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起点和终点》完美教案1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过物体运动的经验,但对于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达,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并能用语言描述。

2.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运动的物体,如球、车等。

2.学具:准备一些小车,让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球、车等,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在做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讲解:物体在运动时,它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当物体静止时,它的位置不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小车进行操作,观察小车的运动和静止。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交流自己的发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起点和终点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起点和终点

起点和终点
教师活动
游戏导入
1.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比跳远。

2.思考: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他们两个谁跳的远呢?
3.请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

(谁跳的距离远谁就赢了)求做游戏,动脑思考。

位置和落地位置
2.跳远的起始位置叫“起点”,最终停留的位置叫“终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
研究一下《起点和终点》。

活动探究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彩纸,动手折一个小青蛙。

2.体验纸青蛙跳远的活动。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纸青蛙跳远的活动计划。

(2)小组汇报:画出起点。

青蛙跳远
画出终点
比较距离
(3)哪个地方是起点?哪个地方是终点呢?
(起跳的位置是起点;落地的位置是终点。


起点选在青蛙头的位置,终点选在青蛙尾部后面。

(4)按照小组汇报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

3.我们通过刚刚的活动,能够比较出相差较大的跳远距离。

但是这几个距离谁远谁近呢?青蛙。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考并回答。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章《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包括: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距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描述。

难点:使用工具测量距离,理解起点和终点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直尺、粉笔、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学具:每组一把直尺、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捉迷藏”游戏,引导学生关注起点和终点。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随堂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直尺测量起点和终点的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关注测量结果。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3. 使用工具测量距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描述其起点和终点,并测量距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但在使用工具测量距离方面,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尝试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进行描述,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程,对于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可能有些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还不太熟悉,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2.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起点和终点标志物、运动物体。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运动物体,带有起点和终点标志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运动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通过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并加以描述。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1)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1)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理解起点和终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使用简单工具(如直尺)进行起点和终点的测量;通过实践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测量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测量起点和终点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空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重点: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测量方法,培养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教学图片、多媒体设备。

学具:直尺、白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实例,如赛跑比赛的起跑线和终点线,让学生感受到起点和终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介绍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意义。

3.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有关起点和终点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演示解题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找出起点和终点,并在纸上记录测量结果。

5. 小组讨论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起点和终点的测量方法3. 测量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长度,记录起点和终点,并计算出长度。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2. 作业题目:画一条线段,标出起点和终点,并测量其长度。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贴合度和吸引力。

3. 例题讲解的清晰度和易懂性。

4.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比较需要公平的原则。

2.明确相同标准下的起点和终点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3.掌握确定起点和终点的标准。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问题和提出自己的方法。

2.通过课堂探究活动能形成有意识的公平比较原则。

三、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验或观察发现问题。

2.培养比较中的公平意识。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比较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2.学会自己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比较需要公平,相同标准下的起点和终点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教学难点:确定起点和终点的标准;要有统一标准,才能公平比较。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只青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请两个小朋友进行跳远比赛,采取不同起点起跳。

问问谁跳的远?设计意图:在观察中发现不同起点的两个小朋友究竟谁跳得远,并不公平。

2.怎么才能让我们的跳远比赛更加公平呢?设计意图:学生联系体育运动会中的经验,自然想到需要统一起点。

3.起跳的位置我们称为?落地的位置我们又称为?设计意图:巧妙引出课题,并且让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定义更加清晰。

(板书:起点和终点)二、聚焦课题1.开一场跳远运动会师:今天我们要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参赛选手!看!他们现在都在这个盒子里休息呢,那想让它们登场,我们就要把这场运动会策划的有声有色。

2.讨论方案师:好,“场地”我们已经准备好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制定规则了。

规则如何制定呢?谁有主意?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同学们真聪明,和我们的跳远比赛一样,这次运动会同样要求起点和终点的设定。

那么起点和终点如何进行设定呢,谁有主意?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总结规则,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设计意图:先确定较为简单的起点标准,开放终点标准。

师:在下发场地之前,老师有几点注意要告诉大家。

注意:1.小心保护场地,不要弄破了;2.使用直尺和下发的彩笔标记作画;3.小组四人每人跳一次,看看谁跳得更远;4.小组实验完成后首先要身坐端,然后再举手表示。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是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教材以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程,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发现。

但是,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在培养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感受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理解和掌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物体的图片,如车、飞机、人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准备一些小车和小人模型,用于学生的实验操作。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如车、飞机、人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如小车在桌子上运动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的变化。

《起点和终点》(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起点和终点》(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第2节《起点和终点》,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了解测量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

c. 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b.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能力。

c.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比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c. 比较物体长度。

2. 教学难点:a. 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学生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观察和探索。

但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还比较薄弱,对测量的概念和方法也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a.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条线段,并问学生这条线段有哪些特点。

b. 学生观察后回答,可能会提到线段的长度、形状等特点。

c.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条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吗?请大家一起讨论。

2. 概念讲解a. 教师向学生解释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简单明了地阐述起点和终点的含义。

-起点是线段的开始位置,终点是线段的结束位置。

b. 通过实物或图片示例,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一条绳子或纸条,示范并让学生观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

3. 尺子的使用a.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把尺子,并解释尺子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上面有刻度表示长度。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82页至第83页,具体内容包括: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习使用起点和终点进行路线设计;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简单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设计路线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运用。

难点:设计路线时,如何运用起点和终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教学PPT、直尺、圆规。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幅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起点和终点。

2. 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教师通过地球仪和PPT,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出示教材第82页例题,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起点和终点设计路线。

3. 实践活动(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条起点和终点的路线。

(2)学生完成设计后,进行展示和交流。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针对教材第83页的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起点和终点的运用。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第83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1)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起点和终点的运用(3)设计路线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设计一条从学校到家的路线,标出起点和终点。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运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尝试设计更复杂的路线,如涉及多个起点和终点,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优质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优质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优质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起点和终点概念,理解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方向认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起点和终点概念,能正确判断物体运动方向。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体运动感知。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概念,正确判断物体运动方向。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图片、磁性教具、起点和终点标志。

2. 学具:磁性小车、起点和终点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两位同学进行一场短跑比赛,让学生观察比赛过程中两位同学起跑和到达终点情景。

过程细节:引导学生关注起跑线和终点线位置,理解起点和终点概念。

2. 例题讲解:展示磁性教具,讲解起点和终点概念,引导学生判断物体运动方向。

过程细节:通过展示磁性小车在磁性教具上运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起点和终点概念,并学会判断物体运动方向。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磁性小车在磁性教具上运动,判断其起点和终点。

过程细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巩固学生对起点和终点概念理解。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判断物体运动方向方法。

过程细节: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观点,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概念2. 判断物体运动方向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或学校附近物体运动,记录其起点和终点,并判断运动方向。

答案:根据观察到物体运动情景,正确填写起点和终点,并判断运动方向。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用起点和终点概念来描述其他物体运动。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是教科版科学一上的第二课第二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程,对于科学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对于事物的开始和结束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表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2.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2.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的目的。

同时,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有关事物开始和结束的图片或视频。

2.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计时器,小车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关事物开始和结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开始和结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还有哪些事物的开始和结束可以进行观察和记录,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事物开始和结束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观察和记录。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题和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回顾和复习。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2课《起点和终点》,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一章节“认识位置”,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使用简单的图示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能够用语言和图示来描述。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PPT、直尺、白板、图卡。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直尺、图卡、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学校运动会接力比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起跑线和终点线,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比赛吗?起跑线和终点线有什么作用?”2. 新知识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起点和终点的定义。

(2)教师演示如何用图示和语言描述物体位置。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描述物体位置。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一道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例题:小明的家在学校东边,距离学校500米。

请用图示和语言描述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线。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练习题:请描述你的座位位置,并用图示表示。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利用起点和终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描述你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并用图示表示。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今后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描述路线,起点和终点还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如何利用起点和终点来规划旅行路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提高空间观念和观察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主要围绕“起点和终点”这一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第三节“起点和终点”。

详细内容涉及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理解起点与终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使用简单的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起点与终点的表示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教学重点:掌握起点和终点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示例图、教学课件、磁性教具板。

学具:画纸、彩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景:教师展示一张地图,引导学生找出起点和终点。

(2)提出问题:什么是起点和终点?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自主探究(1)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表示起点和终点?3. 示例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例题,讲解如何用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辅导。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1)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起点和终点的表示方法(3)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你上学路线的起点和终点。

(2)简述起点和终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开展课外活动,如“起点和终点”主题绘画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2课《起点和终点》,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并培养其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识别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其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识别。

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相对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演示图、物体运动轨迹图、磁性教具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画纸、画笔、磁性玩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赛车比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起点和终点,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赛车比赛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吗?”2. 新课导入: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教具演示,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3. 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在画纸上绘制不同物体的运动轨迹,并标出起点和终点。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如何识别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找起点和终点”的游戏,提高学生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识别起点和终点的相对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找出至少三个起点和终点,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跑步比赛的起点和终点电梯上下的起点和终点公交车行驶的起点和终点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起点和终点,并能够用图形和标记表示起点和终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起点和终点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图形和标记表示起点和终点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起点和终点,并能够用图形和标记表示起点和终点。

难点:让学生能够用图形和标记表示起点和终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图形卡片、标记工具。

学具:学生自带的玩具或物品、图形卡片、标记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出自己自带的玩具或物品,观察并描述它们的起点和终点。

2. 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课件和黑板,向学生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起点和终点。

3. 例题讲解:用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如乘坐公交车时的起点和终点,跑步比赛时的起点和终点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用图形和标记表示起点和终点,并互相展示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起点和终点起点:终点:七、作业设计1. 请用图形和标记表示你家到学校的起点和终点。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图形和标记表示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起点和终点。

2. 请用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游戏的起点和终点。

答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自己最喜欢的游戏的起点和终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起点和终点,用图形和标记表示起点和终点。

但部分学生在用图形和标记表示起点和终点时,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场景中存在起点和终点,如吃饭、看电影等,并尝试用图形和标记表示出来。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2课《起点和终点》,内容包括: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理解起点和终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使用简单工具进行起点和终点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测量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直尺、白纸、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小明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新课内容:a. 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生活中遇到的起点和终点问题。

c. 教师示范使用直尺测量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3. 实践活动:a. 学生分组进行起点和终点的测量,记录数据。

b. 各组汇报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起点和终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测量起点和终点的方法3.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一个起点和终点的例子,并进行测量和记录。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正确测量并记录起点和终点的位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测量不准确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与起点和终点相关的科学问题,如速度、时间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1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1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课例编号
2
学科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起点与终Leabharlann 》教科书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7年7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高洁
北京市顺义区石园小学
指导教师
高晓颖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与教师研修中心
4青蛙跳远比赛
教师为学生发放纸带,学生分小组开始进行青蛙跳远比赛,教师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三研讨与小结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小组的纸带,说一说哪组的青蛙跳的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比较和测量的时候要先确定起点和终点。这让会让比较和测量更公平和准确。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重点:了解比较需要公平,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难点:能简要讲述公平比较的探究过程。

一年级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1

一年级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开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学习用纸带测量。
难点: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教学准备
每人一张折蛙纸、PPT、每组一条纸带、铅笔、剪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及反思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这节课邀请了两位小朋友来教室,它们是谁呢?
小青蛙和小兔子要来进行跳远比赛。谁会模仿小青蛙和小兔子跳远呢?
刚刚它们谁跳得更远呀?
怎么比拟?
2.今天在课堂上我们每位同学都会来参与跳远,但是跳远的主人公不是你们,我Hale Waihona Puke 今天的主人公是你们亲手制作的纸青蛙!
2.这样放置成绩的好处是什么?
3.从同一起点线出发,让比赛更公平,也帮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比赛结果。
4.如果下次要举办谁的纸飞机飞得更远,你能帮老师设计比赛规则吗?
勇于尝试,积极思考。
学生准备号纸飞机,从同一起点线出发,让纸飞机飞到最远处,就是终点。飞得最远得就是比赛成绩最好的。
数据统计的目的更加方便我们观察和分析。比拟青蛙跳远的要点是从同一起点线出发,找到终点,更方便比拟,更加公平。
4.老师这里也有一只小青蛙,它从赛道的一段跳到另一端,谁可以帮老师找出起点线和终点线的位置。
5.看视频学习具体操作方法
学生思考,分享
指一指,贴一贴
小组里最好成绩者参加,其他人协助。
张贴最后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

而比较与准确测量的前提是公平,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

本课以纸蛙跳远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比较中的公平原则,从比赛需要确定起点和终点中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相同的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不同的终点是公平比赛的不同结果。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或许有了初步的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

学生把恐龙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

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体育活动中的跳高、跳远、跑步比赛等。

本课将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比赛要公平,要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较。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确定起点后,还要标记终点来进行比较。

3.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学习标记起点与终点的方法;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能有序地把跳远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进行科学的比较。

科学态度: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小组间能团结协作,互相配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四、教学准备
教师:PPT(含视频资料)、大纸蛙两只、大纸带一条
学生: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剪刀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3分钟):老师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参加过跑步比赛啊。

老师想请两个小朋友来比一下(选两个小朋友,一个站在1号位,一个站在2
号位,事先在地上粘两条线),其他小朋友做裁判,谁先跑到老师这儿,谁就赢。

(师发令:预备,开始!)(看学生反应)
根据孩子反应,借孩子之口说出比赛的不公平。

设问:“要怎么比才公平?”
再次比赛: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跑步结束后,两个孩子各奖励一只小青蛙。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熟悉的跑步比赛,调动气氛,同时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跑也为后面的青蛙跳远比赛的公平性奠定了基础。


(一)聚焦(5分钟)
1、故事导入
老师先来给大家讲个故事。

秋天到了,森林里动物们准备举办一年一度的运动会。

小青蛙看见了,它好羡慕啊,自己都没参加过运动会呢,然后它赶紧把这个消息去告诉了它的伙伴们。

小青蛙围在一起讨论,一只小青蛙说道:“我们青蛙弹跳能力可好了呢,要不我们先挑选一个跳得最远的去参加比赛,肯定能得冠军呢!”“派我去,派我去,我跳得可远了!”一只小青蛙急切得说道。

另一只小青蛙不服气了,说道:“哼,我跳得更远呢,应该派我去!”然后这只也想去,那只也想去,大家都想去。

2、问题聚焦
(1)小朋友,你们说怎么办?
(2)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比出谁跳得更远呢?
(师及时作出评价:哦,你说得真棒(奖励小青蛙)。

谁再来说一说。


3、引出课题:起点和终点
师:从同一条线上开始跳,我们把这叫做起点。

蹦,跳了一跳后,它从起点跳到了这里,最后落地的地方,我们称为终点。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起点和终点。

(板书:起点和终点)
(设计意图:从富有童趣的故事导入,引出起点和终点。

明确共同的起跳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二)探索及研讨(33分钟)
1、确定起点、终点和比赛规则(7分钟)
(1)(出示纸带)大家看,这个就是我们青蛙跳远的赛道。

(黏贴在黑板上)(2)我们先要标什么呀?(板书:画起点线。


(3)(出示两只大纸蛙)两只青蛙要准备跳远了,小红蛙先跳,在起点的位置上站好(师故意将身体压在起跳线上,看孩子的反应)。

小青蛙要准备起跳喽(看孩子反应)。

引起孩子冲突,不能踩线,要对准起跳线。

引出:为了比赛公平,头对准起点线。

(4)一只青蛙跳了一跳后(同时配音),设问:我们还要标什么?
终点怎么标呢?
板书演示:在青蛙的脚部画线作为终点,也就是离起点最近的位置处画线。

(5)板书演示:小青蛙第二次跳,这次跳得更远了,可是跳歪了,怎么
办?演示:找到青蛙离起点最近的位置,画线作标记。

(6)板书演示:小青蛙第三次跳,头反方向了,怎么办?演示:同样的方法,在离起点最近处画线作标记。

(7)设问:三次跳远成绩,我们取哪次最为最终成绩啊?生:最远的那次。

师:将最远一次的线画长。

讲述:所以起点到终点的这段距离就是我们小青蛙跳远的距离。

(板贴:箭头、距离)
(设计意图:利用黑板逼真的板演,渗透公平比赛的规则,引导孩子知道如何对齐起点和确定终点。


2、热身运动(4分钟)
(1)谈话:等下我们每个朋友都扮演一只小青蛙来进行跳远比赛。

如果你是红色的,那你就是小红蛙。

你要让你的小红蛙跳起来,并且跳得远哦。

比赛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下热身运动,练习练习怎么让我们的青蛙跳起来。

(2)(出示图片:纸蛙)小朋友们看,青蛙上下有两条线,我们按的时候把手指按在上面的一条线上,按下去后小青蛙的身体是这样有点往后的,就像弹弹弓一样,往后拉,松手后,青蛙就能弹跳出去了。

我们来看个小视频,看看老师是怎么跳的。

(3)微视频:青蛙跳远。

(4)学生活动:试跳青蛙。

(组长拿出材料盒里的小青蛙,按照编号分发给对应的小朋友)
(5)示意:会跳的举手。

活动结束后,组长将青蛙放回材料盒。

(设计意图:比赛前的热身运动,让孩子尝试怎么弹跳青蛙,吸引孩子的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青蛙比赛打下基础。


3、青蛙跳远比赛(22分钟)
(1)做要求:接下去我们就要来进行比赛了。

老师给你们两人一个赛道。

起点的位置已经标注好了。

我们来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

(2)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个视频,我们来看看小朋友是怎么跳远比赛的。

观看微视频:青蛙跳远比赛。

(3)(老师要考考大家刚才有没有认真观看)设问:小红蛙跳了几次?(师补充:不管远近每只青蛙只能跳三次,如果跳出赛道或跳到地上了,可以再来一次。

)一个小朋友的青蛙跳,另一个小朋友干什么?(提醒:做标记的时候,先按住青蛙不要动,然后再做标记)
三次跳完以后,取最远的一次,还要标上什么?(板书演示:姓名写得大一点)(4)谈话:每个小朋友跳好以后我们四人小组中再来比比谁的青蛙跳得最远,找出小组中的冠军。

演示:冠军产生后,我们将冠军最远的一次用剪刀剪下来,然后贴到黑板上来。

(提醒:使用剪刀要小心,不要伤到手)
想不想来比一下。

做的又快又好的小组奖励小青蛙哦。

(5)学生活动:青蛙跳远比赛。

(师巡视并适时指导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赛道上写上姓
名,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活动结束后,要求将材料都放回材料箱里(小组长负责)。

(6)设问:大家看看,谁(第几组哪个同学)的青蛙跳得最远啊?(预设
孩子可能起点没贴在一条直线上)
引导孩子说出要对齐起点,确保比赛的公平。

师总结:对齐起点,比较终点。

(7)观察起点对齐后的纸带,谁跳得最远?比出全班的跳远冠军。

拍手鼓掌。

(上台领奖:大青蛙)(设计意图:通过孩子互相协作完成青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培养一年级孩子
的团结协作能力,并且进一步明确起点和终点的标识。

利用孩子间互相比较谁的青蛙跳得远,让孩子进一步意识到对齐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三)拓展(纸蛙折叠方法)(2分钟)
1、出示大纸蛙:给表现好的小朋友(5个)和表现好的小组(前二)各奖励一只大纸蛙。

2、师:其他小朋友是不是都很羡慕啊,别着急,青蛙的折法在这里。

出示图片:纸蛙的折叠方法。

3、每人一张印有折叠方法的纸和一张手工纸,课后可跟自己的爸爸妈妈去折一折,用老师今天教的方法去和爸爸妈妈进行纸蛙跳远比赛。

(设计意图:亲子活动,让孩子在一个新的情境中进一步体验公平测量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