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2
检验科生物安全制度
为确保实验室全体员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特制定此制度。
1 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2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3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4 员工健康管理制度5 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6 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7 生物安全管理及实验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8 意外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9 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10 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1 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接受相关生物安全知识、法规制度培训并考试合格。
2 从事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体检,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组织实施。
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
3 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及工作经验,熟练掌握自己工作范围的技术标准、方法和设备技术性能。
4 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与岗位工作有关的检验方法和标准操作规程,能独立进行检验和结果处理,分析和解决检验工作中的普通技术问题,有效保证所承担环节的工作质量。
5 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常规消毒原则和技术,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6 实验室人员在下列情况进入实验室特殊工作区需经科主任允许:①身体浮现开放性损伤;②患发热性疾病;③呼吸道感染或者其它导致反抗力下降的情况;④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者免疫耐受;⑤妊娠;7 实验活动辅助人员(废气物管理人员、洗刷人员等)应掌握责任区内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接受与所承担职责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个体防护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熟悉岗位所需消毒知识和技术,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8 外单位到检验科、细菌室参观、学习,进入实验室控制区域应有相关领导批准并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
进入实验室的普通申请由科主任的批准,一个月及以上的准入需到医教科备案。
2024年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六、有些贵重或技术难度较高的植入性医疗器械,需请厂家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如上台参与手术等,但必须核准其从事医生工作的资格,并有双方签字的安装记录。
(五)产品验收时,应有企业确认的可追溯的唯一性标识如条码或统一编号,并对唯一性标识的内容、位置、标识方法以及可追溯的程度做出记录。
(六)对紧急使用或必须在手术现场选择型号、规格的植入性医疗器械,可以临时由经确认有资格的厂商直接提供使用,但在手术后必须及时填写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登记表(即验收单),与进货发票一起作为验收入库的凭据,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登记表与病人病历档案一起完整保存。
①由生产者签章;
②由生产者在中国的办事处或代表处签章;
③由生产者委托在中国负责代理销售产品的单位签章。
三、应建立统一的采购和使用登记制度,记录保存已购入或已使用的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基本信息,包括品名、规格、型号/批号,进货日期,手术日期,手术医师姓名,患者姓名、地址、联系电话。
四、产品验收时,应有企业确认的可追溯的唯一性标识如条码或统一编号,并对唯一性标识的内容、位置、标识方法以及可追溯的程度作出记录。
9、液体废弃标本可用121℃30分钟高压灭菌处理。实验室中一次性使用的污染材料可高压灭菌后焚烧或直接焚烧,按医疗废物处理。
10、可反复利用的已被污染的材料应选择先消毒再高压灭菌或直接高压灭菌。灭菌后的材料经洗涤、干燥、包扎、再灭菌后使用。推荐使用次氯酸盐和高级消毒剂进行消毒。一般新配制的次氯酸盐溶液有效率含量应为lg/L,但用于消毒溢出的血液,有效氯含量应为5g/L。戊二醛可用于表面消毒。
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二篇)
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一、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与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一)按照《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____》要求,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并纳入我县医疗救治体系。
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传染病分诊点,其设置应相对独立,建筑布局合理,标识清楚,工作流程明确,适用标准预防。
(二)严格遵循隔离预防基本原则和技术规范,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建立并落实感染性病科各项规章制度、人员职责、工作流程和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
(三)、提高对传染病的筛查、预警、防控能力和诊疗水平。
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制定预检处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临床各科门诊、病房接诊医师的工作职责,明确规定对来诊的病人必须进行传染病预检程序。
从事传染病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四)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肠道等特定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五)接到卫生部和省、市人民政府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或者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及时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必要时,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处,引导就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六)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颖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七)对呼吸道/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医疗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同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八)我院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时,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上级医院诊治,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上级医院。
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使用专用车辆,用后及时消毒。
(九)感染性疾病门诊还应达到以下要求:1、设置独立的挂号收费室、呼吸道(发热)、肝病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候诊区和诊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2、各区应配备必要的医疗、防护设备和手卫生设施,安装非手触式水龙头。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前言在医疗机构及其他相关领域中,感染性材料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不正确的管理会导致感染的传播,严重威胁到患者及员工的健康与安全。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探讨感染性材料管理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一套综合的管理制度,以确保感染控制的有效性。
一、感染性材料概述1.1 感染性材料的定义感染性材料是指那些具有潜在感染风险的物品,如医疗器械、医疗废物、病原体等。
1.2 感染性材料的分类根据感染性材料的性质和潜在感染风险,可将其分为高、中、低风险类别。
高风险类别包括血液样本、体液标本、注射器、针头等;中风险类别包括刀片、针头、敷料等;低风险类别包括床单、衣物等。
二、感染性材料管理的原则2.1 预防为主感染性材料管理的首要原则是预防为主,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感染性材料带来的风险。
主要包括严格的消毒与消毒,正确的储存和运输,以及合理的使用方式。
2.2 分级管理根据材料的风险等级,将感染性材料分为不同等级,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高风险材料应实行严格的管控和监测,中风险材料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低风险材料则需合理使用和妥善处理。
2.3 环境管理鉴于感染性材料的特殊性,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包括场所的布局与设施的规划,在环境中设置相应的警示标识,确保感染性材料的存放与搬运符合安全要求。
2.4 人员培训和责任落实医疗机构中的所有员工,特别是与感染性材料管理直接相关的人员,都需要接受全面的培训,了解感染性材料的特点、操作规范和应急处理措施。
同时,医疗机构需要明确每个岗位的责任,强化职责落实,确保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的执行。
三、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3.1 采购与验收医疗机构应根据需要制定统一的采购计划,并确保采购的感染性材料符合安全和质量要求。
在验收过程中,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核实,确保材料完好无损且无任何潜在感染风险。
3.2 存储和标识感染性材料应妥善存放,并根据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和标识。
2024年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二篇)
2024年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1.目的。
加强安全意识,防止病原微生物外泄及感染性标本的污染。
2.范围。
适用于本科菌、毒株及其它样本与培养物的管理。
3.职责。
在科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组指导和监督下由全科工作人员执行。
4.操作程序4.1感染性标本的采集真空采血管必须有“三证”。
4.4感染性标本的保存4.5菌(毒)株的保藏4.7、医院垃圾分类:一次____及办公用品,未被病人体液、试剂以及药物等污染的其他物品,用黑色垃圾袋装。
包括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五类,用黄色垃圾袋装。
其中:1.感染性废物。
⑴被病人血液、体液或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如棉球、棉签、纱布、一次性医疗用品与器械及废弃的被服等;⑵隔离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⑶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和毒种保存液;⑷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⑸废弃的血液和血清;⑹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与器械。
2.病理性废物。
⑴废弃的人体____和器官;⑵医学实验动物的____和尸体;⑶病理切片废弃的人体____和病理切片。
3.损伤性废物。
⑴医用针头和缝合针;⑵各类医用锐器;⑶载玻片、玻璃试管和玻璃瓶等。
4.药物性废物。
⑴废弃的一般____品;⑵废弃的细胞毒____品和遗传毒____品;⑶废弃的疫苗和血液制品等。
5.化学性废物。
⑴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⑵废弃的过氧乙酸和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⑶废弃的汞血压计和汞温度计。
4.8有效氯消毒剂:____mg/片,检验科常用消毒浓度为500、2500、____mg/l,应用1、5、____片配制1l,对处理上述生物危害(感染)的标本的桌地面及物品的消毒液为____mg/l,处理废液为____mg/l,如处理高危病菌、hiv标本则用____mg/l,并用检测试纸定期检测。
4.9本科室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科内进行化学消毒或压力蒸汽灭菌,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范文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医疗机构感染性材料的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和传播,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医疗机构的感染性材料管理工作应以预防感染为原则,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人身安全。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感染性材料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制定感染性材料管理的详细细则,明确各类感染性材料的管理要求。
第二章感染性材料的分类与管理第六条按感染性风险大小将感染性材料分为三类:高风险感染性材料、中风险感染性材料和低风险感染性材料。
第七条高风险感染性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血液、体液、组织和细胞标本、器官、尸体等。
第八条中风险感染性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培养的微生物、涉及传染性病例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等。
第九条低风险感染性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衣物、床上用品、器械等。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根据感染性材料的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的管理要求。
第三章感染性材料的采购与储存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采购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的感染性材料,确保质量合格。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性材料的验收制度,对进货的感染性材料进行检查,对不合格的材料及时退货。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性材料的储存管理制度,确保感染性材料的保存环境符合要求。
第十四条高风险感染性材料应存放在封闭、洁净、干燥、通风良好的专用储存室内,严格控制进出口,避免交叉污染。
第十五条中低风险感染性材料应存放在专门的储存区域内,与非感染性材料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感染性材料的检查和清点工作,确保存储数量和质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四章感染性材料的使用与处置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性材料的使用管理制度,规定感染性材料的使用流程和操作规范。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制定感染性材料的消毒和灭菌要求,并指定专门人员进行操作。
第十九条高风险感染性材料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消毒和灭菌。
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范本(二篇)
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范本一、引言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对于医疗机构和实验室等单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感染性材料的不当管理不仅会给医疗工作者和实验室人员带来健康风险,还有可能导致感染性疾病的传播,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感染性材料的使用、存储、消毒和处理程序,确保医疗工作者和实验室人员的安全,保障患者和公众的健康。
适用范围包括所有涉及感染性材料的医疗机构和实验室等单位。
三、基本要求1.感染性材料的分类和标识:根据感染性材料的性质和危险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在外包装上做明显的标识,以便于识别和管理。
2.感染性材料的使用和存储:感染性材料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使用和存储,避免交叉污染和丢失。
3.感染性材料的消毒和处理程序:对于已使用过的感染性材料,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消毒处理或安全处置,确保其不会对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4.感染性材料的监测和评估:定期对感染性材料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其符合安全要求,减少潜在风险。
四、具体措施和程序1.感染性材料的分类和标识: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将感染性材料分为一般感染性材料和高致病性感染性材料两个类别,并在包装上做明显的标识,如标注感染性标志、危险等级等。
2.感染性材料的使用和存储:医疗机构和实验室应建立感染性材料的使用和存储记录,明确责任人和管理程序,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正确使用和储存。
3.感染性材料的消毒和处理程序:对于已使用过的感染性材料,应按照相关标准和程序进行消毒处理或安全处置。
消毒方法应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未消毒或处理过的感染性材料应安全封存并报告相关部门。
4.感染性材料的监测和评估:医疗机构和实验室应定期对感染性材料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检查存储条件、消毒效果、消毒设备的运行情况等。
同时,要及时报告感染性材料的异常情况和事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和改进。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范本(2篇)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范本1. 目的与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管理医疗机构内使用的感染性材料,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安全。
适用范围包括医疗机构内部所有感染性材料的选购、储存、使用和处理等环节。
2. 定义2.1 感染性材料: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与病原体接触或传播的器械、设备、工具、用品或材料等。
2.2 医疗机构:指具备医学、护理、康复等专门技术和设施,提供诊疗、护理、康复等服务,并进行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的机构。
3. 感染性材料管理原则3.1 安全性原则:所有感染性材料的选购、储存、使用和处理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并确保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无危害。
3.2 预防性原则:加强感染性材料管理,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3.3 卫生原则:医疗机构必须确保感染性材料的清洁、无菌和安全,并及时消毒或处理已被污染的材料。
4. 感染性材料管理流程4.1 选购与采购4.1.1 制定感染性材料选购标准,明确材料的质量、安全、可靠性和适用性要求。
4.1.2 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供应商的信誉度和监督管理。
4.1.3 对采购设备和材料进行严格的验收,确保符合标准和合同要求。
4.2 储存与保管4.2.1 制定感染性材料储存和保管的规范,确保材料的安全和保存。
4.2.2 分区储存,按照不同性质和用途的材料进行分类存放。
4.2.3 制定清洁、消毒和无菌储存的管理规范,确保材料的卫生与无菌。
4.3 使用与操作4.3.1 医护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培训,熟悉感染性材料的使用和操作规程。
4.3.2 使用前必须对材料进行检查,确保完好无损、无污染。
4.3.3 使用过程中必须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4.4 处理与回收4.4.1 使用后的感染性材料必须立即处理,不得随意丢弃或重复使用。
4.4.2 制定感染性材料处理和回收的规范,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处理和处置。
4.4.3 对感染性材料的处理必须进行记录,包括处理时间、方式和责任人等信息。
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
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企业内感染性材料的管理,防止感染疾病的传播,保护员工和公众的健康安全,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二、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内所有可能产生感染的部门及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务人员、清洁人员、餐饮人员等。
三、制度制定程序本管理制度由企业管理人员制定,经企业法务部门审核后,经企业领导同意后正式实施。
四、法律法规及公司规定1. 《感染病例报告条例》2. 《传染病防治法》3. 《公共场所卫生清洁管理规定》4. 《职业病防治法》五、制度内容1. 感染性材料的分类感染性材料主要包括生物样本、医疗废物、生活垃圾等。
2. 感染性材料的收集、运输和处理a. 生物样本的收集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在操作前做好防护措施;收集后应妥善包装、标识,并按规定的时间送往指定部门。
b. 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应按照规定的分类和贮存方式、时间进行运输和处理,所有操作人员应该经过专业的培训。
3. 感染性材料的贮存感染性材料应妥善保存,贮存应在封闭、耐用、防水、防火、防爆、耐高温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4. 感染性材料的消毒对于产生感染的工具、设备、器械和环境,应适时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5. 感染性材料的识别标识感染性材料应在使用前进行标识,标识应包括感染性材料的名称、含量、使用方式、注意事项等。
6. 责任主体企业领导层应对本制度的执行负有重大责任,部门和人员各自应执行相对应的责任。
7. 执行程序本制度的实施由专门负责的管理人员执行,该管理人员应有专业的培训和技能。
8. 责任追究对于违反本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将会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并采取措施加以惩罚。
六、最后说明本管理制度需要及时更新和修订,以保证其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的要求,同时应在实施过程中重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使其具有可操作的性质。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模板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模板一、背景介绍感染性材料是指能够传播病原体的材料,在医疗保健机构中的管理具有紧要意义。
为确保职工安全和病人的健康,特订立本《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二、管理标准2.1 材料分类感染性材料依据其性质和传播途径分为以下几类:1.可消毒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外科器械、手术用具、注射器、针头等。
2.一次性使用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
3.污染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用过的医用器具、抹布等。
4.特别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病毒培育物、细菌培育物、临床试验样本等。
2.2 材料管理1.可消毒材料:全部可消毒材料应依照相关规定进行消毒,并有专人负责确认消毒是否到位。
2.一次性使用材料:一次性使用材料不能重复使用,必需依照规定进行分类储存和回收。
3.污染材料:全部污染材料必需经过专门的收集和处理程序。
4.特别材料:特别材料的管理必需符合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必需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
2.3 储存与运输1.全部感染性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必需实行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不泄露和不被外界污染。
2.不同类别的感染性材料必需分别储存,严禁混放。
3.储存地点应设置明显的标识,便利识别和管理,储存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防潮。
2.4 感染性材料处理1.对于可消毒材料,必需依照相关规定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彻底灭活病原体。
2.对于一次性使用材料和污染材料,必需依照规范进行分类、包装和封存,并由指定人员进行定期回收和处理。
3.特别材料需要依照专业标准进行处理,严禁任意丢弃和乱倒。
三、考核标准3.1 学问培训1.全部相关人员必需接受感染性材料管理的相关学问培训,包括但不限于材料分类、储存与运输、处理方法等。
2.培训内容应包含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以及现场操作技能的培训。
3.培训应定期进行,确保职工的学问和技能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3.2 操作规范1.全部相关人员必需严格依照本制度的规定进行操作,包括材料的储存、运输、处理等。
2.操作中显现的问题必需适时上报,以便进行适时矫正和改进。
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模板(3篇)
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模板一、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
二、布局与流程(一)感染性疾病科和传染病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
(二)功能区域划分。
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值班室、更衣间、休息室与库房等;半污染区为治疗室、药房(或药柜)、医务人员穿脱个人防护装备区等;污染区为挂号收费室、候诊区、诊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患者专用卫生间等。
(三)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患者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分开;发热门诊患者通道应与其他门诊患者通道分开。
(四)设置独立挂号、诊疗、收费、配药、化验、隔离观察室、处置室、抢救室等,受场地限制,可配备专人为患者送样、配药、交费等提供服务。
(五)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均应设立临床疑似病例的专用单人隔离观察室发热患者隔离观察室外应设立缓冲间,肠道门诊隔离室外设立缓冲间,为进出人员提供穿脱个人防护装备的场地与手卫生设施,同时阻隔与其他区域的空气直接对流。
(六)发热门诊内成人患者与儿童患者,应分诊疗室。
(七)各门诊应独立设立患者专用卫生间,污水纳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三、物资与设施配备(一)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设施、每诊室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二)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需配备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外科口罩、n95口罩、防护服、隔离服、手套等。
(三)各门诊人员出入口、窗户等处应设立防蝇等设施。
(四)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须配备消毒药品和器械,如含氯消毒剂、漂白粉、喷雾器等。
四、医务人员管理(一)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感染监控医师、感染监控护士组成。
医护人员每年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工作制度及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以及消毒隔离等。
实验室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
实验室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
1、检验科工作人员在收集标本、分离血清、加样上机等检测工作时,必须穿戴好工作衣、鞋、帽、口罩、防护镜及橡胶手套等个人防护设备,禁止戴着乳胶手套接听电话、开关门。
检验工作后,必须脱掉手套用有效氯浓度≥100mg/L(5升水加消毒灵1片配制)的消毒液泡手1~2 min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
2、每天必须使用有效氯浓度≥250mg/L(2升水加消毒灵1片配制)的消毒灵溶液对工作现场、使用设备(包括所有的自动化仪器、离心机、干燥箱、水浴箱、冰箱和个人保护设备)进行消毒和去除污染物,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
工作结束后,工作台面用低臭氧紫外灯照射消毒60分钟。
3、实验室所有培养物、检测样品、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消毒或灭活,需运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必须放在专用密闭容器内。
同时,必须按照云南省卫生防疫部门的要求,按医用废弃物(装入黄色垃圾袋)废弃废物。
4、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管理程序1 、生物样本采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样本采集人员应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危害等级相适应的生物安全防护装备和防止扩散污染的措施。
样本采集人员应对样本的来源、采集时间、采集人员等做好记录。
2 、高致病性(或疑似)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运送应按《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生物样本运输管理规定》执行。
非高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运送应由专人负责,专车运送,运送人员应经过培训取得相关资质,不得通过公共交通工具运送,运送过程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状况,运送单位、运送人、接受机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3、运送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容器或包装材料应满足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应密封,防水、防破损、防外泄。
外送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容器或包装材料应满足国际民航组织《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Doc9284包装说明PI650)规定的B类包装要求。
最外层的容器或包装材料上应按规定做好生物安全警示标识。
4 、实验室保藏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或样本保藏部位为内部治安保卫的重点,有关实验室内部治安保卫管理应严格按照国务院第421号令《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执行。
5 、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保藏,双人双锁,并建立锁保藏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名录清单。
保藏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应设立专册(卡),详细记录名称、编号、来源、鉴定的日期和结果、鉴定者、所用的的培养基、保藏的方法、传代次数等。
6 、实验室应建立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销毁制度,销毁保存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应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并在专册(卡)上注销并注明原因、时间、方法、数量、经办人等。
10.废弃物处理与管理制度2016-09-15 11:30 | #2楼废弃物处理与管理制度为加强环境保护,防止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流散而污染环境。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2篇)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1感染性材料由科主任指定专人负责保管;保管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熟练操作技能,监控感染性材料外流。
2建立感染性材料登记册,详细填写感染性材料名称、编号、来源、使用、污染、销毁等情况。
3按照感染性材料保存要求,严格无菌操作。
4感染性材料不得随意对外使用;确需使用者须经科主任审批。
5感染性材料的请购与销毁须经科主任审批;销毁时必须经过彻底灭菌处理。
6在准备及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定时、定点、安全、妥善放置;一旦发现污染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消除污染。
7实验完毕的感染性材料,必须先经灭菌、消毒处理后再进行清洗。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2)是指一套针对感染性材料的规定和管理方法,旨在确保感染性材料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该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感染性材料定义与分类:明确感染性材料的范围和分类,例如医疗废弃物、病人血液、体液等。
2. 材料采购管理:明确感染性材料的采购渠道和采购标准,确保采购的材料符合相关的质量和安全要求。
3. 材料接收和入库管理:建立材料接收和入库的程序,对感染性材料进行验收、分类和存放,确保材料的追溯性和防止交叉感染。
4. 材料使用和处理:规定感染性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包括材料的消毒、包装、标识等,以确保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5. 废弃物管理:明确废弃感染性材料的处理方法和流程,包括储存、转运和处置,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污染和伤害。
6. 人员培训和意识教育:建立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机制,培养员工对感染性材料管理的认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其操作的技能和风险意识。
7. 监督和审查:建立监督和审查机制,对感染性材料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改进措施。
通过建立和实施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性材料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重要的管理制度之一。
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障感染性材料的安全使用,防止其对患者、医护人员以及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
一、管理范围及依据1、管理范围该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所有使用感染性材料的科室及相关人员。
2、管理依据该制度的制定应遵循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及管理规定,例如《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医疗机构感染控制规范》等。
二、管理措施1、质量管理为保证感染性材料的质量安全,医疗机构应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及相关评估机制。
感染性材料必须经过认证的厂商生产,并通过质量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2、储存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性材料专门的储存通道,将其单独放置并分类储存,防止感染性材料与其他物品混杂。
储存环境应具有相应的通风、消毒、防潮功能,以确保感染性材料不会受到污染。
3、分发管理分发感染性材料的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配发、分发该类器材。
针对不同的感染性器材应分类管理,识别清晰,并按照有效期限管理。
4、使用管理使用感染性材料前,相关医务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并了解感染性材料的使用方法,包括使用前消毒、使用方法、使用后处理等相关知识。
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污染、破损等问题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将该情况报告相关部门,并进行相应处理。
5、维护管理医护人员应定期检查和维护感染性器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所有维修工作应委托具有资质的公司和人员负责。
三、感染预防措施1、感染预防原则感染预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适当的器材,选择特定的消毒方法;(2)充分了解所使用材料的消毒方法、有效期限等相关知识;(3)注重个人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4)制定维修计划,保证器材的使用状态。
2、感染应急措施在使用过程中,如有污染或其他意外情况发生,应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以保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1)针对有氧菌和厌氧菌的污染,应选择相应的消毒方法;(2)针对是否可重复使用的器材,应区别具体的处理方法,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3)针对危害患者、医护人员及环境的医疗废物,应按照相关规定妥善处理。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是指对医疗机构内使用的感染性材料的采购、配发、使用、回收和消毒等工作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的制度,旨在保障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一、概述感染性材料是指具有潜在病原微生物影响的医疗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采血针、注射器、手术刀、敷料等。
感染性材料会增加医疗机构交叉感染的风险,因此,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二、采购管理1.采购程序:严格按照采购计划和程序进行,避免私下采购和从非正规渠道购买感染性材料。
2.采购标准: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医疗机构规定的感染性材料,具有相应清洗和消毒性能,保证质量和安全。
3.供货商管理:选择具有良好信用和质量保证能力的供货商进行合作,维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配发和使用管理1.感染性材料保管:严格进行物品识别、标记和保管,确保感染性材料不被弄混或遗漏,防止感染性材料的交叉感染。
2.配发管理:对于配发的感染性材料要核对数量和种类,建立配发记录并进行签字确认,确保配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使用前消毒:对于需要使用的感染性材料进行严格的消毒,确保使用前的清洁和无菌性,避免感染性材料自身的交叉感染。
4.用后回收:用后的感染性材料要按照规定回收和处理,在回收时进行标记和记录,遵循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消毒管理1.消毒准备:在消毒前要清洗、去除物品表面的污物,消毒前要准备好消毒用品和设备,确保消毒过程的严谨性。
2.消毒方法:根据感染性材料的耐受性、清洁性和类型等,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3.消毒监测:对消毒后的感染性材料进行采样检测和生物指标检测,确保消毒效果的可靠性。
五、质量管理1.培训教育:对所有使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感染性材料管理的意识和认识,增强其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2.纪录管理:建立完整的感染性材料使用和消毒记录,确保记录的准确、完整和可追溯。
3.检查监督:定期开展感染性材料管理的检查和监督,对问题进行纠正和整改,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前言感染性材料是指可能携带病原体的任何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设备、敷料、手套、口罩等。
这些材料在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严重危害患者健康。
因此,制定一套严格的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的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感染性材料的使用、管理和处置,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责任医院1.负责制定完善的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负责宣传、培训相关人员,确保所有使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都能够遵守管理制度;3.提供足够的感染性材料,确保其质量合格;4.负责定期检查和维护感染性材料的设备和仪器,保证其正常使用。
部门负责人1.负责指导、监督本部门相关人员遵守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2.确保本部门存放感染性材料的设备和环境符合规定,并随时进行检查和维护;3.负责妥善处理本部门产生的感染性废弃物。
员工1.严格遵守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的要求,正确使用、存放和处置感染性材料;2.定期参加有关感染性材料安全管理的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3.发现感染性材料的问题及时报告部门负责人。
管理措施1. 感染性材料的存放1.应设置专门的感染性材料存放室,保证存放设备符合卫生要求;2.进口或不常见的感染性材料保存5年以上,应进行标本保存;3.感染性材料应按照规定的分类、标记和编码保存,避免交叉感染。
2. 感染性材料的领用与使用1.领用和使用感染性材料应经过授权和登记,并按照规定进行;2.使用过的感染性材料应清点,进行分类和归还;3.感染性材料的使用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避免交叉感染。
3. 感染性材料的清洗和消毒1.感染性材料和设备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清洗和消毒;2.消毒方式应符合卫生要求,能够有效杀灭各类病原体;3.消毒后应进行标准化包装和标记。
4. 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1.产生的感染性废弃物应按照国家卫生部门的规定进行处置;2.废弃物的运输、中转、贮存、处理等过程应符合相关的卫生要求。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概述感染性材料是指可能在使用过程中传播病原体的医疗器械、设备或材料。
管理感染性材料是医疗机构做好医疗质量控制和病原体传播控制的必要措施。
本文将从感染性材料的分类、采购、存放、使用和清洗消毒等方面,介绍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感染性材料分类根据感染性材料的使用方式和易感人群,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接触传播型、滴沫传播型和空气传播型。
接触传播型接触传播型常见的感染性材料包括注射器、导尿管、切口缝合针线、手术刀片、无菌敷料等。
滴沫传播型滴沫传播型常见的感染性材料包括胃肠镜、喉镜、痰盂、血液透析器等。
空气传播型空气传播型常见的感染性材料包括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器、吸痰器、手术室内的空气过滤设备等。
感染性材料采购感染性材料的采购应根据其分类和使用的频率选择,采购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采购供应商资质采购供应商应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并符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如ISO9001。
采购前审查采购前应对供应商和产品进行严格的审查,如企业生产资质、产品合规性等。
采购清单采购清单要明确每个感染性材料的名称、规格、产地、批号等信息。
对新产品和新批号的采购应进行委员会评审,并由专家组审核后才能采购。
感染性材料存放感染性材料的存放应避免受潮、受热、受阳光直射等情况,确保其质量不受影响。
存放时要分区存放,标签明确,防止混淆或放错。
存放区域感染性材料应与非感染性材料分开存放,存放区域应明确标注,以防混淆。
同时应与食品饮料、办公文具、日用耗材等物品分开存放。
温度控制根据生产厂家的要求,对不同的感染性材料需要进行不同的温度控制,如低温、常温或常温下避光等。
保质期管理有保质期的感染性材料应在其有效期之内使用,过期的感染性材料应立即淘汰,不得继续使用。
对过期材料必须立即淘汰处理,防止误用。
感染性材料使用感染性材料使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安全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因此,感染性材料的使用必须符合循证医学证据,并遵循感染控制规范。
感染材料管理制度
感染材料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医疗机构感染材料的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感染材料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1. 医疗废物;2. 感染性废弃物;3. 传染源性废物;4. 感染性医疗器械和耗材;5. 其他涉及感染控制的材料。
三、管理要求1. 分类管理医疗机构应对不同类别的感染材料进行分类管理。
按照感染性程度、传染性、毒性等特征将感染材料进行分类,分别设置不同的处理程序和措施。
2. 贮存要求医疗机构应对感染材料进行单独贮存,避免与其他医疗材料混存。
贮存地点应设立标识,明确标注“感染材料”,并保持整洁干净。
3. 处置程序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材料的处置程序,包括感染材料的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等环节。
收集过程中应使用特定容器,并注意分离感染材料与其他垃圾。
4. 处置方法医疗机构应选择合适的方式处理感染材料,包括焚烧、化学消毒、高温高压等方法。
对于无法直接处理的感染严重材料,应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处理。
5. 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材料管理的培训,包括感染材料的识别、收集、处理、处置等方面的知识。
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处理感染材料的应急能力。
6. 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材料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感染材料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对不遵守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理。
四、责任分工1. 医务管理部门负责医疗机构的感染材料管理工作,制定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2. 临床科室负责对本科室的感染材料进行分类管理和处置;3. 医疗器械科负责对医疗器械和耗材的感染管理;4. 感染控制科负责对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五、附则1. 本管理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2. 本管理制度由医务管理部门负责解释;3. 医疗机构内部其他相关规章制度与本管理制度不一致的,以本管理制度为准。
经过医疗机构内部评审,我院制定了以上感染材料管理制度,并将其作为医疗机构内部的必遵规章制度,以确保医疗机构在感染材料管理方面的工作得到有效地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性材料的管理制度
1.目的:加强安全意识,防止病原微生物外泄及感染性标本的污染。
2.范围:适用于本科菌、毒株及其它样本与培养物的管理。
3.职责:在科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组指导和监督下由全科工作人员执行。
4.操作程序
4.1 感染性标本的采集
4.1.1 所有血标本均使用真空采血管,不得使用普通试管采集。
真空采血管必须有“三证”。
4.1.2 尿常规与粪常规必须用有盖塑料容器收集。
4.1.3 其它要求按管理程序《标本采集管理程序》
4.2 感染性标本的运送
4.2.1 病区运送标本的工人均应经过培训,由护理部组织实施。
4.2.2 所有标本在运送过程中,必须置于有盖容器中,其盖必须完好无缺。
4.2.3 高危HIV标本及菌、毒株的运送分别由免疫室与细菌室分别制订相应的操作程序。
4.3 感染性标本的接收
4.3.1 接收人员应观察病区工人运送标本的容器是否有破
损,容器中的标本是否有泄漏现象,如发现容器破损及标本泄漏应采取适当的消毒措施,同时汇报专业组长,认真做好记录,如有必要须及时与病区护士长取得联系。
4.3.2 标本接收的其它要求见管理程序《标本签收和管理程序》。
4.4 感染性标本的保存
4.4.1 感染性标本必须在可控状态下保存,本科室以外的人员未经同意不能接触。
4.4.2 按照各专业组规定的保存日期存放,在冰箱内或其它容器内正立置放,不得倒置或横置。
4.5 菌(毒)株的保藏
4.5.1 菌(毒)种的保存应符合安全可靠的要求,并确保电源的正常供电。
4.5.2 菌(毒)种必须由专人负责管理,取、存毒种应有2人或以上人员同时在场进行。
4.5.3 菌(毒)种中的冰箱运行情况应定时进行观察记录,并定期进行设备维护,确保冰箱等设备的正常运行.
4.6 感染性材料的销毁
4.6.1 按《标本的销毁管理程序》和《医疗废物管理标准程序》进行销毁。
4.7、医院垃圾分类:
4.7.1 生活垃圾:一次性生活及办公用品,未被病人
体液、试剂以及药物等污染的其他物品,用黑色垃圾袋装。
4.7.2 医疗废物:包括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五类,用黄色垃圾袋装。
其中:
1.感染性废物:⑴被病人血液、体液或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如棉球、棉签、纱布、一次性医疗用品与器械及废弃的被服等;⑵隔离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⑶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和毒种保存液;⑷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⑸废弃的血液和血清;⑹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与器械。
2.病理性废物:⑴废弃的人体组织和器官;⑵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和尸体;⑶病理切片废弃的人体组织和病理切片。
3.损伤性废物:⑴医用针头和缝合针;⑵各类医用锐器;⑶载玻片、玻璃试管和玻璃瓶等。
4.药物性废物:⑴废弃的一般性药品;⑵废弃的细胞毒性药品和遗传毒性药品;⑶废弃的疫苗和血液制品等。
5.化学性废物:⑴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⑵废弃的过氧乙酸和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⑶废弃的汞血压计和汞温度计。
4.7.3检验科工作人员将产生医疗垃圾按照上述标准分类放置,由保洁公司派专人收集并登记,专人按照规定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医疗废物贮存处理站处置。
4.8有效氯消毒剂:500mg/片,检验科常用消毒浓度为500、2500、3000mg/L,应用1、5、6片配制1L,对处理上述生物危害(感染)的标本的桌地面及物品的消毒液为500mg/L,处理废液为2500mg/L,如处理高危病菌、HIV标本则用3000mg/L,并用检测试纸定期检测。
4.9本科室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科内进行化学消毒或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