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联中学习修辞方法

合集下载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蕴含丰富的修辞手法。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欢迎大家阅读!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一是比喻。

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亊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个动鲜明。

比喻又具体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如"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

"再如“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

”二是比拟。

即把物拟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物拟人称为拟人,人拟物称为拟物。

如"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

"再如"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淸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二是夸张。

即故总扩大或縮小客观事物的形貌,使其本质特征史为明显。

细分为扩大和縮小。

如"万里烟云朝雪界,九天龙象护径窗。

"再如“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观。

”四是排比。

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短语组合在一起,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

如“为祖国抛赤胆忠心:参政务、察民情、驱彩笔、著雄文,毕其生劳绩卓著,万众共长征,看大地回春,虎跃龙腾,正有待高歌猛进;论私谊是良师益友:律己严、待人宽、治学勤、任事勇,数十年启迪殊多,一朝成永诀,对满梁落月,抚今感旧,焉能不意恸神伤?"五是对比。

即把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如“昔日茅棚随流水,今朝瓦屋伴高山。

”六是双关。

就是使一个词或句子同时表达两种意思,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隐藏的。

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再如“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七是衬托。

即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以其中一种事物衬托另一种事物。

如“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八是反复。

即为了强调某一意思,同一词组或短语反复出现。

如“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九是设问。

即为了引起人们的思考,对联中先设疑问,再解答或不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功能

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功能

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功能作者:程相伟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5期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千百年来,名联迭出,妙语如林,已构成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对联自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巧妙地利用汉语的特殊性能来遣词造句,状物抒怀,以整饬凝练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妙趣横生,雅俗共赏,具有极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因此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它之所以具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其中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拓展对联的审美空间、增强其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

可以说,如果离开了修辞,对联的审美效应将大为减色。

下面试举例分析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使用及其表达的功能:比喻。

比喻是对联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

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这一联上下句各自构成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形象生动。

有时是一联中的上句与下句构成比喻,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此联上句表述艺术创作中的经验:绘形易绘神难。

下句阐明现实生活中的哲理:知人易知心难。

两者之间构成比喻,将诗情哲理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借代。

不把人与事物直接写出来,而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东西代替它。

这种借代手法不仅广泛运用在诗文中,在对联中也常可见到。

如:未晚先投二十八;鸡鸣早看三十三。

这是旧时旅店里常见的一副对联,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三十三天”之说。

这里借“二十八”代“宿”(这里别解为“住宿”义),借“三十三”代“天”。

意即“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这种借代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联语别具一格,有一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妙趣。

拟人。

拟人即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动作,使之具有活泼的生命力,这也是形成联趣的一种手法。

如: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竹能“虚心”,梅有“傲骨”,这显然是人移情于物的审美效应。

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感物咏志,把抽象的品格气节表达得生动形象。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对联,又称门对、春联、对子、楹联等,是一种具有汉字特色的文学形式。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上下联要求字数相同,意义相对,横批则是对上下联的总结或概括。

对联通常用于春节、婚庆等喜庆场合,以表达美好祝愿和寓意。

2. 掌握对仗的技巧:对仗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包括平仄、词性、语义等方面的对仗。

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一般要求上联和下联的平仄相对;词性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语义要求上下联的意义相互呼应,形成对比或补充。

3. 运用修辞手法: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4. 注意字句的选择:对联的字句要求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在选字时要注意避免重复、生僻、俗气的词语,力求用词准确、生动。

5. 保持整体和谐:对联的整体要求和谐统一,上下联之间要有紧密的联系,横批要与上下联相得益彰。

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主题,使对联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

6. 勤加练习:写对联需要一定的功底和技巧,多读多写是提高对联水平的关键。

可以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不断积累经验。

7. 保持创新:虽然对联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但创作过程中要保持创新精神,不拘泥于传统,力求新颖独特。

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题材入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析对联中的修辞手法

例析对联中的修辞手法

例析对联中的修辞手法作者:杨春海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08年第03期对联的基本格式是对偶,间套活用其它修辞格也极其常见,且往往能使作品形象生动、内容深刻,表现出很高的汉字使用技巧,趣味横生,妙语迭出,令人叹为观止。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比喻——上联是说这老寿星的“福气”正如那东海流水一样万古悠长而不枯,下联言寿星年寿似那南山苍翠松柏一样万古长青。

真乃既贴切又吉祥。

路旁麻叶伸出青手要什,园中花椒瞪着黑眼瞧谁。

拟人——上联把长在路边的青麻上的绿叶向外展之状拟人化,说成是向过路行人讨要东西;下联把园中花椒成熟后裂开缝露出里面黑色种子的情态,说成是向园外肆目张望。

传神之态,犹在眼前。

橹速(鲁肃)哪比帆快(樊哙),笛清(狄青)不如箫和(萧何)。

双关——字面义为摇橹使船前进的速度哪里能比得上疾风吹帆使船行进的快;单一的笛声比不上箫笙的合奏。

其实“橹速”谐音三国时吴国谋臣“鲁肃”,“帆快”谐音汉朝大将“樊哙”,意思是文臣不如武将;下联“笛清”谐音宋朝名将“狄青”,“箫和”谐音汉丞相“肖何”,与上联针尖对麦芒,说武将哪如文臣。

此木为柴山山出,白水作泉日日昌。

析字——上联“此木”二字合而成“柴”字,“山山”二字合而成“出”字;下联“白水”合而成“泉”字,“日日”合而为“昌”字。

充分体现了汉文字的博大精深,无穷奥妙。

桔子洲,洲上舟,舟行洲不行,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顶真——上联内分别含“洲”“舟”两个顶真格,下联内分别蕴“阁”“鸽”两个顶真格,对仗工整,而且写景之中均融动静,二者互衬,情趣盎然。

太公八十遇文王,老?不老!甘罗十二当宰相,小?不小!设问——上联以姜太公八十岁方遇文王被重用设问,下联以甘罗十二岁就做了宰相设问,共同说明创业成功不在年龄大小老少,恰切而有说服力。

报国精忠,三字狱冤千古白,仰天长啸,一曲词唱满江红。

引用——上联明引了岳飞背上的刺字“精忠报国”,暗引了其罪名“莫须有”;下联引用了他的《满江红》词牌和其中语句“仰天长啸”。

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

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

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1)【比喻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

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反喻、互喻等,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比拟法】:比拟就是运用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即故意把物当成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当成乙物。

如: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装笋母怀儿3)【夸张法】:即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

如: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4)【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5)【对比法】:…… 如: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6)【反对法】: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前联)7)【正对法】:即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

即要求对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分别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或从不同角度写同一事物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描述某种情景、表达某种感情或说明某种哲理,例如: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上下互补,突出摩天岭的高峻水以长流方及远,山因积石始成高。

——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说理。

8)【自对法】: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

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

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而且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

如:闲云野鹤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9)【串对法】: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即上下句之间具有某种因果、承接、主次等逻辑关系,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

对联里的修辞

对联里的修辞

对联里的修辞对联中的最基本的修辞手法是对偶(也称对仗),其特点请参见《序言》中的有关内容,兹不赘述。

所列举的修辞手法与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基本相似的修辞格,也不做细致的解释,请见谅。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通常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描写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

在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被广泛应用。

比喻类型较多,这里介绍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1)明喻明喻是有本体和喻体,并且以“如”、“像”、“似”、“若”等联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修辞手法。

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为喻体来本体“学”和“心”,使较为抽象、模糊的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得较为具体、清晰,显得贴切而又富于哲理。

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

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暗喻暗喻也有本体与喻体。

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暗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

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暗喻的形式是相合的关系。

如:谷乃园之宝;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

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3)借喻借喻是借某种事物来做比喻。

借喻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

借喻的喻体与本体有内在的某种相似。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

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

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比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

这副对联还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请再看郑板桥写的一幅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面针。

对联修辞手法大全

对联修辞手法大全

对联修辞手法大全四三七、飞白:就是故意写白字。

是明知其错而有意仿效的一种修辞方法。

三八、拟姓:拟姓给人或事物拟一个姓氏,以突出他(它)们的特性,特点或归属,并且手到“姓”字本义之外的多种修辞义的效果。

三九、图示:在文章中插用某种图形和符号,以表示某种意思,这样文辞形貌起了变化,很引人注目,能够起到一般文字不能起到的表达效果。

图示就是用图形和符号代替文字来表达某种意思,以达到醒目、含蓄、幽默的表达效果。

图形的主要修辞作用是摹形,借生动的形象描绘事物的具体形态,这是绘画技巧在语言中的借用。

符号的主要修辞作用是简明,用简明的符号表达深刻的思想,这是演算技巧在语言中的借用。

四十、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四一、叠字:又名“重言”,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

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个情达意的形象性,可以增强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形象性、准确性、音乐性。

四二、叠词:把同一的多音节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可以起到突出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修辞作用。

四三、同异:把字数相等,字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两个以上的词,放在一个语言环境中互相对照,可以使语言顺口易記,容易引起意义上的联想,比较生动风趣。

欲把西湖比西子,直把杭州作汴州。

四四、用数:用数量词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仗难度、进行数学运算、数字合称词的阐释、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四五、对反:是把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使之产生一种既矛盾又合理的趣味性。

它与自对的一个很大不同,是由形容词组成对反,在句中以偏正词形式出现,而不像自对为并列词(组)。

有的对反,并不总像“大小姐”一样,将两个形容词连用,而是分开出现,使人感到舒缓。

四六、牴牾:?是并非矛盾的一种隐逻辑辞格。

有子有孙,鳏寡孤独;无家无室,柴米油盐。

1.抵触,矛盾。

意思为事物或事情之间相冲突,相矛盾的意思。

2.引申谓用言语顶撞、冒犯。

四七、倒辞:倒辞现象,变更语序?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其实没有嘲弄讽刺的意思?指的是因情深难说或嫌忌怕说用相反的词语来表现正意,强调的是对“辞”的修饰。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东风吹起花香醉,斗转星移景瑞苍凉。

烽火连天战未休,英勇士卒万丈英豪。

河山犹在谁归去,问天地不如问自强。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其精练、简练的表达方式,凝结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的智慧和情感。

修辞艺术在对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巧妙的运用修辞手法,使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得以充分展现,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首先,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是比喻。

通过对两个相互呼应的句子进行比较,把一个概念或事物和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类比,从而加深读者对其中蕴含的意义的理解。

例如对联中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将寻找目标与“踏破铁鞋”进行比喻,强调了寻觅目标的艰辛和付出的努力,并通过“得来全不费工夫”进行对比,突出了找到目标的意外和得之不易。

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联达到了意境的升华和表达的深化。

其次,对联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二是对仗。

对仗是指通过押韵和平仄的配合,使对联的前后两句在音韵上相呼应、相照应。

这种呼应和照应,使对联的韵味更加浓郁,给人一种和谐、悦耳的美感。

例如对联中的“东风吹起花香醉,斗转星移景瑞苍凉”,通过“吹起花香醉”和“星移景瑞苍凉”的韵味和色彩搭配,给人一种怡然、曼妙的感觉,增加了对联的吸引力。

再次,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三是夸张。

通过夸张手法,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处理,使对联中的意境更加独特和鲜明。

例如对联中的“烽火连天战未休,英勇士卒万丈英豪”,通过“烽火连天战未休”和“英勇士卒万丈英豪”的夸张描述,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士兵们的英雄气概,给人一种激烈、壮丽的视觉感受。

最后,对联中的反衬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对前后两句的反衬对比,使对联的意义更加鲜明,给读者以鲜明的冲击和思考。

例如对联中的“河山犹在谁归去,问天地不如问自强”,通过“河山犹在谁归去”与“问天地不如问自强”的反衬,强调了个人的力量和努力才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因素。

让人们明白,不论身处何地,自强自立才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对对联的方法与技巧举例

对对联的方法与技巧举例

对对联的方法与技巧举例
中国古典对联的古老传统在中国的文化中,深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联,也称作上
下联或对子,是指两组由一或二句文字组成的组合,每组文字以韵脚为相同,彼此对应,
取意相通,使用于庆典期间贴易,风水安宅,祝福团圆之意。

学习中国古典对联是一种很
实用的能力,下面将介绍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

1、要注意对联的对照,在对对联进行设计时,要把握好对照关系,上联与下联要层
层对比,来表达辩证关系,表达思想上的对立,更加凸现艺术效果。

2、关注表达方式,尊重传统语法及文学风格,应选择古文或文言文语汇,表达简洁,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对照、重复、排比、拟人等,有利于凸显对联的艺术意境。

3、尊重历史文化,把握时代精神,设计的对联要遵循当时的社会活动,表达文化思想,反映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现时代变迁,以此来具体体现出当时的时代和文化的特点。

4、注意文字的运用,要加入当时的文化元素,对词语、习语进行灵活运用,可以把
普通的文字运用,赋予诗意色彩,加深艺术表现力,丰富文化语汇。

5、注重意象抒情,使用一些抽象的比喻来表达意思,创造出诗意的美,尤其是借助
辞筵、英雄、神话故事等特殊形象,把所表达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对联更加有诗意。

在学习中国古典对联方面,最为重要的是多看多学,可以用心研读古典对联的典集,
并不断提高文字的运用能力,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掘其中的美妙,让传统文化永新立古。

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

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

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怎样对对联(一)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

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

如:一心常忍辱;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怎样对对联(二)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

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

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

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

(正对)心平积福;欲重招殃。

(反对)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

如: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

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

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

如: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一、比喻法“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

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

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

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

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

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

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

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

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

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

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

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

”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

中考对联知识点总结

中考对联知识点总结

中考对联知识点总结
中考对联是中学语文学科的一种测试形式,其目的是检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语
言表达能力。

对联题目通常由一句口号和一个填空部分组成,学生需要根据口号用对联的
形式填写出对应的句子。

对联的填空部分通常要求学生考察词语的音、形、义、用等方面
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联想能力。

中考对联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字音知识
1. 包括音序知识:韵母、声母、整体认读、音位、音调等。

2. 包括音变知识:语音变化、意义转音、音形转义等。

二、文字知识
1. 包括字形知识:字形结构、字形分类、构词法、字形笔画等。

2. 包括字义知识:词义辨析、词语搭配、词语辨误等。

三、语法知识
1. 包括句子成分:主谓宾、定语、状语、补语等。

2. 包括句子结构: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

四、修辞知识
1. 包括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 包括对仗、押韵等对联的特有修辞手法。

五、联想能力
1. 要求学生在填空时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能够根据提示词语和句子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联想。

2.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用对联的形式进行恰当的语言表达。

以上是中考对联的主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
的语文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对联也可以成为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一种乐趣和挑战。

希望
同学们在备考中认真总结、复习,且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来提高自己的中考对联解题能力。

对联题的答题技巧

对联题的答题技巧

对联题的答题技巧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要求两句对仗诗句在形式和意义上相呼应。

以下是一些对联题的答题技巧:
注意对仗结构:对联的最基本要求是对仗结构,即上下联的字数和声调要对应一致。

例如,若上联为七言绝句,下联也应为七言绝句,且声调模式相同。

在答题时,要仔细分析上联的结构和字数,然后合理安排下联的字数和声调,以确保对仗的匹配。

抓住关键词:对联的上下联通常是通过共同的关键词或主题来呼应。

在答题时,要仔细分析上联中的关键词,理解其含义和意象,并在下联中选择合适的词语或意象来进行呼应。

关键词的选择要符合上联的意境和情感,以保持整体的和谐和连贯。

运用对仗技巧:对仗技巧是指在对联中运用一些语言技巧来增强对仗效果。

例如,运用平仄对仗,使得上下联的声调模式一致;运用押韵对仗,使得上下联的尾韵相呼应;运用意义对仗,使得上下联的意义相对应。

在答题时,可以考虑使用这些技巧来增强对仗的效果,使对联更加优美和工整。

注意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可以增添对联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在答题时,可以适度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来丰富对联的表达和意境。

但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影响对仗的整体效果。

多练习和积累:对联的答题技巧需要通过实践和积累来提高。

多读一些经典对联,学习其中的对仗结构、词语搭配和意象表达,同时进行练习和创作,逐渐培养自己对对联的敏感性和创造力。

总之,对联题的答题技巧需要注意对仗结构、关键词的呼应、对仗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同时需要进行多练习和积累,以提高自己的对联水平和创作能力。

对联中的修辞

对联中的修辞

对联中的修辞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瑰宝,她构思精巧,妙趣横生,耐人寻味,雅俗共赏。

各种不同类型的修辞手法,更为她增添了动人的魅力。

在此,我们对对联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加以梳理,希望有助于大家对对联的鉴赏和学习。

一、对偶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可以说,没有对偶就没有对联。

我国近体诗中的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偶,其实,都可以看做是广义的对联。

特别是被称为古今律诗中的压卷之作的杜甫的《登高》,不但中间两联对仗工稳,而且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更是精彩的对偶。

二、对比对联中处处有对比,两两对比,相映成趣。

如:金不换,石敢当。

诗堪称弟子,酒不让先生。

诗堪入画方称妙,官到能贫乃是清,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燕莺穿绣幕,半窗玉剪金梭。

三、比喻在修辞之林中,比喻是参天大树,精彩之妙联常常结合运用。

如: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四、拟人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对联诙谐幽默,更富情趣。

如:螃蟹浑身甲胄,蜘蛛满腹经纶。

白鸟多情留我住,青山无语看人忙。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五、双关对联中或用谐音双关,或用语义双关,往往能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双雕之妙。

如: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鲁肃不如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狄青难比萧何)。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六、排比排比常常被运用到长联中,使对联内涵丰富,气势雄壮。

如: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

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窦垿撰岳阳市岳阳楼联七、夸张对联中使用夸张,往往使人神飞天外,耳目一新。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1. 引言1.1 对联的定义与历史背景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文化内涵。

它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要求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意义完整。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历了唐宋的繁荣发展,明清时期的鼎盛,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

1.2 研究对联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对联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此外,对联研究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例分析法,系统梳理对联的历史发展、基本知识、文化内涵、创作鉴赏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方面。

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依次为:引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的文化内涵、对联的创作与鉴赏、对联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结论。

2. 对联的基本知识2.1 对联的结构与分类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

在结构上,上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横批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可分为以下几类: - 春联:春节期间贴的对联,寓意吉祥如意。

- 婚联:用于祝贺婚礼的对联,表达祝福之意。

- 挽联:用于追悼逝者的对联,表达哀思之情。

- 寿联:为庆祝寿辰而写的对联,寓意长寿。

- 书画联:用于书画作品上的对联,展示文人雅士的风采。

2.2 对联的韵律与节奏对联的韵律主要体现在声调、平仄、押韵等方面。

在古代,对联的平仄遵循《诗经》、《楚辞》等古代诗文的韵律规则。

•声调:对联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字的声调相同。

•平仄: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平声为平,仄声为仄。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平仄相对应,形成和谐的节奏。

•押韵:对联的押韵是指上下联的末尾字押相同的韵母。

2.3 对联的修辞手法对联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对联更具艺术魅力。

对联艺术学习对联的构成和技巧提高修辞能力

对联艺术学习对联的构成和技巧提高修辞能力

对联艺术学习对联的构成和技巧提高修辞能力对联艺术学习:对联的构成和技巧提高修辞能力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修辞技巧的展示。

学习对联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写作能力和修辞水平,更可以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对联的构成要素以及提高修辞能力的技巧。

一、对联的构成要素对联构成要素包括上下联的呼应关系、对仗关系以及整体平衡感。

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1. 上下联的呼应关系对联的上下联通常通过意义、词汇、结构或句子长度等方式进行呼应。

例如,上联“山水美在人间”,下联“笔墨雅韵中华风”,这两句上下联通过意义呼应,表达了山水之美和文化内涵;或者上联“文如其人”,下联“字如其心”,这两句上下联通过结构呼应,传达了文字的真实性与性格特征。

2. 对仗关系对仗是对联的重要构成方式,包括平仄对仗、音韵对仗、意义对仗等。

平仄对仗是指上下联的音节长度和声调模式相互呼应;音韵对仗是指上下联的音韵相似或包含相同的字母、音节或字;意义对仗是指上下联通过意义相关联,进行呼应或对比。

对仗关系的恰当运用可以增强对联的艺术性和美感。

3. 整体平衡感对联需要在布局和长度上呈现整体平衡的感觉。

布局上通过字数、字形或排列方式等方式进行平衡,长度上通过字数相等或差不多的方式进行平衡。

整体平衡感可以让对联呈现出稳定和谐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对联的美学原则。

二、提高修辞能力的技巧对联的艺术不仅在于构成要素的运用,还需要灵活运用修辞手法,通过点题、联想、比喻等方式来增强表达力。

以下是几种提高修辞能力的技巧。

1. 点题通过对联的上下联直接点出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使表达更加明确,引人注目。

例如,“旭日东升”、“春满人间”等等。

2. 联想通过联想将相似或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增强表达的意境和感染力。

例如,“泉声滴石”、“花香鸟语”。

3. 比喻通过借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进行修辞,使表达更加具体形象化。

例如,“如烟如雾”、“宛如美人”。

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

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

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一、排比的定义与分类修辞学界较为普遍的排比分类是按照排比项的语言结构来分的,大致可分四类,第一类是“短语排比”,如《战国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其他依次为单句排比、复句排比和语段排比。

排比与对偶不同,它并不要求各项字数始终一样,也并不要求每项的结构完全相同,只要主干成分相同即可,这样,我们便还可按排比项之间结构的复现程度来分类,据此可分两类:整齐式排比;错综式排比。

(一)整齐式排比所谓整齐式排比,是指排比项之间的结构、音节、字数完全相同。

如“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庄子说剑》),四个排比项都是“以……为……”结构,每个排比项都是五个字,音节字数完全一致,形式显得极为工整。

(二)错综式排比错综式排比,是指排比项之间结构相同或相似,但音节或字数不完全一致。

如《孟子滕文公上》:“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三个排比项都是“……谓之……”的结构。

但与前两个排比项相比,最后一个排比项的提挈语之前部分即“为天下得人者”,不仅字数增加为六个字,而且形式上也有变化。

这种字数依次增加的排比,又如韩愈《原道》:“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也有字数渐渐减少的排比,如欧阳修《送杨置序》:“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

……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

”二、对联创作中排比的运用对联创作中,如果在单边联(上联或下联)中运用了排比,则对应的一边也要运用排比。

这是难点,也是问题的关键。

(一)整齐式排比的运用整齐式排比在对联中的运用,如果有提挈语,要注意上下联相仿而不雷同。

如2002年湖北之声春联大赛一等奖联(杨明俊):看发展有纲,看振兴有图,看稳定有序,国泰民安,国运昌隆称上国;让天空更蓝,让大地更绿,让河水更清,春柔花艳,春风得意揽长春。

谈谈对偶修辞

谈谈对偶修辞

谈谈对偶修辞谈谈对偶修辞概念介绍对偶也叫做“对仗”,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俗称“对子”。

对联用的就是对偶修辞方法,对联的源头是门神,后来演变成桃符,王安石有《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于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例如有一副写屈原的对联:“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基本特点(一)对偶的作用使用对偶这种修辞方法,至少给句子带来四个方面的效果。

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明快;音调上:音韵优美,音乐感强;表意上:凝炼集中,高度概括;抒情上:情感真挚,酣畅淋漓。

(二)对偶的种类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③才饮长江水,叉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

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①。

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来说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③。

(三)对偶的结构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时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舍。

2.句子对偶。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四)对偶与对比的区别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从形式上说是对偶,从内容上看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五)对偶与排比的区别1在形式上,对偶的句子成对,且只有一对,要求语句的字数相等;排比的句子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在字数要求上不严格。

对联修辞之嵌字(一)

对联修辞之嵌字(一)

对联修辞之嵌字(一)嵌字,是对联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就是将人名、地名或者事物名,按一定的要求和规律,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使对联意中有意,言外有言,从而增强对联的针对性。

一般来说分为分嵌和整嵌。

最为多见的是分嵌,即将关键字嵌于上下联对应位置。

以两字分嵌最为多见。

(由于本公众号在时习之诗钟浅注中已经简单介绍了这种嵌字。

故而今天重点叙述对联中的首嵌,顺带介绍一下其它奇妙之法。

至于诗钟之嵌字,不再赘述。

)嵌字之法既知,看几个实例:莆田天后宫——天后宫,或称妈祖庙,遍及全国,尤以福建为盛。

清一统志:“天后,世居莆田之湄洲屿,宋都巡检林愿女,生平多神异事迹。

宋元明皆加封号,清康熙时封天后。

”有两联——天然绝胜;后来其苏。

天监有赫;后德无疆。

皆冠“天后”二字,且系成语。

嵌字冠名,可以突出重点,也让写联者有的放矢。

(下一章将重点介绍几副风景名胜联)这里另外介绍几个绝妙嵌字:【首尾皆嵌】广东潮州的韩江酒楼,旧有一绝妙对联,为人传诵:韩愈送穷,刘伶醉酒;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首尾四个字连起来恰好是“韩江酒楼”。

【连嵌】有的对联,在一联中嵌入多个专有名词。

如清代宋湘贺嘉庆皇帝万寿的寿联:顺穆康贤,雍和乾乐嘉千古;治平熙世,正直隆恩庆万年。

对联一连嵌了清朝自正式入关建国后的五位皇帝年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

颂扬、拍马的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复嵌】嵌字有时可以反复嵌入,形成重言。

《对联话》中载:袁少枚有一园,名“半闲”,自题一联云:半市半乡,半读半耕,半士半医,世界本少全才,故名曰半;闲吟闲咏,闲弹闲唱,闲斟闲酌,人间尽多忙客,而我独闲。

联中七嵌“半闲”,前为铺垫,最后结句总结巧妙。

同乐戏院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邀同人小住为佳,贤者亦有此乐;乐以忘忧,乐而忘惓,问乐事今日何在,答云是之谓同。

联中四嵌“同乐”,由于平仄关系,最后将同乐反过来,乐总结前面同、同总结前面乐,更加让人回味无穷。

【套嵌】有一种写法,将一些套词分别嵌入,比如用“东西南北”对“春夏秋冬”,这种成套的嵌入,笔者拟定为“套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对联中学习修辞方法
作者:唐锡铭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08年第07期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形式整齐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有时常会用到一些修辞方法,以此来增强对联的艺术效果。

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1.比喻法例如:友如作画须求淡,文似看山不喜平。

用比喻的形式写出了朋友相处讲求清淡,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而文章则要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否则别人就不喜欢欣赏。

2.双关法利用文字同音或同义关系,使一句话同时含有两个意思,表面一个意思,隐含着一个意思,这隐含的意思才是最主要的。

例如: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这副对联有一个来历。

据说有一天,一些文武大臣到江边去玩耍,看到江中有两只船一起行进,不一会儿,扯起风帆的船只就跑到了摇橹的船只前边去了;于是一个武将就吟出了上联。

这副上联表面上是说,两船一起行进,摇橹的不如扯起风帆的快,而实际上是利用谐音关系(“橹速”与三国时的文官“鲁肃”同音,“帆快”与汉朝的武将“樊哙”音近),在讥笑他们文官不如我们武将。

文臣们听了,怎么会不知道他的弦外之音呢?但一时又苦于找不到下联。

正在这时,岸上飘来了一阵音乐之声,那里既有笛声也有箫声,婉转悠扬;于是一位文官灵机一动,就对出了下联。

下联同上联一样,表面是说很多乐器一起吹奏,清脆的笛声比不上柔和的箫声,实际上也是利用谐音关系(“笛清”与北宋的武将“狄青”同音,“箫和”与汉朝的文官“萧何”同音),在回敬他们,说你们武将不如我们文臣。

3.夸张法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作者以缩小夸张的方法,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对比法就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例如: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

5.嵌字法就是将要表现的人或物的名字镶嵌在对联内。

当然,好的对联一定要注意镶嵌得自然天成,不留痕迹。

例如:
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
这副对联,上联嵌入了明末英雄史可法的名字,赞扬了他誓死保卫扬州、兵败后宁死不屈的高尚品质;下联借用谐音关系(“洪成仇”与“洪承畴”同音。

洪承畴是明朝崇祯皇帝时候的兵部尚书,深得皇上的器重,可惜后来兵败后没有保住自己的节操),鞭挞了洪承畴兵败后投降变节、成了清庭的鹰犬、反而攻打大明江山的卑鄙行为。

6.拆字法例如:半夜生孩,子亥二时难定;百年匹配,己酉两姓相当。

“孩”字拆开就成了“子”、“亥”二字,“配”字拆开不就是“己”、“酉”二字吗?
7.合字法这种方法刚好与拆字法相反。

比如: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传说,一位小姐选择夫婿,不看家境,不重官位,要的就是才学相当,就出了这个上联来以文招亲。

这个上联不仅用了合字法(“寸”、“土”合起来就是“寺”字,“寺”前面加一个言旁就是“诗”字;下联一样,两个“木”字合起来是“林”字,“林”下面一个“示”字就是“禁止”的“禁”),还用了顶真法,后面又引用了一句诗,而且第一句与最后一句都是一个“寺”字结尾,所以看似容易,要对上确实很难。

因此,很多人只有望联兴叹。

后来,来了一位风流潇洒的青年书生,提笔写出了下联。

虽然与上联比较好像少了一点诗意,但能够按照出句的要求来对,对出这样的下联,也已经很不错了。

6、7两种有的统称为析字法。

8.回文法这种对联既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而且读起来是一样的。

例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这副对联顺读和倒读完全是一样,不信你试一试?类似的例子还有: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9.顶真法就是用前面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或词语,作后面一句的开头,形成一种上递下接的形式。

比如前面合字法中的例子就是这样。

再比如写弥勒佛的一副对联也是这样: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10.叠字法就是将某些字进行重叠。

例如:
孤雁悲歌声声唱寂寞,斑竹冷泪点点寄相思。

再有一副描写旧社会的对联也是用的叠字法: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

11.倒装法就是颠倒了事物和语言本来应有的次序,把本应在前面的部分提到了后面。

比如:
乐在黎民欢乐后,忧于邦国患忧前。

这两句本应是:在黎民欢乐后才乐,于邦国担忧前先忧。

他化用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12.集句法就是将别人的文句集合在一起以构成一副对联。

例如:
无丝竹之乱耳,乐琴书以消忧。

上一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下一句来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当然,对联的修辞方法还有很多,这里讲的是几种常见的方法。

我们知道了对联的一些修辞方法后,对自己撰写对联、理解别人的对联或许有一定的帮助。

四川省涪陵市第十二中学(648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