻求的正是话语实践的制度化)。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二位作者提出了公共 能量场的概念,认为它不仅在理论上为这种解释图式提供了栖息地,而且在实践上为公共话语的实现提供了一个真实而恰当的时空维度,即具有制度化特征的重复性实践的竞技场。
最后,公共政策基于话语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福克斯和米勒认为,只有公共政策的话语形式具备真实性,使用合理的语言并造成某种对抗性的紧张关系,才能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
一方面,为了避免陷入后现代话语的那种无政府主义,作者引入哈贝马斯的理想交谈和交流能力理论,对话语意义的真实性或者说真实话语的条件作出了严格的限定:交谈者的真诚、表达的清晰、表达内容的准确以及言论与讨论语境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为了避免陷入官僚制民主模式的独白性言说,作者又引用汉娜#阿伦特的对抗性的紧张关系的观点,指出:在话语中,我们期望着意义之战,我们期望着争辩、论证、反驳,而不是和谐的异口同声,也就是说,参与对话的双方是一种结构性的关系,他们之间既是平等的,同时又是对抗的、相互辩驳的。
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作者指出,在公共能量场中,对话或者话语必须是有规则的:真诚、切合情境的意向性、参与意愿以及实质性的贡献,这些就是话语正当性的条件。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极大地缩短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得政府通过网络、传媒等载体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更为频繁、便捷,推动了政府与公民在政策过程中的直接对话和信息的双向互动。
通过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机制的建立,政府可以更广泛地了解公民的意见,增强了公民对政策过程的影响力;有助于集思广益,改善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实现政策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政府服务的优质化和高效化。
然而对于未曾经历过现代性之洗礼的中国而言,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一定能够成为真实的民主图景吗?尽管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多元社会,我们很难断言它到底是哪种社会形态!!!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还是后现代社会?然而即便从现实层面来考量,后现代语境中的话语民主理论之于中国社会还是具有一定价值与意义。
诚然,在我国政策过程中话语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似乎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差距来源于政府和公民社会两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许多制约因素:如官本位观念、公共权力的异化、行政权力者的畸变、百姓的依赖心理、社会组织程度的欠缺以及涉及政治、制度、文化、社会伦理等各个层面的腐败等。
西方国家的民主化改革,是在市场经济发育较为完善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的过程,制度供给严重不足,民间组织也是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无法承担大量的政府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职能。
中国不同于西方的国情,因此话语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不能完全照搬照抄,由此本文将在南京市进行深入的调研,以了解真实世界政策过程中话语民主实践的现状,挖掘出影响和制约政策过程中话语民主实践深入开展的深层原因及其背后的逻辑,期望可以为我国其他城市开展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实践提供数据支持和可资借鉴的模式选择。
二、研究设计及变量的测量(一)资料来源、抽样设计与样本资料本文所依据的数据资料来自于笔者2006年5月在南京市所做的调查。
本次调查的抽样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多阶段抽样过程中又采用分层抽样法、简单随机抽样法、定额抽样法,系统(等距)抽样法、户内抽样法等方法。
第一阶段按分层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区(县),并按定额(配额)抽样法确定每个区(县)的样本容量,第二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所抽取的各区(县)中抽取2个街道(镇),第三阶段按系统抽样法抽取居/村委会,第四阶段从各居/村委会中按系统抽样原则抽取家庭户。
最后,在从居/村委会中抽取家庭户的样本后,还要进行户内抽样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从所抽中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个成年人,以构成调查对象最终的样本。
这一个阶段的抽样则采取 K i sh选择法的方式进行。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最后共回收问卷478份,回收率达95 6%;在对原始问卷进行逻辑检查和幅度检查后,去掉废问卷11份,还有467份,因此最后的有效回收率达93 4%。
在本次调查的对象中,男性占53 3%,女性占46 7%。
从文化程度来看,调查对象中小学及以下的占27 2%,初中占28 1%,高中占11 1%,中专、中技、职高占11 8%,大专占9 0%,本科占10 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2 4%,缺省的占0 2%。
在年龄方面,18~19岁占3 4%,20~29岁占21 8%,30~39岁占23 3%,40~49岁占21%,50~59岁占17 1%,60岁及以上占13 3%。
本次调查样本的性别、文化程度比例均与∃南京市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的样本结构比较接近,而其他背景变量的分布也比较合理,因此本次调查的样本对于南京市公民群体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主要变量的操作化测量1 自变量:公民背景变量本研究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政治面貌、月收入、居住年限与居住地区为背景变量,具体描述如下表1所示:表1:自变量的类型与说明变量类型说明性别定类变量男=1,女=2年龄连续变量18-70岁文化程度连续变量小学及以下=6,初中=9,高中(中专、中技、职高)=12,大学专科(大专)=15,大学本科及以上=16,研究生及以上=19职业定类变量党政机关科级及以上干部=1,企业、事业单位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2,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一般办事人员=3,专业技术人员(如科教文卫工作者)=4,私营企业主=5,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6,个体经营者=7,工人=8,农林牧渔劳动者=9,学生=10,离退休人员=11,下岗失业人员=12,其他=13月收入连续变量100-15000元政治面貌定类变量中共党员=1,共青团员=2,民主党派=3,无党派人士=4居住年限连续变量0.3-70年居住地区定类变量城区=1,郊区=2,郊县=32 因变量: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实践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实践主要是通过公民对政策过程中话语民主实践的评价情况以及公民对政策过程中话语民主实践的参与意识来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