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疟疾的鉴别诊断
1956年资料9 中医对疟疾的认识及治疗原则
一、瘧疾初发:瘧疾初发,为邪居半表半里(所谓少阳症),这时勿截瘧,与以和解之剂治疗,常用1.小柴胡汤。2.清脾饮。
待瘧疾发作二、三次后,才主张截瘧,常用1.小柴胡汤加常山方。2.截瘧常山饮。3.常山饮。4.七宝饮。
服法:截瘧的药物不在瘧疾方发或正发时服用,恐药病交争,转为深害,须在未登两小时之前或发作日的清晨服用,在治疗中,注意饮食、生活,避免饮酒等。
Ⅰ.按六经见症来分:①足太阳症瘧:往来寒热,伴有腰痛,头痛重,遍身骨痛,小便短赤,先寒后热,热退,汗出多。(普通型瘧疾)②足阳明症瘧:往来寒热,伴有头痛,鼻干,渴欲引饮,不得眠,先寒,洒淅寒甚,久乃热,甚则烦躁,畏日月火光,热退,汗出。(普通型)③足少阳症瘧:往来寒热,伴有口苦,耳聋,胸胁痛或呕,身体倦怠不耐烦,见人惕惕然,寒不甚,热不甚,热多,汗出甚。(普通型)④足太阴症瘧:往来寒热,伴有不乐,善太息,不欲食,先寒后热,热过汗出而已,热甚者口渴。(普通型)⑤足少阴症瘧:往来寒热,伴有腰痛,脊强口渴,呕吐,小便短赤,欲阳户牖而处,寒从下起,寒热俱甚,寒少热多,其病难已。(普通型)⑥足厥阴症瘧:往来寒热,伴有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意恐惧,易太息,先寒后热,甚则色苍如欲死,成头痛而渴。(普通型)
瘧疾特殊伴有的症状,有以下的治疗法。
过热型(如瘅瘧、温瘧、热瘴):常用1.白虎加桂枝汤。2.安宫牛黄丸。
寒冷型(如牡瘧):可用四逆汤。
脑型(如心瘧、痰瘧、哑瘴):可用安宫牛黄丸。
胃肠型(如脾瘧、食瘧“胃瘧”):可用1.小建中汤。2.加味露姜饮。
笔者按:中医书籍载,瘧疾除往来寒热外,伴有的其他症状是按六经、五脏、外感及其他见症而处方的,这类方剂很多,其中方药内容多有重复,不作一一介绍。
小建中汤:桂枝二钱 白芍三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饴糖五钱 水煎服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
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二、胁痛鉴别诊断:四、积聚的鉴别诊断:1.积聚与痞满:痞满是指腹部痞塞不通,满闷不舒,系自觉症,而无块状扪及。
积聚是指腹内有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是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扪及。
五、鼓胀的鉴别诊断:3.鼓胀与积证:积证是腹内结块。
鼓胀以腹胀大为主症,而积证是以腹中结块或胀或痛为主症,二者有别。
六、头痛的鉴别诊断:2.一般头痛与真头痛: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多表现为突发性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性加重,伴呕吐、抽搐,症重与一般头痛区别。
七、眩晕的鉴别诊断: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涡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扑倒,但无半身不遂、不省人事、口舌歪斜之症,也有部分中风的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八、中风的鉴别诊断:2.中风与痉病: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发生时也可伴昏厥。
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昏晕而后可出现抽搐。
痉病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病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症状。
3.中风与痿病:痿病以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的表现。
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但痿病一般起病较缓,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且以偏瘫不遂为主。
九、瘿病的鉴别诊断:十、疟疾的鉴别诊断:十一、心痛的鉴别诊断:1.厥心痛: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
通过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协助鉴别。
疟疾诊断标准
疟疾的传播方式
疟疾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按 蚊在叮咬疟疾病人后,再叮咬健 康人时,就会将疟原虫传染给健
康人。
传播媒介主要为按蚊属的某些种 类,如亚洲虎蚊、非洲蚊子等。
在某些地区,输血和母婴传播也 是疟疾的传播途径。
疟疾的症状和体征
疟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周期性发热、头痛、寒战、出汗等, 通常在发作后数小时或数天内自行消退。
严重疟疾可导致昏迷、休克甚至死亡,尤其是儿童和孕 妇。
疟疾发作时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 肌肉疼痛等。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02
疟疾的诊断方法
显微镜检查
总结词
显微镜检查是一种传统的疟疾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疟原虫的形态和数量来判断是否感染疟疾。
详细描述
显微镜检查通常采用薄血膜涂片法,将患者的血液涂抹在玻璃片上,干燥后用显微镜观察。医生可以根据疟原虫 的形态特征,如大小、形状、染色深浅等,以及其在红细胞内的寄生部位来判断是否感染疟疾。显微镜检查具有 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优点,但准确度相对较低,容易漏诊和误诊。
03
疟疾的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
01
02
03
临床表现
疟疾患者通常会出现寒战、 高热、大量出汗等症状, 并伴有头痛、乏力、厌食 等症状。
流行病学史
患者应具备在疟疾流行地 区旅行的历史或与疟疾患 者有过接触史。
体检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体温、 脉搏、呼吸等体征,以及 肝脾肿大等异常表现。
实验室诊断标准
血涂片检查
分子生物学诊断
总结词
分子生物学诊断是一种基于DNA检测的 疟疾诊断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
VS
详细描述
分子生物学诊断通常采用PCR(聚合酶链 式反应)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疟原虫的 DNA。通过设计特定的引物和探针,能够 特异性地扩增疟原虫的基因片段,从而判 断是否感染疟疾。分子生物学诊断具有高 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优点,能够检测出极低 浓度的疟原虫DNA,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可 能性。但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 实验室设备和人员,且成本相对较高。
中医内科学之疟疾
中医内科学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内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未来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 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介绍了疟疾的预防措施和日常调 护方法,强调了饮食起居有序、 避免外感时邪等重要性。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加深了对疟疾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员们对疟疾的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有了 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掌握了实用的治疗技能
学员们表示,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之疟疾,掌握了一些实用的 治疗技能,如针灸、拔罐、刮痧等,可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寒战、高热、出汗及间歇期反复发作等,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如 血涂片找到疟原虫),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流感、伤寒、败血症等疾病进行鉴别。流感全身症状较轻,无明显的间歇期;伤寒以持续高热 、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为特征;败血症则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中毒症状等,但无明显的间歇期。
寻求医疗帮助
一旦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如 寒战、高热、出汗等,应及时 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心理干预和营养支持策略
心理疏导
疟疾患者可能因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营养支持
疟疾患者因高热、出汗等症状导致身体消耗增加,需要补充足够的 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等,以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05
CATALOGUE
预防调护与康复建议
预防措施及生活调护建议
01
疟疾的诊断和治疗
疟疾的诊断和治疗一、疟疾概述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该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尤其以亚非地区为高发区。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寒战、恶心、呕吐等,并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因此,疟疾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疟疾的诊断常规的疟原虫诊断方法包括血液涂片法、血红蛋白盖屑法、引物扩增法等。
1.血液涂片法血液涂片法是一种直接检测疟原虫的方法,其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因此常被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
该方法仅适用于血液中疟疾特异性的镜检。
血液涂片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较低,可能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2.血红蛋白盖屑法血红蛋白盖屑法是通过制取患者血液中血红蛋白的盖屑,进行热凝集试验来检测疟原虫的方法。
该方法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出初步结果,但因为检测的是血红蛋白盖屑中的疟原虫结晶,因此也可能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
3.引物扩增法引物扩增法是一种高度敏感和特异的疟原虫检测方法,能够检测低至 5 疟原虫/ml 的浓度。
该方法可通过多重引物扩增-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或寡核苷酸微芯片技术实现。
引物扩增法有较高的检测效率,但因为需要分离DNA,因此操作较为复杂。
三、疟疾的治疗疟疾的治疗依据疟疾的类型、患病程度以及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选择。
1. 氯喹和羟氯喹(4-氨基喹啉)氯喹和羟氯喹是目前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可用于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并常与其他抗疟药物合用。
两种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疟原虫代谢途径的酵素活性,使其不能正常进行生存和分裂繁殖。
2. 阿莫洛芬阿莫洛芬是一种新型的抗疟药物,其抗疟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疟原虫的代谢途径和蛋白质合成途径来发挥。
阿莫洛芬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口服吸收性,适用于恶性疟和间日疟的治疗。
3. 青蒿素类药物青蒿素类药物是目前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之一,其具有较快的抗疟效果和良好的耐药性。
青蒿素类药物主要通过氧化反应作用于疟原虫代谢途径,引起其死亡。
疟疾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疟疾的临床表现与诊断第一节临床表现疟疾是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和脾大、贫血等体征为特点的寄生虫病。
由于患者感染疟原虫的种、株差异以及感染程度的高低、个体免疫状态的强弱等因素,造成疟疾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从略感头痛、不适直至谵妄、昏迷,甚至死亡。
一、一般特点疟疾的一般发病规律为初起症状较轻,发热亦低,尔后渐趋加重;随患者免疫力的产生,临床表现则由重而轻,甚至可自愈。
(一)前驱期发作前数天可有轻度的畏寒,低热伴疲乏、头痛、全身不适等。
(二)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疟原虫种、株的生物学特性。
疟原虫在有免疫力的患者体内不易大量繁殖,潜伏期往往延长,甚至可成为带虫者。
婴幼儿等由于缺乏免疫力,则疟原虫繁殖迅速,发作出现较早,病情亦较重。
经输血、血制品或受污染的手术器械等感染疟原虫者,由于进入人体的疟原虫无需经肝细胞期发育,因而发作比按蚊叮刺者为早。
此外,预防服药或混合感染等亦可影响潜伏期的长短。
(三)发作期典型的疟疾发作包括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的阶段。
发作的基本动因是患者血液中的疟原虫达到了一定数量,即发热阈值。
发热阈值因疟原虫种、株,患者的免疫力的差异而不同。
一般而言,间日疟原虫为10~500个原虫/μl血,恶性疟原虫为500~1 300个原虫/μl血。
1.发冷患者始感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寒颤。
面色苍白、口唇等发绀,同时伴剧烈头痛、肌肉和关节酸痛,恶心、呕吐常见,体温开始迅速上升。
常持续数分钟至2小时不等。
2.发热脸色潮红,周身燥热,结膜充血,口渴,头痛加剧,常伴恶心、呕吐,呼吸急促,脉宏大,体温常可达40℃以上。
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的患儿甚至出现谵妄、惊厥等症。
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
3.出汗始为面颊部和双手微汗,继而波及全身,衣被尽湿,体温迅速下降,甚至有降至35℃者。
发热时的各种症状随之消失,患者顿感通体舒适,惟乏力疲劳,常安然入睡。
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
初发患者症状较轻,发作2、3次后症状趋重,但在多次、反复发作后症状又渐次减轻,甚至仅出现周期性的微寒、低热伴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
疟疾诊疗指南
新药研发
针对疟原虫的耐药机制,研发新型 抗疟药物,以应对耐药性问题,提 高治疗效果。
疫苗研究
加强疟疾疫苗的研究与开发,以期 通过疫苗接种预防疟疾的发生和传 播。
疟疾消除的可行性分析和未来展望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疟疾防控策略和 技术创新,推动全球疟疾消除进程。
综合防控策略
黑尿热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黑尿热 ,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表现为尿液呈黑色,伴 有高热、腰痛等症状。
脑型疟疾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脑型疟 疾,表现为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
疟疾的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方法
厚薄血膜涂片:通过取患者血液制作 厚薄血膜涂片,经吉姆萨染色后镜检 ,寻找疟原虫的存在。
分子生物学方法:采用PCR等分子生 物学方法,检测血液中的疟原虫基因 ,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01
02
03
04发热Biblioteka 疟疾患者常常出现周期性的高 热,体温可达40摄氏度以上
,伴有寒战和出汗。
头痛
患者常感到头痛,尤其是在发 热期间,头痛可较为剧烈。
乏力
疟疾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容 易疲劳,体力下降。
肌肉酸痛
患者会出现肌肉酸痛,尤其是 腰部和大腿肌肉。
疟疾的并发症和特殊情况
01
02
03
贫血
疟疾患者由于红细胞被破 坏,常常出现贫血症状。
疟疾诊疗指南
汇报人:XXX 2023-11-21
• 疟疾概述 • 疟疾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 疟疾的治疗和预防 • 疟疾诊疗的挑战和展望
01
疟疾概述
疟疾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定义
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疟原虫) 引起的传染性疾病,通过受感染 的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疟疾诊疗指南(2022)要点
疟疾诊疗指南(2022)要点摘要:疟疾是疟原虫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1年6月宣布我国通过了消除疟疾认证,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面临的输入性疟疾的威胁将长期存在。
为促进临床医师深入了解并合理治疗疟疾,提高疟疾诊治的水平,我们邀请国内感染病及寄生虫病领域相关专家共同编写了疟疾诊疗指南。
该指南对疟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护理、预防等方面进行介绍,并重点强调了应对不同临床状况时的治疗方案,便临床医师合理应用。
疟疾是疟原虫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大汗等症状,可伴脾肿大和贫血等体征。
恶性疟疾发热不规则,病死率较高,间日疟和卵形疟常有复发。
2021年6月30日,WHO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成为WHO西太平洋区域30多年来第一个获得无疟疾认证的国家。
然而,中国消除疟疾并不意味着没有疟疾,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国际旅行入境人员的增加,我国面临的输入性疟疾威胁将长期存在。
输入性疟疾的防治经成为我国保持消除疟疾状态的工作重点,而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能力,对于输入性疟疾的及时发现和有效防治至关重要。
1 病原学人体疟原虫分为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以及人猴共患的诺氏疟原虫(诺氏疟原虫主要经猴-蚊-人传播)。
几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其完整的生活史需要在人体内和蚊体内两个阶段发育才能完成。
1.1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1.1.1 红外期1.1.2 红内期1.2 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2 流行病学2.1 传染源疟疾患者及无症状带虫者是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以经按蚊叮咬传播为主,少数可经输血传播,偶有患病孕妇经胎盘感染胎儿。
2.3 易感人群除了某些具有遗传特质的人群,不同种族、性别、年龄和职业人群对疟原虫普遍易感。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GB 15989—1995】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疟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和处理。
2 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3.2 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附录C)。
3.3 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3.4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详见附录B)。
3.5 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具备3.1与3.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或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5。
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4 处理4.1 治疗4.1.1 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90~180mg 4~8日分服(每日22.5mg)。
4.1.2 恶性疟治疗4.1.2.1 对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每日22.5mg)。
4.1.2.2 对氯喹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哌喹1.5g 3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 2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日分服;青蒿琥酯钠600mg 5日分服(第1日100mg×2次,第2~5日每日50mg×2次),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以上均为成人量)。
疟疾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疟疾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疟疾是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雌性按蚊为传播媒介,疟疾病人和无
症状的带虫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本病属于中医“疟疾”、“疟母”、“疫疟”、“劳疟”、“间日疟”等范畴。
[临床表现]忽然发作的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
[诊断]
1.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如在流行区居住、旅游,或有近期疟疾病
发作史等。
2.有典型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临床症状:初起畏寒、寒战、持续约
半小时,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至40℃,持续2-6小时后周身大汗,体
温惭降至正常。
3.肝脾肿大。
4.实验室检查;血涂片查到疟原虫,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红
细胞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
5.本病应注重与伤寒、血吸虫病、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败血
症等病相鉴别。
[治疗]
(1)一般治疗:留意休息、半梳饮食。
(2)控制临床发作、消灭裂殖体药物:双磷酸氯喹首剂1g,第2、3日各0.75g.奎宁双硫酸盐,O.12g/片,第1日O.48,每日3次;第2日0.
36g,每日3次,连用7日。
亦可0.48g/次,每日3次,连用4日。
磷酸
咯萘啶第1日0.4g,每日2次,第2日0.4g顿服。
(3)控制复发、中断传播的药物:磷酸伯氨喹啉每片7.5mg,成
人每日1次,每次22.5mg,连服8日;或伯氨哇啉每日15mg,连服14日。
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
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
疟疾是由疟原虫属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它被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疟疾的准确和及时诊断对于治疗和控制该病至关重要。
以下是疟疾诊断的三个主要标准:
1.症状标准:疟疾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肌肉疼痛和乏力等。
这些症状在感染后通常会在几天至几周内出现,具体时间取决于感染的疟原虫种类。
症状标准对于怀疑疟疾的初步筛查非常有用,但这些症状不具特异性,也可能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似。
2.血液检测标准:确诊疟疾的关键是通过实验室检测检测到感染者体内的疟原虫。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显微镜检查染色的血液标本。
这种方法允许观察到疟原虫的形态特征,确定感染的种类。
血液检测的准确性取决于经验丰富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和标本质量。
3.分子诊断标准:分子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已经成为疟疾诊断中的重要工具。
PCR可以检测和鉴定疟原虫的DNA或RNA,其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其成为一种快速且准确的诊断方法。
PCR技术特别适用于低感染水平和疟疾流行不稳定的地区。
疟疾鉴别诊断
疟疾鉴别诊断E.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具有季节性和群体性,发热常伴有较明显咳嗽、鼻塞和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2 登革热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高热、头痛、眼球痛、肌肉与关节疼痛、鼻血、淋巴结肿大、出疹等症状,一般在发热4d~5d时出现斑疹,分布于躯干、面部和四肢,随体温下降皮疹消失。
血液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恢复期血液IgG 抗体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
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3 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均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脑型疟疾症状和体征相似。
乙型脑炎抗体(特异IgM)检测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脑脊髓膜炎脑脊液检测有脑膜炎双球菌可以区别。
E.4 中毒性菌痢儿童中毒性菌痢中的脑膜脑炎型与脑型疟相似,但中毒性菌痢多有休克发生,大便检查可见大量黏液及脓细胞。
大便培养志贺菌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5 败血症有寒颤、高热、出汗等症状,热型多为驰张热,无周期性,白细胞总数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培养可见致病菌,有原发病灶和皮肤脓肿以及挤压疖疮等病史。
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6 急性肾盂肾炎有间歇热或不规则的发热,伴有尿频、尿急及尿混浊,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尿液镜检有脓细胞。
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7 伤寒患者常呈面部表情淡漠状,胸、腹部常见玫瑰疹,脉搏常不随热度升高而明显升高,呈相对缓脉。
白细胞降低伴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血及大小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8 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患者有接触疫水史,多数仅见畏寒,少有反复寒颤,体温多呈持续热或弛张热,鲜见间歇热。
眼结膜充血和出血,全身肌肉酸痛,以腓肠肌及腰背肌疼痛最为剧烈。
重者有肺出血。
钩端螺旋体显微镜凝集试验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9 恙虫病患者在阴部或细嫩的皮肤上有焦痂或黄豆大溃疡、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数月消失,病后4d-6d胸腹部有红色斑丘疹。
中医诊治疟疾
中医诊治疟疾摘要】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
目的讨论中医诊治疟疾。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截疟祛邪为疟疾的基本治疗原则。
截疟是防止疟疾复发的根本措施。
实证以祛邪截疟为主,虚证以扶正补虚为主。
以此为基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兼夹症状,辨证施治,对症治疗【关键词】中医疟疾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节蚊虫繁殖之时,雌性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人人体所致。
西医学中的各种疟疾,如间日疟、三日疟、卯形疟、恶性疟、先天性疟疾和婴幼儿疟疾、输血性疟疾、重型疟疾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本病的发作主要是感受疟邪所致,疟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随感邪的轻重及正气的强弱而表现不同的疟型。
诊断时主要侧重点,“当辨六气中所伤何气,六经中所涉何经。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寒热轻重及发作时间,判断疟邪之深浅、疟发之部位及患者正气之强弱。
风温、时行感冒或淋病的初起或早期症状与疟疾相似,临床主要考虑与此类疾病进行鉴别。
现代医学主要考虑排除急性血吸虫病、伤寒与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阿米巴肝囊肿、败血病等疾病。
中医诊断与鉴别主要抓住疟疾发作的典型规律,即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
结合患者有无接触疟邪、疫区居留、不洁输血的病史,观察其临床表现,分析其所感之疟邪、感邪之轻重、病位之深浅、正气之盛衰、预后之好坏等。
一旦明确病因,确立诊断,即以截疟祛邪为基本原则,针对典型证候,顾及兼夹症状。
(一)疟疾的诊断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间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肢体酸楚,恶心呕吐,发作后出现口唇疱疹等症,或者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寒热不清。
2.疫疟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症。
3.多发于夏秋季节和疟邪流行地区。
疟疾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疟疾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一、疟疾的概述疟疾是一种虫媒性传染病,即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一般具有两种感染途径:1、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2、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可以分为四种: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我国主要常见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的出现比较少,有也少见于国外的一些输入型病例。
疟疾在中医里还有“正疟”、“温疟”之称,它在夏秋两季的发病率较高,对于体质较弱的人群例如儿童等感染几率更大。
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该病都比较盛行,在这些人群受感染的几率会大幅度提升。
其主要表现有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其中较为严重的是由恶性疟原虫致病的重症疟疾,其病死率高、风险大。
但经我国大规模地防治,近年疟疾发病率已大为降低.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讲,疟疾传染源分为疟疾病人及无症状感染者,即病人和无症状的血中有配子体的人是疟疾的传染源。
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按蚊,共200种左右,但传疟者并不多,只有吸人血、对疟原虫易感、群体的数量大、生活期较长、子孢子可在其体内发育成熟的蚊种才可成为媒介。
疟疾的传播方式有:被有传染性的按蚊叮咬(数量居多)、经胎盘的先天性感染、输血、麻醉药成瘾的人打麻醉针时针头或注射器消毒不良等传染(较少见)。
所有人群均易感,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即:1.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
2.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不被感染者极少。
3.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由于受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二、疟疾的临床表现疟疾的临床表现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潜伏期、畏寒期、高热期、出汗期、间歇期。
潜伏期是指从被蚊叮咬、孢子体进入人体到第一次疟疾发作从而表现出现临床症状时的阶段。
这阶段包括了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疟原虫在体内占据红细胞进行大量繁殖。
中医内科学疟疾
•
感
感 谢 阅
谢 阅
读
读
阳盛热多→瘟疟
寒湿偏盛→寒疟
瘴毒内盛→瘴疟
气血耗伤
病久
劳疟
遇劳即发
痰瘀互结 疟母
胁下痞块
诊断
• 1、 典型临床表现:寒战、发热、汗出 周期性发作、间 歇期症状消失,形同常人。
• 2、 流行病学:居住疟区或近期到过疟 疾区,在夏秋季 节发病。
• 3、 实验室检查:在高热时取血涂片, 查到疟原虫则为 诊断疟疾的确切依据。
证候特征
• 以寒战、 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 特征。 • 1、周期性与间歇性发作为特点; • 2、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地区性; • 3、多以夏秋二里
•
乘虚而入
• 饮食所伤
• 起居失调 正气虚弱
• 劳倦过度
•
邪正相争→发作期 正胜邪却→休止期
发作期 休止期
休作有时→正疟
状,发病多在南方。 • 2、辨寒热之偏盛: • 3、辨正气之盛衰:
(二)治疗原则 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
(三)分证论治 1、正疟 症状: 寒战、发热头痛、出汗、症状
缓解,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
2、温疟 症状: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口渴引
《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 明确提出间日疟的病证 名称。在《山瘴疟候》篇指出瘴疟多发于岭南, 由 瘴湿毒气所致,其病重于一般的疟疾。
《备急千金要方》 除制订以常山、蜀漆 为主药的截疟诸方外,还用马鞭草治疟。
《景岳全书.疟疾》 进一步肯定疟疾因 感受疟邪所致,指出“疟疾之作.•..... 无非外邪为之本,岂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疟 者耶。” 《症因脉治.疟疾总论》:“瘴疟之症, 疟发之时,神识昏迷,狂妄多言,或声音 哑”。
疟疾的检查与诊断
疟疾的检查与诊断病原学检查确诊疟疾最可靠的依据是从受检者的外周血中检出疟原虫。
厚、薄血膜染色镜检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在高度怀疑疟疾时,如果血液涂片为阴性,应当重复涂片镜检。
血液涂片的染色常使用Giemsa染液、Field染液或其他Romanowsky染色劑。
镜检疟原虫时应当同时对厚血涂片和薄血涂片进行检查。
薄血涂片应迅速风干,用无水甲醇固定后染色,然后在油镜(放大1000倍)下检查膜尾红细胞,以每1000个红细胞的寄生红细胞个数表示。
厚血涂片很可能会不均匀,涂片时应充分干燥和染色,不得固定。
计数寄生虫和白细胞(至少200个),并根据总白细胞数目计算单位体积内的寄生虫数目。
在判断厚血涂片为阴性前,应在油镜下检查100~200个区域。
薄血涂片和厚血涂片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薄血涂片中疟原虫的形态完整而典型,容易识别和鉴别虫种,但疟原虫密度低时,容易漏检;厚血涂片制作过程中多层的红细胞相互重叠并且被溶解,因此可以使疟原虫集中(比薄血涂片集中40~100倍),提高检出灵敏度,但由于染色过程中红细胞溶解,疟原虫形态有所改变,虫种鉴别困难。
因此,最好在一张玻片上同时制作两种血涂片,如果在厚血涂片查到疟原虫而鉴别虫种困难时,可再检查薄血涂片。
恶性疟在发作开始时,间日疟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能够提高检出率。
免疫学检查目前已经广泛使用的恶性疟原虫抗体诊断棒或诊断卡能够快速、简单、敏感和特异地对恶性疟原虫特异性、富含组氨酸的蛋白2(NHRP2)、乳酸脱氢酶或醛缩酶抗原进行检测,并借此将恶性疟和其他危险性较低的疟疾区分开来。
此外,常用的方法还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由于抗体在患者治愈后仍能存在一段时间,且广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检测抗体主要用于疟疾的流行病学调查、防治效果评估及输血对象的筛选,在临床上仅作辅助诊断。
分子生物学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核酸探针已用于疟疾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最突出优点是对低疟原虫血症的检出率较高。
中医关于“疟疾”的病因和病机
中医关于“疟疾”的病因和病机
一、病因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感受“疟邪”(主要指原虫),但其发病与正虚抗邪能力下降有关。
诱发因素则与外感风寒、暑湿及饮食劳倦有关,其中尤以暑湿诱发为最多。
夏秋暑湿当令之际,正是蚊毒疟邪肆虐之时,若人体被疟蚊叮咬,则疟邪入侵致病。
因饮食所伤,脾胃受损,痰湿内生,或起居失宜,劳倦太过,元气伤,营卫空虚,疟邪乘袭,即可发病。
二、病机
1.疟疾的主要病机为疟邪入侵,伏于半表半里之间,内搏五脏,横连募原,出与营卫相搏,正邪相争则疟病发作;至正胜邪退,与营卫相离,疟邪伏藏,则发作停止;当疟邪再次与营卫相搏时,则再次发作。
休作时间的长短,与疟邪种类、所伏深浅相关,每日一发或间日一发则邪伏尚浅,间二日一发即三日疟则邪伏较深,临床以间日一发最为常见。
2.本病的病变部位在少阳,所谓“疟不离少阳”。
由于感受时邪不一,或体质有所差异,可表现不同的病理变化。
一般寒热休作有时的正疟,临床最为多见。
若素体阳盛,复感疟邪,或暑热内蕴,里热炽盛,见热多寒少,汗出不畅者,即为温疟。
若素体阳虚,复感疟邪,或外感寒湿,郁阻中阳,见寒多热少者,即为寒疟。
若感受瘴毒,出现神昏谵语、痉厥等危重症状,甚至内
闭外脱者,即是瘴疟。
因疫毒热邪内盛,蒙蔽心神,则为热瘴;因瘴毒湿浊内盛,蒙蔽心神,则为冷瘴。
3.本病总因感受疟邪所致,故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
但疟邪久留,屡发不已,气血耗伤,不时寒热,可成为遇劳即发的劳疟。
或久疟不愈,气血瘀滞,痰浊凝结,壅阻于左胁下而形成疟母。
且常兼有气血亏虚之象,表现为邪实正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