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目录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2.《背影》教学设计三例——《背影》教例评析3.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4.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例评析5.分类式课堂笔记——《〈论语〉六则》教例评析6.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小橘灯》教例评析7. 不落俗套——《枣核》教例评析8.课中活动充分——《过故人庄》教例评析9.诵读品析积累——《卖炭翁》教例评析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卖炭翁》教例评析11.抓住“难”字讲文章——《老山界》教例评析12.面对十二三岁的少年——《纪念白求恩》教例评析13.思路明晰单纯——《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14.《春》教学设计集评——《春》教例评析15.只取一瓢饮——《济南的冬天》教例评析16.开发学习潜能——《松鼠》教例评析17.穿插几次练习——《大自然的语言》教例评析18.引进一点参读材料——《皇帝的新装》教例评析19.教读——《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20.美读——《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21.把“球”抛给学生——《蚊子和狮子》教例评析22.一次多篇——《寓言三则》教例评析23.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24.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刘胡兰慷慨就义》教例评析25.无提问式教学设计——《一面》教例评析26.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一件珍贵的衬衫》教例评析27.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第二次考试》教例评析28.上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鞋》教例评析29.赛读赛讲,分层互促——《狼》教例评析30.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狼》教例评析31.抓住“高尚”一词进行突破——《荔枝蜜》教例评析32.巧妙化解教学难点——《小麻雀》教例评析33.根据课后练习安排自读课文教学——《海滨仲夏夜》教例评析34.联系归纳比较辨析——《桃花源记》教例评析35.多角度利用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例评析36.变序式教学——《谈骨气》教例评析37.酝酿教学高潮——《新诗三首》教例评析38.巧用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39.破解语言密码——《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40.探求因果,一线串珠——《死海不死》教例评析41.高效背诵——《口技》教例评析42.提倡课堂智能练习——《口技》教例评析43.让学生过一把“问”的瘾——《答记者问》教例评析44.细细地讲个片段——《苏州园林》教例评析45.有的课,不是教出来的——《读报常识》教例评析46.《白杨礼赞》句典——《白杨礼赞》教例评析47.给课文提点意见——《地球是圆的吗?》教例评析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49.诵读+诵读式评析——《听潮》教例评析50.提问之美——《惠崇〈春江晚景〉》教例评析51.让课文更有嚼头——《在烈日和暴雨下》教例评析52.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从宜宾到重庆》教例评析53.发现——《故乡》教例评析54.替代式朗读——《有的人》教例评析55.“白蛇娘娘”、“法海蝉师”、“我”——《论雷峰塔的倒掉》教例评析56.合理利用课文的价值——《读后感两篇》教例评析57.教学设计要有“制高点”——《从三到万》教例评析58.层层推进美读美析——《爱莲说》教例评析59.连环问顶针问——《陋室铭》教例评析60.积累语言——《论求知》教例评析61.走出课文——《俭以养德》教例评析62.懂了之后再读——《“友邦惊诧”论》教例评析63.用精美的提问来结构课堂教学——《七根火柴》教例评析64.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65.妙在这一“问”——《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66.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67.谈谈孔乙己的偷——《孔乙己》教例评析68.以读带讲,感染熏陶——《沁园春·雪》教例评析69.绵延起伏,气韵生动——《周总理,你在哪里》教例评析70.只提了四个主问题——《〈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71.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愚公移山》教例评析72.课堂教学的组合美——《岳阳楼记》教例评析73.美妙的“线条”课——《醉翁亭记》教例评析74.先蓄势,再纵向深入——《竞选州长》教例评析75.意在笔先——《我的叔叔于勒》教例评析76.换一个角度分析——《曹刿论战》教例评析77.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78.教读教写,轻松自如——《反对自由主义》教例评析79.巧妙迁移,积极创造——《哥白尼》教例评析80.三个环节三种手段三套方法——《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例评析81.整体赏析——《小石潭记》教例评析82.别开生面的活动课——“名诗名句知识竞赛课”教例评析83.讲究创意——《景泰蓝的制作》教例评析84.不妨试试“野路子”——《一个好树种——泡桐》教例评析85.在释词见义中品评鉴赏——《包身工》教例评析86.全面感受重点研讨——《荷花淀》教例评析87.逆析——《〈呐喊〉自序》教例评析88.柳暗花明又一村——《风景谈》教例评析89.在学生的创造中完成对课文的赏析——《天山景物记》教例评析90.传授方法更重要——《鸿门宴》教例评析91.《祝福》三问——《祝福》提问设计选评92.《药》也可以短教——《药》教例评析93.比同求异,品评鉴赏——《沁园春·长沙》教例评析94.巧问——《雷雨》教例评析95.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教例评析96.从一例探求一理——《明湖居听书》教例评析97.自读改编品评——《孔雀东南飞》教例评析98.一词以经纬——《治平篇》教例评析99.巧变角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例评析100.创设审美氛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例评析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9.诵读、品析、积累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9.诵读、品析、积累——《卖炭翁》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一节教读课。
第一个环节:自读。
(8分钟)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
第二个环节:诵读。
(12分钟)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
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
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
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
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
第三个环节:品析。
(15分钟)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
同学们发言:①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
②抓“炭”:烧炭,送炭,失炭。
③抓对比描写:对卖炭翁的刻画,对宫市使者的刻画。
④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情,遭遇,。
⑤抓卖炭翁周围的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卖炭(经营)环境,社会环境。
⑥……教师:我们就抓住诗中的两组对应性的艺术描写诗句来理解课文吧。
①分析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
②分析对卖炭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③对比分析对宫市使者的描写。
形成如下板书:对比卖炭翁:面、发、指、衣、心辛劳、穷困、挣扎、痛苦使者:把、称、回、叱,系专横跋扈,肆意掠夺第四个环节:练习(10分钟左右)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①伐②薪③面④鬓⑤辙⑥苍苍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①状其劳动环境之脏 (尘灰)②写其长期烧炭之劳 (烟火)③绘其饱经风霜之衰 (苍苍)④诉其生活无着之苦 (心忧炭贱愿天寒)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痛苦中酝藏着愤怒。
)[评析]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析这个教例的美点。
教路严谨,目的明确。
自读,意在训练学生自学自悟,疏通文意。
诵读,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
品析,意在点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本思路。
练习,意在教给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方法。
整个教例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四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诵读、品析、积累”的鲜明的课堂教学思路,很有层次感,很有可操作性。
手法多样,教学有方。
一开始就变学生的默默聆受为主动感知。
诵读六遍既让学生有了阅读初感,为整体品析作好铺垫,又让课堂教学书声琅琅,热气腾腾。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99.巧变角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评析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99.巧变角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评析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99.巧变角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评析[教例简述]课型、教学设计:读读、讲讲、议议。
教学设计思想:巧变角度,使课文讲析始终富有吸引力。
角度之一:反复诵读,概括全诗的段意。
(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第二段,写对群童抢茅的感叹。
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
第四段,写忧国忧民的情怀。
)角度之二:分组诵读,用四字句概括全诗的情节脉络。
(风吹屋破,茅草散失;群童抢茅,呼唤不得;娇儿受冻,夜雨侵迫;思得广厦,大庇寒士;若见此屋,冻死亦足。
)角度之三:分段诵读,讲析字词、结构、写法、主题。
(第一段描写风的狂态,分析风声、风力、风势及“飞”、“雨”、“挂”、“飘转”、“沉”等动词。
第二段描写群童的恶作剧,咀嚼“叹息”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第三段写夜雨骤至,分析天之昏黑、气候之冷、家境之贫、夜雨之密,体会诗人如何在风雨飘摇之中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煎熬。
第四段抒发诗人的希望,分析诗中表达出的深沉、激昂、坚决的救世济人的热情。
)角度之四:全文背诵,探讨诗人在诗中的情感发展的脉络。
(焦急的心态——茅屋被破坏;气愤的心绪——连顽童也与己为难;凄苦的心情——娇儿受冻和寒雨不断使他感到困厄不安;高尚的心境——推己及人,愿意舍己为人而至死不悔。
)角度之五: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别有新意的理解。
(“唇焦口燥呼不得”可理解为“由于喊得唇焦口燥而不能再喊”;“恶卧”不仅仅只是指睡相不好,它的含义是指孩子在冰冷潮湿的被子里翻来覆去睡不安稳。
“秋高”似乎可以理解为秋季天空高远辽阔,这首诗使用了“开门见山”开头法和“引申升华”结尾法……)[评析]这个教例的设计有几处“闪光点”。
1.以读为主线,巧妙变换分析理解的角度。
从讲授中的五种角度看,教师注意了由易到难、由铺垫到引申、由粗线条到细部挖掘、由理解到发现的教学思路的逻辑性,很有层次地把握着教学内容;由于理解角度的变化,教学过程便显得“活”而“实”,课文讲析始终具有吸引力。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DOC)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
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
如: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
如:“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
如:“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
如:“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的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
如:“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
如: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送给谁了?告诉我。
”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进行怎样写把“说”写好的片段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
“没有卖……我送人了。
”。
“送给谁了?告诉我。
”。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不!”。
[评析]这样的一节课,给学生的印象何其深刻。
这样的一节课,让学生的兴趣何其盎然。
教师细心地从课文中发现了一个极有训练价值的内容——“千姿百态表示‘说’”,教师又周密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千姿百态”来表示“说”。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
教课资料范本初中语文教例点评100篇 20《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20.美读——《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主导教法:朗读法 . 比较阅读法。
1.教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2 分钟 )教师分四步 . 指出:读诗 . 要把节奏读好 . 要注意读好诗中的停留.要把重音读出来 . 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
以上每一步中 . 都有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学读及学生的自读。
2.议论——品析诗的图画美。
(10 分钟 )教师:《天》的画面是很美的 . 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漂亮的画面。
下边请同学们做这样一个作业 . 用“美在”这个短语 . 就诗的内容 . 说一句话。
( 同学们准备 . 踊跃地自动起来讲话。
)教师小结 . 讲析诗的表达目的。
3. 品尝——感觉诗的感情美。
(8 分钟)教师:诗的感情 . 显现于诗的字里行间 . 表现出微波涟漪的感情 . 低吟浅唱神韵。
第一节:表现出一种欣喜;第二节 . 表现出一种赞叹;第三节 . 表现出一种欢喜;第四节 . 表现出一种甜美。
老师范读。
一节一节地带读。
4. 引读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15 分钟 ) 。
教师:《天》是诗人的诗. 《蝶》是领袖的词 . 二者都有想象 . 前者想象星空 . 后者想象月宫。
前者表现了了对美好的理想生活的神往. 那么后者呢 ?请同学们依据我们刚才所学的读诗的“三美”把这首词读一下。
要求读出词的豪迈雄浑的气概。
( 老师示范读 . 同学们学读 . 男生读 . 女生读。
)在读析中让学生领会到. 这首诗表现了对为理想而献身的先烈的颂扬。
最后 . 男、女生疏别读诗和词. 比较其不一样的风格和神韵。
教师小结:我们在读诗和散文时 . 就要进行美读 . 美读 . 就是要体会音乐美 . 品析图画美 . 感觉感情美。
[评析]这个教例内容广博。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44.细细地讲个片段——《苏州园林》教例评析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44.细细地讲个片段——《苏州园林》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此教例根据宋子江老师的论文《也得细细讲个片段》(《语文教学之友》89.10)改编。
教学内容为《苏州园林》第四段,课时安排为《苏州园林》讲读教学的第二课时。
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下:1.诵读《苏州园林》第四段,用序号标出段中的句子。
2.讲析此段的结构,顺序。
(这一段共11句。
开头一句总说,笼罩全段,是一个中心句。
②③两句说假山,11)3.讲析②③两句。
(第②句说假山的艺术性。
“堆叠”用得恰当,简直无可替换。
“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句,先说艺术,突出艺术;“可以说”三个字是一个评论性状语,不能省,它起着赞美的作用。
第③句具体说明假山的形态。
“或者……或者……表示非此即彼,足见假山无一不是精心堆叠。
“重峦叠嶂”“几座小山配合着花木”的含义是说假山太逼真了。
写游览者的感觉,是从侧面说明假山的艺术效果。
“生平多阅历”两句,又典雅又形象,既是赞美,又点出了假山艺术性强的原因。
)4.11(第④句开始说池沼,“至于”显示了层次。
“引用活水”是言之有序,先说水源。
“大多”措词严密,一个“活”字,点出池水特点。
第⑤句第⑥句说明池沼的种类。
“模样”一词用得准确。
“往往”既说明桥梁安排之多。
又避免了一概而论。
用“安排”而不用“建造”,正是要体现设计者的匠心。
第⑦句中,“雷同”比“相同”好,且读起来响亮。
第⑧句中“齐整”用得很有讲究,是指将石块砌齐了成为整齐的样子,用“齐整”实在比“整齐”恰当。
写石岸的形态,是从正面说,“高低屈曲任其自然”8个字说得十分贴切,特别是“屈曲”二字真是苦心孤诣。
第⑨句说岸边的景致。
“布置”这个词包含了经过用心设计的意思,“几块”、“些”说出了疏朗点缀之意。
冒号后的内容解释为什么作这样的点缀,1011用的诗句中,一个“戏”字,精练、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5.全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分项说明,照应第二段总说中“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狼》教例评析
教课资料范本初中语文教例点评 100篇30《狼》教例评析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30.一个崭新的教课方案——《狼》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主要教课环节以下:读——读懂词意。
(6 分钟左右 )1.同学们读课文 . 读说明。
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发问 . 看还有哪些字不认识 . 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读——读顺句子。
(6 分钟左右 )1.同学们杂然地习读课文 . 要求做到不掉字 . 不换字 . 不倒字 . 不多字. 不“哽”字。
2.教师要点指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读——读评故事。
(14 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段朗诵课文 . 每读一段以后 . 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编者已写好的评点。
同学们〖 ZZ6〗从屠户的角度、〖 ZZ12〗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诵课文 . 每读一段以后 . 一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
同学们从“狼”〖 ZZ9〗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 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诵课文 . 每读一段以后 . 老师自说对课文的评点。
指引同学们从“〖 ZZ4〗语言表达”〖 ZZ9〗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这样读读评评、评评读读. 三读三评。
读——品读意味。
(8 分钟左右 )1. 全班同学分组朗诵课文 .2.每个同学以“ 表现了”或“ 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4.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出色的内容小结 . 学生记录:课文语言简短生动。
如开头 20 字. 写出了故事的时、地、人、环境. 衬着出了紧张的氛围;又如结尾 20 字. 点出主题 . 寓意深刻;中间100多字 . 写出了一个波涛起伏、动人心魄的故事。
凡写人、狼的动作神态之处 . 无不表现人、狼的性格特点。
文章正是经过一连串精练生动的描绘 . 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 . 表现得酣畅淋漓。
读——演读情境。
(3 分钟左右 )1.师生用读故事的语调朗诵课文 . 读出情形 . 读出热潮。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32.巧妙化解教学难点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32.巧妙化解教学难点——《小麻雀》教例评析[教例简述]全课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下。
1.检查预习时同学们从情节、场景、作者心情等不同角度拟出的课文提纲:(情节:受伤的小麻雀——被猫捕咬——猫口余生——作者怜惜。
场景:雨后院落——厨房——卧室。
作者心情:难过——紧张、关切——难过、怪怨——怜悯。
)2.用一句话素描“小麻雀形象”:(①不知它来自何方,也不知它去向何方。
②它没有力量,没有健强的身躯,没有逃跑的机会。
③它不会飞,不会逃,也不会反抗。
④它不知道如何保全自己,它幻想赦免和救星……所以,它是一个毫无反抗力也不能反抗的被压迫在最底层的弱者的形象。
)3.正是因为它的弱小和无助,作者才对它寄予无限的关切和同情。
为了表现这样的关切和同情,作者突出了哪个方面的描写内容?(分析:寻求希望的疑虑的眼神、想象中痛苦不安的眼神、惊恐的绝望的呆滞的眼神、耐人寻味的有所醒悟的眼神以及作者难过、关切、同情、希望的情感波澜。
)4.小麻雀的醒悟便是作者的希望。
讨论一下,小麻雀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明白了什么?(①人类是朋友。
②弱者,只有掌握自己的命运才是唯一的出路。
③越是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便越要反抗。
④不要幻想赦免。
⑤弱者若不坚定起来,命运便会继续欺侮它……)5.继续讨论一下,小麻雀是小小的动物,它能够明白什么吗?作者为什么写它“明白”了什么呢?(作者把小麻雀人格化,移情于物,含蓄地表达了“我”悟出的一点道理,也含蓄地表达出人们所应悟出的道理。
)[评析]这个教例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学步骤的有序性。
第一个环节称为“拉线条”,即从不同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理解文章思路。
第二个环节称为“绘形象”,这是一个重要的铺垫步骤:不花大力气了解小麻雀的形象,就不可能理解到它最终会明白什么。
第三个环节称为“明重点”,抓住小麻雀的眼神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既紧扣课文构思特点,又深刻领会文章的内蕴。
第四个环节称为“求发散”,学生讨论中表达的内容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透彻。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16.开发学习潜能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16.开发学习潜能——《松鼠》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南昌市三中张富老师的一节开发学习潜能的教改试验课(详见《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7期)。
课型:学课。
时间:45分钟。
一、教师宣布学习重点。
①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②用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③先总写,后分写。
二、教师用问题把学生引进教材。
①本文题目有什么特点?②本文抓住松鼠的什么特点去写?③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去写的?④本文先总后分,请指出哪是总,哪是分。
⑤先总写后分写,这种写法有什么优点?⑥本文可以分为几段?请说出段意。
⑦如果要把这篇课文压缩为一句话,应是文中的哪一句?请同学们把老师提出的这7个问题重复一遍。
(同学们放声复述。
)三、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书上做自读笔记。
(一般不问老师,同时要求快速。
)四、小组交流讨论。
(四人小组先相互检查读书笔记的完成情况,接着讨论难回答的问题。
)五、学生回答问题,谈对教材的理解。
①学生合上书本,就老师提出的7个问题放声作答。
②5个学生起来单独作答。
③全班同学再将全部问题连起来答一遍要求做到不漏不颠倒。
六、教师精讲课文,学生修改自读笔记。
教师就前述7个问题作简单讲析。
七、师生总结。
学生各自进行口头小结,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评析]张富老师把课型分为“学课”、“习课”。
此节课是一节粗线条、高要求的“学课”。
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能大量听记老师提出的一连串的问题,在自学讨论之后能一次作答。
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大量吸收、大量输出、快速吸收、快速输出的能力。
这种不同凡响的大胆创新需要以下“意识”的支撑:①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学法的意识;②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意识;③开垦学生潜在才能的意识;④教师限时讲授的意识;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追求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意识;⑥大运动量、快速训练的意识。
这便是观念的转变、改换。
由此我们想到了当代科学提出的“开垦人”这样一个重大的课题;由此我们想到了著名学者的研究结论:普通人只发展了他蕴藏能力的十分之一;由此我们想到了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的课堂教学六步法;由此我们想到了钱梦龙的“认读——辨体——审题——问答——质疑——评析”的自学指导六步法。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74.先蓄势,再纵向深入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74.先蓄势,再纵向深入——《竞选州长》教例评析[教例简述]一、需要解决的主问题是学习重点之一:运用大量引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二、为顺利透彻地解决主问题,需进行有力的铺垫,蓄足了势之后再让学生自求其解。
以上是备课的总体思路。
下面是两节课中的四大板块。
第一块:根据学习重点和课后思考题各自认真阅读课文。
15分钟。
第二块:讨论三个问题。
20分钟。
1.拟出全文的情节线索。
(受到提名——参加竞选——祖母忠告——遭到诬陷攻击——放弃竞选)2.罗织在“我”身上的,有几条“罪状”?(十大罪状:伪证、小偷、盗尸、酗酒、舞弊、讹诈、纵火、杀人、搜刮弃婴、流氓。
)3.课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示出“我”的心理活动发展的线索?(暗自得意、心里烦乱、无法撒手、诧异、不知所措、有了戒心、提心吊胆、深感羞辱、恐慌、吓得要发疯、甘拜下风、满怀懊恼)第三块:再讨论三个问题。
10分钟。
1.小说摘引材料的方法。
(直接引用与转述相结合。
)2.小说摘引材料的形式。
(详引和略摘相结合)3.小说引文的内部联系。
(按时间发展的顺序,顺承式发展,逐步升级)第四块:探讨“运用大量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完成如下内容:1.写发言稿,讨论上述主问题。
25分钟。
(“运用大量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是:①表现了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②构成小说的基本情节,③推动情节的发展,④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发展设置了恰切的情景,⑤逐步显露资产阶级政客的无耻与狠毒,⑥在矛盾双方胜败强烈的反差中揭示资产阶级“竞选民主”、“言论自由的虚伪……”)2.以《哈哈镜中的变形世界》为题写小作文,字数300字左右,要求结合课文的“运用大量引文”的写作特点,结合人物和主题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时间15分钟。
然后交流、评议15分钟。
[评析]如果从“听课”的角度看,这两节课恐怕会使听课者坐冷板凳。
瞧,一上课,学生要自读课文15分钟,再瞧,学生要写讨论稿,还要写15分钟的小作文。
除了讨论的几个环节之外,一点儿也不热闹。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94.巧问——《雷雨》教例评析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94.巧问——《雷雨》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内容:课文《雷雨》中的第一场次。
教学重点:周朴园的人物性格分析。
教学设计思路: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周朴园与鲁侍萍重逢。
这场戏通过鲁侍萍与周朴园层次丰富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了周朴园的复杂性格的多侧面。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设计出三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来牵动阅读分析。
教学主要过程如下。
第一问:周朴园是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的?(分析周朴园从“查询旧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怀念“亡妻”的情感,分析这种感情的持续。
从周朴园的眷念中体会其性格特征。
)第二问:周朴园是如何对待已知道“活着”的鲁侍萍的?(分析周朴园的惊、恐、惧,分析从“不、不、不用”的回避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第三问:周朴园是如何对待站立眼前的离开三十余年的鲁侍萍的?(分析“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两句质问中的“潜台词”,从中表现出的人物的复杂情感以及人物的自私、冷酷的阶级本性。
分析“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等话语中所表现出的周朴园的丑恶的内心世界。
分析周朴园给支票的行动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分析周朴园的“劝慰”中所表现出来的对鲁侍萍的“怀念”,以及这种“怀念”与前文照应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顺势分析“查询旧事”与“重逢对话”的相互映衬,以及其中剧情矛盾的发展波澜。
)在以上的分析中穿插对周朴园语言基调的品味并进行朗诵演示。
[评析]徐振维老师曾论及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所存在的问题。
一是提的问题比较琐碎、浅显,答案基本上只是零零碎碎地复述课文,二是一个问题学生没有答出来,又随口提一连串的问题。
其原因也有两个,一是教师未能很好地钻研教材,二是把学生估计太低。
从上面这节课的提问设计来看,没有徐老师指出的那种毛病。
教师钻研教材很有水平,设计的提问也很有水平。
一是问题设计得很巧妙。
在周朴园与鲁待萍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性格很复杂,教师不易找到一个牢靠有力的抓手来支持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不易让学生对周朴园的人物性格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46.《白杨礼赞》句典——《白杨礼赞》教例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46.《白杨礼赞》句典——《白杨礼赞》教例[教例简述]教师: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学习工具有字典、有词典,我想,也应该有句典。
今天咱们预习了《白杨礼赞》,我很希望大家为课文编一部“句典”。
今天大家回家后,每人从文中选出一句或几句话,然后或自己理解,或查找资料,写出你所选句子的注解。
这样的作品汇集在一起,不就成了《白杨礼赞》的句典了吗?现在我给大家示范一下。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一句,直点礼赞对象,抒发了对白杨的崇敬赞美之情,“实在”一词充满了情感,“不平凡”点明了中心,感情号表达了情感的丰厚。
第二天的课堂上,同学们纷纷发言。
▲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一个“扑”字,生动地写出了景物迎面急速而来,“黄绿错综”总写黄土高原的粗犷平坦。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主宰”写出高原色彩的“单调”,与上文“黄绿错综”相呼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两个短语极写高原的辽阔和平坦。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极普通”和“不平凡”构成“白杨树”的性格、身份的两个有代表性的侧面,“然而”和“实在”更加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这一句总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力争上游”富有动感,它的奋斗结果就是两个“笔直”。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这是一个单句,句子的重点在复杂的定语,它生动描绘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品质。
▲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八个形容词或者说八个褒义词语分三个层次表达,激情好浓崇敬好深,好像在赞美白杨实际上已经在赞美伟大的抗日军民。
……[评析]这个教例妙不可言。
“句典”这一设计思路,实在是优雅。
记得魏书生说过,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老师教学。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87.逆析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87.逆析——《〈呐喊〉自序》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李真微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7期)教学程序:一、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脉络。
二、顺向分析分析第一部分,仍按课文思路抓住时间的顺序往下理。
这一部分主要是记叙作者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经历,顺着读下去条理清楚,浑然天成。
三、逆向分析1.读全文的结尾段。
教师提问:读过这段话,你能提出几个问题来?学生回答:两个。
一是为什么竟将小说结集付印?二是为什么称之为《呐喊》。
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逆推一段,找到问题一的答案:结集付印主要是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
又上溯一段,找出问题二的答案:①未能忘怀当日自己寂寞的悲哀;②慰藉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③不愿以苦的寂寞传染给青年,所以要呐喊。
(这样,阅读就上溯了三个自然段。
)2.教师提问:鲁迅过去不愿写是受什么思想支配,后来接受了朋友们的哪些意见和观点?学生上溯一层,从“假如一间铁屋”段中找出“不愿写”的两个原因:①认为黑暗的旧社会无法摧毁,②认为觉醒之后的人们死得痛苦。
接着又找出:鲁迅在朋友们启发下,认识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而“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这样,阅读就又上溯了三个自然段。
)3.教师继续开掘:在这以前鲁迅先生不是感到很寂寞吗?既然如此寂寞,又为什么这样容易奋起,一触即发呢?引导学生上溯到他产生寂寞的原因:他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狂热和认识的简单,看到了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他一面确有消沉,一面又冷静下来,更深刻地分析,寻找革命之路,终于一发而不可收。
[评析]阅读课课堂教学艺术主要从三个要素上表现出来,一是教学方法,二是教学手段,三是教材处理。
此教例在教材处理上显现出艺术功力。
教材处理的艺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顺向处理,二是逆向处理,三是选点辐射,四是跳跃前进。
此教例采用了逆向处理的艺术方式。
逆向处理教材,需要教师深厚的阅读功力:精确地理解教材,洞悉文章的“文路”。
余映潮《教例评析》25篇之五
余映潮《教例评析》25篇之五余映潮《教例评析》25篇之五21、先蓄势,再纵向深入——《竞选州长》教例评析[教例简述]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重点之一:运用大量引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二、为顺利透彻地解决主问题,需进行有力的铺垫,蓄足了势之后再让学生自求其解。
以上是备课的总体思路。
下面是两节课中的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根据学习重点和课后思考题各自认真阅读课文。
(15分钟)第二板块:讨论三个问题(20分钟)1、拟出全文的情节线萦。
(受到提名—参加竞选——祖母忠告——遭到诬陷的攻击——放弃竞选)2、罗织在“我”身上的,有几条“罪状”?(十大罪状:伪证、小偷、盗尸、酗酒、舞弊、讹诈、纵火、杀人、搜刮弃婴、流氓。
)3、课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示出“我”的心理活动发展的线索?(暗自得意、心理烦乱、无法撒手、诧异、不知所措、有了戒心、担心吊胆、深感羞辱、恐慌、吓得要发疯、甘拜下风、满怀懊恼)第三板块:再讨论三个问题。
(10分钟)1、小说摘引材料的方法。
(直接引用与转述相结合。
)2、小说摘引材料的形式。
(详引和略摘相结合)3、小说引文的内部联系。
(按时间发展的顺序,顺承式发展,逐步升级)第四板块:探讨“运用大量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完成如下内容:1、写发言稿,讨论上述主问题。
(25分钟)(“运用大量引文”在小说中的作用是:①表现了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②构成小说的基本情节;③推动情节的发展;④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发展设置了恰切的情景;⑤逐步显露资产阶级政客的无耻与狠毒;⑥在矛盾双方胜败强烈的反差中揭示资产阶级“竞选民主”、“言论自由”的虚伪……)2、以《哈哈镜中的变形世界》为题写小作文,字数300字左右,要求结合课文的“运用大量引文”的写作特点,结合人物和主题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时间15分钟。
然后交流、评议15分钟。
[评析]如果从“听课”的角度看,这两节课恐怕会使听课者坐冷板凳。
瞧,一上课,学生要自读课文15分钟,再瞧,学生要写讨论稿,还要写15分钟的小作文。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卖炭翁》教例评析[教例简述]主导教法:说读法。
课型结构:板块式。
1.导入(2分钟):介绍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检查预习情况。
2.第一个教学板块:朗读。
(9分钟)①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老师纠正读音中的误处。
②老师纠正之后,学生读第二遍。
③认读、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字词。
3.第二个教学板块:说——说译文。
(8分钟)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课文,每读一句,学生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然后教师检查几个句子。
如:“夜来城外一尺雪”、“宫使驱将惜不得”之类。
学生再读课文。
4.第三个教学板块:说——析文句。
(10分钟)教师以句子为单位,以对句子的表达作用进行理解为重点,要求学生发言。
教师示范:〖HTF〗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这句话写人物,写了人物烧炭的地点和劳作的艰苦过程,点明炭的来之不易。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5.第四个教学板块:说——品字词。
(8分钟)请同学们用一个句子谈谈对课文的理解,请大家用“……用得好……写出了”说一句话。
如:“尘灰”用得好,它写出了卖炭翁的劳动环境之脏。
“烟火”用得好,它写出了卖炭翁的其长期烧炭之劳。
同学们发言,教师再组织学生读课文。
6.第五个教学板块:说——作想象。
(7分钟)①第一层次,同学们想象并描述一个特写镜头。
如眼角深深的皱纹,如汗水,如黑指……②第二层次,同学们想象并描述一个动景。
如大雪之下的卖炭翁在拼命拉车赶车。
③第三层次,同学们想象并描述老人的一种心情。
如早起去卖炭的心情,如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评析]这节课上得真美!这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崭新的课型——说读课。
教者在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技术创新,将“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而让“读”与“说”去占据课堂,去占据学生。
老师不用多讲,同学们说说读读、读读说说,已经深刻理解了课文。
“说译文——析文句——品字词——作想象”拉出了明快的教学线条。
我们说,这一节课是全体学生认真参与的朗读课,是对学生进行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实践课,是一节对学生进行初步文学赏析训练的析读课,也是一节有成效的文言文背读课。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98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98.一词以经纬——《治平篇》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设计思想:选取课文写作上最有特色的一个点——“数字说理”来设计教学。
教学主要步骤:一、反复读全文,从整体的角度品味其写作特点。
《治平篇》的写作很有特色,特色之一,一个“虑”字贯串全篇;特色之二,对比的方法贯串全篇;特色之三,层层递进的构思贯串全篇;特色之四,数字说理的方法贯串全篇。
二、抓住“数字说理”切入课文。
三、以“课文是在哪些方面用数字说理的”的主问题拉出如下线条。
1.全文的中心论点从数字中显露。
2.立论以数字作为有力的证据。
3.批驳别人的观点让数字说话。
4.收尾时以数字说理作结。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到上述四点,可以点带面,让学生通过列表格的方式来深入领悟。
特别是第二段,可以辈份、人口、屋田、生活状况为横栏,以高祖代、曾祖代、祖代、曾孙及元代为竖栏列表显示,数字说理的艺术明晰可见。
四、以“课文是在哪些方法中用数字说理的”一问带动对课文议论方法的理解。
1.数字说理运用在举例论证中。
2.数字说理运用在设例论证中。
3.数字说理运用于对比论证。
4.数字说理运用于层进论证。
五、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一个“虑”字(数字说理如何有力地托出了全文的论点),归纳上述内容。
[评析]这个教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运用“一词经纬”之法艺术地进行教学设计的教例。
所谓“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的词去谋划写作的方案,营造文章的结构,突出文章的主旨,抒发作者的情感等等。
例如《口技》中的“善”,就是作者用以结构全文、表现全文精髓的一个经纬之词。
我们把“一词经纬”借用到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上,指的是一种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的特征就是巧妙抓住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或这一个短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
我们抓住的这个“词”,可以是贯串于全文的关键字眼,也可以是从课文内容中提炼出来的主要特点。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30狼教例评析
《狼》教例评析30.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狼》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读——读懂词意。
(6分钟左右)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读——读顺句子。
(6分钟左右)1.同学们杂然地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读——读评故事。
(14分钟左右)1.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编者已写好的评点。
同学们〖ZZ6〗从屠户的角度、〖ZZ12〗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
同学们从“狼”〖ZZ9〗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老师自说对课文的评点。
引导同学们从“〖ZZ4〗语言表达”〖ZZ9〗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如此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
读——品读意味。
(8分钟左右)1.全班同学分组朗读课文,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4.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课文语言简洁生动。
如开头20字,写出了故事的时、地、人、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又如结尾20字,点出主题,寓意深刻;中间100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
凡写人、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狼的性格特点。
文章正是通过一连串简练生动的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演读情境。
(3分钟左右)1.师生用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读出情景,读出高潮。
2.课堂小结,完成板书:狼黠——增笑[评析]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
新意之一:没有串讲,没有翻译,有的只是:朗读。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出声的诵读。
“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的教程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真正地在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93.比同求异,品评鉴赏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93.比同求异,品评鉴赏——《沁园春长沙》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沁园春·长沙》讲析教学基本结束,教师设法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用投影仪将《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两首词的内容投映到小小银幕之上,然后启动收录机,让同学们静听这两首词的朗诵录音。
再让同学们激情诵读两首词。
接着提出一个讨论题:请大家比较毛泽东的这两首词,从景物描写、气势表达、语言结构、写作方法、主题思想等方面作些赏析,看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
同学们议论的主要内容有:两首词都有景物的描写。
《雪》描写的画面是纵横千万里的北中国雪景,它雄伟瑰丽,豪迈壮阔,想象丰富奇特。
《长沙》描写的是南中国的湘江秋色,它自由开阔,色彩绚烂,联想丰富深沉。
两者的景物描写都是动静结合。
从气势上看,两首诗都极有气势。
但《雪》的境界更开阔,气势更宏大。
《长沙》写的是少年同学的革命活动,《雪》却把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代表人物都作了评判。
《长沙》提出的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雪》宣告的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从语言结构上看,两首词由于使用了相同的词牌而格式一致。
《长沙》在写了时间、地点之后,因一个“看”字领起,下阕主要内容由一个“忆”字领起;《雪》在总写北国风光之后,由一个“望”字领起,下阕主要内容由一个“引”字领起。
两首词朗诵的音节也基本一致。
从写作方法上看,《长沙》上阕写景,下阕记事,《雪》上阕写景,下阕议论。
两首词都有抒情。
从主题思想看,《长沙》写于1925年,作者抒发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表达了对国家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雪》写于1936年,作者赞美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歌颂了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
讨论告一段落,师生在录音音响的配合下,激情诵读两首词,再次进入色彩缤纷的诗的意境,进入诗人绚丽多姿、起伏激荡的情感世界。
[评析]可以说,比同求异是牵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绝招”。
为了比较课文的异同,学生必须进入课文,必须一次二次乃至三次五次地咀嚼理解课文,必须认真地圈点勾画和比照分析,不管是从内容的广度还是从其深度、密度,都是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所无法比的。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20
《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20.美读——《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主导教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1.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
(12分钟)教师分四步,指出:读诗,要把节奏读好,要注意读好诗中的停顿,要把重音读出来,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
以上每一步中,都有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学读及学生的自读。
2.讨论——品析诗的图画美。
(10分钟)教师:《天》的画面是很美的,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下面请同学们做这样一个作业,用“美在……”这个短语,就诗的内容,说一句话。
(同学们准备,积极地自动起来发言。
)教师小结,讲析诗的表达目的。
3.品味——感受诗的情感美。
(8分钟)教师:诗的情感,显露于诗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微波荡漾的感情,低吟浅唱韵味。
第一节:表现出一种惊喜;第二节,表现出一种赞美;第三节,表现出一种欢乐;第四节,表现出一种甜美。
老师范读。
一节一节地带读。
4.引读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15分钟)。
教师:《天》是诗人的诗,《蝶》是领袖的词,两者都有想象,前者想象星空,后者想象月宫。
前者表现了了对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向往,那么后者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所学的读诗的“三美”把这首词读一下。
要求读出词的豪放雄浑的气魄。
(老师示范读,同学们学读,男生读,女生读。
)在读析中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诗表现了对为理想而献身的先烈的颂扬。
最后,男、女生分别读诗和词,比较其不同的风格和韵味。
教师小结:我们在读诗和散文时,就要进行美读,美读,就是要体味音乐美,品析图画美,感受情感美。
[评析]这个教例内容博大。
45分钟之内,结合教学进行了学法熏陶——读诗,就要体味音乐美,品析图画美,感受情感美。
45分钟之内,教学了一首诗一首词——诗与词的组配如此的协调与和谐,它们相互映衬,将各自的美点表现得如此鲜明。
然而这只是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的艺术。
更重要的还在于思想:阅读课堂教学需要朗读,需要美读!这是因为:非朗读不足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启承转合、急迫舒缓;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朗读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习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
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
如: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
如:“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
如:“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
如:“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的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
如:“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
如: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送给谁了?告诉我。
”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进行怎样写把“说”写好的片段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
“没有卖……我送人了。
”。
“送给谁了?告诉我。
”。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不!”。
[评析]这样的一节课,给学生的印象何其深刻。
这样的一节课,让学生的兴趣何其盎然。
教师细心地从课文中发现了一个极有训练价值的内容——“千姿百态表示‘说’”,教师又周密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千姿百态”来表示“说”。
这就是: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把教材用好、用够。
这就要求我们养成细读课文的习惯,把落实语言教学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深处。
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对教师来说,还须巧妙设计教学,就是要求你把最能落实基础知识、最能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内容科学而艺术地组织起来,实施教学。
这就叫“吃透教材”,有了这一个“吃透”,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中学语文教材,是精选的语言现象之一。
聪明的教师就知道对它的充分利用,就知道让它发挥举一反三之功效,就知道让它一以代十。
谁能说,学生学习了这一课,他不会想到“千姿百态表示‘笑’”、“千姿百态表示‘想’”、“千姿百态表示……呢?2.异彩纷呈教《背影》——《背影》教例评析[教例简述]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P20 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回家奔丧——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南京送别——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P14 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
板书:背影买橘子:外貌——落泊潦倒动作——一片深情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混入、再找不着两次落泪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车站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看讲拣嘱——无微不至我自责、负疚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奔丧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御——祸不单行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3期P13 徐绍仲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朴素自然的散文。
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
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
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能节省许多时间。
[评析]《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以上三例,是《背影》教学设计中的一隅:从教学思路来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者主要地是从篇首讲至篇末;例二为“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选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条的集聚。
教学的“切口”越来越细小,讲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
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
从板书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
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1.如何就这些设计再加以改进;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组合;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细细的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3.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周章轼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与学》1994年9期)。
步骤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景物:长吟的鸣蝉肥胖而伏的黄蜂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冲向云霄的叫天子(动态多彩生机勃勃)活动:听油蛉低唱翻断砖头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故事拍雪人(愉悦身心乐趣无穷)心态:乐在其中,十分依恋步骤二:拉出“三味书屋”这一板块的线条:景物:黑油的竹门挂匾的书房有鹿和古树的画狭窄的小园(静态单调沉郁窒息)活动:拜孔子拜先生死读书偷偷地描画悄悄地溜玩(枯燥无味束缚不了)心态:兴趣转移、单调无聊步骤三: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进行对比——板块碰撞:两幅画面不同两类活动不同两种情致不同两种心态不同两相比照的结构传旨揭要的构思文旨:表现了热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天真童稚,客观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陈腐内容和落后方式。
[评析]这个教例,淡淡地表现出过程,鲜明地表现出结果。
这个教例,基本上不表现方法,突出地表现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一个板块,然后对比施教——进行板块碰撞,在对比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的构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两个板块的“分部”教学是对教材的理解性品读,两个板块的“碰撞”教学则是对教材的升华式品读。
这种整体式的板块碰撞深化了阅读理解的层次,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的立体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读的品位与质量。
由这个响亮的“板块碰撞”,笔者联想到比较式阅读教学——比较式阅读教学,一个恢宏庞大的教学方法子系统,多少有识之士阐发了真知灼见,多少能工巧匠设计了精彩教案。
人们说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见度极高的“视角”,人们说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们说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但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们还没有说破:比较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一种基本的优秀的教学设计思路!请认真地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吧,它将让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案玉立在你的教学蓝图上。
4.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最后一课》的第一个教时。
学生已经预读过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
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
(15分钟)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阅读全文。
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
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
(30分钟)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一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
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
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
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
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③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
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赞美法语。
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
内心的极大悲痛。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
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讨论,点拨。
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国民族的共同心声……[评析]作为中小学教材,《最后一课》在我国已有超过大半个世纪的历史。
它的教学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于是像许多名篇一样,在设计教案时往往让人翻来覆去,颇费踌躇。
但此教例很有个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
教师扣住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一线以串珠,相当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
讲析的角度好。
教师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成多角度透视,通过“韩麦尔”这个点,不仅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课文的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
这又是一个角度的“一线以串珠”。
控制的角度好。
教师设计的线条明晰,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理解人物形象。
对初一的孩子们来说,这叫适度。
从教师把握的讨论内容看,具有相当的精度,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着较大的浓度。
整个教例显得丰满,流畅,对“韩麦尔”的讨论联结着每一个教学步骤,这也是“一线以串珠”。
从此教例看来,名篇教学的最佳意境似乎应该是: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