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形成和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它旨在培养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
二、德育的原则1.全面发展原则:德育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体质和美感等方面的素养。
2.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原则: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注重培养个体的独特性,又要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3.德育与智育相统一原则:德育与智育是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的,德育不能脱离智育,智育也不能脱离德育。
德育要与智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4.德育与课程相结合原则:德育要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德育的方法1.榜样示范法:通过树立榜样,模范示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意识。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2.情感教育法:通过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亲密、真诚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道德故事法:通过讲述和解读道德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教育的营养。
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接受道德教育。
4.道德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讨论,引导他们思考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决策能力。
教师要提供适当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
5.实践活动法: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来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途径1.学校教育:学校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德育体系,制定科学的德育计划和德育目标,通过课堂教育、活动教育、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河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三十四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河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课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三十四:中学生德育原则、门路与方法中学生德育原则、门路与方法【高频考点概要】1.中学德育的原则:导向性原则、劝导原则、尊敬学生与严格要修业生相联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接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一致原则、依赖踊跃要素战胜悲观要素原则;2.中学德育的门路;3. 中学德育的方法。
【高频考点速记】一、中学德育的原则德育原则是依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一定按照的基本要求,它反应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 一 ) 导向性原则1.基本含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必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贯彻要求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一定切合新期间的目标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联合起来。
( 二) 劝导原则1.基本含义劝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谆谆教导,以理服人,从提升学生认识人手,调换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踊跃向上。
2.贯彻要求贯彻劝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讲明道理,劝导思想;(2)因势利导,谆谆教导;(3)以夸奖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 三 ) 尊敬学生与严格要修业生相联合原则1.基本含义尊敬学生与严格要修业生相联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敬和信任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联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变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要求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爱惜、尊敬和信任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详细和严宽适量。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仔细履行,坚韧不拔地贯彻究竟,敦促学生确实做到。
( 四 )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接性原则1.基本含义教育的一致性与连接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理,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接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道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其基本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 )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 )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产生何种性质的作用, 主要包括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环境等产生作用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主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问题,直接反映着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要求, 社会常常通过干预德育和强化德育来控制学校教育,通过规定德育的性质、内容来决定和保证整个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的概念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德育的内容应该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高度统一。
(二)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 )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教师资格考试笔记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题型:主观题、客观题重点:品德的心理结构)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题型:主、客观题)第三节德育及其主要内容(题型:客观题重点:德育的内容)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题型:主、客观重点:德育过程的规律)第五节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题型:主、客观重点:中学生的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的概述1.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①个人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②个人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③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来源不同,但最终根源相同,都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3.品德的心理结构①道德认识②道德情感③道德意志④道德行为4.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①依从②认同③内化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②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加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条件家庭家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道德认识(取决于已有的道德评判水平)、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效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将以与惩罚5.价值辨析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基本观点:把儿童道德分为他律道德、自律道德儿童品德发展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期,把外在环境看作是自身的延伸2.权威阶段(5-8岁)他律期,服从外部规则,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指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3.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阶段,准则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4.公正阶段(10-12岁)具有公正观念,从可逆的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教育价值:1.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2.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基本观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①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服从只为避免惩罚②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评定好坏根据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2.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个体行为需符合社会准则,规则已内化①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好孩子“②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权威,认为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3.后习俗水平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法律法规是社会契约,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责任②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教育价值: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4.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第三节德育及其主要内容一、德育的含义广义: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狭义:学校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三、德育的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1.生命教育2.生存教育3.生活教育4.安全教育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1.概念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提出的要求,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一、中学德育的原则我国中学德育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行一致原则言行一致原则也叫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理论和思想的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
(二)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则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则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要求教师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师既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尊重、关怀、热爱和信任学生。
(四)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原则班集体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要通过建立团结、优秀的班集体,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每个学生产生激励和制约的作用。
二、中学德育的方法我国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提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方法,它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说服教育的具体方式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访问等形式。
运用说服教育法,内容要有针对性,材料要有真实性,说服过程要有感染力。
(二)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借助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或英勇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方法。
青少年都喜爱并且善于模仿,生动典型的事例对他们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能把道德规范的要求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并鼓励学生把对英雄人物的学习落实到行动上。
榜样示范法是开展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三)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通过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景,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良好的环境、气氛对人的身心发展、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陶冶法的重点在于让受教育者生活在积极的情感气氛中,因而要求教育者善于创设自然情景,而且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情感陶冶。
中学德育的原则与内容
第二节中学德育的原则与内容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学校德育原则制定的依据有: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经验;对历史上国内外德育原则的有益经验的批判继承、吸收和借鉴。
(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选择、辨析)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的养成良好品德。
(1)讲理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积极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二、德育内容(填空、选择)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教育者品德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和总和。
(1)德育目标。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4)选择德育内容还应该考虑文化传统的作用。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劳动教育
(4)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
(5)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6)理想教育
(7)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七章 中学德育-强力推荐
第七章中学德育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德育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品德的概念;2.品德的心理结构;3.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4.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5.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6.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高频考点速记一、品德的概述(一)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一、德育的原则1. 方向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疏导原则: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
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5. 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品德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6. 知行统一原则:德育要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使他们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7.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同时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使学生明确是非界限,自觉遵守纪律。
二、德育的方法1. 说服教育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明白道理,提高认识。
2. 榜样示范法:通过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3. 情感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
4. 实际锻炼法: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5. 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6. 自我教育法: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提高自我修养。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德育原则指的是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石和指南。
德育途径则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在学校中,根据不同的学校特点和德育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德育途径,以达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素质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而德育方法则是指实施德育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下面将对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德育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2.教育与教学相结合原则:德育与教学相结合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意识。
3.全面发展原则:德育应全面覆盖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文化品质和身体品质。
4.个别差异原则:德育工作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德育措施,实施个性化德育。
5.生活化原则:德育工作应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和学习场所,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德育途径1.课堂教育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实践活动途径: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实验实践、劳动实践等,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和工作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
3.社团组织途径: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如学生会、班级委员会、社团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4.辅导员工作途径:辅导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辅导员的辅导、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德育方法1.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教师应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常用的德育原则1. 导向性原则德育的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 疏导原则疏导原则包括疏通和引导,即进行德育时首先要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打通学生的思想,然后加强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
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和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前苏联教育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③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与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③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初中教资科二德育原则
初中教资科二德育原则初中教资科二德育原则是指初中教育教师必须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涵盖了德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师的职业操守、教师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教师的教育心理等等。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师的职业操守初中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应该做到:讲诚信、守纪律、育人才、勤奋敬业。
教师作为德的引领者,应成为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行动感召学生,鼓励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有责任心的人。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做到知行合一,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也必须紧扣德育的要求。
教师应该注意: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验等方式获取知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2、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3、班级管理:教师应该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通过班会、班委选举等方式使学生懂得责任,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班级的自治能力。
三、教育心理学相关原则作为初中教育教师,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于其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教师应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1、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情感,对待学生平等,不歧视、不伤害学生感情;2、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安排专业人员给予学生和家长帮助;3、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规律和特点,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科学地引导学生成功学习。
总之,初中教资科二德育原则是初中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涉及多个方面,需要教师通过认真学习和不断探索,将其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德育上的指导,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素质的合格公民。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德育》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德育》中学德育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它关乎着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考生了解中学德育的重要性和考试要点。
教育目标中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人格发展关键期,德育的目标就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同时,中学德育也包括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教育内容中学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原理、德育教育方法和德育实践活动三个方面。
首先,德育原理是中学德育的理论基础,包括了道德发展规律、道德教育理论等内容。
其次,德育教育方法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示范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选择。
最后,德育实践活动是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实践能力。
教育方法中学德育的教育方法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模范示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成为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德育实践活动,例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考试要点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需要了解中学德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践中。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德育原理、德育教育方法和德育实践活动三个方面。
首先,考生需要掌握德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了解道德发展和教育的规律。
其次,考生需要熟悉德育教育的常见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最后,考生需要了解德育实践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方法,能够设计和引导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
结语中学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我国小学德育的重要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一)导向性原则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第三,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札,欲罢不能。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第三,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第二,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第三,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
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第二,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第三,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五)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二、德育的途径基本途径是恩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二)课外活动与枝外活动(三)劳动(四)少先队活动(五)班主任工作三、德育的方法我国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一)说服法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明确目的性。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方法和德育原则、方法(核心考点)
六、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一)直观性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其意义在于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困难,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在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启发性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
(3)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三)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1.基本涵义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适当的调整速度、增删内容。
(四)巩固性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和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学生学会学懂,才有可能获得巩固的良好效果。
教资科二德育原则和方法
教资科二德育原则和方法引言: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教资科二中的德育原则和方法,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德育原则1.全面发展原则:德育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2.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原则:德育与智育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促进。
德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智育的发展;而良好的智育基础也有助于学生的德育培养。
3.因材施教原则: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潜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教育方案,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德育培养。
4.示范引领原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德育影响深远。
教师应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形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德育方法1.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情感价值的教育形式。
教师可以通过亲切关怀、真诚关爱等方式,营造温馨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
2.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教育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道德故事、开展道德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教育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互动教育:互动教育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教育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问答、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5.评价教育:评价教育是通过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教育方式。
教师可以制定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鼓励,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完善自我。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法德育原则:(⼀)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的、德育⽬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法、运⽤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德育要有⼀定的理想性和⽅向性,以指导学⽣向正确的⽅向发展。
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条重要原则,因为学⽣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另⼀⽅⾯他们⼜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
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向。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坚定正确的政治⽅向;②德育⽬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从提⾼学⽣认识⼈⼿,调动学⽣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教育。
3.尊重学⽣与严格要求学⽣相结合原则尊重学⽣与严格要求学⽣相结合原则,是指德育要把对学⽣个⼈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的品德。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个⼈,也尽可能地尊重⼀个⼈。
”4.教育的⼀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的、有计划地把来⾃各⽅⾯对学⽣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致、前后连贯地进⾏,以保障学⽣的品德能按教育⽬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学校内部各⽅⾯的教育⼒量;②要统⼀社会各⽅⾯的教育影响;③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德育要从学⽣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中学教资德育原则和方法
中学教资德育原则和方法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中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德育原则1.全面发展原则德育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理智、道德意志等方面的能力。
在德育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道德品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2.因材施教原则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示范引领原则教师是学生德育的重要示范者和引领者。
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以良好的示范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道德行为。
4.民主参与原则德育工作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权利和意见,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合力的育人格局。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德育组织机构,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德育工作的规划、实施和评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德育方法1.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感人的事例、开展情感体验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友爱互助等正面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
2.案例教育案例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从中汲取道德教益,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并让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3.道德讲座道德讲座是开展德育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道德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道德讲座,为学生提供深入的道德教育。
中学教师考试科目二德育原则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科目二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科目二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工作中的基本矛盾、关系的准则或指导思想。
在考试中,这一部分常常作为一个重要考点出现。
具体来说,德育原则包括以下九条:
1. 导向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 疏导原则: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3. 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4. 知行统一原则: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5. 正面教育原则: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6. 循序渐进原则: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开展德育工作。
7. 爱护关心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关心爱护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8.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中。
9. 全员育人原则: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学生的德育工作。
中学教资德育篇考点归纳总结
德育篇导语:德育篇在中学科目二考试中为必考知识点,涉及到的题型为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因此需要大家在备考过程中认真理解教学相关的内容,灵活应用。
一、德育过程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口诀:脚(活动和交往)趾(知情意行)长(长期)毛(矛盾)二、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理想性和方向性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3.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尊重、信任+严格要求4.知行统一:理论+实践5.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正面引导+校规班规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发挥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8.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9.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通过个人影响集体,通过集体影响个人【口诀】陶行知(知行统一)集体(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疏导(疏导)一连(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学生,积极(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守纪律(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才(因材施教)有尊严(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
三、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自身思想认识的方法(2)实际锻炼法: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3)情感陶冶法:教育者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4)品德评价法: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5)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6)道德修养法:教育者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口诀:说实(实际锻炼法)情(情感陶冶法),评(品德评价法)示(榜样示范法)道(道德修养法)四、德育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 社会实践活动3. 课外、校外活动4. 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 班主任工作口诀:一教(学科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教师资格中学德育方法
教师资格中学德育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教师资格中学德育方法在中学教育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中学德育工作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教师资格中学德育方法。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榜样力量。
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生活中的积极榜样,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道德风范。
只有教师自己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影响并感染学生,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对错,什么是美好的人生追求。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并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教师可以结合学科内容,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提倡诚实守信,培养责任感和爱心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主题班会、德育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德观念。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困惑和挑战,需要教师的关怀和引导。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困惑。
只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他们懂得感恩和回报,才能真正做到“德育与心育”。
教师应该注重德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德育工作既不是脱离学科教学的,也不能简单地附加在学科教学之外的。
教师可以通过学科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讨,引导他们了解和认识道德规范,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在德育工作中,学科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载体和途径,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教师资格中学德育方法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不断拓展教育思路和方法。
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将德育工作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受益。
希望广大中学教师能够重视中学德育工作,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声明:本文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中学德育的原则、方
法和途径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我国中学德育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行一致原则
言行一致原则也叫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理论和思想的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
训练和培养。
(二)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则
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则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要求教师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形
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师既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尊重、关怀、热爱和信任学生。
(四)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原则
班集体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要通过建立团结、优秀的班集体,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每个学生产生激励和制约的作用。
二、中学德育的方法
我国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提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方法,它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说服教育的具体方式包括:讲解、谈话、报告、
讨论、参观、访问等形式。
运用说服教育法,内容要有针对性,材
料要有真实性,说服过程要有感染力。
(二)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借助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或英勇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方法。
青少年都喜爱并且善于模仿,
生动典型的事例对他们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能把道德规范的要求
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情感上
受到感染,并鼓励学生把对英雄人物的学习落实到行动上。
榜样示
范法是开展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三)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通过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景,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
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良好的环境、气氛对人的身心发展、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陶冶法的重点在于让受教育者生活
在积极的情感气氛中,因而要求教育者善于创设自然情景,而且不
断深化对学生的情感陶冶。
(四)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教育者指导、启发中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品德规范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方法。
自我教育是学生思
想进步的内部动力,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
斯基曾说过:“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运用
自我教育法时,教师一定要使教育活动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制定目我教育计划,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
(五)道德体验法
道德体验法又称为实践锻炼法,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中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学生
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主体,在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
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中付诸行动,持之
以恒地坚持下去。
通过让学生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巩固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中学德育的途径
德育途径是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组织形式。
我国中学德育途径有很多,其中教学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德育因素的作用。
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包括开展科技活动、团队活动都是德育的途径。
我国学校德育主要有以下几条实施途径。
(一)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实用的形式。
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
各科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联系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榜样作用等都具有教育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心,养成他们勤奋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是学校里学生的集体组织,他们组织开展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是实施道德教育、达成德育目标的有效形式。
(三)课外、校外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是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
课外和校外活动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
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要求,组
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这些途径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
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勤工俭学劳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
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动、拥军优属活动)。
校会、周会和晨会
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经常性活动。
校会是学校召开的全校
性学生集会,是对全校学生集体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
周会每周举
行一次,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
晨会时间短,可以每天进行,可结合具体情况及时进行教育。
班主任工作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
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
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并争取其他任课教师、
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
行教育。
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