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通关必看资料八:小学德育过程
2014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中学)
2014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中学)【填空题】第1题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正确答案】:学校教学工作包括下面五个基本环节:(1)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主要有集体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填空题】第4题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正确答案】:(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
(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填空题】第15题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填空题】第19题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和民主法治等多方面。
冈此德育不仅仅是道德品质教育,故题目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填空题】第21题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所吸引。
由此可知,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无意识的行为,二者不能等同。
故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填空题】第22题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其基本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 )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 )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产生何种性质的作用, 主要包括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环境等产生作用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主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问题,直接反映着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要求, 社会常常通过干预德育和强化德育来控制学校教育,通过规定德育的性质、内容来决定和保证整个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的概念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德育的内容应该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高度统一。
(二)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 )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2014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解析
2013江西中小学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江西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常见考点第九章 德育
江西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德育’一、江西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德育章节复习重点1 、概念:德育、德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过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2 、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3 、德育过程的规律3 、中学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二、江西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德育章节常见考查要点1、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即通过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3、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革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作出规定。
4、德育的具体内容:(1)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2)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革命理想、革命传统、劳动纪律教育等(3)道德教育道德知识、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等)(4)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5、德育过程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知、情、意、行是基本要素。
一般顺序: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和培养品德行为特殊情况:可以有不同开端(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8、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9、德育的途径:政治课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基本途径);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密卷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密卷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B.职业道德C.文化科学D.教学基本功2、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的是()。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3、在关于“什么是教育”的争论中,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斯宾塞D.卢梭4、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科学主义课程论B.人文主义课程论C.实用主义课程论D.结构主义课程论5、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过程。
A.知识B.能力C.个性D.品德6、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B.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科教学的时数D.各学科的教学方法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论语》B.《春秋》C.《学记》D.《师说》8、把教育划分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依据是学校()。
A.教育的形成B.教育的类别C.教育的层次D.教育的历史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系统化B.专业化C.专门化D.多样化10、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A.生产力B.文化C.科学技术D.政治经济制度11、德育过程中各种不同质的要素的组合方式是德育过程的()。
A.内容B.结构C.层次D.方法12、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
A.身体、精神B.道德、学识C.德、智、体D.知、情、意1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体现在()。
A.认识的直接性B.学生的主体性C.教学的教育性D.活动的开放性14、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
A.顺序性规律B.互补性规律C.不平衡性规律D.个别差异性规律15、素质教育是促进()的教育。
2014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和重点笔记(最新整理)
12、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夸美纽斯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他提出“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伟大艺术”。
14、学校教育产生与奴隶社会初期.
15、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16、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复习重点
1 、概念:人力资本、学校文化、校园文化
2 、分析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科力资本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是舒尔茨。
3 、制度化教育开始于近代 。
4 、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
5 、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 的重要体现。
6、普及义务教育始于资本主义社会。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
7、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
20、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提出和谐教育理论。
21、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22、我国首次规定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学制是在1922年。学制为《壬戌学制》
23、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终身教育。
28、亚里斯多德主张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代表作《政治学》。
教师资格证——两学复习材料——教育学第八章(共10章)
第八章德育第一节小学德育概述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1、广义的德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社会德育;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二)学校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给受教育者以思想、政治、道德影响而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
简言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三)小学德育1、小学德育的定义(将学校德育对象限定为儿童)2、小学德育的特点(2007年简答)基础性(对儿童进行最基础的道德启蒙教育)奠基性(培养合格公民的起点、对儿童未来走向有决定作用)(四)小学德育的构成1、道德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道德行为规范、道德行为习惯,“做人”)2、政治教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3、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三者之间关系道德教育是基础,是关键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是目标,是方向二、小学德育的意义1、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可塑性强,但辨别能力弱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战略意义):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第二节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1、概念: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预期目的或结果,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德育工作的出发点2、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教育目的的规定;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3、我国小学德育目标(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道德思维能力:理解道德、思考道德现象、矫正自己的行为;道德评价能力:防微杜渐,不受不好道德侵蚀(3)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激励)二、小学德育内容1、概念:实施德育工作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2、特征:阶级性与历史性、共同性与继承性、稳定性与可变性3、依据:德育目标;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3、我国小学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第三节小学德育过程一、小学德育过程概念即构成1、概念:指教育者根据小学教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与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
德育的过程
第三节 德育的方法
概念
◆ 现代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
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过程 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它 是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 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说服教育法
概念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 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 。
种类
说服法包括用语言进行说明和运用事实 进行说服两种。
4.陶冶教育法
概念
陶冶教育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 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 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 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 陶和陶冶的方法。
种类
陶冶教育方式主要 包括人格感化、环 境陶冶和文艺熏陶 三种。
人格感化是教育者以自 身的人格威望及其对学 生的真挚热爱和期望来 对学生进行陶冶。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疏导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
(1)知行统一的原则
知行统一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重视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学生相应的实际锻炼, 把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联系 起来,使学生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道德意志
◆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出
的自觉努力,是人们解决 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 盾与支配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 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 反应,是人内在道德认识和道 德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 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意 志和道德行为教育的关系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质上 就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德育工作可以概括为“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5)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5)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20分)1.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B.德育规律上C.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2.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论语》B.《学记》C.《礼记》D.《论演说家的教育》3.文艺复兴后主张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的学派是()。
A.行为主义B.科学主义C.经验主义D.人文主义4.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
A.科学知识B.信息技术C.文化发展D.政治体制5.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
A.身体、精神B.道德、学识C.德、智、体D.知、情、意6.“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的语言。
A.孔子B.韩愈C.朱熹D.王夫子7.()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A.课外活动B.教学活动C.实践活动D.团队活动8.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科书D.教学参考书9.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A.上课B.读书和作业C.活动和交往D.谈话和讨论10.进入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教育延伸。
A.初等B.中等C.高等D.成人1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科学技术12.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苟子C.孟子D.老子13.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
A.现实性B.潜在性C.可塑性D.普遍性14.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学生B.班级C.知识D.课程15.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A.部分与整体B.后者包括前者C.整体与部分D.前者包括后者16.()是教师教学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A.备课B.上课C.课外辅导D.作业的检查与批改17.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教师资格笔试常考点-德育过程
教师资格笔试常考点-德育过程德育这部分的知识点,在教育学部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般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这部分都会出题,但是相对的题量会少一些。
这部分的知识点在考试的时候主要以客观题为主,但是主观题也会考查。
这部分知识点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大家能够抓住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接下来主要针对德育过程的相关概念及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这两个重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知识点1:德育过程的相关概念1.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
这里的两个关键词就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也就是说德育的过程从本质来说就是这两个关键词,个体行为能够符合社会的规范,社会的规范又能够在个体身上有所体现。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这一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它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这里的一个重点内容,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学生现有的道德水平和老师要求学生达到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例如:老师们要求学生们都能够成为四有五育的人,但是学生们的道德水平仍然较低。
这就体现了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3.德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知识点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认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晓之以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随地吐痰是不对的,都知道把摔倒的老年人扶起来是高尚的,这就体现了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预测试题(4)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预测试题(4)1、“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
A.赞可夫B.维果斯基C.皮亚杰D.布鲁纳2、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班级公共财产B.班级信息C.学生D.班级资料3、下列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内容的是()。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4、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课程类型B.教学计划C.教学大纲D.教科书5、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
A.教学形式B.教学原则C.教学策略D.教学手段6、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直观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7、在康德看来,标志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转变的是()。
A.教育B.文化C.国家的建立D.学校的出现8、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学目标9、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是()。
A.布置课外作业B.讲授新教材C.检查复习D.巩固新教材10、()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A.生产力B.政治制度C.科学技术D.文化11、()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A.教学B.教育C.自学D.智育12、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A.教育的性质B.教育的任务C.教育的内容D.教育的规律13、以下不属于课程目标的依据的是()。
A.对学生的研究B.对教师的研究C.对社会的研究D.对学科的研究1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荀子C.孟子D.墨子15、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八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课外校外活动C.劳动D.共青团活动16、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底“德”指的是什么呢?德育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的德育。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与知识能力》中,通过单选、判断以及简答的方式皆有所体现,是需要进行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的内容板块。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一)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里因素构成1.知——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道德性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3.意——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4.行——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二)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具有多开端性,可以从导之以行或者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不一定遵守一般的教育培养顺序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车个,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思品形成的基础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自制力不强,需要长期进行监督。
也就要求教师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反复抓、抓反复。
品德培养的时间是一个持续时间长,逐步提升的过程。
【考题再现】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个,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2014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通关必看资料汇总
专业教师辅导中公江西教师网2014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通关必看资料汇总
(江西教师网/ )
中公江西教师网为考生整理了2014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通关必看资料汇总,希望有助于各位考生备考。
序号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通关必看资料汇总
1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通关必看资料一:课外活动概述
2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通关必看资料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3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通关必看资料三:课外活动的指导
4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通关必看资料四:班主任工作概述
5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通关必看资料五: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6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通关必看资料六:小学德育概述
7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通关必看资料七: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8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通关必看资料八:小学德育过程
9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通关必看资料九: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本文来自中公江西教师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更多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动态关注:2014下半年江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公告】
本文由中公江西教师网提供。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德育的途径.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xx的途径(一)小学xx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二)小学xx的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
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方式。
1.说服教育法这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语言说服法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
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运用语言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二是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三是要做好引导总结。
事实说服法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详尽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
主要包括参观、xxx、调查等形式。
运用事实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目的、制定计划;二是做好充分准备;三是加强指导;四是做好总结工作。
2.榜样示范法这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良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等。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
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我们应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明确前进的方向与强大动力。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学生了解榜样。
榜样人格详尽、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引导学生向榜样人物学习,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介绍上或学生一时的情感冲动上。
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2014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必备资料)
D.在普通大众中推广自己的作品
55、根据我国《教师法》的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因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教师,其教师资格将( )。
A.张老师关注学生的比赛成绩 B.张老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C.张老师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 D.张老师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
15、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就必须( )。
A.爱岗敬业
B.勇于创新
C.严谨治学
D.终身学习
A.1994年1月1日
B.2006年9月1日
C.1995年9月1日
D.2007年6月1日
51、下列武器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首次研发成功,并用于战争的是()。
A.坦克 B.重机枪 C.原子弹 D.潜水艇
52、我国学校一般实行( )负责制。
A.教师
B.校长
C.部
D.地方政府
A.《水浒传》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西游记》
9、在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中,以下哪项属于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的内容?( )
A.学生的家庭类型
B.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
C.学生干部情况
D.课外与校外活动情况
10、我国《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的机会”。这体现了素质的( )。
C.自学一辅导式
D.范例教学模式
24、根据我国《教师法》的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因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教师,其教师资格将( )。
A.给予撤销
B.宣告作废
C.(永远)丧失
D.公告无效
2014年江西资格证中学教育学模拟题及解析
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中学教育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洛克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A.一致的,可以等同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C.相互促进的关系D.相互包容的关系3.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的教学环节是()。
A.检查复习B.组织教学C.讲授新教材D.布置课外作业4.“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存l9世纪初的()。
A.德国B.法国C.英国D.美国5.道家主张教育要()。
A.“有教无类”B.“非攻”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巩固知识B.领会知识C.运用知识D.检查知识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
A.观念和制度B.精神或观念C.组织和制度D.物质8.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是()。
A.布卢姆B.布鲁纳C.杜威D.桑代克9.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B.行政工作C.人文工作D.后勤工作10.班级管理常见的几种模式有()。
A.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B.制度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C.制度管理、交叉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D.制度管理、交叉管理、教师管理、目标管理1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进行调节,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12.“性善论”和“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
A.教育万能论B.环境决定论C.多因素作用论D.遗传决定论13.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A.情感性B.深刻性C.稳定性D.过渡性14.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8.3小学德育过程
第三节小学德育过程一、小学德育过程的概念及构成要素(一)小学德育过程的概念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
小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应当指出的是,小学德育过程与儿童的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从联系来看,小学德育只有遵循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小学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区别来说,小学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儿童品德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对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并依据儿童自身的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儿童的品德,从而不断地提高儿童的道德水平。
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儿童政治、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二)小学德育过程的要素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教育者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
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当他们为德育对象时,他们是德育的客体;当他们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们又成为德育主体。
3.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层次。
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复习材料(10),教师资格考试
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复习材料(10),教师资格考试你知道哪里有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考点下载吗?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复习材料(10)”,欢迎您阅读下载!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概念是德育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德育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德育概念的确定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前提性工作、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二、德育的功能(一)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道德教化是最基本的手段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经济思想,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看,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二)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1、德育的生存功能2、德育的发展功能3、德育的享用功能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满足自己的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三)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德育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1)动机激发作用 (2)学习习惯上的支持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一)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含义德育目标即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是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二)德育目标的特征(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1、社会因素 2、人的因素二、我国中小学现行德育目标三、我国中学的德育内容主要规定了八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集体主义教育。
三是社会主义教育(高中是“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四是理想教育。
五是道德教育。
六是劳动教育(高中是“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新整理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考点预习-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考点预习:德育过程的一般规
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的培养提高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长期性,反复性)
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教师辅导中公江西教师网2014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通关必看资料八:小学德育过程
(江西教师网/ )
一、小学德育过程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要素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便是在这些矛盾中展开的。
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一)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
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同时要注意德育过程的多开端性和针对性。
(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本文来自中公江西教师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更多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动态关注:2014下半年江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公告】
本文由中公江西教师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