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2章

合集下载

4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第2章《旋转与 角》

4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第2章《旋转与 角》

教学设计旋转与角设计说明 :1.注重数学教学活动化。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在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进活动”。

让学生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在活动中学会质疑,体现了建构数学思想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在新课的设计中,主要通过转一转、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总结平角和周角的概念,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概括出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设计在新知的探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发现并获取知识。

在活动设计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

这些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大胆表现,积极探究。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1、通过实物展示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活动,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4、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体验到数学美极了。

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活动角,大尺子。

学具:活动角,尺子,圆形纸片。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直尺、三角尺、活动角、小棒、硬纸条、图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而且其中有不少还和数学有关。

今天,老师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老师设计的人物图案,这些图案是由许多数学密码组成的,这些数学密码都是我们学过的图形,你能看出来吗? (学生指出这些图案主要是由角组成的)师:刚才我们从图案中发现了角,但是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出示时钟模型),在时针和分针不停地旋转过程中,它们也组成了不同的角,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研究旋转变化中的角。

第2章信息化教学设计

第2章信息化教学设计
返回
2.2.2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提供一些寻求资源的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 在评价信息化学习特别是其产生
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确定搜索哪种资源,什么资源 的电子作品时,结构化的评价工 能更有效地完成学习;同时教师根据学习主题做一个资 对教学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包括 具-量规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求学生以完成 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源列表,使学生有范围、有目标地收集、分析与整理资 时间表、分组方法、上机时间分配、 对其进行认真设计将提高评价的 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事 料,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任务与 实施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软硬件以及其 可操作性和准确性。量规的设计 先做出电子作品的范例。当教师展示 问题设计 它必要的文档等。 单元实施方案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逐步引 应该考虑到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最 作品范例时,学生浏览后就会对自己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学习方式、学习途径、 导学生对自己学习风格、初始能力、 后的电子作品等多方面因素。在 将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学习任务与问题的设计 学习过程进行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 评价修改 兴趣爱好做出确定分析。信息化时 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学习评价量 但呈现范例时,又要避免给学生造成 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 信息资源查找与 自主设计能力对有效学习所起的关键作用。 代强调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的能力, 规是学生学习的参照和向导。大 设计 思维定势,否则会扼杀学生的创作个 制定。根据阶段性目标, 评价量规设计 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 由于学习过程中各要素的复杂性,在教 致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协 性。 设计真实的任务与有针 生参与到整个设计过程中,使学习 学过程中,评价、修改需要随时进行, 作能力、目标完成情况等几个因 对性的问题。 者掌握设计学习过程的各种策略与 素。 并伴随设计过程的始终,只有对教学各 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作品范例设计 环节进行合理调控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教 学效果。

教学设计第二章 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课件

教学设计第二章 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课件
• 学习的程度=F(所花的时间/所需的时间)
2. 任务中心模式关注于如何促进学习的过程,例如,布鲁纳 模式与加涅模式。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与储存取决于知 识的结构方式,提倡编制学科中心的结构化教材,通过学 生自我的探究来把握、理解学科结构。加涅模式源于他对 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他把学习结果(学习领域)分为 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与态度五类, 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分析观和九个事件的教学过程等。
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②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④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 系统论 5. 教育传播理论
内容概要
一、系统论和传播学及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基础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第一节 系统论和传播学与教学设计
·系统论的起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贝塔朗菲;《一般系统,
后现代主义哲学:知识不在个体之内,不是个人的财富,而是 位于集体之中,是集体的财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沃尔福克:
个体的建构主义:关心个人如何建构自己的认知或 情绪成分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工具 和活动影响个体的发展和学习
社会学建构主义:不关心个体的学习,关心学科中 的公共知识是怎样建构的
线性单一过程,未包括反馈回路 -维纳的反馈控制论 -施拉姆的双向传播模型(P36图2-3)
(二)教学与设计中的传播观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及其传播过程要素 (P37图2-4)
·伯罗的SMCR传播过程模式( P37图2-5)
说明传播效果不是由传播过程某一要素决定,而 是由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揭示了各 要素间的动态联系。
1.教学系统(instructional system)

初中七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

初中七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

初中七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了解牛顿三定律,能够运用牛顿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2. 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2.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力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学生分享对力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力的定义。

二、力的作用效果(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力的作用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学生分享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力的作用效果。

三、牛顿三定律(20分钟)1. 教师通过PPT介绍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2. 学生分享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牛顿三定律。

四、动手实践(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运用牛顿三定律解释现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牛顿三定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学习牛顿三定律,并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第二章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第二章教学设计模式

第二章教学设计模式一、重难点解析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以下几项内容:教学设计模式的含义和功能、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的四个阶段、教学设计模式发展的“二代”,以及教学设计模式的各种类型。

1.教学设计模式的和功能⑴含义模式,通常是指可以使人模仿的系统化的、稳定的操作样式,它表现为某种规范的结构或者框架。

教学设计的模式是经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教学设计的系统化、稳定的操作样式,它用简约的方式,提炼和概括了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的经验,解释和说明了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有关理论。

教学设计的模式既是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的升华,它同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特征。

⑵功能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实践提供直接的指导。

第二,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资料、素材。

教学设计模式包含了关于教学设计的特定的理论、指导思想,这些教学理论可以转化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成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来源。

第三,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第四,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指南和依据。

因为教学设计模式提供了关于教学实践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信息。

2.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教学设计的模式是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因此,教学设计的模式也往往表现为一个有序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可以从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和教学设计模式的构成环节两个方面来把握。

⑴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教学模式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可称为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

20世纪80年代,安德鲁斯和古德森总结出教学设计模式的14个步骤,这14个步骤反映了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

分别为:需要的评估;考虑不同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形成系统;明确限制;形成广泛目标和可以观察的具体化子目标;生成与总目标和子目标相匹配的前测和后测测验;分析总目标和子目标的类型并将下属技能序列化;确定学习者的特点和准备状态;形成与科目和学习者需要相适应的教学策略;选择媒体以采用教学策略;形成以策略为基础的教学课件;对课件进行形成性评价以诊断课件使用者的学习困难;在诊断基础上,对课件进行修改;开发有关安装和维持以及定期修理教学程序的材料和过程。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教案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教案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场景。

2. 掌握通过图表和数据进行信息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3. 学会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

二、教学内容1. 数学实际应用场景的介绍和探索。

2. 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方法。

3. 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方法。

三、教学重点1. 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的培养。

2. 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的提升。

3. 学生的统计方法运用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1.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的教材和教具。

2. 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和材料。

3. 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工具和软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引入本章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方法,以及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方法。

3.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分析和解读图表和数据,进行信息的整理和统计。

4.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章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加深理解和记忆。

5.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练和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6. 反馈评价: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的研究进步和问题。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的实际应用场景,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2. 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更复杂的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

3. 推荐相关的数学研究资源和软件,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和应用数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的信息分析和解读能力。

2. 考察学生的数据集合整理和统计能力。

3. 考察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分析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表现。

3. 提出改进和调整教学策略的建议。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第2册 第2章 第1节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第2册 第2章 第1节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要求简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改变二、素养要求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结构和功能观;通过学习生态位形成进化和适应观。

2、科学思维:从不同探究视角,尝试对种群和群落水平问题进行区分研究三、教学提示本节内容为帮助学生达成对选择性必修二课程概念2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学习“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实验,并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但网络课程不好带学生做实验,可以推荐一些视频让学生在网络搜索进行学习。

同时,群落的内容属于宏观生物学范畴,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具有丰富的直观体验,较易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切入,多将教材中的例子用图片形式呈现,多引导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分析讨论,总结、概况,形成概念,习得方法。

四、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活动,说明群落的概念;明确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说明研究的视角不同,探究的问题也不同。

2、通过分析实例,阐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阐明群落是物种间通过不断变化的复杂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举例说明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及其影响因素,认同生物的生态位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的结果,会随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4、运用所学知识给当地的生态恢复、生态农业等工作提出建议。

5、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五、重难点重点1、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2、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3、群落的空间结构4、生态位难点1、分析实例,阐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阐明群落是物种间通过不断变化的复杂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2、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并能解释生态位是可以随各种因素不同发生变化。

六、教学过程七、课后作业教材29页课后练习与应用。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第2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第2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2.1.1活泼的金属单质--钠“钠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

钠元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的学习有指导性作用。

这节课通过实验探究钠的性质对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这不仅为学生学习以后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而且学生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研究技能的同时,可以建立发展物质性质和物质用途关联、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1、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归纳钠的性质,能从原子结构上解释钠的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评价目标(1)通过对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定性实验探究的水平。

(2)通过对钠还原性、活泼性的判断分析,诊断学生对钠的性质认识思路的视角水平和内涵水平。

(1)重点:通过实验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2)难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

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关于金属的知识,预习本课内容,查阅资料了解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引入】在上一章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分类,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如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我们将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系统研究钠及其化合物,可以定性认识钠的性质、变化和用途。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这节课我们主要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单质钠的性质。

【投影】金属钠是英国化学家戴维在1807年电解熔融碳酸钠时得到的。

【学习任务1】通过观察和结合数据认识钠的物理性质。

思考与交流:(1)展示煤油装有钠的试剂瓶,用镊子将煤油中的钠取出来放在滤纸上,用滤纸把金属钠表面的煤油吸干,用小刀切开钠的表面,观察钠的光泽和颜色,并观察钠表面有些什么变化?【评价任务1】(1)根据观察结合数据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质软(硬度小)、密度比煤油大、熔点低、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学习任务2】通过观察集合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说一说为什么切开钠后表面会迅速变暗。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有理数》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有理数》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有理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有理数》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关键章节。

本章主要包括有理数的定义、分类、运算、大小比较等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实数、代数式等知识打下基础。

本章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有理数的定义和运算规则理解不透彻,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对比和实际操作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分类。

2.掌握有理数的运算规则,包括加、减、乘、除、乘方等。

3.学会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4.能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定义和分类。

2.有理数的运算规则。

3.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运用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理数的定义和运算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PPT和多媒体素材。

2.准备纸质教学资料和练习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

4.准备相关教具和实物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际情境,引出有理数的概念。

例如,描述一段距离、计算物品价格等,让学生感受到有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和运算规则。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有理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来展示有理数的分类和运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练习。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第2章 任务2 配置网络(教案)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第2章 任务2  配置网络(教案)

第2章网络应用教案任务2 配置网络教案
1.教学设计方案
2.教学设计实施
3.教学实施过程
把主机与路由器连接好后,要实现与外界的网络联系,需要通过W AN口把路由器与外网连接起来。

同时设置好路由器的相关参数,才能使局域网中的设备访问互联网。

通过上述网络设备的连接,了解连接网络设备的顺序。

如何有效设置网络及在设置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需要进一步学习网络设置来解决这些问题。

4. 教师展示制作网线的过程
5. 教师展示家用路由器连接网络的方法
6. 教师演示排除网络故障的方法
学生操作并完成工作任务(35min)。

《第2章 信息工具——计算机 第1节 神奇的计算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信息

《第2章 信息工具——计算机 第1节 神奇的计算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信息

《神奇的计算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学会计算机的基本应用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信息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鼠标操作、键盘应用等。

2. 教学难点: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如CPU、内存、硬盘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计算机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计算机各部分组成及工作原理。

3. 准备相关视频素材,用于演示计算机操作过程。

4. 准备练习素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缘。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们学习《奇奥的计算机》这一部份内容,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它的壮大功能,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起首,我会展示一些有趣的计算机应用实例,如图像处理、动画制作、数据分析等,让学生们感受到计算机的奇奥的地方,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2. 讲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模型和动画,让学生们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流程,如输入、处理、输出等。

同时,我也会介绍二进制代码的重要性及其转换过程。

3. 实践操作: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我会安置一些实践操作任务,如应用计算机模拟器进行简单的编程操作,或者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学生们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们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讨论他们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以及他们对计算机的看法和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可以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回顾:最后,我会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重点,解答学生们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索计算机的奇奥的地方。

6. 安置作业:为了稳固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我会安置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作业,如搜索一些有趣的计算机应用,尝试应用并分享应用心得。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整式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整式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在作业布置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量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总结。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合适的挑战,激发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总结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及时批改作业,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我会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习题将涵盖整式的定义、运算规则以及因式分解等各个方面,旨在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观察学生的解题情况,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我也能够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整式的定义、运算规则和因式分解方法。然后,我会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遇到的困难。
最后,我会对整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强调学生在学习整式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以加深对整式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样的总结归纳,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把握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整式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定义,掌握它们的系数、次数等基本概念。
2.学会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混合运算。
3.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4.掌握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会运用分配律、结合律等运算定律简化计算。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2.1有理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2.1有理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2.1有理数》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是整个初中数学的基础,而2.1节“有理数”更是这一基础中的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为后续的数的运算、方程的求解等知识点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仅需要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概念,还需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实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分类和基本性质。

2.能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定义和分类。

2.有理数的基本性质。

3.有理数的运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理数的定义和性质。

2.利用实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有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有理数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实数的概念,进而引出有理数的定义。

例如:“你们知道实数包括哪些类型吗?那么有理数是实数的一部分,它又是怎样的数呢?”2.呈现(15分钟)通过讲解和示例,呈现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提问,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有理数进行计算。

例如:“小明有2.5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1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有理数的定义和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1.消化酶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2.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3.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
4.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本、查阅资料、分享生活经验等。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悟。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一系列针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点的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练习题包括:
1.判断题:关于消化酶的作用机理和分泌部位;
2.选择题:关于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3.填空题:关于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
4.简答题:分析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消化和吸收知识。首先,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点,如消化酶的种类、作用机理、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消化酶的作用和特点。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模型、实物标本及图片,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构成,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通过实验、动画和案例,让学生掌握消化酶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分泌部位,如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保持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
-引导学生从心理层面关注身体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第一章:仁政
本章主要内容是关于孟子论述仁政的观点,重点讲解如何实现仁政
以及仁政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教授:
首先,我将通过课前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仁政主题的兴趣,可以
通过提问、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接着,我将以孟子的原著为主要教学材料,通过解读原文、讲解关
键观点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仁政的内涵和实践方式。

然后,我将结合历史事例或现实案例,让学生了解仁政在古代和当
代的应用情况,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仁政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最后,我将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展示,让他们分享对仁政的理
解和看法,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仁政的兴趣和理解,引
导他们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

第二章:性善
本章主要内容是孟子对人性的看法,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

在教学
设计中,我将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授:
首先,我将通过课前阅读材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性本善的概念,激发他们对这一主题的思考和讨论。

接着,我将以孟子的原著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孟子对人性的观点,阐明人性本善的内涵和意义。

然后,我将结合心理学理论或生活案例,让学生了解人性本善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这一观点。

最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人性本善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挑战,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

汽车电器教案 第二章发电机

汽车电器教案  第二章发电机

单元教学设计首页总第 5—12 课时课时教学设计续页教学程序教学内容讲解、导学方法②组成转子总成主要由两块低碳钢爪形磁极、磁轭、磁场绕组、转子轴和滑环等组成。

实物展示备注1—滑环;2—转子轴;3—磁爪;4—磁轭;5—磁场绕组教学程序教学内容讲解、导学方法星形连接有低速发电性能好的优点,所以目前车用发电机多采用星形连接。

b.三角形连接三角形连接是三相绕组的首尾线头彼此相接,就像三角形,所以称为三角形连接。

三角形连接的优点是发电机内部损失小,在高转速时能产生较大的输出电流,因而主要用在高转速时要求有高输出功率的交流发电机上,如神龙富康轿车等。

三角形连接的缺点是低转速时输出电压较低。

备注教学程序教学内容讲解、导学方法(3)电刷与电刷架电刷总成由两只电刷、电刷弹簧和电刷架组成。

电刷装在电刷架的孔内,借电刷弹簧的压力与转子总成上的滑环保持接触,用于给转子绕组提供磁场电流。

两个电刷中与发电机外壳绝缘的称为绝缘电刷,其引线接到发电机后端盖外部的接线柱“F”上,成为发电机的磁场接柱。

另一个电刷是搭铁的,称为搭铁电刷。

搭铁电刷的搭铁方式有两种:内搭铁:引线用螺钉固定在后端盖上(标记为“-”)直接备注教学程序教学内容讲解、导学方法搭铁,即内搭铁;外搭铁:搭铁引线与发电机机壳绝缘,接到后端盖外部的绝缘接线柱上(标记为“F-”)通过调节器搭铁,即外搭铁。

(4)前、后端盖端盖的作用是支承转子总成并封闭内部构造。

交流发电机的前、后端盖均用铝合金铸造而成,其上制有通风口,用以通风散热。

(5)传动带轮及风扇a.传动带轮用铸铁或铝合金制成,分单槽和双槽两种,利用半圆键装在风扇外侧的转子轴上,再用弹簧垫片和螺母紧固。

备注教学程序第8课时讲课时间年月日星期教学内容讲解、导学方法2、整流器(1)作用把交流发电机产生的三相交流电转变成直流电输出。

(2)组成元件板:起散热和固定二极管的作用。

正极管:3个二极管负极管:3个备注课时教学设计续页教学程序教学内容讲解、导学方法三只正极二极管的外壳压装或者焊接在铝合金散热板的三个孔中,共同组成发电机的正极。

《第2章 第2节 计算机的大管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信息技术河大版23第一

《第2章 第2节 计算机的大管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信息技术河大版23第一

《计算机的大管家》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初步的计算机安全意识。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识别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并理解计算机的“大脑”-中央处理器的核心地位,以及“内存”等基本概念,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其基本功能,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等。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运行机制,以及计算机系统软件的运行环境和操作习惯。

三、教学准备教师需准备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物或模型、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学生需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硬件组成。

同时,教师需提前调试好教学设备,确保课堂顺利进行。

四、教学过程:本部分教学方案围绕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的大管家》进行展开,遵循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与要求,并确保每一步均能有效支持学生学习、提升课堂质量。

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步骤。

1. 导入新课首先,教师将通过展示计算机的日常生活应用场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视频剪辑、游戏画面或社交媒体的使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如CPU、内存、硬盘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组件如何共同工作来处理我们的任务。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将被激发出来,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基础。

2. 教学内容讲解随后,进入教学核心部分,教师需要系统、有条理地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计算机的大管家》。

教师首先解释“大管家”这一比喻,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在管理和协调各个硬件和软件资源中的重要作用。

然后,教师详细介绍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其各自的功能,如操作系统作为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它如何协调、分配和保护软硬件资源等。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如图文并茂的PPT展示、简洁明了的板书、动态的视频演示等。

第2章 食物的营养价值 教案教学设计

第2章 食物的营养价值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食物的营养价值教学设计
章节:第二章 食物的营养价值
授课
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熟悉各类食物的分类概念;
(2)熟悉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评价指标。
能力目标:
(1)学会评价某一具体食物的营养价值;
(2)学会在加工、烹调、储存等方面避免食物营养素流失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思政目标):
三、蔬菜组的营养价值
(一)蔬菜组的营养素种类与特点
蔬菜按颜色深浅,可分为深色蔬菜和浅色蔬菜两大类。
(二)蔬菜的营养价值
蔬菜是人体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主要来源,还含有较多的纤维素、果胶和有机酸,能刺激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促进食欲,帮助消化。
(三)蔬菜组的合理利用
多数蔬菜和水果属于碱性食物,含钾、钠、钙和镁等无机盐较多。蔬果与酸性食物(鱼、肉、蛋和谷类)适当搭配,可维持体内正常的酸碱平衡,避免婴幼儿因多食肉类导致酸性体质,有助于提高婴幼儿的免疫功能,促使其健康成长。
2.豆类加工
豆类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制成各种豆制品,经过加工的豆类蛋白质,其消化率和利用率都有所提高。
3.蔬菜、水果类加工
蔬菜、水果经加工可制成罐头食品、果脯、菜干等,加工过程中受损失的主要是维生素和无机盐,特别是维生素C。
4.畜、禽、鱼类加工
5.蛋类加工
(二)烹调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
食物经过烹调处理,可以杀菌,增进食物的色、香、味,且容易消化吸收,提高其所含营养素在人体中的吸收利用率。
课后小结
(三)其他分类方法
按照食物保藏方法分类,食物可分为:罐头食品、脱水干制食品、冷冻食品或冻制食品、冷冻脱水食品、腌渍食品、烟熏食品。
按照加工方法分类,食物可分为:焙烤制品、膨化食品、油炸食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本章摘要教学设计理论具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在不同层次上、不同角度上为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因此,教学设计研究者通常需要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哲学认识论基础上,完成基本理念的统合,形成独立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本章阐述的这些基本理念可以归纳如下:(1)知识是意义、过程和价值的综合体。

(2)“反思”才是知识学习的本质特征。

(3)人类的知识系统由符号系统、表象系统、意义系统和逻辑系统组成。

(4)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和能力生成的过程。

意义建构的过程就是建立知识之间联系的过程,能力生成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5)学习的内容(或结果)包括:行为、态度、价值观、知识和技能,恰当的学习会引发智力结构的变化而促使学生的发展。

(6)学习是个体建构与群体建构的辩证统一。

(7)学习具有多种的外部形态。

(8)学习具有自主、自导、自律性和策略性等外部特征。

(9)教学是一个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移,从他导向自导转移,从他律向自律转移的过程。

(10)教学系统是一个学习活动的序列。

这在某种程度上默认了“教学皆可活动化”。

至少策略性听讲是一种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11)与教学目标构成直接因果关系的是学习活动中的活动任务,学习活动的其他成分服务于活动任务。

每一种系统化的科学理论都有着自己的理论假设。

教学设计也不例外。

本书所介绍的教学设计理论基于以下几条假设,这些假设是按照科学研究纲领组织的:(1)学习的发生和维持存在着充分条件。

(2)学习发生和维持的充分条件由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有效的学习活动系统、有效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知识传递系统构成。

(3)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3个: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知识传递。

(4)教学设计理论遇到的经验事实的反驳都源于设计没有满足学习的充分条件。

(5)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最基本任务是寻找学习发生和维持的充分条件,并深入研究这种充分条件的设计原理。

图2.1 知识综合体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一、 知识观知识观与学习观是具有密切联系的两种观念。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知识观也就有什么样的学习观,反过来,有什么样的学习观也就滋养出什么样的知识观。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这一点已被所有人所认同。

但是,对于知识的源泉、知识自身的性质以及知识的分类等问题,在人类历史上,却是存在争论的。

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真理,这些真理通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而表现出来。

人们可以通过探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背后的原理而发现知识。

无疑,客观主义知识观不但承认人类认识的对象——客观世界是存在的,而且也认为代表着真理的知识也是客观存在的。

与客观主义知识观相对立的是主观主义知识观。

主观主义知识观认为不存在所谓的“客观世界”,一切认识都主观的,一切意义都是主观建构的。

世界是认识界内的世界,那些主观世界以外的所谓客观存在对于主观世界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以上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对于知识源泉的认识都是机械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认识的源泉既不是外部的客观世界,也不是内在的主观世界,而是两种世界的交互——人类的实践!正是人类的实践才将外部的客观世界与内部的主观世界联系了起来。

也就是说,知识虽然是人类主观认识的结果,是人类构建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解释和改造外部世界的经验结晶,但这些都以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为前提的。

然而上述争论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知识就是单纯的“意义”!这样,教学的主要任务则是将这种意义清晰的表达并无障碍地传递给学习者。

后来有学者提出,不能将知识理解成单纯的意义,应该将知识看作是意义和过程的综合体。

这里的过程是指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过程。

知识意义的清晰表达和传递并不是知识的过程。

有了这种认识,如何科学展开学习过程则成为了教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可是,我们认为,将知识看作是意义和过程的综合体仍然是不彻底的。

人类之所以超越了动物,原因之一就是人类的认识拥有了“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二者密不可分。

没有了意义系统,人类将无法认识外部世界,价值系统也就自然无法存在;没有了价值系统,人类的认识也就没有了目的性,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我们提出一个有关知识本质的新命题:知识是意义、过程和价值的综合体。

知识的意义、过程和价值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任何一个而讨论其他都是不完整的(见图2.1)。

知识的意义是指知识的含义,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运行规律的解释。

任何知识意义的获得,包括科学发现和已知知识的学习,都需要一个过程。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意义的获得是一个建构过程,是一个人们主观建构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解释的过程。

由于人类的思维与外部事物运行规律具有同一性,因此这个建构过程,也就是思维过程,是可以正确反映外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人们为什么要发现和学习知识?因为知识的意义是一种武器,是一种人们认识以及和外部世界和谐相处的思想武器。

这就涉及到知识的价值问题了。

任何知识都具有价值,因为从一开始人类发现特定知识时就本着特定的目的。

知识的价值不是知识的一种固有属性。

价值也不是一种属性概念,而是一种关系概念。

也就是说任何价值都有价值主体的存在。

价值存在于价值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中。

正是因为如此,价值必然生成于价值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过程之中。

过程不同,生成的价值也会不同。

对于学习者来说,知识的价值可以区分为认知价值、发展价值和工具价值。

认知价值是指知识可以使学习者从无知变为有识或者是其他知识学习的前提;发展价值是指知识学习过程中包含着对思维的训练、智力的发展和情操的陶冶;工具价值则指知识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与外部环境的交互。

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

知识的价值也一样。

知识内在价值存在的前提就是知识的意义!外在价值则是内在价值的外化表现。

不同类型的知识,其价值特征也将不同。

比如,概念和原理的工具价值比较明显,而学科组织结构的知识,则发展价值比较突出。

同时,价值等级源于价值主体的目的,而不是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或者类型。

讨论知识综合体,不能不提到知识的两大领域:事实性知识领域和价值性知识领域。

事实性知识是指人们对外部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价值性知识则是指对各种事物的价值判断以及对价值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者虽然具有很大差异,包括知识体系建构方式、研究方法等,但是二者的发现和学习将统一于同一个过程之中。

这个过程必然遵循着“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原型..,即从具体到抽象再上升到具体的过程。

为什么要提出“事实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统一于同一个学习过程中”的命题呢?那是因为,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在事实性知识学习方面遵循着“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而在价值性知识的学习中却违背了这个规律。

当学生在事实性知识领域中能够思考抽象命题时,却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抽象地思考价值命题的机会。

即使是一些价值命题的教学(比如德育教学)也退化为灌输而不是反思。

当有关价值命题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反思的权力,也就损伤了学生的自主性,也必然伤害到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

如果绝大部分时间里,学生处于道德认知的低水平上,我们很难想象学生会自觉地追求良心和美德。

对价值性知识的学习需要反思,而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也同样需要反思。

这涉及到知识学习的本质问题。

建构主义心理学以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都指出,知识的学习不是一种意义复制的过程而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

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不是一种接受现成知识意义的过程,而是在学生那里再次建构意义的过程。

如果将知识的学习看作是接受现成知识的过程,那教学过程就会被简化为“理解+重复记忆”的过程。

这不但无法体现知识的发展价值,工具价值的发挥也会受到阻碍。

我们认为,在理解基础上的深入思考才是巩固知识的正确途径。

换句话说,反思才是知识学习的本质特征。

反思离不开理论思辨和实践检验。

无论是理论思辨还是实践检验,其最佳起因是认知冲突和价值冲突。

即使将知识看作是意义、过程和价值的综合体,而且承认价值是知识发现和传承的主导性成分,意义仍然是知识的“显性”成分。

因此知识的分类主要是从知识的意义角度进行的。

任何事物的分类都可以有多种角度。

不同的目的,可能对应着不同的角度。

对于知识的分类已经有很多成果,钟启泉先生在他编著的《课程设计基础》中介绍了多个课程学者和哲学家对知识领域的划分。

有的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法学(语言、数学、逻辑学)、哲学艺术宗教”;有的划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论、规范性知识、价值”;有的划分为“形式逻辑与数学、自然科学、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道德判断和意识、美感结果、宗教主张、哲学理解”;还有的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为了形成全面完整的学习观,我们更倾向于采用下面的分类系统:“符号系统、表象系统、意义系统、逻辑系统”。

人类的知识系统由符号系统、表象系统、意义系统和逻辑系统组成。

符号系统由人造符号组成,符号通常是意义和表象的标签,但不是意义或表象本身。

比如概念“桌子”既可以用汉字“桌子”来表示,也可以用英文“desk”来表示。

符号系统是人类所掌握的意义的外部形式!表象系统是人类掌握的直接经验部分,本身没有结构。

它不但包含视觉表象,还包含触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等。

竞技运动员的表象系统通常比较发达。

意义系统是表象系统经抽象概括或者被解释后的结果。

意义系统也具有自我生成能力,也就是思辨的过程。

逻辑系统主要是指符号系统、表象系统以及意义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算结构,比如学科框架以及算术运算规则。

人类知识的四大系统中,只有符号没有“意义”,需要“没有理由”地机械学习。

特别是单个符号的学习通常需要一定的机械记忆,这种记忆是建立符号与符号所表征的意义之间的联系。

但如果符号系统具有明显地构成逻辑,那么也可以进行一定的有意义学习,这是通常是集中学习一组符号。

而逻辑系统表现为组织结构和运算结构,因此需要在“反思”和反复训练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然而以上划分都不适用于教学设计。

因为,对于教学设计而言,我们特别讲究知识分类对于教学手段的分辨力。

也就是说,如果A和B是不同类型的知识,那么通常A和B的学习或者教学应该使用不同的策略或方法。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A和B是同一种知识,那么通常A和B必然可以采用相同的策略和方法。

如果A和B属于不同类型的知识,但是它们的学习却使用相同策略和方法,或者A和B属于相同类型的知识,但它们的学习却必须使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那么我们说,A和B这种区分对于教学手段没有分辨力。

教学设计理论中,知识的分类通常在加涅的分类基础上进行。

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将知识区分为:符号、事实、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等等。

这种分类很大程度上反应了知识的与学习相关的属性,并且足够细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